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Study on Biomass in Perennial Ryegrass/White Clover Mixed Pasture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全 文 :第 3 卷 第 2 期
V o l
.
3 N o
.
2
草 地 学 报
A C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A
1 9 9 5 年
1 9 9 5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
王代军 黄文惠 苏加楷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 0 0 8 1 )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 , 北京 1。。。9 4)
摘要 : 本文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以及全植层生
物量的形成规律 。结果表明 , 地上生物量的形成曲线为双峰型 , 而地下生物量的曲线为三峰型 , 且
后者峰值的出现时间较前者早近一个月 ;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受两种牧草生长节律的制约 。
关键词 : 多年生黑麦草 ; 白三叶 ; 人工草地 ; 生物量
1 前 言
草地生物量是指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 , 是草地最重要的数量特征 , 它决定着草地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强度 , 在理论和生产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 因此受到生态学家们的普
遍关注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世界主要草地类型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 并通过模型来定量描述其
形成规律 。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 我国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开展人工草地建植 , 因此也逐步开展
了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 并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D e lti ng , 1 9 7 9 ;杨福 囤等 , 1 9 8 2 ;黄德
华等 , 1 9 8 6 ; G ra y 等 , 1 9 8 8 ; 胡自治等 , 1 9 8 8 ; C la r k 等 , 1 9 8 8 ;高青山等 , 1 9 9 0 ; 王代军 , 1 9 9 1 ;廖
国藩等 , 1 9 9 2 ) , 但对人工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报道甚少 。
本试验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 对亚热带地区白三叶 (7 h 试刀价了m r ep阴 5 L . )和多年生
黑麦草 亿口加切 p~
。。 L . )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及全植层生物量形成规律进
行研究 , 以探讨人工草地生物量的形成规律 。
2 试验地自然概况
本试验在湖北省宜昌县百里荒示范牧场进行 。 试验地位于宜昌县县城以北 40 公里 。 东
经 1 1 0 0 3 1 ‘一 1 一。· 3 2 ‘ , 北纬 3 0 0 5 1 ‘一 3 0 0 5 5 ‘ , 海拔 2 2 0 0 米 。 属武陵山脉和大巴山脉的交汇延
伸处 , 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 。 草地地貌复杂 , 沟壑纵横 。 年平均气温 1 0 . 2 ’C , 极端最高温度
30
.
5 ℃ , 最低气温一 1 0 . 5℃ 。 年平均降水量 1 10 m m , 土壤 p H 值 6 . 5 。 试验草地为坡地 , 西
高东低 , 坡度 1 50 。
草地属草丛疏林草场 , 原生植被有芒 (M is c a , : r h u s s in e n s i: ) 、野古草仍 r u n d方2〔,/a 力厅份 ) 、
黄 背草 (Th em 。山 tI8 刀功百 va r J 召尸田了lba )
、木蓝咖‘心口伦月 tjn c to rl 召 ) 、胡枝子 亿己明。决.韶 b户
‘口为厂 ) 、黄花草木棵价介/,7o tu.q o角七勿口/,k )等 , 木本植物主要为马尾松仍为us m 、~ 店
刀二 )和
栗 (Ca , 劫刀eB seg u,b ,}’ ) 、栋属 (Q u erc u.q sP p
.
