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turn of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eland in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Regions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3) 01-0010-05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姜 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100093)
摘要: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 ,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 1. 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 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
约, 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如: 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
地, 则有森林存在,而且宜于造林。种树与生物气候带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应予以更多的考虑。不仅如此,在营林目
的、林业的概念、森林结构以及树种等方面都要求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干旱-半干旱的非森林气候。目前在林业经
营管理上存在着把灌木和灌丛等同于林木和森林的荒诞问题。它可能给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甚至自然地理学带来
概念上的混乱。2.还草, 应看作“草业”的光辉起点。草业,以草和畜为核心, 同农业饲料生产、生态保护性的林业、草
原荒漠和高原特殊有用植物的集约栽培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工程。围绕着这样的草业系统工程还包括
广大天然草原围栏轮牧系统。在这里 ,放牧并非古老落后的草场利用方式, 而是一种有先进科学含义的生物学营养
循环的系统, 对中国尤其具有主要意义。
关键词: 西部地区开发; 退耕还林还草; 草业生态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 S 812   文献标识码: A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turn of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eland in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Regions
JIANG Shu
( In st itute of Botany. Academ ia Sinica, Beij ing, 100093 Chin a;
Inner M on golia Grassland Ecosystem Research S tat ion, Academia Sinica, Beijin g, 100093 China)
Abstract: T he suggest ions 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 rassland are listed here. 1. T he natural
fo rests have seldom ex isted in the steppe, desert and frig id alpine regions due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bio-climat ic zone. How ever in some non-climat ic zone ar eas i. e. , No rthw ard mountain slopes, valley s
of some mountains, river sho res and lakesides and the sandlands with mo re moisture, etc. , the for ests do
exist and trees could be planted. Such dialect ical relationship betw een tr ee plant ing and bio-climat ic zone is
w orth considerat ion. M oreover, the pur pose of afforestat ion in the region, the concept ion of fo rest ry, the
st ructure of the forests and the tr ee species to be chosen must adjust to the arid or semiarid and the non-
fo rest climat . The forest ry andm inist rat ion the scrubs and shr ubbery g roves w ith t rees and forests. It
could bring confusions to the conception of biolog y, eco logy , for est ry geog raphy etc. 2. Returning of
farmland to grassland must be recognized as a br il liant start of our forage inducst ry , w hich w ith g rasses
and animal husbandry, as its cor e combining feed product ion, eco-protect ive forestry , and intensive cul-
ture of useful endemic species o f the steppe desert and alpine regions, form a holist ic ecolog ical and sy s-
temat ic project . Included in the for ag e indust ry sy stematic pro ject are the vast natur al grassland and the
fenced and r otat ive gr azing pastures, Grazing them is not an out dated pat tern o f g rassland ut ilizat ion, but
a advanced accelerated bio logical nut rient cycling system , per ticularly signif icant to China.
