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Fiber Mutant from Transgenic Progeny in Gossypium hirsutum L.

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全 文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2, 38(1): 36−42 http://www.chinacrops.org/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E-mail: xbzw@chinajournal.net.cn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558)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8ZX08009-003)资助。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郭旺珍, E-mail: moelab@njau.edu.cn
Received(收稿日期): 2011-06-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09-14;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1-11-07.
UR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809.S.20111107.1046.004.html
DOI: 10.3724/SP.J.1006.2012.00036
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张 锐 吕芬妮 王海海 郭旺珍*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组织培养再生后代中发现了 1 个无绒有絮的纤维发育突变体, 通过自交选择 T3代获
得其纯合体, 命名为 CM突变体。尽管 CM突变体从转基因后代中发现, 但和转基因插入位点无关, 推测是在组织培
养过程中产生的点突变所致。通过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 TM-1, 海岛棉军海 1 号, 以及新乡小吉无绒有絮(XinFLM),
新乡小吉无绒无絮(XinWX), 徐州 142无绒无絮(XZ142WX), 显性光子 N1N1, 隐性光子 n2n2、SL-7-1、MD17及 T586
等一系列纤维发育突变体分别配制 F2组合进行突变基因的遗传及等位性分析, 结果表明 CM突变体与纤维发育正常
的 TM-1和军海 1号杂交, F1表型均为无绒有絮, F2表现无绒有絮和有绒有絮 3∶1分离, 说明该突变体与纤维发育正
常材料相比, 在短绒发育方面存在 1 个位点的差异, 该突变性状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及分子定位均表明,
控制该突变体短绒的基因与控制 N1N1显性光子的 N1基因等位。扫描电镜进一步证明该基因突变会造成纤维起始突
起延迟。与 N1N1突变体相比, CM突变体的衣分比 N1N1显著高, 而百粒重比 N1N1极显著低。推测 CM突变体中
的突变基因与显性 N1基因为复等位基因。
关键词: 陆地棉; 转基因; 纤维发育突变体; 鉴定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Fiber Mutant from Transgenic
Progeny in Gossypium hirsutum L.
ZHANG Rui, LÜ Fen-Ni, WANG Hai-Hai, and GUO Wang-Zhe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 Germplasm Enhanc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fiber mutant has been vital for genetic and functional genomic research in cotton.
In this study, we found a linted-fuzzless fiber mutant in transgenic cotton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ath, the
pure line of the mutant was obtained in T3 generation. We named the novel fiber mutant as CM mutant.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trait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T-DNA insertion, but was deduced to be caused by point mu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issue culture. Analysis of inheritance and allelic tests were conducted by crossing CM mutant with TM-1, Junhai 1, and a series
of fiber developmental mutants such as XinFLM, N1N1, n2n2, and T586 with linted-fuzzless fiber and XinWX, XZ142WX,
SL-7-1, and MD17 with lintless-fuzzless fiber, respectively. Of above 10 combinations, the F1 were fuzzless, and F2 generations of
CM×TM-1 and CM×Junhai 1, all showed the separation ratio of 3:1 of linted-fuzzless to linted-fuzzed phenotypes. Based on the
genetic analysis, we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one dominantly different locus between the mutant and TM-1or Junhai1. Allelic tests
and gene mapping all showed that the fuzzless gene of the mutant was allelic to N1, dominantly controlling naked-seed trai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 cell initials in CM mutant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0–3 DPA). Just like N1N1 mutant, the mutation gene could result in the process of fiber cell
formation and elongation delayed. Compared to N1N1, the lint percentage of C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100-seed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onclusion, we speculate on that the mutation gene in CM is one of multiple allele genes of dominant
naked-seed N1, and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e mutation reproducibility for fiber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otton materials.
