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一 (
)∗ + ,− . / ∗0 1 + 2+ − 3 ∗ 4. − 56 . / 7 8 9 8. ,6 2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张光富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 ! #∃
张小平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芜湖 # ( : : :∃
提 要 据初步统计 , 安徽省板桥山地有种子植物 & 科 , ;& 属 , 种 < 与邻近 ! 个山地被
子植物区系的综合系数相比 , 本区位居第四 。 该区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复杂 , 起源古老 , 各类热
带成分 、温带成分 、中国特有成分分别占该区种子植物属总数的 &( < & = 、“ < ∋ = 、 ( < & = , 显示
了本区植物区系的亚热带特性 < 本区植物区系与黄山 、西天目山关系密切 > 与天堂寨 、庐山关
系次之 > 与神农架 、皇藏峪关系最次 <
关镇词 板桥山地 , 种子植物区系 , 区系关系
板桥山地位于皖南山地丘陵区的北部 , 属于黄山余脉 。该地保存了许多的珍稀动植物
和天然次生林 。 : 年代中期 , 华东师范大学胡人亮等人前往该地 , 采集了大量的苔醉植物
标本 > : 年代初 , 安徽师范大学的韩也 良等人对当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考察 。 笔者于
( ? ; 年先后 ; 次赴该地进行了为期 & 个月的植物标本采集和植被调查 。
自然地理概况
板桥山地位于安徽省宁国县的最西端 , 北纬 & : : # ; , 一 & : : & & ‘ , 东经 : & ! ‘? : ( : ‘ ,
总面积 !∋ < # ≅ Α Β 。 主峰海拔 ;& Α , 最低海拔也有 #: Α 左右 。 该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黄山复式向斜东翼的一部分 ,处于宁国县境的西部单斜区 > 主要是志留系地层 , 主要岩石
有沙岩 、沙质叶岩 、石英沙岩等 。 土壤 % ∋ : Α 以下主要为黄红壤 , ∋: ∗ Α 以上主要为黄棕
壤 , 在半山等局部山地还有棕色石灰土类 。
本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 。 这里年均温 ; < ( Χ 。 最冷月∀ 月∃平
均气温为 # < ! Χ , 最热月∀∋ 月∃平均气温为 #∋ < Δ Χ , 绝对最低气温为 一 ( < Ε Χ , 绝对最高
气温为 ( < Φ Χ 。 活动积温 ∀》 : Χ ∃为 ( ∋ ; < & Χ 。 年平均降雨量为 ( #! < Α Α , 年平均 日
照时数为 < / 2 , 年平均蒸发量为 ( !( < ( Α Α , 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 : = , 年太阳辐
射总量为 & < ! 千卡 Γ6 Α , 。 年平均初霜 日一般出现于 − 月 : 日前后 , 终霜于 & 月 #∋ 日
左右 。
收稿日 % ∋ 一:& 一:! , 修回 日 % ∋一 : ( 一# 。 第一作者 % 男 , # 岁 , 博士生 < 现从事实验植物群落学研究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植被概况
板桥山地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 基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主要是甜储 ∀Χ. 9 4.− ∗Η Ι
; ; 8, ϑ, 8 5 ∃林 、苦储 ∀Χ. 9 4. − ΚΗ 9 59 96/8 护’∗ Η勺/. ∃林 、青冈栋 ∀伪6 /∗ Λ. /. , ∗Η 959 解. + 8 . ∃林和天竺
桂 ∀6/’− − . Α ∗ Α + Α 0. Η∗− 56 + Α ∃林 。 这些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于 ∋: Α 以下 , 其常绿树种大
多是耐寒性的 , 如青冈 、苦储和石栋∀Μ /’4 2∗6 . ,Η +9 Δ /.加, ∃等 。 ∋: 一 ∗∗ Α 之间分布着含
有 少量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 , 青钱柳 ∀: 以“口,ϑ. Η. /5 , 、 % ∃ 、茅栗 ∀Χ. 9 4.− 8. 98 Δ +5 −/’5 ∃ 、粉
锻 ∀Ν5 /’. ∗/5 Ο8 ,5 ∃等为其优势落叶树种 , 常绿树种有小叶青冈 ∀Π 以砧口/. − ∗Η 95 Δ ,. 65/ 5% ∃ 、石
栋等 。 / ∗: Α 以上至山顶主要为山顶灌丛 。 主要树种有三极乌药∀ΜΘ’− Ρ8 ,. 咖+9 汀砧口 ∃ 、小
果铁冬青 ∀Φ/8 Σ ,∗ 4 + − Ρ . Ο . , < Α 56 ,∗6 . ,Η . ∃ 、杜 鹃 ∀7 2 ∗ Ρ ∗ Ρ云, Ρ ? 9 5Α 955 ∃ 、绿 叶胡枝子 ∀众9ΙΗ8 Ρ8 Τ. Λ+ 8,Δ 8 ,5 ∃等 。 在山顶和山脊的部分地方还有成片的阔叶答竹 ∀Φ− Ρ ΚΧ . /. Α “% /.4 /’Ι
Θ∗ /4’+ % ∃组成纯群落 。 针叶林中的马尾松 ∀尸/’− + % Α .9 9砚5. −. ∃林分布于 ∋ : Α 以下 , 黄山松
∀Υ < 4. 5ς . −8 −9 5% ∃林则分布于 ∋ : : Α 以上 , 并常伴生一些阔叶树种 。
& 植物区系
& < 区系成分的丰富程度
根据笔者采集的 # : : 余号野生植物标本 , 本区计有种子植物 & 科 , ; & 属 , 种
∀含种下分类单位 ∃ 。 其中 , 裸子植物 ! 科 , : 属 , # 种 , 与周围邻近山地相差不大 。 被子植
物 #; 科 , ;: & 属 , ! 种 。 为了比较该区与邻近山地被子植物区系的丰富程度 , 我们引入
了植物区系综合系数 ∀5− 4 8 Δ , . 4 5Ο 8 8 ∗ 8ΘΘ58 58 − 4 ∃ , 用来表示各区系的丰富程度〔, , 。 从表 / 可
以看出 , 本区被子植物 区系的综合系数 , 仅次于龙王山 、黄山和天堂寨 , 位居第四 。 它明显
高于六股尖 、查湾山地和清凉峰 , 而这后 & 个 山地的地理位置都略比板桥山地偏南一些 。
由此可见 , 该区的被子植物是较为丰富的 。
表 板桥山地与邻近 !个山地被子植物区系的缘合系教比较
Ν . Λ /8 Ε 4. 4594 58 9 ∗ Θ 5− 48 Δ , . 45Ο 8 8 ∗ 8 ΘΘ58 58 − 4 ∗ Θ . − Δ 5∗ 9 Υ 8 , Α Θ5 ∗ ,. 5− 3. 明5. ∗
Ω ∗ + − 4. 5− ∗ + 9 7 8 Δ 5∗ − ∀3 Ω 7 ∃. − Ρ 549 . Ρ0. 88 − 4 ! Α ∗ + − 4. 5− ∗ + 9 ,8 Δ 5∗ − 9
项 目
Φ48 Α
山 名 Ξ .Α8 ∗ Θ Ω 4 9 <
板桥山地
3Ω 7
天堂寨 龙王山 查清山地 清凉峰 黄山 六股尖
Ν 5. − 4. − Δ Τ 2. 5 /力 − Δ ς . − Δ 9 2. − Β2 .姚− Ψ运 认− Δ Θ8 − Δ Ζ + . − Δ 92 . − Φ) 5+ Δ + 05. −
北纬Ξ ∗ , 4 2 /. 454 + Ρ 8
东经[ . 9 4 /∗ − Δ 54 + Ρ 8
科数Ξ ∗ < ∗ Θ Θ.Α 5/58 9
属数
Ξ ∗ < ∗ Θ Δ 8 − 8 , .
