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Culm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Heavy Panicle Rice Type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全 文 :Vol. 30 , No. 2
pp. 143~148  Feb. , 2004
作  物  学  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第 30 卷 第 2 期
2004 年 2 月  143~148 页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马 均1 ,2  马文波1  田彦华1  杨建昌2  周开达1 , 3  朱庆森2 Ξ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四川温江 611130 ;2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以 18 个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重穗型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及其与茎秆的物理性状、机械组织
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重穗型品种单穗重大、产量高与其株高的适当增加密切相关。重穗型品种由于单穗重和株高的
增加 ,弯曲力矩加大 ,但抗折力也明显提高 ,故而其茎秆抗倒伏能力并未降低。重穗型品种茎秆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 :
(1)株高的增加主要在上部第 1、2 节间 ,基部第 4、5、6 节间变化甚小 ; (2) 基部各节间横切面积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的增
加 ,且茎、鞘干重也大 ,茎秆的充实程度良好 ; (3)茎壁机械组织厚度大 ,表皮细胞壁厚、层数多、厚度大且木质化、纤维化
程度高 ,茎秆中维管束数目、面积也明显增多、增大。结果也表明 ,基部节间粗而壮 ,不仅可增强茎秆的抗折力 ,而且与单
穗重、产量也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本文也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育种、栽培技术问题。
关键词  重穗型水稻 ;株高 ;茎秆物理性状 ;茎壁组织结构 ;抗倒伏能力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The Culm Lodging Resistance of Heavy Panicle Type of Rice
MA Jun1 ,2 , MA Wen2Bo1 , TIAN Yan2Hua1 , YANGJian2Chang2 , ZHOU Kai2Da1 , 3 , ZHU Qing2Sen2
(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Wenjiang 611130 , Sichuan , China ; 2 Agricultural Colleg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9 ,
Zhejiang , China)
Abstract  The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cul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s and mechanics related to the trait in heavy
panicle type of rice ( HPT) were studied. The weight per panicle and the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lant height . The heavier panicle and the higher yield of HP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ts longer culm.
The bending moment of the basal internodes in HPT increased due to its heavier panicle and higher plant , but the breaking
resistance was also obviously increased and it resulted in that the lodging index had no change comparing with medium pani2
cle type of rice. The reasons for the breaking resistance increase were : (1) The increase of the culm length originated from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internode other than from the basal internodes (the fourth ,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internode) . (2)
HPT had a larger area in the basal internode cross section , thicker culm wall and higher amount of dry weight of stem and
leaf sheath in the basal internode. (3) HPT had thicker mechanics tissue in its culm wall , thicker cell wall , more cell
layers , higher xylemized and cellulousized status of epidermis cell , more and larger vascular bundle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thick and sturdy basal internode could increase not only the breaking resistance , but also the panicle weight and grain
yiel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HPT rice breeding and its culturing practices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Heavy panicle type of rice ; Culm length ; Culm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 Culm wall characteristics ; Lodging
resistance ; Grain yield
  目前 ,国内外众多的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均把提
高水稻单穗重作为实现水稻高产、超高产所选择的
一个重要目标性状 ,重穗型水稻超高产育种途径已
成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1 ,2 ] ,并已
有大量的重穗型水稻品种应用于生产。但一般而
言 ,随着单穗重的提高 ,茎秆的负重增大 ,植株的抗
倒伏性就会降低 ,而倒伏的发生又是造成水稻减产
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对重穗型水稻的植株抗倒伏Ξ基金项目 :农业部跨越计划 ;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四川省人才培养基金。
作者简介 :马均 (1963 - ) ,男 ,四川西充人 ,博士 ,教授 ,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3 通讯作者 :周开达。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2208209 ,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2211230.

