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00-01-10
*本文为贵州省农业厅课题《贵州西南部地区冬绿禾草
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专题研究内容之一。
优良冬季青绿禾草扁穗雀麦在
人工草地中的建植及利用研究
罗天琼 ,莫本田 ,龙忠富
(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 ,独山 558200)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在贵州中南部的黄棕壤土中建植扁穗雀麦人工草地时 ,不同的播种时期 、播种量 、播
种方法 、利用期及不同刈割方式对扁穗雀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种植扁穗雀
麦 ,播期是成败的关键 , 秋旱后播种最好;条播稍好于撒播 ,覆土远胜于不覆土;播量以 3.0kg/667m2 为
宜 ,其鲜草产量达 6349.7kg/667m2 。扁穗雀麦草地生长第一年产量比第二年低 19.4%;其越夏率可达到
94.7%,但利用不当则大幅度下降。因此 ,建议在生长第一年留种 , 第二年以始牧高 30cm ,留茬高 6.0cm
时开始刈割或放牧利用 ,并在高温伏旱来临之前重施肥料 ,给它一“休养生息”条件 , 既可达高产 ,又有利
于越夏。
关键词:扁穗雀麦;冬季;青绿;人工草地;建植
中图分类号:S54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32(2000)02-0018-06
A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tificial sward of Bromus catharticus in winter
LUO Tian-qiong ,MO Ben-tian , LONG Zhong-fu
(Herbage Institute of Guizhou Province , Dushan 558200)
Abstract:Effects of sowing data , sowing rate , sowing method , utilizing period and cutting method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romus Catharticus when establishing the artificial Bromus catharticussward on the yellow and brown
soil area of Guizhou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wing data was the key factor to the sward estab-
lishment without irrgation in the upland.it was best to sow immediately after the drought in autumn.Drill and soil cov-
erage were better than broad casting and no coverage respectively.The most suitable sowing rate was 3.0kg/ 667m2
and it resulted in a yield of 6349.7kg/667m2 fresh forage.The yield of Bromus catharticus decreased by 36.2%.in
the second year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first year.Its oversummer rate was 94.7%, but sharply decreased without
proper utilization.High yield and oversummer rate could be retained by the combinative measures as follow:①pro-
duced seed in the first year , ②initially grazed at 30cm sward surface height and stopped grazing in 6.0cm stubble , ③
applied plentiful fertilizer before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severe drought in summer.The sward was seriously infested