Keywords: Gossypium hirsutum L.; Transgenic analysis; Fiber developmental mutant; Identification
第 1期 张 锐等: 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37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 是重要的纺织
工业原料。棉纤维是由棉花胚珠外珠被表皮层的单
细胞发育而成, 其分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纤维原始
细胞的分化与突起、纤维细胞的伸长或初生壁的加
厚、次生壁的加厚和脱水成熟 4 个相互重叠期。棉
花种子外部通常有纤维和短绒, 开花当天(0DPA)到
开花后 2 d (2DPA)胚珠外珠被表皮细胞发育成长纤
维, 一般伸长到 2.5~3.5 cm; 而开花后 5~10 d所形
成的为短绒, 只有 0.5 cm 左右[1]。整个纤维发育过
程涉及几千个基因表达, 其中, 基因的突变或不正
常表达均会导致一系列纤维发育突变体的产生。目
前已报道了许多与纤维发育相关的突变体[2-4]。
光子突变体主要表现为无绒无絮和无绒有絮两
种类型, 遗传上有显性和隐性两类突变基因控制短
绒不发育[5-6]。其中 N1N1 和 n2n2 是最典型的 2 个
光子突变体, 均表现为无绒有絮。已报道的棉花短
绒遗传主要受 3个位点决定, 显性光子基因 N1、隐
性光子基因 n2 和 n3 [5,7-9], 其中 N1和 n2两个基因
已分别被定位在四倍体棉花第 12 和第 26 部分同源
染色体上[10-12]。显性光子 N1N1 突变体不仅延迟纤
维的形成和伸长的进程, 同时会减少纤维总体数目,
最终导致在成熟种子上纤维分布不均匀, 与纤维发
育正常材料相比, 其长纤维短而稀疏[13]。利用基因
芯片技术发现许多基因像编码转录因子, 信号转导
蛋白及细胞分化因子等蛋白的基因影响 N1N1 突变
体的发育, 最终导致纤维的起始及伸长发育缺陷[14]。
前人许多研究表明, 利用棉纤维发育突变体可有效克
隆棉纤维发育关键基因和阐明其发育的分子机理[15],
因此, 许多遗传和育种研究均致力于发掘和创造新的
棉纤维发育突变体材料。本文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
再生材料中发现 1个可稳定遗传的棉纤维发育突变株
系, 自交纯合后系统分析其遗传特性及表现特征, 为
棉花纤维基因突变的重演性提供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前期从棉纤维发育文库中克隆了一个纤维专化
表达基因(GhCFE, GenBank 登录号为 DQ073045),
利用 pBI121 质粒载体将克隆的棉花纤维表达蛋白
基因和 E6 棉纤维专化表达启动子构建了正义表达
载体(简称 E6SC), 其中利用 E6 启动子可驱动外源
基因在棉纤维中特异表达[16]。在利用 E6SC 载体进
行转基因过量表达研究中, 从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
1 个光子突变体, 自交后获得遗传稳定的无绒有絮
纯合材料(简写为 CM)。其他试验材料包括纤维表现
为有绒有絮的转基因受体材料 W0, 陆地棉遗传标
准系 TM-1、海岛棉军海 1号等 3个材料, 以及新乡
小吉无绒有絮突变体(XinFLM), 新乡小吉无绒无絮
突变体(XinWX), 徐州 142 无绒无絮突变体(XZ142
WX), N1显性光子突变体(N1N1), n2隐性光子突变
体(n2n2), 无绒无絮突变体 SL-7-1 和 MD17 及陆地
棉多显性基因标记系 T586, 其种子表现为有纤维无
短绒。
2008年春, 以 CM为母本, TM-1、军海 1号、
XinFLM、XinWX、XZ142WX、N1N1、n2n2、SL-7-1、
MD17和 T586等为父本分别配制了 10个杂交组合,
同年年底在海南加代, 自交产生 F2群体; 2009 年将
