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Estimation of the Outcrossing Rate in Sagittaria trifolia Using SSR Fluorescence Markers

利用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5ꎬ 33(4): 554~563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5􀆰 40554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李 婷1ꎬ 覃道凤1ꎬ 戴 璨1ꎬ2ꎬ3∗
(1.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ꎬ 武汉 430062ꎻ 2. 湖北省生物资源绿色转化协同创新中心ꎬ 武汉 430062ꎻ
3. 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ꎬ 武汉 430062)
摘  要: 对自交亲和植物交配系统进行估测ꎬ 有利于了解植物的繁殖状态、 自异交进化的轨迹和特定种群的自然
历史或选择压力ꎮ 自交亲和的野慈姑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并存ꎬ 且其花序内和无性系分株间存在雌雄花同时开
放的现象即给自交带来了机会ꎮ 本研究利用 SSR标记估测野慈姑自然种群的异交水平ꎬ 并比较分析异交率估测
中荧光定量法的准确性和优势ꎬ 探讨野慈姑不同自然种群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ꎮ 结果表明ꎬ 从 28对 SSR引物中
筛选出 3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ꎬ 其多种群水平的位点数分别是 5、 6、 6ꎻ 对 1 个自然种群的 6 棵植株共计 31 个
果实的异交率进行估测ꎬ 其整体异交率为 92􀆰87% ± 2􀆰5%ꎬ 揭示了野慈姑自然种群的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ꎬ 且
无性繁殖对后代的贡献有限ꎻ 单引物水平下ꎬ 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出的多态性位点数和杂合率均高于 Native ̄
PAGE成像电泳ꎬ 且其对异交率估测的结果也更准确ꎻ 另外ꎬ 从检测效率实验耗时和实验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ꎬ
本研究推荐使用荧光定量技术ꎮ
关键词: 野慈姑ꎻ 异交率ꎻ SSR标记ꎻ 位点多态性ꎻ 荧光定量
中图分类号: Q948􀆰1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5)04 ̄0554 ̄10
      收稿日期: 2015 ̄05 ̄11ꎬ 退修日期: 2015 ̄06 ̄09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0279)ꎻ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ꎮ
  作者简介: 李婷(1990-)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植物地理学(E ̄mail: 378045789@qq􀆰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daican@hubu􀆰 edu􀆰 cn)ꎮ
An Estimation of the Outcrossing Rate in Sagittaria trifolia
Using SSR Fluorescence Markers
LI Ting1ꎬ QIN Dao ̄Feng1ꎬ DAI Can1ꎬ2ꎬ3∗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ꎬ Hubei Universityꎬ Wuhan 430062ꎬ Chinaꎻ
2. 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Bio ̄Resourcesꎬ Wuhan 430062ꎬ Chinaꎻ
3. Hube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ꎬ Wuhan 430062ꎬ China)
Abstract: The estimation of mating systems in self ̄compatible plant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reproductive status of plantsꎬ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between outcrossing and selfingꎬ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r selective pressure on specific populations. Sagittaria trifolia is a self ̄
compatible speciesꎬ with both sexual and clonal reproduction. Male and female flowers
sometimes co ̄bloom among and within inflorescencesꎬ therefore creating a chance of
geitonogamy. In this studyꎬ we used SSR markers to estimate the outcrossing rate of S. trifolia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ur experiment emphasized the polymorphism of microsatellite loci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highlighted the accuracy and advantage of the methodology of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in visualizing PCR products. Results showed that 3 out of 28 primer
pairs had high polymorphismꎬ with the number of alleles at 5ꎬ 6ꎬ and 6 combining multiple
populations. With the use of the three selected primer pairsꎬ we estimated the outcrossing rate
for 31 fruits from six plants in a natural population of S. trifoliaꎬ which was 92􀆰87% ± 2􀆰5%.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ating system in S. trifolia was predominately outcrossing in natural
population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clonal reproduction to offspring was very limited. We also
compared two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in analyzing PCR productsꎬ namely Native ̄PAGE
imaging and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The latter yielded a higher estimation on allele
polymorphismꎬ heterozygosity and therefore a more accurate outcrossing rate. After
