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Vol131 , No14
pp1 487 - 492 Apr1 , 2005作 物 学 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第 31 卷 第 4 期2005 年 4 月 487~492 页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育苗移栽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陈 源1 顾万荣1 陈德华1 , 3 田明军2 夏文省2 周芳刚3 季春梅3 吴云康1 Ξ
(1 扬州大学江苏省栽培生理开放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 2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 100026 ; 3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南京
210036)
摘 要 : 为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产量潜力 ,2001 - 2002 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重点栽培生理实验室和江苏主
要棉花产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 29、鲁棉研 15 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下 ,在不同的密度和氮钾肥料运筹下
群体果节量、成铃特点、铃重和产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通过适当降低密度 ,保持在 30 000~
37 500株·hm - 2 ,果节量控制在 300 万·hm - 2左右 ,成铃率可达到 35 %以上 ,从而获得高产。根据高产情况下棉株壮个体
优势果枝数增多、优势果枝节位上移以及上、下部位成铃数、成铃率、铃重提高等特点 ,提出了抗虫棉杂交种的“优、壮、
高”高产栽培途径 ,用优化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容易形成适宜果节量和高成铃率的高产群体。
关键词 : 转基因抗虫棉 ;杂交棉 ;栽培途径 ;成铃特点
中图分类号 : S562
High2Yielding Cultural Approach for the Transgenic Hybrids of Boll worm Resistant
Cotton by Transplanting Patterns
CHEN Yuan1 , GU Wan2Rong1 , CHEN De2Hua1 , 3 , TIAN Ming2Jun2 , XIA Wen2Sheng2 , ZHOU Fang2Gang3 , J I Chun2Mei3 ,
WU Yun2Kang1
(1 Key Opening Laboratory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Physi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9 , Jiangsu ; 2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 Beijing 100026 ;3 Jiangs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 Nanjing 210036 , Jiangsu ,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 high2yielding cultural approach by analyzing the number of fruit2
nodes , boll setting distribution , boll weight and lint yield in two transgenic hybrids of bollworm resistant cotton (Zhongmian
29 and Lumian 15)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 strategies of nitrogen potassium applications1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Yangzhou University Farm , and other cotton production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 China during the 2001 and
2002 growing seasons1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 2125 , 310 , 3175 and 415 ×104 plant ·ha - 1 ) in 2001 , and two
combination treatmen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planting density , three strategies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supply in 2002 were designed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yield for the transgenic hybrids could be easily achieved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ranged from 30 000 to 37 500 plant·ha - 1 (Table 3 , Table 4) , in which the number of fruit2nodes
