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So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munity of Mixed Pasture During the Degradation Succession Process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全 文 :第 1 期
N o
.
1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A
1 9 9 9 年
M
a r e h
.
3 月
19 99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
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孙海群 ’ ‘ 周 禾 王 培 苏德毕力格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 北京 1 0 0 0 9 4)
摘要 :对人工草地退化过程的植被组成 、作用和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 结果表明 ,
1
. 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 过牧后逐渐向天然植被演替 ,
但 目前仍处于演替的先锋阶段 。 2 . 在演替过程中 ,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 、密度和盖度
明显下降 , 而入侵杂草则呈上升趋势 。 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 。 3 . 杂草入侵的种
类和数量取决于放牧强度 , 在极度退化阶段的杂草入侵种类和数量最多 . 4 . 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随
着演替进程的延长而增大 , 而生态优势度则随着演替的发展而减小 。
关链词 : 人工草地 ;退化演替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1 前言
多年生黑麦草汪刀ziu m Pe re n 。)与白三叶(T 犷泛介liu m re Pens )为主的混播草地是最常见
的人工草地类型 , 国外对此曾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C la r k , 1 9 8 8 ; B r e r e to n , 1 9 8 5 ; S a to , 1 9 8 5 ) 。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 我国在南方亚热带灌木草丛植被地区开展人工草地建植 , 随之同步进行
人工草地的研究工作 (王代军等 , 1 9 9 5 ;王刚等 , 1 9 9 5a ;杨允菲等 , 1 9 9 5 ;樊奋成等 , 1 9 9 4 ;贾志
海等 , 1 9 9 2 ;刘海泉等 , 1 9 9 1 ) 。 然而有些地区的人工草地 由于利用不当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
化现象 , 人工草地的退化 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 (苏德毕力格等 , 1 9 9 8 ; 王刚等 , 1 9 9 5b ;呼天明
等 , 1 9 95 ) , 但对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本文旨在了
解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特征的动态变
化趋势 , 在放牧干扰下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及稳定性 , 以期为南山牧场人工草地
生产力的恢复与提高探索有效途径 。
2 材料与方法
2
.
1 自然概况
研究工作在湖南省城步苗族 自治县南山牧场进行 , 地处北纬 2 5 ” 4 8 ‘一 2 5 0 5 8 ‘ , 东经 1 10
3 6

~ 1 1 0
0
4 0 ‘
, 海拔 1 2 7 8一 1 9 4 6 m 的中山区 。 坡度介于 1 5 。一 3 5 “之间 。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
季风气候 。 冬季较寒冷但持续时间短 , 夏季雨量较大 , 气候凉爽 。 年均气温 1 2 ‘C , 极端最高和
最低气温为 29 . 6 ’C和 一 1 1 . 6 C , 最热 和最 冷月均气 温为 1 9 . 1 和 4 . 3 ‘C , ) 1 0 ‘C 的年积温
31 8 3 C
。 年降水量 1 6 2 2 m m , 主要集中在 4一 6 月份 , 7一 8 月常有暴雨 。 全年雾日 2 05 天 。 相
对湿度 8 8 % 。 年日照时数 9 0 0 一 1 1 0 0 小时 。 土壤 以山地黄棕壤为主 , p H 4 . 2一 6 . 8 。
二 “九五 ”农业部畜牧业重点科研计划专题研究项 目 (专题编号 : 95 牧一02 一07 一 0 6)
, , 现工作单位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原系 , 西宁 81 0 0 0 3
第 1 期 孙海群等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天然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 , 灌木有水亚木 (场d ra n ge a Pan icu lat £) 、水马桑 (we ige la
少口户on ic a v a r . s in ie a ) 、映 山红 (R h o d a d e n d ron s im s si )
、南岭山柳 (Cl e th ra e s叮u iro lii)及南烛
(勿佣ia ov a lifO ll’a ) 、乌饭 (Va c c in iu m br a c t e a t u m )等 , 主要草本植物为野古草 (A o n d in ella
hi雌a ) 、芒 (M1’se a n th u s s in e n s is ) 、野青茅 (D 勺e o x l’a se a bre sc e n s )和柳叶薯 (Is a c h n e g lo b o s a )
等 。 半数灌木草丛已建植为人工草地 。 其它天然植被为常绿针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落叶阔叶林等 。 主要树种为杉木 (C u n m in g ha m ia la n c e o la ta ) 、 多脉青 冈 (伪c lo 占a za n op s is
m u lt in erv i: )
、色石栋忆it人oc a净u s c le istoc a 动u s ) 、江南恺木 (八In u s tra b e c u los a ) (肖育檀等 ,
1 9 8 7 )