considering the costꎬ manpower and time collectivelyꎬ we recommend employing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Key words: Sagittaria trifoliaꎻ Outcrossing rateꎻ SSR markersꎻ Polymorphismꎻ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植物的交配系统是指种群中个体之间的交配式
样ꎬ 即自交和异交状态的总和[1]ꎬ 归根结底也就
是谁和谁交配及其频率的问题[2]ꎮ 达尔文早就注
意到ꎬ 异交产生的种子相比自交产生的种子具有更
高的活力和生育力ꎮ 与异交后代相比ꎬ 自交后代由
于较高的基因纯合度导致有害性状的表达从而降低
了其自身的质量ꎬ 这种质量的降低被称为自交衰
退ꎮ 自交ꎬ 尤其是专性自交ꎬ 会降低种群的杂合率
和多样性ꎬ 导致其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改变[3]ꎮ
而异交植物的后代通过不同基因的组合产生了遗传
变异ꎬ 在短期内就可能产生异交优势ꎻ 从长期效益
来看ꎬ 异交还能积累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ꎬ 为适
应性进化带来更大的可能ꎮ 但当植物由于种群密度
低下或缺少传粉者等导致外来花粉量不足时ꎬ 自交
可以提高植物的结实ꎬ 即产生繁殖保障效应( re ̄
productive assurance)ꎮ 例如ꎬ 当传粉者稀少时ꎬ
倒挂金钟属(Fuchsia)有些植物的花丝在开花后期
会一直生长ꎬ 直至和花柱等长并使雄蕊能够与柱头
接触产生自交[4]ꎮ 自交之利便是异交之弊ꎬ 两方
面选择压力的存在常常导致最适应的是权衡自交和
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ꎬ 如 Ipomoea purpurea 的异
交率为 60% ~ 80%ꎬ 其花药与柱头间的距离(an ̄
ther stigma distanceꎬ ASD)是影响自、 异交比率
的主要因素[5]ꎮ 现代繁殖生态学中交配系统的定
量测定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ꎬ 其相关的理
论、 方法和实践手段日益完善与成熟[6-10]ꎬ 其中
自交和异交之间的相互演化也是系统发育检测的重
点[11]ꎮ 多数被子植物都产生完全花(既有雄蕊又有
雌蕊)ꎬ 并且大多是自交亲和的ꎬ 因而是潜在的自
交者[12-14]ꎮ 对自交亲和物种的异交率进行估测能
够体现植物的繁殖状态、 自异交进化的轨迹和特定
种群的自然历史或选择压力ꎮ
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是一种自交亲和、
雌雄异花同株的草本植物ꎬ 常见于水田及池塘
边[15]ꎮ 野慈姑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并存ꎬ 其单花
期为 1 d左右ꎬ 花序基部为雌花ꎬ 上部为雄花ꎻ 侧
生花序的基部也可产生少数雌花ꎬ 上部均为雄花ꎮ
花序为由下而上顺次开放ꎬ 故雌花先于雄花开放ꎬ
且雌花在 1 ~ 2 d内开放完毕ꎬ 然后雄花开放ꎮ 雌
雄花的开放表现为既有异时也有异位ꎬ 即雌雄功能
的隔离能很好的避免自交ꎬ 理论上野慈姑的异交率
应该趋近于 100%ꎮ 然而ꎬ 自然状态下野慈姑的无
性繁殖能力也较强ꎬ 可通过地下茎或以球茎增殖的
方式形成新的个体ꎬ 因此就可能存在无性系分株之
间的传粉ꎬ 从而造成一定比例的自交ꎻ 此外ꎬ 在野
外观察中发现野慈姑同一花序上存在雌雄花同时开
放和同一植株上存在不同花序的雌雄花同时开放的
情况ꎬ 经过昆虫的随机访问也会产生自交的机会ꎮ
那么ꎬ 在野慈姑自然种群中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自
交或野慈姑交配系统中整体的异交水平如何ꎬ 是本
研究力图回答的两个科学问题ꎮ
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是由 2 ~ 5 个核
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重复
序列ꎬ 又称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ꎮ 微卫星中
重复单位的数目是高度变异的ꎬ 且具有长度多态
性ꎬ 可用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
检测[16]ꎮ 微卫星标记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和交
配系统的估测中[17-23]ꎬ 也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
分子标记之一[24]ꎮ 前期常用的检测异交率的分子
标记中ꎬ 同工酶标记[25-27]仅能反映编码区序列ꎬ
酶位点稀少ꎬ 检测率低ꎻ RAPD[28-31]为显性分子标
记ꎬ 不能鉴别杂合子ꎬ 从扩增的条带中很难鉴别
自、 异交个体ꎮ 而 SSR 重复单位数量极多ꎬ 遍及
整个基因组ꎬ 能反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核苷酸遗传
变异ꎬ 具有较高的多态性[32-36]ꎻ 同时ꎬ SSR 为共
显性标记ꎬ 能直接判断基因型且检出等位基因的灵
555  第 4期                        李 婷等: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敏性高、 多态性好ꎮ
利用微卫星标记和 PCR技术扩增的 DNA片段
常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成
像分析ꎬ 但在 Native ̄PAGE 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产
生二次误差ꎬ 如存在结胶程度的差别、 电压不稳等
不可控因素、 凝胶成像效果差异、 读图个体差异
等ꎬ 最终会导致电泳条带统计结果的不同和分析误
差[37]ꎮ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定量法可以完全克
服 Native ̄PAGE检测存在的这些缺陷ꎬ 微卫星位
点经荧光标记 PCR 扩增再经遗传分析仪毛细管电
泳进行基因组扫描ꎬ 并利用 genemapper 软件对
PCR产物的大小和荧光信号的强弱进行图像收集
和分析ꎮ 荧光定量法在植物异交率估测方面已有应
用ꎬ 如 Reusch[38]利用微卫星标记的荧光定量技术
对浅海潮间带植物 Zostera marina 进行异交率估
测的结果显示ꎬ 该种的异交水平为 97%ꎬ 证明其
是以异交为主的植物ꎮ 鉴于荧光定量法的成本目前
比较高ꎬ 本研究拟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成
像和荧光定量两种方法估测野慈姑自然种群 SSR
位点多态性和异交率ꎬ 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工作
量、 实验成本等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ꎬ 以期为后续
植物亲系研究提供技术参考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及处理
用于 SSR引物筛选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估测
的野慈姑自然种群材料详见表 1ꎮ 2013 年 7 月ꎬ
根据每个自然种群大小确定取样株数ꎬ 同时为了避
免采集到克隆株ꎬ 样本之间的采集距离控制在
10 m 左右ꎻ 将采自湖北省内 22 个自然种群的 97
株野慈姑栽植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同质园内ꎬ
3个月后共存活 94 株ꎻ 采集每一株野慈姑的新鲜
叶片ꎬ 分别放入置有干燥剂(变色硅胶)的取样袋
中干燥、 备用ꎮ
表 1  湖北省野慈姑的采样分布信息
Table 1  Collection information on th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Sagittaria trifolia in Hubei Province
采集地点
Collection sites
种群名称
Population
经纬度
Latitude and longitude
采集数量
Sample No.
种群规模
Abundance
(Apprl.)
