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Stalk Cell Wall and Tissu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aize

玉米茎秆细胞壁和组织构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5ꎬ 33(1): 109~115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5􀆰 10109
玉米茎秆细胞壁和组织构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王庭杰1ꎬ2ꎬ 张 亮1ꎬ2ꎬ 韩 琼1ꎬ2ꎬ 郑凤霞1ꎬ2ꎬ 王天琪1ꎬ2ꎬ 冯娜娜1ꎬ2ꎬ 王太霞1ꎬ2∗
(1.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河南新乡 453007ꎻ 2. 河南省绿色药材生物技术工程实验室ꎬ 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 耐密抗倒伏玉米品种是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ꎬ 探究影响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机制是培育玉米新品种的重
要途径ꎮ 本实验采用组织化学、 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 10个玉米品种茎秆的形态结构、 解剖特征和细胞壁的化
学组成ꎬ 并分析了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ꎬ 结果表明: 茎的皮层 /半径、 厚壁组织比例、 机械组织比例和纤维素
含量、 木质素含量与抗压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ꎻ 薄壁组织比例、 茎长 /茎粗、 维管束个数与抗压强度呈极显
著负相关关系ꎮ 利用共线性诊断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ꎬ 影响茎秆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为皮层 /半径、 机械组
织比例、 维管束个数、 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ꎮ 利用通径分析进一步定量研究了这 5 个变量与抗压强度之间
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ꎬ 明确了决定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为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量和单位面积维管
束个数ꎮ 本实验还建立了玉米茎微观结构与细胞壁化学构成的数学模型ꎬ 为进一步揭示玉米茎微观力学形成机
理提供了思路ꎬ 进而为耐密抗倒伏玉米育种提供了研究方向ꎮ
关键词: 玉米ꎻ 微观结构ꎻ 化学组成ꎻ 抗压强度ꎻ 通径分析ꎻ 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 Q947􀆰 6ꎻ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5)01 ̄0109 ̄07
      收稿日期: 2014 ̄07 ̄11ꎬ 退修日期: 2014 ̄08 ̄13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219ꎬ 31270225)ꎮ
  作者简介: 王庭杰(198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结构植物学(E ̄mail: 505531480@qq􀆰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wtaixia@sina􀆰 com)ꎮ
Effects of Stalk Cell Wall and Tissu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aize
WANG Ting ̄Jie1ꎬ2ꎬ ZHANG Liang1ꎬ2ꎬ HAN Qiong1ꎬ2ꎬ ZHENG Feng ̄Xia1ꎬ2ꎬ
WANG Tian ̄Qi1ꎬ2ꎬ FENG Na ̄Na1ꎬ2ꎬ WANG Tai ̄Xia1ꎬ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ꎬ Henan Normal Universityꎬ Xinxiangꎬ Henan 453007ꎬ Chinaꎻ
2.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reen Medicinal Material Biotechnology of Henan Provinceꎬ Xinxiangꎬ Henan 453007ꎬ China)
Abstract: Density ̄tolerant and lodging ̄resistant maize varieties are crucial directions for maize
breeding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cent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that
influences the lodge resistance of maize have become an additional approach to breed new
varieties of maize. 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and micro ̄examin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talksꎬ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cell walls of ten maize varietiesꎬ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rtex / radiusꎬ thick ̄wall tissue proportionꎬ mechanical tissue proportionꎬ content of celluloseꎬ
content of lignin and lodge resistance strengthꎬ and an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in ̄wall tissue proportionꎬ stem height / stem diameterꎬ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and lodge
resistance strength. Based on co ̄linearity diagnosis and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ꎬ w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lodge resistance strength included cortex / radiusꎬ
mechanical tissue proportionꎬ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ꎬ and contents of cellulose and
lignin. Moreoverꎬ through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between the five
variables and anti ̄compression strengthꎬ we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straw compressive strength included celluloseꎬ content of lignin and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 per unit area. In additionꎬ a biological mechanics model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of
maize stalk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ell walls was establishedꎬ which will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rn stem. Furthermoreꎬ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breeding of density ̄tolerant and lodging ̄resistant maize varieties.
