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5): 522~530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11913 / PSJ 2095-0837 2014 50522
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马 琼1ꎬ2ꎬ 周 志1ꎬ2ꎬ 董静洲1ꎬ 周 明3
(1.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ꎬ 湖北恩施 445000ꎻ 2.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
技术学院ꎬ 湖北恩施 445000ꎻ 3.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ꎬ 武汉 430070)
摘 要: 蓝细菌光敏色素(CBCRs)是蓝细菌中感受光的重要光受体ꎬ 能够响应从紫外光到红外光范围内的光信
号ꎬ 进而影响蓝细菌的光化学行为ꎮ 蓝细菌光敏色素通过 N ̄末端 GAF(cGMP phosphodiesteraseꎬ adenylyl cy ̄
clase and FhlA domain)结构域中保守性半胱氨酸共价结合藻胆色素ꎬ 形成具有感光生理功能的色素蛋白质ꎮ 本
文重点在分子水平上综述了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 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机理ꎬ 并基于最新的研
究进展ꎬ 就蓝细菌光敏色素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ꎮ
关键词: 蓝细菌光敏色素ꎻ 藻胆色素ꎻ GAFꎻ 光受体
中图分类号: Q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5 ̄0522 ̄09
收稿日期: 2013 ̄10 ̄08ꎬ 退修日期: 2014 ̄02 ̄28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743)ꎻ 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BLKF 53)ꎻ 湖
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CFB400)ꎻ 湖北民族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MY2013B013)ꎮ
作者简介: 马琼(1979-)ꎬ 女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研究方向为蓝细菌光敏色素与光信号传递(E ̄mail: maqiong110@126. com)ꎮ
Molecular Structureꎬ Biosynthesis and
Photoreversibility of Cyanobacteriochromes
MA Qiong1ꎬ2ꎬ ZHOU Zhi1ꎬ2ꎬ DONG Jing ̄Zhou1ꎬ ZHOU Ming3
(1.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bei Provinceꎬ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ꎬ Enshiꎬ Hubei 445000ꎬ Chinaꎻ 2. Biolog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llegeꎬ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ꎬ Enshiꎬ Hubei 445000ꎬ Chinaꎻ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ꎬ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Wuhan 430070ꎬ China)
Abstract: Cyanobacteriochromes (CBCRs) are important photoreceptors in cyanobacteria
that respond to ultraviolet to infrared lightꎬ thus affecting photochemical behavior of
cyanobacteria. Via covalently binding phycobilin with conservative cysteine in GAF ( cGMP
phosphodiesteraseꎬ adenylyl cyclase and FhlA domain) of the N ̄terminalꎬ CBCRs exhibit
photosensitive biological functions. The present review summarizes the molecular structureꎬ
biosynthesis and mechanisms of photoreversibilityꎬ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of
CBCRs based on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 Cyanobacteriochromeꎻ Phycobilinꎻ GAFꎻ Photoreceptor
光不仅是光合生物重要的能量来源ꎬ 而且是重
要的环境信号ꎮ 为了感知光强、 光质、 光向并对其
变化做出响应ꎬ 光合生物进化出了一套完整的光感
受系统ꎮ 光敏色素是存在于光合生物中感受光的功
能色素蛋白质ꎬ 是光感受系统的主要光受体ꎬ 在光
合生物的光信号响应及光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作
用[1ꎬ2]ꎮ 1959年 Butler 等在植物体内检测到了一
种红光 /远红光光受体ꎬ 并把这种色素蛋白质命名
为植物光敏色素(phytochromesꎬ Phys) [3]ꎮ 随着
Phys的发现ꎬ 学者们对各种蓝细菌的光受体进行
了研究ꎮ 1996 年ꎬ Kehoe 和 Grossman 通过对发
