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algar nano-particles induce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 leukemia cell lines K562 and HL-60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全 文 :Πηαρµαχοκινετιχσ οφ οξψµατρινε ανδ ιτσ µεταβολιτειν βεαγλε δογσ βψ ΛΧ2ΜΣ
• „‘Š ≥∏2­∏±t o • „‘Š Š∏¤±ª2­¬t oŒ ÷¬¤²2·¬¤±t o  „ • ±¨2¯¬±ªu o≥˜‘¬¤±2ª∏²t o≥‹∞‘Š ²±ª2¶«¨ ±ªu
(t1 Χεντερ οφ ∆ρυγ Μεταβολισµ ανδ Πηαρµαχοκινετιχσ , Χηινα Πηαρµαχευτιχ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 utssv{ , Χηινα ;
u1 ΧεντερφορΙνστρυµενταλ Αναλψσισ, Χηινα Πηαρµαχευτιχ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 utssv{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 Οβϕεχτιϖε : ײ ¶¨·¤¥¯¬¶«≤2≥ ° ·¨«²§¬±·«¨ §¨·¨µ°¬±¤·¬²± ²©²¬¼°¤·µ¬±¨ ¤±§¬·¶° ·¨¤¥²¯¬·¨ ¬± ³¯¤¶°¤¤±§¬±√ ¶¨·¬ª¤·¨
·«¨¬µ³«¤µ°¤¦²®¬±¨ ·¬¦¶¬± ¥¨¤ª¯¨§²ª¶1 Μετηοδ : ¬¦«µ²¶³«¨µ≤t{ ¦²¯∏°± kw1y °° ≅ uxs °° ox Λ° lº¤¶∏¶¨§¤¶·«¨ ¤±¤¯¼·¬¦¤¯ ¦²¯∏°±°
°¤¬±·¤¬±¨ §¤·ux ε 1 ׫¨ °²¥¬¯¨ ³«¤¶¨ º¤¶¦²±¶¬¶·¨§²©ts °°²¯#pt ≤‹v≤’’‘‹w ¤±§≤‹v’‹ kuxΒzxl1 ƒ¯ ²º µ¤·¨ º¤¶t°#°¬±p t1 ∞¯ ¦¨2
·µ²¶³µ¤¼¬²±¬½¤·¬²±k∞≥Œlº¤¶¦¤µµ¬¨§²∏·1 ׫¨ ∞≥Œ¬²± ¶²∏µ¦¨ º¤¶¶¨·¬± ³²¶¬·¬√¨¬²± ³²¯¤¶¬·¼ °²§¨ 1׫¨ ¶¨¯¨ ¦·¬√¨¬²± °²±¬·²µ¬±ªk≥Œl º¤¶¶¨·
¤·µ / ζ uyx1t ¤±§uw|1u1 Ρεσυλτ : ׫¨ ¬¯±¨ ¤µ¬·¼ µ¤±ª¨§©µ²° u ·² x sss ±ª#°ptkρ€ s1||| tl1 ׫¨ §¨·¨¦·¦·¬²± ²© ²¬¼°¤·µ¬±¨ ¤±§¬·¶
° ·¨¤¥²¯¬·¨ º µ¨¨ s1y ¤±§s1v ±ª#°pt1׫¨ • ≥⁄k h l º¬·«¬±§¤¼ ¤±§¥¨·º¨¨ ± §¤¼ º¤¶¯ ¶¨¶·«¤±w1z h 1 ׫¨ µ¨¦²√ µ¨¼ ²©·«¬¶° ·¨«²§º¤¶°²µ¨
·«¤± |y1x h 1 ׫¨ §¬¶³²¶¬·¬²± º¤¶¦²±©²µ° §¨·² ¤·º²2¦²°³¤µ·° ±¨·°²§¨ 1¯ ׫¨ Τtru o Τ°¤¬ o Χ°¤¬ o  • × o „˜≤sψuw « ²© ²¬¼°¤·µ¬±¨ º µ¨¨
kx1x ? t1x{l «okt1s ? s1vsl «oku wt{1v ? |zs1z{l ±ª#°pt okv1u ? s1ywl «okx z|z1w ? |s{1tyl ±ª#°pt#«¤¦¦²µ§¬±ª¯¼1 ׫¨ ¦²µµ¨2
¶³²±§¬±ª Τtru o Τ°¤¬ o Χ°¤¬ o  • × o„˜≤sψuw«²© °¤·µ¬±¨ º µ¨¨k|1{ ? u1zzl «okt1| ? t1s|l «okt xvu1w ? w|w1{yl ±ª#°pt okw1w ? t1|zl «o
kx xvs1x ? t swu1yxl ±ª#°pt#«1 Χονχλυσιον : ׫¬¶¤¶¶¤¼ º¤¶«¬ª«¯¼ ¶¨±¶·¬√¨oµ¤³¬§o¶¬°³¯¨¤±§¶³¨¦¬©¬¦ ±¨²∏ª«©²µ§¨·¨µ°¬±¬±ª¦²±¦¨±·µ¤2
·¬²±¶²©²¬¼°¤·µ¬±¨ ¤±§¬·¶° ·¨¤¥²¯¬·¨ °¤·µ¬±¨ ¬± ³¯¤¶°¤²©¥¨¤ª¯¨§²ª1
[ Κεψ ωορδσ] ²¬¼°¤·µ¬±¨ ~ °¤·µ¬±¨ ~≤2≥ ~³«¤µ°¤¦²®¬±¨ ·¬¦¶ ≈责任编辑 方文贤 