was about 3 million·ha - 1 , boll setting rate exceeded 35 % (Table 1) 1 It suggested that the high yield cultural approach of
the transgenic hybrids was to maintain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and fruit2nodes in the population , and to make the cotton
individual plant strong in development , and higher in boll setting rate1 Thus the high lint yield can be expected1
Key words :Transgenic bollworm resistant cotton ; Hybrid cotton ; Cultural approach ; Boll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我国自 1997 年开始应用 Bt 转基因抗虫棉以
来 ,该类棉花面积不断扩大 ,目前已发展至内地植棉
面积的 60 %以上 (除新疆外) 。转 Bt 基因棉花一方
面能有效地抵抗棉铃虫的危害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和成本 ,节省了用工 ,增加了产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
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 产生良好的生态效
益[1~5 ] 。但由于导入的 Bt 基因在构建时结构不同 ,
受体棉花的遗传基础不同 , Bt 棉品种的生育特性和
棉株性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5~9 ] ,生产上如仍按常
规栽培 ,品种的产量潜力往往得不到正常发挥 ,甚至Ξ基金项目 : 农业部转基因抗虫棉专项资金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者简介 : 陈源 ,男 ,在读博士 ,讲师。3 通讯作者 :陈德华。E2mail : dehuachen2002 @yahoo1com1cn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4202227 ,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42072201
降低。笔者通过 2 年的研究 ,并结合江苏棉花大田
生产实践 ,探索了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发挥转基因抗
虫杂交棉产量潜力 ,进一步提高皮棉产量的高产栽
培途径 ,以期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抗虫棉花的高产栽
培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于 2001 - 2002 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栽
培生理开放实验室进行 ,并以江苏省主要棉区大面
积栽培相验证。供试品种为江苏省主栽抗虫棉杂交
种中棉所 29 和鲁棉研 15 ,2001 年设 2125、310、3175
和 415 万株·hm - 2共 4 个水平的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
27 m2 ,重复 3 次。种植方式采用育苗移栽。2002 年
设计 2 个试验 ,一是以中 29 为供试品种 ,设 310 万
株·hm - 2 ,施氮 345 kg·hm - 2 ; 415 万株·hm - 2 ,施氮
225 kg·hm - 2两个密肥处理组合 ,创造群体果节量相
近 (340 万·hm - 2 左右) 的 2 个群体。二是仍以 2 个
抗虫杂交种为供试品种 ,每品种设 3 个处理 ,分别为
Ⅰ:施纯氮 225 kg·hm - 2 ,氧化钾 90 kg·hm - 2 ; Ⅱ:纯
氮 345 kg·hm - 2 ,氧化钾 180 kg·hm - 2 ; Ⅲ:纯氮 465 kg·
hm - 2 ,氧化钾 270 kg·hm - 2 。密度为 3175 万株·
hm - 2 ,小区面积 27 m2 ,重复 3 次。过磷酸钙施用量
相同 ,均为 600 kg·hm - 2 。施肥时期和比例为移栽肥
施氮 20 % ,磷、钾各 50 % ;促花肥 (第 1 次花铃肥) 氮
2 0 % ,磷 、钾各50 % ;保花肥 (第2次花铃肥 ) 氮
45 % ,桃肥氮 15 %。生长调节剂缩节安的施用和其
他管理措施按高产管理要求进行。
112 主要测定项目
11211 叶面积指数 ( LAI) 盛花后每隔 5 d 应用
干重法每小区取样 5 株测定叶面积 ,获得最大 LAI。
11212 成铃分布 于 9 月 20 日每小区定株 10
株 ,调查果枝、果节数 ,并按果枝调查成铃数 ,计算成
铃率。
11213 铃重分布 成熟期将每小区的 10 个定点
棉株按成铃部位分收开裂铃 ,风干后称重并计算铃
重分布。
11214 吐絮期按小区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1 群体果节量与成铃及产量的关系
21111 总果节量与最大 LAI、结铃率、总铃数和产量
的关系 表 1 表明 ,当群体果节量增大时 ,最大
LAI 也随之增大 ,总果节量和 LAI 呈极显著的正相
关( r = 01922 3 3 ) 。总果节量与结铃率的关系则表
现为负相关 ( r = - 01938 3 3 ) ,随着总果节量的增
大 ,结铃率相应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在总果节量增加
