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fining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of cott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年 8月 第 23卷 第 8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ug. 2015, 23(8): 1045105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312)和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1103001)资助
** 通讯作者: 徐文修, 研究方向为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E-mail: xjxwx@sina.com
只娟, 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E-mail: xndzhijuan@sina.com
收稿日期: 20150215 接受日期: 20150511
http://www.ecoagri.ac.cn
DOI: 10.13930/j.cnki.cjea.150227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只 娟1 张山清2 徐文修3** 田彦君3
(1.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2. 新疆农业气象台 乌鲁木齐 830002;
3.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 探索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种植区划的影响, 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
义。利用 1961—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棉区 11个代表站的气象资料, 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 t-检验、Mann-
Kendall法和 IDW插值等方法, 同时以≥10 ℃积温、7月平均气温和无霜期 3个气候要素作为衡量棉花气候区
划的指标, 通过 GIS技术研究各年代棉花种植区划的风险棉区、次宜棉区和宜棉区的变化。结果表明, 近 50年,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 7月平均气温、无霜期和≥l0 ℃积温, 分别以 0.05 ℃10a1、2.9 d10a1和 64.6 ℃d10a1
的速率升高、延长和增多。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区划总体呈现风险棉区向东缩小并南移、
次宜棉区向东缩小和宜棉区南移并东西双向扩展的变化特征。21世纪前 10年与 20世纪 60年代相比, 风险棉
区从石河子市站点附近以及呼图壁县以东广大地区缩小至乌鲁木齐市站点附近 , 面积缩小 98.4%, 减少至
3.6×102 km2; 次宜棉区从原来的呼图壁县以西的大部分县市缩小至乌鲁木齐市站点以南的地区, 面积缩小
88.0%, 减少至 8.6×103 km2; 宜棉区面积则增加 18.4 倍, 达 9.2×104 km2, 占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总分区的
91.2%。随着气候变化天山北坡经济带适宜种植棉花的潜在区域不断扩大, 21世纪之后宜棉区已成为天山北坡
经济带棉区的主体, 有利于当地棉花产业的合理布局, 对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产业的稳步发展具有现实
意义。
关键词 天山北坡经济带 棉花 气候区划 GIS 种植区
中图分类号: S1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5)08-1045-08
Refining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of cott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ZHI Juan1, ZHANG Shanqing2, XU Wenxiu3, TIAN Yanjun3
(1. College of Grassland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2. Xinjiang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Urumqi 830002, China; 3. College of Agronomy,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ott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Xinjiang cotton industry. Thus this study analyzed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19612010 from 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t-test, Mann-Kendall method and IDW interpolation method. The study elaborately zoned climate regions of cotton with cumulative
temperature ≥10 , average temperature ℃ in July and frost free period as meterological indicators. Furthermore, the study
determined the risk region, sub-suitable and suitable regions of cotton planting during a given era using GIS platfo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recent 50 years,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uly, frost free period and ≥10 cumulative temperature increased ℃
respectively by 0.05 ℃10a1, 2.9 d10a1 and 64.6 ℃10a1. Du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area of risk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dropped and was largely limited to the southeast zone. While the sub-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shrank down to the east zone,
the 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widened towards east, west and south. In the 1960s, the risk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covered
