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源于我国,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以我为主,制定和推广中药国际化标准,发挥其法规效用和自我约束作用,促进中药与国际社会各方面的衔接已迫在眉睫。而名词术语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是中药标准化的前题,因此规范中药术语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以"3个层次多维结构"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中医方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名词标准化建议。
全 文 :·学术探讨·
中医方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名词术语标准化探讨
施 峰1,2,3,贾晓斌1,2,3,陈彦1,2,3
(1.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名医名方适宜剂型重点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28;
3.江苏大学 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 中药源于我国,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以我为主,制定和推广中药国
际化标准,发挥其法规效用和自我约束作用,促进中药与国际社会各方面的衔接已迫在眉睫。而名词术语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是中药标准化的前题,因此规范中药术语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以"3个层次多维结构"
组分结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中医方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名词标准化建议。
[关键词] 物质基础;名词标准;有效成分;有效组分;有效组分群;组分结构理论
[收稿日期] 20080904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2006);江苏省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BK2006155)
[通信作者] 贾晓斌,Tel/Fax:(025)85637809,Email:jxiaobin2005
@hotmail.com
[作者简介] 施峰,在读研究生,Email:shifeng_1985_wcl@163.com
何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目前已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如全成分论[1]、多成分论[2]、有限成分论[3]等等。复方物质
基础的研究主要从3个层次进行,即药味层次、有效部分(或
有效部位)层次和有效成分层次,在此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
些新的专业名词,如有效成分群,有效成分组学,有效部位,
有效部位群等等。但是对这些新名词的概念缺少一个统一
的认识,容易造成术语混乱、含义模糊的现象,因此名词术语
的不规范,影响了中药的传播和交流。再者,在翻译这些新
名词的时候会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不能准确反映所包含的
科学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新名词及其翻译亟待规范
化、标准化。本研究就这些名词的概念做一梳理,以供参考,
希望引起有关专家对名词规范性问题的重视。
1 方药物质基础不同名词术语释义现状
1.1 有效成分
1.1.1 传统定义 中药“有效成分”的传统定义,一般是指
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有明确的化学结构,能用分子式表示,
这些成分是在中药材(或中成药)起主要药效的化学成分。
复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作为新药一类首次在1999年版
《新药审批办法》中提出,2005,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
法》附件对其做了说明,“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
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
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
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
90%以上。
1.1.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有效成分”就是在中药中起治
疗作用的成分。当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被确认,如果具备合
适的分析方法,应该把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化。
当“有效成分”不能被确认,可以把整个中药看作一个“有效
成分”[4]。
1.1.3 “有效成分”的其他理解 关德祺等[5]对“有效成
分”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他们认“有效成分”不单指化
学上的单体化合物,通常更多是指来自药材的一些混合物成
分,包括了原药材及其经切制、粉碎、炮制、提取及浓缩的任
何形式。这些混合物可以是相当复杂的混合物,而且当中的
化学成分大多数为未知结构的化学成分。
1.2 活性成分
赵克健[6]主编《现代药学名词手册》有对活性成分的定
义,“活性成分”亦可称为生物活性天然物质,系指动植物、微
生物、矿物等各种天然物质内存在的能够影响人类生理活性
的物质。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凡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具有生
理活性的天然物质也可称为活性成分。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对抗肿瘤的中草药进行筛
选和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发现主要的中药抗癌活
性成分有莪术油,华蟾素,黄芪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绿茶素,
紫苏油,其他中药抗癌活性成分尚有苦参碱、云芝多糖、枸杞
多糖、大蒜素等[7]。
1.3 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群
1.3.1 有效部位 中药“有效部位”在1985,1999年版《新
药审批办法》中被规定为二类新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
详细的说明,“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提
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
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
·9711·
第34卷第9期
2009年5月
Vol.34,Issue 9
