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29(6):822—826 2009年 11月
八角下脚料、甘蔗滤泥、桐麸联合
堆肥的腐熟度指标研究
陈乾平1,缪剑华 ,沈方科 ,叶云峰1,蒋 妮1
(1.广西壮族 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南宁 530023;2.广西大学 ,南宁 530005)
摘 要 :测定八角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过程中温度、C/N比、种子发芽指数(G1)等腐熟度指标 ,研
究各项指标在堆肥进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GI可作为八角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评价堆肥腐
熟度的主要评价指标。在起始 C/N比为 31.45条件下进行八角提油下脚料、甘蔗滤泥、桐麸的联合高温好氧堆
肥,堆制21 d和26 d时,三种腐熟度指标未全部显示堆肥腐熟;堆制 31 d时,C/N比为 18.55,T值为0.59(tJ~于
o.6),发芽指数 G1为 93.7~,40(大于 8O )。从温度、发芽指数和 C/N比三个指标均可认为堆肥已达到腐熟。
关键词:八角下脚料;堆肥;腐熟度;C/N比;种子发芽指数
中图分类号 :Q94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09)06—0822—05
Mature indices 0f composting transformation
co-composting 0f aniseed marc。filter mud
0f sugarcane and tung seed meal
CHEN Qian-Ping ,MIAO Jian-Hua ,SHEN Fang-Ke2,
YE Yun—Feng1.JIANG NiI
(1.Guangxi Botanical Garden of Medicinal Plants,Nanning 530023,China;
2.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The mature indices of eomposting transformation during co-composting of aniseed marc,filter mud of sugar—
cane and tung seed meal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pattern of temperature,carbor卜t nitrogen ratio(C/N)and the
seed germination index(GI)at different stages.The results were as folows:the seed germination index(GI)were a—
vailable tO evaluate maturity of the co-composting of aniseed marc,filter mud of sugarcane and tung seed mea1.The
co-composting of aniseed marc,filter mud of sugarcane and tung seed meal at initial carbon—to-nitrogen ratio(C/N)of
31.45 reached mature after composting for 31 days,when the carbon—to—nitrogen ratio(C/N)was 18.55,the seed ger—
mination index(OI)was 93.7 .
Key words:aniseed marc~compost;maturity;C/N;seed germination index
堆肥化就是通过人工控制,在一定的水分、C/N
比和通风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有机物
转变为肥料的过程,堆肥不仅能在微生物作用下通
过高温发酵使上述废物中的病原菌无害化 、有机物
腐殖质化、稳 定化,最终 达到腐熟 (李 国学 等,
2001a)。未腐熟的堆肥在施人土壤后的一段时间,
能引起微生物的剧烈活动导致氧的缺乏产生极端厌
氧环境,同时,未腐熟的堆肥在还原条件下还会产生
NH。、H S等有害成分 ,会严重影 响植物根系的生
长。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李
收稿日期:2009—06—11 修回日期:2009—10—20
基金项 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 目(2005BA9O1AD9)[Supp0rted by 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tate Tenth Five-Year
Plan Pr0ject(2OO5BA9O1A09)]
作者简介:陈乾平(1979一),男,广西南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E—mail)chenqp79@126.CON。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mjh1962@vip.163.corn)
6期 陈乾平等 :八角下脚料 、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的腐熟度指标研究 823
国学等,2OOlb):(1)化学分析指标(C/N比、水溶性
碳、阳离子交换量、pH值、WSC/N—org、化学组成、
N0 and NO 、可降解物质);(2)物理性指标(温
度、颜色 、气味);(3)微生物指标 (指示性微生物、呼
吸率、生物量、酶活性);(4)植物性指标 (Cress种子