菜 (Fremyella diplosiphon) 的补充光适应性观察
与分析ꎬ 确定了与 Phys 相关的、 具有光适应性的
Fd rcaE基因ꎬ 同时还指出其它蓝细菌中也具有与
Phys类似的基因[4ꎬ5]ꎬ 这一开拓性的工作极大地
促进了蓝细菌中光敏色素的深入研究ꎮ 随后 Lam ̄
parter等在集胞藻 6803(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中发现 Sy cph1基因编码光受体ꎬ 该光受体
能够结合藻胆色素ꎬ 具有与 Phys 类似的红光 /远
红光可逆光效应ꎬ 因此将 SyCph1 称为类植物
Phys( related plant phytochromes) [6]ꎮ 迄今ꎬ 已
在念珠藻、 集胞藻、 嗜热藻、 聚球藻等蓝细菌中发
现了上百个蓝细菌光敏色素 ( cyanobacterio ̄
chromesꎬ CBCRs) [7-9]ꎬ 并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
诱导其可逆光致变色效应验证 CBCRsꎮ
1 CBCRs的结构
高等植物的 Phys 由 2 个结构域构成: N ̄末端
的光感受区和 C ̄末端的光调节区(图 1)ꎮ 光感受
区包括胆素裂合酶结构域 ( bilin lyase domainꎬ
BLD)和光敏色素结构域 (phytochrome domainꎬ
PHY) [10]ꎮ BLD包含光敏色素的保守性 GAF 结构
域 ( cGMP phosphodiesteraseꎬ adenylyl cyclase
and FhlA domain)ꎬ GAF 结构域与生色团共价结
合ꎻ 当用红光 /远红光照射光敏色素时ꎬ 生色团发
生互变异构ꎬ 从而形成红光或远红光吸收型光敏色
素[11ꎬ12]ꎮ PHY 结构域位于光感受区的 C ̄端ꎬ 与
GAF结构域具有相似的折叠模式ꎬ 是保持 Phys 吸
收光谱完整所必需的部分[13]ꎮ 光调节区域含有 PAS
(Per / Arnt / Sim)同源重复序列和类组氨酸激酶结构域
(histidinekinase ̄related domainꎬ HKRD)[14]ꎬ 在光
信号的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 因此ꎬ 植物
Phys由 PAS ̄GAF ̄PHY 复合结构域组成ꎬ 在 PAS
与 GAF之间形成“8”字型的套索结构ꎮ 类植物光
敏色素 SyCph1 也具有 PAS ̄GAF ̄PHY 复合结构
域ꎬ 其吸收光谱与植物 Phys具有相似特征ꎮ
CBCRs与 Phys 在结构域组成上有较高的同
源性ꎬ 大多数 CBCRs 由 N ̄端光感受区和 C ̄端光
调节区组成ꎮ CBCRs的 N ̄端光感受区含有高度保
守的 GAF结构域ꎬ GAF结构域与生色团结合ꎬ 在
Plant Phy
Related Plant Phy: SyCph1
CBCRs: SyPixJ1
TePixJ
TeTlr0924
AnAlr3356
SyCcaS
FdRcaE
SyCikA
PHOTOSENSORY REGULATORY
PAS PAS PAS
PAS
GAF
GAF
GAF
GAF
GAF
GAF
GAF
GAF
GAF
PHY
PHY
PAS
PAS PAS
PAS
MA
MA
HKRD
HKRD
HKRD
HKRD
HKRD
HAMP
HAMPHAMP
Plant Phy: 植物光敏色素ꎻ SyCph1: 类植物光敏色素ꎻ CBCRs 包括 SyPixJ1、 TePixJ、 TeTlr0924、
AnAlr3356、 SyCcaS、 FdRcaE和 SyCikAꎮ
Plant phy means phytochrome from plant. SyCph1 is related plant phytochrome. CBCRs contain SyPixJ1ꎬ
TePixJꎬ TeTlr0924ꎬ AnAlr3356ꎬ SyCcaSꎬ FdRcaE and SyCikA.
Sy: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ꎻ Te: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ꎻ An: Anabaena sp. PCC 7120ꎻ
Fd: Fremyella diplosiphon.
图 1 蓝细菌光敏色素和植物光敏色素的结构域组成
Fig 1 Domain architecture of CBCRs and Phys
325 第 5期 马 琼等: 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蓝细菌中作为光受体感知光信号ꎻ C ̄端光调节区
含有多个光信号调节结构域ꎬ 包括组氨酸激酶结构
域 HAMP ( histidine kinase / adenylate cyclase /
methyl ̄binding protein / phosphodiesterase )、 类
组氨酸激酶 HKRD 结构域、 REC( response regu ̄
lator receiver)结构域等(图 1)ꎮ 有些 CBCRs 的
C ̄端光调节区含有多个激酶结构域ꎬ 与 N ̄端光感
受区的 GAF 结构域组成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ꎮ 在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ꎬ CBCRs可以发生自身磷酸
化或转移磷酸基团ꎬ 从而调节光信号的响应及其传
递过程ꎮ
与 Phys不同的是ꎬ CBCRs无 PHY 和 PAS 结
构域ꎬ 因此 CBCRs 不含有 PAS ̄GAF ̄PHY 复合结
构域ꎬ 不能形成“8”字型套索结构ꎮ 还有少数 CB ̄
CRs仅含 GAF结构域ꎬ 无 C ̄端的光信号调节结构
域ꎮ 但“8”字型套索结构或 C ̄端光信号调节结构域
的缺乏并不影响 CBCRs与藻胆色素的共价结合及
其吸收光谱的完整性[15]ꎮ
2 CBCRs的生物合成
CBCRs的生物合成包含两个方面: (1)藻胆
色素的生物合成ꎻ (2)藻胆色素与 CBCRs 辅基蛋
白的自催化共价偶联ꎮ
2 1 藻胆色素的生物合成
藻胆色素生色团是由 4个相互连接的吡咯环组
成的开链结构化合物ꎮ 在 CBCRs 中共发现了 2 种
藻胆色素生色团(图 2): 藻蓝胆素(phycocyano ̄
bilinꎬ PCB)和藻紫胆素(phycoviolobilinꎬ PVB)ꎮ
PCB和 PVB是同分异构体ꎬ 分子量为 586ꎬ 均含
