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6卷 第3期 作 物 学 报 V ol. 26, N o. 3
2000 年5月 A CTA A GRONOM ICA S IN ICA M ay, 2000
不同来源海岛棉品种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X
马峙英1 王省芬1 张桂寅1 刘叔倩1 孙济中2 刘金兰2
(1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1; 2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提 要 以国内外4个来源不同的海岛棉品种与我国育成的8个陆地棉品种组配的32个不同类型的杂交
组合为材料, 在人工生长室条件下, 用4个不同致病力类型黄萎病菌系于棉花苗期接种, 进行了海岛棉
黄萎病抗性的鉴定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海岛棉品种 P im a90- 53 (美洲型)、Giza70 (埃及型)、5010F
和吐海2号 (中亚埃及型) 具有对强致病力类型和中等致病力类型黄萎病菌系的抗性, 这些黄萎病抗源
在与我国陆地棉品种杂交的遗传背景下, 其抗性为由显性单基因决定的质量遗传性状。用中棉所8号
与吐海2号1个组合初步证明正、反交结果相同, 吐海2号的抗性不存在母本效应。等位性测验表明, 上
述来源不同的黄萎病抗源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
关键词 海岛棉; 黄萎病; 抗病性; 遗传
Genetic Studies of Vertic il l ium W ilt Resistance among D ifferen t Types
of Sea Island Cotton s
M A Zh i2Ying1 WAN G X ing2Fen1 ZHAN G Gui2Yin1 L IU Shu2Q ian1 SUN J i2Zhong2
L IU J in2L an2
(1 H ebei A 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 B aod ing , 071001; 2 H uazhong A 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 W uhan, 4300700)
Abstract Genetic studies of the verticillium w ilt resistance among 4 differen t type of Sea Island
co ttons w ere conducted, using 32 cross com binations betw een these varieties and 8 U p land co t2
tons seedlingsw ere inoculated w ith 4 differen t virulen t iso lates of V erticillium d ah liae and laid un2
der the condition of grow th cham ber w ith the temperature regim es of 25~ 26℃ day and 20~
22℃ n igh t. R esults show ed that P im a 90- 53 (Am erican type Sea Island co tton) , Giza 70 (E2
gyp tian type) , 5010F (Cen tralA sian2Egyp tian type) and T uhai 2 (Cen tralA sian2Egyp tian type)
w ere all resistan t to bo th severe2virulence strain s and in term ediate2virulence strain s of the fun2
gus, and that the resistance among these varieties w as qualitatively inherited trait and con tro lled
by a single dom inan t gene w hen crossed w ith the eigh t modern U p land co ttons from Ch ina and
no m aternal effect fo r the w ilt resistance of T uhai 2 w as no ted. A llelism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genes of the four Sea Island co ttons located in the sam e locus.
Key words Gossy p ium barbad ense; V erticillium w ilt; D isease resistance; Inheritance
黄萎病 (V erticillium W ilt) 是世界性的重要棉花病害之一。实践证明,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
种是控制棉花黄萎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而筛选黄萎病抗源并研究其抗性遗传规律, 对抗
病育种有着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表明, 海岛棉种内存在对黄萎病的抗病性, 有的品种已被用
X 本研究为马峙英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教委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1998206225, 接收日期: 1999203225