发芽率、黑麦草生长、种子发育);(5)光谱分析(固相
13C NMR、FT-IR、E /E6和一logk);(6)腐殖 化 度
(色谱检验 、总腐 殖质、HA/FA、腐殖 化率 (HR)和
腐殖化系数 (HI))。Zucconi等 (1981)认 为用生物
的方法测定堆肥的毒性是检验正在堆肥的有机质腐
熟度的最精确和最有效的方法 。
八角(Illicium verum)为木兰科(Magnoliace—
ae)八角属(Ilicium)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药食
同源”经济树种,主产于广西西部和南部、福建南部、
广东西部,云南东南部和南部也有种植 (黄卓民,
1994a)。八角果皮 、种子 、叶都含芳香油 ,称八角茴
香油,用于制造甜香酒、啤酒等食 品工业 ,也是制造
牙膏、香皂、香水、化妆品的香料,还是合成雌激素己
烷雌酚的原料(黄卓民,1994)。中国八角种植面积、
干果产量、茴香油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78 、80 和
8O 。目前,提取茴香油后剩余的大量下脚料没有
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往往作为燃料使用或作为废物
随意丢弃,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形成突出的环
境问题。八角下脚料由于 C/N比较高,因此该单一
原料在自然状态堆肥不易达到腐熟。甘蔗滤泥和桐
麸均为广西较主要的有机 固体废弃物 ,甘蔗滤泥具
有较低的 C/N比,而桐麸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甘
蔗滤泥和桐麸与八角下脚料联合堆肥将能起到调节
肥堆的 C/N 比,促 进肥堆腐熟 的作用。目前 ,尚未
发现有关八角提油下脚料堆肥方面的研究报道。因
此 ,本文将八角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按一定 比例
混合后进行高温好氧堆肥,研究各种指标在堆肥进
程中的变化情况 ,旨为八角下脚料的科学堆肥 ,以及
八角下脚料、甘蔗滤泥、桐麸三种广西重要有机废弃
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传统水提法提取茴香油后得到的八角下脚料;
甘蔗滤泥来源于广西 明阳糖 厂;桐麸购 自广西南宁
全源麸业有限公司;养分含量水平见表 1;有机物料
腐熟剂由广西大学农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1.2堆肥方法
八角下脚料高温好氧堆肥发酵采用室 内堆肥
法 ,实行翻堆通气 。肥堆呈长方梯形 ,长 200 cm,宽
表 l 堆肥原料养分含量
Table 1 Nutrition content of main material of composting
80 cm,高 80 cm。根据有机物料堆肥的最适条件,
将肥堆中八角渣 :甘蔗滤泥 :桐麸干重比设置为 4
:8:3,经测定混合肥堆中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
可计算出此时肥堆 C/N 比为 31.45。将有机物料
腐熟剂均匀混人 肥堆 中。调节堆 肥水分 至 6O 。
翻堆:当堆体温度超过 6O℃时翻堆,当堆体温度低
于 6O℃时,间隔 4 d翻堆 。
1.3测定项 目与方法
(1)测定指标:温度、总有机碳、全氮、种子发芽
指数。(2)取样及分析取样:随着堆肥进程,分别在
堆制 0、6、11、16、2l、26、3l d,均匀地从堆体内部取
样。样品于阴凉处自然风干,待测。(3)测定方法:
温度,堆肥开始的前 7 d每天分别于 9:00和 15:O0
测定堆肥温度,从第 8天至第 31天每天上午 9:00
测定堆肥温度。在距离堆体最上部约 30 cm 处取 3
个测定点 ,温度计插入堆体 3O cm处测温。
全碳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张梧就等,1989),全
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
业委员会 ,1983)。
种子发芽指数测定(黄国锋等,2002):取 5 g样
品加入 50 mL蒸馏水充分震荡,3O℃条件下浸提 1
昼夜,过滤。吸取 5 mL滤液,加到铺有 2张滤纸的
9 cm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点播 5O粒饱满的生菜
种子于30℃下培养,第 48小时测发芽率。对照分
别为蒸馏水。
发芽指数 GI( )一堆肥浸提液的种子发芽率
824 广 西 植 物 29卷
x种子根长×loo/(蒸馏水的种子 发芽率×种子根
长)。
2 结果与分析
2.1物理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亦称表观分析法,即将堆肥的某些
表观特征归纳为腐熟标准。在物理评价指标中温度
较常用 ,堆肥温度是微生物活动状况的标志,堆温的
高低决定堆肥速度的快慢。新鲜的有机固体废弃物
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病毒及寄生虫
等,直接影响堆肥的安全性,但这些致病微生物对温
度非常敏感,当堆肥的温度高于 55℃,并保持 4 d
以上 时,大 多 数 病 原 菌 可 被 杀 死 (Deportes等,
1995)。堆肥的最适宜温度在 5O~60℃之 间,城市
固体废物堆肥的最适 宜温度为 65~7O℃(Bachp
等 ,1 984)。
了
鲁
卜
明
图 1 肥堆温度变化曲线图
Fig.1 Change of the temperature during composting
从图 l看出,堆制 2 d时,堆体温度就 已升高到
50℃,堆置第 8天开始,堆体温度开始维持在 5O℃
以上,持续时间 14 d,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Leton
等(1990)认为 ,堆肥过程 中温度应控制在 45~65℃
之间,55~6O℃之间较好 。温度过低,杀不死病原