May,2009
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数类成分的组成定义为提取物,而有效部位是指其中的
某一大类成分,如总生物碱或总黄酮,由主要有效成分清楚、
有效部位化学类型明确、含量占主导地位的成分组成。如某
中药复方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为总提取物的
56%,有效成分芦丁的含量为总提取物的13%,则黄酮类可
被认为是该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8]。
1.3.2 有效部位群 复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作为新药只
出现在1999年版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而且没有明确的定
义和范围,后来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也没有提到。
“有效部位群”就是有效部位的组合。中药复方的有效
部位群是指经过提取、与该方剂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的药理活
性成分的总和,且这些成分占总提取物的50%以上。它的标
准是中药复方的提取物中,某几类化学成分的可控总量达
50%以上,这几类化学成分中均至少各有1个有效成分或指
标成分需进行含量测定,而且这一类或几类已知化学成分被
认为是已知有效成分[9]。
1.4 有效部分
清华大学罗国安[10]提出,所谓“有效部分”,是指各种中
药复方的药物中具有相近似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即
将某个中药复方药物看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其所含不同种类
的中药成分,采用现代分离手段,将其分离为各个有效部分
(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或更小的类)。
在对泽兰[11]的有效部分的研究中,曾对泽兰的4个提
取部分(乙醇提取部分、水提取部分、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
分、LF04)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其有效部分为LF04(用CH2
Cl2H2O分配后的中间层),这里的有效部分表示不同极性溶
剂提取出的部分。
1.5 药物成分群
1.5.1 有效成分群 所谓“有效成分群”不仅仅是当前所认
识的零星的“有效成分”,而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药效的所有
有效成分的群体。这些“有效成分群”可能会有配伍后形成
的新化合物,但其药效的体现主要是原方剂中的多种有效成
分多靶点、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效成分群”对于中药
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有效成分群指纹图谱分析方
法,更有利于全面掌握药材的质量[12]。
1.5.2 协同药物成分群 姚源璋[13]提出“协同药物成分
群”是指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所取得的治疗方剂中各主要药物
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多种有效药物成分群体。协同药
物成分群的药物来源是有效药物群。他认为“协同药物群”
的概念可能扩大有效药物概念的外延。
1.5.3 其他药物成分群概念 对药物成分群的其他提法还
包括化学成分群[14],活性成分群[15]等等。提出的这些药物
成分群的概念,其主旨都是一样的,都是将药物发挥治疗作
用的成分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的体现了中医药理论整
体观念。
1.6 有效成分组学
杜冠华[16]在总结中药现代化长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工作中得到的认识,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有效成
分组学”的概念,指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组就是中药复方
中所含有的所有与该复方临床应用目的密切相关的药理活
性成分。由于在一个复方中可含有很多种有效成分,也可能
属于不同的化学类型,也可以是不同作用机制的物质,因此
称为有效成分组。
2 复方物质基础名词标准化建议
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群、有效部分等名词都曾
被用于表示中药的物质基础,笔者认为这些提法只是基于的
角度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有必要将这些名词规范
化,建立统一的标准,更好的为物质基础研究的交流服务。
组分结构理论[17]的提出有助于标准的建立。“3个层次
多维结构”从化学角度更合理的诠释了中药的化学成分,其
中,第1层次为构成物质基础的最基本单位,单体成分;第2
层次为各单体成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组分;第3层次为各组
分按一定配伍配比关系组成的有序的整体,即中药复方的物
质基础———组分群。
笔者建议,以“3个层次多维结构”理论为指导,在名词
规范性上形成统一,在物质基础不同层次研究过程中将其定
义为成分、组分、组分群。成分是指方药中结构明确,能用化
学分子式表示的单体化合物,它是组成方药物质基础的最基
本单位;组分是指由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同一类别单体化合
物形成的组合,在组分中,各单体成分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
系;组分群是由不同组分形成的复杂、有序的整体,在该整体
中,各组分间存在配伍配比关系。与此对应,与药效有关的
有效部分则分别定义为有效成分、有效组分、有效组分群。
成分、组分、组分群定义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成分必然是指单
体的化合物;组分不是单体化合物,但是由单体化合物组成,
且这些单体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组分群则包含了不
同的组分,不同化学结构类别的化合物,即成分就是指单体
的化合物,组分就是成分的组合,组分群就是组分的组合,这
样的定义清晰、明了,极具层次感,充分体现了中药化学成分
间配伍的有序性,符合整合调节的中医药基本思想。
3 英译标准化
随着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大量涌现,随之出现的是对
这些名词的翻译问题。由于缺乏标准规范,翻译过程中存在
着名词翻译不统一的问题,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对于同
一中文名词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而对于不同的中文名词
会出现相同英文翻译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药
的交流。笔者建议,对这些名词的翻译实行统一的标准,按
照上文笔者的建议在物质基础不同层次研究过程中将其定
义为成分、组分、组分群,成分统一翻译为“ingredient”,组分
统一翻译为“constituent”,组分群统一翻译为“constituent
group”,有效翻译为“efective”,无效翻译为“inefective”。
·0811·
第34卷第9期
2009年5月
Vol.34,Issue 9
May,2009