蕲春沙径村 QCA 30°0′37.57″ Nꎬ 115°23′36.28″ E 1 1
蕲春赤东镇 QCB 30°04′10.92″ Nꎬ 115°21′58.28″ E 16 800
武穴大法寺镇 WXA 29°55′54.00″ Nꎬ 115°02′13.52″ E 4 800
阳新县马鞍山 YXA 29°53′52.30″ Nꎬ 115°23′36.50″ E 1 200
阳新县碧山村 YXB 29°56′02.87″ Nꎬ 115°18′53.09″ E 5 1000
阳新县仙岛湖 YXC 29°48′06.21″ Nꎬ 114°49′38.51″ E 3 400
浠水县策湖 XSA 30°15′0.40″ Nꎬ 115°08′37.78″ E 1 10
鄂州市花马湖 EZA 30°17′02.12″ Nꎬ 115°02′28.10″ E 3 400
鄂州永华村 EZB 30°17′02.06″ Nꎬ 114°59′07.85″ E 4 700
鄂州三山湖 EZC 30°21′46.53″ Nꎬ 114°44′19.55″ E 2 500
鄂州沅湾村 EZD 30°17′38.07″ Nꎬ 115°01′31.05″ E 5 500
武汉江夏涨渡湖 WHA 30°36′38.01″ Nꎬ 114°42′07.30″ E 11 600
武汉江夏蔡白湖 WHB 30°11′53.85″ Nꎬ 114°16′30.89″ E 4 300
武汉蔡甸余门村 WHC 30°29′07.70″ Nꎬ 113°50′18.29″ E 3 200
武汉蔡甸丁湾村 WHD 30°33′36.59″ Nꎬ 113°56′05.13″ E 3 300
武汉蔡甸汉蔡高速 WHE 30°33′29.45″ Nꎬ 114°03′34.88″ E 3 400
武汉蔡甸官莲湖 WHF 30°23′14.55″ Nꎬ 114°03′56.63″ E 3 600
荆州旧口镇 JZA 30°52′62.00″ Nꎬ 112°38′62.00″ E 5 600
荆州后港镇 JZB 30°32′23.99″ Nꎬ 112°22′40.10″ E 5 200
荆州后港镇 JZC 30°31′44.91″ Nꎬ 112°22′10.10″ E 5 1500
荆州十里铺镇 JZD 30°36′25.74″ Nꎬ 112°21′29.36″ E 5 200
荆门雁门口镇 JMA 30°49′41.57″ Nꎬ 112°50′13.92″ E 5 400
65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用于估测野慈姑自然种群异交水平的植株叶
片(母本)和果实(子代)取自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
泥塘(30°31′44􀆰91″Nꎬ 112°22′10􀆰10″E)ꎮ 其野
慈姑种群规模约 1500 株ꎬ 2013 年 7 月中旬从中
随机选取 6棵野慈姑的 31 个果实ꎬ 顺次取下果实
并按图 1编号装袋ꎬ 同时取植株叶片放入置有变色
硅胶的取样袋中干燥即母本样本ꎮ 将取回的果实均
匀铺开放入 45℃烘箱灭菌 4 hꎬ 然后随机取出若干
种子放入加水的烧杯中ꎬ 并置于人工气候箱(新苗
QHX ̄250BS ̄Ⅲꎬ 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
司)中催芽ꎮ 气候箱的温度设定为 33℃ꎬ 光照强度
为 3500 lxꎬ 光周期 18 h光照 / 6 h黑暗ꎮ 每天观察
并确保所有种子浸泡在水中ꎬ 必要时加水和换水ꎮ
待新芽长出后ꎬ 于每个烧杯中随机取 20 种芽ꎬ 进
行野慈姑母本干燥叶片和子代种芽 DNA的提取ꎮ
7
6
5
4
3
2
9
9
8
8 1
图 1  野慈姑的花序示意图和花朵顺次编号
Fig􀆰 1  Inflorescence and sequential numbering
of fruits in Sagittaria trifolia
1􀆰 2  基因组 DNA提取
选用康为世纪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
(型号为 CW0553)提取野慈姑干燥叶片及子代种
芽的基因组 DNAꎮ 由于种芽组织较小不利于基因
组 DNA的提取ꎬ 我们对野慈姑子代种芽 DNA 提
取的 4个中间步骤进行了改良: (1)将液氮研磨后
的粉末收集到离心管(自备)中ꎬ 加入 700 μL 65℃
预热的 Buffer GP1ꎬ 迅速颠倒混匀后置于 65℃水
浴 40 minꎬ 因为水浴时间越长ꎬ 裂解液将叶片组
织裂解的更加充分ꎻ (2)将吸附柱置于一个新的离
心管(自备)中ꎬ 并向吸附柱的中间部位悬空加入
50 ~ 100 μL 灭菌水ꎬ 本实验灭菌水的最适量为
75 μLꎬ 因为此条件下所提取的 DNA浓度均在相对
适中的范围内ꎻ (3)在加入灭菌水离心之前室温放
置时间 ≥ 5 minꎬ 尽量让无水乙醇挥发干净ꎬ 从而
使检测出的 DNA条带较为清晰ꎻ (4)10 000 r / min
离心 1 min得到 DNA 原液后ꎬ 再将其重新吸入到
离心管的吸附柱内并 10 000 r / min离心 1 minꎬ 因
为子代种芽组织较小ꎬ 重复吸附及离心能提高子代
DNA的浓度ꎮ
本实验提取的野慈姑干燥叶片及子代种芽基因
组 DNA的质量经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ꎬ
目标条带明亮、 清晰ꎬ 无杂带、 无拖尾现象ꎻ 浓度
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ꎬ 其 OD260 / OD280的比值介
于 1􀆰8 ~ 1􀆰9之间ꎬ 纯度较好ꎮ 野慈姑基因组 DNA
浓度为: 干燥叶片均值 400 ng / μLꎬ 子代种芽均值
200 ng / μLꎮ
1􀆰 3  SSR引物筛选及 PCR反应扩增体系
本实验所用 SSR 引物选自 Wu 等[39]从野慈姑
( S􀆰 trifolia ) 和 Yakimowski 等[40] 从 美 洲 慈 姑
(S􀆰 latifolia)中开发的共计 28 对微卫星引物序列ꎬ
并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ꎮ 以
10份干燥叶片 DNA 为模板ꎬ 采用合成的 28 对引
物进行 PCR扩增ꎬ 共筛选出能扩增出清晰的特异
性谱带的 8对 SSR引物(表 2)ꎮ
PCR反应体系为25 μLꎬ 主要包含 1 μL 40 ng/ μL
模版 DNA、 2􀆰5 μL buffer、 0􀆰5 μL dNTPs、 SSR正
反引物各 0􀆰3 μL、 0􀆰25 μL Taq DNA 酶、 20􀆰15 μL
H2Oꎮ DNA片段扩增在 PCR 扩增仪(东胜)上进
行ꎬ 反应程序设置为: 94℃ 预变性 5 minꎻ 95℃
变性 40 sꎬ 51 ~ 62℃退火 45 sꎬ 72℃延伸 40 sꎬ