种数
Ξ ∗ < ∗ Θ 9 Υ 8 8 58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众∴−,/通任:∃任:八:曰,叮‘月任
植物区系综合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一 + , / 一 + , + . 0 一 + , 1 2
第 # 期 张光富等 %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 < # 科的区系统计分析
板桥山地被子植物 #; 科 , 按各科所含种的多寡可划分为大科 、较大的科 、中等科 、寡
种 科和单 种科6# 〕∀见表 # ∃ 。 单种科和寡种科占总科数的 ;∋ < ; = , 但仅 占总属 、种数的
# # < & = 、 ∋ < = , 而科内种属繁多的科 ∀含 : 属以上 ∃仅占总科数的 #; < ! = , 却占总属 、种
数的 !: < = 、 (∋ < : = 。 这表明位于亚热带近北端的本区系已不再像热带植物区系那样科 、
属 、种繁多 , 其优势种类已趋向于集中和明显 。
级 别
Ε 5Τ8 ∗ Θ Δ ,. Ρ 8
表 # 板桥山地被子植物科级别统计
Ν . Λ/8 # Ε 5Τ 8 ∗ Θ Θ. Α 5/ϑ ∗ Θ . − Δ 5∗ 9 Υ 8 , Α ∗ Θ 3 Ω7
科 ] . Α 5/ϑ 属 ⊥ 8 −8 , . ΕΗ8 8 58 9
=
立亡)3 45.6几44任,∃件4, 孟,曰月月 任巴」了八478,大科 90+ 种以上 :; <# =& % ∃ # > ∀ ∗& ? ∋=≅ 9 ) ( # % 0 + > Α # # ∋# >
较大的科 9 一。Β 0 + 种 :
4 & % ∃ # % ∗& ? ∋=丫9 + 一0 + > Α # # 泌> :
中等科9 Χ Β . 种 :Δ ∋Ε Ε =# ∗& ? ∋=≅ 9 Χ Β . − 砂# ∋# > :
寡种科9 0 Β − 种 :) =∋∃ ) ∀ ≅Α ∋# ∗& ? 泣=≅ 9 0 Β − > Α # # ∋# > :
单种科9= 种:Δ ) !) ∀ ≅Φ∋# ∗& ? ∋=≅ 9 > Φ#Γ ∋# > :
0 Η
0
. 。 0
Χ , 2
1Η , 0
0Χ , Χ
1 1 ,
1 , .
1 Η , 1
0 1 。 0
2 1
0 .
Χ ,
Χ Ι
−
Η7曰5ϑ左‘,臼
以种的多少论 , 前 + 科依次为 Κ菊科 、蔷薇科 、禾本科 、唇形科 、豆科 、百合科 、虎耳草
科 、莎草科 、寥科 、樟科 。这些科中有不少为世界广布科 , 以此方法确定的优势科 , 难以与其
它地区相比较 , 也不足以说明本区系的性质 。 这里我们根据该区各科中种数占世界 、中国
及安徽省区系的百分比来确定优势科∀1: 9见表 1 : 。 优势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地
区植物区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 从本区被子植物的优势科不难看出 , 以亚热带温带植物成
分为主体 , 并兼有一定的热带成分 。
表 1 板桥山地被子植物区系主要科在世界、中国 、安徽区系中的比例
; & Λ=# 1 ; <# 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Α # % ? ∗=) % & ) ∗ ΜΔ Ν ∋! Ο ) % =Ε , Π < ∋! & , Θ ! <Ρ ∋ ∗=) % &
科名Σ & ? # ) ∗ ∗& ? ∋=≅
属 Κ 种
Τ # ! Ρ > Κ
占世界区系总种数写 占中国区系总种数 Υ 占安徽区系总种数Υ 主要分布型Υ ) ∗ >呼, ∋ς,> ∋! , < # Υ』∗, > Α爷∋# > ∋! 写二) ∗, >尸#三∋# > ∋ ! ,⋯Δ于, !Ο ) % =Ε ∀ + % & 七 ! =! & ∀ =) % & 八 ! ! Ρ = + % & 7 => Ω % =) Ρ 一=) ! ≅ Α# >
; ?
; ?
Ξ
; ?
; ?
Ξ
; ?
; , ; ?
; ! ∋
; , −
− , ; ?
; , ; ?
; , Ξ
八石4ΨΡΖ!吕5ϑ亡8月+.曰!8,∀了,⋯月了几4口−‘任门!3Λ月!曰5亡8月了85Ε=4任6Λ,4匕ϑ<介月呀1尸急一亡4工4几舀587ϑ3Λ,八4二」,⋯月了找八一匕=内Λ门七叮口, ,五立口乙匕4ϑ[∴!4八56∀∋舀++户任,⋯
左,+内Λ工]4ΗΕ且月,性八Ζ!∃曰, 立, =木通科
胡桃科
称猴桃科
械树科
虎耳草科
金缕梅科
桦木科
清风藤科
忍冬科
安息香科
山茱英科
算麻科
山矾科
Η Κ /
− Κ −
Κ −
Κ
0 Κ 0 Η
− Κ Χ
Η Κ Χ
0 Κ Χ
Χ Κ Χ
1 盆 Χ
1 Κ 1
/ Κ Χ
Κ Χ
注 9Σ) ∀# ’Κ黑梨攀器器霎焦擎鑫驾簇幕聂犷嫦掣里罗窦笔黔罗显舞 Κ导盒罗竺莽磕翼吞氛而带悠忽百州岔沈忠蕊瞥孔黑卫沈浆裂蹂>∀≅ 箫ΓΚ ⊥盟髦=黑考;一 ? &∋!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通过与邻近地区优势科的比较〔‘, ∀见表 ( ∃ , 可以看出鼎湖山的优势科多为热带和亚
热带分布科 , 如山茶科 、冬青科 、 山矾科 、杜英科等 , 神农架的优势科则多为温带分布科 , 如
桦木科 、忍冬科 、杨柳科等 。本区的优势科与庐山较为相似 , 后者以亚热带 、温带科为主 , 如
称猴桃科 、金缕梅科和清风藤科 、忍冬科等 。 本区的温带分布科明显比庐山要多 。 由此可
见 , 处于亚热带北缘的板桥山地 , 受到温带区系成分的影响极为显著 。
表 ( 板桥山地与邻近地区被子植物优势科的比较
Ν . Λ /8 ( Ν 28 Ρ ∗ Α 5− . − 4 Θ. Α 5/589 Λ 8 4ς 88 − 3Ω 7 . − Ρ . Ρ0. 88 − 4 Ω 49 <
鼎湖山 Ω 4 < 众 − Δ 2+ 9 2. −# & : : 尸Ξ , # : & ( ‘[ 神农架 Ω
4< Ε28 − ∗ − Δ 05.& : & ! ‘Ξ < : : # ∋ 护[
