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s design in Huayang Lakeside Zone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年 10月 第 22卷 第 10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Oct. 2014, 22(10): 1222−1230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03110017)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15B04)资助
** 通讯作者 : 李波 , 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承载力评价和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ibo@bnu.edu.cn
南箔, E-mail: number@mail.bnu.edu.cn
收稿日期: 2014−01−02 接受日期: 2014−06−09
DOI: 10.13930/j.cnki.cjea.140014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南 箔 1,2 毕海洋 1,2 李 波 1,2** 卢书兵 1,2 妙 丹 3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2.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3.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成都 610101)
摘 要 湖滨带是水陆交错带的一部分, 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使湖泊湿地功能下降, 生态资源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模式能建立多层次、循环、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 促进资源节约、生态修复, 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保
护的途径。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属长江中下游水陆生态交错带, 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脆弱, 建立以保护生
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理论、原则、方法
研究的基础上, 以安徽省华阳河湖群地区作为研究区, 针对城郊经济区、湖滨湿地区、农产品主产区、棉花生
产区、葡萄生产基地、农户庭院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对农产品的需求, 设计了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
多级利用型、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型等 8种生态农业模式, 并
辅以循环图, 介绍了每种模式的组分和循环过程。确定可重点挖掘的模式有现代草食畜牧业模式、生态经济
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在模式配置中, 按生态功能敏感性区分, 确定合理的开发强
度和模式组合。
关键词 华阳河湖群地区 湖滨带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功能敏感区 模式配置
中图分类号: S181;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4)10-1222-09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s design in Huayang Lakeside Zone
NAN Bo1,2, BI Haiyang1,2, LI Bo1,2, LU Shubing1,2, MIAO Dan3
(1. 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Faculty of Geography Resource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Abstract Lakeside zone belongs to land-lake ecotone and is a critical element of lake ecosystem.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lakes and wetlands have significantly declined due to unreasonable use of resources. This has led to a serious shortag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been used to set up multi-level recyclable and healthy agro-ecological system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saving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As a resul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vital for restoring and
protecting ecosystems. Huayang Lakes Area is located in the land-lake ecoto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lthough this area has abundant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lso because of high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 is the need to set up 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at can sufficiently protect the ecolog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an
make use of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systems for different organisms and can also meet the purposes of resources saving,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s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on the principles of food chain, systems engineering, ecological niche and “tri-benefit”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s were design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lat structure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food chain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duction chain structure design in
Huayang Lakes Area of Anhui Province. It was also based on local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market orientation principl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es of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mand in the area, including urban economic area, wet lakeside area,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a, characterisitic-crops
第 10期 南 箔等: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1223