有 10个双键ꎬ 包括 2个酮基(C=O)、 7个碳碳双
键(C=C)和 1个碳氮双键(C=N)ꎬ 两者的差异表
现在共扼双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ꎮ PCB 有 9 个共
扼双键ꎬ PVB 有 7 个共扼双键ꎬ 随着共扼双键数
目的减少ꎬ 藻胆色素的吸收波长也相应减小ꎬ 游离
PCB的吸收波长为 660 nmꎬ 而游离 PVB 的吸收
波长为 590 nm[16]ꎮ
藻胆色素的生物合成源于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
的血红素ꎬ 血红素在血红素氧化酶 HO1 和胆绿素
还原酶 PcyA 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藻蓝胆素
PCB[17-18]ꎮ CBCRs 的 GAF 结构域与藻胆色素生
色团共价结合ꎬ 形成完整的、 有生理活性的 CB ̄
CRsꎮ 某些含有保守 DXCF(Asp ̄Xaa ̄Cys ̄Phe)基
序或 QTCF(Gln ̄Thr ̄Cys ̄Phe)、 DPCL(Asp ̄Pro ̄
Cys ̄Leu)等衍生 DXCF基序的 GAF结构域还具有
异构酶的功能ꎬ DXCF GAF 能通过饱和 PCB 的
C4 = C5双键、 去饱和 C2 ̄C3 单键的形式ꎬ 将初
始结合的 PCB部分或全部异构为 PVB(图 2) [17]ꎮ
2 2 藻胆色素与 CBCRs辅基蛋白的共价偶联
蓝细菌结构简单ꎬ 遗传背景清楚ꎬ CBCRs 可
在蓝细菌细胞内有效表达ꎮ Hübschmann 等将 Sy
cph1基因添加 His标签后转入集胞藻 6803(Syne ̄
choycstis sp. PCC 6803)中表达ꎬ 采用镍柱亲和
层析法提纯ꎬ 获得了蓝细菌体内表达的 Sy ̄
Cph1[18]ꎮ 随后ꎬ Narikawa 等采用同样的方法在
鱼腥藻 PCC 7120(Nostoc sp. PCC 7120)中成功
获得了 AnPixJ[19]ꎮ
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ꎬ 蓝细菌表达蛋白周
期长ꎬ 目的蛋白难以提纯ꎬ 因此研究者试图在大肠
杆菌中表达 CBCRsꎮ Lamparter 等将蓝细菌血红
素氧化酶基因 ho1、 胆绿素还原酶基因 pcyA与 Sy
P P
O
O
A
B
C
D
H
H
H
H
H
NH
N N
+
NH (Z)
Cys
!"#$( )phycoviolobilin, PVB
P P
8 9
10
7
6
5
4
3
2
1
O
O
A
B C
D
H
H
H
HN N
+
N
N
(Z)
Cys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81
182
31
32
21
!%#$( )phycocyanobilin, PCB
图 2 藻胆色素 PCB与 PVB的结构图
Fig 2 Structure model of PCB and PVB
42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cph1同时导入大肠杆菌ꎬ 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共
表达ꎮ 在蓝细菌血红素氧化酶(HO1)和胆绿素还
原酶(PcyA)存在的条件下ꎬ 大肠杆菌内源血红
素转化为藻蓝胆素 PCBꎬ PCB 与辅基蛋白 Cphl
共价结合ꎬ 形成了完整的光敏色素 SyCphl[20ꎬ21] ꎮ
随后ꎬ 利用大肠杆菌在蓝细菌细胞外表达了来自
各种蓝细菌的 CBCRsꎬ 均获得了与蓝细菌细胞内
表达的、 性质相似的光敏色素[22-24] ꎮ 藻胆色素与
CBCRs辅基蛋白以共价键结合ꎬ CBCRs 辅基蛋
白固定了藻胆色素发色团的构型ꎬ 完整的 CBCRs
具有比游离藻胆色素更强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
谱ꎬ 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能量接收及传递ꎮ
2 3 CBCRs辅基蛋白与生色团的共价结合位点
CBCRs通过 N ̄末端 GAF 结构域中保守性半
胱氨酸(Cysteineꎬ Cys)的巯基共价结合藻胆色
素ꎬ GAF结构域在 CBCRs 中起着结合色素并稳
定色素共轭结构的作用ꎮ 大多数 CBCRs 及 Phys
的 GAF 结构域均含有保守 CH(Cys ̄Phe)基序
(图 3)ꎬ CH基序中的 Cys 与藻胆色素的 C ̄31共
价结合ꎬ 形成第一个典型的硫醚键ꎬ CH 基序中的
保守性 Cys 简称为 Cc [15ꎬ16ꎬ25ꎬ26]ꎬ 仅通过 Cc 共价
结合藻胆色素的 CBCRs 被归类为 CH CBCRs(图
3)ꎬ 如 Synechocystis Cph2 (SyCph2)、 鱼腥藻
PCC 7120 AnPixJ、 集胞藻 6803 Slr1393 GAF3等ꎮ
NpF1883 2/4
NpF1883 3/4
NpF1883 4/4
SyPixJ1
TePixJ
AnAll1280 2/2
NpF6001
FdRcaE
SyCcaS
AnAlr2279
NpR2903 2/2
AnAlr1966
NpF6362 2/2
TeTlr0911
SyUirS
AnAll1688
NpF1000
SyCikA
TeTll0899
AnAlr3356
NpF4973
TeTlr1999
TeTlr0924
NpR1060
AnAll3691
NpAF142 3/3
NpR5113 1/4
NpR5113 3/4
NpR1597 1/4
SySlr1393 3/3
AnAll2699 3/3
AnPixJ 3/4
AnPixJ 2/4
AnPixJ 4/4
AtPhyA
SyCph1
DXCF CBCRs
CL CBCRs
DXCF CBCRs
CH CBCRs
Plant Phy
Related Plant Phy
DXCF CBCRs为含有 Asp ̄Xaa ̄Cys ̄Phe基序或衍生基序的蓝细菌光敏色素ꎬ CH CBCRs为含有 Cys ̄Phe基序的蓝细菌光敏色素ꎬ
CL CBCRs为含有 Cys ̄Leu基序的蓝细菌光敏色素ꎮ
DXCF CBCRs contain Asp ̄Xaa ̄Cys ̄Phe motif or its derivative motif. CH CBCRs contain Cys ̄Phe motifꎬ while CL CBCRs contain
Cys ̄Leu motif.