by weeds , especially in summer.so it was necessary to mixed sowing of Bromus catharticus and pea family grass for
best over-summer ability in summer.
key words:Bromus catharticus;green in winter;artifical sward;management;over-summer rate
扁穗雀麦(Bromus carticus.Vahl)为多
年生禾本科牧草 ,在贵州主要分布于中部
和黔西北地区 ,具有耐寒 、耐旱 、喜荫湿环
境 、耐酸碱 ,生长速度快 , 分蘖能力强 ,繁
殖快 ,产草量高等特性[ 1 ,2] ,而且该草在冬
春季仍保持青绿状态 ,生长势较好 ,冬春
季产草量较高 ,冬季可放牧或刈割舍饲 ,
是解决家畜在冬春季对青绿饲草平衡需
求较好的草种之一[ 3] 。因此 ,为了更好地
开发利用好这一逸生的禾草资源 ,本试验
专门对其播期 、播法 、播量及不同利用时
期 、不同刈割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 现将
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8· 优良冬季青绿禾草扁穗雀麦在人工草地中的建植及利用研究
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科
研试验场内。试验地位于东经 107°33′,北
纬25°30′,海拔 970m , ≥10℃积温 4538℃,
年均温 15℃,极端低温 -8℃,极端高温
34℃, 最低月均温 2.1℃, 最高月均温
27.6℃;年降水量 1346.3mm ,大多数集中
在5 ~ 8 月份 ,无霜期 272d , 年日照时数
1336.7h ,空气相对湿度 82%,雨热同季 ,干
湿季节明显。
试验地土壤为黄棕壤 ,在 0 ~ 30cm 地
层中水份含量为 3.42%, pH 为 6.6 ,有机
质含量为 2.25%,全氮量为 0.161%,水解
氮含量为 68.42mg/kg , 有效磷含量为
30.45mg/kg ,速效钾为 150mg/kg 。
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1 播期播法试验 采用 2 因素 3水平
完全正交设计 ,按播期(A因素)设 9月 15
日(A1),10月 15日(A2), 11月 15日(A3)3
个水平 ,播法(B因素)设条播覆土(B1),撒
播覆土(B2),撒播不覆土(B3)3个水平 ,共
9 个处理(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
A2B3、A3B1 、A3B2 、A3B3)。小区面积为 4×
2.5=10m2 , 3次重复 ,小区随机排列 。播
种量为 3.0kg/667m2 。苗期测定其出苗密
度;在分蘖期分别测定牧草盖度 、单株分
蘖数 、株高 、单株茎叶重 、鲜草产量及其越
夏情况 。
2.2 播法播量试验 采用完全正交设计 ,
按播法(B)设条播覆土(B1),撒播覆土(B2)
2个水平 , 播量(C)设(C1)2.0kg/667m2 ,
(C2)3.0kg/667m2 ,(C3)4.0kg/667m23 个水
平 ,共 6 个处理(B1C1 、B1C2 、B1C3、B2C1 、
B2C2 、B2C3)。小区面积 4×2.5=10m2。3
次重复 ,小区随机排列。于 10月 15 日播
种 ,播后均覆土 2 ~ 3cm 。苗期测定其出苗
密度;在分蘖末期测定其单株分蘖数;在
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其单株苗重 ,产
草量于生长第一年 4月 15日开始刈割利
用 ,以后每隔1个月利用一次。
2.3 不同利用期的草地产量 依该草的
生育期顺序开始利用 ,分别在生长第一年
的草地和生长第二年的草地(头年为留种
地)上进行测定 ,并当其再生草草层高达
25 ~ 30cm 时 , 测定其再生草重 , 留茬高
6cm ,各小区面积 2m2 , 3 次重复 , 顺序排
列 。
2.4 不同刈割方式的草地产量 由不同
的始刈割高度和留茬高度构成不同的刈
割方式 ,始刈割高度设 25cm、30cm 2 个因
素 ,留茬高度设 4.0cm、6.0cm 、8.0cm 3 个
水平 ,完全正交设计 ,共6个处理。小区面
积 4m2 ,3次重复 ,小区随机排列。该试验
是在生长第二年的草地上进行 。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播法试验
表 1 播期播法试验结果
