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方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系单轴型 ,散生
竹[1]。笋期较迟,闽西北地区一般在 8 月至翌年 1 月,正值出
笋淡季,笋质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良笋用竹 [2-3];
方竹竹秆呈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节略鼓出,秆形奇特;箨
环幼时有小刺毛,基部数节常成圈排列刺状气根 ,颇具特
色,且枝叶青翠为优良景观竹种,是著名庭院观赏和工艺竹
种 [1,4-5],或在公园小片栽植,或点缀于假山之中,在园林绿化
配置中,株型优美,秀雅怡人,显得妩媚,极具魅力,深受人
们喜爱,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多用途竹种。但方竹多
分布在低山山坳小地形,长期的系统发育形成了喜阴湿、忌
强光直射的生物学特性 [6-7],从低山驯化到丘陵地区种植,必
须顺应其生物学特性,采取保护性和保证性经营技术,结
合丘陵地区生长环境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改造性技术措施。
鉴于此,在永安市丘陵地带进行了方竹种植试验,试图探寻
丘陵地区种植方竹的关键技术措施,以便为广阔的丘陵地
区引种方竹提供可借鉴的林业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方竹林的
林业生产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 26°1′~26°25′,
东经 117°19′~117°45′,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
温在 19 ℃以上,全年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 1 月,极端低温
-8.9 ℃,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极端高温达 40.5 ℃;年
日照时数 1 529.8~2 367.1 h,≥10 ℃年活动积温 6 052 ℃,空
气相对湿度 80%以上,年无霜期 250~302 d,雨量充沛,年降
雨量 1 800 mm 以上,年蒸发量 1 455.5 mm,降雨量大于蒸发
量,水热条件有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相对湿度 80%以上。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洪田镇的湍石村上洋 38 林
班,20 大班 1 小班和留山村际头 46 林班,3 大班 16 小班。
湍石点试验地海拔 310~390 m,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林地
属较肥沃立地类型。试验地前茬为松杂采伐迹地,于 2005 年
8—9 月进行条带劈山清理,全面砍除种植带林地内杂灌,清
理条带和堆杂条带宽度依造林密度 1 200 株/hm2分别确定
为 2、1 m。块状整地,穴规格为长 60 cm、宽 60 cm、深 40 cm,
条带内,栽植穴以“品”字形配置,株行距 3.0 m×2.8 m,穴的
长边与等高线平行 ,2006 年春种植 。留山点试验地海拔
400~470 m,土壤为山地砂壤土。林地属肥沃立地类型。试验
地前茬为杉木采伐迹地,于 2005 年 9—11 月进行全面劈山
清杂。劈山后,杂草和灌木散铺于林地中。块状整地,穴规格
为长 60 cm、宽 60 cm、深 40 cm,2006 年春种植。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生长环境方竹生长状况调查。在 2006 年种植的
方竹林中,以空间序列(不同坡向、坡位、坡形、坡度)替代环
境差异,建立临时标准地,标准地面积 100 m2(10 m×10 m),各
类型重复 3~5 次。2013 年进行主要生长因子及出笋量测定。
1.2.2 母竹选择试验。本试验在湍石点实施。选择同一面坡
进行试验设计,采取 L9(34)正交试验设计,具体因素水平设
计见表 1。每块标准地面积 300 m2(15 m×20 m),标准地内株
行距 3 m×4 m,每块标准地 25 株。按常规抚育管理,调查造
林成活率及第 1~2 年成竹数及新竹生长情况。
1.2.3 水分管理试验。采取简单对比试验设计,建立 6 组对
应试验小区。分别采取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其余经营措施相
同。试验设 2 个处理,分别为:在造林后 1 个月内,若遇 7 d
干旱,及时浇水,每次浇水量 5 mm(相当于每株方竹周围
50 cm 范围内浇水 1.25 kg),实际浇水 2 次;造林后 3 年内,
每年 7—9 月,每月浇水 1 次,每次 10 mm(相当于每株方竹
周围 100 cm 范围内浇水 10 kg)(S)。以不进行浇水作为对
照(CK)。测定当年造林保存率,逐年测定新竹胸径,2013 年
进行全林主要因子调查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应用 Excel 软件和 DPS 数据处
