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特性∗
陈 克1ꎬ2ꎬ 刘文耀1∗∗ꎬ 李 苏1ꎬ 宋 亮1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ꎬ 云南 昆明 650223ꎻ 2 中国科学院大学ꎬ 北京 100049)
摘要: 附生地衣是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组分ꎮ 通过对该区域山地森林中 3种典
型附生地衣平滑牛皮叶 (Sticta nylanderiana)、 网肺衣 (Lobaria retigera) 和橄榄斑叶 (Cetrelia olivetorum)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光响应及荧光参数的测定分析ꎬ 结果显示ꎬ 附生地衣光补偿点 (LCP)、 光饱和
点 (LSP) 较高ꎬ 对强光适应能力较强ꎮ 在水分胁迫 (含水量 5% ~10%) 条件下ꎬ 3 种附生地衣的最大净
光合速率 (Pmax) 仅为 1 7~5 0 nmolg
-1s-1ꎮ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ꎬ 地衣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 与暗呼
吸速率 (Rday) 逐渐增大ꎬ LCP 降低ꎬ 而 LSP 随之提高ꎬ 这表明 3 种附生地衣具备 “阳生植物” 的某些特
性ꎬ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野外光照较强的灌丛、 向阳林冠等生境ꎮ 地衣叶绿素光反应中心初始荧光
参数 (F0) 和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 Fm) 随含水量下降而显著降低ꎬ 暗示其光反应中心对水分有很强的敏
感性ꎮ 水分条件的改善有助于附生地衣的光反应中心进入到较高的生理活性状态ꎮ
关键词: 附生地衣ꎻ 含水量ꎻ 光合作用ꎻ 光响应ꎻ 荧光特征
中图分类号: Q 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5-603-08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Epiphytic Lichen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CHEN Ke1ꎬ2ꎬ LIU Wen ̄Yao1∗∗ꎬ LI Su1ꎬ SONG Liang1
(1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Kunming 650224ꎬ Chinaꎻ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0049ꎬ China)
Abstract: Epiphytic liche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montane moist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 ecosystem in Ailao Mts. The photosynthesis light response curves of three dominant epiphytic lichens Sticta ny ̄
landerianaꎬ Lobaria retigera and Cetrelia olivetorumꎬ were determined in the reg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epiphytic lichens had high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s (LCP) and light saturation
points (LSP). The epiphytic lichens were able to adapt to strong light conditions. The 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 (Pmax) of three epiphytic lichens were lowꎬ with the range of 1 7 ~ 5 0 nmolg
-1s-1ꎬ under water stress
(water content of 5% ~ 10%). With the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ꎬ the Pmaxꎬ respiration rate (Rday)ꎬ the LSP of
three lichens increased while the LCP decreased. These epiphytic liche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n plants”ꎬ
and they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strong ̄illuminated shrubs and branches. The initi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F0)
and 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parameter (Fv / Fm) were deceased with water content decreasingꎬ indicating
the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of lichens had a strong sensitivity to water condition. The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would recover into an active physiological stat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ter condition.