2
.
2 样地设里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建植于 1 9 8 0 年 , 以自由放牧奶牛为主 。 多已出现
过牧现象 , 以畜舍为中心向外辐射 , 呈不同程度退化 。 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植物种类组
成 、高度 、盖度 、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 , 选择四个典型样地 , 计算各样地植物的重要值 , 通
过聚类分析对所测样地进行分类和排序 , 根据草地生产性能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 , 分别列为
轻度 、中度 、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 。 样地基本情况为 : 轻度退化草地海拔高度 1 6 1o m , 坡向东
南 , 坡度 30 。 ; 中度退化草地海拔高度 16 1 0m , 坡 向东南 , 坡度 4 0 ;重度退化草地海拔高度
1 6 2 o m
, 坡向东南 , 坡度 3 5一 4 0 0 ;极度退化草地海拔高度为 1 6 0 0 m , 坡向东南 , 坡度 4 0 0 。
2
.
3 浏试 内容
1 9 9 7 年 6一 9 月 , 每隔 25 天在四类退化草地各取 8 个 0 . 25 m 2 (0 . 5 x 0 . sm )样方 , 测四
次 ,共测 1 28 个样方 。
2
.
3
.
1 株高 各样方每种植物随机取 5 ~ 10 株测自然高度 , 取平均数 。
2
.
3
.
2 密度 在 0 . 25 m , 样方测试每种植物的植株数 。
2
.
3
.
3 地上生物量 采用收获法分种齐地面剪割 , 称鲜重后在 65 ’C烘箱烘干称干重 。
2
.
3
.
4 盖度 采用点样法 , 每条样线长 4 m , 测 1 0 个点 , 重复两次 。
2
.
4 数据统计
2
.
4
.
1 物种丰富度与重要值
物种丰富度 R 一 出现在样地的植物种数
重要值 IV 一 (相对高度% + 相对盖度 % + 相对多度% + 相对生物量 % )/ 4 0 。
2
.
4
.
2 多样性测定 采用生态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三项指标 , 计算公式 :
生态优势度 :
e

= 主(黑)2一二 1 1、
物种多样性指数 :
H

= 一 仓孚一n (票)
t = 1 1、 1丫
均匀度指数 :
一 宝婴ln 奥
i一 l 囚 囚
In s
式中 N 为群落某一特征的总数量 , ni 为群落中第 i种的数量 , S 为植物种数 。
草 地 学 报 1 9 9 9 年
3 结果与分析
3
.
1 入使杂草的组成结构
多年生黑麦草和 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随着退化演替的加剧 , 入侵杂草种数呈逐渐增加
的趋势 。 在初期 , 入侵杂草 37 种 , 在中度退化阶段降至 31 种 , 随着退化的加剧 , 入侵杂草逐
渐增加 , 至极度退化阶段达 4 种 (表 1 ) 。 在退化演替阶段入侵杂草总计 51 种 , 主要分属禾
本科 、菊科 、莎草科 、寥科和蔷薇科等 19 个科 , 前 5 个主要科分别占杂草总数的 21 . 57 、
15
.
69