Key words: Maize (Zea mays L.)ꎻ Minute structureꎻ Chemistry compositionꎻ Compressive
strengthꎻ Path analysisꎻ Biomechanics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ꎬ 目前玉米的种植
面积和总产量在中国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一[1]ꎬ 故
保证玉米的稳产和高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任
务ꎮ 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ꎬ 育种的主要方向是培育
耐密、 稳产、 抗倒伏的玉米新品种ꎮ 由于多数品种
在较高种植密度下抗倒伏性变差ꎬ 严重阻碍了玉米
的规模化、 集约化、 机械化生产ꎬ 因此探讨影响玉
米茎秆强度的因素及其抗压机制对玉米育种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ꎮ
马延华和王庆祥认为玉米倒伏性状的 30% ~
60%表现为茎折[2]ꎬ 而茎折往往会造成玉米大幅
度的减产[3]ꎮ 关于玉米茎折已有不少报道ꎬ 并通
过确定种植密度、 营养条件等栽培制度与茎秆抗倒
伏的关系获得了玉米种植的最佳条件[4]ꎻ 研究茎
秆的物理性状与抗弯折的关系ꎬ 揭示出茎秆的抗压
强度是影响茎折的主要力学因素[5]ꎬ 但是对影响
茎秆抗压强度的决定因素及产生机制并未进行深入
探讨ꎮ 玉米茎秆是植株压力的主要承载物质ꎬ 它是
一种非均质结构ꎬ 由表皮、 机械组织、 薄壁组织、
维管束组成ꎬ 而表皮细胞、 维管束细胞、 导管、 纤
维在玉米发育过程中逐渐失去原生质ꎬ 仅留下细胞
壁发挥作用ꎬ 因此玉米茎的组织构建和细胞壁化学
组成是玉米茎秆抗弯折的物质基础ꎮ 本研究在相同
的种植密度下以 10 个茎秆抗压强度不同的玉米品
种作为实验材料ꎬ 通过分析茎微观形态解剖结构、
化学组成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性ꎬ 利用线性回归
和通径分析建立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ꎬ 旨在深入探
讨决定玉米茎秆抗倒伏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选用黄淮海地区广泛种植的 10 个玉米杂交品
种(‘郑单 958’、 ‘登海 3719’、 ‘先玉 335’、 ‘农
大 108’、 ‘掖单 13’、 ‘浚单 20’、 ‘太单 9 号’、
‘中试 516’、 ‘鲁单 50’、 ‘京科 519’)ꎬ 于 2012
年 5月 20日播种在河南师范大学试验田里ꎮ 试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ꎬ 5 行区ꎬ 行长 5 mꎬ 行宽
65 cmꎻ 3次重复ꎻ 各处理栽培管理条件一致ꎻ 每
品种种植密度均为 67 500 株 / hm2ꎮ 在玉米抽穗期
取样[6]ꎬ 每个品种各选取 20 株ꎬ 且以茎的倒三节
间作为分析材料[7]ꎮ
1􀆰 2  形态、 解剖特征分析
分别取节间中部茎段进行徒手切片ꎬ 切片厚度
约为 20 μmꎮ 采用 Wiesner 反应法[8]在 2%间苯三
酚溶液中孵化 2 minꎬ 再用 50%盐酸封片ꎮ 然后将
切片置于带有数码相机(Nikon DS ̄Fi1c)的光学显
微镜(Zeiss Axioskop 40)下ꎬ 观测茎半径、 皮层
厚度、 维管束面积、 大小维管束数目、 各种组织比
例等ꎬ 并进行统计分析及计算皮层 /半径的数值ꎮ
用游标卡尺测量玉米茎秆的长度和粗度ꎬ 计算茎
长 /茎粗 的 比 值ꎮ 用 环 境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Quanta200)观察玉米茎的亚显微结构ꎮ
1􀆰 3  化学成分分析
木质素含量、 纤维素含量、 半纤维素含量采用
文献[9]的方法进行测量ꎮ
1􀆰 4  玉米茎秆抗压强度
用植物茎强度测定仪(SY ̄S03)进行测定ꎮ
1􀆰 5  数据分析
利用 Spss 17􀆰 0 对变量之间进行差异显著性
及线性回归分析ꎬ 为了避免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多重
共线性导致错误分析结果ꎬ 首先对变量之间采用
“特征值”的方式进行共线性诊断ꎮ 通径分析[10]可
以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表面直接相关性的分
解ꎬ 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重要性和间接重
0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要性ꎬ 进而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玉米茎秆的抗压强度
将 10个玉米品种茎秆的抗压强度按降序排列
并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图 1)ꎬ A、 B 的抗压强度
显著高于 D ~Gꎬ 而与 C差异不显著ꎻ D ~ F 的抗
压强度显著高于 I、 Jꎬ 而与G、 H差异不显著ꎮ 这
说明在设定的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ꎬ 玉米品种‘郑
单 958’(A)、 ‘登海 3719’(B)和‘先玉 335’(C)
茎秆的抗压强度最大ꎬ 而‘鲁单 50’ ( I)和‘京科
519’(J)茎秆的抗压强度最小ꎮ
a a ab b
b b bc bc c c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00
A B C D E F G H I J
!