出苗期 出苗 分 蘖 期 鲜草 越夏 各播期
处理 密度 盖度 单株分 株高 单株茎 产量 率 平均越(月/日) (株/m2) (%) 蘖数(个) (cm) 叶重(g) (kg/ 667m2) (%) 夏率(%)
A1B1 9.29 150 22.0 4.0 28.0 3.34 1275.2 77
A1B2 9.29 157 52.5 6.7 29.4 5.80 1812.4 82 76.0
A1B3 10.13 60 36.8 3.9 21.3 2.94 1237.4 69
A2B1 10.24 168 89.6 3.6 36.0 4.20 2824.5 91
A2B2 10.25 152 98.2 3.5 35.4 3.85 2856.8 94 89.0
A2B3 11.2 55 87.0 3.0 32.5 2.24 2216.3 82
A3B1 12.28 170 58.5 2.9 27.0 2.64 1378.6 62
A3B2 12.27 141 62.5 2.7 22.4 1.93 1674.5 60 62.0
A3B3 12.29 76 46.5 2.4 18.7 1.40 1237.2 64
·19·四川草原 2000年第 2期
3.1.1 由表 1 可知 ,播期不同 ,出齐苗所
需时间也不同 ,即 9月 、10月条播 ,撒播覆
土的 9 ~ 14d 左右齐苗 ,撒播不覆土的近
30d齐苗;而在 11月播种的 ,需 45d后才能
齐苗。播量相同时 ,播期对出苗密度影响
较小 ,影响出苗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播法 。
条播覆土和撒播覆土平均出苗数分别为
162.7株/m2 和 150 株/m2 , 而撒播不覆土
极不利于出苗 ,仅为 63.7 株/m2 ,严重缺
苗。
3.1.2 从表 1可见 , 10月 15日播种的盖
度远大于前后两播期的盖度。因 9 月 15
日播种的出苗后遇秋旱 ,死苗严重(保苗率
不到 35%);11月 15日播种的虽出苗数较
多 ,但生长发育差 ,其平均单株分蘖数仅为
2.7 个 , 平均株高 22.7cm , 单株茎叶重
1.99g;分别占 10月 15 日播种的 79.4%、
65.6%和 58.0%。撒播覆土与条播覆土相
比 ,除盖度约大 14%外 , 其余指标差异不
大;而与撒播不覆土相比 , 其 盖度高
14.3%,单株分蘖数增加 60.4%,株高增加
20.2%,单株重是 176.3%, 以上结果说明
播种后盖土 ,更有利于牧草的出苗生长 。
3.1.3 9 、10月份播种的 ,翌年 5月底前可
刈割 2次 ,11月份播种可刈割 1次 ,其鲜草
产量以 10月播种最高 ,分别为 9 月 、11月
播种的 1.84和 1.83倍(见表 2)。经 F 和
新复极差测验表明:在不同播期及播法下 ,
其鲜草产量达极显著水平 ,即在相同播种
时期内 ,其鲜草产量结果为:撒播覆土>条
播>撒播不覆土;在相同播法下 ,其鲜草产
量结果为:10月份播种>9 月份播种>11
月份播种(见表2 、3)。
表 2 播期播法鲜草产量新复极差测验(单位:kg/667m2)
A 平 均 差异显著性 B 平 均 差异显著性
产 量 0.05 0.01 产 量 0.05 0.01
A2 2632.5 a A B2 2114.6 a A
A3 1441.7 b B B1 1826.1 b B
A1 1430.1 b B B3 1563.6 c C
注:标不同小写字母者为差异显著 ,标不同大写字母者为差异极显著(下同)。
表 3 播期与播法互作鲜草产量新复极差测验(kg/667m2)
A 1 A 2 A 3
B 平均 0.05 0.01 平均 0.05 0.01 平均 0.05 0.01
B2 1825.6 a A 2875.6 a A 1665.2 a A
B1 1278.6 b B 2801.4 b B 1367.4 b B
B3 1232.2 b C 2167.6 c C 1267.5 c C
3.1.4 11月 15日播种的越夏率为 62%,
分别为 9 月 、10 月播 种的 81.6%和
69.7%。而 9 、10月播种的 ,撒播不覆土其
越夏率分别比撒播覆土的低 18.8%和
14.6%。
3.2 播量播法试验
3.2.1 在相同的播量下 ,条播的出苗密度
较撒播的稍高 ,但经 F 检验及新复极差测
验其差异不显著;3 种播量的出苗密度两
两间达极显著差异 , 播量为 2.0 、3.0 、
4.0kg/667m2 的平均出苗密度是 205.7
株/m2 、343株/m2 和 525株/m2(见表 4)。
·20· 优良冬季青绿禾草扁穗雀麦在人工草地中的建植及利用研究
表 4 播法播量试验结果
播 量 鲜草产量 差异显著性
(kg/667m2) (kg/ 667m2) 0.05 0.01
4.0 6513.4 a A
3.0 6349.7 a A
2.0 4779.0 b A
3.2.2 播量为 2.0kg/667m2 和 3.0kg/