30个循环ꎻ 最后 72℃ 延伸 7 minꎮ
1􀆰 4  SSR引物位点多态性
利用筛选出的 8 对 SSR 引物对采自湖北省内
多个地区的 94株野慈姑基因组 DNA 进行 PCR 扩
增ꎬ 并经 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后放入凝胶
成像系统拍照、 保存ꎮ 电泳条件为: 220 V 恒压ꎻ
预电泳 0􀆰5 h后上样ꎬ 每孔 6 μL 扩增产物加 2 μL
花青素混合上样ꎻ 电泳 4 hꎮ
755  第 4期                        李 婷等: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表 2  野慈姑 8对 SSR引物序列及适宜的退火温度
Table 2  Sequences for eight pairs of SSR primers in Sagittaria trifolia and selected annealing temperature
位点
Locus
SSR引物序列(5 ′– 3′)
SSR primer sequence
退火温度(℃)
Annealing temperature
引物来源
Primer source
No.14 F: GCACATGCGAGAGTTTTCAAR: TCCCACACTGAGATGGTAAGA 56 Wu et al.
[39]
No.19 F: CCTAACTGGTCCTGCAAGGTR: CTGCCCCTTTCTTCAACCTC 56 Wu et al.
[39]
No.24 F: GAACGTTGGGCTTTGTTCATR: AGAATGTGTTGTGTGTGTGTGTG 56 Wu et al.
[39]
No.25 F: AAGACCGTTTTCGGGTCTTCR: ATCAATCCACAATCGGGAAA 53 Wu et al.
[39]
No.33 F: AGATTGACCGGCTAATCCAAR: GAGCGCCGAGGTACAAGTAG 55 Wu et al.
[39]
No.39 F: ACCATGACATCCCACACAGAR: TGGTGTAGTAGTCTATGTCAAAGGA 55 Wu et al.
[39]
No.23 F: AGATTGACCGGCTAATCCAAR: GAGCGCCGAGGTACAAGTAG 59 Wu et al.
[39]
No.05 F: ACATGACAATTGCCACAACGR: ACTCCATGTGCCTGTTCCAT 57 Wu et al.
[39]
    因样本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ꎬ 我们首先根据野
慈姑自然种群规模的大小ꎬ 剔除了样本量小于 5个
的居群ꎻ 同时ꎬ 为了统计每个自然种群的位点多态
性ꎬ 也为了挑选多样性高的引物作异交率估测ꎬ 需
确定 94株野慈姑的基因型ꎮ 其方法是: 根据图 2
画出 4 个标准值位点ꎬ 自上而下分别标为 A、 B、
C、 Dꎻ 若仅出现一个标准位点记做 AA、 BB、 CC
或 DD的纯合体ꎬ 反之记作不同组合的杂合体ꎬ 而
无法统计的类型用“􀅰”代替ꎮ 94株野慈姑的基因型
确定后ꎬ 分别计算居群内每个引物的杂合率(即杂
合体植株数量 /能够分辨基因型的植株总数)和位
点数(即标准位点的总数)ꎬ 以及 22 个种群的整体
杂合率和位点数ꎮ
1􀆰 5  异交率的统计
对 Native ̄PAGE 成像结果的统计是根据凝胶
电泳成像中谱带的显示ꎬ 并对比图片中子代与母本
的条带ꎬ 若子代出现唯一非母本带ꎬ 记作异交ꎬ 反
之记作自交ꎮ 例如ꎬ 图 3 显示的 20 个子代中ꎬ 10
和 14为异交后代ꎬ 其余为自交ꎮ 多引物结果的综
合依据是只要有一个引物给出异交即为异交ꎮ
对荧光定量结果的统计方法是将出现非母本扩
增带的个体记作异交个体ꎮ 例如ꎬ 图 4显示的野慈
姑母本 DNA 扩增条带大小为 177 和 183ꎬ 而子代
DNA扩增条带大小为 177 和 187ꎬ 即子代中出现
了非母本条带 187ꎬ 则该子代记作异交ꎮ
此外ꎬ我们还对同一PCR扩增产物进行2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B
C
D
图 2  SSR引物对 22株野慈姑叶片 DNA的 PCR扩增片段
Fig􀆰 2  PCR amplified fragments of 22 DNA samples of Sagittaria trifolia based on SSR primer
85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图 3  野慈姑 QCB居群 1个母本和 20个子代在 25号 SSR引物位点的扩增结果
Fig􀆰 3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at No. 25 locus of a mother and 20 progenies in a
Sagittaria trifolia plant from QCB population
30000
30000
25000
25000
20000
20000
15000
15000
10000
10000
5000
5000
0
0
168
168
180
180
192
192
204
204
216
216
228
228
!" Mother
#$ Offspring
图 4  野慈姑WHF居群 1个母本和 1个子代在 25号 SSR引物位点上扩增条带的定量分析
Fig􀆰 4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es at No􀆰 25 locus of a mother and
progeny in a Sagittaria trifolia plant from WHF population
方法(Native ̄PAGE 和荧光定量)检测ꎬ 并从单引
物水平上对位点多态性和杂合率进行统计比较ꎮ
1􀆰 7  数据统计
采用逻辑斯蒂回归对野慈姑主、 侧枝异交率进
行比较ꎬ 其中响应变量是每个子代的自交或者异交
属性ꎬ 固定的变异来源( fixed effect)是果实主、
侧枝的位置ꎬ 另一个随机的变异来源 ( random
effect)是嵌套在位置下的每个果实ꎮ 采用简单回
归对野慈姑顺次结实的异交率进行趋势分析ꎮ 另
外ꎬ 比较 Native ̄PAGE 成像和荧光定量两种方法
的优劣时ꎬ 重点分析每个引物对应的子代自异交结
果的一致性ꎬ 如果一致记为“0”ꎬ 不一致记为“1”ꎮ
由于荧光定量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ꎬ 我们还对