作育种的主要抗源, 抗病性受显性和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 1~ 4 ]。但这些研究涉及的海岛棉
品种甚少, 遗传来源较狭窄。来源不同的海岛棉品种的抗病基因是否相同? 这些抗源在与我
国现代陆地棉品种杂交遗传背景下的遗传规律如何? 目前一直缺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本研究将针对我国棉花黄萎病主要菌系类型, 研究来源不同的海岛棉品种的抗病性及其
遗传规律, 旨在促进对海岛棉抗病基因的开拓和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 1 供试材料
1. 1. 1 棉花品种 供试棉花品种12个, 为1994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资源室及
有关单位引进的纯系材料, 引进后继续自交保持遗传纯度。各品种的名称 (代称) 和来源如表
1。
表1 供试棉花品种的名称和来源
Table 1 Cotton var ieties used and the ir sources
棉种
Species
品种 (代称)
V ariety (code)
来源
Source
P im a90- 53 (PM ) 美国美洲型海岛棉 Am erican type from U SA
海岛棉 Giza 70 (GZ) 埃及埃及型海岛棉 Egyp tian type from Egyp t
G. barbad ense 5010F (F) 前苏联中亚埃及型海岛棉 Central A sian Egyp tian type from U SSR
吐海2号 (TH ) 中国中亚埃及型海岛棉 Central A sian Egyp tian type from PRC
93抗12 (93K12) 黄河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ellow R iver V alley
辽棉5号 (L 5) 东北特早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鲁棉1号 (L 1) 黄河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ellow R iver V alley
陆地棉 中棉所8号 (Z8) 黄河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ellow R iver V alley
G. hirsutum 邯208 (H 208) 黄河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ellow R iver V alley
苏2028 (JS) 长江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angtze R iver V alley
彭泽70 (P70) 长江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angtze R iver V alley
宛棉3号 (W 3) 长江流域棉区栽培陆地棉 Cultivar from cotton2grow ing area of Yangtze R iver V alley
1. 1. 2 杂交组合 1994~ 1995年, 在河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棉花育种病圃, 将12个亲
本品种按海岛棉 ö 海岛棉、陆地棉ö 海岛棉、海岛棉ö 陆地棉方式, 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其中
6个组合具备 P1 (母本)、P2 (父本)、F 1 (P1 ö P2)、F 2 (F 1自交)、BC1 (F 1 ö P1)、BC2 (F 1 ö P2) 6个世
代, 其余26个组合具有 P1、P2、F 2群体或 P1、P2、F 1、F 2群体。
1. 1. 3 供试菌系 从已经鉴定的河北省棉区主要黄萎病菌系类型[ 5 ] , 即致病力强的 É 型
和致病力中等的˚ 型菌系中选择4个菌系, 即 É 型菌系V J 44 (来自肥乡县)、V J 47 (来自魏
县)、V J 37 (来自鸡泽县)和˚ 型菌系V J 17 (来自肃宁县)作为接种菌系。
1. 2 试验方法
1. 2. 1 棉苗培育 将脱绒棉籽于室内温水浸泡12~ 14 h, 置于瓷盘, 于25~ 30℃温度下催
芽。待芽长至0. 5~ 1. 0 cm 时种于6棱塑料营养钵中, 每钵1~ 2粒萌发种子。在昼温25~
30℃、夜温15~ 20℃条件下培育。
1. 2. 2 接种方法 将供试菌系25℃在Czapek 培养基振荡培养8~ 10 d, 配成浓度 (0. 94~
1. 00) ×107孢子 ö mL 的孢子悬浮液。在棉苗第1片真叶平展时, 采用塑料营养钵底部定量注
菌液法接种, 每钵接种量为5 mL。接种后的棉苗置于生长室内 (光照12 h, 光强6000~ 7000
lx, 昼温25~ 26℃, 夜温20~ 22℃, 湿度70% 左右)培养, 定期浇Hoagland 营养液和水。
613 作 物 学 报 26卷
1. 2. 3 抗病性调查及统计 接种后第30天进行抗病性调查。采用棉花苗期5级制[ 6, 7 ]进行
黄萎病分级。将0、1、2级植株定为抗病, 3、4级植株定为感病。亲本的田间病圃鉴定据文
献[ 4 ]进行。采用D uncan 新复极差法对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 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亲本的抗病性鉴定
对12个亲本品种, 分别与其杂交组合一同接种致病力类型不同的黄萎病菌系进行抗性鉴
定。根据前人同类研究采用的标准[ 2, 7, 8 ]和本研究中各种材料的实际表现, 将0、1、2病级个
体定为抗病, 3、4病级个体定为感病 (经对不同病级棉株个体的进一步培养和观察, 1、2病级
