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review on development stages and disciplinary fields of vernacular landscapes in China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12月 第 20卷 第 12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Dec. 2012, 20(12): 1563−1570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723302)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项目(RC1011)资助
岳邦瑞(1973—), 男,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干旱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E-mail: bangruiyue@126.com
收稿日期: 2012−07−01 接受日期: 2012−09−20
DOI: 10.3724/SP.J.1011.2012.01563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岳邦瑞 1,3 郎小龙 2 张婷婷 2 左 臣 2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 710055;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西安 710055;
3. 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5)
摘 要 论文对不同学科在乡土景观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探索低资源建设高效性人工生态系
统的途径, 具体方法为: 围绕农业农田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两大对象梳理了研究发展历程, 横向比较了美学、
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内容的差
异, 总结出既往研究的两大特征, 即纵向观察得出的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迁的主导性影响, 横向
观察得出的多学科交叉互动对乡土景观研究的推动作用。从以上两大特征可以看出, 在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
中, 人的主体性体现为高效利用地域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智慧, 这些经验和智慧深刻地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等物质空间中, 体现在不同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系统、农田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 呈现出不同
的物质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 具有典型性和模式化特点, 值得认真继承与发扬。利用低资源建设高效性的人工
生态系统即为乡土景观研究的本质问题。从而界定出如下结论: 乡土景观的概念为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地域自
然与人文环境、在特殊人地关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最终, 提出加强深层本质问题与基础
理论的深化研究, 推进学科领域的多元探索与范式收敛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乡土景观 乡村景观 农业景观 乡土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12-1563-08
Research review on development stages and disciplinary fields of vernacular
landscapes in China
YUE Bang-Rui1,3, LANG Xiao-Long2, ZHANG Ting-Ting2, ZUO Chen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2. School of Arts,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est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 systematic review focusing on vernacular landscapes in different academic realms. It explored ways for
effectively building artificial ecosystems with low resources.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ore around two objects of
agro-farmland landscapes and rural landscapes. Next, the paper made horizontal comparisons of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s, sociol-
ogy, cultural geography, landscape ecolog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s on the object, purpose, method and
content of vernacular landscapes. Subsequently, the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previous studies were summarized. The firs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as that external factors dominated research focused changes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according to longitudinal ob-
servation. The second was that multi-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played promoting role according to horizontal observation. From the
above two characteristic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an’s subjectivity was embodied in the experiences and wisdoms reflected in life.
It was also as a result of productions and ecosystems in terms of efficient uses of local resources. There was also the incarnation of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s, farmland landscapes and integral humanism ecosystem. These presented in differ-
ent material space forms and combinations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These experiences and wisdoms deserved serio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inherent problem of local landscape research was building efficient artificial ecosystems
with low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concept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was a rural complex ecosystem fully adapted to specific region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s. It reflected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s and lands with long-term effects. At the
15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end, it put forward the outlook of future research as deepened basic theories and nature of problems, which diversified exploration
and paradigm convergence of disciplines.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Agro-landscap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Received Jul. 1, 2012; accepted Sep. 20, 2012)
1 乡土景观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的关
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迄今对其概念及内涵尚未
形成一致的认识。既往研究中的“乡村景观”多是以
具体的地域范围和视觉景观单元为研究对象, 认为
乡村景观是以农业特征为主的乡村内不同土地单元
组成的“景观”, 文中所指的“乡土景观”是生态、生
产、生活的集合, 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
观、农村生活景观 3 个层次, 是由宏观整体人文生
态系统、中观农田景观系统及微观聚落景观系统三
大层面共同构成广义的乡土景观。乡土景观的研究
涉及美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
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乡土
景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在“乡土景观”领域形成一个
丰富、多样的认识, 主要包括如下 5种理解:
一是“乡土美学”。从美学的角度看, 乡土景观是
以乡村世界为对象, 以追求自然美、自然和谐、人
地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乡土美学, 在人居环境遭受工
业文明破坏的背景下, 重新审视环境与人的审美关
系, “这些观点开拓了美学的新领域, 突破了以往以
艺术为核心的传统美学范畴”[1]。二是“乡村社会”。
社会学以乡村社会形态为研究对象, 较少涉及景观
形态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乡土景观概念隐含在有形
的物质空间形态中,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体现的
是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三是“文化景
观”。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 乡土景观是生活在特
定地域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而形成的一
种文化景观。该学科视角认为, 物质要素是文化景
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聚落又是物质要素中最
重要的部分, “它集中反映了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
是文化景观的核心”[2]。四是“乡村景观”。景观生态
学以具体的地域范围和视觉景观单元为研究对象 ,
认为乡土景观是乡村内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景观”,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3]。五是
“聚落景观”。建筑学视角的乡土景观是农村聚落形
态的体现, 以聚落形态、聚落单体和群体形态的差
异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聚落景观特点、文化内涵
等方面内容 , “传统村镇聚落其形态及景观正是自
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和
外在反映”[4](图 1)。
不同学科流派关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存在不同的
价值对比(环境语言): 作为看待方式的美学、作为经
验记录的社会学、作为类型划分的文化地理学、作
为层级系统的景观生态学、作为居住空间营造的建
筑学、作为生活环境营造的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与
风景园林学中“营造”的区别在于: 前者讨论的是聚
落营造, 也就是如何正确安置自己, 其核心问题是
栖居场所;后者中乡土景观不只是栖居所在, 更是生
活、生存场所所在, 是一个包括栖居场所及其外围
农田、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
学科间的交叉使乡土景观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
征, 本研究试图通过删除不同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的
不相关属性, 减少数据量, 找出乡土景观的最小属
性集, 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分布尽可能地接近
乡土景观的本质属性, 使得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的
乡土景观更易于理解、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地域、
乡村、寻常 3 个关键词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归纳