亲本, F1和 F2群体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种植,
并调查记录 F2单株短绒的分离情况。2010年秋, 于
中午 12:00 在海南南繁试验站取 CM 突变体开花后
0、1、2和 3 d的棉花胚珠, 马上固定, 用于纤维发
育的超微结构分析。
1.2 DNA提取及图谱的构建
参考 Paterson 等[17]方法, 2009 年提取 CM、
TM-1、军海 1 号等的亲本、(CM×TM-1)F1和(CM×
军海)F1及 F2群体单株幼嫩叶片的基因组 DNA。在
美国 MJ Research公司的 PTC-225热循环仪上完成
PCR扩增。参照 Zhang等[18-19]的报道对扩增产物进
行电泳检测。
为了检测 CM材料中 T-DNA插入与无绒有絮突
变性状的关系, 利用 E6启动子和目标基因序列设计
PCR 引物, 进行目标 T-DNA 区域特异扩增, F 引物
来自 E6启动子序列 5-CCATTCACCACTTGCTCCT-
3; R 引物来自目标基因 GhCFE 序列 5-GGCATT
GATTTCCCTTCC-3, PCR 扩增的目标产物长度为
922 bp。利用 CM 和军海 1 号的分离群体进行突变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连锁分析时, 调查所选引物在
亲本、F1及 F2作图群体中的分离情况。带型与母本
CM 一致的记为 1, 与父本军海 1 号一致的记为 2,
与 F1一致的记为 3, 缺失的记为“−”。用 χ2检测形态
性状标记及 SSR 分子标记在 F2 分离群体中是否符
合孟德尔 3∶1 (完全显性)或 1∶2∶1 (共显性)的分
离比, 用 JoinMap 3.0[20] LOD≥6来构建遗传连锁图,
用 Mapchart[21]完成图谱的绘制。实验中所用的 SSR
引物信息可从 (http://www.cottonmarker.org/)网站下
载。
38 作 物 学 报 第 38卷

1.3 纤维和短绒的调查与统计
当棉铃正常吐絮后调查纤维和短绒的发育情
况。纤维的发育分为有纤维和无纤维两种, 短绒的
发育也分为有短绒和无短绒两种。种子上大部分无
短绒(包括珠孔端存在端毛)列为无短绒类, 其他列
为有短绒类, 不考虑种子上覆盖短绒的多少; 不考
虑衣分的多少, 种子上有纤维的为有纤维类, 无纤
维的列为无纤维类。进一步测定各材料的衣分、籽
指, 并计算平均值。
1.4 电镜扫描
分别取 CM突变体开花后 0天(0DPA)、1DPA、
2DPA和 3DPA的胚珠, 先用镊子小心剥去胚珠外的
苞叶和铃壳, 使胚珠裸露, 再将胚珠放入 3%戊二醛
(pH 7.2)中固定, 之前用 0.2 mol L–1磷酸缓冲液冲洗
几次, 每次 20 min; 然后用 30%、50%、70%、80%、
90%和 100%酒精逐级脱水, 每级 30 min, 再通过叔
丁醇置换 30 min, 冷冻干燥仪干燥、离子溅射仪镀
金、最后在 Model S23000N (Hitachi, Japan)扫描电镜
下观察并照相。
2 结果与分析
2.1 CM突变材料的遗传分析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创制 E6SC 转
基因后代进程中, 从转基因克隆 050430-1-2 T0代中
获得一个纤维变异的转基因株系, 进一步在其 T1代
中分离出无绒有絮和有绒有絮两类转基因植株, 加
代筛选到 T3代, 获得了无绒有絮和有绒有絮两类转
基因纯合株系, 理论上, 这 2个材料互为等基因系。
我们将该无绒有絮的光子突变体材料简写为 CM
(图 1)。

图 1 无短绒突变体 CM(左)和转基因受体 W0(右)种子表型差异
Fig. 1 Seed phenotype of W0 (right) and CM (left) mutant

遗传分析显示, (CM×TM-1)和(CM×军海 1 号)
的 F1均表现为有纤维无短绒, 说明控制 CM 有纤维
无短绒的基因相对于 TM-1 和军海 1 号均是显性。
在(CM×TM-1) F2群体中产生了 53 株有短绒和 146