到一定数量后 ,成铃率下降速度加快。总铃数、皮棉
产量与群体总果节量均呈二次方程关系。
Y铃 = - 01003 6 X2 + 21166 9 X - 209118 ( R2 = 01917
7 3 3 ) ;
Y皮 = - 01062 X2 + 371779 X - 3 83916( R2 = 01903 43 3 )
表 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总果节量、最大 LAI、结铃率、总铃数和产量
Table 1 Effects of cotton cultivars and densities on the number of total fruit2nodes and bolls , maximum LAI , boll setting rate and lint yield(2001)
品种
Cultivar
密度
Planting density
( ×104plants·hm - 2)
总果节量
Number of fruit2nodes
( ×104·hm - 2)
最大 LAI
Maximum LAI
结铃率
Boll setting rate
( %)
总铃数
Number of bolls
( ×104·hm - 2)
皮棉产量
Lint yield
(kg·hm - 2)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鲁棉研 15
Lumian 15
2125 21310 3120 4215 9015 1 43710
310 30115 3158 3719 11410 1 84510
3175 33910 3195 3215 11011 1 80610
415 37015 4178 2512 93170 1 63017
2125 23215 3141 4113 9712 1 53112
310 29110 3175 3916 11719 1 95418
3175 34615 4119 3216 11310 1 90615
415 37810 4196 2516 9618 1 54810
以上关系一致表明 ,群体果节量都是在 300 万
个·hm - 2时 ,总铃数和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 ,说明群
体 (每公顷)最佳果节量是 300 万个左右。
表 1 也说明 ,2 个抗虫棉杂交种在果节量较低
(213~23215 万个·hm - 2 ) 时结铃率虽较高 ,达到
4115 %~4213 % ,但总铃数不高 ,只有 90145~9017
884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
万个·hm - 2 ;在较高的总果节量的条件下 (37015~
37810 万个·hm - 2 ) ,由于群体叶面积指数过大 (4178~
4196) ,成铃率低 ,仅为 2512 %~2516 % ,因而总铃数
也只有 9317~96175 万个·hm - 2 。在果节量 291~
34615 万个·hm - 2 时 ,总铃数最高 ,达 11011~11719
万个·hm - 2 ,此时群体最大 LAI 在 3158~4119 范围
内 ,比较适宜。
21112 相近果节量不同群体的各果枝成铃分布
表 2 表明 ,总果节量相近 (342 万个和 348 万个·
hm - 2)的 2 个群体 ,由于密度和施氮量不同 ,有效果
枝台数不一样。310 万株·hm - 2时 ,果枝可以达到 20
台左右 (处理 1) ,415 万株·hm- 2时 ,果枝仅 16 台左右
(处理 2) 。在果枝台数 20 及 16 情况下都容纳 340 万
个·hm - 2 总果节量 ,前者空间条件显然比后者好。
前者成铃率明显提高 ,以 7~16 台果枝的成铃数增
多最为明显 ,表明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时 ,果枝台数
多的壮个体能促进结铃率和结铃数的增加。回归分
析表明 ,壮棉株各果枝成铃数的累积频率的概率单
表 2 相近果节量不同群体各果枝成铃分布(品种 :中棉所 29 , 2002)
Table 2 Boll setting distribution on different fruit2branches for two
populations with similar fruit2nodes (cultivar : Zhongmian 29 ,2002)
果枝序号
Order of
fruit2branches 处理 1 Treatment 1 处理 2 Treatment 2铃数 (个)Bolls 成铃率 ( %)Boll setting rate 铃数 (个)Bolls 成铃率 ( %)Boll setting ra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0
111
112
212
212
213
215
216
216
218
218
210
214
214
214
212
019
019
018
015 23132614301833114217431248134416421147134911481244104810411345152610221020101516 114113112117115116116113112112113112110111112110 3313231424152018261326172018311017192913411028163815251030131114
注 :处理 1 为密度 310 万株·hm - 2 ,施氮 345 kg·hm - 2 , 总果节量
342 万个·hm - 2 ; 处理 2 为密度 415 万株·hm - 2 ,施氮 225 kg·hm - 2 ,
总果节量 348 万个·hm - 2 。
Note : Symbol treatment 1 is 310 ×104 plants·hm - 2 , 345 kg·hm - 2
nitrogen supply , 342 ×104 number of fruit2nodes ;Symbol treatment 2 is 415
×104 plants·hm - 2 , 225 kg·hm - 2 nitrogen supply , 348 ×104 number of