n
.
76

9
.
80

7
.
84 %
。 在退化过程中 ,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种数逐渐增加 , 而后禾本
科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 其它科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 在演替过程 中 , 仅有光叶绣线菊 (SP ira ea
少口户on 比a) 和南岭山柳两种灌木出现 , 但各阶段的出现率很低 。
混播草地在退化过程中 , 入侵杂草的种类和种数主要取决于放牧强度 。放牧过重杂草种
数明显增加 。杂草在群落中存在与否取决于对采食 、践踏及过度放牧等所形成的不 良环境的
适应能力 , 取决于相互之间对生存空间 、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力 。 对不 良环境有适应能力较强
的植物 , 杂草个体数量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逐步增加 , 因而对生存空间 、水分和养分的竟争
逐渐增强 , 逐步排挤和抑制其他杂类草植物的生长发育 , 致使各科植物种增减不同 , 植物种
的组成结构不断变化
衰 l 人俊杂草组成结构的变化
T a b le 1 T he e h a n g e s o f in v a s iv e w e e d s eo n s tr u e tio n in diffe r e n t s u e ee s s io n a l s t a g e s
演替
阶段
S u e e e s s io n a l
s t a g e s
侵入 禾本科 菊科
种数 G ra o in e a e Co 阴IP o s‘ta e
N o
.
of 种数 % 种数 %
n v a s iv e N o
.
o f N o
.
o f
w e ed s sPe eie s s pe e ie s
莎草科
Q炉亡ra ~ e
种数 %
N o
.
o f
PeC le S
葬科
尸。勺g洲 a cea
种数 %
N o
.
o f
SPeC le S
蔷截科
R o 3 a c e a e
种数 %
N o
.
o f
S Pe C le S
其它科
O the r fa m ilie s
种数 %
N o
.
o f
S Pe C le S
轻度退化
L ig h t d e g r a d a t io n
中度退化
M o d e r a t e d e g r a d a t io n
重度退化
H e a v y d e g r a d a t io n
极度退化
E x t r em e d e g r a d a t io n
入侵杂草总数
T o tal o f in v a s iv e w e ed s
2 1
.
62 7 1 8
.
9 2 3 8
.
1 0 4 10
.
8 1 3 8
.
1 0 12 3 2
.
4 3
2 9
.
0 3 4 1 2
.
9 0 3 9
.
6 8 5 16
.
1 3 1 3
.
2 3 9 2 9
.
0 3
3 7 1 1 2 9
.
7 3 7 1 8
.
9 2 3 8
.
1 1 3 8
.
1 1 3 8
.
1 1 1 0 2 7
.
0 3
4 4 1 1 2 5
.
0 0 6 1 3
.
6 4 6 13
.
6 4 4 9
.
0 9 2 4
.
5 5 1 5 3 4
.
0 9
5 1 1 1 2 1
.
57 8 1 5
.
6 9 6 1 1
.
7 6 5 9
.
8 0 4 7
.
8 4 17 3 3
.
3 3
3
.
2 栽培牡草和入侵杂草相对数全特征的变化
对不同退化草地总地上生物量 、总密度和总盖度进行 了测定 , 结果表明 , 植被总密度随
着退化程度由轻到重呈现有规律的降低 ,各演替梯度间差异显著 (P < 0 . 05 ) 。 植被总盖度同
样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 , 从中度退化阶段到重度退化阶段下降较为明显(P < 0 . 05 ) 。 而人
工草地总地上生物量在轻度和中度退化阶段保持相对稳定 , 并随着退化的进一步加剧 明显
上升 (表 2 ) 。
第 1 期 孙海群等 :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表 2 人工草地总地上生物t 、总密度和总盖度的变化
T a b le 2 T h e e ha n g e s o f t o t a l a bo v e g r o u n d bio m a s s
, t o t a l d e n sity
a n d t o ta l e o v e r a g e o f a r tifie ia l g r a s s la n d
项目
Ite m s
轻度退化
L ig h t
d e g r a d a t io n
中度退化
MOd
e r a t e
d e g r a d a tio n
重度退化
H e a v y
d e g r a d a t io n
极度退化
E x t r e m e
d e g r a d a t io n
