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个生长期无明显的形态学变化 ∀难以根据形态
发育正确划分生育时期 ∀通过姜黄的根 !叶 !母
姜 !子姜等生长特点 o结合干物质累积转运及生
长中心转移 o将姜黄生育时期划分为苗期 !根状
茎形成期 !根状茎充实期 ∀正确划分姜黄生育
时期 o便于在生产中根据姜黄各生育时期生长
特点 o采取适宜的栽培措施 o达到优质高产 ∀
图 u 姜黄生长率变化动态
t1 子姜 u1 母姜 v1 叶 w1 根 x1 郁金
312 姜黄在苗期 o叶的发生强度最大 o新叶不
断产生 o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主要累积于叶片 o
叶片干物质日增量达最大 o占全株干物质重的
zs h以上 o主要供叶的形成生长所需 o剩余的光
合产物供给根系和母姜的形成 ∀根状茎形成
期 o叶片继续大量产生 o绿叶数达最大 o子姜开
始形成 o叶面积光合势不断增加 o叶面积指数达
最大值 o有利于干物质累积 ∀此期叶片干物质
日增量减少 o根 !母姜日增达最大 o叶片 !根 !母
姜的干物质累积急剧增加 o其绝对累积量为整
个生育期之最 ∀干物质产物仍主要累积于叶
片 o并逐渐向子姜转运 ∀根状茎充实期 o植株生
长减慢 o叶片逐渐枯萎 o绿叶数减少 o叶片的干
物质累积减少 o光合产物主要向子姜转移并在
子姜中累积 ∀由于植株生长逐渐减慢 o生长消
耗光合产物减少 o净同化率于 tu月上旬达最大
值 o有利于姜黄k子姜l的产量形成 ∀
根据姜黄干物质的形成分配与转运规律 o
在姜黄的高产栽培中 o苗期应采取各种栽培措
施如增施氮肥等 o促进叶片产生 o形成良好的根
系 o为中后期生长奠定基础 ∀根状茎形成期 o须
采取栽培措施保证叶片的形成 o防止叶片过早
枯萎 o还需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干物质累积 o保证
子姜形成所需的营养物质 o使子姜尽早形成 o并
促进生长中心由叶片逐渐向子姜转移 ∀生育后
期 o应通过根外追施磷 !钾肥等栽培措施 o促进
子姜中干物质的累积 o增加子姜干物质累积量 o
从而获得高产 ∀
4 参考文献
t 莫惠栋 1 江苏农学院学报 ot|{v ~wkul }xv
t||z ) st ) sy收稿
芦荟叶肉组织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高文远 肖培根
k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tsss|wl
芦荟 Αλοε ϖερα qϖαρ. χηινενσισ k¤º ql
¨ µª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药用植物 o有清
热导积 !通便 !杀虫 !通经的功能 ∀除传统用于
热结便秘 !肝炎 !头痛 !小儿痫惊 !疳热虫积 !癣
疱等病外 o现代还应用于局部出血症 !慢性肝
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瘘管 !痈肿 !跌打损伤 !烧
烫伤 !银屑病 !肿瘤等病症≈t ∀为了深入了解
芦荟的生长发育机理 o给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
据 o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芦荟不同部
位叶子的糖含量 ∀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芦荟采自本所温室 ∀自上而下取样 o编号
#s|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ts期
为 t ∗ x ot 为最上部的叶子 ox 为最下部的叶
子 ot ∗ x各叶片间间隔 x¦° ∀取样时切取叶片
的中间部分 o去掉绿色表皮组织 o取中间透明的
叶肉组织进行糖的提取与分析 ∀重复 v次 o取
平均值 ∀
112 样品制备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各种糖标准样
品 xs°ª于 ux °¯ 容量瓶中 o加水溶解并定容 o
摇匀备用 ∀
样品溶液制备 }准确称取芦荟叶肉组织
vªo于 txs °¯ 锥形瓶中加入 xs °¯ 蒸馏水煮
s1x«o过滤定容到 xs °¯ 待上机分析 ∀
113 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仪器 }• ¤·¨µ¶uww 型
°≤∀色谱条件 }柱 ≥∏ª¤µ2³¤®2tks1yx¦° ≅
vs¦°l ~流动相 u ~流速 s1z °¯ r°¬±~检测器
Β÷ ~柱温 |s ε ∀
取 uxΛ¯ 标准混合液进行色谱分析 o重复进
样 v次 o求各标样峰面积平均值 ∀在同一色谱
条件下 o取样品溶液 uxΛ¯ 进行分析 o重复进样 v
次 o求各相应峰面积平均值 ∀
定量方法采用外标法 o由下式计算 ∀
≤ ≤t ≅ u ≅ ∂ u ≅ tss≤u ≅ t ≅ ∂ t ≅ tsss
式中 ≤ }tssª样品中各糖含量kªl ~≤t }标样进样体
积中各糖含量kΛªl ~≤u }样品称样量kªl ~∂ t }标样体积
kΛ¯l ~∂ u }样品定容体积k °¯ l ~t }标样中各组分峰面积
平均值 ~u }样品中各相应峰面积平均值 ∀其中 t ou
的值由数据处理机给出 ∀
2 实验结果
°≤对糖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o见附图 ∀
芦荟不同部位叶子的糖含量测定结果列于附