一致性数据与“0”进行单样本 Student t检测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野慈姑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和位点多态性
根据已确定的野慈姑基因型ꎬ 对野慈姑不同居
群的位点多态性进行了统计(表 3)ꎮ 对 8 对 SSR
引物在不同居群中的 PCR扩增产物进行了 Native ̄
PAGE成像检测ꎬ 发现 5号、 23号、 19 号、 33 号
引物扩增的背景清晰度不高且杂带多ꎬ 故剔除这些
引物ꎻ 根据杂合基因型出现频率统计杂合率ꎬ 显示
39号 SSR引物的杂合度最低(表 3)ꎬ 遂将其剔除ꎻ
955  第 4期                        李 婷等: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表 3  野慈姑不同居群的微卫星位点多态性
Table 3  Polymorphism of microsatellite loci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Sagittaria trifolia
种群
Population
Locus No. 14 Locus No. 24 Locus No. 25 Locus No. 39
位点数 A 杂合率 Ho 位点数 A 杂合率 Ho 位点数 A 杂合率 Ho 位点数 A 杂合率 Ho
QCB 4 0.31 5 0.00 5 0.00 2 0.00
EZD 1 0.80 3 0.20 3 0.40 2 0.80
WHA 4 0.10 4 0.10 3 0.64 2 0.00
JZA 2 0.00 4 0.17 4 0.67 1 0.00
JZB 2 0.00 2 0.00 2 1.00 1 0.00
JZC 2 0.00 3 0.20 5 0.80 1 0.00
JZD 2 0.00 4 0.20 2 0.80 1 0.00
JMA 1 0.00 2 0.80 2 0.80 1 0.00
All population 5 0.26 6 0.26 6 0.67 3 0.11
    注: 种群名称的字母缩写同表 1ꎻ A: 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ꎻ Ho: 杂合率ꎮ
Notes: Name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is the same as Table 1ꎻ A: Number of alleles in a populationꎻ Ho: Ratio of heterozygosity.
剩余的 3 对多态性高的 14 号、 24 号、 25 号 SSR
引物ꎬ 其多种群水平的位点数分别为 5、 6、 6ꎮ
2􀆰 2  野慈姑自然种群的异交率
利用 Native ̄PAGE 对野慈姑自然种群异交率
的估测结果显示ꎬ 主枝异交率为 89􀆰63% ±
1􀆰76%、 侧枝异交率为 98􀆰31% ± 0􀆰96%ꎬ 整体异
交率为 92􀆰87% ± 2􀆰5%ꎬ 且主、 侧枝异交率差异
不显著(F1ꎬ28 = 2􀆰79ꎬ P = 0􀆰11)ꎬ 表明野慈姑自
然种群是以异交为主的交配系统ꎮ
2013年我们从随机选取的 6 个植株上共采集
到 31个果实ꎬ 因有 2 个果实几乎没有发芽ꎬ 故统
计时删去即共计 29 个果实ꎬ 其中①位置有 5 个果
实(N = 5)ꎻ ②位置 N = 5ꎻ ③位置 N = 4ꎻ ④位
置 N = 5ꎻ ⑤位置 N = 4ꎻ ⑥位置 N = 4ꎻ ⑦位置
N = 2ꎮ 对野慈姑花序内从基部到末梢(图 1 中
① ~ ⑦)顺次结实的异交率趋势分析表明(图 5)ꎬ
果实异交率水平没有显著的递增或递减趋势(F1ꎬ28=
0􀆰46ꎬ P = 0􀆰50)ꎮ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 2 3 4
!"#$ Fruit position
5 6 7
%
&

O
ut
cr
os
si
ng
ra
te
F = P =1 28, 0.46 0.50,
图 5  野慈姑顺次结实的异交率
Fig􀆰 5  Outcrossing rate of sequential fruits
in the inflorescence of Sagittaria trifolia
2􀆰 3  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成像和荧光定量法的
对比
对同一 PCR 扩增产物进行了两种方法(Native ̄
PAGE成像和荧光定量)的检测ꎬ 并从位点多态性、
杂合率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表 4)ꎬ 结果表明荧光定
量检测出 3对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量、 杂合率均高
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成像ꎬ 暗示 Native ̄
PAGE电泳成像法对不同等位基因的分辨率不高ꎻ
荧光定量检测出的单引物异交率均值为 38􀆰9% ±
7􀆰1%ꎬ Native ̄PAGE成像的单引物异交率均值为
28􀆰9% ± 5􀆰9%ꎬ 即电泳成像的方法显著低估了野
慈姑自然种群的异交水平(t = 10􀆰92ꎬ df = 179ꎬ P =
0􀆰0001)ꎮ
表 4  Native ̄PAGE成像和荧光定量对野慈姑中
3对 SSR引物位点扩增结果的检测
Table 4  Polymorphism of three SSR primer pairs
in Sagittaria trifoliaꎬ a comparison between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imaging
and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SSR引物
电泳
Electrophoresis
杂合率
Ho
位点数

No. 14
Native ̄PAGE
荧光定量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0.53
0.87


No. 24
Native ̄PAGE
荧光定量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0.08
0.45


No. 25
Native ̄PAGE
荧光定量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0.37
0.45


    注: Aꎬ 等位基因数ꎻ Hoꎬ 杂合率ꎮ
Note: Aꎬ Number of allelesꎻ Hoꎬ Ratio of heterozygosity.