104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Shawan County, Manasi County and Hutubi County. Then in the 2000s, the risk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decreased down to Urumqi
vicinity with area of 3.6×102 km2 in 20012010, 98.4% less than that in 1960s. Also sub-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contracted
down to around Urumqi in 20012010, decreasing by 88.0% compared with that in 1960s. Then area of sub-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to 8.6×103 km2. During 19611970, sub-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was limited to Hutubi
County. Then during 19912000, it decreased to the region around Urumqi County. However, the area of 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expanded by 18.4 times to 9.2×104 km2. The proportion of the 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was 91.2% of total
cultivated cotton area. The 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potentially continued to expand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cotton planting region will be the main cultivated cotton reg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change was conducive for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cotton industry. It ha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steady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Keywords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Cotton industry;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GIS platform;
Planting area
(Received Feb. 15, 2015; accepted May 11, 2015)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IPCC
第 5次评估报告指出, 1901—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
均温度升高 0.89 ℃[1], 比第 4次报告(1906—2005年)
的结论多 0.15 , ℃ 说明全球近 5年增暖趋势明显。我
国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近 100 年来
我国气温增加 0.5~0.8 ℃[2], 尤其是 1961—2010年
我国年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为 0.27 ℃10a1, 较
1961—2005 年的倾向率增加 0.05 ℃10a1, 说明我
国近 5年增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3]。
众多研究表明新疆气候也在向“暖湿化”方向改
变[49], 尤其是 20世纪 80年代后气候发生突变增温,
北疆增温更加明显, 气候增暖势必会影响北疆棉花
潜在播种区域的变化。因此, 明确气候变化对新疆
棉花种植区划的影响, 提高植棉业应对气候变化的
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初期就有学者开始了棉花区划的研究, 最初是应用
≥10 ℃积温、最热月平均气温、≥15 ℃持续日数气
象指标研究了新疆的棉花区划, 其研究结果是将新
疆棉区划分为南疆陆地与长绒棉区、北疆陆地棉区
和东疆长绒棉区三大棉区[10]。 20 世纪 90 年代中
期北疆的气温增加率高于南疆 [11], 加之北疆地膜
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有学者针对北疆棉区, 利
用≥10 ℃积温、无霜期和 7 月平均气温气象指标,
把北疆棉区划分为宜棉区、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12]。
到 21世纪初期, 又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
沿用上述 3 个气象指标来衡量棉花区划, 进一步把
北疆棉区划分为中熟棉亚区、早中熟叶塔次亚区、
早熟棉亚区和特早熟棉亚区[13], 并作出北疆棉区分
区简图。尽管前人已多次研究了新疆棉花区划的变
化, 但最新的研究距今也有十余年, 且结果均缺乏
区划空间上的描述。近年来,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
术(GIS)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GIS 也被应用到了
气候区划中[1424], 其可以很好地描述区划的空间范
围和空间面积, 因此受到众多学者的采用。为此, 基
于近几年新疆热量资源的持续增加以及新疆基于
GIS 的棉花区划的研究很少[2526], 缺乏气候变化对
天山北坡棉花种植区划影响的空间表述, 本文基于
GIS 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
2010 年气候变化对棉花区划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
进一步了解天山北坡经济带气候变化规律, 同时可
以揭示天山北坡经济带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棉
花潜在种植区域的变化, 从而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
合理棉花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天山北麓 , 地处 81°46′~
88°58′E, 42°45′~46°8′N, 行政区划上包括乌鲁木齐
市、米泉市、昌吉市、阜康市、石河子市、乌苏市、
奎屯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县、呼图壁县、玛
纳斯县、沙湾县等, 总面积约 9.54×104 km2。
天山北坡经济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
气温 7.2 ℃[27], ≥10 ℃积温为 3 061.9~3 988.4 ℃d,
加之该地区属于灌溉农业, 为棉花种植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条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 国家对新疆推
行了一系列发展新疆“一黑一白”的政策, 使棉花单
产上较 20世纪 60—70年代增加了 500 kghm2。到