能力 ,目前还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不同穗重型
水稻的株高、各节间长度、茎秆的物理性状、组织结
构特性及其它们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
旨在探讨重穗型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及其机理 ,为水
稻超高产育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0、2001 年在四川温江四川农业大学
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 ,以 18 个生育期基本一致的
不同穗重型籼稻品种和籼型杂交稻组合 (以下统称
品种)为试验材料 ,其中重穗型品种 (正在生产上大
面积推广应用 ,单穗重 > 4. 8 g) 5 个 :冈优 527、冈优
881、Ⅱ优 412、D 优 527、Ⅱ优 162 ;中穗型品种 (单穗
重 3. 51~4. 79 g) 9 个 :特优 70、特优明 86、汕优 63、D
优 68、扬稻 4 号、明恢 63、R527、K优 047、D 优多 1 ;
轻穗型品种 (单穗重 < 3. 5 g) 4 个 :R047、密阳 46、多
系 1 号、蜀恢 16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 次重复 ,小
区面积 15 m2 。栽植规格为 33. 3 cm ×16. 7 cm , 每穴
单株。按当地一季中稻正常季节播种、移栽和收获。
并按当地正常的肥水管理措施进行田间管理。
1. 2  测定内容与方法
成熟前 10 d 左右 ,每品种取样 3 株 ,测定每个
茎秆各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高度、穗长及各节间长度、
粗度、茎壁厚度及重量 ,以及各节间叶鞘重量。每品
种取 10 个有代表性的单茎 ,测定穗下第 3 节间
(N3 ) 、第 4 节间 (N4 )和第 5 节间 (N5 )茎秆的抗折力、
该节间基部至穗顶长度及鲜重 ,按濑古秀生[3 ] 的方
法计算各品种 N3 、N4 、N5 的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
弯曲力矩 = 节间基部至穗顶长度 (cm) ×该节间基
部至穗顶鲜重 (g) ;倒伏指数 = 弯曲力矩Π抗折力 ×
100。
茎秆抗折力测定 ,参考濑古秀生[3 ]的方法 ,自行
设计了测定抗折力的简单器材。田间取回茎秆 ,保
留叶鞘、叶片和穗 ,并保持不失水。将待测定的节间
茎秆 (保留叶鞘) 置于测定器上 ,该节间中点与测定
器中点对应 (支点间距 5 cm) ,在中点挂一盘子 ,逐
渐加入砝码 ,直至茎秆折断 ,此时砝码及盘子的重量
即为该节间茎秆的抗折力 (g) 。
上述测定项目完成后 ,用烘干法测定各节间茎
秆及叶鞘干重。
茎秆解剖结构测定 :取有代表性的不同穗重型
品种各 2 个 ,在穗下第 4 节 (N4 )节间中部取茎秆样 ,
用 10 %氢氟酸脱硅 25 d ,然后用 FAA 液进行固定 ,
番红、固绿染色 ,用石蜡制片法制片 ,切片厚度为 10
μm。经显微观察后 ,取有代表性的切片用 0LMPUS22
显微摄像 ,相片经扫描处理后输入计算机 ,用 MAP2
GIS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定维管束的面积。
成熟时每小区取样 5 株考种 ,除去小区四周边
行 ,按实收穴数收获计产。
上述测定结果在两年间的趁势基本一致 ,故本
文主要报告 2001 年的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茎秆各节间长度与株高
  从图 1 来看 ,不同穗重型品种的平均株高是重
> 中 > 轻穗型品种 ,且中、轻穗型品种间差异显著。
分析株高构成的各节间长度与穗长 ,发现基部第 4、
5、6 节间 (N4 、N5 、N6 ,从上至下 ,下同) 长度在不同穗
重型品种间差异较小 ,中部第 3 节间 (N3 ) 长度也未
见差异 ,而上部第 1、2 节间 (N1 、N2 )及穗长则分别是
重 > 中 > 轻穗型品种 ,尤其是穗长和第 1 节间长度
差异更明显。重穗型品种株高一般在 110~120 cm ,
中穗型品种在 110 cm 左右 ,轻穗型品种在 100 cm 左
右 ,重穗型品种株高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穗和上部 1、
2 节间的增长。
2. 2  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表 1 显示第 3 (N3 ) 、4 (N4 ) 、5 (N5 ) 节间茎秆的弯
曲力矩和抗折力均是重 > 中 > 轻穗型品种 ,且差异
很明显 ,说明随着单穗重的提高 ,上部节间长度增
加 ,故弯曲力矩加大 ,但重穗型品种茎秆的抗折力也
明显增大。两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重穗型品种的
倒伏指数与中穗型品种差异较小 ,但两者均明显高
于轻穗型品种 ,尤其是第 3、5 节间 ,且同一穗重类型
内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说明重穗型品种虽然单