06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ꎬ 野慈姑的整体异交水平为
92􀆰87%ꎬ 即自交率为 7􀆰13%ꎬ 暗示其自然种群有
一定程度的自交ꎮ 野慈姑自交亲和ꎬ 并存在雌、 雄
花同时开放的情况ꎬ 这可能为其自交提供了机会ꎮ
有学者认为ꎬ 自交是对繁殖保障选择压力的适应ꎬ
如 Duan 等发现 Gentianopsis paludosa 的柱头和
花药的距离伴随着花朵开放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
小ꎬ 也就是说该植物在花朵开放后期为其自交提
供了繁殖保障[41] ꎻ 也有学者认为ꎬ 有花植物大多
是两性的ꎬ 为了增加被昆虫传粉的机会ꎬ 其通常
会通过增加花展示( floral display)而提高繁殖水
平ꎬ 自交因而成为了昆虫随机传粉不可避免的副
产物[42ꎬ43] ꎮ 对于野慈姑而言ꎬ 花序内存在雄花与
后序开放的雌花之间自交的情况ꎬ 但我们的实验
结果显示其自交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ꎬ 且该物种野
外的座果率和结实率都很高[44]ꎬ 对自交繁殖保障
的选择压力应该很小ꎬ 故推测传粉者的随机行为造
成了野慈姑在自然种群中由于花开放式样引起的不
可避免的自交ꎮ 此外ꎬ Barrett 等[45]发现美洲慈姑
(Sagittaria latifolia)的自交水平超过 50%ꎬ 并认为
这种较高的自交水平是由美洲慈姑无性系分株间的
传粉所造成ꎮ 但本实验中野慈姑自然种群的异交水
平非常高ꎬ 说明无性系分株之间的传粉十分有限ꎮ
Chen等研究认为野慈姑在同域中的遗传变异较
大ꎬ 而在域间的变异较小[46]ꎬ 表明野慈姑自然种
群的组成以实生苗居多ꎬ 无性系分株较少ꎬ 这也是
与其生境的短暂性质紧密相关的ꎮ 综上分析ꎬ 我们
认为野慈姑的自然种群有性繁殖中异交占绝对主导
地位ꎬ 无性繁殖对于后代的贡献十分有限ꎮ
本研究野慈姑主、 侧枝的异交水平分别为
89􀆰63%和 98􀆰31%ꎬ 且两者差异不显著ꎬ 同时野慈
姑花序内顺次结实的异交水平差异也不显著ꎮ 根据
野慈姑花开放式样的特点ꎬ 后序开放的雌花有可能
与雄花同时开放ꎬ 从而带来雌雄异花同株授粉的可
能ꎬ 因此我们的实验假说是侧枝上后序开放的雌花
其自交水平要高于主枝上先开放的雌花ꎮ 然而ꎬ 实
验结果显示植株上顺次结实的异交水平相当ꎬ 这可
能有别于我们猜测的花序内同株异花授粉ꎬ 暗示其
有限的自交可能是由无性系分株之间的传粉造成ꎮ
另外ꎬ 由于野慈姑植株在一个花期内可以产生多个
花序ꎬ 花序之间有可能存在时间上的重叠(未发表
数据)ꎬ 那么后期产生的花序上雌花与前期产生的
花序上未结束开放的雄花之间可能产生花序间的同
株异花授粉ꎮ 不过ꎬ 由于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ꎬ 这
些推测需要更多的野外观察数据及实验分析去
验证ꎮ
汪小凡和陈家宽利用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的野
慈姑 3 个自然种群的异交率分别为 96􀆰1% ±
22􀆰9%(茶陵居群)、 98% ± 21%(红安居群)和
91% ± 28􀆰5%(武汉居群) [15]ꎬ 由于该实验仅从 8
种同工酶谱中选出一种同工酶(酯酶同工酶)进行
野慈姑异交水平的估测ꎬ 导致其标准差非常大ꎬ 且
存在单个家系的异交率超过 100%的情况ꎬ 误差也
较大ꎮ 本研究通过 SSR 标记估测的野慈姑自然种
群的异交率为 92􀆰87%ꎬ 而且单个家系的异交率均
处在合理水平ꎬ 总体标准差小于 3%ꎮ 另外ꎬ 我们
比较了 2种检测方法的精确性ꎬ 发现单引物水平下
荧光定量检测出的异交率高于 Native ̄PAGE 10%
(表 4)ꎻ 进一步推算出多引物水平(3个引物结合)
下荧光定量的异交率高于 Native ̄PAGE 约 11􀆰8%ꎮ
也就是说ꎬ 如果用更精确的荧光定量方法检测ꎬ 野
慈姑的异交水平估计会趋近 100%ꎬ 高于同工酶检
测的野慈姑任何自然种群的异交率ꎮ 同时ꎬ 高水平
的异交率也暗示在对野慈姑的交配系统检测中ꎬ 3
个高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足以满足实验的需求ꎬ 体现
了微卫星标记相比同工酶标记具有无法比拟的优
越性ꎮ
本研究以相同的 DNA样本为模板进行 SSR位
点扩增ꎬ 并对其 PCR 扩增产物进行了 Native ̄
PAGE成像和荧光定量 2 种方法的检测ꎮ 若从完成
时间、 检测效率和实验成本上比较ꎬ 荧光定量法的
检测效率为 192样本 / hꎬ 完成整个研究的 1860 个
样本需耗时 2个月ꎬ 但每个样品的实验成本为 4􀆰0
元ꎻ 而 Native ̄PAGE成像检测的效率为 12样本 / hꎬ
完成整个实验需耗时 12 个月ꎬ 且每个样品的实验
成本为 0􀆰5元ꎮ 另外ꎬ 荧光定量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要远远高于 Native ̄PAGE 成像ꎮ 基于实验要求和
以上的比较分析ꎬ 本研究首推荧光定量技术ꎬ 但由
165  第 4期                        李 婷等: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
于其目前的使用成本较高ꎬ 在对植物交配系统的异
交率进行估测时ꎬ 也可在满足实验目标的情况下根
据具体经费预算合理选择其他实验方法ꎮ
致谢: 感谢罗文杰、 廖明林、 梁熙健、 李季洋等人对
文稿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ꎻ 感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
生植物适应性进化课题组提供的栽植场地ꎬ 以及杜智渊、
孙姗姗ꎬ 龙志成、 江小亮等人在实验技术上给予的指导和
帮助ꎮ
参考文献:
[ 1 ]   Zhou SLꎬ Hong DY. Recent advances and trends
in pollinator biology [C] / / Li CS ed. Advances in
Plant Sciences: Vol 1.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 ̄
cation Pressꎬ 1998: 48-57.