棉株很快恢复正常生长, 而3、4级病株则不能恢复生长, 逐渐枯死)。
结果表明, 生长室鉴定, 不论是用强致病力菌系 (V J44、V J 47、V J 37) 接种, 还是用中等
致病力菌系 (V J 17)接种, 所有供试亲本之间的抗、感反应差异明显。4个海岛棉品种黄萎病抗
谱较宽, 具有对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 8个陆地棉品种中, 仅 K12、P70、JS3个
品种具有对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 而对强致病力菌系则表现感染; 其它陆地棉品种均为感
病材料 (表2)。1994~ 1996年在以中等致病力菌系 (V J 61) 占优势的河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
站田间病圃中鉴定的结果与生长室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表3)。表明所选亲本抗、感特性差异
表2 不同亲本品种黄萎病抗性的生长室鉴定结果
Table 2 Resistance performances of parents to isolates of V. dah liae in growth chamber
菌系
Iso late
亲本
Parent
植株数
No. p lant
平均病级3
D isease rate
显著性
P= 0. 01
菌系
Iso late
亲本
Parent
植株数
No. p lant
平均病级3
D isease rate
显著性
P= 0. 01
VJ47 Z8 51 3. 35 (S) A VJ44 L 5 54 3. 17 (S) A
L 1 55 3. 18 (S) A K12 54 2. 85 (S) B
TH 51 0. 96 (R) B PM 42 0. 67 (R) C
GZ 61 0. 88 (R) B VJ17 H 208 53 3. 26 (S) A
F 58 0. 81 (R) B Z8 55 3. 24 (S) AB
PM 57 0. 55 (R) C W 3 54 3. 14 (S) AB
VJ37 Z8 57 3. 51 (S) A L 1 52 3. 06 (S) AB
W 3 65 3. 38 (S) A L 5 57 2. 84 (S) B
H 208 61 3. 36 (S) A K12 53 1. 62 (R) C
L 1 57 3. 35 (S) A P70 56 1. 61 (R) C
L 5 57 3. 32 (S) A JS 57 1. 44 (R) C
PM 62 0. 60 (R) B TH 55 1. 36 (R) C
VJ44 L I 69 3. 29 (S) A F 43 0. 72 (R) D
3 R2抗病; S2感病。 R2resistant; S2suscep tible.
表3 不同亲本品种黄萎病抗性的田间鉴定结果
Table 3 Resistance performances of parents to isolates of V. dah liae in f ield disease nursery
菌系
Iso late
亲本
Parent
植株数
No. p lant
反应型3
Reaction type
菌系
Iso late
亲本
Parent
植株数
No. p lant
反应型3
Reaction type
VJ61 TH 58 R VJ61 JS 59 R
PM 60 R L 5 62 S, R 3 3
GZ 57 R L 1 60 S
F 55 R Z8 58 S
K12 61 R W 3 57 S
P70 60 R H 208 59 S
3 R2抗病; S2感病。 R2resistant; S2suscep tible. 3 3 前期感病 中后期抗病 suscep tible in early stage but resis2
tant in late stage.
7133期 马峙英等: 不同来源海岛棉品种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明显, 适于作抗性遗传分析。
2. 2 不同海岛棉抗源的抗性遗传分析
首先用6个具有六个世代群体的杂交组合 (陆感 ö 海抗或海抗ö 陆感) , 接种V J 44和V J47两
个强致病力菌系, 进行抗性鉴定。按照0、1、2级棉株个体为抗病、3、4级个体为感病的鉴定
标准, 对各组合分离世代 (F 2, BC1)中不同病级个体株数的分布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 各组合
抗、感病株呈明显的双峰分布, 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各组合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 (表
4) 表明, F 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或绝大多数抗病; F 2中的抗、感植株比例, 经3 ÷ 1 V2c 适合性测
验, 概率均大于0. 05; F 1与陆地棉感病亲本回交, 其后代 (BC1)的抗、感植株比例经 V2c 适合性
测验符合1 ÷ 1。证明海岛棉品种 P im a90- 53和吐海2号对强致病力菌系的抗性, 表现为显性单
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其中中棉所8号与吐海2号正、反交组合的结果趋向一致, 表明吐海2号
的抗病性不存在母本遗传效应。
表4 6个杂交组合对强致病力菌系 VJ44和 VJ47的抗性表现
Table 4 Resistance to h ighly v irulent isolate VJ44 and VJ47 of progen ies from 6 combinations
组合
Com bination
世代
Generation
总株数
Total
p lants
抗病株数
Resistant
p lants
感病株数
Suscep tible
p lants
期望比例