)
, 乔木及灌木是森林破坏后演替的次生植被 。
试验所用人工草地是 1 9 8 3 年经地面人工全垦后混播优良牧草建植 。混播草种为多年生
黑麦草和 白三叶 , 混播比例为 4 : 1 。 长期为罗姆尼羊的放牧试验地 , 1 9 8 7 ~ 1 9 8 9 年期间曾进
行过绵羊放牧强度试验 (刘海泉和黄文惠 , 1 9 1 ) 。
为 ”八五 即国家攻关项 目 85 一 n 一 02 一 04 专题的一部分
1 3 6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3 试验方法
试验草地 2 亩分四区围栏 , 封育不放牧 。 试验从 1 9 9 2 年 n 月至 1 9 9 3 年 n 月 。 地上生
物量取样时间为 3 ~ n 月 间 , 每隔 30 天取样一次 ;地下生物量全试验期取样 , 间隔时间 30
天 。
1 9 9 1 年 12 月每区施人磷矿粉 , 施量 10 千克/ 亩 。 不施氮肥和不进行其它处理 。
地上生物量测定 用收获法 , 不固定样方 , 齐地刘割 , 取样面积 lm “(l X lm ) 。 每次取
样后用木桩标记 , 以免重复采样 , 取样重复三次 。 测产时 , 将草丛按品种活体和立枯体分
开 。
在牧草开花结籽期(6 月中下旬 ) , 随机取 lm 2 (1 X lm )样方 3 个 , 齐地XlJ 割后装人塑料
袋中 ,从下端齐地面以 10 厘米长为 1 段 , 分段剪下并分别装人瓷盘中烘干称重 。 测定地上
总生物量和各层生物量 。
地下生物量测定 用土钻法取样 , 土钻为直径 4 . 7c m 筒钻 。 重复 15 次 , 。一 4 0c m 分 4
层 , 分别装袋 。 用 Ic m 土壤筛和双层纱布在流水中冲洗干净后 , 除去砂石块 , 拣出明显的死
根和活根分装人两个培养皿 , 对细小根用比重法区别死根和活根 。
样品处理 地上 、地下植物样取得后 , 在 1 05 ℃下烘干 6 小时 , 称重后用棕色瓶密封保
存 。
4 结果分析
4. 1 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草地按经济类群分为禾草 (即为多年生黑麦草 )和豆科草 (白三叶 ) 。 杂草很少 , 不影响
草地生物量的构成 。 3 ~ n 月份群落生物量动态值见表 1 。 由生物量动态图 1 可以看出 , 地
上生物量的变化呈双峰值曲线 , 最大值在 6 月 18 日 , 为 5 5 . 2 9 / m Z 。
多年生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在 3 一 n 月间的变化动态和总地上生物量一致 , 呈双峰曲
线 , 而且峰值形成时间也一致 。 多年生黑麦草第一个峰值出现在 6 月 18 日 , 为 34 0 . 0 9 / m ’,
另一个峰值出现在 9 月中旬 , 为 78 . 49 / m Z 。 白三叶在生长季生物量动态则只是单峰线 , 最
大值在 6 月中旬 , 为 20 7 . 2 9 / m Z 。 当两种牧草生物量 (现存量 )达到最大值后 , 多年生黑麦草
生物量急剧下降 , 7 月份生物量低于 同期白三叶的生物量 。 白三叶生物量分布月间极不平
衡 , 秋季以后 , 由于气温的降低 , 白三叶生产力降至最小值 , 生长速度趋于 o , 此时 1。、 1 1 、 3
月的立枯量为零 。 而多年生黑麦草在秋季再一次返青生长 。 这一现象表明在亚热带中海拔
地区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两种牧草生长发育规律有一定的差异 。 5 、 6 月份由于气温高 、降
雨量大 , 牧草凋落物分解快 , 因此所测立枯体量为零 。
4. 2 地上生物量的生长率
生长率是衡量生物净积累量 ;绝对生长率(A G R )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净积
累量 ; 相对生长率(R G R )则说明单位生物量单位时间的净积累量 。 它们所表示的都是瞬间
值 , 但因测定条件的限制 , 常以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表示 。 计算公式如下 :
A G R = (W Z一 W I) / (tZ一 t l) .
R G R = (L n W Z一 L n W I) / (tZ一 tl )
2
.门洲甘6仍寸.0刹89寸.0引的9co .N-H?Z仍的.0川卜的.闪泪6囚
寸.卜刹089N.1引01N .1-H0 .N.9-H0的
.囚泪仍门工.娜-H卜寸
的.寸洲泪09们工
?N-H工们
.
