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mathemat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compatibility law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based on UD-PLS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19 •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
徐培平,张奉学*,符林春,李向阳,赵 昉,赖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
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
相互作用复杂等特点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方规律为研究实例,分析研究中药复
方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 UD-PLS 方法获得了中药复方不同配伍与整体疗效密切相关的认
识,阐明了药物配伍对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对科学揭示中
药复方配伍及组方科学化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相互作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
中图分类号:R2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04 - 0819 - 06
A mathemat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compatibility law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based on UD-PLS
XU Pei-ping, ZHANG Feng-xue, FU Lin-chun, LI Xiang-yang, ZHAO Fang, LAI Xiao-p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formula; compatibility law; interaction; uniform design (UD);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中药复方是两味及两味药以上的多药物按一定
配伍法则联合用药,其药物组成少则四五味,多则
20 多味,这为复方的研究首先在实验设计上带来了
一定的困难[1]。多种药物配伍在一起,相互之间必
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综合表现为配伍后药效
的增强或减弱等(减毒实质也是药物的某一方面的
作用的抑制或减弱),这种相互作用具有非线性复杂
系统的特点[2]。如何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本质
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难题,也是中药复方新药开发
如何解决科学配伍组方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根据中药复方的组成特点和配伍相互
作用规律,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方
法进行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
初步探讨。
1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特点
1.1 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单味药的应用及药与
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配伍和君臣佐使配
伍理论。通过配伍能增强单味药物的药效,或减小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对复方的整体效应
产生 3 种不同的结果,即协同效应、叠加效应和拮
抗效应。
1.2 中药复方配伍相互作用的数理实质
当配伍药物有相同的作用,即作用方向相同时,
可以用同样的药效指标来分析配伍效果,如协同性、
拮抗性或相加性。若各药作用不同,属不同类别药
物,但有明确的配伍目的,配伍后不能仅用一个药
效指标来分析,需制定综合指标进行分析。但药物
配伍的相互作用无论独立与否,都有共同的最终目
标——增效或减毒,这也是药物配伍的最基本要求。
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是相对的,在多数情况下比较
复杂。但是在多数研究中,特别是药物治疗学研究
中,研究更多的配伍效应是“增效”、“减毒”,因此
在实际研究中,先确定一个期望效应,如果达到此
期望值为叠加效应,超过则为协同效应,低于则为
拮抗效应[3]。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不但与组分的种
类有关,还与配伍比例以及剂量相关,且呈现动态
的关系,可能出现低剂量协同、高剂量拮抗,此

收稿日期:2010-06-2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308012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0732004)
作者简介:徐培平(1971—),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病毒中药研究及其开发。Tel: (020)36585456 E-mail: xupeiping@21cn.com