"
#
$
(
)
kg
/c
m
C
om
pr
es
si
ve
s
tre
ng
th
2
%&(
Maize varieties
A ~ J 依次表示玉米品种‘郑单 958’、 ‘登海 3719’、 ‘先玉
335’、 ‘农大 108’、 ‘掖单 13’、 ‘浚单 20’、 ‘太单 9号’、 ‘中
试 516’、 ‘鲁单 50’、 ‘京科 519’ꎮ
A - J represent maize varieties ‘Zhengdan 958’ꎬ ‘Denghai
3719’ꎬ ‘Xianyu 335’ꎬ ‘Nongda 108’ꎬ ‘Yedan 13’ꎬ ‘Jundan
20’ꎬ ‘ Taidan 9’ꎬ ‘ Zhongshi 516’ꎬ ‘ Ludan 50’ꎬ ‘ Jingke
519’ꎬ respectively.
图 1  不同玉米品种茎秆的抗压强度
Fig􀆰 1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talks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2􀆰 2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 1 可以看出ꎬ 玉米茎秆的抗压强度与皮
层 /半径、 机械组织比例、 纤维素含量、 厚壁组织
比例、 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ꎬ 与维管束
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ꎻ 玉米茎秆的抗压强度与茎
长 /茎粗、 薄壁组织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ꎬ 与
维管束个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ꎬ 与半纤维素含量、
大维管束比例呈负相关关系ꎮ 说明茎结构中的皮
层 /半径、 机械组织比例、 厚壁组织比例、 薄壁组
织比例、 维管束个数及细胞壁化学组成中的纤维素
含量、 木质素含量是影响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主要
因素ꎬ 因此适当增加茎粗度、 减少薄壁组织比例和
维管束的数量可以增加茎秆的抗压强度ꎮ
2􀆰 3  玉米茎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诊断
由表 1可知ꎬ 皮层 /半径(X1)与机械组织比例
(X2)、 厚壁组织比例(X7)、 纤维素含量(X4)、 木
质素含量(X11)呈极显著相关关系ꎬ 说明皮层相对
厚度越大ꎬ 其厚壁组织和机械组织相对应的比例越
大ꎻ 厚壁组织比例(X7)、 机械组织比例(X2)与纤
维素含量(X4)、 木质素含量(X11)呈极显著相关关
系ꎬ 表明机械组织比例越大ꎬ 细胞壁发生次生化的
比例越高ꎻ 维管束个数(X3)与维管束面积(X9)、
大维管束比例(X1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ꎮ 因抗压强
度差异不显著的玉米品种之间茎的结构特征相似ꎬ
本实验分别以‘郑单 958’和‘京科 519’代表抗压强
度较大和较差的品种ꎮ ‘京科 519’大维管束的比例
较低ꎬ 维管束组成以小维管束为主(图 2: B)ꎬ 表
现出茎较细ꎬ 抗压能力差的特征ꎮ 而耐密、 抗倒伏
品种‘郑单 958’的大维管束比例高(图 2: A)ꎮ 由
玉米茎秆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表 1)及其自变量共
线性诊断分析(表 2)可知ꎬ 皮层 /半径(X1)与厚壁
组织比例(X7)、 茎长 /茎粗(X6)之间ꎻ 机械组织比
例(X2 )与薄壁组织比例(X8 )之间ꎻ 纤维素含量
(X4)与半纤维素含量 ( X5 ) 之间ꎻ 维管束个数
(X3)、 维管束面积(X9)与大维管束比例(X10)之间
均存在明显的共线性ꎮ
2􀆰 4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ꎬ 若玉米茎秆性状与其
抗压强度之间存在共线性ꎬ 则可能导致错误的多元
回归方程ꎬ 因此在估计和解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之
前需要进行共线性诊断[11]ꎮ 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
性分析及共线性诊断ꎬ 确定茎秆的抗压强度、 茎的