科名 属 % 种 占世界种写 分布型 科名 属 % 种 占世界种= 分布型Ξ . Α 8 ∗ Θ ⊥ 8 − + 9 % = ∗ Θ , Υ 8 8 58 9 5− _ 59 4 , 5Λ + 45∗ − Ξ .Α 8 ∗ Θ ⊥ 8 − + 9 % = ∗ Θ 9 Υ 8 8 58 , 5− _ 59 4 , 5Λ + 4 5∗ −Θ. Α 5/ϑ ΕΥ 8 8 58 9 428 ς ∗ , /Ρ Θ/∗ , . 4 ϑ Υ 8 9 Θ. Α 5/ϑ Ε Υ 8 8 58 9 428 ς ∗ , /Ρ Θ/∗ ,. 4ϑΗ8 9
山茶科 % & ; ∋ < : Ν < Ε 棒科 & , # # # < : Ν Α
金缕梅科 ∋ % ! < ( ; 山茱英科 ! % : < : Ν ∗ < Ν
冬青科 / % # & ; < ; Ν < Ε 械树科 # % ; < : Ν Α < Ν
木兰科 ( % #: ( < : Ε < Ν Α 忍冬科 % & ∋ ; < # Ν Α
5/) 矾科 / % ( ( < : Ν < Ε 算麻科 # % & # ; < Ν < Ν Α
算麻科 : % # # ( < : Ν < Ν Α 清风藤科 # % ; < & & Ν < Ν Α
杜英科 # % # & < ( Ν < Ε 愉科 ( % # ( < ; Ν < Ν Α
壳斗科 & % # & < # Ν Α < Ε 杨柳科 # % # & ( < & Ν Α
紫金牛科 ; % # # < Ν < Ε 桦木科 % ! ( < & Ν Α
忍冬科 & % # # < ∋ Ν Α 蓄截科 # % #∋ & < Χ∗ 9
桑科 ( % & ! # < ! Ν < Ε 小架科 ∋ % # # & < ; Ν Α
樟科 % ; # # < & Ν < Ε 卫矛科 & % # & < ( Ν < Ν Α
芸香科 9 % ! < ; Ν < Ν Α ‘樟科 ∋ % # ∋ & < ! Ν < Ε
庐山 Ω 4 < Φ诊 + 92. −# : ; 护Ξ , ; : ; ‘[ 板桥山地 3Ω 7& : : # , Ξ , : & ! , [
科名
Ξ . Α 8 ∗ Θ
Θ. Α 5/ϑ
称猴桃科
清风藤科
械树科
忍冬科
金缕梅科
愉科
安息香科
冬青科
事科
山茶科
山矶科
葡萄科
蔷薇科
属 % 种⊥ 8 − + 9 %
ΕΗ8 858 9
占世界种肠 分布型_ 59 4 , 5Λ + 4 5∗ − 科名Ξ . Α 8 ∗ Θ 属
% 种⊥ 8 − + 9 % 占世界种 =写 ∗ Θ 9篇
分布型以9 4 ,5Λ + 45∗ −
428 ς ∗
/ 留
# , :
< #
; % # !
! %
∋ 忿 #
& %
/ % !
; 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ϑΥ8 9
Ε
Ν Α < Ν
Ν Α
Ν Α
Ε
Ν Α < Ν
Ν < ;
Ν < ;
Ν Α
Ν < Ε
Ν < Ε
Ν < Ν Α
Χ∗ 9
ΕΗ8 8 /8 9
= ∗ Θ 9钾8 58 % 5−
428 ς ∗ ,/Ρ Θ/∗ ,.
排猴桃科
械树科
虎耳草科
金续梅科
桦木科
清风藤科
忍冬科
安息香科
山茱英科
尊麻科
山矾科
( ‘ ∋
; % ;
< ;
/ %
# % #(
; 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ϑ/冲 Ε
Ν Α
Ν 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Ε
Ν Α
Ν − 5
Ε
Ν Α
Ν < Ν Α
Ν Α
Ν < Ε
; < Ν − Ι
Ν < Ν − 5
Ν < ;
& < & 属的区系统计分析
& < & < 单种属和寡种属的分析
在本区的 ; & 属种子植物 中 , 单种分布的属有 & #( 属 , 占总属数的 !& < # = , 含 # ? ;
第 # 期 张光富等 %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种的寡种属有 ; ! 属 , 占总属数的 &: < ( = > 含 !一 种的属有 # 属 , 占 ; < ; = , 含 : 种以
上的属有 ; 属 , 占 < :写 , 这 ; 属 是萝属 ∀Η 。勺Δ ∗ − “ Α , ∃ 、荃菜属 ∀⎯5 ∗ /. , # ∃ 、悬钩子属
∀尺 + Λ+ , , : ∃ 、械属 ∀α 6 8 , , #: ∃ 、铁线莲属 ∀Χ/8Α . 4 59 , : ∃ 。 其中 , 荃菜属和械属为北温带分布
属 , 其余 & 属为世界广布属 。 可见本区种子植物 区系具有高比例的单种属和寡种属 , 其成
因可能是 % 有些是世界性单种属 !和世界性寡种属 ∀ ! , 这两者合计 # ∃属 , 占总属数
的 %& ∋ 。写 , 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起源上古老或在 系统演化上原 始的属 , 如猫儿屎属
() ∗+ ,− .) +! 是木通科的原始群 。 这些单种属和寡种属起源古老 , 大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
物区系的孑遗成分 。/ 有些属可能在地质时期含有较多的种 , 因山岳冰川作用仅存留一种
或少数几种 , 以及冰川后期新衍生的种不多〔” 。 0 因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 一些多种属
在本区也表现出单种性 , 如交让木属 刀口户1. ,2 13 445 6 !仅有交让木 ( ∋ 6 +∗ 7 82 89 5 6 !4 种
分布 。
∋ ∋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吴征槛先生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田 , 板桥山地的 : % 属种子
植物 , 可以归并为 %& 种分布型 见表 : ! 。
表 : 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
; + < 4) : ; 1 ) 9 , − = 7 ,<5 = ,8 . = 32) − 8 > − ) ) 9 24+ .= − ,. ?≅ Α
编号Β Χ ∋ 分布区类型以− =7 , < 5 =,8. =3 2) − 属数 占属总数Δ 种数Β 8 ∋ 8 > −沐) ,) − 占种
总数
Β 8 ∋ 8 > Ε ) . ) 7 + Δ ,. =8 =+ 4 Ε ) .)7 + Δ ,. =8 =+ 4 −2) ) ,) −
,自,声%%仁ΦΓΗ%,白%几ΦΕϑ85
ςϑ尸67
世界分布Π ) >?) Α ) =∋∀& !
