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对中药现代化中有效成分研究的思考



全 文 :新药开发纵谈 ·
对中药现代化中有效成分研究的思考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 2 1 0 0 0 9) 孔令义 分 杨 智” lx1 知大
摘 要 根据作者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经验 , 提出了在中药现代化中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的思路和方法 , 以与同行学者商榷 , 并供有关部门参考 。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是指中药中能够起到治疗
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 是几千年来我国传统
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 我国传统应用最
普遍的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系列多
个化合物 , 包括组成复方的单味药的有效成
分 , 复方煎煮过程中形成的复合物以及单味
药成分的某些衍生状态 , 这些有效成分作用
于体内多个靶组织或靶器官上 , 具有协同作
用 , 产生显著并且全面的药效作用 , 最大限度
地达到中医从整体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 这就
是复方有效成分的多样性 , 作用部位的多靶
点 ,从而起到单味药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中药现代化起决
定作用 。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 , 如药材产地 、真
伪优劣 、加工炮制 、质量规范等 , 均应以其有
效成分的有无及含量高低为科学依据 。 我国
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 在临床应用等许多方面
更有着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 , 仅中药大辞典
中就收载 5 76 7 种中药 , 但较深入做过一些
化学成分或药学研究的仅近 10 种 , 对中药
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 即便是
化学成分研究得 比较深入的中药单味药 , 也
都普遍存在着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严
重脱节 。 甚至我国 1 9 9 5 年版药典收载的 52 2
种中药单味药中 , 真正搞清楚与临床记载药
效作用相一致的有效成分的也只是少数 。 由
此可见 ,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
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拟重点谈
谈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几点思考 。
1 对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对中药单味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目前至少
有三个方面 : 一是搞清楚单味药药效作用的
物质基础 ; 二是发现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
修饰 , 发展新药 ;三是为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
研究奠定基础 。 但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单味药
有效成分的研究不能象过去一样走纯化学研
究的老路 , 而需要化学工作者和药理工作者
紧密配合 , 首先建立能够代表该药在中医理
论中所能治疗症或接近于症的某一疾病的动
物模型 , 在其跟踪指导下进行分离和研究 , 直
至搞清楚有效成分的结构 。 在研究过程中要
注重实效 , 不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 对在我国传
统医药学中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中药 , 国家应
增加研究投入 , 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建立相
应的研究所或研究室 ,进行多学科协同作战 ,
从药材质量 、加工炮制 、有效成分 、药效毒理 ,
I店床应用等方面系统研究 , 阐明其中有效成
分对诸方面的影响 。
有效成分如系新化合物 , 且疗效确切 , 毒
性较小 , 则有可能发展成为西药一类新药 , 如
粗 A d re s 水on g Li ng y i ,C hi na Pha r m 鲜即协词 U明叮?lt X , N a川in 尽 . _ . _ ‘ 、 二 、 . _ 、 ‘ 二 _ , , _ 、 ‘ 二_ 、 、 ~孔令义 男 , 1 9 6 4 一。3 出生 , l” 2一 07 沈胆药学 院药卿化掌专业天然药卿化学材又万间博士世开年毕业 :费禅字谬士字。
1 9 92

10 ~ 1 9 94

12 在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 现任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 天然药物化学教室教授 , 博士研究生享师 。 主持和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科委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科研课题 。先后对短梗五加 、白花前胡 、紫花前胡 、麻疯树 、大戟 、一品红 、淫羊渡等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 丁保入蔡统的研套 . 森围 内外刊物 分完学犬论幸 30 金首
“ ‘ 国家科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
3 5 4
·
青篙素 、鹤草酚等 。但这种情况必须首先注意
专利保护 , 使发展成为我国 自己拥有专利权
的新药 。以有效成分为先导化合物 , 进行结构
修饰 , 发展新药 , 也是目前药学科学中的一个
热点 , 如果我们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结
构修饰 , 寻找活性更高 , 毒性更低的新化合
物 , 实际上也是我国发展新药的一个捷径 。
2 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
由于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的复杂性 , 研
究有一定的难度 , 文献中也未见对复方有效
成分深入的研究报道 , 实际上复方的化学成
分并不等于组成复方的单味药化学成分之
和 , 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并非组成复方的单味
药有效成分的简单相加 。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可能生成 了新的
有效成分 , 我们认为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
究应严格按照 中药传统用药方式 , 重点对其
水煎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 在研究过程中紧
密结合已建立的能确切反映该复方疗效的动
物模型 。可将水煎液先进行醇沉 , 得到醇沉物
(一般为大分子的多糖 、蛋 白质等 )和醇溶物
(一般为小分子化合物 )两部分 , 经药理实验
跟踪 , 确定有效部位 。接着应建立有效部位的
高效液相指纹 图谱 , 并按照图谱应用经典分
离技术和现代分离技术 , 如正反相硅胶柱层
析 、聚酞胺柱层析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大孔
吸附柱层析 、高效液相层析 、逆流分布层析和
膜分离等 ,在动物模型跟踪下进行系统分离 ,
在分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接触酸碱 , 低温
操作 , 以避免生成新的某些复合物或衍生状
态等有效成分的结构被破坏 。 最后分离到的
有效化合物和有效物质采 用现代手段 , 如
U V

IR
、 ’
H N M R
、 ’“
CN MR

ZD

N M R

X
-
ra y

C D 等 , 并参考有关各类化合物的光谱规
律确定结构 。 无效组分或物质仅进行毒性实
验 , 以确定是否有毒副作用 。 但要注意 , 由于
复方有效成分的多靶性 , 有时用单一的动物
模型不能完全反映复方疗效时 , 应同时采用
多个动物模型进行跟踪筛选 , 以保证最大限
度地反映复方的全面疗效 ,不发生漏筛现象 ,
《中草药》1 9 9 8 年第 29 卷第 5 期
分离鉴定出复方应用过程中全部的有效成
分 。 还可根据这些有效成分在复方有关单味
药中的含量或有效成分的前体在单味药中的
含量进行配比 , 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实验 , 并和
复方药理实验结果比较 , 确定研究出的有效
成分是否全面反映中药复方的药效 。
3 重点进行几种常用中药复方的研究 , 力争
打人国际市场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 几千年来中药为
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 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 同时也为提高世界各国人 民的健康水平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但由于中药的科学研究
和技术水平较落后 , 影响了中药在国 内外市
场的销售 , 特别是影响中药在 国际市场的占
有份额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 尽快将
中药打入国际市场 。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 我
们应该选择几个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 、疗效
确切 、使用方便 、药味相对简单的代表性中药
复方为研究对象 ,按国际规范进行全面研究 。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研究应该得到足够
的重视 , 按前述方法投入力量 , 经过努力应使
复方的有效成分基本搞清楚 。在此基础上 , 重
点进行组成复方药材的基础研究 , 制剂及工
艺的研究 , 质量标准的研究 , 药效学和毒理学
的研究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 要将各项研究内
容和有效成分紧密结合 , 应以有效成分这个
药效作用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作为科学依据 ,
阐明各项研究内容的结论 。为了与国际接轨 ,
我们不仅对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进行研究 ,
还要对其中无效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 ,
分离和确定这些化学成分的结构 , 并进行毒
理学试验 ,评价其安全性 。 这样 , 我们就能把
复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 其它化学成分及以
有效成分为依据制定的质量标准全部讲清
楚 。只有通过这样的系统研究 , 中药才能真正
地得到 国际上的承认 , 才能打消国际上对中
药存在的疑虑和偏见 , 使中药真正地走向世
界 。
(1 9 9 7

1 1

0 4 收稿 )
3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