结构特征、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
关系ꎬ 然后再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ꎬ 揭示它们之
间的数量关系并筛选出影响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ꎬ
进而达到定量研究茎秆抗倒伏机制的目的ꎮ
由表 3可得回归方程 Y = -380􀆰 735 +97􀆰 394X1
+3􀆰145X2-2􀆰109X3+10􀆰44X4+6􀆰 350X11和决定系
数(R 2 = 0􀆰997)ꎬ 说明这 5 个自变量可以解释
99􀆰 7%的因变量变异ꎮ 其中皮层 /半径(X1)、 机械
组织比例 (X2 )、 纤维素含量 (X4 )、 木质素含量
(X11)对抗压强度均为正效应ꎬ 大小依次为皮层 /半
111  第 1期                        王庭杰等: 玉米茎秆细胞壁和组织构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表 1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aize stalk traits and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Y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Y 1.000
X1 0.966∗∗ 1.000
X2 0.885∗∗ 0.872∗∗ 1.000
X3 -0.774∗∗ -0.757∗∗ -0.699∗∗ 1.000
X4 0.937∗∗ 0.874∗∗ 0.786∗∗ -0.849∗∗ 1.000
X5 -0.241 -0.229 -0.119 0.159 -0.290∗∗ 1.000
X6 -0.956∗∗ -0.955∗∗ -0.850∗∗ 0.847∗∗ -0.925∗∗ 0.314 1.000
X7 0.839∗∗ 0.851∗∗ 0.681∗∗ -0.792∗∗ 0.785∗∗ -0.377 -0.881∗∗ 1.000
X8 -0.928∗∗ -0.865∗∗ -0.918∗∗ 0.688∗∗ -0.874∗∗ 0.204 0.869∗∗ -0.712 1.000
X9 0.423∗ 0.390∗ 0.379∗ -0.291∗ 0.328 -0.083 -0.409∗ 0.305 -0.442∗ 1.000
X10 -0.214 -0.186 -0.207 -0.105∗ -0.138 0.091 0.194 -0.324 0.308 -0.153 1.000
X11 0.83∗∗ 0.833∗∗ 0.7135∗∗ -0.580∗∗ 0.677∗∗ -0.164 -0.777∗∗ 0.779∗∗ -0.689∗∗ 0.362 -0.230 1.000
    注: ∗表示在 P < 0􀆰 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ꎻ ∗∗表示在 P < 0􀆰 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ꎮ Yꎬ 抗压强度ꎻ X1ꎬ 皮层 /半径ꎻ X2ꎬ 机械组织比
例ꎻ X3ꎬ 维管束个数ꎻ X4ꎬ 纤维素含量ꎻ X5ꎬ 半纤维素含量ꎻ X6ꎬ 茎长 /茎粗ꎻ X7ꎬ 厚壁组织比例ꎻ X8ꎬ 薄壁组织比例ꎻ X9ꎬ 维管
束面积ꎻ X10ꎬ 大维管束比例ꎻ X11ꎬ 木质素含量ꎮ 下同ꎮ
Notes: ∗ and ∗∗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 < 0􀆰 05 and P < 0􀆰 01ꎬ respectively. Yꎬ Compressive strengthꎻ X1ꎬ Cortex / ra ̄
diusꎻ X2ꎬ Proportion of mechanical tissueꎻ X3ꎬ Number of vascular bundlesꎻ X4ꎬ Cellulose contentꎻ X5ꎬ Hemicellulose contentꎻ
X6ꎬ Stem height / stem diameterꎻ X7ꎬ Proportion of sclerenchymaꎻ X8ꎬ Proportion of parenchymaꎻ X9ꎬ Area of vascular bundlesꎻ
X10ꎬ Proportion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ꎻ X11ꎬ Lignin content. Same below.