Key words: Epiphytic lichensꎻ Water contentꎻ Photosynthesisꎻ Light responseꎻ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5): 603~610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231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 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 (U1133605)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liuwy@xtbg ac cn
收稿日期: 2013-11-30ꎬ 2014-07-14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陈 克 (1988-) 男ꎬ 在读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研究ꎮ E ̄mail: chenke@xtbg ac cn
附生植物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
而特殊的生物类群ꎮ 它们生长于环境变化剧烈的
林冠与大气的交汇层ꎬ 直接暴露在不断变化的环
境中ꎬ 其生理活动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主要来源于
空气或降水ꎬ 因而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Benzingꎬ 1998)ꎮ 其中附生地衣是山地森林附
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ꎮ 地衣是由真菌
和藻类共同生活组成的复合有机体ꎬ 缺少高等植
物所具有的根系和外层蜡质表皮及气孔等保护性
结构ꎬ 同时缺乏维管结构ꎬ 其体内水分完全受外
界环境影响ꎬ 是典型的变水植物 ( poikilohydric
plants) ( Langeꎬ 2003)ꎮ 基于其特殊的生存环
境、 形态及生理特性ꎬ 附生地衣对环境变化非常
敏感ꎬ 水热条件的微小变化均可能引起其生长、
生理及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Fosterꎬ 2001ꎻ 宋亮和
刘文耀ꎬ 2011)ꎮ
光照和水分条件对附生地衣生长有着重要的
影响 (Langeꎬ 2003ꎻ Nashꎬ 2008)ꎮ 有关研究表
明ꎬ 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地衣的光合生理特性存
在较大的差异ꎬ 如寒旱地区附生地衣 Cladonia
rangiferina 的光补偿点可高达 50 klxꎬ 比温带森
林地区的某些地衣高约近 10倍 (Cooperꎬ 1975)ꎮ
水分胁迫显著影响地衣的生长和光反应中心生理
活性 (Bukhov 等ꎬ 2004)ꎬ 露水对热带森林中附
生地衣保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也有重要作用
(Lakatos等ꎬ 2012)ꎮ 在干旱和强光条件下ꎬ 许
多地衣会以卷曲方式应对强光造成的光合原件损
伤 (Barták等ꎬ 2006)ꎮ 尽管地衣可以忍受 5%甚
至更低的含水量条件ꎬ 但在长期干旱胁迫下ꎬ 依
然会导致地衣体内蛋白酶的活性降低ꎬ 造成生物
膜破损等伤害 (Nashꎬ 2008)ꎮ 根据石附生地衣
对干旱胁迫耐受性的研究ꎬ 结果表明即便降水能
使地衣的长期干旱状态得以缓解ꎬ 有些地衣 (如
Lecanora muralis (Schreb.) Rabenh.) 仍因前期的
水分胁迫而使生长受到严重抑制ꎬ 甚至会在原有
生境消失 (Lüttgeꎬ 2013)ꎮ
近几十年来ꎬ 随着人为干扰活动的加剧ꎬ 大
面积的原生森林植被遭受破坏ꎬ 森林片段化日益
严重ꎬ 森林系统内部的水热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
变ꎬ 从而严重影响了森林附生植物的生长和分
布ꎮ 虽然国内外对陆生植物ꎬ 特别是陆生高等植
物对环境变化及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态学响应及
其机制做了较多的研究 (白坤栋等ꎬ 2010ꎻ Yamo ̄
ri等ꎬ 2010ꎻ 王博轶等ꎬ 2012ꎻ Xu 等ꎬ 2013)ꎬ 但
目前有关林冠附生植物ꎬ 尤其是附生地衣的光合
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则鲜有报
道ꎮ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目前我
国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的原生山地湿性常绿阔叶
林ꎬ 森林结构保存较为完整ꎬ 林内附生苔藓、 地
衣、 蕨类及种子植物繁茂ꎬ 是研究附生植物群落
组成变化的理想场所ꎮ 前人对本区域森林附生地
衣的组成、 物种多样性ꎬ 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研究 (李苏等ꎬ 2007ꎻ Li 等ꎬ 2013a)ꎬ
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ꎮ 根据前人的
有关研究ꎬ 本研究将选择本区森林典型的附生地
衣物种ꎬ 通过不同含水量控制实验ꎬ 研究附生地
衣的光合及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ꎬ 探
讨不同附生地衣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生理特性
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ꎬ 为深入研究山地森林附
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多样性形成格局及其维持机
制、 山地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ꎮ
1 研究区概况
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部、 横断山区南
段ꎬ 其山体上部保存有我国最完整、 面积最大
的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ꎮ 本研究选择在