*通讯作者 张奉学 Tel: (020)36585148 E-mail: doczhang@tom.com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20 •
比例协同、彼比例拮抗等情况。且中药复方作用于人
体或者动物,效应器官和药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
用;又由于反馈和适应等现象存在,这种影响就更加
复杂,甚至与用药次序有关。中药之间相互作用不仅
表现在药效方面,也表现在药物代谢、药物化学等方
面(本文针对的是药效方面)。因此,中药复方配伍
相互作用一直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难题[4]。
1.2.1 中药复方配伍相互作用的数理表示 即协同
作用为 1+1>2;拮抗作用为 1+1<2;叠加作用(相
加作用)为 1+1=2。中药复方配伍的 3 种相互作
用体现在复方“七情和合”和“君臣佐使”理论中。
1.2.2 中药复方配伍中的相互作用
(1)“七情和合”配伍中的相互作用[5-6] ①单
行:历代认为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疗疾病,但既然属
于“七情”之一,应该也是“和合”(配伍)的形式。
笔者理解为单行是指两药同用,功效互不影响或无
明显影响,分别针对一定的病机,发挥各自的药效。
这种配伍更多体现于临床处方应用中的随证加减,
就是在配伍后的处方中,再针对某些兼症而选加的
药物。单行有点类似叠加效应(1+1=2),两药合
用作用没有协同和拮抗效应。②相须:此作用表现
为药物的协同性增效作用,其综合疗效是 1+1>2。
一般来说,相须药物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向,
类似于一个药的不同剂量合用。③相使:相使的作
用也表现为药物的协同性增效作用,其综合疗效是
1+1>2。相使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或部分不同,但
可能作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环节,表现出来
的综合疗效是增效作用。④相畏、相杀和相恶:此
作用表现为一个药物拮抗另一个药物,其综合疗效
表现为 1+1<2。⑤相反:相反所表现的是药物配伍
后协同性或叠加性作用,其综合疗效为 1+1≥2,而
这种相互作用不是所需的治疗作用。
(2)“君臣佐使”配伍中的相互作用 “君、臣”
药在方中配伍后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纳在“七情”当
中。“佐、使”药中的相互作用:①引经药,可起协
同增效或者叠加作用,聚合方中分散的药力,并引
导进入某经、某部以达到增效目的。②反佐药,是
寒热性质相反的药物同用,取其相互拮抗和相互抑
制的作用,达到相反效果。反佐药表现出来的相互
作用可以是协同也可以是拮抗。③调和药,协调复
方中诸多配伍关系,这种协调作用主要是调和各药
的气味性能,或缓解药物的峻烈之性,或缓解药物
的毒性,如甘草。它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存
在协同性、拮抗性和叠加性作用的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根据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
可以将复方配伍关系概括为 5 种:①扩效,即两药
配用,功效互补,扩大了治疗范围,但功效与不良
反应无增强或减弱的变化(1+1=2);②增效,即
两药配伍,主药原有的功效增强(1+1>2);③减
效,即两药配用,主药原有的功效减弱(1+1<2);
④增毒,即两药配用,主药的毒性增强(1+1>2);
⑤减毒,即两药配用,主药的毒性减弱(1+1<2)。
2 中药复方配伍相互作用规律的数理研究方法
2.1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安排实验组合
中药复方的一个特征是多药物用药,且各药物
剂量水平并不固定,君药与使药相差可达十几倍。
与传统相比,均匀实验设计方法不会受因素数、因
素水平的限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仅考虑实验点的
“均匀分散”性,实验次数可明显减少。大多数复方
药物研究,一般至少有 3 个以上药物,剂量水平也
常是 3 个水平以上。对于 3 种药物 7 个剂量水平的
试验,正交设计需做 49(72)次试验,全面分析的
试验次数为 343(73),而均匀设计只要 7 次即可有
初步结论[7]。
均匀实验设计安排实验组合的方法[8]:①明确
试验目的,选择考察复方,确定对症实验模型和试
验指标(3 个以上);②选择试验因素,考察药物数
量在 10 个以内;③确定因素水平,根据试验条件和
以往的实践经验,首先确定各因素的取值范围,然
后在此范围内设置适当的水平,如果水平数少于实
验次数,可采用拟水平方法;④根据因素数、水平
数来选择合适的均匀设计表进行因素水平数据排
布;⑤根据试验方案,安排试验操作。
2.2 运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建模
回归分析是均匀设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常规
的均匀设计数据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学建模。
但复方中各药物组合属于组合变量,它们之间存在严
重的多重共线性,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结果很不
稳定,以致有时某个因素是否入选对回归方程产生很
大的影响,所得的结果有时也会有较大的出入,重要
的变量往往落选。因此传统的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