5 mμ 5 mμA B
‘郑单 958’单位视野内大维管束多ꎬ 而‘京科 519’单位视野内小维管束多ꎮ
There were more large vascular bundles in ‘Zhengdan 958’ than that in ‘Jingke 519’ꎬ while there were fewer
small vascular bundles than that in ‘Jingke 519’ .
图 2  ‘郑单 958’(A)、 ‘京科 519’(B)茎横切面的Wiesner染色观察(10 × 10)
Fig􀆰 2  Cross sections observed by microscope (10 × 10) after 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the two
maize varieties of ‘Zhengdan 958’ (A) and ‘Jingke 519’ (B)
径 >纤维素含量 > 木质素含量 > 机械组织比例ꎬ
而维管束个数(X3)对抗压强度的作用为负效应ꎮ
2􀆰 5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通径分析
对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的 5 个茎秆性状(皮
层 /半径、 机械组织比例、 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
量、 维管束个数)进行通径分析[12]ꎬ 可以进一步确
定自变量之间以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ꎮ 通
过计算影响抗压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 间接通径系
数和综合系数ꎬ 可进一步量化和分析茎结构、 细胞
壁化学组成与抗压强度之间复杂的关系ꎬ 找出决定
茎秆抗压强度的本质因素ꎮ
通径分析结果(表 4)表明ꎬ 纤维素含量(X4)
对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直接效应最大(0􀆰 391)ꎬ 木
质素含量(X11)、 机械组织比例(X2)、 皮层 /半径
(X1)次之ꎬ 分别为 0􀆰366、 0􀆰265、 0􀆰108ꎬ 说明这
4个性状对抗压强度的作用为正效应ꎮ 皮层 /半径
(X1)对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直接作用系数为
0􀆰108ꎬ 但通过变量的间接作用总和为 0􀆰83ꎬ 即间
接作用远大于直接作用ꎬ 表明单从宏观的皮层 /
半径数据去解释其对抗压强度的作用是不充分的ꎮ
2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表 2  玉米茎秆性状的自变量共线性诊断
Table 2  Variable co ̄linearity analysis of maize stalks traits
维数
Dimensions
特征根
Eigen
value
条件索引
Condition
index
方差比例  Proportions of variance
常量 Constant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1 11.666 1.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 0.224 7.211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 0.044 16.232 0.00 0.00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59 0.00 0.00
4 0.032 19.162 0.00 0.00 0.00 0.03 0.00 0.46 0.00 0.01 0.00 0.01 0.00 0.00
5 0.015 27.449 0.00 0.01 0.06 0.17 0.00 0.00 0.00 0.04 0.00 0.03 0.00 0.01
6 0.007 39.803 0.00 0.06 0.14 0.15 0.00 0.19 0.01 0.06 0.00 0.00 0.00 0.02
7 0.006 42.996 0.00 0.01 0.05 0.00 0.00 0.05 0.00 0.15 0.00 0.01 0.00 0.38
8 0.003 64.107 0.00 0.64 0.04 0.10 0.00 0.03 0.00 0.31 0.00 0.00 0.00 0.15
9 0.001 118.192 0.00 0.20 0.01 0.15 0.05 0.16 0.63 0.02 0.00 0.00 0.01 0.31
10 0.001 129.712 0.00 0.06 0.07 0.00 0.06 0.01 0.20 0.07 0.17 0.00 0.00 0.02
11 0.000 389.863 0.00 0.00 0.20 0.05 0.25 0.00 0.01 0.03 0.44 0.06 0.79 0.00
12 0.000 713.717 1.00 0.02 0.42 0.33 0.63 0.09 0.13 0.29 0.38 0.29 0.20 0.12
表 3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系数