Key Words: Development o f the w estern regions; Farmlands returning to forests and g rassland; Forage
indust ry ecosy stem pro ject
  收稿日期: 2002-08-22; 修回日期: 2002-10-24
  作者简介:姜恕,男,研究员,长期从事草地生态学研究
第 11卷 第 1期
 Vo l. 11  No. 1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3 年 3月
March  2003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
退耕还林还草则是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的整体上提出的战略保障。西部地区资源富饶, 但由
于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滞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长
期以来处于“抱着金碗讨饭吃”的怪圈中。
然而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空前高涨的今
天,开发西部如春雷一声奏出了扭转乾坤的新篇章。
而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它的资源-环境-生态基础更
是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创举。退耕,关系到地区开
发、农林牧工矿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格局和方向宏观
结构的大计。在 20世纪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的人
口膨胀、在民以食为天,手中有余粮心中不慌传统观
念的支配下, 曾在西部地区寻找过出路。起初还见成
效,但愈走愈艰, 终于酿成了土地沙化、农牧两败俱
伤,事与愿违的恶果。甚至今天我国北方的风暴扬尘
也与此有关, 因此退耕还林还草是在总结土地利用,
经济发展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本大计,乃
高瞻远瞩之策。
作为生态学工作者为它的巍然屹立于华夏的气
魄和洞察深遂的预见感到由衷钦佩,同时也愿联系
实际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关于还林
1. 1 为了集中说明问题,本文论述范围将限于秦岭
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年降水量小于 400mm 的草
原、荒漠和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草甸等地区。在这
些地区,森林的存在是局部的,限于某些河滩湿地和
绿洲边缘、山地阴坡和沟谷以及水分条件较好的沙
地等陉域性地段上。而在广袤的草原、荒漠和高寒高
原、较坦荡排水良好的广大地带性地境上, 森林受相
应的生物气候带植被分布规律的制约,通常是不存
在的, 这就是森林在大西北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辩证
关系。人们对此重视,就可能巧妙地利用陉域性地境
使造林获得成功;避免无视地带性规律到处造林导
致失败的厄运。从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大西北诸地的
林业有必要树立新的观念;不妨叫做“草原林业、荒
漠绿州林业”等等, 在树种选择、林分结构和营林目
的方面,也应有相应的改变。
1. 1. 1 适地适种, 不必强调大而连片、成网成带甚
至“绿色长城”之类的习惯提法, 主要由于受地带性
地境的制约, 并非到处都宜于种树,何况, 盐碱土的
存在是造林的大忌。造林地段必须避开此类地境;结
果自然成为断断续续的林块。事实也证明了这种论
断。例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丘陵缓坡地
栗钙土上的小叶杨林, 20世纪 60年代初造成,至今
依然是高不到 3 m 的“小老头树”。而且虫害严重,
生长不良,勉强成活岂能成林? 从辽阔草原看来, 它
也只是斑块的存在。
1. 1. 2 林分结构,宜疏不宜密,以树冠互不相联接、
留有间隙为度, 这与林业上从密及早郁闭、树干通直
利于成材的常规恰恰相反。其实,这是出于适应并保
持水分平衡的需要。密度过大,水分支出加大,水不
够用,林木全都活不成。民勤县荒漠绿洲边缘杨树护
田林带的扩展到头来的大片死亡就是一例。
1. 1. 3 应论及树种。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造林树种
几乎全是杨类(小叶杨为主,还有新疆杨、钻天杨、青
杨等)。这主要由于苗木来自大树剪枝,插条即可成
活,加上杨树速生丰产所以成为当家的树种。但这样
一个非当地生态系统组成的“外来户”易于遭受虫
害。最近甘肃河西走廊报导天牛已危害着杨树的生
存。杨一类当家有违于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的原则,
应该采用更多的树种, 如柳、榆、槐和沙枣等常见的
平地树种自无需枚举,有些低山区的天然林木如杜
松( Junip erus rigida)、油松( Pinus tabulaef ormis)、
栎类 (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 )、蒙古栎 ( Q .
mongolica)以及侧柏( P latycladusoriental is)等只要
在营养钵育苗和造林技术上加以改进, 也有可能成
为具乡土特点的树种。总之应尽量增加树种的多样
性和乡土性,以有益于造林成林稳定性的提高。
1. 2 关于树种还有一个严肃的生物学、生态学原则
问题,即灌木是否也可算作林木?灌丛是否等同于森
林。近年来林业部门非正式地把灌木纳入林业的范
畴, 把灌木如: 柠条 ( Caragana kor shinskii )、沙柳
( Sal ix cheilophy lla)自不必说,连半灌木, 如: 铁杆
蒿( A rtemisia sacror um)、木地肤( K ochia p rostr ata)
等也列为“林木”; 林木的概念被扩展到了无以复加
的地步。
1. 2. 1 林业一词的内涵在于木材的生产。但在草原
上造的林变矮变小, 成不了材。现在即使不泥拘于这
一层含义, 作为林木至少应当是有主干和一定高度
的乔木高位芽植物。而灌木则不然,虽也属于高位芽
植物,但一无主干,二较低矮, 不同于乔木,更不应混
充林木。灌木所形成的群落叫做灌丛, 也有别于森
林。作为高级植被分类单位,灌丛是与草原、荒漠、森
林相并列的。而在地理分布上又是与各类植被镶嵌
在一起的。据目前所知, 除南极大陆外,它的分布遍
及全球, 连近北极的冻原( Tundra)也有灌木成分,
如果允许以一木字之相同、将灌木讹称为林木,则除
南极而外,全球岂不都成了林区?!