≈收稿日期  ussw2sx2uy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kusuztssxl
≈通讯作者  3张天蓝 oר¯ }kstsl{u{stxv| oƒ¤¬}kstslyustxx{w ~
∞2°¤¬¯}·¯½«¤±ªƒ ¥­°∏1 §¨∏1¦±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宁 凝t o彭作富t o袁 兰u o苟宝迪t o张天蓝t ov 3 o王 夔t ov
kt1 北京大学 药学院 化学生物学系 o北京 tsss{v ~
u1 北京大学 医药卫生分析中心 o北京 tsss{v ~
v1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o北京 tsss{vl
≈摘要  目的 }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 ‹2ys和 Žxyu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o并初步探
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 ∀方法 }采用/溶剂接力0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 o应用 ××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
对 ‹2ys和 Žxyu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o通过 „±±¨ ¬¬± ∂2°Œ双染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和坏
死 o并以 ‹v„¶’vk„¶u’v在该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l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 }雄黄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tx| qs ±° ∀
××实验结果显示 o该制剂对于这 u种细胞系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 ∀双染实验表明 o雄黄纳米微粒可诱导这 u
种细胞凋亡和坏死 o此结果得到形态学观察的进一步证实 ∀结论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 ‹2ys和 Žxyu这 u种细胞系
均具有诱导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 o既含有 „¶2’又含有 „¶2≥键的硫代亚砷酸盐可能是表现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
物种之一 ∀
≈关键词  雄黄 ~纳米微粒 ~白血病细胞 ~凋亡 ~坏死 ~‹2ys ~Žxyu
≈中图分类号  • u{x1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xlsu2stvy2sx
近年来 o以我国血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
对于三氧化二砷k„¶u’vl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
病机制的研究≈t  o已经确立了 „¶u’v注射液在 „°临
#yvt#
第 vs卷第 u期
ussx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
¤±∏¤µ¼oussx
床治疗中的地位≈u  ∀与此同时 o将含有雄黄k„¶w≥wl的
中药用于治疗各类白血病的研究也很活跃≈v ow  ∀这种
砷硫化物在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显
著疗效 o促使人们探究此类难溶矿物药发挥药理作用
的机制 ∀刘延方等人曾报道 o雄黄可诱导 ‘…w细胞凋
亡≈x  ∀为克服雄黄极难溶解的困难 o有些研究者在制
备供细胞实验用的雄黄溶液时 o先将雄黄溶于用 Ž≤¯
饱和的浓 ‹‘’v o然后再滴定至 ³‹ z≈y  ~如此处理 o雄
黄已被转化为砷酸盐 o它在 ³‹中性的水溶液中主要
以 ‹„¶’wu2和 ‹u„¶’w2的形式存在 ∀作者采用/溶剂接
力0法制备了雄黄纳米微粒kµ¨¤¯ª¤µ±¤±²2³¤µ·¬¦¯¨ ¶o