667m2的单株分蘖数分别为 6.8和6.9个 ,
分别是播量为 4.0kg/667m2 的 128.3%和
130.2%。各处理的单株茎叶重在拔节期
为1.80±0.5g ,差异不大;而在种子成熟
期 ,不同播量间差异很大 , 表现为播量越
大 ,单株越轻。
3.2.3 在生长第一年各处理于 4月 15日
开始刈割利用 ,以后每隔 1个月刈割利用
1次 ,其鲜草产量结果为:播量为 3.0kg/
667m
2的鲜草产量(6349.7kg/667m2)与播
量为 4.0kg/667m2 的鲜草产量(6513.4kg/
667m
2)相差不大 ,但比播量为 2.0kg/667m2
(4779.0kg/667m2)的产量高 328%。经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条播覆土与撒播覆土间
的鲜草产量无显著差异;播量播法间的互
作不显著。但从表4中数据仍可看出这样
的趋势:播量小 ,条播优于撒播;播量大 ,
撒播优于条播。
3.2.4 条播的平均越夏率为 86.0%,撒播
平均越夏率为 78.7%,条播越夏率比撒播
平均高 9.28%;播量为2.0和 3.0kg/667m2
的越夏率分别为 86.5%和 86%,分别比播
量为 4.0kg/667m2高 19.3%和 21.4%。
表 5 三播量间的鲜草产量新复极差测验
处理 出苗密度 单株分蘖数 单株苗重(g) 鲜草产量 越夏率
(株/m2) (分蘖末期) 拔节 成熟 (kg/ 667m2) (%)
B1C1 215.0 7.4 1.6 8.8 5304.2 93
B2C1 196.3 6.3 2.0 7.3 4253.8 80
B1C2 367.0 6.0 2.2 4.7 6406.8 90
B2C2 320.0 7.8 2.4 5.4 6292.6 86
B1C3 570.0 5.6 1.3 3.6 6198.7 75
B2C3 480.0 4.9 1.3 2.8 6828.1 70
表 6 不同利用期的草地产量(单位:kg/667m2)
利用期 第一年 越夏率 杂草侵染 第二年 越夏率 杂草侵染
产量 (%) 程度(%) 产量 (%) 程度(%)
分蘖 5846.5 77.5 2.5 7125.3 86.5 13.4
拔节 5626.4 75.4 3.4 6974.5 81.0 17.8
抽穗 5342.6 62.6 5.8 6631.6 79.0 21.8
开花 5716.3 54.6 7.4 7060.4 67.0 23.2
成熟 4892.6 32.5 9.8 6421.5 53.7 31.0
3.3 不同利用期的草地产量
3.3.1 随着利用始期不同 ,则每年可利用
次数亦不同 。在肥水好的条件下 ,扁穗雀
麦在分蘖期利用 ,每年可利用 6 次;拔节
期 ,可利用 5次;抽穗期 ,可利用 3次;开花
和成熟期 ,可利用 2次 ,且第二次产草量极
低。由表 6 可见 ,在生长的第一年利用的
总产量平均比在第二年利用的低 19.4%,
·21·四川草原 2000年第 2期
且随利用始期的推后 ,青草总产量逐渐降
低。刈割利用以分蘖期最高为 5846.5kg/
667m
2;若要调制成干草则以开花期刈割为
好 ,一次就可收获 5472.3kg/667m2 。生长
第二年 ,青草总产量仍以分蘖期(叶丛期)
为最高 ,为 7125.3kg/667m2 ,调制成干草仍
以开花期刈割好 ,其头茬草产量比抽穗期
产量高35.8%。
3.3.2 不同利用期其越夏率表现为:生长
第一年较低仅为 32.5%~ 77.5%,生长第
二年有所提高为 53.7%~ 86.5%,与始用
期无明显相关性 。另外 ,试验还测得在留
种地中的越夏情况为:第一年越夏率为
90%,第二年为 94%。可见 ,该草越夏不很
稳定 ,在无灌溉条件下 ,生长第一年不可充
分利用;即使是生长第二年 ,6月下旬也不
应再利用 ,在高温伏旱来临之前(即最后一
次利用后),注意追施肥料(如重施一些人
粪尿或其它有机和无机混合肥),给它一休
养生息机会 ,以便能安全越夏 。
3.3.3 在不同利用期中 ,杂草侵染无规律
性。但从年度看 ,杂草在总产量中的比例
逐年增加 ,第一年平均增加 5.8%,第二年
平均增加 22.4%,即第二年递增为第一年
的 3.68%。
3.4 不同刈割方式的草地产量
3.4.1 C3 处理(始刈割高 25cm , 留茬高
8cm)的青草产量比其余 5个处理低 32.6%
~ 64.8%,而这 5 个处理之间的产草量相
差不大。经方差分析及新复极差测验 (见
表 7 、8)表明:始刈割高 25cm 与 30cm 的青
草产量差异不显著 ,且始刈高与留茬高无
明显互作关系 ,留茬高 4.0cm 的青草产量
明显高于留茬高 8cm ,而留茬高 6.0cm 介
于两者之间 , 其与留茬高 4.0cm 和 8.0cm
的差异均不显著。由于该草生物产量主要
来自基部叶片 ,留茬不宜太高 ,以 6cm为最
佳。
表 7 不同刈割方式的试验(cm、kg/667m2)
