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行单株地下茎调查, 结果见表 5。
表 5 岩白菜地下根状茎生长调查
Table 5 Investigation s on growth of rh izomes
of B. p urp urascens
地点 种植时间
地下根状茎
条数ö根 长度öcm 平均粗度öcm 平均单株鲜质量ög 调查时间
昆明 200123210 1. 8 17. 3 2. 8 87. 4 20022221
丽江 200123215 2. 2 20. 8 3. 2 98. 5 20022221
种植密度: 26617 株öhm 2; 样本数 100 株。
P lan ting density: 26617 p lan tletöhm 2, 100 p lan tlet per samp le
从调查结果初步认为, 岩白菜根状茎生长缓慢,
一年多时间, 仅比种时 10 cm 长度增长了 713~
1018 cm , 单株鲜质量仅 8714~ 9815 g。因此, 如何既
保证药用成分不降低, 又能加快根状茎的生长, 很值
得今后人工驯化栽培深入研究。
References:
[ 1 ] J iangsu N ew M edical Co llege. D ictionary of Ch inese M ateria
M ed ica (中药大辞典) [M ]1 Shanghai: Shanghai Scien tific
and T echn ical Pub lishers, 19951
[ 2 ] Su G M , Zhang Y N. Raw herbal m edicine iden tification of
genu ine B erg en ia p u rp u rasctns and its confused species [J ]1 J
Ch in M ed M ater (中药材) , 1991, 14 (8) : 152201
[ 3 ] L i Z X, W ang M I, Zhan J. Studies on pharm acogno sy of
B erg en ia scop u losa T. P. W ang [J ]1 N orthw est P harm J (西
北药学杂志) , 2001, 16 (3) : 10521071
[ 4 ] W ang G, M a B J. T he summ ery of research on bregen in [J ]1
J A nhu i Coll T rad it Ch in M ed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002,
21 (6) : 592611
[ 5 ] Pan J T. N ew taxa of the genus B erg en la from H engduan
M ountains [J ]1 A cta P hy totax on S in (植物分类学报) , 1994,
32 (6) : 57125731
HPLC 法测定桂枝中桂皮醛和桂皮酸的含量
朱晓薇, 蔡 刚, 潘桂湘, 郭俊华, 胡 静Ξ
(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 300193)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 C innam om um cassia
P resl 的嫩枝, 含有的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 年版仅有 TL C 鉴别,
笔者采用 H PL C 法测定了桂枝中桂皮醛和桂皮酸
的含量, 并测定了 4 个市场样品。结果表明该法简
便、准确, 重现性好, 可有效地控制桂枝药材的质量。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 H P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工作
站, 桂皮醛和桂皮酸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提供, 甲醇和乙腈由天津四友生物医学有限公
司提供, 均为色谱纯, 水为重蒸馏水, 其余试剂均为
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H ypersil C 18柱 (250 mm ×
4. 6 mm , 5 Λmm ) , 流动相: 乙腈2110% 醋酸水溶液
(33∶67) , 检测波长 285 nm , 流速 110 mL öm in, 柱
温: 35 ℃ (图 1)。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桂枝药材粉碎, 过 40
目筛, 备用。精密称取干燥的药材粉末 011 g, 置锥
形瓶中, 精密加入甲醇 20 mL , 称定质量, 超声提取
50 m in, 放冷, 补足质量。摇匀, 滤过, 精密吸取续滤
12桂皮醛 22桂皮酸
12cinnam yl aldehyde 22cinnam ic acid
图 1 对照品 (A) 和样品 (B) 色谱图
F ig. 1 Chromatogram s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A)
and samples (B)
液 5 mL , 置 25 mL 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
匀, 0145 Λm 微孔滤膜滤过, 作为供试品溶液。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桂皮醛对照品适
量, 用 70% 甲醇配成 01634 0 m gömL 的桂皮醛对
照品储备液; 精密称取桂皮酸对照品适量, 用 70%
甲醇配成 01125 m gömL 的桂皮酸对照品储备液。
精密吸取桂皮醛对照品储备液 012, 014, 016, 018,
110 mL 分别置 25 mL 量瓶中, 再依次分别精密加
入桂皮酸对照品储备液 012, 014, 016, 018, 110 mL
