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nstructure of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using AHP method

基于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9月 第 18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10, 18(5): 1087−1092


* 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基金(76283)、山东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23666)、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泰安市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
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资助
郑军(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E-mail: zhengjun9200@126.com
收稿日期: 2009-11-01 接受日期: 2010-03-17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87
基于 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郑 军 史建民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泰安 271018)
摘 要 生态农业能否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 关键在于与其他农业发展模式
相比生态农业有无竞争力优势?为此,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 遵循“要素–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 对生
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共确定 5个 1级指标、22个 2级指标和 66个 3级指标。结果表明: 对
生态农业竞争力 1级指标而言, 影响最大的是主体层, 之后依次是效益层、产品层、要素层和组织层。并就如
何提升和打造生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AHP评价法 生态农业 竞争力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5-1087-06
Constructure of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using AHP method
ZHENG Jun, SHI Jian-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Whether eco-agriculture will be a dominant strategy and basic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depends on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agro-development models. Using the AHP method (which is driven by “ele-
ments-structure-performance” paradigm), th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agriculture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composed of 5 first-level indexes, 22 second-level indexes and 66 third-level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dy layer is the
main impact zone in 5 first-level indexes. This is followed by the efficiency layer, product layer, element layer and organization layer.
Based on the results,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co-agriculture are advanced.
Key words AHP method, Eco-agriculture,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Received Nov. 1, 2009; accepted March 17, 2010)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尚缺乏明确、统一的
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 但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
释主要归纳为以下 3 类观点: 一是要素说。以波特
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 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
于 4 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即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
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方式, 同时还包括机会与政府两个辅助因素[1]。要素
观认为, 关键要素的质量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二是结构说。包括横向结
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观点认为, 集群内企业间
存在采购、生产、技术、市场等关联, 同时存在基
于声誉、友谊、互赖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 因此
产业集群是一种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
属性的网络组织, 功能差异化程度、网络密度、网
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度、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
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而纵向结构观点认为, 产业集
群竞争力是集群内 3 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体, 包括
企业层面、集群组织层面和国家层面[2]。三是能力
说。张辉[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 即学
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
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李君华等[4]认为, 产业集
群的竞争力直接表现为由竞争性治理机制所推动的
集群持续创新能力。Pekka(2004)强调从集群提高生
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
108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
球市场份额等 5 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
力。“能力观”强调产业集群的功能导向, 即强化集
群与环境的关系能力, 引导内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和高效利用, 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优化集群的整体
绩效,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领域看, 主要涉及第
二、三产业, 对第一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有关具
体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仅见张雪梅 [5]
运用钻石模型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剖
析, 而对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少
见报道。本文尝试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一套适合于
生态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对提升
和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 Saaty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
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它具有人的思维分析、
判断和综合的特征, 能把复杂的问题决策化[6]。其基
本思路是把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 根据问题的性
质和所要达到的总目标,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
因素, 并按照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
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 形成一个多层次
分析结构模型, 然后通过两两比较, 确定层次中诸
要素的综合评价值, 并据此进行决策, 是一种对非
定量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1 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7−8]
1.1.1 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及其组合效
果的影响, 对其评价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
原则, 保证评价指标的完整性, 所选指标要反映其建
设过程和效果, 要涵盖生态、经济、社会各项指标。
1.1.2 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客观性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尽量减少运用中
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过程及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
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但是完全遵循客观性, 会
造成很多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的目的。生态农业竞争
力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指标的设立必须考虑
评价所需各种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收集难度 ,
并且指标体系的大小要适宜。因为指标体系层次过
多、条目过细, 则会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指标体系层次过少、条目过粗, 则不能完整地体现
产业集群的综合水平, 所以评价指标应具备实际的
可操作性。
1.1.3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由于生态农业竞争力的许多影响因素属于定性
指标, 无法用定量指标描述, 而这些因素又是必须
考虑的, 故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来建立生态
农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1.4 系统全面性与动态发展性原则
一方面该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完整地、多角度地
反映生态农业的综合水平以及发展状况, 并且评价
目的和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另一方
面该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 可以根据具体产业
的特征及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
从而做到灵活运用。
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遵循“要素—结构—绩效”研究范式的基础
上, 依据层次分析法, 本文把研究对象分为目标层、
准则层和分准则层 3 个层次[9]。其中目标层为生态
农业竞争力 (A); 准则层包括主体层 (B1)、要素层
(B2)、组织层(B3)、产品层(B4)和效益层(B5); 分准则
层则具体反映准则层的多项指标, 根据生态农业形
成及其维持所需的条件与要求, 共确定 22个 2级指
标(C层)和 66个 3级指标(D层)(表 1)。
由表 1 可知, 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包
括生态农业建设的参与主体、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要
素、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网络组织、生态农业产品和生
态农业的效益实现程度 5个相互关联与影响的层面。
1.2.1 主体层
主要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 同其他一切社会
事物发展规律一样,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首先亟需解
决的就是发展主体的确立问题, 这是生态农业发展
最为基础的环节。这里主要设计了农户、农业龙头企
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厂商或组织、消费者和政府
5个2级评价指标, 认为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五
大代表性主体间的密切协调和有机组合, 同时针对每
一个参与主体又分别设计了其下属的若干 3级指标。
1.2.2 要素层
主要解决“是否能够”的问题, 认为生态农业
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 主体参与生态农业建设
的热情和积极性固然重要, 但如果缺少了生态农业
发展的必备要素 , 生态农业发展也必定是寸步难
行、纸上谈兵。生态农业的基本要素应包括资源、
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
1.2.3 组织层
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换言之, 生态
农业发展的主体已经齐备, 要素也具备, 如何来实
现其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这就必然涉及生态农业
的组织问题。本研究认为对生态农业组织的评价应包
括以下 4个主要指标, 即组织的网络结构、组织成员
间的协作程度、组织的引导和组织的制度环境。
第 5期 郑 军等: 基于 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89