穗重大、植株增高 ,但其抗倒伏能力并未比中穗型品
种减小 ,这与生产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2. 3  茎秆的物理、组织性状
从表 2 可见 ,各节间横切面积及茎壁厚度均是
重穗型品种明显高于中穗型品种 ,而后者又明显高
于轻穗型品种 ,尤其是各节间横切面积在不同穗重
型品种间差异更大。各节间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和
单位茎秆干重也均是重穗型品种最高 ,中穗型品种
次之 ,而轻穗型品种最低 ,且差异明显 (表 3) 。说明
重穗型品种不仅各节间茎秆粗而厚 ,且茎秆充实度
也较高 ,秆硬 ,包裹茎秆的叶鞘的重量也大。
441    作   物   学   报 30 卷  

图 1 不同穗重型品种节间长度与株高
Fig. 1 The internode length and plant height of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表 1 不同穗重型品种基部节间的弯曲力矩( BM) 、抗折力( BR)和倒伏指数( LI)
Table 1 The bending moment( BM) , breaking resistance( BR) and lodging index( LI) of the basal internode in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类型
Type
品种
Cultivar
N3 N4 N5
BM BR LI BM BR LI BM BR LI
单穗重
Weight per
panicle (g)
重穗型 冈优 527 1747. 4 895. 0 195. 2 2454. 1 1368. 0 179. 4 2915. 3 1506. 0 193. 6 5. 3
HPT 冈优 881 1743. 0 832. 0 209. 5 1938. 3 1117. 0 173. 5 2491. 1 1278. 0 194. 9 5. 8
Ⅱ优 412 2127. 9 901. 0 236. 2 2773. 2 1328. 0 208. 8 3044. 6 1486. 0 204. 9 5. 4
D 优 527 1522. 6 798. 0 190. 8 2069. 0 1115. 0 185. 6 2332. 1 1245. 0 187. 3 5. 5
Ⅱ优 162 1529. 0 813. 0 188. 1 1967. 5 1298. 5 151. 5 2404. 3 1213. 0 198. 2 4. 8
中穗型 特优 70 1297. 2 645. 2 201. 1 1822. 6 942. 0 193. 5 1983. 2 1009. 0 196. 6 4. 3
MPT 特优明 86 1268. 5 712. 0 178. 2 1708. 3 835. 0 193. 0 1927. 2 968. 5 199. 0 4. 5
汕优 63 1232. 6 674. 0 182. 9 1663. 1 845. 0 196. 8 1836. 5 955. 0 192. 3 4. 1
D 优 68 1333. 0 586. 0 227. 5 1822. 0 912. 0 199. 8 2009. 1 1078. 0 186. 4 4. 3
扬稻 4 号 1306. 0 678. 0 192. 6 1806. 3 973. 0 185. 6 1973. 6 1007. 0 196. 0 3. 8
明恢 63 1143. 9 663. 0 172. 5 1267. 5 742. 0 170. 8 1621. 4 952. 0 170. 3 3. 9
R527 1190. 0 608. 0 195. 7 1731. 6 856. 0 202. 3 1986. 6 1022. 0 194. 4 4. 1
K优 047 1141. 2 611. 0 186. 8 1509. 6 785. 0 192. 3 1671. 1 906. 0 184. 4 4. 0
D 优多 1 1025. 0 589. 0 174. 0 1404. 0 786. 0 178. 6 1505. 4 926. 0 162. 6 3. 8
轻穗型 R047 681. 7 424. 0 160. 8 945. 6 694. 0 136. 3 1098. 6 756. 0 145. 3 2. 8
LPT 密阳 46 758. 9 438. 0 173. 3 960. 8 520. 0 184. 8 1041. 0 685. 0 152. 0 2. 9
多系 1 号 936. 8 498. 0 188. 1 1111. 8 540. 0 205. 9 1208. 0 806. 0 150. 0 3. 2
蜀恢 162 949. 7 534. 0 177. 8 1199. 5 632. 0 189. 8 1107. 6 705. 1 157. 1 3. 0
  Note :HPT2heavy panicle type ; MPT2medium panicle type ; LPT2light panicle type. The same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进一步分析茎秆的组织结构 ,发现茎壁厚度、机
械组织厚度均是重穗型品种最大 ,中穗型品种次之 ,