理分析软件。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生境对方竹生长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进行。
永安市丘陵地区方竹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张 英
(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福建永安 366000)
摘要 永安市丘陵区方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区种植方竹需要顺应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阴坡、半阴坡的中下坡、凹形小地形是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环节。经 L9(34)正交试验,母竹质量以保留去鞭长 30 cm、竹龄 2 年、地径 1.5 cm 左右、保留 2 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
率最高。在方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保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合理浇水是丘陵区方竹丰产培育的重要措
施。浇水处理造林成活率可达 84.5%,比对照造林成活率提高 27.3 个百分点。浇水处理 2013 年的立竹数达到 36 675 株/hm2左右,形成了较
为稳定的方竹单优群落。立竹数、平均地径、平均竹高比对照分别提高 116.8%、100.0%、45.9%,且产笋量增加了 109.1%,经方差分析不同处
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方竹;栽培;生长环境;母竹;水分管理;福建永安;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81-03
作者简介 张英(1972-),女,福建永安人,工程师,从事竹林栽培及丰
产林培育工作。
收稿日期 2014-04-02
水平
因素
去鞭长(A)
cm
竹龄(B)
a
竹地径(C)
cm
保留枝数(D)
盘
1 10 1 0.5 2
2 20 2 1.0 3
3 30 3 1.5 >3
注:来鞭长均取 10 cm,保留枝数 3 水平(>3)表示全部保留。下同。
表 1 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 2014 年第 9 期
181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 9期
坡位/坡形 位置/形态 成活率∥% 平均地径∥cm 平均竹高∥m
湍石 留山 湍石 留山 湍石 留山
坡位 上部 42.8 51.2 2.4 2.4 3.4 3.6
中部 57.9 62.3 3.1 3.3 4.2 4.4
下部 79.8 82.5 3.7 3.8 5.1 5.0
坡形 凹部 84.5 86.5 3.9 4.1 5.4 5.6
直形 77.6 75.8 3.5 3.5 4.2 4.4
凸形 50.8 52.2 2.8 2.9 3.7 3.8
表 3 不同坡位与坡形方竹生长状况比较植物不能脱离环境生存,环境则会影响植物的生存。因此,
植物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植物有适应一定环境
变化的能力;但其适应能力有一定的范围,而此种适应能力
与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有关。
在丘陵区种植方竹,其造林成活率受生长环境影响较
大,生长在不同环境的方竹的生长势差异悬殊。从表 2可以
看出:同一林段阴坡、半阴坡生长势优于阳坡。湍石点在阳
坡造林平均保存率只有 60.3%,比阴坡、半阴坡(81.3%)降
低了 21.0 个百分点。留山点在阳坡造林平均保存率只有
68.2%,比阴坡、半阴坡(88.5%)降低了 20.3 个百分点。在背
阴或混交状态下,具上方或侧方庇荫,土层深厚、土壤疏松
湿润的林分,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势良好。在干燥、空旷、
日照长的丘陵地造林成活率低 ,生长势较差。湍石点阴坡
与阳坡比 ,平均地径 、平均竹高分别提高了 100.0%和
25.7%;留山点阴坡与阳坡比,平均地径、平均竹高分别提高
了 100.0%和 31.7%。表明在丘陵地区种植方竹,坡向是一个
重要的地形因子,坡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方面。丘陵区
域光照强度大,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本身对于喜
阴湿的方竹生长不利,而不同坡向因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
时数不同,一般阳坡比阴坡日照时数增加 1~2 倍 [8-9]。在丘陵
地区种植应该顺应方竹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阴坡、半阴坡种
植,荫蔽地形为方竹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丘陵阳坡
种植方竹需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可以利用林下较荫蔽的环