表 1 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Tab. 1 Evaluation index frame of eco-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准则层 Guidelines layer 分准则层 Sub-criteria layer 目标层
Target layer 1级指标
Frist-level index
2级指标
Second-level index
3级指标(略)
Third-level index
农户(C1) Farmers D1~D4
农业龙头企业(C2)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D5~D8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厂商或组织(C3) Supporting industries D9~D10
消费者(C4) Customers D11~D12
主体层(B1)
Body layer
政府(C5) Government D13~D15
资源(C6) Resources D16~D19
资金(C7) Fund D20~D21
技术(C8) Technology D22~D24
人力资本(C9) Human capital D25~D27
要素层(B2)
Elements layer
基础设施(C10) Infrastructure D28~D31
网络结构(C11) Network structure D32~D33
协作程度(C12) Collaboration level D34~D37
集群引导(C13) Cluster lead D38~D39
组织层(B3)
Organization layer
制度环境(C14)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40~D41
产品差异化(C15)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42~D43
质量(C16) Quality D44~D47
成本(C17) Cost D48~D49
价格(C18) Price D50
产品层(B4)
Product layer
信誉(C19) Reputation D51~D52
生态效益(C20) Eco-efficiency D53~D56
经济效益(C21) Economic efficiency D57~D61
生态农业竞争力(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mpetitiveness
效益层(B5)
Efficiency layer
社会效益(C22) Social efficiency D62~D66