轻穗型品种最薄 (表 4) 。从表 4 和图 2 还可看出 ,重
穗型品种冈优 527 的表皮细胞壁厚、层次多、厚度
大 ,轻穗型品种密阳 46 则薄、少、小 ,中穗型品种介
于二者之间。此外 ,表皮经番红、固绿染料处理后 ,
在茎秆的横切面上均显示红色 ,机械组织的颜色深
于薄壁细胞 ,其中冈优 527 的表皮红色最深 ,表明其
541 2 期 马均等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纤维化、木质化程度高 ,表皮坚硬 (图 2) 。
此外 ,茎秆中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也均是
重 > 中 > 轻穗型品种 ,且差异明显 (表 4) ,而维管束
既是有机物质运转的通道 ,又是增强茎秆抗倒强度
的因素之一 ,因而其数目多、面积大有助于增强茎秆
的坚韧性。
表 2 不同穗重型品种各节间横切面积与厚度
Table 2 The area of cross section and wall thickness of the basal internode in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类型
Types
N1 N2 N3 N4 N5 N6
节间横切面积 Area of cross section (mm2)
重穗型 HPT 7. 95 ±0. 65 22. 93 ±1. 81 27. 57 ±2. 12 34. 86 ±2. 42 39. 55 ±3. 02 40. 17 ±3. 14
中穗型 MPT 5. 52 ±0. 55 17. 02 ±1. 71 23. 33 ±2. 01 30. 98 ±2. 13 35. 53 ±2. 84 36. 73 ±3. 21
轻穗型LPT 4. 34 ±0. 46 13. 53 ±1. 42 18. 28 ±1. 82 22. 89 ±2. 03 25. 76 ±2. 56 27. 62 ±2. 84
节间茎壁厚度 Wall thickness(mm)
重穗型 HPT 0. 31 ±0. 02 0. 46 ±0. 03 0. 59 ±0. 04 0. 74 ±0. 05 0. 97 ±0. 07 1. 15 ±0. 08
中穗型 MPT 0. 28 ±0. 02 0. 42 ±0. 03 0. 54 ±0. 04 0. 7 ±0. 05 0. 88 ±0. 07 1. 14 ±0. 08
轻穗型LPT 0. 27 ±0. 01 0. 36 ±0. 02 0. 50 ±0. 03 0. 63 ±0. 04 0. 84 ±0. 05 1. 06 ±0. 07
  表 3 不同穗重型品种各节间茎秆与叶鞘干重
Table 3 The dry weight of culm and leaf sheath in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项目 Items 类型 Types N1 N2 N3 N4 N5 N6 Total
茎秆干重 重穗型 HPT 0. 26 0. 23 0. 20 0. 20 0. 14 0. 03 1. 06
Dry weight of 中穗型 MPT 0. 18 0. 18 0. 18 0. 18 0. 12 0. 04 0. 88
culm(gΠstem) 轻穗型LPT 0. 15 0. 14 0. 15 0. 13 0. 09 0. 02 0. 68
叶鞘干重 重穗型 HPT 0. 40 0. 30 0. 29 0. 24 0. 10 0. 06 1. 39
Dry weight of 中穗型 MPT 0. 31 0. 24 0. 24 0. 21 0. 08 0. 05 1. 13
leaf sheath(gΠstem) 轻穗型LPT 0. 23 0. 18 0. 18 0. 15 0. 06 0. 04 0. 84
N1 N2 N3 N4 N5 N6 Average
单位茎秆干重 重穗型 HPT 6. 57 11. 62 15. 85 20. 01 28. 23 43. 94 12. 13
Dry weight of 中穗型 MPT 5. 18 9. 47 13. 46 17. 47 25. 63 39. 94 10. 59
culm(mgΠcm) 轻穗型LPT 4. 61 7. 94 11. 06 14. 56 21. 48 29. 59 8. 86
图 2 不同穗重型品种茎秆结构横切面图( 12冈优 527 ; 22汕优 63 ; 32密阳 46)
Fig. 2 The cross section of culm in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12Gangyou527 ; 22Shanyou63 ; 32Miyang46)
641    作   物   学   报 30 卷  

表 4 不同穗重型品种穗下第 4 节间的组织结构
Table 4 The tiss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th internode in different panicle weight type of rice
类型
Type
品 种
Cultivar
茎壁面积
Area of
culm wall
(mm2)
机械组织 Mechanics tissue 维管束 Vascular bundle
厚度
Thickness
(μm)
层数
Layer
数目
No.