NpF: Nostoc punctiforme ATCC 29133ꎻ Sy: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ꎻ Te: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ꎻ An: Anabae ̄
na sp. PCC 7120ꎻ Fd: Fremyella diplosiphonꎻ NpR: Nostoc punctiforme PCC 73102ꎻ At: Arabidopsis thaliana.
图 3 蓝细菌光敏色素和植物光敏色素 GAF结构域的进化树
Fig 3 Phylogenetic tree of GAF domains of CBCRs and Phys
525 第 5期 马 琼等: 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近年来ꎬ 在蓝细菌中又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
CBCRs 即 DXCF CBCRs (图 3) [17ꎬ 25-28]ꎬ 这类
CBCRs不仅具有保守性 CH 基序ꎬ 还具有保守性
DXCF基序或 QTCF、 DPCL等衍生的 DXCF基序ꎮ
与 CH CBCRs相似ꎬ DXCF CBCRs 中 CH 基序的
Cys为共价结合藻胆色素的第一个 Cysꎬ 形成结合
藻胆色素的第一个硫醚键ꎻ 而 DXCF基序中的 Cys
与藻胆色素共价结合形成第二个硫醚键ꎮ 多数学者
认为第二个 Cys 与藻胆色素的 C ̄10 结合[21ꎬ 27ꎬ28]ꎬ
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第二个 Cys 与藻胆色素的
C ̄5结合[25]ꎮ 第二个硫醚键的形成打破了藻胆色
素原有的共轭体系ꎬ 从而赋予 DXCF CBCRs 在蓝
光或蓝光波段附近具有吸收峰[26]ꎮ 由于第二个
Cys与藻胆色素结合位置还没有完全确定ꎬ 故该
Cys被简称为 Cx[25]ꎮ
此外ꎬ 蓝细菌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蓝细菌光敏
色素 FdRcaE[29]和 SyCcaS[30]ꎮ 与其它 CBCRs不
同的是ꎬ FdRcaE和 SyCcaS 中没有 CH 保守性基
序ꎬ 仅含有 CL (Cys ̄Leu) 基序ꎬ 并且通过 CL 基
序中的 Cys 共价结合藻胆色素ꎬ 因此 FdRcaE 和
SyCcaS被归类为 CL CBCRsꎮ
3 细菌光敏色素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Yang等[31]用 X ̄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细菌光敏
色素 BrBphp突变体的三维结构ꎬ 发现 BrBphp 突
变体处于红光吸收态 (Pr) 时ꎬ 生色团四吡咯环的
C15 = C16双键为 Z反式构型ꎮ Wormald等[32]利
用核磁共振分析了 SyCph1 的三维结构ꎬ 发现 Sy ̄
Cph1处于远红光吸收态 (Pfr) 时ꎬ 生色团四吡咯
环的 C15 = C16双键为 E 顺式构型ꎮ 这些研究结
果验证了细菌光敏色素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机理ꎬ
即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饱和照射后ꎬ 细菌光敏色素
生色团的 C环与 D环之间的 C15 = C16双键发生
顺反异构ꎬ 简称 15Z / 15E 异构(图 4)ꎮ 随着生色
团在 C15=C16双键发生顺反异构ꎬ 细菌光敏色素
的构象也随之发生 15Z / 15E 顺反异构ꎬ 从而导致
细菌光敏色素的光谱性质及其颜色发生改变ꎮ
此外ꎬ DXCF CBCRs 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也
遵循细菌光敏色素的可逆光致 15Z / 15E 顺反异构
机理ꎬ 但在 DXCF CBCRs的 15Z / 15E顺反异构过
程中(图 5)ꎬ 还存在着藻胆色素的其它异构平
衡[17ꎬ25]ꎮ 首先ꎬ DXCF CBCRs 中保守性 CH 基序
中的 Cc与藻胆色素的 C ̄31结合ꎬ 形成第一个结合
藻胆色素的硫醚键ꎻ 当用某一波长的单色光饱和照
射 DXCF CBCRs 后ꎬ DXCF CBCRs 处于 15Z 构
型ꎬ 色素蛋白中的藻胆色素以 15Z ̄PCB / PVB 存在
(图 5: a)ꎮ 随后保守性 DXCF基序中的 Cx与藻胆
色素的 C ̄10结合ꎬ 形成第二个结合藻胆色素的硫
醚键ꎮ 此时ꎬ 藻胆色素 PCB / PVB 在 C 环与 D 环
之间形成双吡咯环结构ꎬ 以类胆红素 15Z ̄TPcR /
TPvR形式存在(图 5: b)ꎬ 从而使 DXCF CBCRs
15Z构型在蓝光或蓝光波段附近具有吸收峰ꎮ 当用
另一波长的单色光饱和照射 DXCF CBCRs 15Z 构
型时ꎬ DXCF CBCRs中处于 15Z ̄TPcR / TPvR的类
胆红素转换为 15E ̄TPcR / TPvR (图 5: c)ꎬ 随后
15E ̄TPcR / TPvR中的第二个硫醚键因不稳定而断
裂ꎬ 色素转换为 15E ̄PCB / PVB(图 5: d)ꎮ 故可将
DXCFCBCRs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机理归纳为:
1 1
2 2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10 10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17
17
H C3
18
18
19 19
O
O
O O
CH3 CH3
HN+ HN+
COOH COOH
N N
N N
N
N
H H
H H
H
HA A
B BC C
D D
COOH COOH
C15-Z-PCB C15-E-PCB
图 4 藻蓝胆素(PCB)C15=C16双键的顺反异构