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徐家坝
地区ꎬ 地理位置为北纬 23° 35′ ~ 24° 44′ꎬ 东经
100°54′~101°30′ꎬ 平均海拔 2 400 ~ 2 700 mꎮ 根
据位于徐家坝地区的哀牢山生态站的气象观测
结果ꎬ 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 1 841 mmꎬ 85%以
上的降水集中在雨季ꎬ 年蒸发量为 1 485 9 mmꎬ
相对湿度 86%ꎮ 年平均气温 10 7 ℃ꎬ 最低气温
-8 0 ℃ꎬ 最低月平均气温 4 7 ℃ꎬ 最高月平均
气温 16 4 ℃ꎮ 全年无霜期 180 dꎬ 终年温凉潮
湿ꎮ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徐家坝地区的主要原
生森林植被ꎬ 森林郁闭度达 0 9以上ꎬ 代表性优
势树种有木果柯 ( Lithocarpus xylocarpus)、 硬壳
柯 (L hancei)、 变色锥 (Castanopsis wattii) 等ꎮ
林内附生植物非常发达ꎬ 其中附生地衣是重要
的附生类群之一ꎬ 它们主要分布于树干、 树枝等
部位ꎬ 已调查记录的附生地衣有 217 种 (Li 等ꎬ
2013a)ꎮ
4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2 材料和方法
2 1 实验材料
参考前人对该地区附生地衣物种分布和组成的调查
研究资料ꎬ 本研究选取哀牢山山地森林中 3 种代表性附
生地衣平滑牛皮叶 (Sticta nylanderiana)、 网肺衣 (Lobaria
retigera) 和橄榄斑叶 (Cetrelia olivetorum) 进行相关研究ꎮ
根据有关文献的报道 (王立松ꎬ 2012ꎻ Li等ꎬ 2013a)ꎬ 3种
附生地衣的生态及生物学特征分别为: 平滑牛皮叶较
厚ꎬ 绿色ꎬ 大型叶状厚革质地衣ꎬ 多分布于原生林及一
些次生林内高湿、 多光的小生境ꎻ 网肺衣为叶状ꎬ 深褐
色或黑色ꎬ 中到大型地衣ꎬ 主要分布于林内阴湿或树干
藓丛中ꎻ 橄榄斑叶ꎬ 叶状ꎬ 绿色ꎬ 中到大型、 厚度中
等ꎬ 广泛分布于本地区的森林和灌丛中ꎮ 本研究所用的
3种地衣在叶片厚度、 叶面形态上均有所差异ꎬ 持水能
力有所不同ꎮ
2 2 不同水分条件下地衣光合参数测量
实验于 2013年 3-4 月期间在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
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ꎮ 根据已有的研究 (李苏等ꎬ 2007)ꎬ
从哀牢山生态站附近地区采集生长状况良好的 3 种地衣
样品若干ꎬ 在生态站实验室内将 3 种附生地衣样品浸于
蒸馏水中ꎬ 直至地衣完全浸湿至饱和后拿出ꎬ 拭去多余
浮水后进行测定ꎮ 浸湿的地衣置于空气中ꎬ 会随时间延
长而含水量降低ꎬ 利用地衣水分蒸发过程形成的不同含
水量梯度ꎬ 测量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种类地衣的净光合
速率曲线随光合有效辐射 (PAR) 的变化趋势ꎮ
实验选取 3种不同含水量状况的地衣样品ꎬ 采用 LI ̄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 (LI ̄Cor Inc.ꎬ Linco ̄
lnꎬ NEꎬ USA)ꎬ 利用 RGB 光源提供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PAR)ꎬ 设定光照梯度为 0、 20、 50、 80、 100、 200、
400、 600、 800、 1 000、 1 200、 1 400 μmolm-2s-1ꎬ 测
定各自的净光合速率 (Pn)ꎬ 重复测量 3次ꎬ 测定时间选
在晴朗天气的上午时段进行ꎮ 地衣形状多不规则ꎬ 同时
存在褶皱ꎬ 不能准确利用面积衡量净光合速率ꎬ 因而在
本研究中采用国外文献中常用的干重为光合单位 (Lange
等ꎬ 2004)ꎮ 由于地衣实验材料的变水特性ꎬ 无法控制其
含水量为固定值ꎬ 因此在每次测量前后ꎬ 利用 0 001 精
度的电子天平对各个实验样品进行称量ꎬ 测定并计算各
样品的含水量ꎮ 参照 Lange和 Green (1996) 有关地衣净
光合速率与水分关系研究的方法ꎬ 对地衣体含水量认定
为测量前后的含水量数值区间范围ꎮ 本实验中ꎬ 根据地
衣的变水特性和不同地衣的持水能力不同ꎬ 我们分别测
定了 W1: 饱和含水 (含水量 150% ~ 200%)ꎬ W2: 正常
含水 (含水量 80% ~ 130%)ꎬ W3: 轻度干旱 (含水量
30%~60%) 和 W4: 干旱 (含水量 5% ~ 10%) 4 种不同
水分条件下地衣的光合光响应ꎬ 且因不同地衣存在持水
能力差异ꎬ 故在各含水量状态下的不同地衣的具体含水
量有所不同ꎮ
以光照强度 (PAR) 为横轴ꎬ 地衣净光合速率 (Pn)
为纵轴ꎬ 绘制光响应曲线ꎮ 气体交换技术无法直接测
出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ꎬ 故而只能通过光响应模型进
行估计 (王秀伟和毛子军ꎬ 2009)ꎮ 由于利用 LI ̄Cor 公
司提供的光合助手 (Photosynthesis) 软件较实际拟合效
果偏大ꎬ 因此利用 SPSS 拟合光响应参数 (刘维暐等ꎬ
2013)ꎮ 为进一步提高拟合精度ꎬ 光响应曲线采用国
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非直角双曲线模型ꎬ 拟合公式为
(Grahamꎬ 2001):
Pn =
Φ × PAR + Pmax - (Φ × PAR + Pmax) 2 - 4K × Φ × PAR × Pmax
2K
- Rday
式中ꎬ Pn为净光合速率 (nmolg
-1s-1)ꎬ PAR为光合有效辐射 (μmolm-2s-1)ꎬ Pmax为最大净光合速率 (μmolg
-1
s-1)ꎬ Rday为暗呼吸速率 (nmolg
-1s-1)ꎬ Φꎬ K为模型拟合参数ꎮ
计算光饱和点 LSP 与光补偿点 LCP 时ꎬ 直线 y=Pmax
与弱光下 (PAR<200 μmolm-2s-1) 的线性方程相交ꎬ
交点所对应 x轴的数值即为 LSP 值ꎮ 光补偿点 LCP 计算
公式为 (陈志成等ꎬ 2012):
LCP =
Rday × Pmax - K × R2day
Φ × (Pmax - Rday)
2 3 附生地衣光反应中心 (PSII) 对水分含量变化的响应
为了解附生地衣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反应中心的最