production area and farmers’ courtyard. Through analysi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esigned eight
typ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s. These were space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s, material cycle multi-state utilization modes,
biological symbiosis modes, farmers’ (courtyard)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mplementary mode, and leisure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mode. The paper also used cyclic flowcharts to detail the components and circulation processes of each mode. Specific focus was
pla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rbivorous livestock mod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mod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wine park mode. In the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modes, determining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s
and proper modes combination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cology were critical.
Keywords Huayang Lakes Area; Lakesid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Sensitivity area of ecological function; Mode allocation
(Received Jan. 2, 2014; accepted Jun. 9, 2014)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 是内陆
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功能界面 , 是
湖泊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湖泊生态流域中发
挥着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维持湖岸等重
要功能[1−2]。但湖滨带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破坏后, 生态修复难度较大。从农业利用角度来看 ,
湖滨带可利用的土地是指陆向湖岸带、水位变幅
带和近岸浅水区(水深 2 m以内)[3], 这部分土地具
有很高的生产力 , 是人类利用的重点区域。随着人
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对湖滨带的影响和干扰越来越
广泛、深刻, 围湖造田、过度垦殖、污染物排放及
自然灾害等都造成了湖泊湿地功能丧失的严重后
果。因此, 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技术实践
成为研究热点, 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是其中一条重要
道路[4−6]。
生态农业模式是在一定的地域内, 以自然条件
为基础, 将农业各要素在时空上彼此组合, 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效益的系统工程[7−8], 它建立
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多层次循环利用系统内各要素,
实现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在生态脆弱
且资源丰富地区, 应建立以保护生态为重点的生态
农业模式[9−10], 如“林−草−牧−渔”、“水生经济作物−
水禽−水产”、“猪−沼−水果”的等生态农业模式[10−12]。
生态农业模式对要素和循环时序的设计十分重要 ,
张立辉[13]和 Archambault[14]提出了“系统诊断分析−
模式框架设计−生物物种选择−产业发展组合−生产
效益评价−结构优化完善”的设计过程。学者们的研
究为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改进、运行提供了坚实
基础, 但是对水陆生态交错带,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甚少, 同时对模式以宏
观的文字阐述为主, 缺少对各要素循环过程直观的
表述, 给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华阳河湖群地区属长江中下游水陆生态交错带,
具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原生性好但较脆弱的特点,
迫切需要建立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本研究
针对该区域内湿地滩涂区、城郊经济带、粮食主产
区、农户庭院等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的需求,
设计 8 种对应的生态农业模式,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演替进行调
整、优化, 改善资源利用现状, 逐步恢复提高湖滨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最终达到湖滨带生态系统
的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状态。
1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理论与方法
1.1 设计理论与原则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和市场导向原
则[15], 以食物链、生态位、系统工程、三效协同等
为原理[16]。要求尽可能多地增加生态位, 形成互相保
护互相利用的复合群体, 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17]。
通过对组分的相互关系和反馈机制进行调节, 使系
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亚系统功能之和[12], 实现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和谐发展[18]。
1.2 设计步骤与方法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遵循“系统诊断分析−模式框
架设计−生物物种选择−产业发展组合−生产效益评
价−结构优化完善”的一般过程[13]。首先对区域农业
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进行分析, 明确问题和
效益, 确定系统的生物、环境组分; 人是系统的调节
和控制者, 居于消费者的地位。第二, “结构决定功
能”,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核心即是定性的农业生态
结构设计[10]; 将组分按照输入和输出关系进行时间
和空间上的搭配, 得到模式循环结构设计图以及说
明[19]。其后, 对组分定量, 进行投资和效益估算。最
后在实施阶段, 选用与模式配套的生态农业技术体
系, 在实践中不断反馈调整, 达到最适宜情形。
设计方法有时间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立体
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生产链结构设计等[20]。
在实际的设计中, 需要多种方法交叉共同使用。核
心是进行人工代换食物链, 控制物质、能量的转移
途径和富集方式, 建立正确畅通的能流、物流、价
值流和信息流[21], 在生产基础上, 加入加工、销售、
市场等环节, 延长循环链, 提高总收益。
122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2 研究区概况
华阳河湖群地区地理位置介于 116°00′~116°33′E,
29°52′~30°58′N, 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 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区域内包涵龙感湖、黄湖、大官湖、泊湖四大湖泊,
以及沿湖 11 个乡镇, 总面积 1 665.55 km2, 占宿松
县总面积的 70.25%, 湖泊面积 650 km2。2011 年末
总人口 45.11 万, 农业人口 25.00 万, 农业总产值占
全县 2/3以上。该区域按照地貌类型, 分为 3个区域:
北部丘陵地区林木茂密, 林果资源丰富; 中部湖区
面积大 , 水质优良滩涂面积大 , 水产丰富; 南部地
区是长江中游冲击平原, 土壤肥沃, 光热条件优越,
粮棉产量高。
3 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得到以
下模式类型 : 群落层面的生物种群多级利用结构 ,
如空间资源利用型、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 生态系
统层面的组分能流物流连结结构, 如生物共生共养
型、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景观层次的农业
平面布局, 如观光生态农业型等。
3.1 空间资源利用型模式
空间资源利用型模式将种植系统和养殖系统联
系在一起, 在空间上进行层次的配置, 在时间上进
行衔接, 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都能充分吸收资
源, 不同环节间产出和投入相接[22]。
3.1.1 草食畜牧业模式
湖滨带湿地滩涂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23],
承担着整个地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植被类
型从水域向湖岸以“水生植被—湿生草甸—中生植
被”[24−25]为演变规律 , 局部水热交互的条件最适宜
模拟草甸草原, 种植人工草地, 发展草食畜牧业。
华阳河湖群地区佐坝乡, 有湿地滩涂约 13.4 km2,
以粗放饲养水牛和水产大规模的围网养殖为主, 传
统的养殖方式和滩涂地粗放利用严重影响着该地区
生态环境质量。设计现代草食畜牧业模式, 以佐坝
乡王岭村沿湖湿地 5 km2为适宜区域, 拟配置 50头奶
水牛, 带动湿地森林、牧草、秸秆、水生动植物参与
生产, 形成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图 1)。
在空间结构上, 按照“水生植被—湿生草甸—中
生植被”的演替规律, 以丘陵为单元, 坡顶发展速生
丰产林、经济果园, 山坡种植牧草, 放养水牛, 山脚
筑塘发展水生动物和水生蔬菜, 滩涂地养殖鱼虾螃蟹,
形成“林木—牧草—水牛—水生物种”的梯形结构。在
组分配置上, 由森林、果园、牧场、水塘 4 大部分构
成, 基本成分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等, 各
成分彼此联系, 物质流、能流和价值流流动顺畅。生
态效益上, 此模式营造了一个天然的污水过滤网。污
染水体经过牧草和水生生物的过滤净化, 同时营造
了绿色的和谐景观, 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图 1 湖滨带湿地滩涂地区“草食畜牧业”生态农业模式流程图
Fig. 1 Flowchart of “herbivorous livestock”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wetlands/shoal area
3.1.2 “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模式
湖滨带城郊经济以供养和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
市场需求为主, 主要发展禽畜业和蔬菜水果业, 通
过对农业模式的生态化设计和合理布局, 为良好的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华阳河湖群地区五里乡临近宿松县城, 禽畜业
发达, 年生猪养殖近 90 000 头, 但规模和专业养殖
仅占养殖量的 2/5, 鸡鸭禽类近 400 000 羽, 几乎全
部以粗放的散养放养为主, 带来的粪便污染, 已经
严重危及到南部湖泊水域的清洁。同时这一地区蔬
菜种植面积较小, 蔬菜供应主要依靠湖区南部, 呈
现肉菜供应不均衡的状况。
第 10期 南 箔等: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1225