泛热带分布Φ & ! ∀%) Φ∋#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 Α , Θ >认 乙 ; % ) Α , Θ ? # % , Ε ∋> ΖΡ !Γ ∀ # Ε
旧世界热带分布) =Ε _ ) % =Ε ; % ) Φ∋Γ >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 % ) Α , Θ > ∋& 乙 ;% ) Α , Θ Ρ > ∀ % & =& > ∋&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 ) Α , Θ > ∋& ∀) ; % ) Α , Θ ∗% ∋# &
热带亚洲分布; % ) Φ , Θ > ∋&
北沮带分布Σ ) % ∀ < ; # ? Α # % & ∀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 Θ > ∋& α Σ , Θ?# % , Ε ∋> ΖΡ ! # ∀# Ε
旧世界温带分布9 : =Ε _ ) % =Ε ; # ? Φ# % & ∀ #
温带亚洲分布; # ? Α , Θ > ∋&
地中海 、西亚 至中亚分布Δ ∋Ε ∋∀ # % % & ! # & ! , _ , Θ > ∋& ∀) Π , Θ > ∋&
东亚分布
⎯ , Θ > ∋&
中国特有分布⎯ ! Ε # ! = ∋# ∀) Π <∋! &
合计; ) ∀ & =
+ , 0
2 , Χ
Η , 1
++ , +
+ ,
0 Η , 0
− Η , Η
+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由表 ; 可见 , 世界分布共有 ; 属 , 主要是中生或水生草本植物 , 如要属 、龙胆属 ∀⊥ 8− Ι
45. − . ∃ 、水苏属 ∀Ε 4 . 8勿 % ∃ 、紫莞属 α 94 8 % ∃ 、莎草属 ∀Π 沪8∗ 9 ∃等 。 其中木本植物的属极少 , 只
有铁线莲属 、悬钩子属 、鼠李属 ∀7 2. Α +− % ∃等 。
板桥山地各类热带性植物地理成分 ∀类型 #一 ∋∃ 共有 ; 属 , 占总属数的 &( < & = 。 其
中又以泛热带分布 、热带亚洲分布和旧世界热带分布为主 。泛热带分布的属有 属 , 占本
区热带分布属的 ;: < = , 但仅有石豆兰 ∀3 + /Λ∗Υ 2ϑ //“Α ∃/ 属属于典型的热带成分属 , 在本
区以北的地区均未见报道有该属的分布 , 而在本区以南的地方如祁门 、广东等地则有分
布 , 因此本区当为该属在我 国分布的最北界 。 该属在本区仅有麦解 ∀3 < 5− 6∗ − 9Η 56 + Α ∃
种 , 而在浙江 、广东则有数十种之多 , 很显然该属是从南方渗透而来的热带成分 。 其余 :
属均 为分布区延伸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属 , 它们在本区植被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其
中仙茅属 ∀Χ+ 二+/ 5Δ∗ ∃为安徽地理分布新记录属 。 热带亚洲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热带分布
属的 & < # = , 它 们主要是 由热带分布延伸到亚热带的一些乔 、灌木 , 如交让木属 、润楠属
∀材Ρ 6 2 5/+ % ∃ 、山茶属 ∀Χ. Α 8 / 5. ∃ 、石栋属 、南五味子属 ∀β + Ρ9 + ,. ∃等 。 Φ日世界热带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热带分布属的 : < ∋ = 。 本区只有一些分布区延伸到亚热带或温带地区的旧世
界成分 , 前者如杜茎山属 ∀材口89 .∃ 、海桐花属 ∀尸4’∗ 9Η∗ ∗ Α ∃等 , 后者为落叶乔 、灌木或草本
植 物 , 如 八角枫属 ∀α /. − Δ 4’+ Α ∃ 、合欢 属 ∀α /Λ 5Τ 4’. ∃ 、 野 桐属 ∀入坛左口£+ % ∃ 、 楼梯草属 ∀[ Ι
/8 4∗9 48 Α .∃ 、乌鼓墓属 ∀山夕,. 45 .∃ 等 。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只有 : 属 , 占本区热带
分布属的 !< & = , 如木姜子属 ∀Μ/’49 8. ∃ 、楠属 ∀Υ 2∗8 Λ8 ∃ 、拎属 ∀[ + ,ϑ .∃ 、无患子属 ∀Ε .Η 5− Ρ + % ∃
等 。 热带亚 洲 至热带 非 洲分 布 有 & 属 , 占本区热 带分 布属 的 < # = , 如 常春藤属
∀Ζ8 Ρ8 ,. ∃ 、铁仔属 。毛, ,9 5−8 ∃ 、草草属 ∀α ,4 2 ,. Σ ∗,4 ∃等 。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热带分布属的 : < ∋ = , 也主要为向热带和亚热带延伸的属 , 如樟属 ∀Χ5 − . Α 。Ι
Α + Α ∃ 、香椿属 ∀∋ ,∗ − . ∃ 、猫乳属 ∀7 2. Α − 8 //. ∃ 、通泉草属 ∀材Ρ Τ + % ∃等 。 本区已是它们当中一
些属种的分布北界 , 如香椿属的毛红椿仃 ,∗ ∗− . 、+ ,8 −/’ Ο. , < Η+ Λ8 968 −9 ∃分布仅限于本区及其
以南的地区 。
板桥山地各类温带性植物地理成分 ∀类型 ? (∃ 共有 # & 属 , 占总属数的 !; < ∋ = 。其
中以北温带 、东亚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成分为主 。北温带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温带分布
属的 & ∋ < = , 主要有松属 、械属 、板栗属 ∀Χ. 94 . −8 .∃ 、栋属 ∀Ψ +8 ,6 “ % ∃ 、锻属等 。 其中极属主
产于我国和 日本 ,该属在我国有 (: 余种 , 本 区就有 种之多和一未知种 。 已知该属的发
育中心或发源地在长江中上游地区 , 本区可能是该属的一个次生分化中心 。东亚分布型有
! 属 , 占本区温带分布属的 &: < ( = 。 因本区处于这一分布范围之 内 , 所以这类成分在本区
较多 , 如称猴桃属 ∀八64 5− 5己5. ∃ 、五加属 ∀α 8 . − 4人ΚΥ . − . Σ ∃ 、刚竹属∀尸人夕Τ/∗ 9 4. 62ϑ 9 ∃等 。 其中旗
唇兰属 ∀⎯ 8 Σ 5’/ /. Λ5 + Α ∃是在本区新发现的中国大陆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属 , 该属以跳
跃式间断分布到本区 , 它在我国以前仅见于台湾 , 本区很可能为其在中国分布的最北界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温带分布属的 ( < = , 其中有不少是单型属 、少型
属和古老残遗成分 , 如铁杉属 、框属 ∀了价,8ϑ .∃ 、枫香属 ∀Μ5 Π+ 5Ρ . Α Λ. > ∃ 、三 白草属 ∀Ε .+ ,+ Ι
。% ∃ 、核桃属 ∀Χ. 式ϑ. ∃等 。 这些属的存在表明本 区系不仅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必要组成
部分 , 而且与北美植物区系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旧世界温带分布有 (: 属 , 占本区温带
分布属的 ( < = , 多为草本植物 , 如川续断属 ∀_ ΦΗ 9.6 +9 ∃ 、剪秋罗属 ∀勿‘2− 59 ∃等 。 温带亚