大光化学潜能ꎬ 我们测定了 3 种地衣的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 Fm)ꎮ 利用上述各不同含水量的地衣样品ꎬ 对每个
样品用叶夹进行 15~ 20 min 的暗适应ꎮ 每次暗适应后使
用 FMS ̄2便携式荧光仪 (Hansatechꎬ UK) 对样品的初始
荧光 (F0)、 最大荧光 (Fm) 进行测量ꎬ 计算可变荧光
Fv =Fm-F0ꎬ 然后得出各个地衣样品光系统 II (PSII) 的
最大光合效率 Fv / Fm = (Fm -F0) / Fmꎮ 与此同时ꎬ 同 2 2
的方法ꎬ 利用电子天平称量其湿重ꎬ 然后根据样品干
重ꎬ 计算出含水量ꎮ 实验所涉及的含水量梯度范围与 2 2
测定时相同ꎮ
2 4 数据分析
本实验采用 Excel 2003、 SPSS 10 0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ꎬ 利用 Sigmaplot 10 0软件进行相关图表绘制ꎮ
5065期 陈 克等: 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 3 种附生地衣光合作用
光响应特征
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 3种附生地衣光响
应曲线的模拟结果显示 (图 1、 表 1)ꎬ 4 种含水
量条件下ꎬ 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 R2均在 0 9 以
上ꎮ 综合比较 3种地衣的 LCP 和 Rday与实测值的
接近程度ꎬ 可以看出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模型拟
图 1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 3种附生地衣光合
速率光响应曲线的模拟
Fig 1 Simulation of photosynthetic rate ̄light response
curves of three epiphytic lichens
W1: 饱和含水 Saturated moisture (150%~200%)ꎻ W2: 正常含水
Standard moisture (80%~130%)ꎻ W3: 轻度干旱 Mild aridity
(30%~60%)ꎻ W4: 干旱 Aridity (5%~10%)
合值与真实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ꎬ 表明该模型可
以较准确地模拟地衣体光合速率的光响应规律ꎮ
从图 1中可以看出ꎬ 在光强较低时 (光合有
效辐射强度 PAR<400 μmolm-2s-1)ꎬ 不同含
水量条件下 3 种附生地衣的净光合速率 Pn对
PAR变化反应均较敏感ꎬ Pn随着 PAR 的增强较
快上升ꎮ 在 PAR>400 μmolm-2s-1时ꎬ 地衣 Pn
增加减缓ꎬ 在 W1和 W2条件下ꎬ 3 种附生地衣的
Pn在约 800 μmolm
-2s-1处达到饱和ꎮ 3种地衣
的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和暗呼吸速率 Rday会因含
水量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 随着含水量的增
加ꎬ 3种地衣的 Pmax和 Rday会随之增加ꎬ 并在 W1
含水量条件下达到最高值ꎮ 平滑牛皮叶和橄榄斑
叶的 Pmax在 W1 ~W3范围内较高ꎬ 网肺衣在 W1 ~
W2条件下较高ꎬ 均可达到 15 nmolg
-1s-1以
上ꎻ 在 W4条件下ꎬ 3 种地衣的 Pmax最低ꎬ 仅为
1 738~ 4 941 nmolg-1s-1ꎮ Rday与 Pmax表现出
同样的变化趋势ꎬ W1条件下ꎬ 3 种地衣 Rday最
高ꎬ 随含水量降低而减弱ꎮ 当含水量降至 W4条
件时ꎬ Rday明显降低ꎬ 网肺衣出现最小值ꎬ 仅为
0 634 nmolg-1s-1ꎮ 不同水分条件下 3 种地衣
的光补偿点 LCP 整体变化范围为 26 ~ 97 μmol
m-2s-1ꎮ 3种地衣的光补偿点 LCP 在 W1 ~W3条
件下ꎬ 随水分含量降低会略微增加ꎬ 但降至 W4
时ꎬ 3种地衣的 LCP 值则明显升高ꎬ 数值在 57~
97 μmolm-2s-1之间ꎮ 这说明哀牢山森林 3 种
附生地衣含水量的提高会使附生地衣利用弱光的
能力逐渐增强ꎮ
3种附生地衣的光饱和点 LSPꎬ 在不同含水
量条件下的变化范围为 225~829 μmolm-2s-1ꎬ
地衣的 LSP 存在随含水量降低而有所下降的趋
势ꎮ 其中ꎬ 在含水量为 W1时ꎬ 平滑牛皮叶与网
肺衣的 LSP 最高ꎬ 橄榄斑叶的 LSP 在 W2条件下
达到最高ꎻ 当含水量为 W4时ꎬ 3 种地衣的 LSP
值均为最低水平ꎬ 其中橄榄斑叶的 LSP 在 3 个
物种中最低ꎬ 仅为 226 μmolm-2s-1ꎮ
3 2 3种地衣最大光化学效率对水分含量的响应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附生地衣初始荧光参数存
在较大的差异ꎮ 如图 2 所示ꎬ 在 W4条件下ꎬ 3
种地衣均表现出极其微弱的 F0值ꎬ F0均在 100
以下ꎬ 平滑牛皮叶的 F0值甚至不足 50ꎮ 当含水
6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量达到 W3时ꎬ 地衣的初始荧光则迅速增强ꎬ 达
到 200以上ꎬ 平滑牛皮叶的 F0值可达 400 以上ꎮ
附生地衣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也表现出与 F0相同
的变化趋势ꎮ W4条件下ꎬ 平滑牛皮叶、 网肺衣
与橄榄斑叶最低值分别只可达到 0 115、 0 050
和 0 225ꎮ 含水量一旦超过 W3ꎬ 平滑牛皮叶与
橄榄斑叶两种地衣的 Fv / Fm值即可达到 0 5 以
上ꎬ 而网肺衣的 Fv / Fm值则保持 0 3 ~ 0 4 之间ꎮ
之后即使含水量增加ꎬ 地衣的 Fv / Fm值也只表现
出平缓增加的趋势ꎮ
各水分条件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ꎬ 当含
水量较高的条件下 (超过W3)ꎬ 每种地衣在各含
水量处理间 (从 W1到 W3) 的 F0和 Fv / Fm值间差
异不显著 (P>0 05)ꎬ 3 种地衣的变化规律基本
一致ꎮ 但是ꎬ W1、 W2和 W3的 3 种水分条件与