针对这一矛盾 , 设计“猪、鱼饲养−沼气加工−
蔬菜水果生产”模式。此模式以提供家禽、鱼类和
蔬菜水果为主要目的, 建设大型专业化沼气池, 处
理禽畜粪便, 以沼气的综合利用延伸出产业链条。
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相互交叉利用, 高效清洁, 系统
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图 2)。

图 2 湖滨带城郊地区“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生态农业模式
Fig. 2 Flowchart of “pig/fish feeding-biogas processing-vegetables and fruit produc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suburb area
3.2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 是以废弃物, 如秸
秆的再利用入手延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链条。将
农业废弃物作为投入物质, 引入更多物种加入生产
系统, 使能量层级提高、物质利用更为彻底, 减少直
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
3.2.1 “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
生产”模式
湖滨带农作物主产区的大量秸秆废弃物的处理
一直是一个难题, 设计特定的生态农业模式, 对废
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汇口镇位于华阳河湖群地区南部地区, 是全国
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粮棉供应区。2011年,
该镇粮食总产量达到 80 000 t, 油棉花总产达 24 000 t;
同时该镇具有酿酒业基础, 酒糟习惯性的直接排入
湖泊污染水体清洁。
设计“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
生产”模式, 将秸秆、酒糟废弃物循环利用, 引入沼
气池, 以食用菌、速生林带和有机瓜果延长能流和
物质流(图 3)。建设酒糟加工厂, 1座酒糟加工厂每年
可处理 2 000 t 秸秆, 处理的秸秆和酒糟可喂牲畜,
平均每头牛每天消耗秸秆 5 kg; 在沿江林带间搭棚
建设 0.2 km2食用菌培养基地; 食用菌生产后的培养
基和沼渣沼液转变为有机肥, 提高了土壤温度、湿
度以及肥力, 可滋养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
3.2.2 “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
化加工”模式
对湖滨带农作物大量秸秆废弃物的处理, 也可以
采用“材料化”的方式。设计“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
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式, 将农林废弃物、菌棒、食
用菌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 在农林废弃物资
源化的基础上, 进行废弃物的二级和三级利用(图 4)。

