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Damage of Rodent Occurring in China Grassland in 2000 and its Management Strategy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7-0435( 2001) 04-0248-05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施大钊1, 钟文勤2
( 1.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2.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 100080)
摘要: 2000 年我国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 经济损失巨大。对鼠害发生区的草原以
及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严重破坏。草原鼠灾发生的主要特点是: 害鼠以小型群居鼠类或地下生活
的鼠种为主。草原害鼠加剧了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程。过度或不合理放牧是鼠灾“爆发”的诱发成因。本文提出防
治鼠害发生的对策: 建立健全鼠灾预警系统; 推广综合防治示范区 ;讲究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加强对牧工的培训,
合理安排草场载畜量; 统筹安排畜牧、环境保护与卫生部门的经费,发挥地方政府和群众及各方面积极性。
关键词: 中国草原鼠害; 成灾原因;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43; S812. 6  文献标识码: A
The Damage of Rodent Occurring in China Grassland
in 2000 and its Management Strategy
SHI Da-zhao
1
, ZHONG Wen-qin
2
( 1 China Agr icult ur al Univer sity , Beijing 100094, China;
2 Institute o f Zoo log 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The damage of r odents in g rassland occurred in qinghai, Xinjiang , Inner M ongolia, w estern
sichuan in dif ferent level respect ively and the loss w as huge in 2000, which causes ser ious damage to lo cal
gr assland and ecolog 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iver source arreas. T he obv ious char acter is follow ed ( 1) the
pests are mainly small rodents living in group and those l iv ing under gr ound. ( 2) the pests increase the
gr assland degr adation and the desert process. ( 3) herding excessively is the important cause leading to the
rodents outbreak. So the management str ategy is suggested as follow ed: ( 1) the pests monitor ing and
w arning sy 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soon. ( 2) development of the IPM dist rict is necessary. ( 3) the use of
rodentcides correct ly and safely is required. ( 4) st rengthen the t raining fo r herdman and arr ange the capaci-
ty of grassland for heds scientif ically . ( 4) arr ange the fund overall f rom sectors concerned to exert the posi-
tiv e funct ion of lo cal government and common people, etc.
Key words : Rodent damage in grassland in China; Damage analysis; Management st rateg y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 274. 22万 km2 ,其中退化面
积 137. 77 万 km2 ,占 50. 24%。20世纪 90年代以
来,鼠害爆发频繁, 造成严重的草原资源损失,同时
加剧了草原植被退化与沙化。草原鼠害成为我国可
持续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限制
因子之一。
1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状况
2000年青海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简称三江
源)地区草原鼠害严重,发生面积 550万 hm 2, 占可
利用草原的 28%。其中甘南州发生面积达 80 万
hm
2。仅黄河首曲玛曲段两岸由鼠害导致沙化面积