处 刈割方式 终刈 刈割 青草 占最 杂 草 越夏 越夏后的杂草
始刈 留茬 时间 次数 产量 低者 产量 占总产 率 产量 为利用
理 高 高 (月/日) % (%) (%) 期倍数
C1 25 4.0 6.24 4 6478.1 164.8 164.4 2.5 33.4 708.3 4.3
C2 25 6.0 6.24 4 5211.6 132.6 224.6 4.3 35.0 909.5 4.1
C3 25 8.0 7.4 5 3931.4 100.0 234.8 6.0 61.0 594.9 2.5
C4 30 4.0 6.28 4 6157.1 156.6 220.0 3.6 37.2 696.8 3.2
C5 30 6.0 6.28 4 5696.8 144.9 290.8 5.1 50.0 715.1 2.5
C6 30 8.0 6.28 4 5351.4 136.1 216.1 4.0 67.4 665.1 3.1
表 8 留茬高间的草地产量新复极差测验
留茬高 平 均 差 异 显 著 性
(cm) (kg/667m2) 0.05 0.01
4.0 6317.6 a A
6.0 5454.2 ab A
8.0 4641.6 b A
3.4.2 留茬高度为 8.0cm 的越夏率比留
茬高 4.0cm的越夏率高 81.9%,比留茬高
6.0cm的高 51.1%。始刈高 30cm 的越夏
率较 25cm的高 19.5%。
3.4.3 在 7月份之前 ,杂草危害较轻 ,杂
草仅占总产量的 4.3%左右 。而在高温伏
旱期 ,扁穗雀麦生长受阻 ,杂草趁势而长 ,
且随机分布 , 与留茬高 、始刈高不相关。
·22· 优良冬季青绿禾草扁穗雀麦在人工草地中的建植及利用研究
越夏以后(9月 15日),测得杂草产量约为
利用期杂草的 3.3倍 。
4 结论
4.1 在贵州中南部地区 ,无灌溉条件下 ,
种植扁穗雀麦其播种时期至关重要 。秋
播早了易遇秋旱 ,难保住幼苗;秋播晚了
发育迟缓 ,越夏困难 。因此一般以 10月中
上旬播种较适宜 。
4.2 条播覆土比撒播更有利于出苗及越
夏;撒播不覆土的 ,既不利于出苗也不利
于生长 , 其鲜草产量仅占撒播覆土的
58.2%。
4.3 播量以 3.0kg/667m2为佳 ,因为出苗
密度适中 ,单株分蘖数较多 ,其鲜草产量
比播量为 1.5kg/667m2 的高 32.8%,而且
越夏率比 4.5kg/667m2高 21.4%。
4.4 扁穗雀麦在人工草地上生长第一年
的总产量比第二年低 19.4%,用于留种的
越夏率高达 94.7%。但如利用不当 ,其越
夏率大幅度下降 ,最低仅为 32.5%。如果
生长第一年留种 ,第二年以始牧高 30cm 、
留茬高 6.0cm 放牧利用 ,并在高温伏旱来
临前给草地一个“休养生息”期(即最后一
次放牧后 ,重施一些人粪尿或其它有机和
无机混合肥),便能使其安全越夏。
4.5 扁穗雀麦草地杂草侵染较严重 。越
夏期间杂草产量较利用期间平均增加 3.3
倍;在生长第二年杂草比第一年增加 3.86
倍 。因此 ,必需将该草与一些越夏性能较
好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 、红(白)三叶草等
混播 ,方可减少杂草的疯狂侵入 。
参考文献
[ 1] 唐成斌 , 刘世凡 ,莫本田等.贵州优良牧草
扁穗雀麦饲用价值的研究[ J] .贵州农业科
学 , 1996(3)23~ 27.
[ 2] 莫本田 , 赵明坤 ,唐成斌等.贵州主要野生
禾本科牧草品比试验[ J].四川草原 , 1996(3)
13~ 17.
[ 3]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汇编.贵州主要
野生牧草图谱[ M].贵州省人民出版社 , 1982 ,
28.
出 售 草 种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生态草业科技开发中心为配合长江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建
设 ,于 2000年特别供应下列草种:多年生黑麦草 、多花黑麦草 、苏丹草 、皇竹草 、高羊茅 、鸭
茅 、川草 1号老芒麦 、川草 2号老芒麦 、披碱草 、梯牧草 、无芒雀麦 、冰草 、细茎冰草 、白三
叶 、红三叶 、紫花苜蓿 、红豆草 、光叶紫花苕 、沙打旺等。同时供应早熟禾属 、黑麦草属 、羊
茅属 、剪股颖属 、狗牙根属 、结缕草属等优质草坪草 。请需种单位与卞先生联系 。
电话:028—7854095(办) 028—7856462(宅) 手机:13982266254。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生态草业科技开发中心
·23·四川草原 2000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