[ 2 ]   Barrett SCHꎬ Harder LD.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plant mating[J] . Trends Ecol Evolꎬ 1996ꎬ 11(2):
73-79.
[ 3 ]   Jarne Pꎬ Charlesworth D. The evolution of the sel ̄
fing rate in functionally hermaphrodite plants and
animals[J] . Annu Rev Ecol Systꎬ 1993ꎬ 24(1):
441-466.
[ 4 ]   Traveset A. Ecology of plant reproduction: mating
systems and pollination[C] / / Pugnaire FIꎬ Vallada ̄
res Fꎬ eds. Handbook of functional plant ecology.
New York : Elsevier Science Ltd Pressꎬ 1999:
545-588.
[ 5 ]   Chang SMꎬ Rausher MD. Frequency dependent
pollen discounting contributes to maintenance of a
mixed mating system in the common morning glory
Ipomoea purpurea[ J] . Am Natꎬ 1998ꎬ 152(5):
671-683.
[ 6 ]   张大勇. 植物交配系统的进化资源分配对策与遗传
多样性[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1ꎬ 25(2): 130-
143.
[ 7 ]   He THꎬ Ge S. Mating systemꎬ paternity analysis
and gene flow in plant populations [ J] . J Plant
Ecolꎬ 2001ꎬ 25(2): 144-154.
[ 8 ]   汪小凡. 小慈姑的开花状态传粉机制与交配系统
[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2ꎬ 5(2): 155-160.
[ 9 ]   Chen XYꎬ Li N. The mating system of Ardisiacre ̄
nata var. bicolor (Myrsinaceae)ꎬ a subtropical un ̄
derstory shrubꎬ in Tiantong National Forest Parkꎬ
Zhejiang Province[J] . J Plant Ecolꎬ 2001ꎬ 25(2):
161-165.
[10]   张冬梅ꎬ 沈熙怀. 利用同工酶对油松无性系种子进
行父本分析 [ J] . 植物生态学报ꎬ 2001ꎬ 25 (2):
166-174.
[11]   Huelsenbeck JPꎬ Crandall KA. Phylogeny estima ̄
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using maximum likeli ̄
hood[J] . Annu Rev Ecol Evol Systꎬ 2003ꎬ 28(4):
437-466.
[12]   Barrett SCH. The evolution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self ̄incompatibility systems [C] / / Lovett Doust
Jꎬ Lovett Doust Lꎬ eds. Plant Reproductive Ecolo ̄
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1988: 98 -
124.
[13]   Bertin RI. Incidence of monoecy and dichogamy in
relation to self ̄fertilization in angiosperms[J] . Am
J Botꎬ 1993ꎬ 80(5): 557-560.
[14]   Bertin RIꎬ Newman CM. Dichogamy in angio ̄
sperms[J] . Bot Revꎬ 1993ꎬ 59(2): 112-152.
[15]   汪小凡ꎬ 陈家宽. 野慈姑自然群体异交率的定量估
测[J] . 遗传ꎬ 2000ꎬ 22(5): 316-318.
[16]   李汝玉ꎬ 杨平平ꎬ 宋国安. SSR及其在品种鉴定及种
子检测中的应用[J] . 种子ꎬ 1999ꎬ 33(5): 33-38.
[17]   马琳ꎬ 余显权ꎬ 赵福胜.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的 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J] . 中国水稻科学ꎬ 2010ꎬ 24(3):
237-243.
[18]   陈新民ꎬ 何中虎ꎬ 史建荣ꎬ 夏兰芹ꎬ Rick Wardꎬ 周
阳ꎬ 蒋国梁. 利用 SSR 标记进行优质冬小麦品种
(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 作物学报ꎬ 2003ꎬ 29
(1): 13-19.
[19]   闫路娜ꎬ 张德兴. 种群微卫星 DNA分析中样本量对
各种遗传多样性度量指标的影响[J] . 动物学报ꎬ
2004ꎬ 50(2): 279-290.
[20]   陈伯望ꎬ 洪菊生. 杉木和秃杉群体的叶绿体微卫星
分析[J] . 林业科学ꎬ 2000ꎬ 36(3): 46-51.