fruit2nodes1
位 ( P ,各果枝成铃率累积量的概率转换值) (莫惠
栋 ,1983[10 ] )和果枝序数 ( X) 的对数呈极显著的正相
关 ,其回归方程为 P = 21170 9 + 31323 2 lg X ( r =
019349 3 3 ) ,果枝台数少的个体为 P = 21801 4 +
21989 4 lg X ( r = 01885 2 3 3 ) 。由以上关系统计表
明[10] ,果枝台数多的壮棉株以第 8 果枝为中心 ,第 4~
15台果枝是优势结铃果枝 ;而小棉株则以第 6 果枝
为中心 ,3~12 果枝为优势结铃果枝。因此 ,抗虫棉
杂交种通过适当减少种植株数 ,可优化群体 ,在群体
总果节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个果节所占有的空间得
到改善 ,从而有利于结铃 ,提高成铃率 ,促进产量的
提高。
212 壮个体棉株的成铃和铃重空间分布特征
21211 不同密度群体棉株的纵向成铃分布 从
表 3 可看出 ,310~3175 万株·hm - 2的群体 ,棉株中上
部成铃数和成铃率明显高于 415 万株·hm - 2的棉株 ,
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 (中部 F = 3145 3 ,上部 F =
3112 3 ) 。如中棉所 29 310 万株·hm - 2的群体中部成
铃数比 415 万株·hm - 2 高 817 个 , 成铃率提高
1715 % ,上部成铃数多 319 个 ,成铃率提高 1116 % ,
群体总铃数可达 110 万个·hm - 2 以上。大群体 (415
万株·hm - 2 )虽然密度提高 ,总铃数不高 ,仅为 95 万
个·hm - 2左右 ,单株果枝只有 16 台 ,单株果节只有
7815 个 ,虽群体总果节量多达 370 万个·hm - 2 以上 ,
但结铃率只有 25 %。鲁棉研 15 表现同样的趋势。
可见 ,适当控制群体发展可促进果枝数增加 ,改善成
铃结构和空间分布 ,有效地发挥棉株增产潜力。
21212 不同密度群体的棉株铃重分布 表 4 表
明 ,2 个杂交种的铃重在纵向上均随果枝节位的上
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状况。但中部果枝的铃重
差异不大 ,上、下两部位相差较大 ,其中又以密度在
310~3175 万株·hm - 2时上、下部位的铃重明显提高
(方差分析 ,下部 F = 2196 3 ,上部 F = 4145 3 3 ) 。2
个品种的中部单铃重在 5 g 左右 (4181~5120 g) ,单
铃重变异系数为 7182 (指 10 株中部所有铃 ,下同) ;
下部铃重在 4126~4186 g ,单铃重变异系数为 1518 ,
上部的铃重在 4118~4172 g ,单铃重变异系数为
2415。表明在纵向分布上 ,上部棉铃的铃重可调性
最大。
984 第 4 期 陈 源等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育苗移栽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表 3 不同密度群体棉株纵向成铃分布
Table 3 Effect of cotton cultivars and densities on number of bolls and boll setting rate in different fruit2branches positions(2001)
品种
Cultivar
密度
Density
( ×104plant·hm - 2)
成铃数 (个) Number of bolls 成铃率 ( %) Boll rate
上部
Upper
中部
Middle
下部
Lower
上部
Upper
中部
Middle
下部
Lower
单株果节
Fruit2node·plant - 1 单株铃数Boll·plant - 1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鲁棉研 15
Lumian 15
2125 917 1812 1213 3011 4513 4011 9417 4012
310 815 1716 1217 3614 4716 3818 9216 3810
3175 610 1413 911 3412 4513 3316 9012 2914
415 416 819 713 2418 3011 2710 7815 2018
2125 1115 1910 1217 3211 4716 4213 10313 4312
310 1018 1815 1010 3311 4512 3612 9710 3913
3175 816 1613 512 3612 4311 3012 9213 3011
415 812 815 418 2816 3115 2511 8410 2115
表 4 不同密度群体棉株铃重的变化
Table 4 Effects of cultivars and densities on boll weight( g)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2001)
品种
Cultivar
密度
Density
( ×104 plant·hm - 2)
铃重分布 Boll weight distribution
纵向 Vertical direction 横向果节 Horizontal order of fruit2node
下部
Upper
中部
Middle
上部
Lower
第一
No11 第二No12 第三No13 第四No14 第五No15 平均铃重Average bollweight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鲁棉研 15
Lumian 15
2125 4147 4198 4131 5105 4176 4153 4131 4125 4163
310 4186 5115 4172 5138 5102 4192 4161 4154 4190
3175 4152 5105 4165 5120 5110 4172 4155 4138 4180
415 4132 4190 4128 4195 4165 4124 3192 3104 4119