株无短绒 2 种表现型, 而在(CM×军海 1 号) F2群体
中产生了 117株有短绒和 336株无短绒 2种表现型。
短绒性状的χc2 检测表明, 无绒∶有绒均符合 3∶1
(χc2 =0.2831 和 0.1656, P 为 0.50~0.75)分离。说明
CM与 TM-1和军海 1号均在短绒发育上仅有 1个位
点差异, 且该突变性状由单显性基因控制(表 1)。
为了确定 T-DNA插入与CM中有纤维无短绒发
育的关联, 进一步利用 E6启动子和目标基因序列设
计 PCR 引物, 通过 PCR 检测(CM×TM-1)和(CM×军
海 1号) F2分离群体, 发现转基因 T-DNA插入与光
子表型没有连锁关系, 推测该突变可能由组织培养
进程中体细胞克隆的点突变造成。
2.2 等位性测验
为了鉴定 CM 无绒有絮突变基因与已报道的一
系列纤维突变体材料其突变基因的等位性, 进一步
考察了(CM×XinFLM)、(CM×XinWX)、(CM×XZ142-
WX)、(CM×N1N1)、(CM×n2n2)、(CM×SL-7-1)、
(CM×MD17)和(CM×T586)等 8 个杂交组合的 F1和

表 1 CM 突变材料的遗传及等位性分析
Table 1 Genetic and allelic analysis of fuzz mutation gene in CM mutant
F 2株数 Individuals in F2 population CM (作父本)
CM (male parent) 无短绒 Fuzzless 有短绒 Fuzz 总数 Total
期望比例
Expected ratio
χ2 P
TM-1 146 53 199 3:1 0.2831 0.50–0.75
军海 1号 Junhai 1 336 117 453 3:1 0.1656 0.50–0.75
XinWX 250 46 296
WZ142WX 189 38 227
SL-7-1 275 0 275
MD17 262 0 262
N1N1 182 0 182
n2n2 218 46 264
XinFLM 257 79 336
T586 306 0 306
第 1期 张 锐等: 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39


F2代纤维的表型(表 1)。上述组合的 F1代均为有纤
维无短绒, 而 CM与 N1N1、SL-7-1、MD17和 T586
杂交的 F2代均为无短绒, 而与 XinFLM、XinWX、
XZ142WX和 n2n2杂交的 F2代出现有短绒和无短绒
两种表型。由于 N1N1、SL-7-1、MD17 和 T586 等
纤维突变体材料中, 无短绒性状均涉及 N1 基因突
变, 因此, 等位性分析表明本研究新发现的陆地棉
纤维突变体其突变基因与已发现的 N1 基因等位 ,
也表现为显性遗传。
2.3 CM与 N1突变体中突变基因关系分析
由于 CM与 N1突变体材料突变基因的等位性,
进一步分析了 CM 突变体在不同发育期的胚珠表
皮纤维启动和伸长表现。结果表明, 与 N1N1 突变
体材料相似, 在开花当天, 来源于 CM 突变体的胚
珠表皮未发现启动, 而在开花 1 d 后, 纤维突起细
胞已经开始延伸, 在开花 2~3 d 后, 纤维显著伸长
(图 2)。说明与纤维发育正常的 TM-1材料相比, 在
CM 突变体中, 纤维发育基因的突变也导致纤维启
动延迟。
进一步从 CM和军海 1号的 F2分离群体中随机
选择 103个 F2单株、结合亲本及 F1组成突变基因的
定位群体。利用本实验室海陆种间遗传连锁图谱在
Chr12 上的 SSR 标记信息, 进行多态性筛选及 F2分
离群体的标记基因型鉴定。将 CM 突变体中的显性
突变基因初步定位在 NAU3662 和 BNL1679 之间,
与已定位的 N1基因在连锁群位置相同(图 3)。
通过分析 TM-1、W0、N1N1 与 CM 衣分及籽
指表明, 与转基因受体材料 W0 的 39%衣分相比,
CM 突变体中的显性突变基因显著地影响了衣分值,
该突变体的衣分仅为 6%, 但显著高于 N1N1突变体
材料的衣分。从百粒重来看, W0和 CM没有显著差