图 3 湖滨带农作物主产区“农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生产”生态农业模式流程图
Fig. 3 Flowchar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waste-biogas processing-fungus cultivation-fruit and vegetables produc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crop-growing area
122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图 4 湖滨带农作物主产区“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式流程图
Fig. 4 Flowchar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waste-edible mushroom processing-materials process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crop-growing area
该模式以棉籽皮、木屑、秸秆等废弃物作为投
入, 产出优质高蛋白保健食品、绿化用的草皮以及
生物能和新型建筑材料。能量逐级传递层层利用 ,
特别是生产末端将废弃物由生物能转换为了化学能,
利用彻底有效。
3.3 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模式
生物共生共养增值型模式通过加入农副产品加工
环节, 超越普通农业种植业的价值和效益, 实现由单
一产品效益到增值综合效益。运用时空三维结构、生
产链结构设计方法, 形成综合的“农产品生产−产品深
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资源化处理”生态产业链。
3.3.1 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
湖滨带土地肥沃, 产品丰富, 目前普遍以直接
销售农产品盈利为主, 缺乏循环的生产过程及品牌
质量意识, 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的产销思路, 建立现
代农业产业园区。
华阳河湖群地区的华阳河农场, 有耕地 2 km2,
粮食、蔬菜和棉花产量占到宿松县的 1/3 左右。设
计现代生态经济产业园开发模式, 使其农、林、牧、
渔、加工业及其他副业配套, 成为统一体系。该模
式以农产品加工厂为核心, 联系畜牧业、种植业、
林业、渔业; 废弃物以沼气处理为主, 引进蚯蚓对沼
气产生的二次废弃物进行利用, 一方面用于饲料加
工, 一方面作为有机肥还田, 形成无害化循环(图 5)。
3.3.2 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
湖滨带特色产品的发展往往趋同于大宗性农产

图 5 湖滨带农场区“生态经济产业园”综合开发模式流程图
Fig. 5 Flowchar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 in lakeside farm
第 10期 南 箔等: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1227


品, 在经营创收上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因此, 在模式
设计上围绕特色产品, 突破农业生产限制, 发展加
工、旅游等综合现代开发形式。
南部洲头乡有 1.53 km2 优质“葡萄产销一体化
现代农业基地”, 同时有 0.20 km2苗木、柑橘、蔬菜
水果的有机种植区。设计以葡萄园为核心的现代综
合开发模式, 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旅游度假结
合在一起(图 6)。
该模式的产品有绿色农产品、葡萄酒、花青素
化妆品等 , 葡萄酒休闲旅游社区可吸引大量游客 ,
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模式还能够安置大量
农民就业。
3.4 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型模式是以农户家庭
为单位, 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 既能美化生
活环境, 又能增加经济收益[26−27]。该模式的实质是
以农户为单位建立高效的农户生态系统。
此模式以农户自给自足为目的 , 应用广泛不
受地区限制。粪便集中发酵沼气 , 提供基本能源 ,
沼渣还田, 提高农田肥力。每户配置污水处理系统,
处理后基本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 建设果菜园、鱼塘
(图 7)。

图 6 湖滨带特色农作物区“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流程图
Fig. 6 Flowchart of “wine garde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 in lakeside characteristic-crops area

图 7 湖滨带“农户(庭院)复合生态系统”农业模式流程图
Fig. 7 Flowchart of “courtyard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mplementar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此模式每户配备 5~8 m3沼气池, 可常年饲养 4~
6头猪, 种植 15 m3的果园以及 10 m3的鱼池。
3.5 亲水休闲农业观光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具有突出农业的观光、休闲、
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 是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
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28]。
湖滨带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特
色农业资源以及秀美的湖滨风光、农田景色, 因势
122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造景, 设计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图 8)。
该模式发展“农作物种植 /小动物养殖+休闲观
光+体验”型、“无公害果蔬种植+采摘+餐饮娱乐业+
休闲”型、“农家乐/渔家乐+田园山庄+垂钓采摘”型
等[29], 将农业同休闲、养生、体验和农业文化传承
联系在一起。

图 8 湖滨带湿地滩涂区域“亲水休闲农业观光”模式流程图
Fig. 8 Flowchart of “leisure and sightseeing touris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n lakeside wetlands/shoal area