Table 3  Regression model coefficients between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aize stem traits
模型
Model
非标准化系数  Un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 标准系数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
偏回归系数

系数标准差
Std. Error
通径系数
Bate
t值
t value
显著系数
Sig
定系数
R 2
常量 Constant -380.735 40.86 -9.318 0
X11 6.35 0.707 0.366 8.976 0
X4 10.44 1.179 0.391 8.851 0
X2 3.145 0.355 0.265 8.848 0 0.997
X3 2.109 0.732 0.085 2.882 0.012
X1 97.394 36.176 0.108 2.692 0.018
表 4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压强度之间的通径系数
Table 4  Path coefficients of maize stem traits and its compressive strength
自变量
Variable
综合系数
Comprehensive
coefficient
通径系数(直接作用)
Path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间接作用  Indirect effect
X1 X2 X3 X4 X1 1 Total
X1 0.938 0.108 - 0.222 -0.063 0.345 0.326 0.83
X2 0.908 0.265 0.091 - -0.059 0.309 0.304 0.645
X3 -0.801 0.085 -0.079 -0.185 - -0.332 -0.289 -0.88
X4 0.949 0.391 0.095 0.209 -0.072 - 0.327 0.559
X11 0.963 0.366 0.096 0.22 -0.067 0.349 - 0.598
从表 4 的间接作用系数中可以看出皮层 /半径主
要是通过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对抗压强度产
生影响的ꎬ 这和皮层中细胞壁壁厚对应的纤维素
含量和木质素含量高、 抗压强度就大的定性研究
结果一致ꎮ 在间接作用系数中ꎬ 木质素含量(X11)
通过纤维素含量(X4)对抗压强度的最大间接作用
系数为 0􀆰349ꎬ 并且直接作用系数也较大(0􀆰366)ꎻ
纤维素含量(X5)通过木质素含量(X11)对抗压强度
的间接作用系数为 0􀆰327ꎬ 直接作用系数最大
(0􀆰 391)ꎻ 机械组织比例 (X2 )通过纤维素含量
(X3)和木质素含量(X11)的间接作用系数分别为
0􀆰 309、 0􀆰 304ꎬ 这些分析数据共同说明机械组织
中发生次生化的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同步
增高ꎬ 也表明机械组织中细胞壁发生次生木质化可
大大提高茎秆的抗压强度ꎮ 木质素通过发挥其作为
填充物质和粘结物质的作用使机械组织的细胞层次
排列复杂ꎬ 进而增加茎秆的抗压强度ꎮ 维管束个数
(X3)对抗压强度的直接作用系数为 0􀆰085ꎬ 但是通
过其它性状的间接作用系数均为负值ꎬ 其中通过纤
维素含量的间接作用系数最大(-0􀆰332)ꎬ 通过木
质素含量的间接作用系数为-0􀆰 289ꎬ 间接作用系
数总和为-0􀆰 88ꎬ 即间接作用远大于直接作用ꎬ 表
311  第 1期                        王庭杰等: 玉米茎秆细胞壁和组织构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明维管束数目越少、 单位维管束面积越大ꎬ 维管束
发生木质化的程度越高ꎮ 由表 1及图 3中大维管束
Wiesner染色结果可见ꎬ ‘京科 519’维管束中木质
部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小于‘郑单 958’ꎬ 其木质化的
细胞壁面积小ꎬ 且外围小维管束没有发生木质化ꎬ
即‘京科 519’以小维管束为主ꎬ 茎秆整体表现出较
低的抗压强度ꎮ 以上结果说明无论直接作用是正效
应还是负效应ꎬ 其最终效果即综合作用均与通过维
管束个数的间接作用效应保持一致ꎮ 耐密、 抗倒伏
品种具有机械组织排列紧密、 机械组织和皮层厚度
较大、 大维管束比例高的特征ꎬ 这和环境扫描电镜
的观察结果(图 4)一致ꎮ
3  讨论
玉米茎秆的抗压强度与玉米茎的结构及细胞壁
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ꎬ 对茎的结构和细胞壁的化学
5 mμ
5 mμ
A
B
维管束中ꎬ ‘郑单 958’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比‘京科 519’大ꎻ
红色区域表明细胞壁木质化的程度ꎮ
In the vascular bundle areaꎬ the xylem and phloem of
‘Zhengdan 958’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 Jingke 519’ . The
red area indicates lignified degree of the cell wall in the two
varieties.