图 1 不同学科视角的乡土景观定义比较
Fig. 1 Comparis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definition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第 12期 岳邦瑞等: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1565



可以看出: “地域”体现的是地理学视角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 乡土景观是“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的地
域文化类型”[5]; “乡村”体现的是地理学视角的景观
地域范围, “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 两
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划分和景观主体的不同”[6]; “寻
常”体现的是现象学视角的文化景观, “这种寻常景
观体现的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7]。在此基础上可
以把“乡土景观”定义为: 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地域自
然与人文环境、在特殊人地关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乡土景观在发生上因地域气候、
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条件而起, 在发展上受自
然因素和人文作用的双重影响, 在运行机制上受地
域资源限制且相对稳定, 在外部特征上有明显的地
域色彩, 是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载体长期磨
合而成的一种乡村地域景观形态。
2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与阶段
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的乡土景观研究, 以农业
景观研究为开端, 农区、林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景观
格局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至 20 世纪 90 年代, 乡
土景观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以中国传统聚落的研究
为出发点, 并出现多元化倾向。从研究对象和内容
来看, 乡土景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领域: 即农业
农田景观研究及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前者围绕农田
景观展开, 视其为“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
等的镶嵌体, 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
化栖地的空间网格”[8], 并划分为三大研究阶段(图 2);
后者重点围绕乡村建筑及群体, 关注其类型、分布、
评价、规划设计等, 并划分为两大研究阶段(图 3)。
2.1 农业农田景观研究三大阶段
1)探索型阶段(1990年之前)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是本阶段的主要特点。
本阶段国内开始关注景观生态学在乡村土地整理和
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功能与动态变化的起步研
究。“长白山高山苔原的景观生态分析”[9]一文将景观
生态学理念引入国内。其后, 国内大批学者开始运
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农业景观进行研究。自
1989 年我国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以来, 学
术界对景观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 推动了乡土景观
研究的发展。
2)经验型阶段(1990—2000年)
本阶段以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主导, 运用
景观生态学原理, 采用系统分类方法及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 侧重研究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点, 使用
景观格局指标度量农业景观的合理性, 为指导农业
生产、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代表性成


图 2 农业农田景观研究三大阶段及主要文章
Fig. 2 Three stage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research and the
relative articles

果包括: 通过 GIS、分维分析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对陕北省米脂市泉家沟流域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的
研究, 得出由于景观结构的变化, 沟间地和沟谷地
景观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的差异[10]; 运用景观生态
学原理对农业景观中生物主体、环境及其相互作用
下的农业持续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农业景观规划不
仅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还应强调其美学价值与生
态价值[11]; 对秦巴山地农业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
表明, 地形和人类活动地影响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
局的重要因素等[12]。
156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图 3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两大阶段及其主要文章
Fig. 3 Two stages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research and
the relative articles