0-H卜闪
的.闪洲6闰N6
.
1洲引对寸O的!9引0 .gN?的引邸.co卜
寸.卜工引6。1的.N仍泪8蕊闪丈田co?哭洲的.囚引卜61[0-H9 二
.
1泪的6寸们-HN卜
N
.
1-H0卜9寸.工的洲囚16.0刹囚们寸
0
.卜洲8侧
国4uo芝丰叹
的.1引89co .0刹N寸的.0-H?Z[
寸.N荆的1囚工引co洲?Z6-H91co .01-H寸0的N卜O仍工叫1娜?1洲囚.卜906泪0寸的仍帅-HN6旧9co21
1016的卜9侧们
ƒN日\切芝O„巴n†的司。u一zŽ。‘台}眺stuoqP助卜飞J侧认l记的
的.N-H1co .1泪寸[N8 .1泪寸闪卜.0洲的卜.0洲.仍1
.
q司一
ƒ吗辱十。米\帜ˆ箱翁护偷名喇长州最裂月吴孚卜攀盛梢娜降
工察
云卜†nPoŽdun切。qV
代喇州叫稠
一.妇。卜七拍、
J。卜一u三召渗
古川扭
的s司Ž切。认l口‹u.d
瓣洲毗
P司。助层u门†的酬姆侧
一司扫。卞劝
J。势一召三渗
古川扭
的.Ž切。卜工司‹ud
瓣瞩毗
幼。ujo山吧unJ罗岛Y酬娜州叫阅
祠u。o口皿厚调赢
1 3 8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n 、’D M
6 C O
5 0 0
4 0 C
3 0 0
二GC
1 0 0
1 0 1 1
m o n th
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 B io rn a s s o f p e r e n n ia l rye g r a s s
白三叶生物量 B io m a s s o f w h ite 。lo v e r
地上生产量 A bo v e g r o u n d p r o d u e tiv ity
地上生物量 A bo v铭r o u n d bio m a s s
口 地上立枯量 A b o v e g r o u n d s t a n din g d e a d+X
图 1 地上生物且季节动态
F ig
.
1 Se a so n a l dy n a m ies o f a bo v e g r o u n d bio m a ss in p a st u r e
式中 W l 、W Z分别表示 tl 和 t2 时刻的生物量 , L n W I 和 L n W Z 为 tl 和 t2 时刻生物量
的对数 , A R G 和 R G R 的单位分别为 g / m “. d 和 g / g . d( 姜恕 , 1 98 8 ) 。
由表 2 可以看出 ,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和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 5 ~ 6 月最高 ,
表明牧草开花期生物量积累量最大 , 6 月后白三叶的绝对生长率逐渐降低 , 而多年生黑麦
草群落地上现存量在 8 ~ 9 月增加 。相对生长率能更好地反映草层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的生长
潜势 。 牧草返青时 R G R 值最大 , 表明牧草生长潜势最大 。 6一 8 月 R G R 为负值 , 表明牧草 已
处于生长后期 。 9 月多年生黑麦草越夏时再次生长 , R G R 变为正值 ,此时群落 R G R 亦为正
值 , 表明多年生黑麦草是群落生物量构成的决定因素 , 其生物量在秋季有一个再次积累的
过程 。
4. 3 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
人工草地 1 9 9 2 年 n 月~ 1 9 9 3 年 n 月份地下生物量 (活根量 )平均为 5 68 . 6 7 8 9 / m Z 干
物质 (表 3 ) 。 从图 2 可以看出 , 地下生物量动态变化呈三峰曲线 , 第一个峰值在 5 月下旬 ,
为 70 8 . 6 2 9 / m Z 干物质 , 第二个峰值出现在 8 月下旬 , 为 70 5 . 3 9 / m Z , 第三个峰值出现在
地上部停止生长前期 , 为 6 94 . 8 1 59 / m Z。 地下生物量的前两个峰与地上生物量的两个峰相
对应 , 但较之提前一个月 。 这一结果表明了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草在生长进程和物质积
累过程中先地下后地上生长的规律 。
第 2 期 王代军等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1 3 9
表 2 草地地上生物t 的生长率 (g / m Z · d , g / g · d)
T a b
.