11第 1期 姜 恕: 关于中国西部地区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地建议
1. 2. 2 现在林业部门已经把灌丛当森林, 成为自己
的经营管理对象, 就我国现状而言,只能说有专业部
门照管总比无部门过问为好。当然这已经是和科学
概念无关的两码事了! 不过林业经营的科学基础何
在? 林学当然应排在首位, 那么,林学上又该如何考
虑和对待这样的问题呢?!
1. 3 关于草原区内沙地造林问题,应该指出:这里
的沙地是草原退化就地起沙而成, 有别于因气候干
旱所形成的沙漠。由于沙层不形成毛管水, 降水渗入
沙层后不再持续蒸发, 反而能起到保水作用,尤其在
阴坡和丘间洼地水分状况更好, 有利于造林。草原区
沙地上天然生的樟子松、榆树疏林以及锦鸡儿、沙
柳、臭柏等为主的灌丛和以沙蒿为主的沙生植被,都
是有力的左证。近年来沙地绿化造林的成功事例应
予肯定。
1. 4 草原区以外的还林问题较为严峻。如荒漠,哪
里有了水才有生命。除绿洲和河湖边缘的人工杨林
和天然胡杨林( Populus diversif ol ia )以外,在广大
的戈壁砾漠、土漠、沙漠和盐漠上, 基本上是以灌木-
半灌木和盐生植物所形成的荒漠植物群落; 不存在
森林, 即使有称为荒漠之林的琐琐林 ( H aoxy lon
ammodendron ) , 这琐琐也不过是介乎灌木和小乔
木之间的一类居间型木本植物; 严格说来也非乔木。
实际上, 在荒漠区,作为森林(包括天然的胡杨
林和人工种植的杨类林)只存在于绿洲或河湖之滨。
这里的林和农田以及供水系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绿洲生态系统。林和田的布局和结构可以在
系统以内进行调整,谈不上退什么、还什么。至于广
大的荒漠原本无林,也谈不上什么还林。所以在荒漠
区的还林显然有些牵强。
1. 5 至于平均海拔高度在 4500~5000 m 以上,以
高寒草原、草甸、灌丛和荒漠为主的青藏高原上,其
干旱、寒冷、冻土的生态环境, 已超出了森林分布的
上限、这里无耕地可退, 强行种树也还缺乏科学根
据。尽管如此,近年来仍有媒体报导在黄河源头地区
为绿化造林-水源涵养林而进行的种种探险和“科
考”,这当然也是一种奇闻。
最近,环保方面结合风暴扬尘的防治, 提醒人们
要全面估量造林的生态效益。在砂性较重, 本来已有
草本植物被覆的地方, 如强行造林反而有可能促进
扬尘的发生。
1. 6 总之,在大西北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的
还林由于已超出了适于森林生长发育的湿润半湿润
森林生物气候地带, 所以必须树立相应的草原林业、
荒漠绿洲林业等新的观念; 从造林理论、宜林地选
择、林分结构、树种配置到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的
评估都应与新观念相符, 在传统林业上有所前进。从
习惯于生产木材、防风固沙改善环境为主,倒过来改
为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为主。至于经济效
益可以结合有用树种的选择加以兼顾, 何况还有林
下灌、草的搭配,则可用的植物种类将更增多。
2 关于还草
2. 1 草原地区退耕还草是名正言顺,认地归宗、协
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大计。但迄今为止,其重要意