3)可持续发展型阶段(2000年之后)
21 世纪以来, 在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
上, 更强调对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 结合景观生态学基本方法与“3S”技术 ,
侧重景观规划、空间格局、生态农业及生物多样性
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农业景观规划的原则、生物保
护多样性原则 , 建立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不同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代表成
果有: 通过分析农田景观格局对资源利用过程的影
响, 基于景观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提出农田景观
规划的原则[13]; 通过对河北省遵化市 10个山体中不
同地形和土地利用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提出
有利于山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14]; 在
遥感与 GIS 技术支持下, 结合试验农田生态模式和
调查数据, 对农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15]等。
2.2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两大阶段
1)个体型研究阶段(1990—2000年)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呈
现出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民族学及考古学多
管齐下的局面。在个体型研究阶段, 主要围绕景观
类型、空间分布等开展文化景观的地域特征和发展
变化, 聚落景观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等研
究, 不同学科的研究目的不尽相同。代表成果有: 乡
村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6], 传统村镇聚落的形
成过程及气候、地形、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和宗教
信仰对聚落的影响[17], 古村落景观环境研究[18], 乡村
聚落景观和乡村非聚落景观的划分[19], 基于 GIS 技术
的陕北榆林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0],
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21]。
2)综合型研究阶段(2000年之后)
此阶段研究在各学科独自深化的同时, 开始出
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同时, 由于国家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乡村领域的重视, 导致热点领域
不断变化, 主要形成了以下多个具体研究领域。其
一, 乡村景观类型研究。经历了从土地分类和农业
分类的研究到整体乡村景观类型的过程。代表成果
有: 采用功能形态分类方法, 划分为景观区、景观
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四级分类体系[22]; 其二, 乡
村景观评价体系研究。代表成果有: 乡村景观的可
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敏感度评价、
美景度评价[23]; 乡村景观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美感效应评价[24]。其三,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代表
性成果有: 从乡村地域的经济、自然生态、社区文
化、组织、资源载体、聚居、发展目标 7 方面提出
乡村景观规划七大原则[25]; 采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敏感区、完善景观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创造和谐
人工景观 4种方法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等[26]。
3 乡土景观研究的不同学科流派比较
不同学科流派的研究主体关于乡土景观的理论
观点、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描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表 1), 乡土景观如何存
在、来源何处、如何扩充, 不同的研究主体有不同
的解释。例如,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看, 乡土景观就

第 12期 岳邦瑞等: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1567


表 1 乡土景观研究的不同学科流派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学科领域
Field
研究对象
Object
研究目的
Purpose
研究内容
Content
研究方法
Method
描述方式
Way of description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系统 乡村景观资源利用 土地利用与覆盖 系统层级 地理学的格局描述与生态学的过程描述的组合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景观单元 文化景观演变规律 乡村人地关系 景观分类 通过基本空间单元的变化来体现景观的空间动态变化
社会学
Sociology
社会形态 乡土社会重建 社会结构及关系 经验记录 通过分层归类研究“整体”社会和“个体”人的相互关系
美学
Aesthetics
乡村环境 乡土美学评价 主客体的审美关系 类别划分 通过外部形态特征研究探寻乡土景观的内在美学属性
建筑学
Architecture
聚落景观 乡土聚落营造 聚落构成和变迁 空间结构 通过形态(空间、布局、组织)的描述研究变迁规律
风景园林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乡村景观 乡土景观营造 景观演变及模式 学科综合 多学科视角的要素分类描述、格局与过程描述结合