2 G r o w th r a te o f a bo v e g r o u n d bio m a ss (g / m
Z
.
d
,
g / g
.
d )
牧 草
H e rba g e
月 份 M o n th
3 ~ 4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1 0 1 0 ~ 1 1
黑麦草 A G R 4 . 1 3 . 4 1 3 . 9 6
Pe r e n n ia ! R G R 0
.
1 1 8 0
.
0 2 0
.
0 1 4
一 9.
一 0.
3 6 一 0 . 6 4 1 . 0 1
0
.
0 1 6
一 1 . 1 2 一 0 . 5 1
0 5 5 一 0 . 0 1 1 一 0 . 0 1 9 一 0 . 0 1 4
ry eg r a s s
白三叶
W h it
e
e lo v e r
合计
T o ta l
A G R
R G R
3 3
1 2 3
4 5
0 3 5
3
.
1 3
0
.
0 2
一 3 . 9 7
一 0 . 0 2 1
一 1 . 4 9
一 0 . 0 2 4
一 0 . 5 7
一 0 . 0 1 7
一 0 . 4 2
一 0 . 0 2 3 3
一 0 . 3 2
一 0 . 0 9 4 4
A G R
R G R
5
.
4 4
0
.
1 2 7
5
.
8 6
0
.
0 2 4
7
.
0 9
0
.
0 1 6
一 1 3 . 3 3
一 0 . 0 4 4
一 2 . 1 3
一 0 . 0 1 8
0 4 4
0
.
0 0 4 5
一 1 . 5 5
一 0 . 0 1 9 6
一 0 . 8 5
0
.
0 1 9 2
表 3 人工草地地下生物, 的月平均动态(g /耐干物质 )
T a b
.
3 S ea so n a l d yn a m ie s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bio m a ss in a r tifie ia l p a st u r e (g / m
Z )
时间 活根量 (L R ) 死 根 (D R ) 总根量 (T R ) 活根 / 总根 (% )
T im e L iv in g r o o t D e a d r o o t T o ta l r o o t (L R / T R )
2 0 / 1 1 / 9 1 6 6 4
.
9 1 0 1 2 4
.
3 9 0 7 8 9
.
3 0 0 8 4
.
2 0
2 3 / 1 2 / 9 1 5 8 4
.
3 9 0 1 1 8
.
9 2 0 7 0 3
.
3 1 0 8 3
.
0 9
2 4 / 0 1 / 9 2 5 1 0
.
9 1 0 1 4 2
.
7 9 0 6 5 3
.
7 0 0 7 8
.
1 6
2 5 / 0 2 / 9 2 4 3 2
.
7 0 0 1 5 6
.
3 3 0 5 0 9
.
0 3 0 7 3
.
4 6
2 9 / 0 3 / 9 2 4 2 2
.
3 9 7 2 3 6
.
9 63 5 5 9
.
3 6 0 7 5
.
5 1
2 4 / 0 4 / 9 2 5 9 4
.
5 9 3 1 4 5
.
3 3 3 7 39
.
9 26 8 0
.
3 6
2 3 / 0 5 / 9 2 7 0 8
.
6 2 9 1 4 2
.
2 5 5 8 5 0
.
3 8 4 8 3
.
2 8
2 5 / 0 6 / 9 2 4 3 5
.
5 8 2 2 2 8
.
3 7 2 6 63
.
9 5 4 65
.
6 0
2 8 / 0 7 / 9 2 5 4 9
.
