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40922 改回日期 :20050408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翟付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研究分析了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 ,并提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
关键词 农业旅游 生态环境 效应 发展策略
Ecoenvironment effect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dustry .ZHAI FuShun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CJEA ,2006 ,14(4) :9 ~ 11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eco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dustry are analyzed and its develop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Agriculturetourism ,Ecoenvironment ,Effect ,Development strategy
(Received Sept .22 ,2004 ; revised April 8 ,2005)
1 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
11 正面效应
一是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
民增产增收 ,尽快富裕起来 ,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 我国有 8 亿多农村人口 ,人多地少的矛盾非
常突出 ,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低水平粗放型农业经营 ,使农民增收困难 。 加入 WTO 以后 ,我国的农产品市
场将逐步向全球开放 ,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以“高科技含量 、高环境质量 、
高价值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三高”农业 。 与此同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城市中的高速公
路 、立交桥 、高楼大厦逐步取代了往日的农田和绿色 ,人们逐渐远离了大自然 。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越来越
不满足于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 ,寻找自然景色优美 、健康无污染的休闲度假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 农业观
光旅游就是一种具有“三高”特点的将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满足城市居民休闲
需要的新形式 。目的地一般位于城市近郊 ,自然特征浓郁 ,消费支出较少 ,所以深受城市居民欢迎 ,产生的
经济效益是传统型农业不可比拟的 。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要求 。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的规模一般在 10hm2 以上 ,有的达几百 hm2 。 据测算一个占地 20hm2 左右
具有观光 、度假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型园林 ,一般需要生产 、管理的工作人员约 50 人 ,以及相当数量的从
事接待(指留宿) 、餐饮等其他服务工作的人员 。规模越大 ,功能越齐全 ,需要的工作人员也越多 。 可以提供
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 ,吸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的收入 。
二是改善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缓解城市公园绿地的压力 。 大部分农业旅游产业的服务对象和消
费主体是周边城市的居民 。在选址时一般要求以大中城市作为依托 ,建在城市的郊区附近 ,保证城市居民
的出游方便 。例如鹤陇山农业科技园位于广东潮州市郊 ,东距潮州 10km ,西到揭阳 12km ,南距汕头 40km ,
处在潮 、汕 、揭三市之间[1] 。 大江南农业观光园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城郊 ,距福州市区 32km ,距省级风景名胜
区十八溪 10km[2] 。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化进程 ,园林绿地的人均占有率低 ,使用压力
巨大 ,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环境的要求 。 农业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 、娱乐 、度假之地 ,在此
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 ,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 由于此类项目一般位于市郊 ,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快捷
地到达 ,适合周末和假期的家庭 1 ~ 2日游 ,所以推出后受到广泛的欢迎 。 在客观上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环境 ,缓解了城市公园绿地的使用压力 。
三是保护当地的原生环境 ,避免农业土地被挪作他用 ,为城市提供“绿色养料” 。 城市郊区是城市生
第 14卷第 4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4 No .4
2 0 0 6年 1 0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Oct ., 2006
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区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 ,这一区域土地的使用性质极易发
生变化 ,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容易遭到破坏 。 农业旅游产业“因借”当地的自然特征 ,一般不会对植被 、地
形 、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动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原生环境 。 这种发展模式与其他模式如工业 、