义并未得到充分宣讲。一些媒体往往又在还林之后
顺便一提或甚至言不及草, 具体内容和意义更无从
谈起。林, 固然重要, 但到了大西北,受生物气候带的
制约,如果仍一成不变地挂头牌就不是因地制宜之
策了, 那么, 为什么仍然不把还草提到应有的高度
呢? 显然有其深层的根源。
2. 1. 1 一曰草原的三化一低(退化、沙化、盐渍化和
生产力低)的现状令人堪忧[ 2~4, 7] ,最近加上了一条
“在气候旱化的背景上, 过牧加剧了沙化,甚至成了
沙尘暴的元凶”。三化一低究其因在于迫于人口倍增
的压力、对草原的掠夺利用。更深层的原因是与“草
原无价、牲畜有值[ 7]有关系。牧民视牲畜为财富, 为
政者以此表政绩。于是不顾草原的生产力和载畜负
荷,养畜多多益善,到头来酿成了因超载过牧导致草
原的三化一低。如果只抓住三化一低的恶果、不加分
析就事论事断为草原特性原本如此;更在此基础上,
提出气候旱化因素进行推论, 则草原不论它是一类
可更新资源或者对全球环境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系统
也罢,还有什么可指望和发展的前景呢?!当然,这是
极其荒谬的论断。其错误就在于倒因为果再进行推
论,于逻辑不合。何况,把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地质年
代长时间尺度的变化、不加分析论证地和短时间尺
度人为活动所联系的草原退化、沙化叠置在一起, 不
也是非常牵强的吗? !事实上, 远的姑且不论, 就以内
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近 40 年的变化——曾是草高及
镫的羊草草原变化成今天草不没靴、套马杆落地清
晰可见的退化面貌来讲, 它与地质年代的变化相比
是何其短暂?! 变化之急骤、危害草原之深又是多么
12 草 地 学 报 第 11卷
惊人啊! 因此把气候旱化的全球性长期变化因素叠
置套用在草原退化沙化的分析上, 岂能得出任何令
人信服的论断呢? !
2. 1. 2 关于草原生产力的高低要看以何为准来相
比[ 2] [ 5]。如与世界草地的平均水准 5T / hm 2相比,我
国东北地区的草甸草原(高草)为 7T / hm 2, 有过之
而无不及。但更多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中草和矮
草)则较低,只有 3~4T / hm 2和 1~2T / hm 2; 大体相
当或甚低。有人曾与有水肥输入的农田、高产吨田相
比,按吨粮加上楷杆,低估也有 20 T/ hm 2,这恰恰相
当于热带雨林的生产力水平,不言而喻,远远高出草
原,然而两者的生态条件迥不相同,缺乏对比基础,
本不应进行对比。实际上,在草原区水分充分供应的
河漫滩草甸上所作的牧草栽培试验表明: 羊草和紫
花苜蓿都能达到 20T / hm 2的水平。所以一个低字并
不能概括草原的生产力水平。
2. 1. 3 草地的无价[ 7]加上过牧所联系的低产, 遂产
生了对草原的投入(主要指草原建设和科研支持的
力度)犹如投石大海大见冒泡的泛论。其实,这也属
误区。从表面看,国家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经费拨给
草原。但主要用于救灭, 很少用于草原建设。据解放
以来到上世纪 90年代的概算, 每亩草原还不到 7分
钱,等于没有投入。既然如此,岂能指望它冒什么泡?!