面积Π个
Single area
(μm2)
总面积
Whole area
(μm2)
重穗型 冈优 527 Gangyou 527 0. 2008 56. 4 5~6 25. 8 4. 123 106. 37
HPT 冈优 881 Gangyou 881 0. 1817 50. 7 5~6 26. 7 3. 986 106. 43
中穗型 汕优 63 Shanyou 63 0. 1354 38. 9 3~4 22. 4 3. 547 79. 45
MPT R527 0. 1318 37. 1 3~4 21. 8 3. 498 76. 26
轻穗型 密阳 46 Miyang 46 0. 1176 30. 8 3 19. 0 2. 195 41. 71
LPT R047 0. 1202 32. 5 3~4 19. 7 3. 002 59. 14
表 5 茎秆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ulm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r its compositions
项目
Item
产量
Grain yield
(tΠhm2) 有效穗No. of effectivepanicle (104Πhm2) 单穗重Weight per panicle(g) 实粒数No. of filledgrain per panicle 结实率Setting rate( %) 千粒重10002grain weight(g)
N3 0. 078 0. 144 0. 122 0. 191 0. 417 0. 165
长度 N4 0. 286 - 0. 207 0. 201 0. 211 0. 063 0. 208
Length N5 0. 58 3 3 - 0. 447 0. 439 0. 460 0. 178 0. 377
N3 0. 51 3 3 - 0. 817 3 3 0. 736 3 3 0. 794 3 3 - 0. 202 0. 294
粗度 N4 0. 72 3 3 - 0. 888 3 3 0. 851 3 3 0. 886 3 3 - 0. 094 0. 423
Area N5 0. 75 3 3 - 0. 889 3 3 0. 851 3 3 0. 866 3 3 - 0. 036 0. 495 3
N3 0. 440 - 0. 731 3 3 0. 599 3 3 0. 623 3 3 - 0. 080 0. 101
壁厚 N4 0. 570 3 - 0. 732 3 3 0. 689 3 3 0. 692 3 3 - 0. 267 0. 514 3
Wall thickness N5 0. 61 3 3 - 0. 831 3 3 0. 773 3 3 0. 778 3 3 - 0. 102 0. 480 3
  以上结果说明 ,重穗型品种与中、轻穗型品种相
比 ,具有茎秆粗、茎壁厚、机械组织发达等结构优势 ,
其外在表现为茎秆粗壮而坚硬。
2. 4  茎秆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从基部节间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来看 (表 5) ,基部各节间茎秆长度与产量及产量构
成因素多呈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但均未达显著水平。
基部各节间茎秆粗度、茎壁厚度与单穗重、实粒数、
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尤其是基部第 4、5 节间 ;
与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千粒重呈正相关 ,
但仅第 4、5 节间相关显著 ;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但相
关系数甚小。说明秆粗、壁厚有利于培育大穗、提高
单穗重而增产 ,但易造成分蘖数不足而使有效穗数
降低。因而 ,在现有水平上 ,可通过育种或栽培手
段 ,适当提高株高 ,重点培育壮秆 ,尤其是增加基部
第 4、5 节间的茎秆粗度与厚度 ,通过提高生物产量、
改善穗部性状、提高单穗重来实现水稻产量的进一
步提高。
3  讨论
水稻品种曾经历了从高秆到矮秆的演变 ,矮秆
品种由于耐肥抗倒、适合密植和经济系数较高 ,曾为