Fig 4 Isomerization of phycocyanobilin at C15=C16 double bond
62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ABC
D
O
Δ
Δ
O
O O
hν hν
O
O O
O
COO
15Z-PCB/PVB
15E-PCB/PVB
15Z-TPcR/TPvR
15E-TPcR/TPvR
COO
COO
COO COO
COO
COO COO
Cx Cx
Cx Cx
N N N
NH NH
N
N N
NH
N NH
H
HN
HN
N
N N
SH
H H
H
H H
H H
H H
H
H
S S
S S
S
SH S
Cc Cc
Cc Cc
1
23
4
5
6
7
8
9101112
13
14
1516
1718
19
a b
d c
图 5 DXCF CBCRs中藻胆色素的顺反异构[17]
Fig 5 Isomerization of phycobilin in DXCF CBCRs
DXCF CBCRs 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是由于 C15 =
C16双键的互变异构引起的ꎬ 在其可逆光致变色
效应过程中ꎬ 还存在 1个硫醚键与 2个硫醚键结合
色素的平衡ꎬ 存在 PVB与 PCB 的异构平衡ꎮ 这种
15Z / 15E PCB / TPcR 和 15Z / 15E PVB / TPvR 相互
平行的、 相互联系的光循环同时进行ꎬ 使得 DXCF
CBCRs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更为复杂ꎮ
由于其可逆光致变色效应ꎬ CBCRs 具有 15Z /
15E两种不同的状态ꎮ 根据 CBCRs 15Z / 15E 两种
状态吸收峰的波长不同ꎬ 可以将 CBCRs 分为 5 种
光受体: ( 1)红光 /远红光受体ꎬ 如 Nostoc sp.
PCC 7120的 AphC GAF1[33]和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的 Cph2[34]ꎻ (2)红光 /绿光受体ꎬ 包括
Nostoc sp. PCC 7120的 AnpixJ GAF2[19]和 Syne ̄
chocystis sp. PCC 6803 的 Slr1393 GAF3[35]ꎻ
(3) 绿光 /红光受体ꎬ 包括 Tolypothrix sp. PCC
7601的 RcaE[11]和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的 CcaS[30]ꎻ (4) 红光 /橙光受体ꎬ 如 Nostoc sp.
PCC 7120 的 AphC GAF3[33]ꎻ (5) 近紫外光受
体ꎬ 包括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 ̄1
的 TePixJ[36]、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的
UirS[37]及 Nostoc sp. PCC 7120 的 All1280 GAF2
等[17]ꎮ 因此ꎬ 蓝细菌中 CBCRs 光受体在近紫外
光、 蓝光、 绿光、 黄光、 橙光、 红光、 红外光等波
段都具有强吸收或可逆光致变色效应ꎬ 各种 CB ̄
CRs 以不同方式调节着蓝细菌对从紫外光到红外
光范围内光信号的响应ꎬ 从而影响蓝细菌的光化学
行为ꎬ 使蓝细菌在特殊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找到生长
和新陈代谢的最佳光环境[38-40]ꎮ
4 展望
在较早的光生物学、 生物生化解析的基础上ꎬ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对 CBCRs
的分子结构、 生物合成、 可逆光致变色效应等方面
725 第 5期 马 琼等: 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ꎬ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
待深入阐释的问题ꎬ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一ꎬ 大多数 CBCRs具有组氨酸激酶和磷酸转移酶
功能ꎬ 还需进一步探讨 CBCRs 光调控调节激酶的
活性ꎬ 研究 CBCRs光调控酶的功能ꎬ 进而启动双
组分系统信号转导的过程ꎻ 第二ꎬ 虽然 CBCRs 的
可逆光致变色效应机理已经阐明ꎬ 但如何通过蛋白
质结构分析ꎬ 分子设计 CBCRs 的可逆光致变色效
应ꎬ 人为改变 CBCRs 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性
质ꎬ 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还未实现ꎬ 需借助分子
生物学技术将该领域的工作深入研究ꎻ 第三ꎬ
Phys在植物的光形态形成、 光信号反应、 基因表
达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ꎬ 其生理功能已较清
楚ꎮ 但 CBCRs的生理功能鲜有研究报道ꎬ 如 CB ̄
CRs在转录水平调控特异基因的表达ꎬ 绿光受体
SyCcaS通过信号转导双组分系统调节藻胆体连接
蛋白 CpcG2的表达[30]ꎬ 红光受体 FdRcaE通过自
磷酸化作用调控藻蓝蛋白的表达[38]ꎬ 及 SyPixJl[7]
和 SyUirS[37]具有调控蓝细菌趋光性运动的功能ꎬ
进而影响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ꎮ 随着科学研究的
深入ꎬ CBCRs的其它重要生理功能或光生物学作
用将被揭示ꎬ 这些工作将有利于我们对 CBCRs 调
控的信号转导网络的认识ꎮ
参考文献:
[ 1 ] 苏平. 蓝藻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生物合成的研究
[D] .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ꎬ 2008.