5 3 7 5 0 0
.
8 3 1 1 0 5 0
.
1 5 8 5 2
.
3 3
2 2 / 0 8 / 9 2 7 0 5
.
3 9 6 5 3 6
.
1 0 1 1 2 4 1
.
4 9 7 5 6
.
8 2
2 4 / 0 9 / 9 2 6 9 8
.
3 4 2 2 4 7
.
7 7 0 9 4 6
.
1 1 2 7 3
.
8 1
2 5八 0 / 9 2 3 9 0 . 6 1 3 1 8 8 . 6 9 3 5 7 9 . 3 0 6 6 7 . 4 3
2 5 / 1 1 / 9 2 6 9 4
.
8 1 5 1 8 9
.
5 7 5 8 8 4
.
3 9 0 7 8
.
5 6
年平均 5 6 8 . 6 7 8 2 1 9 . 8 7 1 7 8 8 . 5 4 7 7 2 . 1 2
A v e r a g e
3 一 1 1 月平均 5 7 7 . 7 0 0 2 5 7 . 3 0 0 8 3 5 . 1 0 0 6 9 . 1 8
A v e r a g e fr o m M
a r e h to N o v e m b er
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活根的生长和死亡及死根的分解有关 , 而这些过程又是与草
层的组成成份 、利用方式 、根量和土壤特性相联系的 。 总根量 (T R )的季节动态模型与活根量
一致 , 生物生长季内其三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在 5 月下旬 、 8 月下旬及 n 月下旬 。 死根量
(D R )的季节动态变化也与活根量基本一致 ,但死根量 7 、 8 月远高于其它月份 。
本试验开始时间为 1 9 9 1 年 n 月 , 正是牧草生长停滞时期 , 地上营养物向下转移 。整个
冬季地下生物量处于消耗状态 。 3 月中旬牧草返青生长后 , 地上部合成的有机物向下运输 ,
活根量迅速增加 , 在牧草营养生长高峰期前地下生物量达到第一个生长高峰 , 因为牧草地
1 4 0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g m

D 入工
1 4 C O
1 2 ()(
)
1 0 0 (飞
8 0勺
6 0 0
4 0 0
2 0 0
0
m o n th
口 地上生物量 A bo v e g r o u n d bio m a ss + 死根量 D e a d r o o t w e ig h t
活根生物量 B io m a s o f liv in g r o o t ‘ 地下生物量 U n d e r g r o u n d bio m a ss
图 2 草地生物工的季节动态
F ig
.
2 Se
a so n a l d yn a m ie s o f bio m a s s in Pa st u r e
上部在这一期的旺盛生长 , 活根量大量增加 。 牧草进人生殖生长后 , 对养分的需要量增加 ,
根系活动增强 , 消耗地下部的贮藏养份 , 活根量下降 。 7 月牧草种子成熟并短期休眠后再返
青生长 , 活根量上升 。 8 月份地下生物量达到又一个高峰 。 多年生牧草在地上部停止生长
前 , 营养物质转人地下 , 因此 n 月底活根量再次上升 。 这种规律与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
在亚热带生态条件下 的生长节律相一致 。 同时也表明 , 在草层营养生长阶段 , 地上部养分
主要往地下输送 ; 生殖生长阶段 , 地下部养分主要往地上输送 。
死根量在 3 ~ n 月变化的总趋势与活根量的增减基本一致 。 3 ~ 4 月 间活根量上升 , 5
月份活根量达到第一个峰值 , 而死根量则变化平稳 。 7 ~ 8 月底活根量增加到全年第二个峰
值 , 死根量也达到全年最大值 。 这一现象与多年生黑麦草的短期高温休眠有关 , 地下根系
活动剧烈 , 根代谢增强 , 因此根系大量形成时 , 也伴随着大量活根死亡 。 9一 n 月中旬 , 牧
草生长减慢 , 活根量减少 , 因此死根量也下降 。 牧草停止生长前 , 为了贮藏充足的营养物质
过冬 , 活根量上升 ; 而由于气温和地温的下降 , 死根分解慢 , 死根量保持平稳 。
4
.