境种植,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在同一坡向的不同的坡位存在着上坡、中坡、下坡相对
高度的差异,还存在着凸形、凹形和直形等形态差异。从表 3
可以看出,同一坡向的不同坡位中,下坡方竹生长势最好,
中坡次之,上坡一般;在形态上,凹形生长势优于凸形和直
形。不同坡位、不同形态这种生长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土壤
肥力的差异。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和各种养分的
含量,尤其在水土流失的情况下,都随着相对高度的降低而
增加,在凹形区、下坡富集 [9]。方竹生长状况在下坡、凹形区
生长较好。表明方竹对水肥条件反应比较敏感,要提高方竹
的生产力,既要选择适宜的林地,做好适地适竹,还要通过
不同的抚育管理,改善立地条件,为方竹生长发育提供协调
的水、肥、气、热生长环境诸因子。
从总的趋势分析,丘陵区种植方竹在土壤肥力较好的
阴坡下部山坳林地生长较好。因此,在低海拔丘陵地引种方
竹造林是否成功,关键在选择林地时是否注意到林地湿润状
况和日照时数,是否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采取保护性(比如
保留一部分的上层林木)措施,做到顺应性与保护性的有机
结合。
2.2 不同母竹对方竹生长的影响
母竹是竹类植物造林特殊的繁殖材料,其直接影响造
林的成活率和新竹的发笋率。不同母竹质量方竹栽植生长效
果分析如表 4所示。6号样地的造林成活率最高。当年造林成
活率最好达 82.6%,超过了其他 8个样地。为此,可以得出初
步结论,就造林成活率而言。以去鞭 30 cm、竹龄 2 年、地径
0.5 cm、保留 3 盘枝的组合是本试验筛选出来的最佳组合。
为求出最佳配方,需要计算出每个因子的离差 K1、K2、K3,离
差 Ki最大值是反映各因子相应 i 水平最佳。经计算,各因素
最大的 Ki 值分别是 A3(K3=198.0)、B2(K2=204.7)、C3(K3=
187.4)、D2(K2=202.4)。由此得出,对人工方竹林母竹的最优
组合是 A3B2C3D2,亦即去鞭长 30 cm、竹龄 2 年、地径 1.5 cm、
保留 2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
为了分析何种要素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最显著,对极差
R 值的分析,各因素 R 值是由该因素之最大 Ki减去最小 Ki
而得(表 4)。R 的最大值出现在竹龄(B),R=89.3,比 A、C、D
中的 R 值分别增加 44.5%、187.1%和 42.0%;其次是 D,R=
62.9,分别比 A、C 栏中的 R 值分别增加 1.8%和 102.3%。由
此可知,在方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
用,其次是保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方竹母竹挖掘后,全部
保留枝叶,蒸腾强度大,母竹易脱水、干枯,甚至死亡;保留
长去鞭意味着母竹自身贮藏养分增加,在方竹自养期间,有
较多的营养物质贮备,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2.3 不同水分管理对方竹生长的影响
水分是影响竹类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方竹林自
然分布较集中在海拔 600~800 m 的山谷、山麓地带。笔者认
为这与水湿条件有关,方竹根系和地下茎入土较浅,据测定
主要分布在 0~25 cm 土层。因此,在丘陵地区种植,干旱的
气候条件是影响方竹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水分
管理对方竹生长有重要影响。从表 5 可以看出,处理 S 造林
坡向 方位
成活率∥% 平均地径∥cm 平均竹高∥m
湍石 留山 湍石 留山 湍石 留山
阳坡 南 57.5 65.2 1.2 1.5 3.6 4.6
东南 62.5 70.7 1.4 1.5 3.5 3.8
西南 60.8 68.8 1.3 1.7 3.4 3.8
平均 60.3 68.2 1.3 1.6 3.5 4.1
阴坡 北 83.5 93.6 2.7 3.8 4.5 5.6
东北 79.1 86.7 2.5 3.0 4.3 5.2
西北 81.2 85.2 2.5 2.9 4.3 5.3
平均 81.3 88.5 2.6 3.2 4.4 5.4
表 2 不同坡向方竹生长状况比较
注:成活率为 2006 年底测定,其余为 2013 年底测定。下同。
试验
编号
鞭长(A)
cm
竹龄(B)
a
地径(C)
cm
保留枝(D)
盘
造林成活率
%
1 10 1 1.5 3 40.4
2 20 1 1.0 2 40.8
3 30 1 0.5 >3 34.2
4 10 2 1.0 2 56.3
5 20 2 1.5 >3 65.8
6 30 2 0.5 3 82.6
7 10 3 0.5 >3 39.5
8 20 3 1.0 3 79.4
9 30 3 1.5 2 81.2
K1 136.2 115.4 156.3 178.3
K2 186.0 204.7 176.5 202.4
K3 198.0 200.1 187.4 139.5
R 61.8 89.3 31.1 62.9
表 4 不同母竹质量方竹栽植生长效果 L9(34)正交试验分析
182
!!!!!!!!!!!!!!!!!!!!!!!!!!!!!!!!!!!!!!!!!!!!!!!