• ‘°l分散体系 o并考察了该制剂与 ‹2ys和 Žxyu这
u种白血病细胞系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雄黄为德国 •¬¨§¨¯ §¨ ‹¤¨ ±产品 o按5中
国药典6usss年版的方法测定 o„¶w≥w含量为 |t1w h o
符合药典规定 ~由 •¤°¤±光谱判断 o此雄黄主要为Α2
„¶w≥w和 ³¤µ¤2„¶w≥w的混合物 ∀ „¶u’v为英国 …⁄‹产
品k分析纯 o含量 ∴ ||1{ h l ∀高纯氮气k||1|| h l
购自北京氧气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 ‹2ys
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提供 o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
系 Žxyu细胞由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提供 ∀ • °2
Œtyws培养基购自 ŠŒ…≤’ o胎牛血清购自天津财惠
公司 ∀ ‹²¨ ¦«¶·vvux{ 和四甲基噻唑蓝k ××l购自
≥¬ª°¤o„±±¨ ¬¬±∂2°µ²³¬§¬∏° Œ²§¬§¨ k°Œl 双染试剂盒购
自宝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
纯 o实验用水均为三蒸水 ∀
112 细胞培养 ‹2ys和 Žxyu细胞用含 ts h胎牛
血清 • °Œtyws完全培养基培养 ∀细胞培养于 x h
≤’u ovz ε 饱和湿度的培养箱kƒ²µ°¤o˜≥„l中 ∀
113 溶剂接力法制备纳米雄黄混悬液 实验在高
纯氮气氛中进行 o避光 ∀将二硫化碳 !t ou2丙二醇和
丙酮按特定比例混合 o在索氏提取器中连续回流 o溶
解雄黄 ∀将粗产物中的二硫化碳和丙酮蒸去 o然后
减压浓缩 o即得到雄黄纳米微粒分散于 t ou2丙二醇
中的混悬液 ∀将溶液通氮片刻后密封 o于 w ε 避光
保存 ∀临用前过 s1uu Λ°超滤膜 o用 • °Œ tyws稀
释到工作浓度 ∀ • ‘°混悬液的砷含量用砷钼蓝法测
定≈z  ∀在溶剂对照组中 o用雄黄混悬液的溶剂kt ou2
丙二醇 o其浓度与给药组一致 o均为 t1s h l代替雄
黄混悬液 ∀对照组k不含丙二醇l与溶剂对照组的实
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
114 粒度测定 采用激光光散射仪k„∂r⁄≥r
≥≥2xsuuƒl于 u|{ Ž下测定 • ‘°混悬液的粒度分
布 ∀散射光波长为 yvu1{ ±° o与入射光呈 |sβ ∀数据
处理时所用的溶剂参数为 t ou2丙二醇的粘度系数
kws1wss s ¦°l和折光指数kt1wvt wl ∀
115 ××测试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按 t ≅ tsx细胞r
孔密度接种于 |y孔板中 ∀细胞培养 y «后 o加入用
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的 • ‘°混悬液 ∀细胞培养至指
定时间后 o加入含 s1xs °ª#°pt的 ×× o继续培养 w
«∀加入三联液kx1s h 异丙醇 !s1t h 盐酸和 ts h
≥⁄≥l中止反应 o放置过夜 ∀以 yvs ±°为参比 o用全
自动酶标仪k≥∏±µ¬¶¨ o ×∞≤„‘l测定 xzs ±°的吸光
度 ∀细胞增殖抑制率按下式计算 ∀
细胞增殖抑制率k h l € kt p给药组吸光度r对照组吸光
度l ≅ tss h
116 采用 ƒŒ×≤2„±±¨ ¬¬± ∂2°Œ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
细胞凋亡与坏死 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 o在
xs ° 细 胞 培 养 瓶 中 将 细 胞 密 度 调 整 为
t ≅ tsy细胞r瓶 ∀加入适量 • ‘°混悬液 o以便达到
不同终浓度 ∀培养不同时间后 o收集细胞 o用冷磷酸
缓冲液 k°…≥ o每升含 ‘¤≤¯ {1s ªo Ž≤¯ s1us ªo
‘¤u‹°’w t1tx ªoŽ‹u°’w s1us ªo³‹ z1wl洗 u次 ∀按
产品试剂盒的说明 o加入 ƒŒ×≤2„±±¨ ¬¬± ∂ 和 °Œo轻轻
混匀 o于 w ε 避光放置 vs °¬±∀加入结合液k…¬±§¬±ª
…∏©©¨µl o在 t «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