收稿日期: 2001-02-08; 修回日期: 2001-05-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970492)
作者简介: 施大钊( 1955-) ,男,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在中国农业大学从事鼠害防治研究
第 9 卷 第 4 期
 Vo l. 9  No . 4
草 地 学 报
ACT A AGRESTIA SIN ICA
 2001 年 12 月
 Dec.  2001
就达 4万多 hm2。主要害鼠为高原鼢鼠( Myospalax
bailey i)和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 oninae)。鼢鼠的
平均密度高达 45~60只/ hm2 ,超过一般年份密度 20
多倍。在黄河源头玛多县 80多公里长的被害草原变
成了植被几乎完全消失, 地表裸露的“黑土滩”[ 1]果洛
州在245万 hm 2的受害草场上属“黑土滩”型退化面
积已达 20 hm 2,草原不但失去放牧价值,而且直接导
致源头区水涵养功能下降, 使断流现象进一步恶化。
青海省每年被鼠类啮食的鲜草达 44亿 kg ,相当于少
养 480万只羊。经济损失达 5亿多元[ 2]。
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地区 2000年鼠害发生面
积为 3040万 hm 2, 比上年增加 333. 3万 hm2。以石
渠县为例,由于高原鼢鼠危害使得 1/ 2可利用的草
原不能放牧。其中沦为黑土滩的面积达0. 67万 hm 2。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该县灾害面积每年约以 10%
的速度递增。在若尔盖松津草原,鼠类危害已成为当
地牧业和长江上游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重要障碍
之一[ 3]。
2000年新疆北部* ( * 通讯资料,下同)草地黄
兔尾鼠( L agurus I uteus)危害面积虽比上一年减少
21. 2%, 但仍达 241 万 hm2 , 其中严重发生面积
63. 33万 hm2。直接经济损失 219. 25万元。防治面积
44. 00万 hm2, 占应防治面积的 69. 5% ,当地鼠害防
治部门预计 2001 年黄兔尾鼠的数量仍会大幅度
上升。
内蒙古*全区草原, 在 2000年发生鼠害面积比
往年有所减轻,其中锡林郭勒盟布氏田鼠(M icrotus
br and ti )数量显著下降。但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
旗以西的布氏田鼠数量上升, 受害面积约 90 万
hm
2
,占可利用草原的 1/ 4。其中遭受 2级以上危害
的近60多万hm2。草甸草原的东北鼢鼠(Myospalax
p silurus)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发生的地段牧草产量
下降 30%~50%。
内蒙古* 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 Meri-
ones ungricultus)的危害突出。对沙生植物特别是防
护草网的破坏,使杭锦旗、鄂托克旗等地有些防沙草
网因沙鼠啃啮需重复栽种。对于地广人稀的牧区,这
种损失是很难承受的。
吉林羊草草原鼠虫害受害面积约占草原面积的
1/ 5。由于灭杀及时,措施得力,基本有效地控制了鼠
害发生。吉林省政府计划未来 10年内投资 10亿元
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变天然草原退化的现状 [ 4]。
2 我国草原害鼠的成灾特点
2. 1 害鼠类型
我国草原的主要害鼠为小型群居鼠种或地下生
活的种类(鼢鼠)。其生态特点是种群数量波动剧烈。
有些年份数量较低, 有些年份猛增。高数量期与低数
量期间的差距达几十倍至 1、2百倍。在生态学理论
中这类动物被称为“机会主义者”。它们的个体竞争
力弱, 存活寿命短(一般仅 1年左右)。但内在的强盛
繁殖力使种群通过“超补偿作用”延续。因此, 一旦外
界环境适宜,种群数量就将可能急剧上升, 形成“爆
发”。在数量增长阶段,超补偿作用和繁殖时滞效应
可使种群连续保持多年的较高密度。其高峰期也仍
能持续 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实践证明, 害鼠处
于高峰期阶段单纯依靠药物灭杀很难有效控制其危
害。小型群居性害鼠是草原环境中治理难度最大的
类群。鼢鼠、鼹形田鼠( Ellobius talp inus)营地下生
活的鼠种数量相对稳定, 其种群变动幅度比较小。由
于这类害鼠控制难度较大,在未发生重大灾害前, 不
容易组织大规模灭杀。而一旦形成危害,种群常保持
3~5年甚至更多年份的高密度。青海、四川、新疆等
地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 气候、植被、鼠间流行病、天敌等环境
因子以及放牧强度、防治方式等都会对鼠的数量产
生极大的影响。此外,在鼠群高密度期种群内个体普
遍处于高度的生理紧张状态, 随之会导致多数个体
性腺发育延缓、体质变弱。使种群死亡率增加,繁殖
力下降。外界环境的压力和鼠群的自我调节机制在
平衡种群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鼠间流行病也常
起到鼠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草
原鼠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一定时间内的持
久性。往往高数量期和低数量期之间有一个时间不
等的过渡阶段(短则 2~3年,长则5~6年)。因此把
握适当的灭杀时机和控制措施是能够控制害鼠数量
的。由于环境和种群变动差异等原因,害鼠数量的增
长往往表现为地域上的此消彼长。例如内蒙古布氏
田鼠在 20世纪 70~80年代中期在呼伦贝尔盟大发