1.2.4 产品层
主要解决生态农业价值的实现载体问题, 生态
农业竞争力的形成不是凭空或主观臆造的, 最终必
须借助于一定的产品来实现, 当然这种产品可能是
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为此,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
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特征, 共设计了生态农业
产品差异化程度、产品质量、产品成本、产品价格
和产品信誉(品牌)5个主要评价指标。
1.2.5 效益层
主要解决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外在显现问题, 认
为生态农业的效益决非是追求片面或单一的生态效
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而应是三者的协调统一
和有机整合。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权重的选取是层次分析法具体应用中极其重要
的一环。本研究对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
确定主要是借助Dephi法(专家咨询法)进行, 其中问
卷主要根据表 1 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来设计。被调查
对象主要包括山东省 17地市的农业系统负责人、山
东省农业厅生态农业专家和相关农业龙头企业负责
人共计 25人, 共发放问卷 25份, 问卷回收率 100%,
事后经初步整理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 5 份, 剩余有
效问卷 20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本项研究所设计
的调查问卷主要涵盖指标体系中的 1级和 2级指标,
没有包含 3 级指标, 其原因是: (1)生态农业竞争力
的提出尚属新生事物, 对其更深层细化的 3 级指标
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考证和优化; (2)对 3 级指标的
设计中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可定量指标, 且在具
体的发展实践中, 不同区域由于生态农业主导产业
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 故应重点考察的指标也有
所区别, 因此需结合不同区域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与
更新; (3)从生态农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角度看, 对 1
级和 2 级指标的研究已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从整体
上看, 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2.1 1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被调查者对准则层(1 级指标)的打分情况,
求其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现以其中一位被调查者
的打分情况为例, 求解其评价指标权重。
矩阵 A的数据用 DPS软件处理后可得 A的最大
特征根λmax=5.158 8, 根据一致性检验公式CR=CI/RI,
CI=(λmax-n)/(n-1)和 Satty 给出的随机一致性指
109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表 2 A—B矩阵与运算结果
Tab. 2 A-B matrix and operating results
A B1 B2 B3 B4 B5 B1·B2·B3·B4·B5 5 1 2 3 4 5B B B B B 权重(W) Weight
B1 1 3 2 3 1/3 6 1.431 0 0.233 6
B2 1/3 1 1/3 1 1/5 1/45 0.467 0 0.076 2
B3 1/2 3 1 2 1/3 1 1.000 0 0.163 2
B4 1/3 1 1/2 1 1/3 1/18 0.561 0 0.091 6
B5 3 5 3 3 1 135 2.667 3 0.435 4

标数值, 可计算出 CR=0.035 4<0.1, 表明矩阵 A 通
过一致性检验。A 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1.431 0, 0.467 0, 1, 0.561 0, 2.667 3), 归一化为
(0.233 6, 0.076 2, 0.163 2, 0.091 6, 0.435 4), 此即代
表该被调查者对 1级指标主体层、要素层、组织层、
产品层和效益层在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中所占的权
重向量分别为 0.233 6、0.076 2、0.163 2、0.091 6、
0.435 4(表 2)。同样, 依照上述步骤, 可得到其他 19
位被调查对象相应的权重向量。将上述所求得的 20
位被调查者的权重向量综合平均可求得 1 级指标最
终的权重向量为 W=(0.237 1, 0.186 3, 0.158 9, 0.186 9,
0.230 8), 即 20位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农业参与主体、要
素、组织、产品、效益在生态农业竞争力中所占的权
重分别为 0.237 1、0.186 3、0.158 9、0.186 9和 0.230 8。
2.2 2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同样道理, 仿照上述方法, 可以对应求出 20 位
被调查者对生态农业参与主体、要素、组织、产品
和效益 5 个准则层 2 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分别
为 W 主体=(0.159 0, 0.297 9, 0.132 7, 0.172 9, 0.237 4)、
W 要素=(0.223 2, 0.191 9, 0.224 9, 0.221 5, 0.142 5)、
W 组织=(0.167 5, 0.272 6, 0.233 8, 0.325 9)、W 产品=
(0.149 0, 0.287 1, 0.147 8, 0.167 6, 0.248 4)和 W 效益 =
(0.229 2, 0.486 5, 0.284 3)。
2.3 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序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的基本步骤, 利用上
面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把 2 级指标与 1 级评价指标
对目标层的权向量加权就可以得到其对目标层的权
重向量, 具体结果见表 3。

表 3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其排序
Tab. 3 Weights and order of every evaluation factor
参评因子
Evaluation index
B
0.237 1
B2
0.186 3
B3
0.158 9
B4
0.186 9
B5
0.230 8
各因子总权重
Total weight of each index
排序
Sequence
C1 0.159 0 0.037 7 14
C2 0.297 9 0.070 6 2
C3 0.132 7 0.031 5 17
C4 0.172 9 0.041 0 13
C5 0.237 4 0.056 3 4
C6 0.223 2 0.041 6 11
C7 0.191 9 0.035 8 16
C8 0.224 9 0.041 9 10
C9 0.221 5 0.041 3 12
C10 0.142 5 0.026 5 22
C11 0.167 5 0.026 6 21
C12 0.272 6 0.043 3 9
C13 0.233 8 0.037 2 15
C14 0.325 9 0.051 8 7
C15 0.149 0 0.027 8 19
C16 0.287 1 0.053 7 5
C17 0.147 8 0.027 6 20
C18 0.167 6 0.031 3 18
C19 0.248 4 0.046 4 8
C20 0.229 2 0.052 9 6
C21 0.486 5 0.112 3 1
C22 0.284 3 0.065 6 3
第 5期 郑 军等: 基于 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91