表 ∀
附图 °≤ 图谱
t1 三糖 u1 二糖 v1 葡萄糖 w1 果糖
附表 芦荟不同部位叶子 !叶肉组织的糖含量 ªrtssª鲜样
叶序
总糖
多糖
三糖
二糖
葡萄糖
果糖
果糖
总数 ≅ tss h
多糖
总糖 ≅ tss h
t t1{sw t1vwu s1sxy s1swx s1vux s1svy us1stt zw1v|s
u u1ttt t1wu| ) s1tu{ s1w{s s1szw uy1uwv yz1y|v
v u1t{s t1{u{ ) ) s1vts s1swu ty1twy {v1{xv
w u1u{w t1ytz ) ) s1wu{ s1sv| us1wwy z|1xxv
x u1u{{ t1zww ) ) s1w|t s1sxv uv1zzy zy1uuv
注 }ν v
从附表可见 o从上到下kt ∗ xl芦荟叶子总
糖的含量不断增加 o各部位叶子的多糖占其总
糖含量的绝大部分 ∀中下部叶子k部位 v owl的
多糖含量较高 o占总糖的百分比较大 ∀只有最
上部的叶子k部位 tl中检测出了三糖 o最上部
和较上部k部位 t oul的叶子中检测出了二糖 ∀
各部位叶子的单糖中 o葡萄糖所占的比例比果
糖大 o较上部k部位 ul叶子中单糖的含量最高 o
单糖占总糖的百分比最大 ∀
3 讨论
芦荟的叶肉组织主要由糖和大量的水组
成 o糖为叶肉组织主要贮藏的有机物质 ∀从上
到下叶子总糖的含量不断增加 o表明叶子的含
水量不断减少 o叶子的代谢活动相对减弱 ∀实
验结果还表明多糖为芦荟叶子贮藏糖的主要成
分 ∀中下部叶子多糖的含量及其所占总糖的百
分比较大 o说明中下部叶子为多糖积累的主要
部位 ∀最上部和较上部叶子可以检测到三糖和
#t|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ts期
二糖 o说明这两处叶子的代谢可能较其它部位
叶子的代谢复杂 o这可能是由于这两处叶子处
于还在生长状态的缘故 ∀较上部叶子单糖的含
量及其所占总糖的百分比较大 o与该处叶子旺
盛的代谢活动有关 o因为单糖在光合作用和呼
吸作用的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u ∀
4 参考文献
t 华海清等 1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ot||v ~|kwl }xz
u ¤¯¶·²± ·¨¤¯ q新编植物生理学 ) ) ) 绿色植物的生活 1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ot|{| }|s
t||y ) tu ) t|收稿
几种药用植物种子的超干燥贮藏研究
李先恩
k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tsss|wl
超干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种子保存
方法 o国内外对许多农作物及果树种子的超干
燥保存技术作了研究≈t ∀药用植物种类多 o种
子生物学特性比较复杂 o因此 o研究药用植物种
子的超干燥保存技术对保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材料和方法
t||v年的种子收集于本所药用植物园 o
t||w年的种子购于河北安国药市 ∀
种子先与硅胶混合后 o在干燥中脱水 o经一
段时间后测定含水量 o至 x h以下时 o在室温条
件下密封贮存 o一或两年后测定种子发芽率 o对
照为未经超干燥的种子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参考华东师大的方
法 o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用
µ¤§©²µ·法 ∀
2 结果与分析
211 超干燥种子含水量的变化
由于不同种子的大小及结构的差异 o种子
的脱水速率各不相同 o从表 t中要以看出 o小粒
种子脱水速度较快 o在 t个月内含水量能降至
x h以下 ∀而较大粒的板蓝根种子在两个月后
仍保持在 x h以上的含水量 o从表 t中也能看
出硅胶作为干燥剂效果比较理想 ∀
212 超干燥贮存对种子寿命的影响
经 t ∗ u年的室温贮存后 o未经超干燥的桔
梗 !牛膝 !党参 !黄芩 !人参种子活力基本丧失 o
而经超干燥后桔梗 !牛膝 !党参 !黄芩等种子仍
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o而人参种子经超干燥后发
芽率基本为零 o说明人参种子不适合于超干燥
贮存k表 ul ∀
表 t 超干燥对种子内含水量的影响 h
名称
初始含水量
t个月后
含水量
两个月后
含水量
桔梗kt||v年l x1vs u1ss )
牛膝kt||v年l z1ws v1us )
人参kt||v年l |1zs t1{w )
党参kt||w年l z1x{ v1xs v1wv
黄芩kt||w年l y1wv w1xs w1v{
板蓝根kt||w年l ts1y| x1v| x1xy
表 u 超干燥贮存后对种子寿命的影响 h
种子名称
初始发芽率
t年后发芽率
超干燥 ≤
u年后发芽率
超干燥 ≤
桔梗kt||v年l |t1s || s || s
牛膝kt||v年l x|1s xy s wz s
人参kt||v年l {t1s s s s s
党参kt||w年l zv1x x| x ) )
黄芩kt||w年l yy1s x{ uw ) )
#u|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ts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