117 采用 ƒŒ×≤2„±±¨ ¬¬± ∂2°Œ双染激光共聚焦显微
术观察细胞形态 细胞处理方法和双染步骤与上一
节相同 ∀将少量细胞悬浮在 °…≥中 o立即用 w{{ ±°
和xwv ±°光激发 o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
光 ∀
118 采用 ‹²¨ ¦«¶·vvux{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收集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 o在 xs °细胞培养瓶中将
细胞密度调整为 t ≅ tsy细胞r瓶 ∀加入适量 • ‘°混
悬液 o以便达到不同终浓度 ∀培养不同时间后 o收集
细胞 o用冷 °…≥洗 u次后 o加入含 w h甲醛的 °…≥ o在
室温下固定 s1x «∀吸除固定液 o用 °…≥洗 v次 o加
入 ‹²¨ ¦«¶·vvux{ku1x Λª#°ptltss ˏo在室温下孵
育染色 s1x «∀用 °…≥洗 v次 o每次 x °¬±∀最后用
少量 °…≥悬浮细胞 o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
2 结果
211 雄黄混悬液的粒径分布 图 t主峰所占光强的
权重为 |w1wx h ∀雄黄微粒的直径分布在 ww1{s ∗
#zvt#
第 vs卷第 u期
ussx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
¤±∏¤µ¼oussx
xwv1w ±°k半径 uu1w ∗ uzt1z ±°l o平均粒径为 tx|1s
±°∀
212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 ‹2ys细胞和 Žxyu细胞的
增殖抑制效应 图 u„和图 u…表明 o• ‘°对于 Žxyu
和 ‹2ys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 ∀与 „¶u’v
k图 u≤ 和图 u⁄l的结果比较可知 o• ‘° 与亚砷酸
k‹v„¶’v o即 „¶u’v 在中性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
式l的浓度依赖趋势具有显著差异 ∀通过曲线拟合 o
可计算出 • ‘°对于 Žxyu和 ‹2ys细胞的半数抑制
浓度kŒ≤xsl值分别为 ts1y Λ°²¯ #pt和 y1|y Λ°²¯ #
pt ∀在相同条件下 o作为阳性对照的 „¶u’v对 Žxyu
和 ‹2ys细胞的Œ≤xs值分别为 z1xv Λ°²¯#pt和 x1w{
Λ°²¯#pt ∀
图 t 雄黄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
图 u 含砷化合物对 Žxyu和 ‹2ys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曲线
kcξ ? σ, ν € {l
„1‹2ys细胞与 • ‘°作用 ~…1Žxyu细胞与 • ‘°作用 ~≤1‹2ys细胞与
„¶u’v作用 ~⁄1 Žxyu细胞与 „¶u’v作用 ∀曲线 „与 …o≤与 ⁄o„与 ≤ o
…与 ⁄之间有显著性差异kΠ s1sto≥·∏§¨±·χ¶·2·¨¶·l
214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和坏死 采用 „±2
±¨ ¬¬±∂2°Œ将细胞双染后 o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
察 • ‘°诱导的细胞凋亡进程以及坏死 ∀早期凋亡的细
胞仅细胞膜着绿色荧光 ~凋亡中期和晚期的细胞 o细胞
膜及胞浆均被染成绿色 ~凋亡晚期和坏死细胞的核被
染成红色 ∀从图 w可以看出 o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 o
Žxyu细胞早期凋亡的比例较 ‹2ys细胞的大∀
图 v 细胞凋亡和坏死百分数与砷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1Žxyu细胞与 t{ Λ°²¯#pt • ‘° 作用不同时间 ~…1Žxyu细胞与不同
终浓度的 • ‘°作用 t{ «~≤1Žxyu细胞与不同终浓度的 ‹v„¶’v作用 tu
«~⁄1‹2ys细胞与t{ Λ°²¯#pt • ‘°作用不同时间 ~∞1‹2ys细胞与不
同终浓度的 • ‘°作用 t{ «~ƒ1‹2ys细胞与不同终浓度的 ‹v„¶’v作
用 tu «