总地上生物量 (g /0 . 25 m 2 )
T o t a l ab o v e g r o u n d b io m a s s
总密度(株 / 0 . 2 5 m 2 )
T o ta l d e n s ity
总盖度 (% )
T o ta l e o v e r a g e (写 )
2 2
.
0 8 b 2 1
.
6 5 b 2 7
.
1 6a b 2 9
.
2 0a
3 7 1
.
8 2 a 2 7 7
.
3 7 b 2 4 1
.
30 b 1 7 5
.
8 9e
9 2
.
0 0 a 8 9
.
3 8 a 8 1
.
8 8 b 7 8
.
0 0 b
同行不同字母间差异显著(P < 。. 05 )
M e a n s in th e s a m e r o w w ith . n lik e le t t e r s d iffe r s lg n ifie a n rly (P< 0
.
0 5 )
在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 , 以多年生黑麦草 、 白三叶和入侵杂草在植被中相对 比例
的变化定量说明人工草地在不同退化阶段的利用状况 。从图 1 可以看出 , 随着退化程度的加
重 , 白三叶的相对地上生物量 、相对多度和相对盖度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均明显下降 , 分别从
轻度退化阶段的 3 0 . 6 2 、 6 4 . 0 和 3 1 . 4 7 %下降到极度退化的 2 . 4 0 、 7 . 3 6 和 2 . 4 1% 。 多年生黑
麦草的三项指标在中度退化阶段略有上升 , 但又很快下降 , 分别从中度退化阶段的 15 . 06 、
4
.
83 和 1 7 . 07 %降到极度退化的 0 . 82 、 0 . “ 和 1 . 60 % , 此时两个种群的数量 已很少 。 而入
侵杂草则呈明显上升趋势 , 分别从轻度退化阶段的 57 . 6 5 、 3 2 . 45 和 57 . 17 %上升到极度退
化阶段的 96 . 78 、 91 . 98 和 95 . 9 % 。 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 不同入侵杂草的相对生物
量 、相对多度和相对 盖度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表现 出极其多 样的变化形 式 。 华蒲公英
(Ta ra
x a e u m sin l’c u m ) 、柳叶著 、升马唐 (及g ita ri a a d sc e n d e n : )等的相对生物量 、相对多度和
相对盖度增加了 ,早熟禾 (Poa a n n u a ) 、苇状羊茅 (F e s tu c a a o n 己in a c ea ) 、车前 、箭叶寥(尸 o ly -
gon
u m sa 舒“a tu m )等减少了 , 另一些种的变化不规律 。
3
.
3 主要植物重要值的变化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及主要入侵杂草重要值的变化 ,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草地偏
离人工顶极植物群落的程度 ,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退化演替过程中每组分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
从表 3 可以看出 , 在退化初期 , 以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和一 、二年生植物为主的少数种在群
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 而大多数种则占较次要的地位 。 随着演替的进展 , 一些多年生植物不断
侵入 , 多年生黑麦草和 白三叶的重要值逐渐下降 。 白三叶的重要值由轻度退化阶段的 3 . 49
降到极度退化阶段的3 . 7 1 。 多年生黑麦草在中度退化阶段虽呈缓慢的上升 , 但又很快下降 ,
重要值从 1 2 . 15 降至极度退化阶段的 1 . 42 , 两种栽培牧草在群落中的作用逐渐减小 。 演替
初期在群落中占据较重要地位的早熟禾 、箭叶寥 、簇生卷耳 (Ce ra st l’u m ‘ae sPi tos u m )等入侵
杂草 , 随着退化的进行 , 重要值也逐渐降低 , 如早熟禾 由轻度退化时的 1 8 . 64 降至极度退化
的 0 . 65 , 其中从中度退化至重度退化阶段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 华蒲公英 、 升马唐 、绒毛草
(万。Ic us la na tu : ) 、柳叶答 、囊吾属 (L 心ul a ri a ca s s . ) 、野古草等入侵杂草在群落中的作用呈
稳步上升的趋势 , 特别是华蒲公英 , 在退化演替初期仅为群落中的不重要种 , 但在中后期则
草 地 学 报 1 9 9 9 年
一颤爵, 目 (a)
一歇 : (b)