Expected
ratio
V2c
概率
P robability
L 1 ö PM
F1 61 59 2
F2 112 82 30 3 ÷ 1 0. 107 0. 50~ 0. 75
BC1 58 31 27 1 ÷ 1 0. 155 0. 50~ 0. 75
BC2 59 58 1
Z8 ö PM
F1 52 49 3
F2 118 85 33 3 ÷ 1 0. 407 0. 50~ 0. 75
BC1 55 26 29 1 ÷ 1 0. 073 0. 75~ 0. 90
BC2 55 55 0
L 1 ö TH
F1 54 44 10
F2 110 76 34 3 ÷ 1 1. 745 0. 10~ 0. 25
BC1 59 34 25 1 ÷ 1 1. 085 0. 25~ 0. 50
BC2 58 47 11
Z8 ö TH
F1 56 48 8
F2 106 76 30 3 ÷ 1 0. 453 0. 25~ 0. 50
BC1 55 33 22 1 ÷ 1 1. 816 0. 10~ 0. 25
BC2 56 45 11
TH ö Z8
F1 49 46 3
F2 112 78 34 3 ÷ 1 1. 440 0. 10~ 0. 25
K12 ö PM 3
F1 67 65 2
F2 122 93 29 3 ÷ 1 0. 044 0. 75~ 0. 90
BC1 64 35 29 1 ÷ 1 0. 391 0. 50~ 0. 75
BC2 65 63 2
L 5 ö PM 3
F1 65 64 1
F2 125 90 35 3 ÷ 1 0. 451 0. 25~ 0. 50
BC1 67 36 31 1 ÷ 1 0. 239 0. 50~ 0. 75
BC2 52 52 0
L 1 ö PM 3
F1 69 69 0
F2 136 99 37 3 ÷ 1 0. 245 0. 50~ 0. 75
BC1 68 38 30 1 ÷ 1 0. 721 0. 25~ 0. 50
BC2 61 58 3
3 接种VJ44的组合, 其它组合接种VJ47。 Com binations inoculated w ith VJ44, the o thers w ith VJ47.
813 作 物 学 报 26卷
为验证上述结果, 又在相似条件下 (7月下旬至8月底, 白天室外培养, 夜间生长室培养)
用 Giza70、吐海2号、P im a90- 53、5010F 4个海岛棉抗病品种与8个陆地棉品种组配的19个杂
交组合的 F 2, 接种强致病力菌系V J 37和中等致病力菌系V J 17, 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结 果 (表5) 表明, 无论是用中等致病力菌系还是用强致病力菌系接种鉴定, 陆地棉
感病品种辽棉5号、宛棉3号、邯2 0 8、鲁棉1号、中棉所8号与海岛棉抗病品种5 0 1 0 F、
表5 不同类型杂交组合 F2群体对不同致病力菌系的抗性表现
Table 5 Resistance of F2 populations from var ious type of combinations to different v irulent isolates
接种菌系
Iso lates
inoculated
组合
Com bi2
nation
总株数
Total
p lants
抗病株数
Resistant
p lants
感病株数
Suscep tible
p lants
期望比例
Expected
ratio
V2c
概率
P robability
VJ17 L 5 ö F 105 75 30 3 ÷ 1 0. 537 0. 25~ 0. 50
W 3 ö F 112 79 33 3 ÷ 1 0. 964 0. 25~ 0. 50
H 208 ö F 101 71 30 3 ÷ 1 1. 194 0. 25~ 0. 50
L 1 ö F 113 79 34 3 ÷ 1 0. 239 0. 50~ 0. 75
Z8 ö F 109 83 26 3 ÷ 1 0. 028 0. 75~ 0. 90
W 3 ö TH 104 56 48 3 ÷ 1 23. 705 0~ 0. 05
H 208 ö TH 101 52 49 3 ÷ 1 28. 545 0~ 0. 05
VJ37 L 5 ö GZ 128 94 34 3 ÷ 1 0. 094 0. 75~ 0. 90
W 3 ö GZ 123 55 68 3 ÷ 1 56. 560 0~ 0. 05
H 208 ö GZ 109 45 64 3 ÷ 1 64. 300 0~ 0. 05
L 1 ö GZ 129 73 56 3 ÷ 1 22. 349 0~ 0. 05
Z8 ö GZ 121 67 54 3 ÷ 1 23. 826 0~ 0. 05
W 3 ö PM 122 86 36 3 ÷ 1 1. 093 0. 25~ 0. 50
H 208 ö PM 113 79 34 3 ÷ 1 1. 301 0. 25~ 0. 50
VJ17 P70 ö F 109 107 2
JS ö F 98 94 4
K12 ö F 114 114 0
P70 ö TH 112 96 16
JS ö TH 115 96 19
P im a90- 53组配的7个杂交组合, F 2抗、感植株比例均符合3 ÷ 1; 而与 Giza70和吐海2号组配的
7个组合中, 仅辽棉5号ö Giza70的 F 2抗、感植株符合3 ÷ 1的分离比例, 其它组合均不符合, 表
现感病植株偏多。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在户外培养过程中, 更增加了其它病原菌污染的机会,
使具有极易感染叶片轮纹斑病的吐海2号和易感染根部苗病的 Giza70遗传基础的一些杂交组
合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 这些病害的发生, 影响了黄萎病抗性鉴定的准确性。
对中等致病力菌系具有抗性的陆地棉品种彭泽70、苏2028和93抗12, 与海岛棉品种
5010F 和吐海2号组配的5个抗 ö 抗杂交组合, 接种V J 17菌系的鉴定结果指出, F 2群体中绝大
多数植株表现抗病 (83. 5%~ 92. 8% ) , 其中5010F 作亲本的3个组合几乎全部为抗病株 (95.