图 w • ‘°诱导的细胞早期凋亡 !晚期凋亡及坏死
‹2ys和Žxyu细胞与t{ Λ°²¯#pt • ‘°作用uw «后 o用 „±±¨ ¬¬±∂2°Œ双
染 o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 o…o≤1分别为 ‹2ys细胞经
第一通道k绿色荧光l !第二通道k红色荧光l及 u个通道叠加的图像 ~
⁄o∞oƒ1分别为 Žxyu细胞经第一通道k绿色荧光l !第二通道k红色荧
光l及 u个通道叠加的图像
213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 ‹2ys细胞和 Žxyu细胞的诱
导凋亡和坏死作用 由图 v可见 o‹2ys细胞和 Žxyu
细胞对于含砷药物的响应并不相同 ∀无论所用药物是
• ‘°还是 ‹v„¶’v o在 ‹2ys细胞的时间2剂量关系曲线
上 o凋亡百分数都有一个极大值 o而 Žxyu细胞则没有 ∀
此外 o当 • ‘°浓度较高或作用较长时 o‹2ys细胞坏死
#{vt#
第 vs卷第 u期
ussx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
¤±∏¤µ¼oussx
的百分数大于凋亡的百分数 ~而对于 Žxyu细胞 o在此
浓度范围及时间范围内 o凋亡细胞始终多于坏死细胞 ∀
虽然 ‹v„¶’v与这 u种细胞系的作用也有类似现象 o但
是 ‹v„¶’v诱导凋亡的能力比 • ‘°的强 ∀
用 ⁄‘„特异的荧光染料 ‹²¨¦«¶·vvux{染色后 o可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对 • ‘°诱导的凋亡细胞进行形态
学观察 ∀由图 x可见 o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 o细胞核大
小相近 o形态规则 o着色均匀 ~核中颜色相对较深的是
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转录表达的异染色质 ∀而与 • ‘°作
用后 o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细胞皱缩 o染色质
浓聚 o边缘化 o部分细胞核断裂成小块 o产生凋亡小体 ∀
图 w和图 x所示的这些形态学特征证实了 • ‘°诱导白
血病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 ∀
图 x • ‘°引起的细胞形态学改变
左侧为光镜图像 o右侧为荧光显微镜图像 ∀ „ o…1 正常 ‹2ys细胞 ~
≤ o⁄1与 t{ Λ°²¯#pt• ‘°作用 tu «的 ‹2ys细胞 ~∞oƒ1正常 Žxyu细
胞 ~Šo‹1与 t{ Λ°²¯#pt • ‘°作用 uw «的 Žxyu细胞
3 讨论
与 „¶u’v不同 o难溶矿物药雄黄目前在临床治疗
中不能用作静脉注射剂 o只能口服 ∀这常常导致用药
剂量过大 o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和肝脏负担 ∀若
能设法将雄黄制成注射液 o则可减轻上述弊端 ∀更重
要的是 o雄黄经胃肠道吸收后 o可能大部分转变为
‹v„¶’v ~若使雄黄直接与白血病细胞作用 o则可能会产
生与 ‹v„¶’v不同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 ∀为了
能够在细胞水平研究雄黄的药理作用 o首先需要克服
的困难就是将雄黄分散在水溶液中 ∀作者采用 /溶剂
接力0法制备了 • ‘°混悬液 ∀在该混悬液中 o雄黄并未
溶解 o而是以纳米微粒的形式被分散在溶剂中 ∀
细胞实验结果显示 o• ‘°通过诱导 ‹2ys及 Žxyu
细胞凋亡和坏死而抑制其增殖 ∀将细胞用 „±±¨ ¬¬± ∂2
°Œ双染后 o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凋亡和坏死细胞所占
的比例 o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凋亡细胞和坏死
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在高浓度或长时间的 • ‘°作用
下 o‹2ys和 Žxyu细胞坏死比凋亡所占比例大 ∀将细
胞用 ‹²¨¦«¶·vvux{染色后 o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
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作为阳性对照 o