第 # 期 张光富等 %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 区系初步分析
洲分布有 属和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 属 , 这两者占温带分布属 的 & < ; = , 它们对
本区影响较弱 。
中国特有分布有 #: 属 , 占总属数的 ( < & = , 如七子花属 、青钱柳属 、香果树属等 。这 #:
属分别属子西南组 、华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 。
以上简要分析了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的 ( 种地理分布类型 。 从比例上看 , 本区热
带成分为 &( < & = , 似乎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 但是典型的热带成分为数甚少 。 应该看到本区
绝大部分热带成分的属 , 其近代分布中心主要在我国南部 、西部和中南部及热带东南亚 ,
本区的这类成分大部分是从分布中心向北延伸到亚热带和温带的一些热带成分的繁衍种
系 。 地处皖南山区北部的本区 , 实际上成了这其中一些热带成分的属种扩散的北缘 , 前者
如兰科的石豆兰属 , 后者如香椿属的毛红椿 。 而温带分布型为 “ < ∋ = , 居明显优势 , 本区
不仅有各类典型的温带分布型 , 还具有多种温带分布型的变型 。其中 , 东亚分布 ∀ < ! = ∃ 、
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 < ! = ∃和中国特有分布 ∀( < & = ∃三者合计 ‘ & < ;= , 北温带分布最多 ,
为 #& < = 。 一般认为 , 前三者为相同起源 , 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南端 , 但也有部分起源于
古南大陆北部 , 是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直接后裔或残遗 , 而北温带成分主要起源于古北大
陆北部切 。 另外 , 本区系还保存着大量的原始古老成分 , 如银杏 、大血藤 、糙叶树等 。 据此 ,
我们可以认为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的南端 , 但也受到了古南大陆
区系的影响 。 · 本区在植物区系的发展过程中 , 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或影
响 , 因此至今保存着不少的古老孑遗植物 , 随着地质历史的不断变化 , 加上人类活动的日
趋频繁 , 从而加速了本区植物的分化和传播 , 使得各类地理成分相互渗透 , 所以在本区显
示出与其他各地植物区系不同程度的联系。
若将本区的热带分布型 比例与天堂寨〔幻 ∀热带成分占 & < = ∃相 比 , 发现两者较为接
近 , 后者比本区略少 , 这是因为 % 天堂寨在纬度上比本区更北一些 , 尽管两者相差不到 %
度 Ι / 天堂寨山体 主峰 % ϑ∃∀ 6 !明显高于本区 , 因此受到高海拔温带植物区系的影响之
故 。 如将本区与查湾山地相比‘’ , 后者热带成分占 &: ∋ Δ , 显著高于本区 , 这是因为后者山
体 主峰 Κϑ 8 6 ! 比本区要低一些 , 地理位置 比本区更南 。 由此可以看出 # 本区仍具有一定
的中亚热带气候特征 Ι 同时可以看出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递增 , 在安徽境内表现出由中亚
热带向北亚热带逐渐过渡的特点 。
∋ & 种的统计分析
本区早在震旦纪时全为海浸区 , 沉积岩层深厚 , 以后曾不断上升 , 印支运动中发生强
烈的褶皱断块运动 , 该区全部隆起成为陆地而结束了海浸历史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对本区
影响剧烈 , 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以及多次的岩浆入侵和喷出 , 并发育了一系列断陷
带‘, 〕。这段时期正是世界上有花植物的发生与兴起的阶段 , 一些植物便在这里繁衍定居下
来 。 后来的地壳运动使得地面结构进一步分化 , 加剧了地面的起伏 , 基本上奠定了本区地
形的基础 。 本区自第三纪以来 , 基本上保持着温暖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 第四纪冰期对本
区的影响不大 , 因此本区保存了不少古老孑遗植物 , 并且大部分为第三纪以前的植物 , 如
4! 周守标 。 安徽省祁门县查湾山地主要植被类型及植物 区系的初步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 生物系 ∋ 4 ∀ ∀ 油印
稿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卷
金钱松 ∀尸9 8 + Ρ ∗ /. ,5 Σ . Α .吞; ∃ 、糙叶树 ∀αΗ 2. − . 42+ 9 . 9Η 8耐 、族节花 ∀Ε , . 6勺+ ,+ 9 6 25− 8− Ι
94’% ∃等 。 此外 , 还有侏罗纪的冬青属∀Φ /8 Σ∃ 、松属 ∀Η5 − +9 ∃等 。 白奎纪的紫茎属 ∀Ε4 8ς . 八5.∃ 、
穗木属 ∀α ,. /5 .∃ 、械属等植物 〔∋〕 。 其中有很多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 共
有 ∋ 种 , 如南 方铁 杉 ∀∋ ,9 + Δ . 825− 8 − 9 59 Ο . , < 4 6 28≅ 5. −群 − 9 59 ∃ 、 香 果树 ∀[ Α Α 8 − ∗Υ 48,ϑ 9
2 8 − 州5 ∃ 、七子花 ∀Ζ 8Η 4. 6∗Ρ 5+ Α Α 56 ∗ − 5∗ 5Ρ 8 9 ∃等 。 另有南方红豆杉 ∀∋ ,. Σ + 9 Α . 5,8 5∃ 、朵花椒
∀Τ . − 42∗刁/+ Α Α ∗ / 8 ∃ 、青钱柳等 ; 种受到省级保护 。
板 桥山地由于 历史古老 , 成陆较早 , 地形复杂 , 生境条件多样 , 加 上交通不便 , 因
此 保存了许多第三纪孑遗植物 。在本区 的种子植物区系中有 ( 个中国特有科 , 即杜
仲 科∀[ + 8 ∗ Α Α 5. 8 8 . 8 ∃ 、大血藤科 ∀Ε. , Δ 8 − 4∗ Ρ ∗ Σ . 88 . 8 ∃ 、痪椒树科∀Ν . Υ 59 8 5. 8 8 . 8 ∃和银杏科
∀⊥ 5− ≅ Δ ∗ . 8 8 . 8 ∃ > 以及 ; 个东亚特有科 , 即称猴桃科 ∀α 845− 5Ρ 5. 8 8 . 8 ∃ 、三尖杉科∀Χ8 Υ 2. /∗ 4 . Σ . Ι
8 8 . 8 ∃ 、族节花科∀Ε 4. 8 2ϑ + , . 8 8 . 8 ∃ 、青荚叶科∀Ζ 8 /ς 5− Δ 5. 8 8 . 8 ∃和南天竹科∀Ξ . − Ρ 5− . 8 8 . 8 ∃〔‘: , 。
但迄今为止仅发现皖景天 ∀Ε 8Ρ + Α 05 − 5. − “Α ∃为本区的特有种 , 这可能是因为本区在历史
上无长期的隔离 , 易于和周围邻近的山地进行区系成分的交流 , 以及当地原有森林植被曾
遭受过严重的破坏 ∀如 ; 年的大砍伐∃的结果 。 目前还发现少数几种与黄山或天 目山等
邻近地区共有的特有种 。 如安徽羽叶报春 ∀Υ ,5 Α “/. Α 8约月//5.− .∃ 、安徽黄芬 ∀Ε6+ 48 /. ,5.