4 草地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地下生物量的比率
牧草开花期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 , 草地地上部层次分布明显 (表 4 ) 。多年生黑麦草属下
繁草 , 生物量集中分布在地面 o ~ 20 厘米以下草层内 , 占其总生物量的 70 %以上 。 白三叶
属甸旬生长型植物 , 株丛低矮 , 其生物量的 9 %以上分布在 20 厘米以下草层中。
混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 随土层深度增加生物量急剧减少 (表 4 ) 。生
长期活根和总根量的 72 %以上分布在 o ~ 1 0c m 土层中 , 85 %以上根量分布在 o ~ 20 c m 土
层中 。 死根的 56 %分布在 o一 1 0c m 土层中 , 95 %以上分布在 o ~ 3 0c m 土层中 。活根 、死根及
总根在 40 一 50 c m 土层中的分布量小于 2 % 。 3 ~ n 月地下生物量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 可以
第 2 期 王代军等 :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1 4 1
表 4 人工草地植被层生物 . 结构分布 (g / m Z )
T a b
.
4 B io m a s s d istr ib u tio n s in sp a tia l la ye r s in a r tifieia l p as t u r e
,
D M g / m
Z ,
%
项 目
Co n te n t
层 次 L a ye r
0 ~ 1 0 e爪 1 0 ~ 2 0 e m 2 0~ 3 0 em 3 0 ~ 4 0 e m 4 0 ~ 5 0 e m
地上部 黑麦草
A B Pe r e n n ia l r ye g r a s s
白三叶
W hit
e e lo v e r
地下部
U B
总量 B io m a ss
比例 P r o p o r t io n
总量 B io m a s s
比例 P r o p o r tio n
总量 B io m a ss
比例 Pr o p o r tio n
活根量 L R
比例 p r o p o r tio n
死根量 D R
比例 Pr o p o r tio n
1 5 0
.
1
4 3
.
1
1 1 0
.
4
5 3
.
3
4 6 2
.
2
7 2
.
9
3 3 8
.
5
7 7
.
7
1 2 9
.
7
5 6
.
8
1 0 6
.
3 7 6
.
4
2 1
.
9
0
.
5
0
.
2
5 9
.
6
9
.
4
3 0
.
1
6
.
9
1 2
.
0
3
.
4
3
.
4
1
.
0
0
O
1 2
.
1
4 1
.
4
9
.
5
4 7
.
7
2 0
.
9
4 0
.
4
1 7
.
7
2 5
.
4
4
.
0
1 8
.
3
4
.
2
8
.
0
3
.
5
1 0
.
1
1
.
6
7
.
4
1
.
7
2
.
5
1
.
1
T o t a l
3 8 4
.
2
1 0 0
2 0 7
.
2
1 0 0
.
0
6 3 4
.
0
1 0 0
.
0
4 3 5
.
6
1 0 0
.
0
2 2 8
.
3
1 0 0
.
0
30964一7
用回归方程 Y 一ax “(图 3) 表达 ; 式中 Y 为根干物质 g / m ’、X 为 k m 厚土层深度 。 通过此方
程可计算某一深度 1 c m 厚土层中的根量理论值 。
一 · 一活根生物量
Bio m a ss o f !iv e r o o t
一 + 一死根量
B io m a s s o f d e a d r o o t
一 , 一地下生物量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io m a s s
图 3 地下生物t 的垂直分布
F ig
.
3 T h e sp a tia l d is tribu tio n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io m a s s
Y t r = 2 1 6
.