2. 2 在澄清了上述认识上的诸多误区之后,拟转入
如何还草的正题。
2. 2. 1 还草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工程。著名
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教授曾提出过草业的新概
念[ 1, 5, 6, 8]。质言之以草养畜为核心、集林灌防风固
沙、农粮饲料草菜生产和畜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系
统工程。草业的提出得到草原生态学界的称赞、认
为,、指明了方向、开拓了理论、建立了草业创立发展
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这个系统中,主体结构是草和畜。关于草,以
行之有效的当地牧草为主、兼及国内外牧草的引进。
如: 禾本科的羊草 ( L eymus chinensis)、垂穗披碱草
( E lymus nutans)、扁穗鹅冠草( A gr opyr on cristatum)
和无芒雀麦( B romus inermis)等, 豆科的紫花苜蓿
( Medicago sat iva)、黄花苜蓿(M . f alcata)、草木樨
( Melilotus spp. )和沙打旺( A st ragalus adsur gens) ,
藜科的优若藜( Euratia ceratoides)、木地肤( K ochia
p r ostrata)等都适于和饲料植物形成间作或轮作体
系,成为保持地力、抗御风蚀的草地主体。而饲料作
物、灌木、小乔木等则是与主体相结合的配套生产和
保护的亚系统。整体而言,亦即当地牧民所称的“库
仓”。在地下水较丰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部和降
水量大于 400mm 的呼伦贝尔盟的一些旗县已有不
少掘井种草料菜养牛、畜粪还田良性营养循环的“草
库仓”生态系统工程。虽然还未摆脱个体经营的雏形,
但小中见大值得重视。在地下水匮乏的草原地区,利用
局部沟谷地形的迳流水分, 也可以建成此类库仑。
库仑周围建立以灌木、耐旱小乔木为主的绿篱,
如:柠条( Car agana korshinski i)、沙柳( Sal iix cheilo-
p hy lla)、榆( Ulmus pumila)、沙枣( E laeagnus
angust if olius)等, 即有防风效益且于春季牧草尚来
返青长高、青黄不接时提供饲用,牧民把此类灌木称
作救命草,因此此类灌木也应纳入草业的范畴。
灌木,历来属于农林牧三不管的界面,现在一旦
被称为“林木”, 顿时身价倍增,但灌木按其生物学和
生态地理特性来讲, 显然更近于草原和荒漠, 它原本
就是其中的地带性类型。加上它的可牧性和对环境
的生态防护效益,草业不能再把它拒之门外。关于生
态防护效益尤其值得特记的是它的冬季积雪集肥作
用。内蒙古教育大学刘之涧先生曾经观察过草原的
冬态。其中灌木和草本立枯的拦雪,犹如一条慧星长
尾,长达数米。地表微细肥沃土粒也埋积其下。如果
是一条灌木横带, 其拦雪增墒增肥的作用更是值得
期待的。
尽管灌木的效益如此显著,与草业的关系如此
密切。人们在认识上还是仃滞不前,往往把草原上的
灌木当作过牧退化的标志; 甚至视如害物主张加以
铲除,在这种背景下,林业方面顺手牵羊取而用作林
木有何不可?!这样一来, 森林覆盖率和造林成活率,
谁个知道又提高了多少? 草业部门缘何拘于一个木
字,对此视而不见?现在是不是轮到草业给灌木以应
有地位的时候了!
2. 2. 2 在草畜关系中,放牧与人工草地为基础的舍
饲不可偏废,针对着我国草地的粗放利用,强调集约
经营是必要的。但如果把人工草地舍饲当作发展方
向,把放牧利用视作原始落后,则很值得讨论。我国
人工草地较少,约 1亿亩, 相当于草地面积的2. 5%
左右;通过退耕还草将有所增多,但仍难达到先进国
家(如新西兰 65% ,美国 10% )的水平。通过人工草
地实现舍饲集约经营之路在我国可谓既不可能也不
应该。在草原缺水的背景下,给人工种草带来难以克
13第 1期 姜 恕: 关于中国西部地区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地建议
服的矛盾,以其产草量对于庞大的畜群来讲,难免是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能介决冬春补饲就算是了
不起的成就了。说不应该以全部舍饲为方向,一是从
草地持续利用的高度来看,天然草地的放牧利用是
以最小的人为干扰和能源化学物质的投入即可获得
最高畜产的经济活动, 因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得到
协调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这在澳大利亚早已成为
定论[ 9]。我国草场辽阔,顺而从之何乐而不为?!适度
的放牧不仅有益于牧草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对草地
生物多样性的增长也有裨益。尤其通过放牧所联系
的粪便排撒, 这种生物学的草地营养循环的促进作
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 那种以高能源, 高化
学物质投入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畜牧业的
方向岂不反而显得有些过时了吗?!