性回归、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均匀设计数
据建模的需要,也是造成均匀设计在复方研究中得不
到很好运用的实际原因。
而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squares,PLS)回归
分析方法,是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21 •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多元数
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回归建模的许多实
际问题,如样本容量小于变量个数时进行回归建模,
以及多个因变量对多个自变量的同时回归分析等一
般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9]。
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偏最小二乘回
归的特点是:(1)能够在自变量存在严重多重相关
性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偏最小二乘法回归通过
对数据信息分解和筛选的方式,提取对因变量解释
性最强的综合变量,辨识系统中的信息和噪声,从
而有效地克服变量的多重相关性。(2)允许在样本
点个数少于变量个数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主要
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变量的提取方法,可以解
决复方研究中回归方程难以建立的问题。(3)偏最
小二乘回归在最终模型中包含原有的所有自变量,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数据信息,对于分析方剂中各
药物的作用具有更高的有效性。(4)偏最小二乘回
归模型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甚至一些非随
机性的噪声)。(5)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每一
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将更容易解释[9]。(6)可以实
现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当各变量集合
内部存在较大程度的相关性时,偏最小二乘回归方
法可以充分反映模型的整体性,也适合复方多效性
和多药物研究的特点[10-11]。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这些将非模型方式的数
据认识性分析方法和优化模型方法集中起来的特点
及多因变量建模功能正适合复方均匀设计试验结果
数据分析和优化模型的建立以及复方研究的要求等。
上述均匀设计及偏最小二乘数据建模均可通过
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如 DPS 数据处理系统)自动
完成。
2.3 通过获得的回归方程进行复方配伍规律研究[5]
2.3.1 “君臣佐使”的分析 在 1 个典型的二次多
项式回归模型中:
ε+β+β+β+β= ∑∑ ∑
<= =
ji
ji
iji
m
i
m
i
iiii xxxxy
2
1 1
0
根据各因素的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对 y
值影响,由此可以定性辨析各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分
清“君、臣、佐、使”。回归系数最大,为贡献值最
大因素,一般为君药。①系数为正值时,表明该因素
(药物)对指标值影响为正效应;②系数为零时,表
明该因素影响可以忽略;③系数为负值时,表明该因
素对指标影响为负效应。根据具体的指标值是越大越
好还是越小越好,由系数正负值确定君药。
2.3.2 “七情和合”分析 在君药确定以后,根据
方程中交互项的交互系数分析其他药与君药的七
情配伍关系,可以归纳为前述的 5 种相互作用类
型。对于 βijxixj 项,表明 xi 和 xj 这两因素存在交互
作用。根据具体的指标值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型来确定。
以指标是越大越好型为例:
若 βij>0,说明两因素(两药)存在正交互作
用,对指标取大值是有利的,这种作用就是协同增
效作用。若 βij<0,说明两因素(两药)存在负交
互作用,表示有拮抗作用。若 βij=0,即 βij无显著
性,说明两者无交互作用,表示相加作用。
3 实例
小承气汤为《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厚朴大黄
汤收载于《金匮要略》,二方组成相同,均由大黄、
厚朴、枳实组成,但 3 味药配比不同,其作用也有很
大差异。运用本文介绍的方法,采用均匀实验 U7(76)
对泻下作用(小肠推进率、小鼠排便时间和数量,
针对小承气汤)、镇咳祛痰作用(氨水所致小鼠开始
咳嗽时间、2 min 咳嗽的次数及小鼠气管酚红排泌
量,针对厚朴大黄汤)进行了研究[12](表 1~3),
可获得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相关信息。
3.1 小承气汤组方攻下作用
3.1.1 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建立对 Y1(鼠小
肠推进率)的数学模型,采用多因子交互项逐步回
归,获得回归方程:Y1=67.040 0-0.488 3 X1+
1.561 5 X1X2+0.039 1 X2X3(R=0.956 05)。r(Y1,
X1)=−0.819 82,r(Y1,X1X2)=0.927 84,r(Y1,