2125 4140 4187 4136 5116 4168 4139 413 4110 4157
310 4175 5120 4156 5129 5114 4176 4165 4149 4187
3175 4160 5111 4149 5118 5121 4170 4148 4129 4166
415 4126 4181 4118 4180 4152 4131 3181 3108 4131
单铃重在横向则随着果节位外延 ,单铃重呈线
性下降趋势 ,但密度在 310~3175 万株·hm - 2时可显
著提高外围 4~5 果节位的铃重。经进一步分析表
明 ,不同果节位铃重的变异系数也不一样 ,第 1~4
果节位依次为 2158、516、615 和 1612。表明前 3 个
果节位的铃重变异不大 ,从第 4 果节向外 ,铃重的变
化具有很大的可调性。
表 4 和表 3 资料说明 ,通过提高单株结铃数及
上层和外围结铃数 ,可以提高群体的平均铃重。如
中棉所 29 310 万株·hm - 2 的群体 ,单株结铃数高达
3810 个 ,群体总结铃达 114 万个·hm - 2 ,平均铃重最
高 ,为 4190 g。而 415 万株·hm - 2 的群体 ,单株结铃
分别只有 2018 个 ,群体总铃数只有 9316 万个·hm- 2 ,
中下层铃和内围铃占的比例高 ,但平均铃重低 ,只有
4119 g。
213 不同肥料运筹下壮棉株的成铃和铃重特征
21311 不同肥料运筹的棉株成铃模式 由不同 肥料运筹的棉铃分布来看 (表 5) ,随氮钾施肥量的增加 ,处理 Ⅱ单株结铃数明显高于其他 2 个处理 (方差分析 F = 3152 3 ) ,表现为群体中下部铃的比例减小 ,上部铃的比例增加。由中下部铃所占比例为主(73 %~74 %)变为基本均匀分布 (上、中、下部大约各占 1Π3) 。内围第 1、2 果节的比例由占 70 %以上变为 60 %左右。表明增加铃数是通过增加上层铃和外围铃实现的。表 6 进一步表明 ,在 3175 万株·hm - 2条件下 ,适当提高氮钾施用量的处理 Ⅱ能明显地提高铃重 (方差分析 F = 3151 3 ) ,在纵向上尤以上部最为明显 ;在横向上 ,以外围第 3~5 果节位铃重较多。如中棉所29 处理 Ⅱ上部铃重比处理 Ⅰ、Ⅲ分别高 0173 g 和0121 g ,外围 4~5 果节位比处理 Ⅰ、Ⅲ分别高 1127~1153 g ,0158~0163 g。施氮 345 kg·hm - 2 、氧化钾 180kg·hm - 2能培育壮棉株 ,提高其各部位铃重 ,特别是上部和外围铃重。
094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
表 5 不同肥料运筹下棉株的成铃特征
Table 5 Boll setting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strategy of fertilizers supply(2002)
品种
Cultivar
处理
代号
Code
单株
成铃
Bolls·
plant - 1
结铃分布 Boll setting distribution
下部
Lower
中部
Middle
上部
Upper
第 1 ,2 果节内围铃
Bolls of first and
second nodes
外围铃
Bolls in
exterior nodes
上 3 台结铃
Bolls in top three
fruit2branches
No1 % No1 % No1 % No1 % No1 % No1 %
中棉所 29 Ⅰ 2115 711 3310 819 4114 515 2516 1516 7112 519 2818 418 1516
Ⅱ 3016 814 2715 1212 3919 1010 3217 1812 5915 1214 4015 617 2119
Zhongmian 29 Ⅲ 2518 615 2512 916 3712 917 3716 1515 6010 1013 4010 512 2012
Ⅰ 2018 712 3416 810 3815 516 2619 1415 6917 613 3013 312 1514
鲁棉研 15 Ⅱ 2911 816 2916 1113 3818 912 3116 1610 5718 1213 4213 518 1919
Lumian 15 Ⅲ 2416 711 2818 918 3918 917 3113 1318 5611 1018 4319 512 2111
表 6 不同肥料运筹下棉株铃重的变化
Table 6 Boll weight( g)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fertilizer supply(2002)
品种
Cultivar
处理代号
Code
铃重分布 Boll weight distribution
纵向 Vertical direction 横向果节 Horizontal order of fruit2nodes
下部
Lower
中部
Middle
上部
Upper
第 1
No11 第 2No12 第 3No13 第 4No14 第 5No15 平均铃重Average boll
weight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鲁棉研 15
Lumian 15
Ⅰ 4178 5101 4110 5125 4166 4113 3151 3110 4148
Ⅱ 5118 5145 4183 5170 5135 5116 4178 4164 5110
Ⅲ 5112 5125 4162 5120 5125 4168 4120 4101 4179
Ⅰ 4140 4198 4101 5115 4153 4105 316 3104 4136
Ⅱ 5113 5150 4174 5136 5121 4199 417 4152 5103
Ⅲ 5109 5127 4182 4192 5103 4171 4131 4112 4168
3 讨论
311 关于两种栽培途径
我国棉花生产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 ,根据棉花
植株内围比外围成铃率高、铃重高、吐絮早、中下部
果枝铃比上部铃重高等规律 ,主张在生产上依靠内