生,而 80年代后期~90年代在锡林郭勒盟大发生;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数量下降,呼伦贝尔盟又开始回
升。鼠类在一定区域内此起彼伏的现象是其特性所
决定的。在制定防治对策和实施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249第 4期 施大钊等: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
我国草原辽阔,类型多样,害鼠种类分布亦具有
明显的地域性。内蒙古中东部以布氏田鼠为主。宁
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主要为长爪沙鼠; 新疆则为
黄兔尾鼠;青海、四川西部为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
这些鼠种的生态习性、生存环境各有不同的特点。在
制定控制对策时应予以区别。
2. 2 危害特征
草原害鼠不仅大量啃食植物绿色部分, 减少生
物量,同时也危害植物根系,尤其对靠根蘖繁殖的禾
本科优良牧草危害显著。当其数量高时,草原中优良
牧草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利用价值显著降低,在严重
地段甚至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布
氏田鼠在中等数量年份,平均有鼠洞 870~2150个/
hm
2
,日消耗牧草占植物日增长量 1/ 2以上。优良牧
草羊草( L eymus chinensi s)、冰草( A gropy ron crista-
tum)等基本消失, 植物大多为草质低劣的杂类草。
而且草群低矮。在植物生长旺季的 8月份, 牧草平均
高度仅 14. 8 cm。草场已基本失去了放牧价值。这样
的地方,即使鼠类数量下降, 草原实行封育, 也需要
经过 3~5年才可逐渐恢复。但实际上,受到多种因
素影响,特别是放牧强度不能合理控制的情况下,很
难对草原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科学管理措施。
以致鼠类危害进一步加深。不仅植被不能恢复, 生态
环境会也更加恶化。甚至到下一次鼠类数量上升时
仍不能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鼠类的挖掘改变了土壤的表
层结构,深层钙积土被抛到地面。这些浮土不仅抑制
植物生长,而且极易被风吹起或被雨水冲散,造成植
物覆盖度大幅度下降, 加剧了沙漠化进程。太仆寺旗
布氏田鼠土丘的覆盖面积占 21. 6%, 加上鼠道有
32. 8%的面积无植物生长。青海高原鼠兔在轻度危
害的草原中土丘覆盖占可利用草原的 15. 5%, 使土
壤含水量损失 25. 3% ,有机质含量下降 1~2倍。许
多地方成为几乎完全裸露的“黑土滩”。鼠类挖掘形
成的“土丘”在风蚀、径流的作用下不但使当地草原
大片裸露而且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源头。小
型群居害鼠大发生期间由于挖掘造成的环境损失远
大于单纯的食草所造成的危害。目前,这种状况如不
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鼠害必将进一步对我国
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多样性构成
威胁。
2. 3 鼠灾成因
我国草原主要害鼠大多选择低矮、稀疏的植被
环境栖息。草原植被在正常的环境中虽然也有多种
鼠类分布,但通常不会导致数量大发生。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草原鼠害的发生规模和损失程度呈
逐渐加大的趋势。近年来对草原资源的超量利用显
著减弱了草原的自然调控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 鼠
害发生频率增加与草原载畜量的加重直接相关。据
许志信等报道[ 5] , 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 20 世纪
50年代减少 933万km 2,家畜头数却增加了4. 5倍。
锡林郭勒盟暖季载畜量的理论值为 1592. 5万羊单
位, 实际载畜量为 1837. 8 万羊单位, 超载 15. 4%
( 1994年值)。20世纪 80年代与 60年代相比内蒙古
草甸草原产量下降 54%~70%, 典型草原下降
30%~40%, 荒漠草原下降 50%。水土流失面积已
占草原面积的 21. 5%。随之而来的气候亦发生明显
的变化。年降水量减少, 平均气温增高,干旱化愈加
明显。
由于我国对畜产品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 加上
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粗放的放养方式未能及时转变
等因素使草原的放牧强度普遍过高, 其结果必然加
重草场压力,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并且这种状况不
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退化的草场植被为
害鼠种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不合理的放牧是
诱发鼠灾的重要原因。而鼠害的发生又进一步加速
了草原的沙化和荒漠化,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改变草
原退化的根本对策是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畜牧业, 通
过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实施草场轮牧和规模养殖, 提
高家畜和畜产品质量,增大种植牧草的比例, 减少草
场载畜量。从而协调草原生态环境中草-畜-鼠之间
的关系,达到减轻鼠害,恢复草场植被的目的。