„¶u’v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也对这 u种细胞系产生诱导
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但在以往的文献中 o只报道
了 „¶u’v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分化的结果≈{  ∀
雄黄药用的历史已长达 usss余年 o然而固体雄黄
在生理条件下的溶出物种并不清楚 ∀¨±ª®¨ ¤±§ ר °2
³¨ ≈¯| 报道 o在有可溶性氧存在的条件下 o雄黄可能通过
下列反应转化为可溶解的砷酸和亚砷酸 ∀
„¶u≥u n tw‹u’ ) ψu‹v„¶’v n u‹≥’w2 n u’‹2 nt{¨ 2 ktl, , , ,
‹v„¶’v n ‹u’ ) ψ ‹v„¶’w n u‹ n n u¨ 2 kul, , , , , , ,
虽然在本实验中 • ‘°与 ‹v„¶’v总砷含量相同 o但
并非全部 • ‘°都处于溶解态 ∀如果只有溶解态才表现
药理活性 o而且 ‹v„¶’v是 • ‘°溶解态的唯一活性物
种 o那么 • ‘°抑制增殖 !诱导凋亡及坏死的作用应该与
„¶u’v水溶液的作用相同 ∀考虑到溶解速率的限制 o
• ‘°混悬液的作用应该比 „¶u’v水溶液的作用弱 ∀由
增殖抑制实验测得的 Œ≤xs值表明 o无论是 Žxyu细胞还
是 ‹2ys细胞 o对于 • ‘°的响应都比对于亚砷酸的响
应弱 ∀‘…w细胞株也有此类现象≈ts  ∀然而 o由 • ‘°和
亚砷酸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曲线的形状k比较图 u1 „和
≤ o…和 ⁄o…和 ≤ o∞和 ƒl可知 o两种含砷药物的作用方
式不尽相同 ∀这在图 v所示的实验结果中表现得更为
明显 ∀由此判断 o虽然氧化水解的稳定终产物是亚砷
酸 o但它并非 • ‘°与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唯一活性物质 ∀
即是说 o在 • ‘°混悬液中 o除了亚砷酸以外 o还存在着
其他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 ∀
含有 „¶2≥和 „¶2’键的硫代亚砷酸是可能出现的
中间产物之一 ∀难溶矿物的溶出成分并不总与矿物本
体成分相同 ∀雄黄中的 „¶2„¶比 „¶2≥键弱≈tt  o因而前
者更容易断裂 o在水溶液中会形成 „¶2’键 ∀有证据表
明 o在雄黄和水的界面 o„¶k¶l的初始溶出速率大于 ≥
kµl≈|  ∀在雌黄k„¶u≥vl的沉淀≈tu 与溶出≈tv 实验中 o可
检出 ≥r„¶比为 tΒt和 uΒt的硫代亚砷酸盐 ∀此外 o
‹¤±¶¨±等人≈tw 最近证实了代谢产物中存在二甲基硫代
亚砷酸∀一方面 o活性物种的分子结构对于其通过细
胞膜的能力有显著影响 ~例如 o亚砷酸能较快地进入红
细胞 o而砷酸盐则慢得多≈tx  ∀另一方面 o含砷化合物的
药理和毒理作用与其同巯基的反应能力密切相关≈xoty  o
而硫代亚砷酸和亚砷酸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性 ∀因
此 o• ‘°水解过程中产生的硫代亚砷酸的 „¶2≥键 o可能
是导致 • ‘°和只含有 „¶2’键的亚砷酸作用方式不同
#|vt#
第 vs卷第 u期
ussx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
¤±∏¤µ¼oussx
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o本实验结果证明了雄黄纳米微粒可以
诱导白血病细胞系 Žxyu和 ‹2ys凋亡及坏死 o这可能
是雄黄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2ys细胞
比Žxyu细胞对于这 u种含砷药物的敏感性强 o这 u种
细胞系对 • ‘°都不及对亚砷酸敏感 ∀难溶矿物药 • ‘°
和易溶的 „¶u’v具有不同的剂量及时间依赖关系 o表明
这 u种含砷药物与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 ∀根据
本结果和其他小组报道的研究结果 o作者提出 o雄黄水
解过程中产生的既含有 „¶2’又含有 „¶2≥键的硫代亚
砷酸盐可能是表现出特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 ∀
≈参考文献 
≈t  ≤„Œ ÷ o≥‹∞‘≠ o‹˜ ± o ετ αλ1 „µ¶¨±¬¦·µ¬²¬¬§¨2¬±§∏¦¨§¤³²³·²¶¬¶