X2X3)=0.536 11。
从以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于小肠推进率而
言,单味药大黄(X1)表现为负效应,即大黄对小
肠推进率呈抑制作用,但大黄和厚朴(X2)表现出
表 1 因素与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水平 大黄(X1)/g 厚朴(X2)/g 枳实(X3)/g
1 24 0.5 4
2 12 1 0.5
3 6 2 8
4 3 4 1
5 1.5 8 16
6 0.75 16 2
7 0 0 0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22 •
表 2 小承气汤不同配伍组合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10=± n , sx )
Table 2 Effect of Xiaochengqi Decoction in different compatibility on digestive system ( 10=± n , sx )
组别 X1 X2 X3 小肠推进率(Y1)/% 排便时间(Y2)/h 排便粒数(Y3)/粒
1 24 0.5 4 75.23±6.25 1.82±0.15 11.7±0.61
2 12 1 0.5 77.38±7.41 3.11±0.21 8.1±0.52
3 6 2 8 82.11±5.24 2.63±0.13 8.5±0.48
4 3 4 1 88.97±8.15 2.37±0.08 6.4±0.37
5 1.5 8 16 90.64±7.13 2.05±0.07 9.2±0.50
6 0.75 16 2 84.41±6.43 2.48±0.13 9.9±0.33
7 0 0 0 67.04±4.04 3.93±0.11 4.5±0.28
表 3 厚朴大黄汤不同配伍组合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10=± n , sx )
Table 3 Effect of Houpo Dahuang Decoction in different compatibility on respiratory system ( 10=± n , sx )
组别 X1 X2 X3 咳嗽潜伏期(Y4)/s 咳嗽次数(Y5) 酚红排量(Y6)/ (μg·mL−1)
1 24 0.5 4 47.5±3.4 8.5±4.1 3.18±1.41
2 12 1 0.5 49.6±4.2 9.2±4.9 2.52±0.87
3 6 2 8 54.3±2.9 6.9±3.7 2.93±1.04
4 3 4 1 51.2±3.7 7.4±2.8 2.84±0.96
5 1.5 8 16 64.3±5.1 5.6±2.1 3.31±1.23
6 0.75 16 2 60.4±4.5 6.1±3.4 3.57±0.93
7 0 0 0 26.7±2.1 11.6±6.2 1.25±0.48

正效应的协同作用,两者配伍的效应强度也是最大
的(回归系数最大),因此大黄与厚朴在此作用中为
君臣之药。厚朴与枳实(X3)之间也表现出协同的
相互作用效应,对小肠推进率呈正效应。
小肠推进率属于最大型指标,即越大越好。对
于此回归方程求 Y1 最大值优化时的配伍组合,所得
的最佳配伍组合为:X1=24,X2=16,X3=14。
3.1.2 对正常小鼠排便时间的影响 采用多因子及
平方项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对 Y2(小鼠排便时间)的
数学模型。获得回归方程:Y2=3.949 7-0.451 5 X2-
0.118 6 X3-0.002 7 X12+0.023 3 X22+0.008 3 X32
(R=0.999 69)。r(Y2,X2)=−0.999 06,r(Y2,
X3)=−0.994 14,r(Y2,X12)=−0.999 23,r(Y2,
X22)=0.998 79,r(Y2,X32)=0.995 1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Y2 为越小越好指标。厚
朴(X2)与枳实(X3)单味作用对排便时间呈负效
应,可缩短排便时间,尤以厚朴作用最大,但与剂
量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大黄(X1)对排便时间也表
现为负效应,可缩短排便时间,但与剂量有关。在
此回归方程上 Y2 极小值时的最佳配伍组合经优化
表现为:X1=24.00,X2=9.70,X3=7.18。
3.1.3 小鼠排便粒数 采用多因子交互项逐步回归
方法建立对 Y3(排便粒数)的数学模型,得回归方
程:Y3=4.415 8+0.256 4 X1+0.332 2 X2+0.264 9 X3-
0.019 4 X2X3(R=0.997 97)。r(Y3,X1)=0.996 59,
r(Y3,X2)=0.994 28,r(Y3,X3)=0.963 89,
r(Y3,X2X3)=−0.883 69。
排便粒数为越大越好指标,大黄(X1),厚朴(X2),
枳实(X3)均对小鼠排便粒数呈正效应,可增加排
便粒数,尤以厚朴的强度最大。但厚朴与枳实的相
互作用表现为负效应。在求此回归方程 Y3 极大值时
的最佳配伍组合为:X1=24,X2=16,X3=0。
3.2 厚朴大黄汤组方与祛痰镇咳作用关系
3.2.1 对氨水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采用多
因子交互项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对 Y4(咳嗽潜伏期)的
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4=26.70+0.639 4 X2+
0.741 2 X3+1.823 5 X1X2-0.043 1 X1X3(R=0.999 52)。
r(Y4,X2)=0.991 73,r(Y4,X3)=0.995 22,r(Y4,
X1X2)=0.998 44,r(Y4,X1X3)=−0.954 20。
咳嗽潜伏期为越大越好指标,厚朴(X2),枳实