图 3  ‘郑单 958’(A)、 ‘京科 519’(B)茎横切面的
Wiesner染色结构(10 × 40)
Fig􀆰 3  Cross sections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e
(10 × 40) after 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the two
maize varieties of ‘Zhengdan 958’ (A)
and ‘Jingke 519’ (B)
A
B
图 4  ‘郑单 958’茎横切面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Fig􀆰 4  Cross sections of ‘Zhengdan 958’ observed
by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组成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可以发现决定茎秆抗压强度
的因素及作用机制ꎮ 本研究对抗压强度不同的 10
个玉米杂交品种茎秆性状与其抗压强度之间进行了
相关性分析、 共线性诊断、 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
析ꎬ 结果均表明: 皮层 /半径、 机械组织比例对抗
压强度作用为正效应ꎬ 这与王立新等[13]、 王群瑛
等[14]、 Kong 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ꎮ Duan 等[16]
认为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量对抗压强度作用表现
为正效应ꎬ 本研究中纤维素含量的直接作用系数最
大ꎬ 其它变量通过纤维素含量的间接作用系数绝对
值也均比较大ꎻ 机械组织比例通过纤维素含量、 木
质素含量的间接作用系数相近且比直接作用系数
大ꎬ 说明机械组织在发挥抗压作用中主要是通过纤
维素和木质素同步体现的ꎻ 皮层 /半径的通径分析
结果与机械组织比例的分析结果类似ꎬ 这些都说明
纤维素和木质素在维持茎结构稳定性中发挥了本质
的作用ꎬ 是玉米茎力的最主要承载物质ꎮ 玉米茎结
构中的维管束是植株机械支持和物质运输的重要系
统ꎬ 本研究通过分析维管束个数的通径系数和观察
茎横切面 Wiesner染色结果可以看出ꎬ 维管束个数
越多ꎬ 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面积越小ꎬ 细胞壁
41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3卷 
木质化程度越低ꎬ 抗压强度越低ꎮ 这与穆春华
等[17]的研究结果相近ꎬ 而与崔海岩等[18]、 姚敏娜
等[19]的结果不一致ꎬ 其原因可能与玉米茎的维管
束分为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 且二者的组成成分和
结构有较大差异有关ꎬ 故在研究维管束对抗压强度
的影响时应该分别探讨二者的作用ꎮ 综上分析表
明ꎬ 影响玉米茎秆抗压强度的最本质因素为纤维素
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以及单位面积维管束的个数ꎮ
在研究农作物茎的微观力学模型中ꎬ 王芬娥
等[20]将小麦茎简化为一种典型的多相、 筛状、 不
连续、 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ꎬ 并利用类似
于混凝土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ꎬ 认为其承载能力取
决于机械组织的厚度、 维管束的数量ꎮ Zhu 和
Melrose[21]在研究苹果和土豆的薄壁细胞断裂性质
时将细胞壁描述为在无定形基质中埋入了高度结构
化的微纤维网所组成的复合材料ꎬ 通过建模方法明
确了强化因子对细胞壁性质的影响ꎮ 本实验用通径
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ꎬ 找出了影响茎秆抗压强
度的本质因素为纤维素含量、 木质素含量及维管束
个数ꎬ 再通过计算通径系数将这 3个因素的作用进
行了量化ꎬ 为进一步利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去揭
示玉米茎秆的抗压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ꎬ 也为通
过调控这 3个主要因素来培育耐密、 抗倒伏玉米新
品种提供了方向ꎮ
参考文献:
[ 1 ]   王敏ꎬ 徐萍ꎬ 刘新江ꎬ 张正斌ꎬ 杨引福. 黄淮海地区
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 . 中国生态学
报ꎬ 2011ꎬ 19(5): 1229-1236.
[ 2 ]   马延华ꎬ 王庆祥.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
展[J] . 作物杂志ꎬ 2012(2): 10-14.
[ 3 ]   李妍妍ꎬ 景希强ꎬ 丰光ꎬ 何晶ꎬ 齐华. 玉米倒伏的主
要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J] . 辽宁农业科学ꎬ 2013
(4): 47-51.
[ 4 ]   刘佳丽. 玉米抗茎倒的力学与解剖学特征及栽培措
施影响的研究[D] .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ꎬ 2012: 17.