¤±§§¬©©¨µ¨±·¬¤·¬²± ¤µ¨ ¤¶¶²¦¬¤·¨§µ¨¶³¨¦·¬√¨ ¼¯ º¬·« °¬·²¦«²±§µ¬¤¯ ·µ¤±¶2
°¨ °¥µ¤±¨ ³²·¨±·¬¤¯ ¦²¯ ¤¯³¶¨ ¤±§µ¨·¬±²¬¦¤¦¬§¶¬ª±¤¯¬±ª³¤·«º¤¼¶¬± ¤¦∏·¨
³µ²°¼¨ ²¯¦¼·¬¦¯¨ ∏®¨ °¬¤1Λευκεµιαousssotwkul }uyu1
≈u  ≥¯ ¤¦® o •∏¶¬±¬¤®  ∞1 ≤∏µµ¨±·¬¶¶∏¨¶¬±·«¨ °¤±¤ª¨ °¨ ±·²©¤¦∏·¨
³µ²°¼¨ ²¯¦¼·¬¦¯¨ ∏®¨ °¬¤1 Ανν Ηεµατολousssoz|kxl }uuz1
≈v  ˜ ⁄°o±Œ˜≠ oŒ„‘Š …oετ αλ1 ∞©©¨¦·¬√¨ ·µ¨¤·°¨ ±·²©¤¦∏·¨³µ²°¼¨ 2
²¯¦¼·¬¦¯¨ ∏®¨ °¬¤k„°l º¬·«·¨·µ¤2¤µ¶¨±¬¦·¨·µ¤2¶∏¯©¬§¨ k„¶w≥wl o¤°²±²¬±2
¶·¬·∏·¬²±¤¯ ¶·∏§¼ k¤¥¶·µ¤¦·l1 Βλοοδ ot|||o|wktsl≥∏³³¯ t}y|{¤1
≈w  •„‘Š  ≠1 „µ¶¨±¬¦¦²°³²∏±§¶¤¶¤±·¬¦¤±¦¨µ¤ª¨±·¶1 Χανχερ Χηεµοτηερ
Πηαρµαχολousstow{ ≥∏³³¯ t}≥zu1
≈x  刘延方 o江 滨 o陆道培 1硫化砷诱导 ‘…w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阻滞的研究 1 中华血液学杂志 ousssoutktul }ywz1
≈y  白月辉 o黄世林 1雄黄对 ‘…w及 ‹2ys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1中华
血液学杂志 ot||{ot|k|l }wzz1
≈z  ¤µ¦½¨ ±®² 1元素的分光光度测定 1北京 }地质出版社 ot|zy1tuu1
≈{  ≤‹∞‘Š ± o‹˜ o≥‹Œ ÷ Šo ετ αλ1 Œ± √¬·µ²¶·∏§¬¨¶²± ¦¨¯¯∏¯¤µ¤±§
°²¯ ¦¨∏¯¤µ°¨ ¦«°¬¶°¶²©¤µ¶¨±¬¦·µ¬²¬¬§¨ k„¶u’vl¬±·«¨ ·µ¨¤·°¨ ±·²©¤¦∏·¨
³µ²°¼¨ ²¯¦¼·¬¦¯¨ ∏®¨ °¬¤}„¶u’v¬±§∏¦¨¶‘…w ¦¨¯¯ ¤³²³·²¶¬¶º¬·«§²º±µ¨ª∏2
¤¯·¬²±²© …¦¯2u ¬¨³µ¨¶¶¬²± ¤±§ °²§∏¯¤·¬²± ²© °2• „•Αr°³µ²·¨¬±¶1
Βλοοδ ot||yo{{}tsxu1
≈|  ¨±ª®¨  ƒ oר °³¨¯ • ‘1 ‘¤·∏µ¤¯ µ¨¤¯ª¤µ¤±§¤°²µ³«²∏¶„¶≥ ²¬¬§¤·¬²±
®¬±¨·¬¦¶1 Γεοχηιµ Χοσµοχηιµ oussvoyz}{x|1
≈ts  李 晶 o孙关林 o苏 卉 o等 1两种不同砷剂体外对 ‘…w细胞增殖
及程序化死亡作用的研究 1白血病 ot||{ozkvl }tvy1
≈tt  ⁄²∏ª¯¤¶¶⁄o≥«¬±ª≤ o • ¤±ªŠ1 ׫¨ ¬¯ª«·2¬±§∏¦¨§¤¯·¨µ¤·¬²± ²©µ¨¤¯ª¤µ
·²³¤µ¤µ¨¤¯ª¤µ1 Αµ Μινεραλot||uozz}tuyy1
≈tu  •¬¯®¬± • × o • ¤¯ ¶¯¦«¯&¤ª¨µ⁄oƒ²µ§• Š1 ≥³¨¦¬¤·¬²±²©¤µ¶¨±¬¦¬±¶∏¯³«¬§¨
º¤·¨µ¶1 Γεοχηεµ Τρανσ oussvowktl }t1
≈tv  ¤°¨ §²√ ≥ …o ¬®«¤¬¯²√  ⁄1 ⁄¬¶¶²¯∏·¬²± ®¬±¨·¬¦¶²© ª¯¤¶¶¼ ¤±§¦µ¼¶2
·¤¯ ¬¯±¨ „¶u≥v ¬± ¤´ ∏¨²∏¶¶²§¬∏° ¶∏¯³«¬§¨ ¤±§ «¼§µ²¬¬§¨1ϑ Νον2Χρψστ
Σολιδσot||zouut}t{t1
≈tw  ‹¤±¶¨± ‹ • o•¤¤¥„ o¤¶³¤µ¶ oετ αλ1 ≥∏¯©∏µ2¦²±·¤¬±¬±ª¤µ¶¨±¬¦¤¯ °¬¶2
·¤®¨ ±©²µ§¬°¨·«¼¯¤µ¶¬±²∏¶¤¦¬§≈⁄„k¶l ¤±§¬§¨±·¬©¬¨§¤¶¤ ±¤·∏µ¤¯
°¨·¤¥²¯¬·¨¬± ∏µ¬±¨ }°¤­²µ¬°³¯¬¦¤·¬²±¶©²µ¶·∏§¬¨¶²± ¤µ¶¨±¬¦ °¨·¤¥²¯¬¶°
¤±§·²¬¬¦¬·¼1 Χηεµ Ρεσ1 Τοξιχολ ousswotz}ts{y1
≈tx  ‹„‘Š × oŠ„’ ≠ ÷ o˜ƒ oετ αλ1 „µ¶¨±¬·¨o¤µ¶¨±¤·¨¤±§√¤±¤§¤·¨
¤©©¨¦·«∏°¤± µ¨¼·«µ²¦¼·¨ °¨ °¥µ¤±¨ 1 ϑ Ινοργ Βιοχηεµ ousssoz|}t|x1