(X3)对于 Y4(咳嗽潜伏期)均表现为正效应,可
延长咳嗽潜伏期。大黄(X1)与厚朴相互作用也表
现为正效应,且强度为最大。而大黄与枳实的相互
作用表现为负效应。在此回归方程中求 Y4 极大值时
的最佳配伍组合为:X1=24.00,X2=16.00,X3=
14.59。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23 •
3.2.2 对咳嗽次数的影响 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
回归的方法建立对 Y5(2 min 咳嗽的次数)的数学
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5=11.60+0.159 4 X1-0.079 8
X2-0.344 0 X1X2-0.028 2 X1X3-0.006 1 X2X3
(R=0.999 44)。r(Y5,X1)=0.993 20,r(Y5,X2)=
−0.977 26,r(Y5,X1X2)=−0.998 10,r(Y5,X1X3)=
−0.991 31,r(Y5,X2X3)=−0.951 70。
咳嗽次数值为越小越好指标。大黄(X1)单味
药呈正效应,厚朴(X2)呈负效应。但大黄、厚朴、
枳实(X3)三者相互之间均有协同作用,表现出的
都是负效应,尤以大黄、厚朴配伍对减少咳嗽次数
的贡献最大。在此方程中求 Y5 极小值时的最佳配伍
组合为:X1=24,X2=16,X3=16。
3.2.3 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的影响 采用多因子交互项
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对Y6(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的数
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6=1.25+0.067 2+0.101 5
X1X2+0.006 9 X1X3+0.001 1 X2X3(R=0.998 53)。r
(Y6,X2)=0.989 54,r(Y6,X1X2)=0.993 96,r
(Y6,X1X3)=0.979 29,r(Y6,X2X3)=0.716 07。
呼吸道酚红排泌量为越大越好指标,厚朴(X2)
呈正效应,大黄(X1)、厚朴、枳实(X3)两两间均
可相互作用,起协同作用,表现为正效应。尤以大
黄与厚朴相互作用对增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的强度
最大。在此方程中求 Y6 极大值时的最佳配伍组合
为:X1=24,X2=16,X3=4.3。
4 讨论
中药复方的配伍理论是基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
用原理。1981 年 WHO 把药物联合作用明确分为 4
类:叠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国内外研究药
物相互作用的方法有:等效应线法、等高线图解分
析法、BÜrgi 法、Weaver 氏法、Chou Talalay 合并
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法、Finney 调和平均
数法、以受体学说为基础的联合作用分析法等数十
种之多[13-20]。但多针对于药效成分单一、药物数量
少(少于 3 个)的药物配伍。基于均匀设计数学方
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较适合中药配伍组合的
特点,可定性分析复方药物之间的“七情和合”与
“君臣佐使”关系等,并可确定组方中每个组分的相
对重要程度和相对量效关系,确定药物相互作用的
性质,如协同性、拮抗性和叠加性;寻找优化组方,
包括最适组分,最佳配伍比例和剂量。
从实例分析来看,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组成
相同,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两方中 3 味
药配伍比例不同。小承气汤原方以大黄为君药,枳
实为臣药,厚朴为佐使药,主治阳明腑实、大便秘
结、潮热谵语等证。小承气汤主要是攻下作用,在
对消化系统 3 个指标中,单味药的作用并不突出,
主要是 3 味药配伍的相互作用起主要作用,共奏泻
热通便、消胀除满之功;其中大黄和厚朴配伍的效
应最大,说明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厚朴大黄汤主要作用是镇咳祛痰。方中以厚朴、
枳实为主,大黄对呼吸系统 3 个指标贡献力不大。
但大黄和二药合用能加强镇咳、化痰作用,尤以厚
朴与大黄配伍的效应最大,超过单味药的效应,显
示出方药配伍的作用。分析结果与厚朴大黄汤原方
以厚朴为君,大黄、枳实为臣使,主治支饮胸满作
用相符。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
乘回归建模的方法研究复方配伍规律,可从数理方法
进行阐析,通过运用数学、计算机技术等方法对复方
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优化组方(最优
组分、配伍比例和剂量等)、各组分在方中的重要程
度,如君药(主药)、臣药(协同药),佐使药(拮抗、
相加药等)、药物相互作用的定性判断(协同性、拮
抗性和叠加性等),既有助于科学认识复方配伍的实
质,也有助于中药新药复方科学化组方。
此外,中药复方的配伍效应不仅体现在药理、
药效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药代、药化等方面,对
其深入研究不仅更有利于配伍规律的阐释,还可
以揭示中药复方的配伍的作用机制,这是今后努
力的方向[21]。
参考文献
[1] 徐培平, 朱宇同, 张美义. 多目标优化技术在中药复方
药物筛选及组方优化中的运用 [J]. 世界科学技术—中
药现代化, 2005, 7(2): 35.
