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andscape models and efficiency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hilly area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及效果分析



全 文 :第 1 4卷第 3期
2 0 0 6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1.14 NO.3
July, 2006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及效果分析*
严贤春 胥 晓 苏智先
(西华师范大学 南充 637002) (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 621000)
摘 要 丘陵地区城 乡结合带生态农业旅游景观应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形成“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试验 区道路
系统依地形贯穿全 园,“农家乐”型生 态农业旅游散布试验 区内。试验 区生 态植 被 良好 ,生物多样性 得到 了恢复和
发展。垂直景观 林带有助 于降低气温和土温 ,减少土温 日变 幅,增加 空气相对 湿度和 防止水土流 失。优美 的景观
环境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景观模 式 丘陵地 区 观光农业 生态农业
Landscape models and efficiency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hilly area.YAN Xian—Chun,XU Xiao(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SU Zhi—Xian(Mianyang Normal Colege,Mianyang 621000,China),
CJEA,2006,14(3):228~231
Abstract In the hily area,the landscape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s of slope
and contour line in order tO forrfi a model of vertical eco—landscape.A convenient traffic system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
ing tO the land terrain;the‘Farmer—family—entertainment’eco—agricultural tourism distributed and the vegetation and bio—
diversity form ed and develop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The vertical eco—landscape helps tO lower the air and soil temper—
ature,decrease the soi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a day,increase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air,and eorlserve the water and soil.A
beautiful landscape brings in considerably social and economical benefits while it is phy~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y.
Key words Landscape model,Hilly area,Agri—tourism,Eco-agriculture
(Received Sept.17,2004;revised OCt.26,2004)
嘉陵江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52.14%_1 J。流域内人121密度大,开垦的耕地从丘陵间槽
谷一直到顶部,>25。的坡耕地不断增加,长江泥沙 60%~70%源于坡耕地_2,3 J。目前我国研究城市景观学
及其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较多,有关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则较少。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更强调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_4 J,此外还应体现农业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
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_5 J。本试验分析了丘陵区
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及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点选在南充市嘉陵区(国家级贫困县)木老乡,该地位于嘉陵区西南面,地跨东经 105。47 30 ~
106。02 15 ,北纬 30。46 50 ~30。49 50 ,幅员面积1598.01hm 。该乡管辖8个村,何家村共有6个社,土地总
面积 63.47hm ,其中耕地 36.2hm ,人均占有耕地 320m ,试验小区设在何家村 5社。试验区属中丘中谷地
貌类型,成土母质为侏罗系遂宁组红棕紫色厚泥岩夹薄层砂岩,母岩机械风化快,风化产物松散且坡度大,
雨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垦殖指数过大,坡耕地多。长期以来该区乱砍滥伐处于无节制状态,密林变
疏林,成林变幼林甚至荒山,加重了水土流失。试验点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区内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
加恶化 。
2 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
垂直生态景观模式。按照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结合试验区典型的盆地浅丘地貌特征,按坡
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坡度>25。的山坡顶全部进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坡上20。~25。的
*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一06—4)、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D0420)和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 目资助
收稿 日期 :2004—09—17 改 回日期 :2004—10—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3期 严贤春等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 游景 观模 式及 效果 分析 229
陡坡种植桃树(Amygdalus persica),坡中5。~15。的斜坡种植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坡下<5。的缓坡地
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坡底形成“稻一鱼”和“藕一鱼”格局,并开展垂钓服务_3j。该垂直生态景观模式
的景观外貌林冠线高低起伏错落,层次丰富,季相突出,在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游园的旅游
特色。
道路系统设计。道路是景观中的廊道,具有通道、屏障或过滤、生境、源和汇 5个基本功能 , 。试验区
道路系统设计为主路、干路和支路 3级。主路为环山而行的水泥路,贯穿全园。干路为观景石板路,作为小
区的分界线。果园支路按等高通过果树行间,其他小区支路借用边埂或背沟边缘。在道路两侧及梗边地界
实施还林还草,同时补种行道树、灌木、果树及花卉等。
生态农业旅游接待。试验区生态农业旅游定位为“农家乐”型。旅游接待分为 3个层次,即农户接待,散
布在试验小区内的农户都加入了接待行业,农家附近主要种植经济果木、花卉、蔬菜等,形成具有观赏价值
的庭园经济区;在坡上近公路旁建立旅游接待“一条街”,可从事旅游接待,还可形成旅游产品集市贸易;引
进企业在坡底租赁土地,发展旅游产业化经营。
3 景观效果分析
3.1 模块间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试验点初步形成了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型水土保持林优化模式 j。为检验水保林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和发展情况,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水保林模块和经果林模块中共选择样方 8个(农作地模块中物种单一,进
行多样性指数分析意义较小,故不考虑),各设4个重复,分别对各样方进行种类和数量调查,之后进行生物
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见表 1。表 1表明,水保林模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略大于经果林,说明在经果林物种的
种数与水保林中的物种种类差异较小;水保林均匀性指数高于经果林,各物种数量相对较均匀,而经果林中
各物种在数量上差异很大;水保林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经果林,说明水保林中物种多样性得到很好的恢复,