. − 人ς 84<8 − 959∃ 、黄山搜疏 ∀_8 + 4 Τ 5. Δ /Ρ + 6 . ∃ 、安徽旋茹苞苔∀3 ∗8 . Ρ8 − 952 59Υ 5Ρ +/. ∃ 、柔毛龙眼
独活 ∀八,. /5。 人8 −咖 ∃ 、清凉峰岐伞香茶菜∀尺. ΛΡ ∗ 95。 Α . 8呻勺//. Θ< Π 5− Δ /5. − ΔΘ! − 8− 959 ∃等。
这些局部地 区特有种的成 因可能是 % 起源时间较近 , 其播散及其分布区才开始形成 。
/ 古老性 。该种正在收缩其分布区 , 它现在占据的有限地域为其过去分布区的最后残
余 。 0 该地仅有的生境条件的特异性 , 或由于 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 , 分布区不可能扩
大 〔, ,〕。
近缘种在本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替代现象较为显著 。从水平方向看 , 构成本区森林
植被的主要属与华北山地仍有一定的相似 , 但是种类上则呈现出替代现象 。如本区的马尾
松代替了油松 2 ∋ =+ < 5 Λ+承76 ,# ! , 白栋 Γ 5 ) 7∗ 5 − >+ 占7, !代替了辽东栋 Γ ∋ 4,+ 8= 5 . Ε ) , :%: ! ,
且出现了一些耐寒性的常绿栋类 , 如青冈栋 、石栋 、苦储等 。本区森林植被的构成与华中山
地也较为相似 , 具有一些相同的属 , 但其种则往往是替代种或种对 。 如华中区的华山松
Μ ∋ +7 6 + . 94’ !代替了黄山松 , 云山石栋 Ν ∋ 2 +爪∗5 4+ =+ !代替了石栋等 。从垂直方向看 , 分布
于本区的马尾松和黄山松均为华东地区的特有植物 , 且同属于中亚热带地区成分 〔: , , 马尾
松林主要分布于 ϑ Ο 6 以下 , ϑΟ 6 以上则为黄山松所替代 。 又如在本区乌药 Ν, . 9) 7+
+ Ε 7) Ε += +! 一般分布于 Ο Π ϑΟ 8 6 之间 , 为本区常绿阔叶林下木层 中常见的树种之一 ,
在 ϑΟ Ο 6 以上的山顶等处则为三娅乌药所取代 。 再如出现于较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中的
青冈栋 , 和常见于较高海拔的落叶阔叶林中的小叶青冈 , 都是在不同海拔地区的近亲替代
种 。
对本区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 Κ ! , 世界性分布有 . 种 , 泛热
带分布有 %Θ 种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有 %∃ 种 , 旧世界热带分布有 Θ 种 , 热带亚
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 种 ,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 Κ 种 , 热带亚洲分布有 ϑΘ 种 , 北
温带分布有 ∃& 种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有 ϑ 种 , 旧世界温带分布有 ∃ 种 , 温带亚洲分布
有 %ϑ 种 , 地中海 、西亚至中亚分布仅有 %种 , 而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分别为 ∃ : 、 :∃Θ 种 。
第 # 期 张光富等 %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热带成分 、温带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分别占总种数的 ( < : = 、& < ; = 、 ;( < ( = , 显示出本
区的亚热带性质 > 同时可以看出本区种子植物区系是中国或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
板桥山地与华东共有植物 ∋& 种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 可见本区以华东成分为
主 , 并且 在分布 上是从山麓到 山顶 , 如苦储 、 老鸦柿 ∀_5 仍户少阳‘ ,2 ∗ Α Λ’ΘΚ //’. ∃ 、 浙 贝母
∀] ,5 4 5/ . , 4’. 42 + − Λ 8馆 ∃等分布在较低海拔 >甜储 、石栋 、牛鼻栓 ∀]喇+ − 8 .而 % 5− 8 − 9 59 ∃等则
见 于 ( : : ? ∋: Κ Α 左右的山坡 谷 地 > 而黄山 松 、南方铁杉 、 华东唐松草 ∀Ν2 ./ 4’6 4,+ Α
为汀“−8 Θ’∃ 等则分布在 ∋: Α 以上 。 另外 , 本区还有 !: 余种华东特有种 , 如宁波搜疏
∀肠+ 4Τ 5. − 5− ΔΗ ∗8 − 9 59 ∃ 、太平毒 ∀7 + Λ + 9 Η. 8 5Θ 6 + 9 ∃ 、短穗竹 ∀方,. 62ϑ 94 . 6勺+ Α Ρ 8 − 95Θ/ ∗ ,+ Α ∃
等 。 由于华中与华东区系在组成和起源上极为相似 , 故两者同属中国一 日本森林植物区系
的核心部分6/ 幻 。 本区华中部分也较多 , 有 ∋ # 种相同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 。 一般多为
华 中、华东常见的种 , 如川棒 ∀6∗ 即/+ % 人8 48,ΚΗ 2ϑ //. Ο . , < % + 46 人+ 8 − 8 − 9 5% ∃ 、建始械 ∀八6 8二 人8 − Ι
示 ∃和臭常山∀Κ ,5 Σ . 少. Η∗− 56. ∃等 , 且其中不乏古老或孑遗成分 , 如杜仲 、猫儿屎等 。
本区与华南植物区系共有植物 ! ( 种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 = , 它们大多为广布长
江以南的种 , 如海金子 ∀Υ /’4 口9Η 。、Α 5/ 56 ∗5 Ρ8 , ∃ 、大 叶唐松草 ∀∋ ’ < Θ. Λ8 ,5 ∃ 、黄山稗∀] ,. Σ 5Ι
− +9 2+ . ∗ Δ9 2. − 8− 95 % ∃等 。 本区与西南植物区系共有植物 (! 种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 ,
如 桂 木 ∀肠汽功84 . /+ Α 8入5− 8 − 9。 ∃ 、 律 草 ∀万 + Α + Τ+ % % 8 . −山− % ∃ 、 桔 梗 ∀尸Τ. 4ϑ 6 ∗ Ρ ∗ −
Δ ,. − Ρ 5刀。邝% ∃等 。 华南与西南在地质构造上曾同属于华南陆台 , 本区则属于华北陆台 >在
气候上前两者分别属于热带和南亚热带 ,本区则处于中亚热带北缘 。因此本区与它们的植
物区系组成有着较大的区别 , 本区与其共有的植物大多是从南方和西南向华东等地渗透
而来的热带或亚热带成分 , 如茸芝 ∀Χ+ Ρ ,. − ,’. 6 ∗6 2 5−6 2’−8 −9 5% ∃ 、海金子等 。 这与王文采先
生所提出来的东亚植物三条迁移路线之“6/& , 较相似 , 即由西南向东 , 在北部沿秦岭和大
别山 , 在中部沿武夷山 、幕阜等山脉 , 在南部沿南岭到达华东沿海地区 、台湾或进一步到达
日本和邻近地区 。 本区成了一些南方成分的分布北界 , 如毛红椿等 。
本区与华北共有植物;( 种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它们大多是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的广布种 , 如栓皮栋 ∀Ψ + 8,6 + % Ο. ,5. 占#<; ∃ 、黄连木 ∀尸594 . 6 /<. 认5− 8 − 9 59 ∃ 、构树 ∀五,∗ + 9 9∗ − 8 4 5.
Η. Η, ,诱,. ∃ 、 山胡椒 ∀ΜΘ’− Ρ8 ,. Δ /. + 6. ∃ 、海州香蔫∀[ 行2∗/4 Τ5 . 9Η /8 − Ρ 8 − % ∃等 。 这一比例略高
于本区与日本植物 区系的比例 ( < = 。 这是因为华北与华东相毗邻 , 两者在地形上无大
的阻隔 , 区系成分易于交流 , 但因本区与华北气候迥异 , 所以联 系不如华东 、华中那么密
切 。 据地史学资料记载 , 日本在第三纪上新世后才与我国大陆完全分离 , 两者植物区系本
来属同一来源 。但自分离后 , 由于 日本四周环海 , 深受海洋气候影响 , 加上地质地形与大陆
也不尽相同 , 因此两者各自走着独立的发展道路 〔‘。 。 尽管如此 , 我国西南的植物区系成分
仍可经过华中向东南迁移 ,从而仍可与之保持着联系 , 但是这种联系与大陆内地相 比 , 毕
竟显 得有些微弱 。 在本区表现 为既有一 些 与 日本相同的种 , 如荷青花 “乃)/∗ Α 86 ∗ −
∋口户∗ − 56 . ∃ 、 扇脉构 兰 ∀〔万沪,Φ’Η8Ρ 5+ Α 0. Η∗ 56 + Α ∃ 、 南 天竹 ∀沁 − 己5− . ) ∗ Α 8 9 458 . ∃ 、 黄水 枝