[ 2 ] 王静ꎬ 王艇. 高等植物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 生理
功能和进化特征[ J] . 植物学报ꎬ 2007ꎬ 24 (5):
649-658.
[ 3 ] Butler WLꎬ Norris KHꎬ Siegelman HWꎬ Hendricks
SB. Detectionꎬ assayꎬ and preliminary purification
of the pigment controlling photoresponsive deve ̄
lopment of plants [ 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ꎬ
1959ꎬ 45(12): 1703-1708.
[ 4 ] Kehoe DMꎬ Grossman AR. Similarity of a chroma ̄
tic adaptation sensor to phytochrome and ethylene
receptors[J] . Scienceꎬ 1996ꎬ 273(5280): 1409-
1412.
[ 5 ] Kehoe DM. Chromatic adapt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light color sensing in cyanobacteria [ 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ꎬ 2010ꎬ 107(20)ꎬ 9029-9030.
[ 6 ] Hughes Jꎬ Lamparter Tꎬ Hartmann Eꎬ Gartner Wꎬ
Wilde Aꎬ Borner T. A prokaryotic phytochrome[J] .
Photochem Photobiolꎬ 1997ꎬ 386(6626): 663.
[ 7 ] Ng WOꎬ Grossman ARꎬ Bhaya D. Multiple light in ̄
puts control phototaxis in Synechocystis sp. strain
PCC6803[J] . J Bacteriolꎬ 2003ꎬ 185(5): 1599-
1607.
[ 8 ] Moon YJ. The role of cyanopterin in UV / blue light
signal transduction of cyanobacterium Synecho ̄
cystis sp. PCC 6803 phototaxis [ J] . Plant Cell
Physiolꎬ 2010ꎬ 51(6): 969-980.
[ 9 ] Narikawa Rꎬ Suzuki Fꎬ Yoshihara Sꎬ Higashi Sꎬ
Watanabe Mꎬ Ikeuchi M. Novel photosensory two ̄
component system ( PixA ̄NixB ̄NixC)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hototaxis
of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J] . Plant Cell Physiolꎬ 2011ꎬ 52 ( 12): 2214 -
2224.
[10] Wu SHꎬ Lagarias JC. Defining the bilin lyase do ̄
main: lessons from the extended phytochrome su ̄
perfamily [ J] . Biochemistryꎬ 2000ꎬ 39: 13487 -
13495.
[11] Montgomery BLꎬ Lagarias JC. Phytochrome an ̄
cestry: sensors of billins and light [ J] . Trends
Plant Sciꎬ 2002ꎬ 7: 357-366.
[12] Rockwell NCꎬ Lagarias JC. The structure of phyto ̄
chrome: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spectra[J] .
Plant Cellꎬ 2006aꎬ 18(1): 4-14.
[13] Rockwell NCꎬ Su YSꎬ Lagarias JC. Phytochrome
structure and signaling mechanisms[J] . Annu Rev
Plant Biolꎬ 2006bꎬ 57: 837-858.
[14] Scheer Hꎬ Zhao KH. Biliprotein maturation: the
chromophore attachment [ J ] . Mol Microbiolꎬ
2008ꎬ 68(2): 263-276.
[15] Zhao KHꎬ Haessner Rꎬ Cmiel Eꎬ Scheer H. Type
Ⅰ reversible of phycoerythrobilin involves Z / E ̄iso ̄
merization of alpha ̄84 phycoviolobilin chromo ̄
phore[J] . Biochim et Biophys Actaꎬ 1995ꎬ 1228:
235-243
[16] Zhao KHꎬ Scheerꎬ H. Type Ⅰ and type Ⅱ reversi ̄
ble photochemistry of phycoerythrobilin alpha ̄sub ̄
unit from Mastigocladus laminosus both involve Zꎬ
E isomerization of phycoviolobilin chromophore
and are controlled by sulfhydryls in apoprotein[J] .