异, 但均极显著低于 TM-1 和 N1N1 (表 2), 说明从
转基因后代中筛选获得的决定无绒有絮突变性状的
基因与 N1 基因是复等位基因, N1 类突变基因在陆
地棉 W0材料中重演出现。
3 讨论
一般引起转基因植物表型变异的原因主要包括
两方面, 一是 T-DNA随机插入受体基因组使基因组
序列重排, 影响受体植物的代谢过程[22-23]; 二是体
细胞在长期组织培养过程中受化学试剂诱导, 引起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24-25]。尽管由组织培养产生的生
理变异会在无性繁殖系中消失, 但可遗传的体细胞
克隆变异将得到有效固定。转座子的活化、DNA扩
增、点突变、甲基化方式的改变等均能产生组织培
养的转基因植株变异。其中, 点突变在植物组织培
养过程中可以高频率发生, 直接导致体细胞无性系

图 2 突变体 CM 纤维细胞早期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Fig. 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lint development
from the linted-fuzzless CM mutant
A-1 (工作距离 WD=15.5 mm, ×60)和 A-2 (工作距离 WD=15.5
mm, ×500)分别为突变体 CM 0DPA胚珠整体和侧面, 表面没有
纤维突起, 只能看到气孔; B-1 (工作距离 WD=15.5 mm, ×60)和
B-2 (工作距离WD=15.6 mm, ×500)分别为 CM 1DPA胚珠整体和
侧面, 在表面有许多突起; C-1 (工作距离 WD=14.0 mm, ×60)和
C-2 (工作距离WD=14.0 mm, ×500)分别为突变体 CM 2DPA胚珠
整体和侧面, 在表面有许多突起, 突起已经开始伸长; D-1 (工作
距离 WD=14.1 mm, ×60)和 D-2 (工作距离 WD=14.1 mm, ×500)
分别为 CM 3DPA胚珠整体和侧面, 在表面有许多突起, 比
2DPA伸长的更长。
The whole ovule without protrusion [A-1, working distance
(WD)=15.5 mm, magnified 60-fold] and the flank surface with a
stoma [A-2 working distance (WD)=15.5 mm, magnified 500-fold]
at 0DPA. The whole ovule and flank surface with many spherical
protrusions at 1DPA are shown in panels B-1 [working distance
(WD)=15.5 mm, magnified 60-fold] and B-2 [working distance
(WD)=15.6 mm, magnified 500-fold] respectively. At 2DPA, the
whole ovule and flank surface with elongating lint fiber are shown
in panels C-1 [working distance (WD)=14.0 mm, magnified 60-fold]
and C-2 [working distance (WD)=14.0 mm, magnified 500-fold]
respectively. At 3DPA, the whole ovule and flank surface with
much longer elongating lint fiber are shown in panels D-1 [working
distance (WD)=14.1 mm, magnified 60-fold] and D-2 [working
distance (WD)=14.1 mm, magnified 500-fold] respectively.