3 草原害鼠综合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草原害鼠的控制手段比较
单一,且多为应急措施。当鼠类较低时,它的危害性
往往容易被忽略, 直到数量高发时才组织大量的人
力和物力突击灭杀,结果并不能有效地制止害鼠的
“爆发”。应该承认,药物灭杀确实能在较短时间内把
鼠密度压下来。特别是已出现害鼠种群“爆发”的情
250 草 地 学 报 第 9卷
况下, 对于缓解鼠-草-畜之间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
用。但长期依靠单一的防治途径已逐渐暴露出了一
些问题。在 20世纪 70~80年代受到我国鼠药市场
的局限,草原灭鼠基本使用急效药物,甚至曾大量使
用氟乙酰胺(已在 1982 年禁止使用)、甘氟(已在
1998年禁止使用)等药物。结果导致草原食谷鸟类
和食肉类动物的数量大量减少, 加之滥捕滥杀, 草原
生物多样性普遍下降, 结果鼠害爆发反而益趋频繁。
改进现有的防治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以有害生物综合
治理( IPM )为理论基础, 从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
定出发是我国持续发展草原畜牧业的迫切需要。
“九五”期间, 中国科学院开展有“围栏育草”和
调整放牧时间为主要措施的害鼠治理。在内蒙古克
什克腾旗 1300hm 2的草原通过治理, 3 年期间布氏
田鼠密度仅为对照区的 0%, 18%和 2%。草原植被
恢复显著。在干旱条件下,试验区经提前半月禁牧
后,植被的草层高度、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
对照区,牧草增产 78. 16%。实践表明,育草和治鼠
的协调效益显著[ 6, 7]。近年来,青海与北京制药业利
用高原鼢鼠的骨骼合作制成地龙酒,使鼠害在一些
地方得到有效控制,是值得提倡的。
3. 1 建立鼠灾预警系统
我国现有 270个草原鼠害的测报站(网、点) , 应
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作用。建立起能够及时准确的
测报害鼠数量变动趋势的监测网络。决策管理部门
还应建立可直通重点灾害区域的预警体系。这个系
统不但可及时掌握害情程度, 发生范围,做出损失评
估、防治经济阈值分析而且还可以通过专家辅助决
策选出最佳防治方案。
目前,草原各级管理部门已基本实现计算机办
公自动化和网络化。但尚未充分发挥直接指导生产
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专业和软件编程语言限
制, 一些通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也不能完全适于鼠害
测报的需求。尽快研制具备兼有鼠类数量动态分析
功能和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在内的预警网络系统
已成为本专业工作者的共识。组织专家、学者编制出
能够针对不同害鼠、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特点并适于
基层使用的软件已事在必行。
准确测报害鼠种群数量是正确决策的关键。中
国农业大学针对布氏田鼠的数量变动特征采用
Leslie 矩阵取得良好效果(表 1)。
表 1 布氏田鼠种群预测
Table 1 The fo recast fo r Brandts vo le
1995
5
M ay
6
Jun.
7
Jul.
8
Aug.
1996
6
Jun .
7
Jul .
8
Au g.
1997
5
May
6
Ju n.
7
Jul .
密度 Dens ity 84 139 227 354 208 315 348 180 62 34
预测值 For ecast 106. 92 177. 16 294. 67 216. 08 202. 96 289. 77 319. 29 133. 04 31. 864 0
特征值( K) 1. 2729 1. 2745 1. 2981 0. 6104 0. 9758 0. 9199 0. 9175 0. 7391 0. 5139 0
  采用矩阵特征量(K)将实际种群数量预测的数
量( Y)与比较, 两者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 r = 0. 987
线性方程为: Y= 1. 222+ 0. 249x。
对矩阵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 各月份存活率与
繁殖率的贡献率存活率对种群变动的贡献强度明显
高于繁殖率。但早春繁殖率的贡献高于存活率。说
明春季第 1窝鼠对于全年起着关键作用。
3. 2 发挥示范区的作用
在重点危害区域对典型鼠种建立综合治理科技
示范区。根据当地主要害鼠的生理生态、栖息环境特
点,采用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以示范形式推广。综合
治理的技术措施以灾害回避策略为主。结合草场轮
牧制度,控制草场载畜量,适当延长禁牧时间等技术
措施控制鼠害的发生。把防治鼠害与畜牧业生产有
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生态调控的观念。从草原持续利
用的整体效益出发, 协调鼠-畜-草之间的关系。不断
强化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控功能。从“七五”开始至今
我国开展的“草地害鼠综合防治”科技攻关已获得了
多项控制各种鼠害的配套技术。“九五”期间执行国
家重点科技攻关过程中,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分别
建立害鼠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区。其中内蒙
古锡林郭勒盟 1300 hm 2的示范区直接经济效益达
27. 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7. 72。在青海 300 hm 2