已演变成为群落的最重要种 , 重
要值由轻度的 1 . 6 跃升为重度
退化的 25 . 34 和极度退 化的 4 7.
8 3
。 柳叶答在群落中的作用在初
期变化不大 , 重要值仅为 0 . 86 和
0
.
8 1
, 到重 度退化阶段达 1 6 . 8 ,
成为仅 次于 华蒲公英的较重要
种 , 其后虽有下降 , 但在群落中仍
占重要地位 。
3
.
4 植物群落的总体动态及稳
定性
在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混
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 , 随
着退化程度由轻到重 , 物种多样
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逐渐增 加 ,
而 生态优势度逐渐减小 (表 4 ) 。
由此可见 , 物种多样性 、均匀度和
生态优势度有一定的关系 , 即物
种多样性指数高的群落 , 均匀性
指数也较高 , 而生态优势度高的
群落 ,均匀性指数则较低 。植物生
态学理论表明 , 多样性增高 , 意味
着稳定性趋于增强 。 本文的分析
结果与上述理论一致 , 即 由多样
性较低的人工草地 向多样性较高
的原生植被演替 ,换言之 , 由不稳
定的人工草地向稳定的原生植物
群落演替 。
从表 4 和表 3 看出 , 三种指
数值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表征群落
5目.。叫qo^喇1己一国ƒ承„喇娜州盆罕
0后Punq.。卜叫祠.19“
宙„侧姚有母
口. . 口. .
口白三叶 朴 i t e e l o v e r
日多年生目交草 p e r抓 . ia l r ye脚s ,
D 任入杂草 I n v a s i , e , 的d s
80642。切.Ž.^oa^叫祠目工。“
ƒ或侧帽友霉
轻度退化LD 中度退化即 重度退化ID 极度退化E D
图 1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和人俊杂草相对生物t
(a )相对多度 (b )和相对盖度 (c )在不同退化阶段的变化
F ig
.
1 T h e e h a n g e s o f r e la t iv e bio m a s s ( a ) r e la t iv e a b u n d a n e e
(b ) a n d r e la t iv e e o v e r a g e (。 ) o f w hi t e e lo v e r / p e r e n n ia l
rye g r a s s a n d in v a s iv e w e e d s in d i ffe r e n t d e g r a d e d s t a g e s
I 一D : I
J
ig h t d e g r a d a t io n ; M D : M o d e r a t e d e g r a t a t io n ;
H D : H e a r y d e g r a t a t io n : E D
:
E x t r e m e d e g r a t a t io n
的组成结构特征 , 例如 , 在极度退化阶段 , 生态优势度值为 0 . 2 2 3 , 明显小于轻度和中度退 化
阶段 , 但群落中华蒲公英的重要值高达 47 . 83 , 占绝对优势 , 说明群落的不稳定性 。 另外 , 在
不同退化阶段 , 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在演替过程中表现为先低后高的趋势 ,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并不完全与种丰富度变化相吻合 ,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特点有关 。人
工草地的退化是一种中途演替过程 , 也是向自然植被恢复的演替过程 , 各个阶段的主要组成
种类变化明显 , 集中表现在栽培牧草与原有成分在群落中作用的相对变化 , 反映在演替上 ,
表现 出人工群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 前面讨论的演替各阶段植物重要值也反映
了群落多样性的这种变化规律 。因此 , 不能只根据这些指数值的相异或相同就简单地认定群
第 l 期 孙海群等 :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裹 3 主要植物种, 要值的变化
T a b le 3 T h e dy n a m ie e ha n g e s o f im p o r ta n ee v a lu e o f m a jo
r p la n t s p e e ie s
植物种名
S pe
eie s
轻度退化
L ig ht
d e g r a d a t io n
中度退化
M o d e r a te
d e g r ad a t io n
重度退化
H e a v y
d e g r a d a tio n
极度退化
E x t r e m .
d e g r a d a t io n
1ŽJ今‘O连亡叮百0月,口左‘自nUO叮口‘b连人O†,0.hg归O八9自Žh工Jnj
.⋯。JO, .主10,月0…j月110山‘勺连‘
月性
OJ月tiƒX†口ŽQ”,O廿‘任11d压亡JS,
.‘11ŽA且才峥沙口t净‘
. .
.⋯nj,Ž9山,‘人连n0CJrO1工口‘一了,目:Jg”亡尸3连‘81‘Jg目连‘匕J,IQ曰11勺咬UbQ”月了.⋯通..bg‘11UJO孟on‘hO‘,1.白三叶T r ifo 红u 二 r e Pe ” s早熟禾 Poa a ” , ua多年生黑麦草乙刃之抽 , 户亡r翻,
箭叶葬尸叫沙召溯“。 sa g it tat “ ,
簇生卷耳 Cera sti 。, ca esP it os u m
绒毛草月司‘哪 la、tus
车 前 尸la 形a go as ia tica
灯心草 J。哪 以知翔3碎米莎草〔沙户~ i、华蒲公英 Ta ra xa cu m : 认ic “m
水 葬 尸。勺g伽 u m 勿d r oP‘Per
草 毒 Fra ga 、 。 r‘朗勿 115
百脉根 丈刃趁us ~ 介以
“ t us
三芒草 A 月“‘d 口 ad 3 c翻~ is升马唐及g ‘ta成 口d “翻d ,
柳叶筹 Isa ch ne g 止“沁s a小灯心草 J “二二 加Jb” i。
紊吾属石 g咖而 sP .苇状羊茅 F “t~ a、 ”成. cea野古草乃邝 ”di , el la ‘内
水娱蛤 月沙“认ga br 曰ij议 ia
小糠草 A g r o s tis a如
扁艳莎草‘冲~ , c o m P~ 。
3 3
.
4 9
18
.
6 4
9
.
10
7
.
5 1
6
.
7 5
3