表1 部分名词英译举例
中文 英文翻译
参考
文献
有效成分 efectiveingredient [18]
activeingredient [4]
activesubstance [19]
activecomponent [20]
efectiveconstituent [21]
有效部位 efectivefraction [22]
activepart [23]
activeingredient [24]
efectivecomponent [25]
有效部分 activefractionefectivepart [11]
utilityportion [26]
有效组分群 efectivecomponentsgroupgroupofefective [16]
components(GEC)efectivecomposition [27]
4 结语
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
理论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在理论上
还难以与西药学界沟通,这就要求加快中药标准化的进程。
积极推行药学名词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药学
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加强药学科学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达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另外,由于缺乏标准规范,中
药英译工作中也存在着名词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对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
中药标准化过程是一个极其重要、亟待实现的过程,作
为基础部分的名词标准化、规范化问题更应引起广大中药学
者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中药对外交流,促进中药走向
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吴凤锷,吴 蔚,田 军.中药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2):93.
[2] 周 俊.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2):67.
[3] 王本祥,周秋丽.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
[4] WorldHealthOrganization.Generalguidelinesformethodologies
onresearchandevaluationoftraditionalmedicine[R].Geneva:
WHO,2000.
[5] 关德祺,丁安伟.中药有效成分的不同概念[J].中华现代中
医学杂志,2005,1(2):119.
[6] 赵克健.现代药学名词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4:486.
[7] 陶春祥.中药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2
0318(5).
[8] 贺祝英,吕海涛,罗洪瑜.中药复方研究的新进展[J].甘肃中
医学院学报,2002,19(2):58.
[9] 史 红,程丽艳,陶 亮.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研究现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2):156.
[10]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有效部分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初探
[J].中成药,1997,19(8):44.
[11] 石宏志,高南南,李勇枝,等.泽兰有效部分对血小板聚集和血
栓形成的影响[J].中草药,2003,34(10):923.
[12] 聂 红,张 慧.白芷药材醇提液有效成分群指纹图谱及其建
立方法和应用:中国,CN200610036947.3[P].20070131.
[13] 姚源璋.辨证论治中药药效基础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3,
24(11):10.
[14] 高 琳,白 晶,刘迪谦.柴胡黄芩水煎液中不同化学成分群
配伍与其解热作用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11):760.
[15] 杨克迪,暴惠宾,李 宏,等.HPLC研究玉屏风散活性组分群
一釜法提取效果[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880.
[16] 杜冠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中成药,2002,24
(11):878.
[17] 贾晓斌,陈 彦,李 霞,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
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18] 公衍玲,王宏波,金 宏,等.不同产地虎杖药材中有效成分及
其抑菌活性的比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29(3):
204.
[19] 孙 卫,张丽蓉,张春青,等.大豆异黄酮胶囊中六种有效成分
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事,2008,22(7):587.
[20] 曾灶昌,钟 超.苦楝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促进胆固醇
流出作用研究[J].中外医疗,2008,16:12.
[21] 冯 颖,李天来,范文丽,等.长白木叶有效成分研究及总黄酮
提取[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6):152.
[22] 杨玲娟,赵晓莉,狄留庆,等.HPLC法测定芍药甘草汤总有效
部位中4个活性成分的含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
(3):522.
[23] 张 涵,吕圭源,陈素红,等.中药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作用机
制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85.
[24] 孙秀霞,张丽莉,孙翠兰.板兰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研究[J].中
国药理学通报,2007,23(6):835.
[25] 张玲玲,戴 敏,沈玉先,等.几种中药有效部位抗炎作用的比
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2,37(6):423.
[26] 彭小冰,林亚平,王和生,等.黄精首乌有效部分均匀设计组合
对高脂血症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5):468.
[27] 王月华,杜冠华.复方“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对试验性衰老
大鼠的作用[J].中成药,2006,28(1):66.
[责任编辑 周 驰]
·1811·
第34卷第9期
2009年5月
Vol.34,Issue 9
Ma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