0 6 4 2X

丫l: = 1 7 (J o l8X
、飞{r 二 9 0 . 3 8 9 4 X
(R -
(I之二
(R
9 7 6 2 )
6 巴争勺6 )
= 一 0 . 8 9 4之)
\公 一卜 -
竺一二二二1立 士互一2勺 3 0 ‘10 5 0
Ž
Ž卜卜!11
OC
月日,心00 00(}自叹U尸匀月咬,JOŽl
植物的各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地上部对地下部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 它是
地下部生物量的能量来源 , 又依靠地下部吸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 。 研究表明 , 4一 n
月间 , 人工草地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平均比率为 6 . 5 5( 表 5 ) , 4 ~ 6 月间 , 地下与地上的比
值下 降 , 表明这一时期地上部生长迅速 , 根系为满足地上部的生长需要 , 生理代谢旺盛 ,
根物质积累少 。 7 、 8 月地下与地上的比值上升 , 一方面与地上部部分茎叶干枯凋落及地上部
总量减少有关 , 另一方面说明这一时期有机物向下运输 , 根物质积累量大 。 9 月份牧草地上
生物量增加 , 同时牧草的生长也消耗根系养分 , 加速活根的死亡 , 比值降低 。 10 月份以后 ,
比值逐渐增大 。
1 4 2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T a b
.
表 5 人工草地地上生物 . 与地下生物 t 比值
R a tio o f a bo
v e g r o u n d a n d u n d er g r o u n d bio m a ss in a r tifie ia l p a s tu r e
月 份
M
o n th
地上生物量
A b o v e g r o u n d bio m a s s
地下生物量
U n d e r g r o u n d bio m a s s
地下 /地上
U B / A B
3
.
7 1 6 6
.
8 3 4 2
.
6 5 5 5
.
2 1 5 5
.
2 9 1
.
2 1 0 4
.
4 5 8
.
0 3 2
4 2 2
.
4 5 9 4
.
6 7 0 8
.
6 4 3 5
.
6 5 4 9
.
5 7 0 5
.
4 6 9 8
.
3 3 9 0
.
6 6 9 4
.
8
1 1 4
.
1 6 3
.
5 6 2
.
0 7 0
.
7 8 3 5 4 7
.
7 3 6
.
6 9 6 7 3 2 1
.
3 1
5 结论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形成规律为双峰型 , 最大峰值在 6 月 18
日 , 第二峰在 9 月 18 日 ;植被生长季内地下生物量的动态为三峰型 , 峰值出现在 5 月底 、 8
月底和 1 月底 , 最大值在 5 月底 。 地下生物量的峰值形成较地上部生物量提前近一个月 。
混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 随土层深度增加生物量急剧减少 。地上部与
地下部生物量的 比值与牧草生长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 。
参 考 文 献
1 王代军 , 1 9 91 , 马尾松—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效应初探 , 中国草地科学研究与发展战略 , 北京 : 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 , 73 一” .
2 刘海泉 , 黄文惠 , 1” 1 , 放牧强度 、放牧草丛高度对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混播草地产量及草地组成的
影响 , 草地学报 , l : 1 0 0 一 1 0 5 。
3 李月树 , 祝廷成 , 1 9 83 , 羊草种群地上部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 , 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刊 , 7 (4 ) : 289
一 2 9 7
4 李光棣 , 1 9 8 6 , 辩别死活根的 T T C 法 , 中国草原与牧草 , 3 ( l) : 3 4 一 3 6
5 杨福囤 , 1 982 , 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初级生物量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夏武平主编 ) , 兰州 : 甘肃人民出
版社 , 4 4 一 5 1
6 姜恕编著 , 1 98 , 草地生态研究方法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7 胡 自治 , 1 9 8 8 , 天祝高寒珠萝草甸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 1 . 生物量动态及光能转化率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
物学丛刊 , 1 2 (l) : 2 2 3 一 1 3 2
8 高青山 , 胡自治 , 1 9 9。, 红豆草地下部植物量和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 草业科学 , 7 (5 ) : 25 一 29
9 胡自治 , 1 98 8 , 高山线叶篙草草地的第一性生产和光能利用率 , 生态学报 , 3 (2 ) : 03 一 10
10 黄德华 , 1 9 86 ,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同植物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及其分布的 比较研究 , 四川草原 , 56 一
5 9
黄文惠 , 王培主编 , 1 992 ,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草地开发研究 ,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廖国落 , 刘玉红主编 , 1 992 , 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 , 北京 : 文津出版社
1工八乙目.二.1
第 2 期 王代军等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研究 1 4 3
1 3
l4
1 5
l6
C h e n g
,
W
. ,
1 9 9 0
,
R o o t d y n a m ie s
,
p r o d u e tio n a n d d ist rib u tio n in a g r ie eo sy ste m s o n th e G e o rg ia p ie d
-
m o n t u s in g m in irh iz o tr o n s
.