5 6
2
.
15
2
.
0 4
1
.
7 1
l

66
1
.
5 1
1
.
1 7
1
.
1 6
1

1 4
1
.
1 1
0
.
8 6
0
.
6 5
0

5 1
0

2 3
0
.
2 1
0
.
2 4
0
.
19
0

1 7
0
.
5 9
0
. 艺6
8
工IQ”亡J八己J任,010QU4比b0OCQ”亡Jn乙八.⋯09†Ž卜O‘月啥,”白,10”.10 . 70l。 7 20 。 8 1
,‘八j00OJOQ乙,Ž,J10
.⋯2000,1
0

1 1
七. 2 1
0

1 2
0

5 1
3

7 6
0
.
1 4
表 4 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T a b le 4 T h e d yn a m ie e h a n g e s o f e o m m u n ity e ha r a e t e r is t ie s
群落特征
Co m m
u n it y e h a r a e te r is t ie
轻度退化
L ig h t
d e g r ad a tio n
中度退化
MOd
e r a t e
d e g r a d a t io n
重度退化
H e a v y
d铭r a d a t io n
极度退化
E x t r e m e
d e g r a d
a t io n
物种丰富度指数 ( R )
S Pe e ie s r ie h n e s s in d e x
生态优势度 (C ‘ )
EC o lo g ie al d o m in a n e e in d e x
物种多样性指数 (H , )
SPe e ie s d iv e r s it y in d e x
均匀性指数 (J)
E v e n n e s s in d e x
0 4 3 2 0
.
2 8 9 0
.
1 6 5 0
.
2 2 3
1
.
4 7 2 1
.
7 3 2 2
.
2 9 8 2 1 8 8
0
.
4 0 2 0
.
4 9 5 0
.
6 2 7 0
.
5 7 1
落的结构特性也相异或相同 。 这个结果与朱 志红 ( 1 9 6 ) 、张大勇 ( 1 9 8 8) 研究结果相同 。
4 讨论与结论
4
.
1 随着人工草地退化的加重 , 多年生黑麦草和 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 、密度和盖度均 明显
下降 , 在群落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 而入侵杂草则呈明显上升趋势 , 在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 , 最
终改变了人工草地的性质 。 入侵杂草的种类和数量主要决定于放牧强度 。 演替过程中 , 在极
草 地 学 报 1 9 9 9 年
度退化阶段的杂草入侵种类和数量最多 。 因而 , 在适度放牧的同时 ,进行施肥 、补播 、划 区轮
牧 、休闲和除杂等管理措施 , 才能使退化人工草地得以恢复并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 (蒋文兰
等 , 1 9 9 3 ;贾志海等 , 1 9 9 2 ;黄文惠等 , 1 9 9 2 ; 王培等 , 1 9 9 2 ; 刘海泉等 , 1 9 9 1 ;任继周等 , 1 9 8 7 ) 。
4
.
2 人工草地退化既可始于建植初期 , 也可在管理阶段 。土壤类型 、载畜量和XlJ 割次数是导
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P ar et as , 1 9 9 0 ) 。 由于放牧的影响 , 群落中植物种的地位和作用不断
变化 , 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不断更替 , 致使群落类型发生变化 (Gi bso n , 1 9 9 2 ) 。 呼天明等
(1 9 9 5) 认为 , 人工草地的演替是双向的 , 在轻牧条件下也可向原生植被演替而导致退化 。 本
研究结果表明 , 由不稳定的人工草地向稳定的原生植物群落演替 。 换言之 , 在过牧条件下导
致退化 , 最终向原生植被方向演替 。但各退化阶段群落间的组成结构和天然植物群落相比仍
存在很大差距 , 这表明入侵杂草多为演替的先锋种 , 不同退化阶段仍处在向天然植被恢复演
替的先锋阶段 。
参 考 文 献
1 王代军 、黄文惠 、苏加楷 , 1 995 .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草地学报 , 3 (2 ) : 135
~ 14 3