围铃和中下部铃 ,走大群体、小个体的密植增产栽培
途径。这种途径在南方棉区一直应用到 80 年代初。
当时主要以大田直播为主 ,一般单株有效果枝 14~
15 台 ,单株有效果节 50 个左右 ,种植密度达 715~
910 万株·hm - 2 ,总果节量在 375 万个·hm - 2 以上。
少数采用育苗移栽的棉花 ,单株有效果枝 15~16
台 ,单株有效果节 70 个以上 ,密度在 610 万株·hm - 2
左右 ,总果节量在 420 万个·hm - 2以上 ,高的甚至达
到 450 万个·hm - 2以上。以上无论哪种情况 ,单株结
铃率都较低 ,一般在 25 %以下 ,总铃数只有 45~60
万个·hm - 2 ,即使是高产田块 ,总铃数也只有 75 万个·
hm - 2左右[11] 。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由于育苗移栽和地膜覆
盖栽培技术在棉花上的推广应用 ,南方棉区的有效
果枝最高可达 18 台以上 ,单株有效果节平均 80 个
左右 (70~90 个) ,移栽密度逐渐下降。如江苏省在
80 年代后期为 610 万株·hm - 2 到 90 年代的 5125 万
株·hm - 2 ,至 1995 年以后 ,平均密度只有 415 万株·
hm - 2左右。近年来抗虫棉杂交种的应用 ,密度进一
步下降 ,低的只有 310 万株·hm - 2左右 ,群体的有效
果节也由 80 年代初的 450 万个·hm - 2左右降至现在
的 300 万个·hm - 2左右。但成铃率却在逐渐提高 ,由
80 年代的 25 %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35 %左右 ,高产田
块已达 40 %以上 ,个别最高产田块达 45 %以上。总
铃数已由 80 年代的 80 万个·hm - 2增加至现在的 90~
100 万个·hm - 2左右 ,高产田块已达 120~150 万个 ,
大面积皮棉产量也由 900 kg·hm - 2 增至 1 200 kg·
hm - 2 ,高产水平也由 1 500 kg·hm- 2增至现在的 1 800~
2 250 kg·hm - 2 [12 ] 。因而形成了成熟的小群体、壮个
体的高产栽培途径。本研究从抗虫杂交种在不同的
密度、氮钾肥料下高产成铃特点出发 ,并结合生产上
丰产方的群体密度、果节量、成铃率和产量的验证
(表 7) ,进一步明确了优化群体、壮个体的途径 ,这
一途径称为“优壮高”途径。这里的“优”,一是指群
194 第 4 期 陈 源等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育苗移栽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体的总果节量 (300 万·hm - 2 左右) 比以往的 375~
450 万个·hm - 2相对优化 ;二是指在满足群体适宜总
果节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群体起点 ,优化密度。
“壮”是指在有效生长期内 ,充分发展个体 ,尽可能提
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 ,用壮个体达到群体适宜
总果节量和适宜 LAI 的要求。“高”是指结铃期群体
有高的成铃率和高的产量器官积累量。
表 7 江苏抗虫棉杂交种皮棉产量在 1 800 kg·hm - 2以上的密度、果节量和成铃率
Table 7 Planting density , number of fruit2nodes and boll setting rate for the hybrids of transgenic
boll worm resistant cotton that the lint yield exceeds 1 800 kg·hm- 2 in Jiangsu Province
地区
Site
年份
Year
品种
Cultivar
密度
Density
( ×104 plant·hm - 2)
总果节量
Number of
fruit2nodes
( ×104·hm - 2)
成铃率
Boll setting
rate
( %)
总铃数
Number of
boll
(boll·hm - 2)
皮棉产量
Lint yield
(kg·hm - 2)
射阳县 Sheyang
大丰县 Dafeng
高邮市 Gaoyou
宝应县 Baoying
滨海县 Binhai
2002
2001
2002
2002
2002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中棉所 29 Zhongmian 29
科棉 1 号 Kemian 1
科棉 1 号 Kemian 1
鲁棉研 15 Lumian 15
310
310
310
310
3145 2951530218265123051231016 3715038110361803914035125 11018011514097160138170109150 1 953102 030111 800102 250101 91110
312 优化群体、壮个体的增产原理
本文的结果表明 ,应用优化群体、壮个体的栽培
途径 ,抗虫棉杂交种的高产潜力从 3 个方面上得以
充分表现 : (1)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即
适当减少群体株数 ,培育壮个体棉株 ,能增加有效果
枝台数 ,充分利用空间。并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的
情况下 ,使每个果节所占有的空间得到改善 ,从而有
利于结铃 ,提高成铃率 ,促进产量的提高。(2) 促进
上下部和外围铃增重 ,使群体平均铃重和整株铃重
提高 (表 4) 。这对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
意义。(3)充分发挥棉株个体各部位的成铃和结大
铃优势。本文结果还表明 ,通过施用适宜的氮、钾
肥 ,能使上层铃数和铃重得到更大的增加 ,从而促进
成铃率和铃重增加 (表 5、表 6) 。因此走“优化群体、
壮个体、高成铃率”的栽培途径 ,能够发挥壮个体的
结铃优势 ,达到群体多结铃、结大铃的目的。