菌;温度过高,又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本试验堆制
初期堆体温度上升很快,说明堆体理化性质特别是
堆体水分及碳氮比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微生物活
动强烈,肥堆经升温期很快达到高温期,表现在肥堆
堆制 12 d时温度达到 62℃的最高值。随着堆肥的
进行 ,肥堆水分被大量消耗 ,堆制 21 d后 ,肥堆温度
逐渐自然下降至 35℃左右,并维持在 35℃上下较
小的范围内,已较接近环境温度 ,可初步判断堆肥已
基本腐熟。
一
0
0
卜-
怔
堆制天数 Compost i ng days(d)
图 2 肥堆总柯 【瞍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Fig.2 Change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during composting
1.4
1 3
, 、
1.2
删 。 1.1
簇
0.9
0.8
O.7
0 6 11 16 21 26 31
堆肥天数 Compost i ng days(d)
图 3 肥堆全氮含量变化曲线图
Fig.3 Change of the total nitrogen during composting
2.2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指通过分析堆肥产品的某些化学指
标来判断堆肥的腐熟度,常用的指标是 C/N比。堆
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细胞物质的合成需
要大量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碳在微生物新陈代
谢过程中约有 2/3变成二氧化碳 而被消耗掉,其余
主要用于细胞质的合成,所以堆肥材料 中碳素物质
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和碳源(武汉大学等,1987)。
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成为CO。、
生物量(biomass)、热量和腐殖质(黄得扬等,2004),
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以 CO。、NH 等形式挥发,
总有机碳和全氮的绝对量及总干物重呈逐渐减少趋
势。从图 2看出,堆肥开始时肥堆总有机碳含量为
42.1 9 ,堆制31 d时总有机碳含量降到 21.O9 ,
比原来降低 50.0l 。
从图 3看 出,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总有机碳
变化(图2)不同,其趋势是先下降,再回升。总的来
看,全氮含量在堆制前后略有下降。堆肥开始时的
全氮含量为 1.241 ,全氮下降阶段(O~16 d)与发
6期 陈乾平等:八角下脚料、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的腐熟度指标研究 825
酵的高温(50℃以上)阶段基本一致 ,这一阶段微生
物活动旺盛,消耗氮的速率明显大于总干物质下降
速率 ,导致了全氮相对含 量的下 降;当进行 至 17~
3I d时,全氮含量呈逐渐 回升趋势 ,这 可能是 由于
在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矿化分解,COz的损失 以及
水分的蒸发引起干物质 的减少而引起的(Inoko等 ,
1979)。堆肥后期 固氮菌的固氮作用也有助于堆肥
产品全氮量的增加(Bishop等 ,1983)。
堆肥过程 中,碳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能源和
碳源,氮主要用于细胞原生质的合成,所以有机物料
的C/N比对分解速度有重要影响,堆肥过程中起始
时最佳 C/N比为 25左右,过高可供消耗的碳元素
多,氮素养料相对缺乏 ,微 生物生长受到限制 ,有机
物分解 速度就慢 ,发酵 过程就 长 (贺琪 等,2005)。
Zucconi等(1981b)建议采用 T一(终点 C/N 比)/
(起始 C/N比)来评价城市垃圾堆肥的腐熟度,不同
原料堆肥腐熟后的 T值变化不大,在 0.5~0.7之
间,可认为堆肥腐熟。Morel等 (1985)则认为当 T
值小于 0.6时堆肥达到腐熟 。从 图 4看 出,堆肥开
始时 C/N 比为 31.45,在堆肥过程 中,C/N 比总体
呈逐渐降低趋势,当堆制 26 d时,C/N 比为 18.39,
T值 0.58,当堆制 31 d时,c/N比为 18.55,T值为
0.59,堆制 26 d和 31 d的T值均小于 0.6,从T值
的指标可判断,堆制 26 d后堆肥达到腐熟。
35
O
3O
25
詈20
15
0 6 1 1 1 6 21 26 31
堆肥天数 Compost i ng days(d)
图 4 肥堆 C/N比变化曲线图
Fig.4 Change of the ratio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 total nitrogen during composting
2.3植物生长分析法
仅用化学分析方法评价腐熟度仍显不足,需结
合生物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由于堆制的有机肥
料是通过放线菌、细菌等复合菌种经发酵后得到的,
复合菌种发酵机理和产物很复杂,其中是否有生物
毒素的产生以及其是否对植物有影响,可通过种子
发芽率指数[GI(%):堆肥浸提液的种子发芽率×
种子 根长 ×100/(蒸 馏水 的种子发 芽率 ×种子根
长)]来进行初步 的判断。从理论上说 ,GI<100 ,
就判断是有毒植物毒性。李国学等(200lc)认为 GI
在前 20 d迅速增长 ,30 d后植物毒性就几乎完全消
失 了。在所有状况下,当发芽指数 GI达到 8O%~
85 时,这种堆肥就可以认为是没有植物毒性或者
说堆肥已腐熟了。
:厂_].