房地产 、仓储等相比 ,对原生环境的破坏是最小的 。 单个较小规模的农业观光型园林或形成规模效应的
郊区农业旅游产业群围绕在城市周围 ,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冬季可为城市抵御风沙 ,夏季可为城市输送
新鲜空气 。 随着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地凸显 ,全球各国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更多地强化郊区发展对城市发展
的作用 ,力图建设大区域的复合生态系统 ,改善城市环境 ,以缓解城市问题 。 在我国许多城市郊区的土地
被规定为城市的“生产防护绿地” ,发挥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 。 但在实际操作中 ,破坏城市规
划 ,把土地挪作他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 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形成一定规模后 ,保护了郊区土地的
“生产防护绿地”性质 ,实现了城市规划的意图 。 在郊区通过防护林 、农业观光型园林 、风景区等把郊外的
新鲜空气渗透到城市的各个空间 ,并迅速扩散和净化污染空气 。 在城市形成以城市公园绿地 、环城绿带 、
楔形绿地等为主体的城镇绿化 ,逐渐做到建筑物分散在绿海之中 。 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复
合生态系统 。
四是带动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 ,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 。 民俗文化一般包括 3 个层面 :物化民俗 、制
度民俗和精神民俗 。物化民俗指当地人们模式化了的物质产品和创造方式 ,如饮食 、服饰 、住宅 、特产 、交通
工具等 ;制度民俗指当地社会组织体制和运作方式 ,如婚丧 、节庆 、礼俗 、娱乐方式等 ;精神民俗主要是当地
集体性意识形态 ,如道德观 、伦理观 、宗教信仰 、语言习惯等[3] 。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特
定环境的改变容易引起固有文化的衰退和灭亡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和农村中都逐步丧失了传统生活环
境 ,传统文化逐渐衰退 、减弱 、消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 如何在新形势下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持 、振兴和
发展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民俗文化 ,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是农业观光
旅游吸引游人的关键性工作 。 这将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 、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 、互为补
充 ,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 ,有力地促进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 。 另
外 ,当地居民长期和城市游人密切接触 ,可学到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有利于改进当地居民
某些落后的行为习惯 ,使其生活方式更文明 、健康 。
12 负面效应
一是设计 、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一个农业旅游产业园区的开放运营要经过规划 、设计 、建
设 、管理 、维护等一系列环节 。由于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 。 设
计者由于没有掌握园林特别是农业观光型园林的设计创作规律 ,不注意熟悉当地的自然条件 ,为形成所谓
的“设计特色”而忽略建设地固有的特色 ,随意改动 、调整场地原有的地形骨架和植被等 。 建设过程中过多
使用推土机 、挖掘机 ,对现状地形 、植物 、池塘 、衍生物等大肆破坏 。 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 ,再重新挖
湖堆山 、种树铺草 、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 ,追求高档次 、大投入 ,或南辕
北辙 ,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 ,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等等 。 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我毁灭自身的特色 ,丧
失了吸引游人的资本 ,先行失去了园林建设之所以成立的有利因素 。 以这种方式建成的旅游园区运行一段
时间后 ,往往就少人问津 ,经济效益差 ,逐渐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直至荒废 ,连正常的农业耕作都无法恢复进
行 。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 、难以恢复的 。
二是因游人过分集中而超出环境承载力 。农业观光旅游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 ,这种集中性主要
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城市居民可选择出游时间的集中性 。 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五一” 、“十
一”和春节 3 个长假以及每周两天的休息日 。二是园中游览项目最佳游览时间的集中性 ,例如果实的成熟采
摘 、农作物的收获耕作等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 ,导致游人在这些时间大量聚集 。 每个旅游地都有
一定的环境承载力 。旅游者人数增加 ,意味着环境容量扩大 ,对环境产生负影响 ,环境效益逐渐减少 。 当旅
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 ,旅游环境严重衰退[4] 。 由于农业观光旅游游览时间的相对集中性 ,当游
人过多超出其生态容量时 ,生态环境就容易遭到破坏 。 例如 2001年“五一”前后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石匠
村举行第二届樱桃节 ,15d时间里往来樱桃沟的车辆 32 万辆 ,接待游人 16 万人次 ,“游客陡增 ,人满为患 ,
使樱桃园区措手不及 ,管理混乱 。且不说大部分游客不能亲自采摘品尝樱桃 ,连休息 、娱乐的地方都没有 ,
洗手洗脸缺水 ,卫生条件差 ,普通饭店没有 ,农家饭菜吃不上 … … ”[5] 。 这种情况显然是超出了园区的环境
承载力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必定无疑的 。