退一步讲, 不妨从疯牛病的发生悟出一些道
理[ 8]。原来为了提高畜产所采取的投用含动物性饲
料(鱼粉、骨粉)高营养舍饲、减少体能消耗双管齐下
的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它违反了
家畜——草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导致家畜免疫抗
病能力的衰退,一旦罹病就无可抗御而濒于毁灭。这
一事实不正是对视放牧利用为原始落后, 弃广大草
地于不顾唯舍饲集约经营是求观点的有力反驳吗?!
2. 3 拟述及对退耕还草与草业发展前景的估量。草
业已有了崭新的理论基础,而且在西部开发退耕还
林还草国策的指引下, 必将呈现划时代的飞跃, 现在
西部的能源开发已迈开巨步卓有成效,它必将对草
业开发中必需的水资源和机械动能开发提供保证。
在高效排灌先进科技的引用下, 塑料工业、覆盖园艺
农业设施的支持下, 草业不仅与以生产饲料为中心
的集约农业, 以护田护牧的灌木林带相结合,而且进
一步与草原、荒漠高寒高原区珍贵有用植物,尤其是
抗逆性物种基因资源的园艺栽培保护和发展相结
合;形成一整套高科技, 高经济生态效益的生产体
系。无疑,这将为西部开发中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发挥其综合的经济生态效
益;具有深远的战略和显著的现实意义。草业系统工
程的最基本而现实的效益至少可以指望它起到对冬
春补饲草料的供应, 加上与合理轮牧的天然草场的
应相结合,就可以保证全年的草畜平衡,加速并提高
出拦率, 甩掉“季节性草场”的帽子, 让“夏壮秋肥冬
瘦春乏”的牲畜生长发育节律成为历史,使我国草畜
业挤身于世界先进之林。
3 结语
3. 1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必将对地区
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以至农林牧工矿土地利用整体
格局和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动。但不论还林
或是还草,都应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发展,才能与当代
划时代的进展相适应。
3. 2 还林、应树立草原、荒漠绿洲林业与生物气候
带相呼应的新观念。巧妙地利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造林营林的理论、技术和政策上
有所改进。对于树种应增加多样性,但切忌将灌木混
称林木、将灌丛充当森林, 以顺应林学、生物学和生
态地理学的通则。
3. 3 还草,应强调草业是一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工
程的新概念。以此为理论根据和方向,草业将发生巨
变。天然草地轮牧与人工草地的互补,共同发展相得
益彰。结合对沙尘暴的防御,草原或者广义地讲草地
作为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必将走向与人
类活动进一步协调, 为持续利用奠定广阔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继周,葛文化,张自和.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
[ A] . 见:中国草地科学与草业发展[ C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6~9
[ 2] 姜恕. 我国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A] .
见: 中国草地科学与草业发展[ C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15~18
[ 3] 刘起. 我国北方草场资源合理利用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 A] . 见:中国草地科学与草业发展[ C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77~81
[4] 陈昌笃,于子成. 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我国北方草原[ A] . 见:
中国草地生态研究[ C ] .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89.
82
[5] 李博,任继周,周寿荣,李德新.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 A] . 见:中
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 [ C]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379~404
[ 6]  李毓堂. 中国草业建设十年成就发展趋向及优化战略建设
[ A] . 见:中国草地科学研究与发展战略[ C ] . 北京: 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1
[ 7] 道尔吉·帕拉木. 集约化草原畜牧业[ M ] . 北京: 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 1996.
[ 8 ] 姜恕. 中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 ] . 草地学报, 1997, 5:
( 2) . 72
[ 9] 贾慎修. 发展中的中国草业和草学 [A ] . 见:贾慎修文集[ C]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17~220
[ 10 ] Harrington G N, W ils on A D, Young M D. Managm ent of
rangeland ecos ystem s. “M anagem ent of Aust ralia s
rangeland”G. N. Harring ton , A. D. Wilson, M . D. Young
CS IRO Aust ralia. 1984, 3~14
14 草 地 学 报 第 1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