2012 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植棉面积的
36.7%, 比 1980年增加 33.0%。其中, 2012年天山北
坡经济带的棉花播种面积为 280.4×103 hm2(除石河
子), 占全疆总植棉面积的 16.2%, 占北疆总植棉面
积的 62.8%(除生产建设兵团);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
总产量为 5.3×104 t, 占新疆棉花总产量的 15.1%, 占
北疆棉花总产量的 69.5%(除生产建设兵团)。因此,
第 8期 只 娟等: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1047


http://www.ecoagri.ac.cn
天山北坡经济带已成为新疆优质商品棉主产区之一。
1.2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选用天山北坡经济带 11 个气象台站
1961—2010年的 7月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 ℃积
温数据 , 数据均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1961—2010 年)和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共
享网, 并用这 11个站各要素序列平均值表示天山北
坡经济带气候要素的时间序列。图 1 是研究区域和
气象站点分布。
1.3 研究方法
气候倾向率: 用一元线性方程描述热量资源的
变化趋势[5]。
气候要素的突变检测: 检验气候突变的方法有
多种, 本文采用 Mann-Kendall法来确定[28]。由于突
变点有多个, 本文基于 SPSS 17.0软件的滑动 t-检验
方法进一步确定各气象要素的突变点[29]。
气候要素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模拟: 基于 Arcgis
9.0 软件, 使用 IDW(反距离插值)空间插值法完成各
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模拟。
棉花气候区划指标: 鉴于姚源松 2001年的《新
疆棉花区划新论》[13]和普宗朝等 2012年的《气候变
暖对新疆乌昌地区棉花种植区划》[25]均使用≥10 ℃
积温、7月平均气温和无霜期这 3个气候要素作为分
析棉花区划的指标, 为便于与前人研究棉花区划的
结果相比较, 本文仍选择≥10 ℃积温、7月平均气温
和无霜期这 3 个气候要素作为衡量棉花气候区划的
指标, 同时每个分区的具体范围与前人一致(表 1)。

图 1 研究区域和气象站点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表 1 新疆棉区区划指标
Table 1 Climate indicators of cotton planting area classification in Xinjiang
棉区
Cotton region
≥10 ℃积温
≥10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 ℃d)
7月平均气温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July ( )℃
无霜期
Frost free period (d)
风险棉区 Risk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3 175~3 450 23~24 150~160
次宜棉区 Sub-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3 450~3 600 24~25 160~170
宜棉区 Suitable region of cotton planting >3 600 >25 >17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山北坡经济带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2.1.1 7月平均气温
近 50年来, 天山北坡经济带 7月平均气温 25.7 , ℃
最高值为 28.1 (1974℃ 年), 最低值为 23.4 (1972℃ 年)。
从图 2a可知, 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2010年 7月平均
气温呈平稳波动趋势 , 增温倾向率为 0.05 ℃10a1
(r=0.08)。进一步分析各年代 7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可
知(表 2), 20世纪 60年代为低温期, 7月平均气温比
多年平均值低 0.1 ; ℃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和
21 世纪前 10 年的 7 月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值一致,
属于气温稳定阶段, 而 20 世纪 90 年代为增温期, 7
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 0.1 ℃。
Mann-Kendall 法检验 7 月平均气温的突变得知
(图 2b), 天山北坡经济带 7月平均气温从 1978年开
始呈上升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间呈相对
稳定的波状起伏, 80 年代后出现迅速增温, 虽然在
1984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5年和 2000
年的UF和UB曲线相交, 但均未超过临界线(P>0.05),
说明近 50 年天山北坡经济带 7 月平均气温较平稳,
未出现突变性增温或降温。
2.1.2 无霜期
近 5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无霜期平均为 186.0 d,
最长无霜期为 215 d(1997年), 最短无霜期为 160.0 d
(1968年)。从图 3a可知, 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无霜
期表现为明显的延长趋势, 其倾向率为 2.9 d10a1
(r=0.36), 近 50 年天山北坡经济带无霜期平均延长
14.5 d。
通过天山北坡经济带无霜期历年值趋势得出 ,
该区近 50年发生了 3次较明显的波动, 在 1966年、
1975年和 1983年达到波谷, 在 1970年、1978年、
1993年达到波峰, 表明天山北坡近 50年无霜期经历
延长和缩短交替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各年代平均无
104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图 2 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2010年 7月平均气温变化(a)及突变(b)情况
Fig. 2 Changes (a) and Mann-Kendall analysis (b)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July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from 1961 to 2010
表 2 1961—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各气象要素的年代际变化
Table 2 Decadal changes of climate elements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from 1961 to 2010
年代
Decade