我国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用[4 ] 。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 ,为了实现水稻产
量的进一步突破 ,适当增加株高是提高群体物质生
产力、增加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方向[1 ,4~8 ] 。本试
验结果表明 ,株高与单穗重、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
关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 0. 8155、0. 8343 ,重穗型品种
的株高比中、轻穗重型品种分别增加 5 cm、15 cm 左
右 ,说明重穗型品种的单穗重大、产量高与其株高的
741 2 期 马均等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适当增加密切相关。
但是 ,株高也是影响植株抗倒伏性的重要因素
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水稻株高与植株倒伏呈正相
关关系[9 ] ,本试验结果也发现 ,重穗型品种由于株高
的增加和单穗重的提高 ,茎秆的负荷相应加重 ,故而
弯曲力矩加大 ,同时 ,重穗型品种茎秆的抗折力也明
显提高 ,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倒伏指数并未比中穗型
品种增加 ,说明重穗型品种虽然植株较高 ,但抗倒性
并不差 ,这主要与其茎秆抗折力的提高有关。
水稻茎秆抗折力与诸多因素有关[7 ,10~12 ] ,本试
验结果表明 ,重穗型品种抗折力大、抗倒性较强的主
要原因在于 :一是重穗型品种虽然株高增加 ,但主要
在上部第 1、2、3 节间 ,基部第 4、5、6 节间与中、轻穗
重型品种相比变化甚小 ,而基部节间长度对植株抗
倒性至关重要[10 ,12 ] 。二是基部节间物理性状的明显
改善 ,重穗型品种基部各节间横切面积和茎壁厚度
均有明显的增加 ,且茎、鞘干重也大 ,茎秆的充实程
度良好 ,基部节间粗而厚 ,不仅可显著提高茎秆的坚
韧性、增强茎秆的抗折力 ,而且也可极显著改善穗部
性状 ,提高单穗重和籽粒产量。三是基部节间组织
结构的变化 ,本试验结果发现 ,重穗型品种茎壁机械
组织厚度大 ,表皮细胞壁厚、层数多、厚度大 ,且表皮
细胞木质化、纤维化程度高 ,表皮坚硬 ;同时 ,重穗型
品种茎秆中维管束数目、面积也明显增多、增大 ,这
不仅有利于有机物质的运转 ,而且也增强了茎秆的
抗折力。
本试验结果说明 ,株高与茎秆物理性状、组织结
构的优化组合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键 ,可使
株高、倒伏和生物产量之间的矛盾在更高产量水平
上得到统一。且同一穗重类型内的不同品种间的植
株抗倒伏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就为育种家
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有利于聚合各种优良基
因 ,选育出株高适当提高 ,但主要是增加上部第 1、
2、3 节间的长度 ,基部节间短而粗壮 ,表皮坚硬 ,茎
秆机械组织发达 ,维管束数目多、面积大 ,茎秆坚韧
性强的重穗型品种是完全可能的。同时 ,在栽培技
术上也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肥、水管理措施 ,缩短基
部节间的长度 ,增大基部节间的粗度、厚度和充实
度 ,抽穗后要注重“养根保叶”,防止根系、叶片、叶鞘
早衰 ,维持较高的茎鞘干重 ,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
力。
此外 ,本试验仅分析了重穗型品种的茎倒伏 ,对
其根系生长与根倒伏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 ,
株高、穗重与茎秆的物理性状、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
的具体指标 ,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
References
841    作   物   学   报 3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