3 简要结论
首先, 从本研究所构造的生态农业竞争力 1 级
指标(准则层)看, 20 位被调查者认为对生态农业竞
争力(目标层)影响最大的是主体层(0.237 1), 然后依
次是效益层(0.230 8)、产品层(0.186 9)、要素层(0.186 3)
和组织层(0.158 9)。笔者认为, 这样一种调查结果能
较好地符合事物发展的原貌, 即生态农业竞争力形
成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和形成一支从事生态农业经
营的主体队伍, 换言之, 它们是生态农业竞争力形
成的基础,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生态农
业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反过来讲, 为什么要强调
发展生态农业, 是因为与其他一般性农业产业相比
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效益, 而这种效益的取得是借
助于生态农业产品这种载体来实现的, 当然生态农
业产品的生产需要在满足一定的要素和组织的条件
下才可能实现。
其次, 从每个 1级指标(准则层)所反映的 2级指
标(指标层)的统计结果看: (1)主体层。20位被调查者
认为对生态农业参与主体的构成权重而言, 农业龙
头企业和政府的地位与作用最为重要, 其权重分别
为 0.297 9和 0.237 4, 其次是消费者(0.172 9)、农户
(0.159 0)以及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厂商或组织
(0.132 7)。其中有 11位被调查者认为农业龙头企业
的权重在 0.3以上,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55%, 有 8位
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权重在 0.3 以上, 占被调查者
总数的 40%。(2)要素层。20位被调查者认为技术和
资源对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其权
重分别为 0.224 9 和 0.223 2, 其次依次为人力资本
(0.221 5)、资金(0.191 9)和基础设施(0.142 5)。(3)组
织层。20 位被调查者的权重排序分别为制度环境
(0.325 9)、协作程度(0.272 6)、组织引导(0.233 8)、
网络结构(0.167 5)。(4)产品层。生态农业产品的优
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产品信誉(品牌)两个
方面, 其权重分别为(0.287 1)和(0.248 4), 其次依次
为产品价格(0.167 6)、产品差异化(0.149 0)、产品成
本(0.147 8)。(5)效益层。20位被调查者认为经济效
益在生态农业效益层中所占权重最大(0.486 5), 其
次是社会效益(0.284 3)、生态效益(0.229 2)。其中有
14位被调查者认为经济效益在生态农业效益层中的
权重在 0.4以上, 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70%。
此外, 遵循归一化后各指标权重的排序结果, 可
以根据所有 2级指标对目标层(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影
响权重, 把全部 2 级指标划分为重要指标(≥0.05)、
次要指标(0.03~0.05)和一般指标(≤0.03)3类。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因
子中, 效益层是被调查者最为关注的准则层(1 级指
标), 而在这其中, 经济效益又是整个效益层中最为
重要的指标(2 级指标)。由此可以推断, 尽管我国生
态农业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一再强调生态效益、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与同时性, 但实事上, 要
做到三者的同步进行较为困难, 生态农业所体现的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为
前提的基础之上, 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片面追求所谓
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很难行得通。在所有权重因
子中, 经济效益(C21)、农业龙头企业(C2)、社会效益
(C22)、政府(C5)、质量(C16)、生态效益(C20)和制度环
境(C14)被认为是重要指标, 农户(C1)、相关与支持性
产业的厂商或组织(C3)、消费者(C4)、资源(C6)、资
金(C7)、技术(C8)、人力资本(C9)、协作程度(C12)、
集群引导(C13)、价格(C18)、信誉(品牌)(C19)被认为是
次要指标, 而其他如基础设施(C10)、网络结构(C11)、
产品差异化(C15)和成本(C17)被认为是一般性指标。
4 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4.1 要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规划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具有不同的自然
特性、产业特性。生态农业发展应结合各区域的资
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严
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进行, 避免盲目性。具
体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布局、生态农业模式与配
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
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
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 这是全面推进生态农业
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4.2 要提升与培养生态农业各参与主体的生态经
营意识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户的参与, 需要领导决
策者的重视和参与, 需要全民的参与。当前亟需解
决的是生态经营与消费意识及能力的提升与培养问
题, 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否则发展生
态农业也只能是一种口号或空谈。从总体上讲, 农
户和企业的生态经营意识还比较淡薄, 一些地方领
导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
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舆
论宣传缺乏力度, 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 缺乏应有
氛围和环境。因此, 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培训、示范与推广, 是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
项内容, 也是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任务。
4.3 要注重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与培育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离开了
109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市场, 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 这是我国近 30 年生
态农业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与历史教训 [10]。因此 ,
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 要积极创造条件扶大扶强