∀了’5. ,8 /. Η∗勺∃Η勺/. ∃ 、青荚叶 ∀Ζ 8彻 5− Δ 5. 0. Η∗ − 56 . ∃ 、棣棠 ∀β 8爪. 0. Η∗ − /<6 . ∃等 。又有一些
与 日本相对应的种 〔’; , , 如 万. Α . Α 8 /5% Α ∗/ Τ59 与 万刁助 ∗ − 56 . , Ε 4. 8勺 + ,+ % 。人5− 8 − 9 5% 与 ; <
Η,. 8 6 ∗ Σ , Ζ 8Η . 4 56 . , % ∗Λ 5/59 Ο . , < . 9 5. 456 . 与 Ζ < − ∗ Λ 5/59 Ο . , < −砧% , 南方铁杉与 ∋ , < % 58加ΤΡ 55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6. ,Ρ 5∗6 ,5 − + Α ‘.4 2 . ϑ . − + Α 与 6 < ‘∗ ,Ρ .4 + Α 等 ∀各对应种中 , 前一个为本区所产的种 , 后一
个为日本所产的种 ∃ 。
( 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的关系
为了确定本区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 , 笔者选择 了中国旧本森林植物区系
的几个地区 , 采用相似性系数的方法来探讨它们的关系 ∀见表 ! ∃ 。
( < 与黄山 、西天目山植物区系的关系
黄 山 地理位 置 为 & : : : ‘Ξ ,
: ‘[ , 西天 目山位于 & : : # : ‘Ξ ,
: # ;‘[ , 两者位置 较近 , 本区与
它 们的相似性系数 较大 , 分别为
∋ · = , ∋& · = 。可见本区与黄山 、
西天 目山的植物基本上属同一类
型 。尽管本区在纬度上与西天 目山
更为接近〔’卜 ’幻 , 但本区系更接近
于黄山 。这不仅反映在本区与黄山
的共有种 ∀ & ; 种 ∃比与西天 目山
的共有种 ∀∋ ∋ # 种 ∃要多 , 还反映在
有一些黄山的区域性分布种只见
于本区 , 不见于西天 目山 , 如安徽
羽叶报春 、枯岭凤仙花 ∀Φ ΑΗ .4 58−9
表 ! 板桥山地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种的相似性系数比较
Ν . Λ/8 ! Ν 2 8 9 5Α 5/. , 54ϑ 8 ∗ 8 ΘΘ58 58 − 49 ∗ Θ 9 Η8 8 58 9 Λ 8 4ς 8 8 −
3 Ω 7 . − Ρ 4 28 . Ρ 0. 8 8 − 4 Ω 49 <
山地
Ω 4 <
纬度
Φ . , 54 + Ρ 8
经度
/ ∗ − Δ 54 + Ρ
海拔
α /454 + Ρ 8
共有种Ε. Α 8
Ε Η8 6 /8 9
种相似性系数Ε5Α 5/. , 54 ϑ
8 ∗ 8 Θ 5858 − 4
∗ Θ 9 Υ 8 858 9
西天 目山Ν5 . − Α + 92. −
黄山Ζ + . − Δ 9 2. −
天堂寨Ν 5. − 4 . − Δ Τ 2. 5
庐山Φ + 92. −
神农架Ε2 8 − − ∗ − Δ 05.
皇藏峪Ζ + . − Δ Τ. − Δ 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亡)−乙6匕门+54仓口月了ς一连++门%3Λ一Ε孟介」
1 + 1 Χ , + + 0 / , 1 + + −
1 Η + + + ‘ / + + 1‘ 1 . 0
Ε& (∋ Ε∋ ∋ : 、柔毛龙眼独活等 。 究其原因 , 笔者认为 , 首先从地史上看 , 它们的成陆时间有差
别 , 天目山在古生代志留纪 9距今约 Η 亿多年前 :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中 , 隆起成为江南古陆
的一部分 。 而本区和黄山则是在中生代三叠纪 9距今约 0 亿多年前: 的印支运动中上升为
陆地的 , 比天 目山迟了约 0 亿多年0: 。 其次从现代地理分布上看 , 本区主峰高峰山为黄山
的延伸部分 , 在皖南山地丘陵中 , 本区属黄山余脉 。 另外 , 本区与黄山在岩性 、土壤等方面
也比与天 目山更为接近 。因此本区植物与黄山更易于交流 。所以 , 在华东植物区系分区时 ,
若试图将本 区与黄山及其周围地区划分开的话 , 应将本区划归黄山一侧 , 尽管它与西天 目
山与黄山更近一些 。
Η , 0 与天堂寨 、庐山植物区系的关系
本区与大别山天堂寨 、庐山共有植物分别为 1 +Η 种 、 0 Η2 种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1 Υ 、
Η 2 , 1 纬。 根据郑勉等人对华东诸山植物区系的研究 , 庐山 、天堂寨 、黄山 、天 目山同属于华
东地区植物区系〔2 · ’‘, 。 由于天堂寨位于华东地区的西北部 , 是我国西南成分 、华中成分向
华东地区扩展散布的北部通道 , 因此它 比本区系具有更多的温带性成分 , 如尖叶粉花绣
线菊 9ΞΦ ∋%& # & 少& Φ) ! ∋ Γ & ( & % , & # Ρ ? ∋ ! & ∀& : 、美丽胡枝子 9]# >Φ # Ε # β & Λ∋ Γ ) =)% > Ρ Λ> Α , ∗) , )> & : 、
华 中碎米莽 9 Π& %Ε & ? ∋!# “%Λ &! ∋&! &: 等 。而庐山位于华东地 区的西南部 , 受华南 、西南植
0 : 张小平 。 安徽省敦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物 区系的初步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 , . 2 Η9 油印稿 : 。
第 # 期 张光富等 % 安徽省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
物区 系影 响较为深 刻 , 因此 它 比本 区具有较 多的热带成分 , 如 光瓣杜英 ∀[/ . ? . ,Η +9
Δ /. Λ, 5Η8 4. /+ 9∃ 、钩拷 ∀Χ. 9 4. − ΚΗ 9/<9 45Λ 8 4. − . ∃ 、鸡屎树 ∀Μ. 9 5. − 42 + % /8 − 6 5/5Α Λ+ % ∃等 。
( < & 与神农架 、皇藏峪植物区系的关系
由于神农架位于我国中部 , 属于华中植物区系 , 其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 , 尤其是 以北
温带分布为主6/ , , 因此本区与之联系不如与庐山 、天堂寨密切 。 两者仅有 ((: 种相同 , 占
本区总种数的 ( < ∋ = , 如牛鼻栓 、盾果草∀Ν 勺,优口,Η +9 9. ΑΗ 9∗− 5/’∃ 、米面药 ∀3 +6 ≅/勺. 28− Ι
顶 ∃等 。 皇藏峪位于安徽北部 , 属于华北植物区系〔#:∃ , 本区与之相差很大 , 仅有 & :& 种相
同 , 占本区总种数的 # < ∋ = , 如一叶荻 ∀Ε 86 + ,5 −8 Δ. 9认为斤+ 456∗ 9. ∃ 、 雪柳 ∀] ∗− 4.− 89 Θ’. 不万8
4 + − 8 5∃ 、紫弹朴 ∀Χ8 /4 59 厉∗− Ρ 55∃ 。
; 结论
∀/ ∃ 板桥山地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 有种子植物 & 科 , ; & 属 , 种 , 其中有 ∋ 种为
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 。 其被子植物区系的综合系数在相比较的 ! 个山地中位居第四 。
∀# ∃ 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 起源古老 , 其区系具有亚热带特性 。
∀& ∃ 板桥山地种子植物区系与黄山 、天 目山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为天堂寨 、庐山 >再次
为神农架 、皇藏峪 。
∀(∃ 板桥山地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 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都表现出较 为明显的从中亚
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性质 。 该区分布着大片的次生性质的常绿阔叶林 , 群落类型多样 ,
建议应尽快在该区设立自然保护区 。
致谢 本文承宋永昌 、钱士心等先生审阅 >野外作业得到安徽省宁国县板桥乡政府 、 乡林业站及刘
建军 、袁海银 、何业发等当地村民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标本鉴定得到周守标 、陶令德 、陈心启、郎楷永等先
生的帮助 >在撰写过程中 , 承吴征锐 、左家哺等先生馈赠部分资料 , 在此一并致谢 。
参 考 文 献
左家哺 < 植物区系的数值分析 < 云南植物研究 , : , /#∀ #∃ % ∋ ? ;
昊诚和 < 安徽植物区系的探讨 < 植物学报 , # < # ( ∀; ∃ % ( ! ? ( ∋!