82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Biochim Biophys Acta ̄Bioenergeticsꎬ 1995ꎬ 1228:
244-253.
[17] Ma Qꎬ Hua HHꎬ Chen Yꎬ Liu BBꎬ Krämer ALꎬ
Scheer Hꎬ Zhao KHꎬ Zhou M. A rising tide of blue ̄
absorbing biliprotein photoreceptors: Characteri ̄
zation of seven such bilin ̄binding GAF domains in
Nostoc sp. PCC7120 [ J] . FEBS Jꎬ 2012ꎬ 279
(21): 4095-4108.
[18] Hübschmann Tꎬ Börner Tꎬ Hartmann E. Charac ̄
terization of the Cph1 holo ̄phytochrome from Sy ̄
nechocystis sp. PCC 6803 [ J] . Eur J Biochemꎬ
2001ꎬ 268(7): 2055-2063.
[19] Narikawa Rꎬ Fukushima Yꎬ Ishizuka Tꎬ Itoh Sꎬ
Ikeuchi M. A novel photoactive GAF domain of cya ̄
nobacteriochrome AnPixJ that shows reversible
green / red photoconversion[J] . J Mol Biolꎬ 2008ꎬ
380(5): 844-855.
[20] Beale SIꎬ Cornejo J. Biosynthesis of phycocyano ̄
bilin from exogenous labeled biliverdinin Cyani ̄
dium caldarium [ J ] . Arch Biochem Biophysꎬ
1983ꎬ 227(1): 279-286.
[21] Beale SIꎬ Cornejo J. Biosynthessis of phycobilins:
Ferredoxin ̄mediated reduction of biliverdin cata ̄
lyzed by extracts of Cyanidium caldarium [ J] . J
Biol Chemꎬ 1991ꎬ 266: 22328-22332.
[22] Kim PWꎬ Freer LHꎬ Rockwell NCꎬ Martin SSꎬ
Lagarias JCꎬ Larsen DS. Femtosecond photody ̄
namics of the red / green cyanobacteriochrome
NpR6012g4 from Nostoc punctiforme reverse dy ̄
namics[J] . Biochemistryꎬ 2012aꎬ 51 (2): 619 -
630.
[23] Rockwell NCꎬ Martin SSꎬ Feoktistova Kꎬ Lagarias
JC. Diverse two ̄cysteine photocycles in phyto ̄
chromes and cyanobacteriochromes[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ꎬ 2011ꎬ 108(29): 11854-11859.
[24] Rockwell NCꎬ Njuguna SLꎬ Roberts Lꎬ Castillo Eꎬ
Parson VLꎬ Dwojak Sꎬ Lagarias JCꎬ Spiller SC. A
second conserved GAF domain cysteine is re ̄
quired for the blue / green photoreversibility of cya ̄
nobacteriochrome Tlr0924 from Thermosynecho ̄
coccus elongatus [ J ] . Biochemistryꎬ 2008ꎬ 47
(27): 7304-7316.
[25] Rockwell NCꎬ Martin SSꎬ Gulevich AGꎬ Lagarias
JC. Phycoviolobilin formation and spectral tuning in
the DXCF cyanobacteriochrome subfamily[J] . Bi ̄
ochemistryꎬ 2012ꎬ 51(7): 1449-1463.
[26] Ulijasz ATꎬ Cornilescu Gꎬ von Stetten Dꎬ Corniles ̄
cu Cꎬ Velazquez EFꎬ Zhang Jꎬ Stankey RJꎬ Rive ̄
ra Mꎬ Hildebrandt Pꎬ Vierstra RD. Cyanochromes
are blue / green light photoreversible photorecep ̄
tors defined by a stable double cysteine linkage to
a phycoviolobilin ̄type chromophore [ J ] . J Biol
Chemꎬ 2009ꎬ 284(43): 29757-29772.
[27] Kim PWꎬ Freer LHꎬ Rockwell NCꎬ Martin SSꎬ
Lagarias JCꎬ Larsen DS. Second ̄chance forward
isomerization dynamics of the red / green cya ̄
nobacteriochrome NpR6012g4 from Nostoc punc ̄
tiforme[ J] . J Am Chem Socꎬ 2012bꎬ 134 (1):
130-133.
[28] Enomoto Gꎬ Hirose Yꎬ Narikawa Rꎬ Ikeuchi M.
Thiol ̄based photocycle of the blue and teal light ̄
sensing cyanobacteriochrome Tlr1999 [ J ] . Bio ̄
chemistryꎬ 2012ꎬ 51(14): 3050-3058.
[29] Terauchi Kꎬ Montgomery BLꎬ Grossman ARꎬ
Lagarias JCꎬ Kehoe DM. RcaE is a complementa ̄
ry chromatic adaptation photoreceptor required for
green and red light responsiveness[J] . Mol Micro ̄
biolꎬ 2004ꎬ 51(2): 567-577.
[30] Hirose Yꎬ Narikawa Rꎬ Katayama Mꎬ Ikeuchi M.
Cyanobacteriochrome CcaS is the green light re ̄
ceptor that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phycobili ̄
some linker protein[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ꎬ
2008ꎬ 105(28): 9528-9533.