干旱条件 (W4) 相比ꎬ 它们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表 1 3种附生地衣的光响应曲线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light response curve on three epiphytic lichens
地衣种类 Species
含水量
Water
content
最大光合速率
Pmax
(nmolg-1s-1)
暗呼吸速率
Rday
(nmolg-1s-1)
光补偿点
LCP
(μmolm-2s-1)
光饱和点
LSP
(μmolm-2s-1)
R2
平滑牛皮叶
Sticta nylanderiana
W1
W2
W3
W4
44 478
28 279
15 117
2 909
11 823
8 250
6 269
2 272
36 360
36 934
38 398
57 198
728 508
723 488
499 077
418 087
0 988
0 967
0 962
0 935
网肺衣
Lobaria retigera
W1
W2
W3
W4
27 111
15 715
9 715
4 941
4 037
3 097
1 093
0 634
26 234
27 400
51 043
79 950
531 431
432 472
445 536
379 521
0 995
0 948
0 955
0 976
橄榄斑叶
Cetrelia olivetorum
W1
W2
W3
W4
36 385
24 688
16 505
1 738
6 543
4 826
4 082
1 325
42 091
75 901
87 276
97 440
784 857
829 093
679 690
225 667
0 987
0 969
0 971
0 914
注: 同图 1 Note: as the same as the fig 1
图 2 不同含水量下 3种附生地衣荧光参数
Fig 2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three kinds of epiphytic lichen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W1-W4: 同图 1ꎬ as the same as the fig 1
7065期 陈 克等: 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特性
(P<0 01)ꎮ 在干旱条件下ꎬ 除平滑牛皮叶与橄
榄斑叶间 Fv / Fm参数差异不显著外ꎬ 其余均达到
显著水平 (P<0 05)ꎮ
4 讨论与结论
由于附生地衣的变水特征ꎬ 它们的自身含水
量差异较大ꎬ 稳定性比高等植物差很多ꎬ 使得其
光合生理特征参数的变化较大 (Nashꎬ 2008)ꎮ
同一光照条件下ꎬ 往往在含水量较高时ꎬ Pmax数
值相对较高ꎮ Lange 等 (2004) 在研究野外条件
下地衣 Pseudocyphellaria aurata光合特性中发现ꎬ
在含水量为 100% ~ 200%条件时ꎬ 其 Pmax最大ꎮ
本项实验结果中ꎬ 3 种附生地衣的 Pmax与 Rday在
含水量较高的条件下均表现出较高数值ꎬ 在 W1
含水量条件时为最高ꎮ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ꎬ 3 种
附生地衣的 Pmax与 Rday逐渐降低ꎬ 在严重水分亏
缺时ꎬ 其 Pmax与 Rday极小ꎬ 生理活动近乎停止ꎮ
地衣通过降低其生理活动以适应干旱条件ꎬ 但较
长时间的干旱ꎬ 会使附生地衣因严重的干旱胁迫
而显著减弱对光能的利用能力ꎬ 阻碍其正常生长
(Langeꎬ 2003)ꎮ 虽然一些报道中提及到一些地
衣不能忍受长期的浸水环境ꎬ 否则会引起菌藻分
离ꎬ 导致死亡 (Nashꎬ 2008)ꎬ 但对于地衣的生
长而言ꎬ 较高的含水量条件是激发附生地衣提高
净光合速率的重要条件ꎮ
光补偿点 LCP 是衡量植物利用弱光能力的
指标ꎮ 植物的 LCP 越小ꎬ 表明其对弱光的利用
能力相对越强 (吴家兵等ꎬ 2006)ꎮ 附生地衣的
LCP 值因物种和生境变化会出现很大差异ꎮ 从林
下荫庇生境到暴露于强光下的生境ꎬ 附生地衣的
LCP 变化范围为 4 ~ 146 μmolm-2s-1ꎬ 生长于
干旱地区的地衣ꎬ 其 LCP 会更高 ( Green 等ꎬ
1997)ꎮ 本研究的 3 种附生地衣 LCP 值均较高ꎬ
尤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ꎬ 这即暗示 3种附生地衣
对弱光不够敏感ꎮ Green 等 (1997) 发现ꎬ 使用
表观量子效率 AQY值衡量地衣的弱光利用能力ꎬ
虽然数值变化较大ꎬ 但亦能够显示出在含水量较
低的条件下利用弱光能力差的现象ꎮ 随着水分条
件的改善ꎬ 3种附生地衣的 LCP 降低ꎬ 对弱光的
敏感性增强ꎬ 从而在较低光照下能够提高净光合
速率ꎬ 扩展了对弱光的利用范围ꎮ 较高的 LCP
能够使附生地衣适应自身所处小生境ꎬ 在干季干
燥强光条件下形成保护ꎬ 在雨季阴湿条件下提高
对弱光的利用ꎮ
光饱和点 LSP 通常是用来衡量植物光合作
用对高光强适应能力强弱的指标 (钱文莲等ꎬ
2009)ꎮ Lange等 (2007) 对纳米比亚几种强光下
生长的附生地衣进行野外观测结果表明ꎬ 附生地
衣 Xanthoria turbinata的 LSP 可达到 1 000 μmol
m-2s-1左右ꎮ 较高的光补偿点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说明一些 “阳生类” 附生地衣趋向于向光照
较强的林冠外层树枝上生长 (Coote等ꎬ 2012) 的
事实ꎬ 而 “阴生类” 地衣利用强光的能力则明
显不足ꎬ 如 Pseudocyphellaria aurata 的 LSP 只有
300 μmolm-2s-1左右 (Langeꎬ 2004)ꎮ 在本研
究中ꎬ 3种附生地衣的 LSP 均在 225 ~ 829 μmol
m-2s-1范围ꎬ 说明 3 种生长于灌丛或半荫庇
林冠的附生地衣能较好地适应较强光照的环境ꎬ
不易发生光抑制ꎬ 具备 “阳生植物” 的特性ꎮ 同
时我们还发现ꎬ 在含水量条件优越的条件下
(W1 ~W2)ꎬ 网肺衣的 LSP 值均较其他两种地衣
更低ꎮ 网肺衣的光合部分为共生蓝藻ꎬ 属于蓝藻
地衣类群ꎮ 在新西兰地区热带雨林地衣中ꎬ Green
等 (1997) 研究的 3种蓝藻地衣的 LSP 值均较低ꎬ
尤其是 Coccocarpia palmicola 和 Sticta caliginosa 的
LSP 较其他种类更低ꎬ 由此表明地衣利用光能的
能力可能因所共生藻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ꎮ