2 王刚 、蒋文兰 , 1 9 5a . 人工草地群落组成与土壤中速效氮磷的关系 : 草地学报 . 3 (1 ) : 4z ~ 47
3 王刚 、吴明强 、蒋文兰 , 1 9 95b . 人工草地杂草生态学研究 . 草业学报 , 4 (3 ) : 75 一80
4 王培 、史德宽 、刘太勇等 , 19 2 . 化学防除大型杂草 吾的研究 .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草地开发研究 , 北京 : 中
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6 一 69
5 任继周 、蒋文兰 , 1 987 . 贵州山区人工草地退化原因及更新方法研究. 草业科学 , 4 (6) : 13 ~ 17
6 刘海泉 、黄文惠 , 1” 1 . 放牧强度 、放牧草丛高度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产量及草地组成的
影响. 草地学报 , 1 (l ) : 1 0 0 一 10 5
7 肖育檀 、曹铁如 , 1 987 . 湖南城步南山的植被及其合理利用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1 (1 ) : 67 ~ 73
8 苏德毕力格 、周禾 、王培等 , 1 9 9 8 . 退化混播人工草地白三叶繁殖特性的变化 . 草地学报 , 6 (1 ) : 68 ~ 71
9 杨允菲 、傅林谦 、朱琳 , 1 995 . 亚热带中山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地种群数量消长及相互作用的分析 . 草
地学报 , 3 (2 ) : 1 0 3 ~ 1 1 1
10 呼天明 、王培 、姚爱兴等 , 1” 5 . 多年生黑麦草一 白三叶人工草地放牧演替及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 草地学
报 , 3 (2 ) : 5 2 ~ 1 5 7
n 贾志海 、王培 、史德宽等 , 19 2 . 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和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草地开
发研究 ,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90 ~ 94
12 黄文惠 , 1 9 2 . 南方人工草地的复壮 . 中国草地 , l : 2 ~ 26
13 蒋文兰 、任继周 , 1 9 9 3 .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 草业学报 , 2 (3 ) : 1 ~ 10
14 樊奋成 、王培 、夏景新等 , 1 9 9 4 . 不同放牧制度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叶组织转化的研究 . 草
地学报 , 2 (l ) : 2 2~ 2 9
巧 Be re to n O T , 198 8 . 禾草分集密度对白三叶优势度的影响. 第十五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 , 下册 , 北京 :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4 1 1一 4 1 3
16 C la rk D A
,
1 9 5 5
.
oe f
o lia t io n o f肠ziu m Pere n n 。 a n d A g ro stis s p p . tille r a n d T rifo liu m r ePe n s s t o lo n s
in s e t一 s to e ke d a n d r o t a tio n a lly g r a z e d h ill p a s t u r e s . N . 2 . J. A g r i. R e s . 2 7 : 2 8 9 ~ 3 0 1
1 7 G ib s o n C W D
,
B r o w n V K
,
19 9 2
.
G r a z in g a n d v e g e t a tio n eh a n g e
:
d e fle et e d o r m o d ifie d su e e e ss io n ?
J
.
o f A pp lie d E e o lo g y
,
2 9 (1 ) : 1 2 0 ~ 1 3 1
第 1 期 孙海群等 :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6 l