7月平均气温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July ( )℃
无霜期
Frost free period (d)
≥10 ℃积温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
1961—1970 25.6 180 3 568.8
1971—1980 25.7 186 3 641.9
1981—1990 25.7 183 3 573.2
1990—2000 25.8 187 3 699.5
2001—2010 25.7 193 3 851.8

图 3 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2010年无霜期变化(a)和突变(b)情况
Fig. 3 Changes (a) and Mann-Kendall analysis (b) of annual frost free period in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from 1961 to 2010
霜期可知(表 2), 除 20 世纪 80 年代, 整个天山北坡
经济带的无霜期随年代的增加而呈延长趋势, 后一
年代比前一年代平均延长 4~6 d。
从无霜期 Mann-Kendall 法检验的 UF 趋势线可
知(图 3b), 自 1990 年之后 UF 值逐渐大于 0, 表明
无霜期从 1990年之后呈延长趋势。同时, UF和 UB
两条曲线出现多个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 分别
是 1991年、1994年、1996 年、1998年和 2000年。
经 t 检验进一步分析, 1994 年是无霜期的突变点
(P<0.05)。无霜期突变年后比突变年前增加 9.0 d, 达
192 d, 且 1994年之后距平均以正距平为主, 特别在
1997年、 2006年和 2009年无霜期的正距平均超过
20.0 d, 表明自 1994 年以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无霜
期呈持续延长的改变, 且在 1997 年、2006 年和 2009
年延长更加明显。
2.1.3 ≥10 ℃积温
≥10 ℃积温是评价热量资源的一项指标, 与农
作物生长发育关系最为紧密, 常用来衡量喜温作物
生长的起始时间[30]。1961—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
≥10 ℃积温平均值为 3 667.0 ℃d, 最多在 1997年
为 4 466.0 ℃d, 而最少在 1992年为 3 088.0 ℃d。
图 4a 表明, 天山北坡经济带≥10 ℃年活动积温以
64.6 ℃d10a1(r=0.36)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
近 50年≥10 ℃年活动积温增加了 323.0 ℃d。整个
天山北坡经济带≥10 ℃年活动积温与无霜期的年代
际变化趋势相似, 也随年代的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
第 8期 只 娟等: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1049


http://www.ecoagri.ac.cn
(表 2), 20世纪 70年代比 60年代平均增加 73.1 ℃d,
90年代比 80年代平均增加 126.3 ℃d, 21世纪前 10
年又比 20世纪 90年代平均增加 152.3 ℃d。
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0 ℃积温进行 Mann-
Kendall法突变检验得出(图 4b), 1999 年之后 UF值
逐渐大于 0, 说明≥10 ℃积温从 1999年之后开始呈
增加趋势。UF和 UB两条曲线出现多个交点且交点
在临界线之间, 分别是 1999年、2001年和 2004年。
通过 t检验进一步分析得出, 1999年是≥10 ℃积温的
突变点(P<0.05), 突变年前比突变年后增加 252.8 ℃d,
达 3 859.2 ℃d。且 1999年后距平均以正距平为主,
特别是 2000—2009 年≥10 ℃积温的正距平均超过
100.0 ℃d , 说明自 1999年以后≥10 ℃积温是持续
增加的。

图 4 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2010年≥10 ℃积温变化(a)和突变(b)情况
Fig. 4 Changes (a) and Mann-Kendall analysis (b) of ≥10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
Tianshan Mountain from 1961 to 2010
2.2 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年代棉花区划的空间变化
特征
对影响棉花区划的 3 个指标分析后得出, 1961—
2010年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带 7月平均气温、无霜期
和≥l0 ℃积温均随着气候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升
高、增多和延长, 尤其是无霜期和≥10 ℃积温变化
最为显著, 均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突变。突变后
≥10 ℃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将直接影响着棉花原
有区划分区的改变。因此, 进一步以年代为时间序
列, 通过 GIS 将判断棉花区划的 3 个气候要素指标
进行空间上描述, 在描述时以 3 个指标同时满足作
为划分标准, 进而确定出各年代的棉花区划。
1961—2010年各年代际天山北坡经济带棉区种
植区划分区图(图 5a~5e), 总体表现为风险棉区向东
缩小并南移、次宜棉区向东缩小和宜棉区南移并东
西双向扩的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各年代风险棉区变
化不难发现, 随着气候增暖, 天山北坡经济带风险
棉区发生逐年向东南部缩小的变化。20世纪 60年代
天山北坡经济带风险棉区位于石河子市站点附近以及
呼图壁县以东广大地区(图 5a), 面积为 22 138.4 km2,
占棉花总分区的 22.5%。随着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
热量资源的增加, 到 20世纪 70年代, 天山北坡经济
带的风险棉区明显比 60 年代减少 58.6%, 面积减少
为 9 172.6 km2。20世纪 70年代之后, 整个天山北坡
经济带的风险棉区随年代的增加呈向东南部逐步缩
小的趋势。直到 21 世纪前 10 年, 风险棉区大面积
缩小至乌鲁木齐市站点附近(图 5e), 面积比 20 世纪
60年代缩小 98.4%, 缩小到 362.3 km2, 仅占天山北
坡经济带棉花总分区的 0.36%。
从整体上看, 随着≥10 ℃积温的增加及无霜期
的延长,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次宜棉区与风险棉区的
变化基本一致, 次宜棉区从原来的呼图壁县以西的
大部分县市, 逐年呈现出从克拉玛依市向东南部向
乌鲁木齐市站点缩小的态势(图 5b~5e)。1961—1970
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棉花区划以次宜棉区为主, 其
范围基本位于呼图壁县以西广大区域(图 5a), 次宜
棉区总面积为 71 449.6 km2, 占棉花总分区的 72.6%。
20世纪 90年代之后,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次宜棉区的
面积明显减少, 比 60 年代减少 76.5%, 减少到 16
757.8 km2。到 21 世纪前 10 年, 次宜棉区缩小至乌
鲁木齐站点以南的地区(图 5e), 面积较 1961—1970
年缩小 88.0%, 减少到 8 569.4 km2, 仅占棉花总分