于相应的量瓶中, 用 70% 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596·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 年 6 月
Ξ 收稿日期: 2003209213
作者简介: 朱晓薇 (1955—) , 女,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及其质量控制。
分别吸取 20 ΛL 进样, 以对照品峰面积为纵坐标,
浓度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得到桂皮醛的回归方
程为 Y = 189. 779 2 X + 20. 123 4, 相关系数 r =
0. 999 5, 桂皮酸的回归方程为 Y = 149. 888 6 X +
2. 740 5, 相关系数 r= 0. 999 4, 结果表明桂皮醛在
51072~ 251360 ΛgömL , 桂皮酸在 11005~ 51024ΛgömL 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14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溶液, 每隔 2 h 进样
一次, 8 h 共测 5 次, 桂皮醛的峰面积 R SD = 1. 98%
(n= 5) ; 桂皮酸的峰面积 R SD = 3. 30% (n= 5) , 结
果表明桂皮醛和桂皮酸在 8 h 内稳定性良好。
215 精密度试验: 取桂皮醛和桂皮酸的对照品溶液
连续进样 5 次, 测定其峰面积, 测得桂皮醛的
R SD = 2. 35% (n = 5) , 桂皮酸的 R SD = 2. 38%
(n= 5)。
216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药材按 212 项下方法平行
操作 6 份, 测得桂皮醛的含量 R SD = 1. 87% (n =
6) ; 桂皮酸的含量 R SD = 1. 95% (n= 6) , 结果表明
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1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为同一桂
枝药材的干燥粉末 01075 g, 分别精密加入桂皮醛
对照品储备液及桂皮酸对照品储备液适量, 按样品
制备方法平行操作 5 份, 测得桂皮醛的平均回收率
为 99125% , R SD = 2157% (n = 5) ; 桂皮酸的平均
回收率为 10217% , R SD = 1195% (n= 5)。
218 样品的测定: 取 4 个桂枝市场样品, 按 212 项下
方法制备,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 1。
表 1 桂枝中桂皮醛和桂皮酸的测定结果
Table 1 D eterm ination of c innamyl a ldehyde
and c innam ic ac id
样品 桂皮醛ö(m g·g- 1) 桂皮酸ö(m g·g- 1)
1 181597 11306
2 131439 01968
3 151808 01993
4 121751 11361
3 讨论
311 在对桂枝样品的提取方法进行筛选时, 考察了
甲醇、乙醇、醋酸乙酯、70% 甲醇 4 种不同溶剂超声
提取 40 m in 的效果, 结果表明 70% 甲醇提取效果
最好。同时, 又以 70% 甲醇为提取溶剂对不同的提
取时间 30, 40, 50, 60 m in 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超
声提取 50 m in 可将待测成分提取完全。因此, 用
70% 甲醇超声提取 50 m in 为最佳提取方法。
312 在流动相的选择中, 比较了甲醇2水、甲醇2醋
酸水、甲醇2乙腈2醋酸水、乙腈2醋酸水 4 种不同的
流动相系统, 最终确定乙腈2110% 醋酸水溶液
(33∶67) 为最佳流动相系统。此流动相系统对桂皮
醛和桂皮酸分离效果好, 保留时间较短。
313 从样品测定的结果可以看到, 市场上的桂枝药
材中桂皮醛和桂皮酸的含量有较大差异, 有必要对
其进行质量控制。
败酱草的本草考证
王立军1, 李运景2Ξ
(11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36; 21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2)
败酱草应用历史悠久,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
为中品[1 ]。由于历史原因, 造成现代中医处方、药剂
人员调剂名不符实, 南北处方用药也较混乱。长江以
北大部分地区以菊花植物苦菜、苣荬菜应用居多; 长
江以南如江、浙、广东以十字花科植物菥 应用者
多, 而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则应用者少。
1 败酱草名称
败酱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又名鹿肠;《别
录》称鹿首、泽败;《药性论》称鹿酱;《本草纲目》称败
酱, 又称苦菜;《植物名实图考》称野苦菜,《证类本
草》、《中药大辞典》都称谓败酱[2~ 4 ]。而现代有些本
草著作则用败酱草收录, 如《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
床》[5 ] , 因只有《本草纲目》将败酱草称苦菜, 且在苦
菜名下又冠以“别名苦荬”, 这很可能就是后人以苦
菜、苦荬菜作败酱草的依据。“苦荬菜”《嘉祜本草》始
见记载, 现代本草文献常见, 但都未见与败酱草有何
联系。菥 , 源于《神农本草经》, 还称为蔑菥、大蕺、
马辛,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吴普本草》称其为析
目、荣目、马驹,《植物名实图考》称为花叶荠、水荠,
《中药志》谓其瓜子草, 从名称上其他本草文献没有
·696·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