总之ꎬ 含水量降低ꎬ 地衣的光合能力会暂时
性休眠ꎬ 从而使 LCP 升高ꎬ LSP 降低ꎬ 减少了
光强的有效利用范围ꎮ 含水量增加有助于增强附
生地衣对光的广幅适应能力ꎬ 从而有效利用光能
进行光合作用ꎮ
植物叶片的初始荧光参数 F0 和最大光化学
效率 Fv / Fm 是反映光合活动生理活性强弱的有
效指标ꎮ 根据 Lakatos (2012) 等对热带森林中 4
种附生地衣 Thelotrema alboolivaceum、 Herpothal ̄
lon rubrocinctum、 Phyllopsora corallina及 Coenogo ̄
nium linkii的荧光参数测定的结果ꎬ 其 Fv / Fm 值
范围为 0 28~0 65ꎬ 而本研究中 3种附生地衣在
饱和含水量条件下的 Fv / Fm 值在 0 35 ~ 0 58 之
间ꎬ 这与 Lakatos 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ꎮ 此外ꎬ
本研究地衣光合及荧光特性测定时间为干季ꎬ 在
干旱条件下ꎬ 附生地衣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降
低ꎬ 而且长期水分亏缺的地衣体供水后ꎬ 在其光
80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合能力及光化学效率的恢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时
间滞后性ꎬ 因而也可能导致所测荧光参数值有所
偏低ꎬ Li等 (2013b) 也观测到类似的结果ꎮ
通过对不同水分条件下 3种附生地衣的初始
荧光参数 F0 的变化的研究ꎬ 可以推断光系统 II
(PSII) 反应中心的活性状况ꎮ 干旱条件下地衣
的 F0 很低ꎬ PSII 反应中心会产生可逆性失活或
一定程度的破坏ꎬ 叶绿素荧光参数 Fv / Fm 是度
量叶片 PSII 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 PSII 的潜在活
性ꎬ 是环境胁迫程度的标志 (孙景宽等ꎬ 2009)ꎮ
根据对高等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最大光化学效
率的测定结果ꎬ 发现除少数耐旱植物的 Fv / Fm
值在干旱条件下变化较小外ꎬ 大多会因干旱条件
而降低 (王琰等ꎬ 2011)ꎮ 在本研究中ꎬ 干旱条
件下附生地衣的 Fv / Fm 处于极微弱水平ꎬ 表现
出类似光抑制的特征ꎮ 促使地衣升高 Fv / Fm 值
的含水量临界点不高ꎬ 只在含水量为轻度含水
时ꎬ Fv / Fm 值即可 “激活”ꎬ 达到一个相对较高
的数值ꎬ 且与干旱条件下的荧光数值之间的差异
十分显著ꎮ 有研究结果显示ꎬ 露水对附生地衣保
持较高的 Fv / Fm 值作用明显ꎬ 可使 Thelotrema al ̄
boolivaceum等几种附生地衣的 Fv / Fm 值在午间依
然保持在 0 4 以上ꎬ 延长光合时间 (Lakatos 等ꎬ
2012)ꎬ 由此说明水分条件对附生地衣的最大光
化学效率有显著的影响ꎮ 地衣含水量的继续增加
可使附生地衣的荧光参数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上ꎬ 但影响不大ꎬ 其他相关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
结果 (Strong等ꎬ 2013)ꎮ 此外ꎬ 从本研究 3 种地
衣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荧光特性测定结果看ꎬ 蓝
藻地衣网肺衣的最大光合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
种绿藻地衣ꎬ 即使在水分条件充足的情况下ꎬ 相
对于另外两种附生地衣ꎬ 网肺衣对光强的耐受力
较差ꎬ 表明该种地衣更适宜在较阴湿生境中生存ꎮ
Lange和 Green (1996) 在研究水分条件对
茶渍属地衣 (Lecanora muralis) 光合作用影响时
发现ꎬ 在水分超饱和 (Suprasaturation) 条件下ꎬ
地衣的净光合速率出现下降趋势ꎬ 并认为这种变
化可能是由于附生地衣特殊的形态结构阻碍了正
常的气体交换而造成的ꎬ 但适当过量的水分条件
对附生地衣的光化学构件并未造成抑制与破坏ꎬ
较高的含水量条件不会对 Fv / Fm 造成太大变化ꎬ
可使 Fv / Fm 值保持在较高水平ꎮ 在本研究中ꎬ 同
一光照条件下ꎬ Pn 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ꎬ 水分饱
和条件下 3 种附生地衣的 Pn 处于一个较高的水
平ꎬ 未出现 “水分超饱和” 的现象ꎬ 这可能与
不同种类地衣对水分的耐受性有所不同有关ꎮ
综上所述ꎬ 对 3种哀牢山附生地衣光合光响
应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ꎬ 3 种地衣有较高的光补
偿点和光饱和点ꎬ 可很好地适应强光照条件ꎮ 在
干旱胁迫条件下ꎬ 附生地衣的光合代谢活动减弱
甚至停止ꎮ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ꎬ 地衣的最大净光
合速率与暗呼吸速率随之增大ꎬ 光补偿点降低ꎬ
光饱和点升高ꎬ 从而增强对强光与弱光的利用能
力ꎮ 不同水分条件下附生地衣初始荧光 F0 和最大
光化学效率 Fv / Fm 的测定结果表明ꎬ 附生地衣对
水分有很强的敏感性ꎬ 叶绿素光反应中心在含水
量较低的条件下即可恢复正常活性ꎬ 随着水分条
件的进一步改善有助于其较快地进入到较高的活
性生理状态ꎮ 光照和水分的综合作用以及地衣生
理活动对其的适应性ꎬ 保证了亚热带山地常绿阔
叶林系统中现有的附生地衣的生长和分布格局ꎮ
〔参 考 文 献〕
王立松ꎬ 2012. 中国云南地衣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Bai KD (白坤栋)ꎬ Jiang DB (蒋得斌)ꎬ Cao KF (曹坤芳) et al.ꎬ
2010.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to season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 ̄leaved trees in montane forests of
Ailao Mountain and Mao’er Mountain [J] .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ꎬ 30 (4): 0905—0913