示范区每年可挽回牧草损失达 2. 5万元[ 8]。这对于
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地在防治
251第 4期 施大钊等: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鼠害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许多经验。如能将研究成果
进一步推广, 并在推广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成效,
必将对改变草原生产条件产生良好的作用。
3. 3 合理使用灭鼠药物和用药安全
药物灭鼠既是现阶段防治的重要手段, 也是综
合治理的一个环节。但应讲究灭鼠时机与合理用药。
对药物种类、配制浓度、选择饵料、投放方式以及投
饵时机和用药规模等都必须科学合理,不能以牺牲
草地生态环境为代价。同时还要针对害鼠的生活习
性、栖息特点以及天气、地形等全面安排灭鼠活动,
以达到好的灭杀效果。推广对环境污染小、对鸟类和
家畜安全系数高的抗凝血剂类灭鼠药物。有条件的
地方扩大使用 C-型肉毒梭菌毒素等生物农药的规
模。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灭生性
农药以及残留期长、具有二次中毒或可能伤害鸟类
的农药或毒饵。推广条带式投饵方法以提高工效。
用药安全包括对人畜安全和环境安全。目前,某
些灭鼠药物(如毒鼠磷、杀鼠迷)在灭鼠过程中误伤
家畜的事故时有发生, 引起鸟类及食肉动物中毒的
情况亦有报道。建议组织科技工作者对现行使用的
灭鼠剂进行环境评估。筛选出适宜草原环境使用的
药物或方法。以保证草原环境,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安
全。同时,加强保护野生动物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执法
力度。
3. 4 加强对牧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在技术指导和培训中应讲授易于被牧民接受并
能够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实用技术, 使综合防
治观念深入群众, 使群众主动实行轮牧和适度封育,
减轻草场压力。在过度放牧的草场应采取必要政策
鼓励牧民降低放牧强度。同时加强草原改良的力度,
使草原逐步转向良性循环。
3. 5 开展综合防治的科学研究
草原退化及草地鼠害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
国鼠害防治方法仍处于减少害鼠为控制目标的阶
段。对于害鼠防治的经济成本以及环境效应考虑不
足,同时尚缺少对不同害鼠、不同环境乃至不同季节
的控制措施的具体指导。而这方面在科技研究尚不
能给予生产实际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原因是多
方面的, 其中研究队伍人员少经费支持渠道少是最
突出的。建议国家科技部门加强对草地害鼠综合防
治和草原生态研究的支持力度。吸引优秀科技人才,
以解决我国迫切需要。
3. 6 统筹安排,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草原害鼠防治分别由草原
管理部门(各级草原工作站或草原监理站)与卫生防
疫站、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从事同一工作,但渠道不
畅通。受各自管理范围的局限,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
沟通和协调。同时也减弱了经费应有的效益。建议
由政府统筹安排,发挥各部门各专业的优势, 集中有
限的资金使之最大限度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
参考文献
[1] 哲夫.黄河追踪[ M ] .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0
[2] 刘安国.鼠害吞噬甘南草原三分之一草场遭受严重破坏虫害防
治乏力[ N] .西部商报,西宁 2000-06-28
[ 3] 蒋光藻,许志信,赵萌莉,韩国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其
防治对策[ J ] .中国草地, 2000, ( 5) : 59~63
[4] 吉林日报, 7月 9日
[5] 许志信,赵萌莉,韩国栋.内蒙古的生态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J] .
中国草地, 2000, ( 5) : 59~63
[6] 宛新荣,钟文勤,王梦军.内蒙古典型草原重要害鼠的生态学及
控制对策[ A] .张知彬,王祖望主编.农业重要害鼠的生态学及
控制对策[ C] .海洋出版社, 1998. 209~220
[7] Zhong Wenqin, Mengju n Wan g, Xinron g Wan .E cological man-
angem ent of Brandt s vole ( Micr otu s br andt i) in Inner Mongo-
lia[ A] . Grant S Lyn H, Herw ig L, zhibin Z. C hina in Ecolog-
ically-based rodent management [ M ] . Aus t ral ian Cent re for
Internat 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9. 199~214
[8] 樊乃昌,周文扬,施银柱.青海高寒草甸重要害鼠的生物学及控
制对策[ A] .张知彬,王祖望主编. 农业重要鼠的生态学及控制
对策[ C] .海洋出版社, 1998. 239~264
252 草 地 学 报 第 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