区的 8.5%, 说明自 21世纪后天山北坡经济带次宜棉
区已不再是天山北坡棉区的主体部分。
从图 5a~5e 中得出, 随着气候变暖天山北坡经
济带宜棉区的变化与风险棉区、次宜棉区变化相反,
即宜棉区范围逐年向南部延展扩大。20 世纪 60 年
代(图 5a),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宜棉区仅在克拉玛依
附近, 其面积为 4 772.5 km2, 仅占棉花总分区的
4.9%。20 世纪 70 年代, 随着热量资源的不断增加,
105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图 5 天山北坡经济带 1961—2010年棉花种植区划面积空间变化情况
Fig. 5 Changes of cotton planting area in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from 1961 to 2010
宜棉区范围开始从克拉玛依附近向南扩展, 较 20世
纪 60年代宜棉区范围扩大 5.8倍, 达 32 520.4 km2。
尤其到 21世纪前 10年(图 5e), 天山北坡经济带宜棉
区范围出现大面积增加, 几乎扩大至整个天山北坡
经济带。宜棉区范围东起阜康市; 西起精河县至石
河子市、昌吉市以北大部分地区; 北至克拉玛依市;
南至乌鲁木齐市以北地区, 包括精河县、克拉玛依
市、乌苏市、沙湾县、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和阜康
市等大部分县市。21 世纪前 10 年较 20 世纪 60 年
代的宜棉区面积增加了 18.4 倍, 达 92 415.2 km2,
宜棉区占棉花总分区的 91.2%, 比 20 世纪 60 年代
高 86.3%。说明自 21 世纪后宜棉区面积超过风险
棉区和次宜棉区, 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棉区的主体
部分。
3 结论
本文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棉区 11 个代表站
1961—2010 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气象资料, 采用气
候倾向率、滑动 t-检验、Mann-Kendall法和 IDW插
值等方法, 通过 GIS 技术研究各年代的棉花种植区
划。结果表明, 1961—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 7月平
均气温、无霜期和 ≥l0 ℃积温分别以 0.05 ℃10a1、
2.9 d 10a1和 64.6 ℃d10a1速率升高、增多和延长,
其中 7 月平均气温未发生突变增温 , 而无霜期和
第 8期 只 娟等: 天山北坡经济带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1051


http://www.ecoagri.ac.cn
≥l0 ℃积温分别于 1994 年和 1999 年发生了突变,
突变年后无霜期平均日数增加 9.0 d, 达 192.0 d,
≥10 ℃积温增加 252.8℃d, 达 3 859.2 ℃d。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气候变暖对新疆天山北
坡经济带棉花种植规模的扩大具有有利影响, 天山
北坡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生产。本研究表明, 21
世纪前 10年较 20世纪 60年代风险棉区和次宜棉区
分别缩小 21 776.1 km2、62 880.2 km2, 分别减至
362.3 km2和 8 569.4 km2, 面积比 20世纪 60年代分
别缩小 98.4%、88.0%。自 21世纪后, 天山北坡经济
带种植棉花的风险棉区较 20世纪 60年代减少许多,
宜棉区面积超过风险棉区和次宜棉区, 已成为天山
北坡经济带棉区的主体部分。当地可充分利用当地
的热量资源, 尝试在曾经不能种植棉花的天山北坡
东部地区种植棉花 , 例如乌昌地区。研究结果不仅
对掌握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气候规律有参考价值 ,
还可为当地合理规划棉花种植规模提供了参考。
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 , 适度增加棉花的种植规模 ,
对促进新疆天山北坡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已有学者定性地描述了棉花种植区划的大致范
围, 本文估算出天山北坡各个年代间棉花种植区划
中各分区间的具体面积。1995年徐德源等[12]研究出
的棉花宜棉区在博乐市、精河县、乌苏市、沙湾县、
石河子市和新湖、芳草湖农场一带, 与本文 20世纪
90年代宜棉区的范围在石河子市、沙湾县和玛纳斯
县以西大部分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说明本文的研
究结果可靠。但前人的风险棉区西起昌吉头屯河、
东至吉木萨尔县城、南在阜康以东, 北至北沙窝, 比
本文的研究区范围略大, 可能是因为前人还用辅助
指标≥20 ℃积温和达到霜前花百分率(%)进一步衡
量的结果。
本文仅考虑了气象因素变化对棉花区划分布的
影响, 但在实际生产中, 棉花的种植区划还会受到
光照、灌溉条件、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
响。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棉花区划研究应与实际
生产区域和实际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相结合 ,
这对进一步制定更加符合当地生产的棉花种植区划
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IPCC.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5
[2] 肖风劲, 张海东, 王春乙, 等.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
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6): 327–331
Xiao F J, Zhang H D, Wang C Y, et al.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adapt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6, 15(6): 327–331
[3] 李硕 , 沈彦俊 .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热量资源变化
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2): 227–235
Li S, Shen Y J.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 in arid Northwe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3, 21(2): 227–235
[4]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等. 新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 干
旱区研究, 2011, 28(3): 499–508
He J Y, Zhang M J, Wang P, et al. New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climate change in Xinjiang[J]. Arid Zone Research, 2011,
28(3): 499–508