40 作 物 学 报 第 38卷


图 3 CM 突变体中的显性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Fig. 3 Mapping of dominant mutation gene from CM mutant

变异。Evans和 Sharp[26]在番茄无性系的 230个再生
植株中发现 13个变异均由单基因的点突变造成, 突
变频率高达 5.7%。高东迎等[27]也认为点突变是引起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重要原因。本文的 CM 材
料是在转基因后代中选育的无绒有絮突变体, 可以
稳定遗传, 它涉及一个显性基因突变, 等位性测验
及分子作图均表明该显性突变基因与显性 N1 基因
等位。扫描电镜进一步证明该基因突变也会造成纤
维起始突起延迟。分子检测证明 CM 突变体中基因
的突变与 T-DNA插入没有关系, 推测该突变来自体
细胞克隆变异中的点突变。目前, 对转基因植物中
体细胞克隆变异占总变异比例的研究报道还不是很
多。在转基因大麦中, Bergitzer等[28]发现体细胞克隆
变异的频率较高, 对转基因植物的表型变异影响较
大。

表 2 突变体 CM 的衣分和百粒重与对照的差异
Table 2 Differences of lint percent and 100-seed weigh among CM and CKs
衣分 Lint percent 百粒重 100-seed weight (g) 供试材料
Materials Mean SD Mean SD
W0 0.39** 0.018 9.6 0.202
TM-1 0.36** 0.014 13.0** 0.135
CM 0.06* 0.008 10.0 0.028
N1N1 0.03 0.000 13.1** 0.620
* 和**分别表示差异达 0.05和 0.01显著水平。
* and **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05 and 0.01 levels, respectively.

突变体在植物基因分离及遗传学研究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以棉纤维发育突变体为研究材料进行生
物学、生理生化和遗传发育研究, 可揭示纤维发育
遗传规律, 进一步阐明棉纤维分化发育的机理, 不
仅对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
有助于了解棉纤维生物合成的机制和克隆棉纤维发
育特异表达基因并开展功能与网络研究。前人利用
纤维发育突变体与野生型进行纤维起始期基因表达
差异研究表明, 突变体中与纤维分化有关的基因发
生突变或受到抑制而不表达, 导致产生了无绒或无
絮光子, 但其过程较为复杂[29]。本研究发现, 与纤
维表现为有绒有絮的 TM-1 在 0DPA 纤维突起相比,
CM 突变体材料在 0DPA 时原表皮细胞没有表型变
化, 即纤维突起基本没有发生; 在 1DPA 时, 来自
CM的胚珠纤维开始伸长, 但与 TM-1相比, 这些突
变体的纤维细胞伸长过程比较缓慢, 且在胚珠上分
布不均匀。Zhang 等[13]利用 N1N1 突变体材料研究
纤维启动也有类似报道。通过分子作图, 本文将 CM
突变体中的显性突变基因与前人报道的 N1 基因定
位在相同的连锁群位置[30], 进一步证明了 CM与 N1
突变体材料突变基因的等位性及作用机理的相似
性。Lee 等[14]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陆地棉遗传
标准系 TM-1 及其显性光子突变体(N1N1)差异表达
的基因, 发现在 TM-1和 N1N1突变体的开花后 3 d
胚珠中有 117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 , 而在开花当天
有 3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 进一步的定量验证表明
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纤维发育早期的转录和翻译调
控、信号转导、细胞分化等, 推测 N1基因的突变破
坏了其下游或网络基因的时空表达进程, 进而影响
纤维的启动与发育。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植物全基
因组测序的完成,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已成为一
个热点。由于棉花基因组较大, 其基因组计划尚未
全面启动。但是, 棉花重要性状基因的分离和功能
分析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创制和建立棉花
饱和突变体库并建立棉花突变体研究体系, 进而定
位和克隆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生理途径的关键基因,
基于分子设计育种获取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和
环境友好型新品种 (系 )将是下一步棉花研究的重
点。但目前鲜有关于构建棉花突变体库的报道。
本文报道的 CM 突变体是在转基因过程中发现
的一个无短绒突变体, 它抑制短绒的起始发育, 而
且为单显性基因控制, 遗传方式简单, 这为开展棉
第 1期 张 锐等: 对一个新发现的棉纤维突变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41


花短绒分化与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
料, 丰富了棉花的遗传资源; 同时本文创造的 CM
突变体材料, 与转基因受体 W0 相比, 除纤维突变
性状外, 其他遗传背景相同, 二者互为近等基因系,
通过该突变体材料与野生型的比较研究将有效用于
N1类纤维发育关键基因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比较
研究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基因表
达的差异获取基因功能的可能信息, 可发掘纤维发
育新基因 , 阐明棉纤维的发育机制 ; 同时通过对
CM 突变体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也会大大加快对
短绒发育起主要作用基因的图位克隆进度, 对于研
究棉纤维短绒的分化和发育机制, 构建饱和棉花遗
传图谱, 最终用于棉花纤维发育的结构和功能基因
组研究提供重要资源材料。
4 结论
在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无绒有絮突变体材
料, 它涉及一个显性基因突变, 该显性突变基因与
已报道的显性 N1基因等位。该基因突变会造成纤维
起始突起延迟。与 N1N1突变体相比, CM突变体的
衣分比 N1N1显著高, 而百粒重比 N1N1极显著低。
推测新发现的 CM 突变体中的突变基因与显性 N1
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