21 3I
堆肥天数 Compost i ng days(d)
图 5 发芽指数 (jI在堆肥期间的变化
Fig.5 Change of seed germination
index during composting
从 图 5看 出,堆制 21 d时,发芽指数 GI为
45.6 ,而堆制堆肥 31 d时,发芽指数 GI已上升至
93.7 ,这可能是与发酵剂中的微生物产生的生物
毒素[由生物体(动植物、菌体等)产生的各种毒素],
主要包括饲料毒素和霉毒素抑制了种子的萌发,而
随着堆肥时间的推移,至腐熟时发酵剂所产生的有
害物质含量降低或转化成了其它无害物质。堆制
31 ct时,发芽指数 GI达到了 8O 以上 ,可认为堆肥
对植物基本无毒性 。
3 讨论
八角提油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在干重比为
4:8:3的比圳下进行高温好 氧堆肥试验,结果表
明,在堆制 2l d时,肥堆温度逐渐自然下降至 35℃
左右 ,并维持在 35℃上下较小的范围内,已较接近
环境温度,可初步判断堆肥已基本腐熟;而此时,T
值[T一(终点C/N比)/(起始 C/N比)]为 0.78,仍
然大于 0.6,可 以认为堆肥未腐熟;发芽指数为
45.6 ,说明堆肥中仍含有抑制植物生长的有害物
质。当堆制 26 d时 ,C/N比为 18.39,T值为 0.58,
当堆制 31 d时,C/N比为 18.55,T值为0.59,堆制
26 d和 3l d的T值均小于 0.6,从 T值可判断,堆
制 26 d后堆肥达到腐熟;当堆制 31 d时,发芽指数
O 0 0 0 0 O
C=
×。 c— co一 c—EL∞ ∞∞∽
一 瓢甘}低
826 广 西 植 物 29卷
GI为 93.7 9/6,已大于 8O 。此时 ,从 温度 、发芽指
数和 C/N比三个指标均可认为堆肥已达到腐熟 。
从 以上结果看 出,应用不 同的指标进行八角提
油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腐熟度评价时,
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堆肥的腐熟度
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单个化学指标 的评价只能
片面地反映某个阻碍因素的作用 ,从 而难以准确评
价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腐熟度。考虑到堆肥产品
最终将用作有机肥进行作物的生产,如果堆肥含有
植物毒性物质,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也就
无法作为肥料应用 ,而种子发芽指数 GI综合反映
了堆肥产品的植物毒性 ,被认为是最敏感 、最可靠的
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杨国义等,2003)。
八角提油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联合堆肥可
以种子发芽指数 GI为堆肥腐熟度主要评价指标,
C/N 比指标和温度等指标 可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在
八角提油下脚料与甘蔗滤泥、桐麸在干重 比为 4:8
:3,肥堆起始 C/N 比为 31.45的条件下进行高温
好氧堆肥 ,当堆制 31d时,堆肥达到腐熟。
参考文献 :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1993.土壤农业化学常规
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79
李国学,张福锁.2001.固体 废物堆 肥化与有 机复?昆肥生产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139
张梧就。龚元石,李小编.1995.土囊与植物营养研究动态(第3
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杜 ,319—349
武汉大学 ,复旦大学.1987.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357
黄卓民.1994.八角[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HuangGF(黄国锋),wuQT(吴启堂),MengQQ(孟庆强),eta1.
