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8期2005年8月·1239·
4.3二年生栽培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最高且远
远满足《中国药典》(2000年版)秦艽含量测定项下
的标准要求,故青海省栽培秦艽二年生者质量最好,
秋季采收为宜。
4.4科学施肥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措施,从实
验结果看,单一使用草木灰和复合使用磷肥和尿素
(2025:506)栽培秦艽时龙胆苦苷的含量最高,故
建议选用上述肥料栽培秦艽。
References:
EliChP(中国药典)[s].VolⅡ.2000.
[2]JiangsuNewMedicalCo lege.Dictionaryo,ChineseMateria
Medica(中药大辞典)[M].Shanghai:ShanghaiPeople’
PublishingHouse,1997.
长白人参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田义新1,尹春梅1,盛吉明2,赵庆军3,王京修3,韩东浩3
(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2.长自林业局,吉林长自134400;
3.吉林长白参隆集团,吉林长白 134400)
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是我国珍贵
中药材。它对人体的滋补强壮作用和对多种疾病的防
治效果十分显著,久为世人瞩目,堪称当今天然补益
药的代表,享有中药之王的美誉[1]。因此,在我国开展
中药现代化工作中,人参规范化生产被列为吉林省中
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重大项目。本研究作为
规范人参生产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是通过研究长白
人参产量形成、加工效率和人参主要有效成分——人
参总皂苷的变化规律,确定人参的最佳采收期,以保
证人参规范化生产(GAP)顺利进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与取样方法:本实验研究的人参物
种,由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王良信教授鉴定。均
取自吉林省长白参隆集团所属参地,参龄4~6年。
对这3种参龄的人参从5月1日开始每隔半个月取
样一次,直到10月15Et,共取样12次。取样时,每
次随机在3个典型地块,每地块取1.7m2,将人参
全部挖出。
1.2检测内容和方法
1.2.1人参产量和折于率:按取样方法挖取人参,
洗净泥土、杂质,精确称质量(W,),计算单产。
单产(kg/m2)=Ⅳ。/i.7
称质量后的人参根,按照生晒参加工工艺加
工r2],得成品参,精确称质量(形:),计算折干率。
折干率一彤2/Ⅳ,X100%
1.2.2人参总皂苷分析:将不同采收期收获的人
参,在加工后按国家人参产品质量标准(GB/T
15517.1~6—1995)介绍的紫外分光光度法[31进行人
参总皂苷分析。
2结果
2.1 不同采收期人参的产量变化情况:根据取样和
检测方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的人参单位面积产量,见
表1(表中“一”代表样品因故缺失,因此无数据,下
同)。可以看出,随着人参栽培年限的增长人参的产
量不断增加。但在同一年中,人参在出苗后的6月初
出现一减重时期,随后开始增质量。单产最高峰出现
时期:四年生在9月15日;五年生在9月1日;六年
生在9月15日。
2.2不同采收期人参的折干率情况:取回的人参,
测产后加工成生晒参,称质量并计算折干率,见表
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年限同一采收时期
加工的折干率变化不大;同一栽培年限不同采收期
加工的人参折干率变化则较大,其中在5~6月间的
加工得率较低,5kg鲜人参才能加工1kg生晒参
(折干率20%);8~10月间的加工效率则较高,3.5
虹鲜人参就能加工1kg生晒参(折干率28.6%)。
加工得率最高值:四、五年生出现在9月15日,3.1
kg鲜人参加工1kg生晒参;六年生在8月15日~
10月1日的折干率均较高,此期间收获的鲜人参均
为3.3kg=[Jn-r1kg生晒参。
2.3不同采收期人参总皂苷变化情况:加工好的生
晒参按国家标准中介绍的方法进行人参总皂苷测
定,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论何年龄的
人参,有效成分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每年的6月1Et。
收稿日期:2004—12—16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重大项目(20011109—3)
作者简介:田义新(1963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材栽培教学科研工作。E—mail:y.x.tian2003@163.corn
万方数据
·1240·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8期2005年8月
表1不同采收期人参的单产情况
Table1 Ginsengyieldpersquaremeterindifferentharvesttimes
表3不同采收期人参总皂苷情况