农业龙头企业, 以发挥其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方面
的作用与影响力。要把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
为发展生态农业集群的重中之重, 加大行政推动与
政府扶持力度, 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 加快培育
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
有竞争优势的重点农业企业。同时 , 坚持以市场
为导向, 积极寻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
“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
组建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以实现生态农业
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4.4 要做好生态农业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质量与品牌是生态农业经营的核心, 也是生态
农业战略的关键环节, 二者相互依存。产品质量是
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基础, 而品牌又是其质量的集中
体现。没有过硬的质量, 就难以创出过硬的品牌, 而
缺少了响亮的品牌, 也同样难以体现出产品信得过
的质量。为此, 抓质量、创品牌应是发展生态农业
的根本。建议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产品质量
终端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为突破口, 加强农产品安
全认证力度, 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发展具
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提高生态
农业的整体效益, 并以此刺激和推动生态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实现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
4.5 要建立与完善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
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科学选择生态农业补偿模式,
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农业补偿的调控手段, 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逐步建立
起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 努力
实现生态农业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11]。
笔者认为, 生态农业补偿目前可采取以政府补偿为
主体、社会补偿相结合的模式, 逐步建立市、县两
级生态农业补偿基金。其中, 政府补偿可考虑实行
“以县为主”, 即以县级市(区)为单位建立生态农业
补偿基金, 由财政部门具体管理, 并会同农村工作
部门、农业和环保等部门, 负责基金的筹措和发放。
社会补偿采取自愿捐赠与罚款充实相结合的办法 ,
一方面动员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自愿捐款, 另一
方面由环保部门将环保罚没收入充实到生态农业补
偿基金。
参考文献
[1] 程新章 . 中国农业簇群发展的分析——波特钻石模型的启
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1): 20−24
[2] 黄建清, 郑胜利. 国内集群研究述论[J]. 学术论坛, 2002(6):
55−58
[3] 张辉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 [J]. 中国软科学 ,
2003(1): 70−74
[4] 李君华 , 彭玉兰 . 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 [J]. 中国软科学 ,
2003(9): 127−132
[5] 张雪梅 , 吴凤娇 . 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
研究[J]. 经济经纬, 2007(4): 59−62
[6] 牛卫平, 陈艳笑. 基于层次分析的广东区域竞争力评价[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2): 40−41
[7] 王小婷. 基于 AHP法的农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
评价[J]. 滁州学院学报, 2007, 9(3): 125−128
[8] 李红鹰 , 王戬 , 孟昭明 .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 2000(7): 30−31
[9] 戴新, 丁希楼, 陈英杰, 等. 基于 AHP 法的黄河三角洲湿
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J]. 资源环境与工程 , 2007(2):
136−138
[10] 王力 , 彭新育 . 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 农业
经济问题, 1998(1): 47−50
[11] 李长健 , 邵江婷 , 董芳芳 . 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的农业生
态补偿法律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5): 554−558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节水节肥型多熟超高产理论与技术》(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逄焕成 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978-7-03-028016-9 ¥36.00 2010年 6月

本书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作物群体高产与超高产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
阐述了作者在黄淮海平原的豫东黄泛区和豫北平原区两地多熟超高产种植模式以及超高产下的水
肥优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全书共分 7 章, 包括绪论、多熟超高产模式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多熟
超高产模式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多熟种植模式的超高产理论机制、多熟超高产模式关键调控技
术、多熟超高产复合群体结构的构建规则、多熟超高产模式下的水肥优化管理等主要内容。
本书可供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田生态学、农业水资源利用学、植物营养与施肥等专业的
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 以及广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工作者参考。

购书联系: 科学出版社科学销售中心 周文宇 电话: 010-64031535 E-mail: zhouwenyu@mail.sciencep.com
网上订购: www.dangdang.com www.amazon.cn
联系科学出版社: 010-64012501 www.lifescience.com.cn E-mail: lifescience@mail.scienc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