5%~ 100. 0% )。吐海2号作亲本的2个组合有一些感病株, 其原因仍可能与吐海2号极易感染
轮纹斑病有关。
综合上述鉴定分析结果, 证明海岛棉黄萎病抗源 P im a90- 53、Giza70、5010F、吐海2号
在与我国现代陆地棉品种杂交的遗传背景下, 其抗病性表现为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
方式。
9133期 马峙英等: 不同来源海岛棉品种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2. 3 海岛棉品种抗黄萎病基因等位性测验
为了明确上述不同来源的4个海岛棉抗源的抗病基因是否相同, 对它们之间组配的6个杂
交组合, 用强致病力菌系V J47和V J44接种鉴定。F 1、F 2世代的抗性鉴定结果 (表6) 表明, 所
有组合的 F 1个体全部或几乎全部表现为抗病; F 2群体中抗、感分离现象不明显, 感病棉株极
少甚或为零, 同一组合两个抗病亲本的抗病基因在不同位点的概率均小于0. 05。因而证明这
4个不同来源的海岛棉品种的黄萎病抗性基因是相同的, 而且处于相同的基因位点上。
表6 4个不同来源的海岛棉品种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Table 6 Allel ism test of resistance genes to Vertic il l ium wilt in 4 Sea Island cottons
组合
Com bi2
nation
世代
Generation
总株数
Total
p lants
抗病株数
Resistant
p lants
感病株数
Suscep tible
p lants
期望比例
Expected
ratio
V2c
概率
P robability
TH ö PM F1 68 (48) 3 68 (48) 0 (0)
F2 142 (109) 142 (109) 0 (0) 15 ÷ 1 8. 43 (6. 24) < 0. 05
TH ö F F1 55 (46) 54 (45) 1 (1)
F2 151 (120) 151 (119) 0 (1) 15 ÷ 1 9. 03 (5. 12) < 0. 05
TH ö GZ F1 58 (51) 58 (50) 0 (1)
F2 119 (129) 118 (127) 1 (2) 15 ÷ 1 5. 06 (4. 09) < 0. 05
F ö PM F1 59 (45) 59 (45) 0 (0)
F2 144 (101) 144 (101) 0 (0) 15 ÷ 1 8. 56 (5. 71) < 0. 05
F ö GZ F1 57 (46) 56 (45) 1 (1)
F2 152 (130) 150 (128) 2 (2) 15 ÷ 1 5. 50 (4. 15) < 0. 05
GZö PM F1 64 (50) 64 (49) 0 (1)
F2 148 (143) 146 (142) 2 (1) 15 ÷ 1 5. 25 (6. 60) < 0. 05
3 括号内数字为菌系VJ44接种鉴定结果, 括号外数字为菌系VJ47接种鉴定结果。 D igits in the brackets are obtained
under inoculation w ith VJ44; O therw ise w ith VJ47
3 讨论
与其它植物病害一样, 棉花黄萎病是寄主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在研究黄萎病抗性遗传过程中, 必须使棉花与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才能
获得准确、可靠的鉴定结果。闵留芳等[ 9 ]认为, 必须使寄主和病原菌均处于良好的生长条件
下; 接种的病原物必须有适当的浓度和接种量; 在寄主的适宜发育时期接种; 供试寄主应具
尽可能大的群体等。本研究采用塑制营养钵育苗接种、人工生长室鉴定的方法, 保证了使寄
主与病原菌互作关系得以充分体现的条件。此外, 根据研究实践, 我们认为, 尽可能地减少
寄主个体间的互作和病原菌菌系间的互作; 避免非接种病原的干扰; 保证整套试验条件自始
至终均一化等, 对抗性的准确鉴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在亲本及杂交后代抗病性鉴定中, 有些感病世代出现少数抗病株, 分析其原因可
能是少数棉株逃病的结果; 有些抗病世代出现少数感病株, 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少数棉株的
主根穿过营养钵底部接种孔, 接种过程中由于移动营养钵而造成棉苗较重伤根, 严重影响棉
苗正常生长而抗病株表现为感病;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个别抗病亲本易感染其它病害而干扰
黄萎病调查结果, 如吐海2号极易感染叶片轮纹斑病, 具其遗传基础的某些杂交组合亦易感
染。上述现象均属允许范围内的试验误差, 并不影响对抗性遗传统计分析的正确性。