References
[1 ] Xia J2Y(夏敬源) ,Wen S2G(文绍贵) ,Cui S2Z(崔素贞) ,Hu F2Q(胡
发清) ,Ma L2H(马丽华) 1 Studies on the key technology for controlling
ecology of the insects in cotton1 Acta Gossypii Sinica (棉花学报) ,1997 ,
9 (5) :225 - 2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 Zhao J2Z(赵建周) , Zhao K2J (赵奎军) , Lu M2G(卢美光) ,Fan X2L
(范贤林) ,Guo S2D(郭三堆) 1 Interaction between Helicoverpaarmigera
and transgenic Bt cotton in North China1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
国农业科学) ,1998 ,31 (5) :1 - 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 Shu C2E(束春娥) , Bai L2X(柏立新) , Sun Y2W(孙以文) ,Sun H2W
(孙洪武) ,Huang J2Q (黄骏麒) ,Ni W2C (倪万潮) , Wu J2Y(吴敬
音) ,Zhang Z2L (张震林) 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tests of the Bt2
transgenic cotton resistance to insects1 Acta Jiangsu Agronomica Sinica
(江苏农业学报) , 1997 , 13 ( 1) : 22 - 2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 Jenkins J N , McCarty J C , Wofford T1 Bt cotton a new era in cotton
production1 American Proceedings Beltwide Cotton Conferences , 1995 ,1 :
171 - 173
[5 ] Pray C E , Huang J K, Hu R , Rozelle S , Huang J1 Five years of Bt
cotton in China —the benefits continue1 Plant J , 2002 ,4 :423 - 430
[6 ] Chai X2R(柴新荣) ,Wang S2X(汪诗新) ,Wang L2B (汪礼斌) 1 The
defect and measures of transgenic insecticidal cotton in cotton production1
Chinese Cotton (中国棉花) ,2000 , (6) :33 (in Chinese)
[7 ] Yang L2Z(杨良佐) , Chai X2R(柴新荣) , Chen X2L (陈新乐) 1 The
several problems of boll protection cotton 32B in high yield cultivation1
Jiangxi Cotton (江西棉花) ,2001 , (3) :38 - 39(in Chinese)
[8 ] Wu Y2K(吴云康) ,Chen D2H(陈德华) , Duan H(段海) 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for transgenic insecticidal
hybrid cotton1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 (江苏农业科学) ,1997 , (2)
19 - 22(in Chinese)
[9 ] Chen D2H(陈德华) , Wang Z2L (王兆龙) , Wu Y2K(吴云康) ,Xu B
(徐冰) , Cai R2S(蔡瑞生) 1 Study on th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and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Bt2transgenic cotton1 Acta Gossypii
Sinica(棉花学报) , 1998 , 10 ( 1) : 33 - 37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 ] Mo H2D(莫惠栋) 1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stics(农业试验统
计) . Shanghai : Shanghai Sci & Tech Press , 19831438 - 444 ( in
Chinese)
[11 ] Jiangsu Agricultural Society(江苏农学会) 1 Jiangsu Cotton Science(江
苏棉作科学) 1 Naijing :Jiangsu Sci & Tech Press , 19921128 - 201(in
Chinese)
[12 ] Chen D2H(陈德华) ,Ji C2L (纪从亮) , Chen R2L (陈荣来) , Xu B
(徐冰) ,Wu Y2K(吴云康) 1 Studies on cause analysis of high yielding
development of transplant cotton with plastic film mulching1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 ,1999 ,25 (5) : 616 - 62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94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