≈ty  ⁄¤¬o • ¬¨±¥¨µª • ≥ o • ¤¬°¤± ≥ o ετ αλ1 ¤¯¬ª±¤±·¦¨¯¯¶¦¤± ¥¨ ¶¨±¶¬2
·¬½¨ §·²∏±§¨µª²ªµ²º·«¬±«¬¥¬·¬²±¤±§¤³²³·²¶¬¶¥¼¤µ¶¨±¬¦·µ¬²¬¬§¨ ·«µ²∏ª«
°²§∏¯¤·¬²± ²©·«¨ ª¯∏·¤·«¬²±¨ µ¨§²¬¶¼¶·¨°1 Βλοοδ ot|||o|v}uy{1
Ρεαλγαρ νανο2παρτιχλεσινδυχε αποπτοσισ ανδ νεχροσισ
ιν λευκεµια χελλλινεσ Κxyu ανδ ΗΛ2ys
‘Œ‘Š ‘¬±ªt o°∞‘Š ∏²2©∏t o≠˜„‘¤±u oŠ’˜ …¤²2§¬t o‹„‘Š ׬¤±2¯ ¤±tov o •„‘Š Ž∏¬tov
(t1 ∆επαρτµεντ οφ Χηεµιχαλ Βιολογψ, 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Σχηοολοφ Πηαρµαχευτιχαλ Σχιενχεσ, Βειϕινγ tsss{v , Χηινα ;
u1 Πεκ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Μεδιχαλ ανδ Ηεαλτη Αναλψσισ Χεντερ, Βειϕινγ tsss{v , Χηινα ;
v1 Στατε Κεψ Λαβορατορψ οφ Νατυραλ ανδ Βιοµιµετιχ ∆ρυγσ , Βειϕινγ tsss{v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ײ ¬¨¤°¬±¨ ·«¨ ªµ²º·«2¬±«¬¥¬·²µ¼o¤³²³·²¶¬¶2 ¤±§±¨ ¦µ²¶¬¶2¬±§∏¦¬±ª ©¨©¨¦·¶²©µ¨¤¯ª¤µ±¤±²2³¤µ·¬¦¯ ¶¨k• ‘°l ¬±
«∏°¤± ¦«µ²±¬¦°¼¨ ²¯ª¨ ±²∏¶¯ ∏¨®¨ °¬¤¦¨¯¯ ¬¯±¨ Žxyu ¤±§¤¦∏·¨ °¼¨ ²¯¬§¯¨ ∏®¨ °¬¤¦¨¯¯ ¬¯±¨ ‹2ys o¤±§·²©¬±§²∏··«¨ ¦«¨ °¬¦¤¯ ¶³¨¦¬¨¶º¬·« ©¨2
©¬¦¤¦¼1 Μετηοδ : „ / ¶²¯√ ±¨·2µ¨ ¤¯¼0 ¶·µ¤·¨ª¼ º¤¶∏¶¨§©²µ·«¨ ³µ¨³¤µ¤·¬²± ²© • ‘°¶∏¶³¨ ±¶¬²±1 ≤¨¯¯√¬¤¥¬¯¬·¼ º¤¶§¨·¨µ°¬±¨ §¥¼ ×× ¤¶¶¤¼1 ≤¨¯¯
¤³²³·²¶¬¶¤±§±¨ ¦µ²¶¬¶º µ¨¨ ¦«¤µ¤¦·¨µ¬½¨ §º¬·«„±±¨ ¬¬± ∂2°Œ§²∏¥¯¨¶·¤¬±¬±ª¬±¤¶¶²¦¬¤·¬²± º¬·«©¯²º ¦¼·²° ·¨µ¼ ¤±§º¬·«°²µ³«²¯²ª¬¦¤¯ ¬¨¤°¬±¤2
·¬²± º¬·« ‹²¨ ¦«¶·vvux{ ¶·¤¬±¬±ª1 °¤µ¤¯¯¨¯ ¬¨³¨µ¬° ±¨·¶º¬·«¤µ¶¨±²∏¶¤¦¬§k‹v„¶’vl o·«¨ §²°¬±¤±·©²µ° ²©¤µ¶¨±¬¦·µ¬²¬¬§¨ ¬±·«¨ ¶²¯∏·¬²±o
º µ¨¨ ¦²±§∏¦·¨§©²µ¦²°³¤µ¬¶²±1 Ρεσυλτ : ׫¨ ° ¤¨± §¬¤° ·¨¨µ²© • ‘° º¤¶tx|1s ±°1 • ‘° ¶«²º §¨ªµ²º·«2¬±«¬¥¬·²µ¼ ©¨©¨¦·²± ¥²·«¦¨¯¯ ¬¯±¨ ¶1
׫¨ §²∏¥¯¨¶·¤¬±¬±ª·¨¶·¬±§¬¦¤·¨§·«¤·• ‘°¬±§∏¦¨§¥²·«¤³²³·²¶¬¶¤±§±¨ ¦µ²¶¬¶o¤±§·«¬¶º¤¶©∏µ·«¨µ¦²±©¬µ° §¨¥¼ °²µ³«²¯²ª¬¦¤¯ ¬¨¤°¬±¤·¬²±1
Χονχλυσιον : • ‘°¬±§∏¦¨§¥²·«¤³²³·²¶¬¶¤±§±¨ ¦µ²¶¬¶¬±¯¨ ∏®¨ °¬¤¦¨¯¯ ¬¯±¨ ¶Žxyu ¤±§ ‹2ys1 ׫¬²¤µ¶¨±¬·¨ ¶³¨¦¬¨¶º¬·«¥²·« „¶2’ ¤±§„¶2≥
¥²±§¶°¤¼ ¥¨ ·«¨ ¤¦·¬√¨¬±·¨µ° §¨¬¤·¨¶¬±·«¨ • ‘°1
[ Κεψ ωορδσ] µ¨¤¯ª¤µ~±¤±²³¤µ·¬¦¯¨~¯¨ ∏®¨ °¬¤¦¨¯¯ ~¤³²³·²¶¬¶~±¨ ¦µ²¶¬¶~ ‹2ys ~Žxyu ≈责任编辑 方文贤 
#swt#
第 vs卷第 u期
ussx年 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1vs oŒ¶¶∏¨ u
¤±∏¤µ¼ous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