References
[1] Stewart J M. Fiber initiation on the cotton ovule (Gossypium
hirsutum). Am J Bot, 1975, 62: 723−730
[2] Endrizzi J E, Turcotte E L, Kohel R J. Qualitative genetics, cy-
tology and cytogenetics. In: Kohel R J, Lewis D F, eds. Agro-
nomy: Cotton. Madison WI: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Inc,
1984. pp 59−80
[3] Kohel R J. Genetic nomenclature in cotton. J Hered, 1973, 64:
291−295
[4] Kohel R J, Narbuth E V, Benedict C R. Fiber development of Li-
gon Lintless-2 mutant of cotton. Crop Sci, 1992, 32: 733−735
[5] Kearney T H, Harrison G J. The inheritance of smoothness seeds
in cotton. J Agric Res, 1927, 35: 193−217
[6] Ware J O, Benedict L I, Rolfe W H. A recessive naked-seed
character in Upland cotton. J Hered, 1947, 38: 313−331
[7] Zhang T-Z(张天真), Pan J-J(潘家驹). Genetic analysis of fuz-
zless-lintless mutant in Gossypium hirsutum L. Jiangsu J Agric
Sci (江苏农业学报), 1991, 7(3): 13−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8] Turley R B, Kloth R H. Identification of a third fuzzless seed lo-
cus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J Hered, 2002, 93:
359−364
[9] Du X M, Pan J J, Wang R H, Zhang T Z, Shi Y Z. Genetic analy-
sis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lint and fuzz in cotton. Plant
Breed, 2001, 120: 519−522
[10] Kohel R J. Genetic nomenclature in cotton. J Hered, 1973, 64:
291−295
[11] Endrizzi J E, Ramsay G. Identification of ten chromosome defi-
ciencies of cotton. J Hered, 1980, 71: 45−48
[12] Rong J K, Pierce G J, Waghmare V N, Rogers C J, Desai A, Chee
P W, May O L, Gannaway J R, Wendel J F, Wilkins T A, Paterson
A H. Genetic mapp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n mu-
tants related to seed fiber development in cotton. Theor Appl
Genet, 2005, 111: 1137−1146
[13] Zhang D Y, Zhang T Z, Sang Z Q, Guo W Z. Comparative de-
velopment of lint and fuzz using different cotton fiber-specific
developmental mutants in Gossypium hirsutum. J Integr Plant
Biol, 2007, 49: 1038−1046
[14] Lee J J, Hassan O S S, Gao W, Wei N E, Kohel R J, Chen X Y,
Payton P, Sze S H, Stelly D M, Chen Z J. Developmental and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cotton naked seed mutant. Planta,
2006, 223: 418−432
[15] Bolton J J, Soliman K M, Wilkins T A, Jenkins J N. Aberrant ex-
pression of critical genes during secondary cell wall biogenesis in
a cotton mutant, Ligon lintless-1 (Li-1). Compar Funct Genom,
2009, DOI: 10.1155/2009/659301
[16] John M 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corresponding to
cotton fiber mRNA E6: reduced E6 protein in transgenic plants
by antisense gene. Plant Mol Biol, 1996, 30: 297−306
[17] Paterson A H, Brubaker C, Wendel J F. A rapid method for ex-
traction of cotton (Gossypium spp.) genomic DNA suitable for
RFLP or PCR analysis. Plant Mol Biol Rep, 1993, 11: 122−127
[18] Zhang J(张军), Wu Y-T(武耀廷), Guo W-Z(郭旺珍), Zhang
T-Z(张天真). Fast screening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cotton
with PAGE/silver staining. Cotton Sci (棉花学报), 2000, 12:
267−26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9] Zhang J, Guo W Z, Zhang T Z. Molecular linkage map of al-
lotetraploi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Gossypium bar-
badense L.) with a haploid population. Theor Appl Genet, 2002,