Barták Mꎬ Solhaug KAꎬ Vráblíková H et al.ꎬ 2006. Curling during
desiccation protects the foliose lichen Lobaria pulmonaria against
photoinhibition [J] . Oecologiaꎬ 149: 553—560
Benzing DHꎬ 1998. Vulnerabilities of tropical forests to climate
change: the significance of resident epiphytes [ J ] . Climatic
Changeꎬ 39 (2): 519—540
Bukhov NGꎬ Govidachary Sꎬ Egorova EA et al.ꎬ 2004. Recovery of
photosystem I and II activities during re ̄hydration of lichen Hyp ̄
ogymnia physodes thalli [J] . Plantaꎬ 219: 110—120
Chen ZC (陈志成)ꎬ Wang RR (王荣荣)ꎬ Wang ZW (王志伟) et al.ꎬ
2012. Light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of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 [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ꎬ 10 (3): 105—110
Cooperꎬ 1975. Photosynthesis and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Environ ̄
ment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te Lꎬ Smith GFꎬ Kelly DL et al.ꎬ 2012. Epiphytes of Sitka spruce
(Picea sitchensis) plantations in Ireland and the effects of open
spaces [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ꎬ 16 (14): 4009—4024
9065期 陈 克等: 不同水分条件下三种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特性
Endo Tꎬ Okuda Tꎬ Tamura M et al.ꎬ 2002. Estimation of net photo ̄
synthetic rate based on in ̄situ hyperspectral data [ J] . Agricul ̄
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ꎬ 41: 564—57
Foster Pꎬ 2001.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ropical montane cloud forests [ J] . Earth Science Re ̄
viewsꎬ 55: 73—106
Graham DFꎬ 2001. Models of photosynthesis [ J] . Plant Physiologyꎬ
125: 42—45
Green TGAꎬ Büdel Bꎬ Meyer A et al.ꎬ 1997. Temperate rainforest li ̄
chens in New Zealand: light response of photosynthesis [ J]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Botanyꎬ 35: 493—504
Lakatos Mꎬ Obregón Aꎬ Büdel B et al.ꎬ 2012. Midday dew ̄an over ̄
looked factor enhancing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corticolous epi ̄
phytes in a wet tropical rain forest [ J] . New Phytologistꎬ 194:
245—253
Lange OLꎬ Büdel Bꎬ Heber U et al.ꎬ 1993. Temperate rainforest li ̄
chens in New Zealand: high thallus water content can severely lim ̄
it photosynthetic CO2 exchange [J]. Oecologiaꎬ 95: 303—313
Lange OLꎬ Green TGAꎬ 1996. High thallus water content severely lim ̄
its photosynthetic carbon gain of central European epilithic lichen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J]. Oecologiaꎬ 108 (1): 13—20
Lange OLꎬ 2003.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if the epilithic lichen Le ̄
canora muralis: long ̄term field monitoring of CO2 exchanges
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II. Dielꎬ seasonalꎬ and annual car ̄
bon budgets [J] . Floraꎬ 198: 277—292
Lange OLꎬ Büdel Bꎬ Meyer A et al.ꎬ 2004. Lichen carbon gain under
tropical conditions: water ralations and CO2 exchange of three Lo ̄
bariaceae species of a lower montane rainforest in Panama [ J] .