J
.
A p p l
.
E e o l
. ,
2 7
C la r k
,
D
.
A
. ,
1 9 8 8
,
D e fo lia tio n o f L o liu m Pe r e , , e a n d A g r o s t is s pP
.
tille r a n d T r ifo li
“二 r e Pe , 5 s t o lo n s
in s et
一sto e k e d a n d r o t a tio n a lly g r a ze d h ill p a stu re s
.
N
.
2
.
J
.
A g r i
.
R e s
.
2 7 : 2 8 9 一 3 0 1
De
tlin g
,
J
.
K
.
A
. ,
1 9 7 9
,
S im u la tio n m o d e l o f B o u t e lu a G r a c il is b io m a s d y n a m ie s o n th e N o r th A m e ri
-
e a n s h o r t g r a s s p r a ir ie
.
O e e o lo g ia
,
3 8
G r a y
,
M
.
H
. ,
1 9 8 7
:
S e a so n a l distribu tio n o f p a st u r e in N e w Z ea la n d X X w a e r e n g a k u r i(G is bo n e )
.
N
.
2
.
E x P
.
A g ri
,
1 5
:
3 9 7 一 4 0 4
A S tu d y o n B io m a ss in Pe r en n ia l R ye g r a ss / W h ite
C 10 v e r MIX e d P a s tu r e
W
a n g D a iju n H u a n g W
e n hu i Su Jia ka i
(G r a d u a t e Sc h
o o l o f C A A S
,
B e iji
n g 1 0 0 0 8 1 ) (In stitu te o f A n im a lSc i
e n e e , C A A S
,
Be iji
n g 1 0 0 0 9 4 )
A b str a e t : T he r eg u la tio n o f a bo v eg r o u n d bio m a ss
, u n d e rg r o u n d b io m a s a n d to ta l bio m a s o f p e r e n n ia l
rye g r a ss / w h it
e e lo v er m ix e d p a st u r e w e re stu die d in th is p a p e r
.
T h e r es u lts s ho w e d th a t th e g ro w th m o d e l o f
th e a bo
v e g ro
u n d b io m a s w a s a d o u b le

p ea k e u r v e
,
w h ile th e u n d e r g ro
u n d w a s a t hr ee

p e a k e u r v e
.
T h e t h r e e
p e a k s w e r e in th e la s t o f M
a y
,
A u g u s t a n d N o v e m be
r
.
A m o u n th a h e a d o f p e a k s t im e o f u n d e r
一 eg r o u n d
bio m a ss w e r e fo u n d th a n o f p ea ks tim e o f a bo
u e 一g r o u n d bio m a s
.
T h e m ix ed p a stu r e b io m a s s w a s a ffec te d by th e se a so
n a l e h a n g s o f p e r e n n ia l r ye g ra s a n d w h ite e lo v e r
.
K e y w o r d s : Pe r e n n ia l r ye g ra ss ; W h it
e e lo ve
r , A r tifie ia l p a st u r e ; B io m a s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