[31] Yang XJꎬ Emina ASꎬ Jane Kꎬ Moffat K.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hromophore binding domain of an
unusual bacteriophytochromeꎬ RpBphP3ꎬ reveals
residues that modulate photoconversion [ J ] .
PANSꎬ 2007ꎬ 104(7): 12571-12576.
[32] Van Thor JJꎬ Mackeen Mꎬ Kuprov Iꎬ Dwek RAꎬ
Wormald MR. Chromophore structure in the photo ̄
cycle of the cyanobacterial phytochrome Cph1
[J] . Biophys Jꎬ 2006ꎬ 91(5): 1811-1822.
[33] Chen Yꎬ Zhang Jꎬ Luo Jꎬ Tu JMꎬ Zeng XLꎬ Xie Jꎬ
Zhou Mꎬ Zhao JQꎬ Scheer Hꎬ Zhao KH. Photo ̄
physical diversity of two novel cyanobacterio ̄
chromes with phycocyanobilin chromophores:
photochemistry and dark reversion kinetics [ J] .
FEBS Jꎬ 2012(1)ꎬ 279: 40-54.
925 第 5期 马 琼等: 蓝细菌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和可逆光致变色效应
[34] Wilde Aꎬ Fiedler Bꎬ Börner T. The cyanobacterial
phytochrome Cph2 inhibits phototaxis towards
blue light[J] . Mol Microbiolꎬ 2002ꎬ 44(4): 981-
988.
[35] Zhang Jꎬ Wu XJꎬ Wang ZBꎬ Chen Yꎬ Wang Xꎬ
Zhou Mꎬ Scheer Hꎬ Zhao KH. Fused ̄gene ap ̄
proach to photoswitchable and fluorescent bilipro ̄
teins[ J] . Angew Chem Int Ed Englꎬ 2010ꎬ 49
(32): 5456-5458.
[36] Ishizuka Tꎬ Narikawa Rꎬ Kohchi Tꎬ Katayama Mꎬ
Ikeuchi M. Cyanobacteriochrome TePixJ of thermo ̄
synechococcus elongatus harbors phycoviolobilin
as a chromophore[ J] . Plant Cell Physiolꎬ 2007ꎬ
48(9): 1385-1390.
[37] Song JYꎬ Cho HSꎬ Cho JIꎬ Jeon JSꎬ Lagarias JCꎬ
Park YI. Near ̄UV cyanobacteriochrome signaling
system elicits negative phototaxis in the cyanobac ̄
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 J] . PANSꎬ
2011ꎬ 108(26): 10780-10785.
[38] Ryan PBꎬ David MK.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yanobacterial OmpR / PhoB class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 controlling light color responses
[J] . J Bacteriolꎬ 2010ꎬ 192(22): 5923-5933.
[39] Rockwell NCꎬ Lagarias JC. A brief history of phy ̄
tochromes[J] . Chem Phys Chemꎬ 2010ꎬ 11(6):
1172-1180.
[40] Ikeuchi Mꎬ Ishizuka T. Cyanobacteriochromes: a
new superfamily of tetrapyrrole ̄binding photore ̄
ceptors in cyanobacteria[J] . Photochem Photobiol
Sciꎬ 2008(10)ꎬ 7: 1159-1167.
(责任编辑: 刘艳玲)
欢迎订阅 2015年«植物科学学报»
双月刊 大 16开本 国内定价 50元 全年 300元
邮发代号 38 ̄103(国内) BM872(国外)
刊号 CN 42 ̄1817 / Q ISSN 2095 ̄0837
«植物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主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
学术期刊ꎬ 主要刊载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原始研究论文ꎮ
栏目设置: 特邀综述、 系统与进化、 生态与生物地理、 遗传与育种、 生理与发育、 资源与植物化学、 技术与方
法、 研究快报、 学术讨论、 重要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等ꎮ
读者对象: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教师和研究生ꎬ 以及相关学科、 交叉学科的科技
工作者ꎮ
«植物科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ꎬ 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
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
品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药学文摘»、 美国«化学文摘»、 美国«生物学文摘»、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自然科学»、 俄罗斯«文摘杂志»、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波兰«哥白
尼索引»、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二十多种国内外检索期刊、 数据库作为核心期刊或
统计源期刊收录ꎮ 本刊曾相继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 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优秀期刊奖ꎮ
本刊已开通了网站和远程稿件管理系统(http: / / www plantscience cn)ꎬ 目前本刊所有过刊及现刊已全部上网ꎬ
欢迎广大新老作者和读者在线投稿、 查询下载使用过刊ꎬ 继续关注和支持本刊ꎮ
订阅方式: ①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 38  ̄103)ꎻ ②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免收邮挂费)ꎮ
通讯地址: 武汉市武昌磨山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内«植物科学学报»编辑部ꎬ 邮编: 430074
电话: 027 ̄87510755ꎬ 027 ̄87510579ꎻ QQ: 424353337
E ̄mail: editor@ wbgcas cnꎻ zwkxbjb@ wbgcas cnꎻ
http: / / www plantscience cn
欢迎赐稿ꎬ 欢迎订阅ꎬ 欢迎刊登广告
035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