[2] 韩旭华, 牛 欣.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特征及
其研究思路 [J]. 中医药学刊, 2006, 24(4): 617.
[3] 郑青山. 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 [D]. 合肥: 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 2000.
[4] 郑青山, 孙卫民. 均匀设计法分析多药物联用效果 [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1997, 2(3): 20.
[5] 徐培平. 方药配伍的“耦合”效用及其组方规律研究的
方法学探讨 [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6] 徐培平, 符林春, 张奉学, 等. 方剂配伍中的“藕合”
效应 [J]. 中医杂志, 2009, 50(1): 8.
[7] 方开泰.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 [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94.
[8] 王洪飞, 高学敏, 张学中. DED 技术用于中药复方的全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2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 824 •
方药物筛选及优化的方案设计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 1999, 22(3): 82.
[9] 王惠文, 吴载斌, 孟 洁.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线性与非
线性方法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10] 唐启义, 唐 洁.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在均匀设计试
验建模分析中的应用 [J]. 数理统计与管理 , 2005,
25(5): 46-49.
[11] 张恒喜, 郭基联, 朱家元. 小样本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及
应用 [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2] 胡晓阳. 大黄、厚朴、枳实配伍对泻下、镇咳和祛痰作
用的均匀设计实验研究 [D].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 2005.
[13] Loewe S. The problem of synergism and antagonism of
combined drugs [J]. Arzneim Forsch, 1953, 3(6): 285.
[14] Loewe S. Die quantitativen probleme der pharmarkologic
ergebnissed physiol [J]. Physiology, 1928, 27: 47.
[15] 刘 瑾. 等高线图解分析法: 评价药物相互作用的方
法 [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6, 33(6): 459.
[16] Deguchi K, Yokota N, Koguchi M, et al. Bacter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mbined effects of vancomycin and
beta-lactams. II. Results against gram-negative rods [J].
Jpn J Antibiot, 1993, 46(11): 946.
[17] Zheng Q S, Sun R Y. Analysis of drug interaction in
combined drug therapy by flection method [J]. Acta
Pharmacol Sin, 2000, 21(2): 183.
[18] Gennings C, Carter W H J, Campain J, et 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cytotoxicity in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following exposure to a mixture of four
metals [J]. J Agric Biol Environ Stat, 2002, 7(1): 58.
[19] Carter W H. Relating isobolograms to response surfaces
[J]. Toxicology, 1995, 105(2): 181.
[20] 孙卫民, 孙瑞元. 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 t值法 [J]. 中药
药理与临床, 1992, 8(1): 41.
[21] 徐培平, 符林春, 张奉学, 等. 方剂配伍作用“耦合效
应”的数理分析方法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 2009, 11(1): 21-25.



《 》征稿与征订启事
《 》(原《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
技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桑国卫院士为名誉主编,刘昌孝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委员,汤立达研究员为主编。
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
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内容与栏目:针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评价规范以及药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临床评
价、上市药物评价等评价研究的内容,设置论坛、综述、方法学研究、试验研究(论著)、审评规范、国外信息、专题 7
个栏目。
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 组织、生产企业、
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本刊的创办填补了药物评价领域期刊的空白,将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
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
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广大读者踊跃订阅﹗本刊自办发行,订阅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本刊热忱与中外制药企业合
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
本刊已正式开通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 》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 308 号(300193) 网址:www.中草药杂志社.中国
电话/传真:022-23006822 www.tiprpress.com(在线投稿系统)
E-mail:der@tiprpress.com 开户银行:兴业银行天津南开支行
账号:441140100100081504 户名:天津中草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