105: 1166−1174
[20] Van Ooijen J W, Voorrips R E. JoinMapR Version 3.0: Softwar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genetic linkage maps. Wageningen:
CPRO-DLO, 2001
42 作 物 学 报 第 38卷

[21] Voorrips R E. MapChart: Software for the graphical presentation
of linkage maps and QTLs. J Hered, 2002, 93: 77−78
[22] Leuhrsen K R. Insertion of Mul elements in the first intron of the
Adh l-S gene of maize results in novel RNA processing events.
Plant Cell, 1990, 2: 1225−1238
[23] Van Lijsebetens M, Vanderhaeghen R, Van Montagu M. Inser-
tional mutagen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solation of a T-DNA
linked mutation that alters leaf morphology. Theor Appl Genet,
1991, 81: 277−284
[24] Stelly D M, Altman D W, Kohel R J, Rangan T S, Commiskey E.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of cotton somaclones from callus cul-
ture. Genome, 1989, 32: 762−770
[25] Altman D W, Stelly D M, Mitten D M. Quantitative trait varia-
tion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regenerants of cotton. In Vitro Cell
Dev Biol, 1991, 27: 132−138
[26] Evans D A, Sharp W R. Single gene mutations in tomato plants
regenerated from tissue culture. Science, 1983, 221: 949−951
[27] Gao D-Y(高东迎), Guo S-W(郭士伟), Li X(李霞), Sun L-H(孙
立华), Liu A-M(刘蔼民).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rice. Chin Bull
Bot (植物学通报), 2002, 19(6): 749−951 (in Chinese with Eng-
lish abstract)
[28] Bregilzer P, Halberl S E, Lemaux P G.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the progeny of transgenic barley. Theor Appl Genet, 1998, 96:
421−425
[29] Wang S-H(王素会), Du X-M(杜雄明).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two fiber-mutant. Cotton Sci (棉花学报),
2003, 15(6): 376−37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0] Song L(宋丽), Guo W-Z(郭旺珍), Qin H-D(秦鸿德), Ding
Y-Z(丁业掌), Zhang T-Z(张天真). Genetic analysis and molecu-
lar validation of chromosome assignment for fuzzless genes N1
and n2 in cotton. J Nanjing Agric Univ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1): 21−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会议消息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
为了更好地总结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成果与经验, 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陕西省人民
政府主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将于 2012 年 8 月 20~22 日在陕西西
安召开。
会议宗旨: 积极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领域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着力推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科
学技术在全球的发展, 全面推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产业化进程, 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
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主题: 开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时代。会议议题分为三个方面: 作物杂种优势机理与基础研究, 作
物杂交种选育理论与技术, 杂种作物亲本繁殖与杂交种生产的理论与技术。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作大
会报告, 并设有高端论坛和分组专题报告与墙报展示。
会议主席: 袁隆平院士
网站: http://icuhc.nwsuaf.edu.cn; E-mail: icuhc2012@gmail.com
联系人: 郭东伟; 电话: 029-87082942(O); 18792737659(Mobile)
热诚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本次盛会。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组委会
2011年 12月 16日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 ˆˇˆ ˇˆ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