施苏华 , 张宏达 < 广东封开县黑石顶植物区系的研究 < 见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 ∃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 ( & ? ; &
宋健中 , 李博 < 邵西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比较研究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林有润 < 王学文 , 张桂才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 区系的初步研究< 武夷科学 , , % ;∋ ? #
吴征锐 <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云南植物研究 , , 增刊 ( % /一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 中国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 ∃∀ 上册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
沈显 生< 安徽大别山天堂寨山植物区系的研究 < 植物学报 , ! , # ∀ ! ∃ % ! ; ∋ ? ! !&
安徽植被协作组< 安徽植被 < 合肥 % 安徽科技出版社 , < (一 !
李锡文 <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 < 云南植物研究 , ! , ∀( ∃ % &!& ? & (
吴鲁夫 [ 3 著 < 仲崇信 , 张梦庄译 < 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 : < # ? #(
吴征锐 <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 区问题 < 云南植物研究 < ∋ , / ∀ ∃ % 一 #
王文采 <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 植物分类学报 , # < & : ∀/ ∃ % /一 #( , & :∀ #∃ % ∋ 一 ∋
郑勉 < 我国东部植物与日本植物的关系 < 植物分类学报 , ( < # #∀ / ∃ % ? ;
郝日明 , 刘肪勋 , 杨志斌等 < 华东植物 区系成分与日本植物间的联系 < 云南植物研究 , ! , / ∀ & ∃ % # ! ? # ∋!
:,口八)沼性%,<,,丈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郑朝宗 < 浙江西天 目山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 杭州大学学报 , ! , &∀ 增刊∃ % − ? ∋
黄成林 <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 区植物 区系的研究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巧 ; ? ! #
胡嘉琪 , 梁师文 < 黄山植物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郑重 < 神农架维管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4 ∀#∃ % & ∋ ? (
谢中稳 , 蔡永立 < 安徽皇截峪自然保护 区的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Φα< <止几勺‘
α Η 7 [ Μ ΦΩ ΦΞ α 7 χ ΕΝ ∴ _ χ Κ Ξ Ν Ζ [ Ε[ [ _ ΗΜ α Ξ Ν Ε
] Μ Κ 7 α Κ ] 3 α Ξ ΨΦα Κ ΩΚ ∴ Ξ Ν α ΦΞ Κ ∴ Ε 7 [ ⊥ ΦΚ Ξ
ΦΞ α Ξ Ζ ∴ Φ Η7 Κ ⎯ ΦΞ Χ [
Β 2. − Δ ⊥ + . − Δ Θ+ Β 2. − Δ δ 5. ∗ Υ 5− Δ
∀Β沦户. 汀? 4 ∗Θ [ , 饭 , Α ∗ 4. / 9? 68 , [. 94 Χ2细. Ξ ∗ ,Α . / ∀_ 护口汀川“”‘Ε2. −Δ 2 . 5 # : : : ! # ∃ 丫阴少 1 + 2+ α 凡2颐 刀 。,砌/# ( :: : ∃
α Λ 94 , . 6 4 Ν 28 , 8 . , 8 9 Υ 8 8 58 9 ∗ Θ 9 8 8Ρ Υ /. − 4 9 , Λ 8 /∗ − Δ 5− Δ 4 ∗ & Θ. Α 5/58 9 . − Ρ ; & Δ 8 − 8 , .
5− 3. − Π 5. ∗ Ω ∗ + − 4 . 5− ∗ + 9 7 8 Δ 5∗ − ∀3 Ω 7 ∃ < Χ ∗ Α Υ . , 8 Ρ ς 542 9 5Σ .Ρ 0. 8 8 − 4 Α ∗ + − 4. 5− 9 , 42 8 5− 4 8 Ι
Δ , . 4 5Ο 8 8 ∗ 8ΘΘ58 58 − 4 ∗ Θ . − Δ 5∗ 9 Υ 8 , Α Θ/∗ , . 5− 3Ω 7 ; : < : ; , ς 2 58 2 ; Λ5Δ Δ 8 , 42 . − 42∗ 9 8 ∗ Θ
Ω 4 < Ψ 5− Δ /5. − Δ Θ8 − Δ , Β 2. ς . − . − Ρ Μ5+ Δ + 05. − < Ζ 8 − 8 8 , 42 8 Θ/ ∗ , . ; , 8 /. 45Ο 8 /ϑ , 58 2 < α 8 6 ∗ , Ρ 5− Δ
4∗ 42 8 Δ 8 ∗ Δ , . Υ 258 Ρ 59 4 , 5Λ + 4 5∗ − ∗ Θ ; & Δ 8 − 8 , . ∗ Θ 9 8 8Ρ Υ/. − 49 5− 3 Ω 7 , 42 8ϑ 8 . − Λ 8 Δ , ∗ + Υ 8 Ρ
5− 4 ∗ ( < Ρ 59 4, 5Λ+ 4 5∗ − 4ϑΥ 8 9 , .Α ∗ − Δ ς 2 58 2 42 8 48 Α Υ 8 , . 4 8 8 /8Α 8 % % 4 Α . ≅ 8 9 + Υ & ( < & = ς 25/8
428 4 , ∗ Υ 56 . / 8 /8Α 8 − 4 Α . ≅8 9 + Υ ! ; < ∋= , 4 . ≅ 5− Δ . Υ ,8 Ρ ∗ Α 5− . − 4 Υ ∗ 9 54 5∗ − < Ν 2 8 ,8 9 + /4 9
92 ∗ ς 9 % 4259 Θ/∗ , . 2 . 9 9 + Λ 4, ∗ Υ 58 . / 8 2. , . 8 4 8 , 59 458 9 . − Ρ 428 Θ/∗ ,5 9 458 Δ 8 ∗ Δ , . Υ2 58 . / 8/8 Α 8 − 4 9
. , 8 8 ∗ Α Η/8 Σ < 3 ϑ . − . /ϑ9 59 ∗ Θ 428 Θ/∗ , 59 4 58 , 8 /. 45∗ − 9 25Η Λ 8 4ς 8 8 − 3 Ω 7 . − Ρ .Ρ0 . 6 8 − 4 Α ∗ + − Ι
4. 5− 9 , 428 9 Υ 8 8 58 9 9 5Α 5/. , 54ϑ 8 ∗ 8 ΘΘ58 58 − 49 Λ 8 4ς 8 8 − 42 59 Θ/∗ , . . − Ρ Ω 4 < Ζ + . − Δ 9 2. − , Ν 5. − Ι
Α + 9 2 . − , Ν 5. − 4 . − Δ Τ 2 . 5 , Μ + 9 2 . − , Ε 28 − − ∗ − Δ 05. , Ζ + . − Δ Τ . − Δ ϑ+ . , 8 5− 9 8 Π + 8 − 8 8 ∗ , Ρ 8 , ∗ Θ ∋ <
写 , ∋ & < =
β 8 ϑ ς ∗ , Ρ 9
, ; < & = , ( < & 写 , ( < ∋= , # < ∋ = , , 8 9Η8 8 4 5Ο 8/ϑ <
3 . − Π 5. ∗ Α ∗ + − 4 . 5− ∗ + 9 , 8 Δ 5∗ − , Ε 8 8 Ρ Υ /. − 4 9 Θ/∗ , . , ] /∗ , 59 458 , 8 /. 45∗ − 92 5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