Table3 Totalginsenosideind fferentharvesttimes
而在传统采收期9月,人参总皂苷较低,但也在
3.0%以上(国家标准为2.5%)。
3讨论
3.1人参的采收年限:我国人参的传统采收年限均
为5~6年。但近年来,我国在人参栽培技术上已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参根生长和物质积累已明显加快。
将前人的一次研究[2]总结为图1,结果显示:一、二、
三年生的总皂苷低,达不到国家标准;四、五、六年生
的积累速度较快,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因此,从
入药角度来看,生长四年的人参就可以收获。目前,
日本、朝鲜在加工红参时是在六年生起收,加工生晒
参则是在四年生时起收[4’5]。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
看,我国在加工生晒参时也应改为四年生起收,质量
合格且成本较低。
6
}5
磕4
墓。
热2
一<1
0
图1人参单根质量、总皂苷随年生变化情况
Fig.1Changesofsinglerootweightand
totalginsenosideasageincreased
3.2 人参的采收期:按药材最佳采收期确定的理论
来看,药材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
用部位的生长动态结合起来考虑,同时也应当注意药
材的商品性状。第一,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
位产量高峰期一致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在采收商
品价值最高时采收。第二,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
用部位产量高峰期不一致时,则应以有效成分含量与
产量之积最大时,为最适采收期[2]。按这一理论分析
本试验结果,可以认定人参属于后者,因此将人参不
同采收期的产量与人参总皂苷相乘所得结果见表4。
表4不同采收期人参单产与总皂苷质量分数的积
Table4 Yieldpersquaremeterandtotalginsenoside
indifferentharvesttimes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一乘积最大值:四年生出
现在9月15日~10月1日;五年生在8月15日~
10月1日;六年生则较为复杂,6月1日、7月1
日~10月1日这一值都较高。但在生产实际中,提
早收获的经济效益损失将会很大,按表1中六年生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8期2005年8月·1241·
人参单产数据计算,一个年采收面积为10hm2的参
场,如果在7月15日采收(可收获27.9×104kg鲜
参)将比9月1日采收(可收获33.5×104kg鲜参)
少收获5.6×104kg鲜人参,按市场最低价格20元/
kg计算,损失价值高达112万元。同样如考虑到折
干率(表2),如在7月15El采收10×104kg鲜人参
进行加工将比在9月1日采收同样量的鲜人参损失
3×104kg,价值60万元。此外,提早采收的人参加
工后的商品性状较差(主要是抽沟严重),市场售价
会降低[2]。因此,综合考虑所测定的数据和评估生产
成本、市场等多方面因素,长白县人参的最佳采收期
应定在每年的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的范围
内。如果加工厂的加工能力限制,采收时间也只能宽
限于8月15日~10月15日。
应该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参区南北纬度宽,
海拔高低不一,致使各参区气候不一致,因此,各参
区的参根收获期不能统一。如靖宇二参场试验,从9
月11日起,每5天收根一次,到10月1日止。结果
表明9月16~21日起收为佳,此期加工红参成品率
为28%~29.2%,比9月11日高1%~2.2%,比10
月1日高4.4%~4.8%。又如辽宁省新宾和桓仁等
地试验,在1979~1981三年间,每年都在8月10、
15、25日,9月1、5、10、15、25日,10月5、15日起
收,比较鲜参产量、折干率、成品参质量,结果证明以
8月下旬~9月中旬为好,其中9月上旬最佳。此期
不仅鲜根重比其它各时期高3.58%以上,而且出货
率高1%~2.5%,加工的红参色泽纯正,无抽沟,皂
苷量则与其他时期没有显著差异D]。
长自县所产人参可在四年生即可收获;每年的
最佳采收期在9月1日到10月1日,合理的宽限采
收期可定在8月15日~10月15日。
References:
[1]WangTS,ZhangLX,ZhaoSJ,eta1.ChineseGinseng(ee
国人参)[M].Shenyang:LiaoningSciencendTechnology
PubishingHouse,2001.
E2]YangJX,TianYX,WangKC,eta1.MedicinalHerbs
Cultivation(药用植物栽培学)[M].Beiing:ChinaAgricul—
turalPress,2004.
[3]TheGradeQualityS andardsofProductsofProcessedGin—
seng(GB/T15517.1~6-1995)(人参加工产品分等质量标
准)[s].1995.
[4]ZhangCx,ZhengYL.Studiesonthecomparisonbetween
JilinandKoreanGinseng[J].RenshenYanjiu(人参研究),
2001,13(2):9-11.