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增强。
表 1 两种模块间多样性指数分析表
Tab.1 A study on diversity index in the two model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卷
28
27
26
殛 25
赠 24
23
22
30
29
28
芝 27
26
25
24
23
S S S
0 一 寸 In 卜
时 刻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35
33
3l
29
27
25
23
意 S S
0 一 寸 In 卜
时 刻
图 1 垂直生态景观各土层地温 日变化
Fig.1 The daily changes of soil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soil in the vertical landscape
3.2 生态效益分析
于2003年6月 19日分
别对水保林、对照(裸地或半
裸地)、经果林(枇杷林)、农
田各层土壤温度(地下5~20
cm)、气温、空气相对湿度进
行同期间隔 1h的追踪记录,
以检验垂直 生态景观模 式
的微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
图 1表明不同模块间地温最
大差异可达 7"C,不同深度
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为经果
林下地温最低,其次是水土
保持林、农作地,对照地温最
高,且越靠近地表,该规律越
明显。不同模块间气温的
变化与土温一致,由低到高
依次为枇杷林、水保林、农作
地、山顶裸地。在海拔高度
相差 43hPa下,枇杷林比山顶的平均气温低 13.5"C。各垂直景观林带内平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外 5.14~7.46℃。
不同模块相对湿度日均大小依次为枇杷林、水保林、农作地、山顶裸地、山顶环境。各垂直景观林带内平均相对
湿度明显高于林外 1.12%-6.62%,尤以枇杷林和水保林效果最佳,枇杷林比山顶平均相对湿度高 12.12%。
相对湿度最低值出现在气温最高值时刻(见表2)。同一时间对桃树不同间作模式的土温、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进行同期间隔 1h追踪记录结果表明,各层土温、土温日变幅、气温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生草、种植牧草、中耕除
草。桃园自然生草、种植牧草后有助于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减少温度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表 2 垂直生态景观气温与相对湿度日变化
Tab.2 The daily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为试验果树下间作对水土流失的影
响,在桃园建立4个水土流失观测点,于
2003年 4月 17日种植紫花苜蓿、鸭茅、
苦荬菜3种牧草,测定不同模式水土流
失量(2003年 5~10月)结果表明,种植
牧 草 后 土 壤 流 失 总 量 平 均 降 低
53.58%,径流量平均降低 57.60%,侵
蚀模数平均降低53.59%(见表3)。且
表 3 桃树下不 同间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Tab.3 W ater and soil loss due to different planting models under peach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3期 严贤春等: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及效果分析 231
随牧草种植时间的延长,其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佳。覆盖作物不仅减少表土径流,通过影响径流中养分运
输形式从而影响养分的互作,降低径流沉积运输过程中的养分损失,尤其是 N、P损失 J。
3.3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实施后试验小区农户人均年收入 4200元,其中果树收入 1700元,旅游接待收入 1500元,其他副业
收入 1000元。通过试验小区的带动,试验村已发展优质水果 86.7hm 、蔬菜 66.7hm 。与 1999年相比,试
验村农民人均所得 2001年(项 目实施第 1年)增加 34.70%,2002年增加 52.90%,2003年增加 66.56%。
项目实施后举办 1年 1度的 3月“桃花节”和 5月“品果节”。2001年试验村 80户农户率先举办农家乐,
2002年木老乡发展以果为媒的农家乐 140户,接待游人 40多万人次,收入达 400多万元,某试验小区农户
实现 1月旅游收入 3.9万元。2003年“桃花节”开幕式,“吴天”生态园日接待游客 550人,收入 8250元。
3.4 社会效益分析
试验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开放的旅游区让人们在尽情享受田园乐趣的同时,增长
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且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客流量的增大,带动了餐饮、旅馆、交通运输
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试验村粮经比达 1:9。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观光,带来了大量科技思想、市场
信息,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经营能力。生态农业旅游园也吸引了一些企业到此投资,试验小区引进南充“吴
天”和“绿洲”2个企业及 5个“业主”投资,出让 33.3hm 土地使用权,引进资金 500多万元。试验区引入外
来业主 15个,出让土地使用权 100hm 土地,培养本地业主20户,承包土地 23.3hm 。
4 小 结
丘陵地区城乡结合带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设计应按坡度和等高线布置,形成山坡顶水保林木带,坡
上桃树带,坡中枇杷带,坡下特种瓜果带,坡底特色水域带的“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试验区道路系统分为环
山而下的水泥主路、观景石板干路、埂边地界的小径支路 3级,依地形地势贯穿全园。“农家乐”型生态农业
旅游散布试验区内,同时在坡上建立旅游“一条街”,坡底试验旅游产业化经营。试验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
植被,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水保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普遍较高,
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增强。垂直生态景观林带特别是经果林和水保林覆盖后有助于降低气温和土温,减小土
温 日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温度,各垂直景观林带内平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外 5.14~7.46℃,平均相对湿度明显
高于林外1.12%~6.62%。果园自然生草及种植牧草后有助于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减小温度变幅,增加
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流失总量平均降低 53.58%,径流量平均降低 57.60%,侵蚀模数平均降低 53.59%。优
美的景观环境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致谢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胡进耀、刘守江、岳宝 良、罗辅燕等协助野外调查和绘图,谨表
谢意!
参 考 文 献
1 陈月红,汪 岗.嘉陵江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研究,200l,8(4):l33~l36
2 唐 亚,谢嘉穗,孙 辉等.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持续耕作.中国水土保持,2002(7):29
3 严贤春,苏智先.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旅游技术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木老乡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生态学杂志,2003
22(6):l57~161
4 张 慧,缪旭波,孙勤芳.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徐 峰 观光农业景观设计.林业建设,2003(2):15~18
6 李月辉,胡远满,李秀珍等.道路生态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447~452
7 Forman R.T T.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Cambridge,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995
8 Shipley P.R.,Meisinger J.J.,Decker A.M.Conserving residual corn fertilizer nitrogen with winter cover crops.Agron J.,1992,84:8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