[21]   田华ꎬ 康明ꎬ 李丽. 中国板栗自然居群微卫星(SSR)
遗传多样性[J] . 生物多样性ꎬ 2009ꎬ 17(3): 296-
302.
[22]   张鹏飞ꎬ 张福花ꎬ 张茹. 山西省榛属植物居群的 SSR
遗传多样性研究[J] . 植物科学学报ꎬ 2014ꎬ 32(2):
131-138.
[23]   蔡郁ꎬ 赵华ꎬ 陈晓东. 中国麻风树种质资源 SSR 遗
传多样性的研究初报[J] . 植物科学学报ꎬ 2011ꎬ 29
(1): 78-80.
[24]   范宏环ꎬ 王林友ꎬ 张礼霞.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
术选育携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3 的水稻株
26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系[J] . 中国水稻科学ꎬ 2011ꎬ 25(3): 331-334.
[25]   赵坚义ꎬ Becker HC. 同工酶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和欧
洲栽培油菜的遗传差异[ J] . 作物学报ꎬ 1998ꎬ 24
(2): 213-220.
[26]   Dorken ME. The evolu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o ̄
noecy and dioecy in Sagittaria latifolia (Alismata ̄
ceae)[J] . Evolutionꎬ 2002ꎬ 56(1): 31-41.
[27]   李永祥ꎬ 王显国ꎬ 丛丽丽. 不同性别野牛草同工酶酶
谱分析[J] . 草地学报ꎬ 2012ꎬ 20(3): 530-536.
[28]   Lynch Mꎬ Milligan BG. Analysis of population ge ̄
netic structure with RAPD markers[J] . Mol Ecolꎬ
1994ꎬ 3(2): 91-99.
[29]   万怡震.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及抗病基因
RAPD标记作图研究[D] .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ꎬ 2003: 96.
[30]   黄久香ꎬ 张寿洲ꎬ 庄雪影ꎬ 李秉滔. 12种夹竹桃科植
物的 RAPD分析[J] . 福建林业科技ꎬ 2007ꎬ 34(3):
14-18.
[31]   吴疆翀ꎬ 彭兴民ꎬ 郑益兴ꎬ 张燕平. 印楝异交率和基
因流的分析 [ J] . 林业科学研究ꎬ 2008ꎬ 21 (5):
593-598.
[32]   罗林广ꎬ 王新旺ꎬ 罗绍春.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
育种中的应用[ J] . 江西农业学报ꎬ 1997ꎬ 9(1):
45-54
[33]   魏暮ꎬ 黎晓英ꎬ 黄英ꎬ 史宪伟. 遗传标记及其发展概
述[J] . 动物科学与动物学ꎬ 2004ꎬ 21(10): 1218-
1221.
[34]   陈东明. 遗传标记及其在园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J] .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ꎬ 2005ꎬ 21(7): 66-69.
[35]   朱颜ꎬ 周国利ꎬ 吴玉厚. 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J] .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ꎬ 2004ꎬ 26(1): 64-69.
[36]   贾继增.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
[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1996ꎬ 29(4): 1-10.
[37]   张志峰ꎬ 史洪才ꎬ 武坚ꎬ 简子健. 微卫星 DNA 聚丙
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法的改良[J] . 生物技
术ꎬ 2005ꎬ 15(3): 51-53.
[38]   Reusch TBH. Pollination in the marine realm: mic ̄
rosatellites reveal high outcrossing rates and multi ̄
ple paternity in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J] . He ̄
redityꎬ 2000ꎬ 85(5): 459-464.
[39]   Wu ZHꎬ Wang SZꎬ Hu JHꎬ Li Fꎬ Ke WDꎬ Ding Y.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 (Alismata ̄
ceae)[J]. Am J Botꎬ 2011ꎬ 98(2): e36-38.
[40]   Yakimowski SBꎬ Rymer PDꎬ Stone H.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1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Sagittaria latifolia ( Alismataceae) [ J] . Mol Ecol
Resourꎬ 2009ꎬ 9(2): 579-581.
[41]   Duan YWꎬ Dafni Aꎬ Hou QZꎬ He YPꎬ Liu JQ. De ̄
layed selfing in an alpine biennial Gentianopsis
paludosa (Gentianaceae) in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J] . J Integr Plant Biolꎬ 2010ꎬ 52 ( 6):
593-599.
[42]   Goodwillie Cꎬ Kalisz Sꎬ Eckert CG. The evolutionary
enigma of mixed mating systems in plants: occur ̄
renceꎬ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ꎬ and empirical evi ̄
dence[ J] . Annu Rev Ecol Evol Systꎬ 2005ꎬ 36:
47-79.
[43]   Harder LDꎬ Barrett SCH. Mating cost of large floral
displays in hermaphrodite plants [ J ] . Natureꎬ
1995ꎬ 373(6514): 512-515.
[44]   Huang SQꎬ Sun SGꎬ Takahashi Yꎬ Guo YH. Gen ̄
der variation of sequential inflorescences in a mo ̄
noecious plant Sagittaria trifolia ( Alismataceae)
[J] . Ann Botꎬ 2002ꎬ 90(5): 613-622.
[45]   Barrett SCH. Mating strategies in flowering plants:
the outcrossing ̄selfing paradigm and beyond[J] .
Philos T R Soc Bꎬ 2003ꎬ 358(1434): 991-1004.
[46]   Chen JMꎬ Liu Fꎬ Wang QFꎬ Motley TJ. Phylogeog ̄
raphy of a marsh herb Sagittaria trifolia (Alismata ̄
ceae) in China inferred from cpDNA atpB ̄rbcL in ̄
tergenic spacers[J] . Mol Phylogenet Evolꎬ 2008ꎬ
48(1): 168-175.
(责任编辑: 刘艳玲)
365  第 4期                        李 婷等: 利用 SSR荧光标记对野慈姑异交率的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