1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4卷
三是因废弃物处理不当而污染环境 。 园区产生的废弃物包括游客丢弃的垃圾 、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
水 、烟尘及烧烤等游乐项目产生的垃圾 、烟尘等 。很多园区的管理者由于环境意识淡薄 ,将垃圾随意倾倒在
偏僻的角落里 ,听任废弃物自生自灭 ;将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湖中 ,引起水体污染 。
四是园区周边的土地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猎取的目标 ,危害周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 农业观光旅游
园区所具有的位于市郊 、风景优美 、容易吸引城市居民注意等特点 ,使得园区周边的土地具有升值潜力 ,所
以极易被开发商们留意 ,利用毗邻园区的优势 ,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 。 农业观光旅游园区所在的区域在城
市规划中常被规定为城市的生产防护绿地 ,不能作为其他用途 。 但如果管理控制不当 ,这种违反规划的开
发行为有可能得以实施 ,使农民被迫失去土地使用权 ,对生态环境和郊区景观质量造成破坏 。
五是加速当地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 农业旅游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民俗文化的复兴 ,但同时也会
加速它的变异 、消亡 。 这是因为在农业观光旅游中作为旅游资源被利用的民俗文化 ,是以其文化多样性
为基础的 ,即它的文化独特性 。 而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文化多样性逐
步丧失 ,各种文化互相交融趋于同一 。 而这种文化多样性一旦遭到破坏 ,具有不可复制性 。 当园区经营
者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时 ,这种产品必然被赋予“变异迎合性”的特征 ,即为了迎合消费者
而使当地文化逐渐产生变异 。 为尽量满足旅游者而尽量迎合 ,如建筑装饰 、食宿安排 、娱乐项目等 。 经过
一定时期以后 ,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逐渐产生变异 ,在变相迎合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语言 、建筑 、服
饰 、风俗习惯等都会发生变化 ,加速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征的丧失 ,从而加速园区的衰亡[3] 。
2 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一是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 尽管农业旅游产业会对生态
环境造成某些影响 ,但总起来说 ,它符合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 ,是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
休闲生态旅游需要的一种好形式 ,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好办法 ,应该在条件成熟的地
区大力提倡 。同时采取各种措施 ,将各种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 二是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 ,尽量减少
对当地生态的破坏 。农业旅游之所以受到欢迎 ,主要源于它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健康质朴的生活方式以
及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设计师应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 ,剔除不利因素 ,强化重
点特色部分 ,使其更加完善 ,更具吸引力 。我国地域广阔 ,自然条件复杂 ,农业具有 5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
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景观 。按“中国农业区划”的原则 ,全国可分为 9 大区域农业景
观 ,各区农业景观特色鲜明 ,有明显的环境背景 ,为各地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三是准确定
位服务对象 。 有一些农业旅游园区的区位优势明显 ,如紧邻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或传统的旅游胜地 ,可以和
其他旅游资源结合形成团体优势 ,预期的服务对象可定位于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游客 。 而绝大部分农业
旅游园区不具备上述区位条件 ,定位时必须头脑冷静 ,实事求是 ,服务对象只能是周边城市中的居民 ,企图
靠园区一己之力吸引更大范围的游客是不切实际的 。 准确定位可以避免以后的一系列开发措施出现重大
失误 。四是维护管理规范化 。包括强化环境意识 ,妥善科学地处理各种废弃物 ,协调好游人集中期间的各
项工作 ,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等 。五是严格审批制度及动态的监督管理 。 对位于城
市规划区内的农业旅游园区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措施 ,加强园区的建设立项和已建成园区周围
土地开发立项的审查力度 ,严格执行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枠 ,不因部门利益驱动而破坏城市规划对
土地性质的规定 ,并加强后续的动态监督和管理 ,切实保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 位于城市规划区以外的
农业旅游园区 ,有关主管部门也要依法加强上述管理 。
参 考 文 献
1 徐君亮等 .结合农业科技园建设观光农园的探讨 .热带地理 ,2002 ,22(3) :236 ~ 240
2 李闽丽 .大江南农业观光园总体规划构想 .林业资源管理 ,2000 ,20(5) :48 ~ 51
3 李 伟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思想战线 ,2002 ,28(6) :36 ~ 39
4 李春茂等 .生态旅游环境效应研究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4) :38 ~ 41
5 娄玉芹等 .河南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与思考 .经济经纬 ,2001 ,22(1) :16 ~ 18
第 4期 翟付顺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