成活率达 84.5%,而 CK 造林成活率只有 57.2%,处理 S 比
CK造林成活率提高 27.3 个百分点,表明水分对方竹造林成
活率有重要影响,说明水分管理是提高方竹造林成活率的关
键因子之一。这与方竹长期系统发育在低山一带,形成喜阴
湿特性有关。不仅对方竹造林成活率有影响,而且对竹林质
量也有影响,从表 5可以看出,由于采取了水分补偿,处理 S
2013 年的立竹数达到 36 675 株/hm2左右,形成了较为稳定
的方竹单优群落,比 CK增加 116.8%。2013 年的全竹林平均
地径 3.8 cm、竹高 5.4 m,比 CK 分别提高 100.0%和 45.9%。
表明 S 处理对竹林平均地径、平均竹高生长有影响。平均胸
径是竹林生产力的重要表征值。它是立地条件、竹林分群体
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而且显著影响着产笋量。
处理 S 产笋量 3 880.5 kg/hm2,CK 产笋量 1 856.2 kg/hm2,处
理 S 比 CK 产笋量增加了 109.1%,经方差分析:F 值=25.3>
F0.01(1,6)=13.7,不同处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
明方竹对水分要求较高。应该说明在试验中浇水量与当年
气候有关。而且在山地浇水有一定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可视
具体气候,酌情适当增减,合理浇水量的阈值有待于进一步
试验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永安丘陵区种植方竹必须顺应其生
物学特性,做好林地选择、保证母竹质量、酌情合理浇水等
关键技术。林地选择是丘陵区方竹种植成功的主要环节。同
一林段阴坡、半阴坡生长势优于阳坡。同一坡向,不同坡位
中下坡方竹生长势最好,中坡次之,上坡一般;在形态上,凹
形生长势优于凸形和直形。母竹质量是提高方竹造林成活
率的关键基础。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保留去鞭 30 cm,
竹龄 2 年,地径 0.5 cm,保留 3 枝的组合是本试验筛选出来
的最好组合,造林成活率达 82.6%,超过了其他 8 个样地。经
分析人工种植方竹母竹的最优组合是去鞭长 30 cm、竹龄 2
年、地径 1.5 cm、保留 2 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在方
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保
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合理浇水是丘陵区方竹丰产培育的
重要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浇水处理造林成活率达 84.5%,比
对照造林成活率提高 27.3 个百分点,浇水处理 2013 年的立
竹数达到 36 675 株/hm2左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竹单优
群落、立竹数、平均地径、平均竹高比对照分别提高 116.8%、
100.0%、45.9%,且产笋量增加了 109.1%,经方差分析不同
处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梁天干,黄克服,郑清芳,等 .福建竹类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7.
[2] 卢山 ,陈晓亚 .方竹属部分种黄酮类成分分析 [J].竹子研究汇刊 ,
1992,11(3):42-48.