Lichenologistꎬ 36: 329—334
Lange OLꎬ Green TGAꎬ Meyer A et al.ꎬ 2007. Water relations and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of epiphytic lichens in the Namib fog
desert [J] . Floraꎬ 202: 479—487
Li S (李苏)ꎬ Liu WY (刘文耀)ꎬ Wang LS (王立松) et al.ꎬ 2007.
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lichens in the pri ̄
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in Ailao Mountainꎬ Yunnan [ J] .
Biodiversity Science (生物多样性)ꎬ 15 (5): 445—455
Li S ꎬ Liu WYꎬ Li DWꎬ 2013a. Epiphytic lichens in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 Species divers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ꎬ 159: 88—95
Li W ꎬ Lan SBꎬ Zhang DL et al.ꎬ 2013b. Recovery of chlorophyll flu ̄
orescence and CO2 exchange in lichen soil crusts after rehydra ̄
tion [J]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ꎬ 55: 77—82
Liu WW (刘维暐)ꎬ Chen C (陈翠)ꎬ He RH (和荣华) et al.ꎬ
2013. Photosynthesis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aris ( Trilliaceae)
species [J] .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
报)ꎬ 35 (5): 594—600
Liu YF (刘宇峰)ꎬ Xiao LT (萧浪涛)ꎬ Tong JH (童建华) et al.ꎬ
2009. Primary application on the non ̄rectangular hyperbola model
for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curve [ J] .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中国农学通报)ꎬ 21 (8): 76—79
Lu PL (陆佩玲)ꎬ Yu Q (于强)ꎬ Luo Y (罗毅) et al.ꎬ 2001. Fit ̄
ting light response curves of photosynthesis of winter wheat [J] .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中国农业气象)ꎬ 22 (2):
12—14
Lüttge Uꎬ 2013. Desiccation tolerance of the epilithic lichen Lecanora
muralis (Schreb.) Rabenh. in the temperate climate [J] . Floraꎬ
208: 233—237
Nash III THꎬ 2008. Lichen Biology ( Second Edition) [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ian LW (钱莲文)ꎬ Zhang XS (张新时)ꎬ Yang ZJ (杨智杰) et
al.ꎬ 2005.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igh response models for pho ̄
tosynthesis [J] .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武汉植
物学研究)ꎬ 27 (2): 197—203
Song L (宋亮)ꎬ Liu WY (刘文耀)ꎬ 2011. Epiphytic plants: Their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and roles in bioindication [ J] . Chi ̄
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生态学杂志)ꎬ 30 (1): 145—154
Strong CLꎬ Bullard JEꎬ Burford MA et al.ꎬ 2013. Response of cya ̄
nobacterial soil crusts to moistur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 J] .
Catenaꎬ 190: 195—202
Sun JK (孙景宽)ꎬ Zhang WH (张文辉)ꎬ Lu ZH (陆兆华) et al.ꎬ
2009.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Elaeagnus an ̄
gustifolia L. and Grewia biloba G. Don var. parviflora ( Bge.)
Hand.  ̄Mazz.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J] . Bulletin of Bo ̄
tanical Research (植物研究)ꎬ 29 (2): 216—223
Wang BY (王博轶)ꎬ Ma HJ (马洪军)ꎬ Su TW (苏腾伟) et al.ꎬ
2012.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acclimation to changes in light
regimes in two tropical rainforest species [J] .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植物生理学报)ꎬ 48 (3): 232—240
Wang XW (王秀伟)ꎬ Mao ZJ (毛子军)ꎬ 2009. Practicability of 7
light responsive curve models to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 J] .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研究)ꎬ 29 (1): 43—48
Wang Y (王琰)ꎬ Chen JW (陈建文)ꎬ Di XY (狄晓艳)ꎬ 2011.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ponses of photosynthetic and chloro ̄
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to water stress in seedlings of six
provenances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J] .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ꎬ 23: 7031—7038
Wu JB (吴家兵)ꎬ Guan DX (关德新)ꎬ Zhang M (张弥) et al.ꎬ
2006.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Quercus mongolica in re ̄
g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J] .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
报)ꎬ 23 (4): 548—554
Xu ZZꎬ Shimizu Hꎬ Yagasaki Y et al.ꎬ 2013. Interactive effects of el ̄
evated CO2ꎬ droughtꎬ and warming on plants [ J] .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ꎬ 32: 692—707
Yamori Wꎬ Evans JRꎬ Von Caemmerer Sꎬ 2010. Effects of growth and
measurement light intensities o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O2
assimilation rate in tobacco leaves [J] . Plantꎬ Cell & Environ ̄
mentꎬ 33: 332—343
016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