[5]ProctorJTA,LeeJC,LeeSS.GinsengproductioninKo—
refl[J].HortSci,1990,25(7):743—750.
HPLC法测定红景天及愈伤组织中的红景天苷
盛长忠h2,毕浩1,张向飞1,齐一伯1,元英进2,姜燕1
(1.天津天士力集团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天津300402;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
由于生境狭窄、生殖障碍、开采过度等原因,红
景天野生资源已几近枯竭,红景天愈伤组织和细胞
的大规模培养成为重要的替代途径[1]。红景天苷是
红景天属(RhodiolaL.)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活性成
分,其量的高低是评价该属植物药用价值的重要指
标之一[2]。用HPLC法测定红景天苷的研究已有报
道[3“]。为了配合红景天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研
究,建立了红景天属植物及其愈伤组织中红景天苷
测定的HPLC方法,测定了4种不同来源的红景天
和来源于深红红景天R.coccinea(Royle)A.Bor.
的愈伤组织中的红景天苷。
1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四元泵,VWD检测器,真空脱气机,柱温箱),
Hpchem工作站,超声洗涤’器(RelianceDigital
Medisafe),Sartorius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0.22
pm滤器。
红景天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
供。红景天材料见表l,均经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树芳教授鉴定。愈伤组织由生长于天山一号冰川
的深红红景天幼芽诱导而来,培养在添加6一BA
1mg/L和NAA0.5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中,24
℃培养,30d收获,60℃烘干备用。样品提取所用甲
醇为分析纯,HPLC用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
收稿日期:2004—09—13
作者简介:盛长忠(1970一),男。山东人,副研究员,博士,1999年获南开大学植物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南开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2
年11月一2004年11月在天津大学一天士力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在天士力集团研究院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制药。
Tel:(022)26736527E—mail:sczhong@eyou.com
万方数据
长白人参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作者: 田义新, 尹春梅, 盛吉明, 赵庆军, 王京修, 韩东浩
作者单位: 田义新,尹春梅(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盛吉明(长白林业局,吉林
,长白,134400), 赵庆军,王京修,韩东浩(吉林长白参隆集团,吉林,长白,13440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8)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5条)
1.Wang T S;Zhang L X;Zhao S J 中国人参 2001
2.Yang J X;Tian Y X;Wang K C 药用植物栽培学 2004
3.The Grade Quality Standards of Products of Processed Ginseng (GB/T 15517.1~6-1995) 1995
4.Zhang C X;Zheng Y L Studie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Jilin and Korean Ginseng[期刊论文]-人参研究
2001(02)
5.Proctor J T A;Lee J C;Lee S S Ginseng production in Korea 199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显辉.陈丽.张志东.金娜.邹吉伟.单巍 集安人参适宜采收时间的确定[期刊论文]-人参研究2006,18(4)
2. 赵世群.李树殿 西洋参加工中常出现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人参研究2002,14(4)
3. 陈贵善 3种根茎类药材的采收及加工[期刊论文]-农村新技术2008(10)
4. 刘俊玲.钟均超.李雪萍.曲文晶.孙增红 靖宇县西洋参采收年限研究[期刊论文]-人参研究2005,17(3)
5. 王秋利.Wang Qiuli 施用有机物料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
6. 同光李.Ron R Allison.Roberta M Johnke.Charles J Kovacs.Mickael J Cariveau.Kevin F OBrien.Larry
J,Dobbs Jr 人参的放射保护作用[期刊论文]-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1)
7. 陈英杰.窦德强.裴玉萍.孙朋悦 人参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期刊论文]-人参研究2001(z1)
8. 崔红花.王振月.王宗权.李瑞明.康毅华.CUI Hong-hua.WANG Zhen-yue.WANG Zong-quan.LI Rui-ming.KANG Yi-
hua 主成分分析考察毛脉酸模最佳采收期[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
9. 徐怀友.马友德.丁宪文.宋明海.冯志伟.刘维翠 人参、西洋参安全优质生产的基础知识[期刊论文]-人参研究
2007,19(2)
10. 张毅.田景鑫 桓仁县林下参科学种植管理技术[期刊论文]-中国园艺文摘2010,26(5)
引证文献(2条)
1.刘岩.刘志洋.徐大卫.田义新.崔永柱.王义平.张明远 不同年份园参生理和化学性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中
药 2011(2)
2.黄小芳.李勇.刘时轮.丁万隆 五种化感物质对人参幼根皂苷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804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