[5] 普宗朝, 张山清, 杨琳, 等. 1961—2008年新疆克拉玛依市
气候变化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4): 55–60
Pu Z C, Zhang S Q, Yang L, et al. Climatic change in
Karamay City of Xinjiang during 1961–2008[J]. Journal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9, 32(4): 55–60
[6] 甘艳露, 李宏, 马勇刚, 等. 近 50 年新疆北疆地区气候变
化趋势分析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6): 80–86
Gan Y L, Li H, Ma Y G, et al. Trend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Xinjiang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J].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2, 24(6): 80–86
[7] 普宗朝, 张山清, 宾建华, 等. 新疆乌昌地区热量资源精细
化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4): 598–606
Pu Z C, Zhang S Q, Bin J H, et al. Analysis of fine spatial-
temporal variation of agroclimatic heat resource in Urumqi-
Changji region of Xinjiang[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
meteorology, 2011, 32(4): 598–606
[8] 普宗朝, 张山清. 近 49 年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时空
变化[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2): 243–252
Pu Z C, Zhang S Q.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agricultural-heat resources in recent 49 years in Urumqi
region[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1,
29(2): 243–252
[9] 范文波, 江煜, 吴普特, 等. 新疆石河子垦区 50 年气候变
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6):
244–248
Fan W B, Jiang Y, Wu P T, et 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lanting proportion of cotton in Shihezi area in the recent 50
years[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1, 29(6):
244–248
[10] 徐培秀 , 张运生 , 王岚 . 新疆棉花基地布局研究[J]. 地理
学报, 1990, 45(1): 31–40
Xu P X, Zhang Y S, Wang L. On the alloc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base in Xinjia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 45(1): 31–40
[11] 刘波, 冯锦明, 马柱国, 等. 1960—2005年新疆气候变化的
基本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4): 414–426
Liu B, Feng J M, Ma Z 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s in Xinjiang from 1960 to 2005[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9, 14(4): 414–426
[12] 徐德源 , 胡焕发 , 董培德 , 等 . 北疆棉区划分和生产对
105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第 23卷


http://www.ecoagri.ac.cn
策 [J]. 新疆气象, 1995, 18(1): 23–27
Xu D Y, Hu H F, Dong P D, et al. Northern cotton division
and production countermeasures[J]. Xinjiang Meteorological,
1995, 18(1): 23–27
[13] 姚源松. 新疆棉花区划新论[J]. 中国棉花, 2001, 28(2): 2–5
Yao Y S. New theory of cotton division[J]. China Cotton,
2001, 28(2): 2–5
[14] 刘灿, 徐前进, 陈志军, 等. 重庆地区油菜精细化气候区划
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 34(1): 77–80
Liu C, Xu Q J, Chen Z J, et al. Study on the climate
adaptability and division of colza in Chongqing[J].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2014, 34(1): 77–80
[15] 李冬旭, 田至美. 1998—2008 年新疆甜菜作物空间格局变
化及其发展[J]. 中国糖料, 2011(2): 34–37
Li D X, Tian Z M.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ugar beet planting in Xinjiang 1998–2008[J]. Sugar Crops of
China, 2011(2): 34–37
[16] 杨锦忠, 崔福柱, 郝建平, 等. 基于 GIS的山西省玉米热量
资源精细区划[J]. 山西农业科学, 2014, 42(1): 33–38
Yang J Z, Cui F Z, Hao J P, et al. GIS-based precision zoning
of heat resources for maize in Shanxi[J].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42(1): 33–38
[17] 王鹤龄, 王润元, 张强, 等. 甘肃马铃薯种植布局对区域气
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5): 1111–1116
Wang H L, Wang R Y, Zhang Q, et al. Responses of potato
planting allo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to
regional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31(5): 1111–1116
[18] 何可杰, 李建军, 屈学农. 基于 GIS 的宝鸡市猕猴桃气候
区划[J]. 陕西气象, 2014(2): 24–27
He K J, Li J J, Qu X N. Based on GIS of Kiwi climate