下仓镇三面环水, 拥有约105 km2湖泊水域, 景
色优美, 以下仓镇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适用区域,
小范围发展约8~10 km2的湿地公园, 综合配置上述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4 模式配置与展望
综上所述,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
式主要有以上 8种, 各种模式能解决不同区域当前问
题并带来一定的综合效益。“草食畜牧业”模式和亲水
休闲农业观光模式适用于湖泊滩涂湿地地区, 以生
态环境保护之上的小范围开发为主, 主要解决滩涂
湿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环境问题; “农户(庭院)复合生
态系统模式”以各农户为单位, 针对解决农户生活问
题; “猪、鱼饲养−沼气加工−蔬菜水果生产”模式、“农
林废弃物−沼气加工−食用菌生产−瓜果生产”模式、
“农林废弃物−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材料化加工”模
式, 针对粮食主产区农作物废弃物、动植物粪便的处
理问题, 提供了多种变废为宝的方法; “生态经济产业
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 以园
区为单位,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实现大宗农产品批量
生产, 延长产业链条, 带动三产同步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30]。因此
需要对各模式合理配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31]。
目前可重点挖掘“草食畜牧业”模式、“生态经济产业
园”综合开发模式、“葡萄酒园区”综合开发模式, 着
重改变当前滩涂地粗放利用对环境施加的威胁, 建
立循环思路, 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 使资源生态优
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在模式配置中, 按生态功能敏感性区分, 以“大
面积搞生态, 小面积搞开发”为指导思想, 确定合理
的开发强度。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 ,
以投资倾斜、培育龙头企业、奖励发展等方式鼓励
农业生态化发展;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
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运销链条; 由政府牵头、
带动家禽企业、农户共同参与, 建立如家庭农场模
式的高效参与度高的组织形式。
如果说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系统的静态结构
形式, 生态农业技术则是实现模式功能的动态调节
体系。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必然有一个对应的、
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对生态农业模式配套
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的研
究中, 可在模式定量分析和技术体系方面继续深入,
以期建立各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体系, 提高模式的
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尹澄清 . 内陆水−陆地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
第 10期 南 箔等: 华阳河湖群地区湖滨带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研究 1229