大量研究表明, 我国各产棉区存在的主要黄萎病菌系类型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菌
系[ 6, 10 ]。本研究选用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4个海岛棉品种, 与我国近期育成的陆地棉
023 作 物 学 报 26卷
品种杂交, 证明海岛棉抗源对中等致病力菌系和强致病力菌系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这
与前人关于海岛棉抗性遗传的结论颇为相似。但前人研究选用的海岛棉品种类型较少, 缺少
同时用多个来源不同的品种进行抗病遗传研究的试验, 如Bell 等[ 3 ]、W ilhelm 等[ 8 ]只用了1个
海岛棉品种 Seabrook122B22, 潘家驹等[ 2 ]仅选用了海7124。因而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相比
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并首次证明分别代表世界海岛棉不同类型的4个品种对强致病力菌系
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本研究的结论对棉花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转育利用抗多个不同致
病力类型的海岛棉抗病基因, 可解决当前陆地棉种内缺乏抗强致病力菌系抗源的问题。如通
过杂交、回交等方法转育, 可在早代选择和获得海岛棉抗性基因;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易对抗
病基因加以标记进而实行辅助选择等。尽管不同类型的4个海岛棉品种的抗性基因是相同的,
但其它的经济性状有很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在育种上利用这些材料, 在获得抗病性的同时,
也丰富了其它经济性状的遗传来源。美国和前苏联曾分别通过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交、陆
地棉半野生种墨西哥棉与陆地棉栽培品种杂交, 培育出可供生产利用的抗黄萎病品
种[ 1, 11~ 13 ] , 张金发[ 14 ]详细综述和研究了海岛棉基因向陆地棉的转移和利用规律。克隆植物抗
病基因的成功事例已有很多[ 15, 16 ]。可以预期, 这些理论、技术与实践的结合, 一定会促进海
岛棉抗病基因的开拓和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名恢. 国外农学 棉花, 1986, 4: 1~ 8
2 潘家驹, 张天真, 蒯本科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7 (3) : 8~ 18
3 Bell A A , T G P resley. P hy topathology , 1969, 59: 1141~ 1146
4 W ilhelm S, J E Sagen, H T ietz. P hy topathology , 1972, 62: 798~ 799
5 马峙英, 王省芬, 张桂寅等. 棉花学报, 1997, 9 (1) : 15~ 20
6 沈其益主编. 棉花病害 基础研究与防治. 北京: 科技出版社, 1992
7 顾本康, 马存主编. 中国棉花抗病育种.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 W ilhelm S, J E Sagen, H T ietz. P hy topathology , 1974, 64: 924~ 931
9 闵留芳, 张天真, 潘家驹等. 棉花学报, 1995, 7 (4) : 197~ 201
10 马峙英, 李兴红, 孙济中等. 棉花学报, 1996, 8 (4) : 172~ 176
11 Rystakov V S. P lant B reed. A bs. , 1980, 50: 2194
12 W ilhelm S, J E Sagen, H T ietz. P hy topathology , 1983, 73: 963
13 W ilhelm S, J E Sagen, H T ietz. P hy topathology , 1985, 69: 283~ 288
14 张金发.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3
15 张德水, 陈受宜.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 (2) : 97~ 103
16 Knogge W. E uropean J ournal of P lant P athology , 1996, 102: 807~ 816
1233期 马峙英等: 不同来源海岛棉品种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