division in Baoji City[J]. 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
2014(2): 24–27
[19] 陈艳华, 郭俊琴, 张旭东. 基于 GIS 的兰州百合适生种植
气候区划[J]. 干旱气象, 2014, 32(1): 157–161
Chen Y H, Guo J Q, Zhang X D. Research on the suitable
planting division for lily based on GIS in Lanzhou region[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14, 32(1): 157–161
[20] 罗菊英 , 万绪山 , 闫永才 , 等 . 基于 GIS 的优质烟叶精细
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J].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53(5):
1036–1040
Luo J Y, Wan X S, Yan Y C, et al. Studies on the
regionalization methods of fine agricultural climatic in high
quality tobacco based on GIS[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53(5): 1036–1040
[21] 林春 , 辜晓青 , 祝必琴 . 鄱阳湖区棉花种植气候区划 [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 33(1): 58–62
Lin C, Gu X Q, Zhu B Q. Analysis of climate division for
cotton production in Poyang Lake area[J].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2010, 33(1): 58–62
[22] 宋忠华 , 杜东升 , 张艳贵 , 等 . 基于 GIS 和插值择优的湖
南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J].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27(20):
146–150
Song Z H, Du D S, Zhang Y G, et al. Hunan cotton refining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GIS and interpolating
preferenc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1,
27(20): 146–150
[23] 齐斌, 余卫东, 袁建昱, 等. 河南省棉花精细化农业气候区
划[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4): 571–575
Qi B, Yu W D, Yuan J Y, et al. Precis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climate division for cotton in Henan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11, 32(4): 571–575
[24] 张永红, 李星敏, 葛徽衍, 等. 基于 GIS的棉花气候适宜性
区划[J]. 陕西气象, 2013(5): 29–32
Zhang Y H, Li X M, Ge H Y, et al. Based on GIS of cotton
climatic suitability division[J]. 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
logy, 2013(5): 29–32
[25] 普宗朝, 张山清, 宾建华, 等. 气候变暖对新疆乌昌地区棉
花种植区划的影响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12, 8(4):
257–264
Pu Z C, Zhang S Q, Bin J H, et al.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cotton-planting zoning in the Urumqi-Changji region of
Xinjiang[J]. Progressus Inquisitiones De Mutatione Climats,
2012, 8(4): 257–264
[26] 李迎春, 谢国辉, 李新建, 等. 基于 GIS的新疆阿克苏地区
棉花区划[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28(4): 450–452
Li Y C, Xie G H, Li X J, et al. Regionalization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Akesu region of Xinjiang based on GIS[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7, 28(4): 450–452
[27] 陈俊杰, 周跃志, 张燕, 等. 天山北坡经济带 42a 来气温和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8, 22(10):
72–77
Chen J J, Zhou Y Z, Zhang Y,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rn Slope Economic Zone of Tianshan Mountain in
recent 42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22(10): 72–77
[28] 胡刚, 宋慧. 基于 Mann-Kendall 的济南市气温变化趋势及
突变分析 [J]. 济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2, 26(1):
96–101
Hu G, Song H. Analysis of air-temperature variation trend and
abrupt change in Jinan based on Mann-Kendall tes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6(1): 96–101
[29] 符淙斌 ,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
1992, 16(4): 482–493
Fu C B, Wang Q. The definition and detection of the abrupt
climatic change[J]. Scientia Atmospherica Sinica, 1992, 16(4):
482–493
[30] 代姝玮, 杨晓光, 赵孟,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
资源变化 . Ⅱ 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
用生态学报, 2011, 22(2): 442–452
Dai S W, Yang X G, Zhao M, et al. Changes of China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Ⅱ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2): 44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