1 8 Pa re ta s J J
,
G a re ia V ila R
,
1 9 9 0
.
F a e t o r s e a u sin g p a s tu r e d e te r io r a tio n
.
H e r ba g e A b s tr a e ts
,
6 0 (8 ) :
21 23
1 9 Sa t o K
,
M
e g u r o R
,
草地会议论文集下册
N o m ot o T
,
198 5
.
(冷丽娇译 )多年生黑麦草在混播草地中的保持 . 第十五届国际
3 59 ~ 36 1
Stu d ie s o n S o m e S t r u e t u r a l C h a r a c te r istie s o f a C o m m u n ity o f
M ix e d P as tu r e D u r in g th e D e g r a d a tio n S u e c e s s io n P r o c e s s
S u n H a iq u n Z h o u H e W
a n g Pe i S u d e b ilig e
(In s titu te o f G ra s s la n d Sc i
e n e e , C h in a A g r ie u ltu r a l U n iv e r sity
,
Be ijin g 1 0 0 0 9 4 )
A 肠tr ac t : T he dy n a m ie e h a n g e s o f th e s p e e ie s e o m p o n e n t a n d the ir e o m m u n ity r o le s , a n d s yn th e tie
eh a r a ete ris tie s w e re d is e u s se d
.
R e s u lts s h o w e d
:
1
.
th a t in a m ix e d p a s tu r e o f p e r e n n ia l ry e g ra s s / w h it
e
e lo v e r
, the r e 15 a e o n t in u o u s s h ift in eo m m u n ity eo m p o s itio n to w a r d th e o rig in a l v e g e t a tio n
,
b u t th e y a r e
pio ne
e r s ta g e o f t he re e o v e ry s u e ee s s io n
.
()v e rg r a z in g a e e e le ra te s t his te n d e n e y
.
2
.
A bo v e g r o u n d b io m a ss
,
d e n s ity
, a n d e o v e r a g e o f e u ltiv a te d h e rb a g e s te n d t o d e e r e a se a fte r d e g r a d a tio n s u ee e s s io n be g in s
.
T h e
e ha n g es in th e d o m in a n t p la n t p o p u la t io n a r e o b v io u s
.
3
.
T h e v a r ie t y a n d q u a n tit y o f in v a s iv e w e e d s d e p e n d
p rim a rilv o n g ra z in g in te n sity a n d a r e g re a te s t in th e e x t r e m e d e g ra d a t io n st a g e
.
4
.
S p e e ie s d iv e rs it y a n d
h o m o g e n e ity in e re a s e a s t he d e g r a d a t io n s u ee e s s io n p r o e e e d s
,
b u t e o m m u n ity d o m in a n e e d e e r e a se s
.
K e y wo
rds
:
M ix
e d p a s tu re ; 块g ra d e d s u e e e ss io n ; S t r u e t u r a l e h a r a e te rist ie s o f e o m m u n ity ; D iv e rs ity
o f sp ee 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