2002.Substance changes and maturity evaluation during pig ma—
nure composting(猪粪堆肥化处理的物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
[J].J South China Agric Univ(NatSci Edi)(华南农业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23(3):1—4
Bachp D,Shoda M,Kubot AH.1984.Rate of composting of de—
watered sewage sludge in continuously med isothermal reactor
[J].J Fementation Tech,6285—292
Bishop PL.Godfrey C. 1983.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during
sludge composting[J].Biocycle,24:34—39
Deportes I,Benoit Guyod J,Zmirou n 1995.Hazard to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posed by the use of urban waste compost:a re—
view[J].Sci Total Environ,172:197—222
He Q(贺琪),Li Gx(李国学),Zhang YN(张亚宁).2005.N lo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high temperature composting(高温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及其变化规律)[J].J Agro-Environ
Sci(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4(1):169一l73
HuangDY(黄得 扬),Lu WJ(陆 文静),Wang HT(王洪 涛).
2004.Microbiological mechanism of organic solid wastes corn—
posting(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J].
Tech Equipment Environ Pollution Control(t5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设备),5(1):12—18
Inoko A,Miyamatsu K,Sugahara K,et a1.1979.On some organic
constituents of city refuse composts produced in Japan[J].Soil
Sci Plant Nutr,25:225——234
Morel TL,Conlin F,Germon J,以n£.1985.Methods for the evalu—
ation of the maturity of municipal refuse compost[M]//Gasser
JKR.Composting of Agricuhura land Other Wastes.London&
NewYork:Elscrier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56—72
Yang GY(杨 国义),Xia ZW(夏钟 文),Li FB(李芳柏).2003.
Effect of different bulking agents on the maturity of pig manure
composting(不同填充料 对猪粪堆肥腐熟过程 的影 响)[J].
Soil Fertilizer(土壤肥料),22(3):29—33
Zucconi F,Pera A,Forte M,eta1.1981.Evaluating toxicity of im—
mature compost[J].Biocycle,22:54—57
(上接第 888页 Continue from page 888)
darin(Citrus unshiu marc.)fruit(柑橘果实遮光处理对发 育中
的果实光合产物分配、糖代谢与积累的影响)[J].Acta Phy—
tophysiol Sin(植物生理学报),27(6):499—504
Hang L(杭玲),Su GX(苏 国秀),Xia YS(夏 阳升),et a1.2003.
Cultivation of tissue cultured seedlings of Momordica grose norl
(罗汉果组培苗栽培技术)[J].Guangxi Agric s“(广西农业
科学),(6):7O~72
He KJ(何科佳),Wang ZY(王中炎),Wang RC(王仁才).2007.
Efects of overhead shading in summer on growth and develop—
ment of Kiwifruit(夏季遮荫对猕猴桃生长发育的影响)[J].
HunanAgr&& i(湖南农业科学),(1):41—43
Li XZ(李晓征),Hao RM(郝 日明),Ren Y(任燕).2006.Effects
of shading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aphniphylum macropodum in different ages(遮荫处理对不
同苗龄交让木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Guihaia(广西
植物),26(5):499—502
Liu jL(刘金 磊),Li DP(李 典鹏),Huang YL(黄永林),et a1.
2007.Dtermination of mogrol glycosides from fruits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in different growing ages by HPLC(HPLC法测定
不同生长期罗汉果甙liE,Il,V的含量)[J].Guihaia(广西植
物),27(4):665—668
Makapugay HC,Dhammika Nanayakkara NP,Soejarto DD,et a1.
1985.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major sweet principle of Lohankuo fruits[J].Agric Food Chem,
33:348— 350
Yan XF(阎秀峰),Wang Y(王洋),Guo SL(郭盛磊),ela1.2004.
Seasonal variantions in blomass and salidroside content in roots
of Rhodiola sachalinensis as afected in gauze and red film shad—
ing(遮荫和红膜处理对高山红景天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
季节变化的影响[J].Chin J Ap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15
(3)。382—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