前景[J]. 生态学报, 1995, 15(3): 331–335
Yin C Q.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inland water ecoton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5,
15(3): 331–335
[2] 叶春, 李春华, 陈小刚, 等. 太湖湖滨带类型划分及生态修
复模式研究[J]. 湖泊科学, 2012, 24(6): 822–828
Ye C, Li C H, Chen X G,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odes for the littoral zone of Lake Taihu[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2, 24(6): 822–828
[3] 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等.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与重建[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2): 360–364
Yan C Z, Jin X C, Zhao J Z, et 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lakeside zone eco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6(2): 360–364
[4] 冯育青, 王邵军, 阮宏华, 等.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
模式与对策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9,
33(5): 126–130
Feng Y Q, Wang S J, Ruan H H, et 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trategy on a riparian zone at Taihu Lake in Suzhou
City[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33(5): 126–130
[5] Chen K N, Bao C H, Zhou W P.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utrophic Lake Wuli: A large enclosure experiment[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9, 35(11): 1646–1655
[6] Hochman Z, Carberry P S, Robertson M J, et al. Prospects for
ec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of Australian agriculture[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3, 44: 109–123
[7] 王兆骞. 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 1–3
Wang Z Q. Review on China’s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1): 1–3
[8] 张壬午 , 计文瑛 , 徐静 . 论生态农业模式设计[J]. 生态农
业研究, 1997, 5(3): 3–7
Zhang R W, Ji W Y, Xu J. On the design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J]. Eco-Agriculture Research,
1997, 5(3): 3–7
[9] 骆世明. 生态农业的景观布局、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7(5): 463–467
Luo S M. Landscape design, circulation, system design and
biological relationship design in ecoagriculture systems[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 7(5): 463–467
[10] 孔志峰. 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
出版社, 2006
Kong Z F.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odel of Eco-agriculture
in China[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6
[11] 黄道友, 唐昆, 盛良学, 等. 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
模式与技术研究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3, 12(4):
358–362
Huang D Y, Tang K, Sheng L X, et al. Practical patterns and
techniques for eco-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various
eco-economics zones[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 12(4): 358–362
[12] 李景保, 段正梁, 周跃云, 等. 洞庭湖垸内灾害风险区湖垸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 2009, 24(11):
1861–1869
Li J B, Duan Z L, Zhou Y Y, et al. Efficient eco-agricultural
modeling for risk zone inside embankment in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11): 1861–1869
[13] 张立辉. 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
学, 2010
Zhang L H. Researc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in Lan-
zhou City[D]. Lanzhou: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14] Archambault S.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southern Sweden: Reducing emissions to the
Baltic Se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 12(5):
491–503
[15] 卢安娜.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 天
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06: 72
Lu A N. Study on model of regional eco-agriculture based
circular economy[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72
[16] 柯国健 , 吴小芳 . 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J]. 农业环境
科学学报, 2010, 29(增刊): 317–320
Ke G J, Wu X F. Preliminary study of Maoming eco-agricul-
tural model[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0,
29(Suppl.): 317–320
[17] 叶谦吉. 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Ye Q J.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agriculture[M].
Chongqing: Chongqing Press, 1988
[18] Horlings L G, Marsden T K. Towards the real green revolu-
tion?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a new ecologi-
cal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that could ‘feed the world’[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1, 21(2): 441–452
[19] 骆世明.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9
Luo S M. The Model and Technology of Eco-agriculture[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9
[20] 骆世明 .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2009, 17(3): 405–409
Luo S M. Fundamental classification of eco-agricultural
model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9, 17(3):
405−409
[21] 王金芬. 滨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应用[D]. 泰安: 山东
农业大学, 2004
Wang J F. Study on eco-agriculture patterns and their applica-
tion in Binzhou City[D]. Tai’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2004
[22] 孔令聪, 胡永年, 王光宇, 等. 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4): 65–69
Kong L C, Hu Y N, Wang G Y, et al. Studies on circling ag-
riculture model of Anhu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8, 29(4):
65–69
[23] 吴迪, 岳峰, 罗祖奎, 等. 上海大莲湖湖滨带湿地的生态修
复[J]. 生态学报, 2011, 31(11): 2999–3008
Wu D, Yue F, Luo Z K, et al.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keside
wetlands restoration in Dalian Lake, Shanghai[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11): 2999–3008
[24] 叶春 . 退化湖滨带水生植物恢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Ye C. Studies on macrophyte restoration in the damaged
12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第 22卷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and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D].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25] 厉恩华, 王学雷, 蔡晓斌, 等. 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分析[J]. 湖泊科学, 2011, 23(5): 738–746
Li E H, Wang X L, Cai X B, et al. Features of aquatic vegeta-
t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Erhai lakeshore wetland[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1, 23(5): 738–746
[26] 李文华, 闵庆文 , 张壬午 . 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 北
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Li W H, Min Q W, Zhang R W.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agriculture[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27] 曹俊杰. 山东省几种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特征及其功效分
析[J]. 中国软科学, 2010(12): 107–114
Cao J J.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and efficiency of several
modern eco-agriculture models in Shandong Province[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12): 107–114
[28] 黄新建 , 陈晓玲 . 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Huang X J, Chen X L.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Poyang Lak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29] 刘刚, 张春艳.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 生态经济 ,
2011(10): 117–120
Liu G, Zhang C Y.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agriculture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10): 117–120
[30] 林启瑞 .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浅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
1996, 12(4): 29–34
Lin Q R. Study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1996, 12(4): 29–34
[31]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生态农业适用模式与技术[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e Applica-
tion and Technology of Eco-agricultural Model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5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中国南方果树》2015年征订启事
《中国南方果树》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专业性技术类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报道我国南方地区栽培的所有果树作物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反映国内南方果树科技动态, 介绍新的实用技术和先
进经验, 扶持培养果树科技人才, 推动和促进我国果树学科的发展, 为我国南方果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本刊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技术交流三大板块。栏目有品种与资源、栽培生理与技术、贮运物流与加工技术、
病虫害防治、产业经济等。本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和试验报告均是作者原创性高新技术或实用生产技术研究成果, 具有
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以及对生产管理和物流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 是我国果业行业权威、实用、科学
的科技传播媒介和工具性参考资料。
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16开本, 正文 96页, 逢单月 30日出版。每期定价 5元, 全年 3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
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 78-13。漏订者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到编辑部邮购, 平寄免收邮寄费, 挂号每期加收 3元。
编辑部电话: 023-68349196, 68349197 E-mail: nfgs@cric.cn
广告部电话/传真: 023-68349198 广告专用 E-mail: wsl@cric.cn
在线投稿网址: http://tsg.cric.cn 中国果业网: http://www.zhggy.com
通信地址: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柑桔研究所 邮编: 400712 收件人: 中国南方果树
开户行: 农行重庆北碚歇马支行 户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账号: 31-091201040002333(汇款时附言栏务必写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