[ 5 ]   郭玉明ꎬ 袁红梅ꎬ 阴妍. 茎秆作物抗倒伏生物力学评
价研究及关联分析[J] . 农业工程学报ꎬ 2007ꎬ 23
(7): 14-18.
[ 6 ]   高鑫ꎬ 高聚林ꎬ 于晓芳ꎬ 王志刚ꎬ 孙继颖ꎬ 苏治军ꎬ
胡树平ꎬ 叶君ꎬ 王海燕ꎬ 崔超ꎬ 李维敏. 高密植对不
同类型玉米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 玉
米科学ꎬ 2012ꎬ 20(4): 69-73.
[ 7 ]   Albrecht KAꎬ Martin MJꎬ Russel WAꎬ Wedin WFꎬ
Buxton DR. Chemical and in vitro digestible dry
matter composition of maize stalks after selection
for stalk strength and stalk ̄rot resistance[J] . Crop
Sciꎬ 1986ꎬ 26(5): 1051-1055.
[ 8 ]   Strivastava LM. Histochemical studies on lignin
[J] . Tappi Jꎬ 1996ꎬ 49(9): 173-183 .
[ 9 ]   刘仲发. 群体光分布对玉米茎秆强度及抗倒伏能力
的影响[D] .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 2011: 5.
[10]   杜家菊ꎬ 陈志伟. 使用 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
的方法[J] . 生物学通报ꎬ 2010ꎬ 45(2): 4-6.
[11]   范立新. 回归分析中多重共线性诊断方法[J] . 国外
医学卫生学分册ꎬ 1994ꎬ 21(1): 34-37.
[12]   杜家菊ꎬ 陈志伟. 使用 SPSS 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
析的方法[J] . 生物学通报ꎬ 2010ꎬ 345(2): 4-6.
[13]   王立新ꎬ 郭强ꎬ 苏青.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显微结构的
关系[J] . 植物学通报ꎬ 1990ꎬ 7(8): 34-36.
[14]   王群瑛ꎬ 胡昌浩. 玉米茎秆抗倒特性的解剖研究
[J] . 作物学报ꎬ 1991ꎬ 17(1): 70-75.
[15]   Kong EYꎬ Liu DCꎬ Guo XLꎬ Yang WLꎬ Sun JZꎬ Li
Xꎬ Zhan KHꎬ Cui DQꎬ Lin JXꎬ Zhang AM. Anato ̄
m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wheat[J] . Crop Jꎬ 2013ꎬ 1
(1): 43-49.
[16]   Duan CRꎬ Wang BCꎬ Wang PQꎬ Wang DHꎬ Cai
S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ute structure and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rice stems[ J] .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ꎬ 2004ꎬ 35(3-4): 155-158.
[17]   穆春华ꎬ 张发军ꎬ 李文才ꎬ 孙琦ꎬ 孟昭东. 玉米自交
系茎秆显微结构及其与茎节抗折强度的相关与通径
分析[J] . 玉米科学ꎬ 2012ꎬ 20(5): 71-75.
[18]   崔海岩ꎬ 靳立斌ꎬ 李波ꎬ 张吉旺ꎬ 赵斌ꎬ 董树亭ꎬ 刘
鹏. 遮阴对夏玉米茎秆形态结构和倒伏的影响[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12ꎬ 45(17): 3497-3505.
[19]   姚敏娜ꎬ 施志国ꎬ 薛军ꎬ 杨再文ꎬ 勾玲ꎬ 张旺锋. 种
植密度对玉米茎秆皮层结构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J] . 新疆农业科学ꎬ 2013ꎬ 50(11): 2006-2014.
[20]   王芬娥ꎬ 黄高宝ꎬ 郭维俊ꎬ 张锋伟ꎬ 吴建民ꎬ 赵多佳.
小麦茎秆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J] . 农业机械学
报ꎬ 2009ꎬ 40(5): 92-95.
[21]   Zhu HXꎬ Melrose JR. A mechanics model for the
compression of plant and vegetation tissues[J] . J
Theor Biolꎬ 2003(211): 89-101.
(责任编辑: 刘艳玲)
511  第 1期                        王庭杰等: 玉米茎秆细胞壁和组织构建对抗压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