[3] 李睿,吴良如,周昌平.方竹笋矿质元素营养成分的研究[J].竹子研究
汇刊,2007,26(4):37-39.
[4] 郑庆衍,黄景生,武惠春.四方竹笋培育试验初报 [J].江西林业科技,
1992(4):17-19.
[5] 张培新,兰林富.方竹引种试验及地下茎特性观察初报[J].竹子研究
汇刊,1991,10(2):40-46.
[6] 连华萍 ,林庆富,马华明 .方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经济林研究 ,
2000,18(4):34-35.
[7] 张学平.方竹的栽培[J].福建农业,2010(4):22.
[8] S H 斯波尔,R V 巴恩斯.森林生态学[M].赵克绳,周祉,译.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1982.
[9]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处理
造林成活率
%
立竹数
株/hm2
平均地径
cm
平均竹高
m
产笋量
kg/hm2
S 84.5 36 675 3.8 5.4 3 880.5
CK 57.2 16 920 1.9 3.7 1 856.2
表 5 不同水分管理对方竹生长的影响
张 英:永安市丘陵地区方竹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激素处理、扦插基质、遮荫度及扦插时
期对金花茶成活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是扦插基
质和遮荫度,金花茶插穗采用 IBA+NAA 配制成 100 mg/L 溶
液浸泡 24 h,扦插在基质为黄心土的插床上后,用 90%的遮
荫度处理,成活率最高,达 91.6%。扦插基质是影响金花茶插
穗成活率的最关键因素,本试验采用的黄心土、泥炭土、菜
园土、沙都具有各自的保水能力、透气性和透水性;试验结
果表明黄心土扦插效果最好,这与黄心土具较好的保水能
力,升温容易,保温良好,且有微酸性有关 [9-11]。遮荫度对金花
茶插穗成活有重要影响,本试验说明金花茶插穗成活率随着
遮荫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以遮荫度为 90%时成活率最高,这
以金花茶插条水分易蒸发有关。激素处理有利于插条的成
活, 比较 4 种激素对金花茶生根指标的影响, 单独使用以
NAA 处理的效果较好。NAA 是光谱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诱导根和不定根的形成,用于加
快扦插枝条生根和种子发根;IBA 可诱导根原体的形成,促
进细胞分化和分裂,有利于新根生成和维管束系统的分化,
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但是 IBA 诱导产生的不定根细而
长,而 NAA 诱导产生的根往往少而粗;在相当浓度时两者
等量混用,往往比它们单独使用时的效果更好。在生产实践
中春季与秋季温湿度适中,利用金花茶生理特性的枝条速
生期扦插,扦插后生根快;夏季温度高,金花茶插条水分易
蒸发,插穗成活率差;早春气温低,不利于插穗生根,且新枝
条还未长出,所用插条是前一年所生,不利于插条成活。
4 参考文献
[1] 中药辞海编写组.中药辞海-第二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2] 杨期和,李旭群,杨和生,等.金花茶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57-63.
[3] 湛志华.金花茶叶中黄酮成分的提取与分离[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 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南京林业学校.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6] 刘洪谔.中国主要树木幼苗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1993.
[7] 俞玖主.园林苗圃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8] 李苇洁.马缨杜鹃生态学特性与繁殖技术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9] 邓桂英,杨振德,卢天玲 .我国金花茶研究概述 [J].广西农业生物科
学,2000(2):126-130.
[10] 许允文.土壤水分对茶籽萌发和幼龄茶树生育的影响[J].茶叶科学,
1985(2):1-8.
[11] 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技术,1994
(1):1-5.
变差来源 平方和(SS) 自由度(f) 平均平方和(MS) F 值 显著性
组间 2 143.18 3 714.39 83.15** F0.05=8.85
组内 68.73 8 8.59
总计 2 211.91 11
注:** 表示差异极显著。
表 4 不同扦插时期金花茶插穗成活率方差分析
(上接第 180 页)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