是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
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从以生活环境营造为出发
点的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 乡土景观不只是栖居所
在, 更是生活、生存场所所在, 但场所性是其共同特
点 , 从栖居场所到外围农田 , 再到整个生态系统 ,
场所性的形成无不留下人类行为深深的印迹。
3.1 景观生态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景观生态学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经历了 3 个阶
段: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引入农田景观的探索阶段,
着重景观格局、功能与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阶段 ,
再到遥感和 GIS 等动态分析全面介入的定量研究阶
段。景观生态学将乡村景观视为建立在自然景观基
础上的复合生态系统; 研究对象包括乡村生物、生
境, 农田、农业、湿地景观, 景观多样性, 人居环境
等; 研究目的是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地认识和评价,
合理利用以实现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为不同尺度景观单元的格局、过程研究; 基本方法
为地理学的空间分类法和生态学的整体性思想; 描
述方式为地理学的格局描述与生态学的过程描述的
结合。代表性成果有: 对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
究[27], 对乡土景观处在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
之下的中间尺度的位置定义[28], 对乡村土地资源利
用的研究[29], 对乡村土地分类法的研究[30]。
3.2 人文地理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人文地理学关于乡土景观的研究经历了人对自
然的影响、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3 个阶段, 从现象学的视角对景观进行文化意义的
限定, 核心问题是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从
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 乡土景观是人在土地上的
生活过程的印记, 是文化的凝聚; 研究对象包括自
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方面; 研究目的是分析文化景
观的起源和变迁, 文化景观的感知方式; 研究内容
主要是人地关系, 侧重人对自然的影响; 其研究方
式是基于类型学的地域界定及空间结构划分, 地域
景观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分类研究; 描述方式为通
过基本空间单元的变化来说明景观的空间动态变
化。代表性研究为: 从“地理综合体”的视角[31]和“发
生学”的视角 [32], 解释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相互
作用和影响。
3.3 社会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乡土景观”主要是研究社会结构
对乡村景观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活环境作用于人,
人反过来对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 是一种经验
研究。社会学着重于社会的构建, 从其研究视角来
看, 乡土景观是隐含在乡村社会中, 凝聚着人类文
化与历史的符号; 其研究目的是揭示人类自身与其
生活的乡村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促进乡村社会的
建设; 研究对象是人文因素对乡村环境的作用及其
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乡村制度建设和乡土社会
构建; 其研究方法是基于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
献研究、试验研究的经验研究; 常用分层归类的方
法将对象分为“整体”和“个体”两层两类进行描述。
代表性成果有: 通过村落土地制度和产业结构等方
面的类型化比较, 分析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多样性
及各自不同的现代化道路[33]。
3.4 美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人们对乡土景观的审美认知经历了由自然美到
如画性, 再到环境伦理学, 再到环境美学的过程。从
传统审美(欣赏、模仿)到现代审美(生态美学、环境
美学), 从视觉资源到生态资源, 客体的侧重点及内
涵都发生了变化。在美学的研究范畴里, 乡土景观
是审美的对象, 是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原野和田园;
156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其研究目的是如何观赏和评价乡土景观; 研究的内
容包括乡土景观审美的属性、体验及评估; 研究方
法是应用类别尺度记录乡土景观的整体感受、评价
其美学价值; 其描述方式是通过分析乡土景观的形
态和结构特征, 探讨其内在属性的表现规律, 也就
是美的模式。代表性成果有: 从“审美意识”出发, 认
为“乡村景观是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自然田园风
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乡村景观包
括山水、田园、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要素”[34]; 从
“环境美学”的视角出发, 认为“从农业身上, 人们最
容易读出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情感、人类对待自然
的态度、人们的生活方式”[35]。
3.5 建筑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建筑学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 无论是从运行机
制入手还是从时空结构入手, 核心问题始终是聚落
空间的结构和形态, 通常从单体建筑及乡土聚落的
空间结构和形态出发, 进行乡土景观的研究; 其目
的为总结乡土聚落营造模式, 为聚落的保护和更新
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内容包括聚落空间的构成(布
局、组织与形态)、聚落变迁; 主要研究方法是实测
记录; 描述方式是基于形态学的形态描述与分析。
具体成果包括: 从“空间结构”[36]以及“空间分布、聚
落形态”[37]的视角出发 , 对传统村镇聚落形态及景
观进行的研究。
3.6 风景园林学的乡土景观研究
风景园林学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具有多学科交
叉的特点, 主要是如何对待生活(建筑), 如何对待生
产(土地), 以及如何对待生活与生产所组成的复合
生态系统的问题。风景园林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乡
村建设、乡村规划上; 研究目的包括乡土景观的保
护和更新、乡土景观模式的总结和应用; 具体内容
包括乡村规划原理、乡村规划基本方法、乡土景观
评价体系; 研究方法多样、描述方式多样, 既有水平
格局与垂直过程描述, 也有要素分类描述, 还有多
学科的系统描述。代表性成果有: 俞孔坚[38]从“中国
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出发, 王
云才 [39]从“景观构成形态”观点出发 , 刘滨谊 [40]从
“景观构成形态”和“环境资源学”视角出发, 分别对
乡土景观进行了定义性描述。此外, 部分学者对国
外乡土景观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关注和介绍: 张玉钧
等[41]从“管理与保护”的视角对日本里山的形成、变
化、价值及前景进行了介绍, 从“市民与乡村景观的
关系”出发, 说明了“乡村景观建设的社会可接受性
和可行性”及借鉴意义 [42]; 珮黄昕 [43]以厘清乡土景
观的概念为出发点, 解析了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
逊(J. B. Jackson, 1909—1996 年)的代表著作《Disc-
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 说明了乡土景观的
概念包涵“生命性”、“非政治性”、“不可见性”三大特
点, 是具备系统整体性的文化景观。
4 乡土景观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4.1 乡土景观的研究评述
1)纵向观察: 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
迁的主导性影响
近 30年来乡土景观研究热点与阶段的变迁, 明
显地受到来自学科外部的各种社会经济政策的影
响。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领域一系列土地
改革政策的出台, 关于农田、农业、乡村土地的研
究开始趋热, 土地资源普查、土地类型划分、土地
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等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
景观生态学以土地为核心的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
随之确立并一直持续至今。20世纪 90年代初“可持
续发展”思想以及“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概念的
确立 , 乡村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旅游研究越来越热 ,
相关的乡村景观评价及乡村旅游资源研究在 2000
年左右达到一个高潮。21世纪初, “三农问题”被提出,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指示,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随之呈现出迅速增长
的态势。2006 年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及“低
碳”热也可在乡土景观研究中找到踪迹。这种外部因
素长期主导研究热点的现象, 一方面使得研究能够
很好地与实践、时代相契合, 另一方面也导致本领
域的本质问题与基础研究被忽视。
2)横向观察: 多学科交叉互动对乡土景观研究
的推动作用
总体上看, 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研
究的进展。乡土景观涉及学科有地理学、生态学、
历史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民俗学、人类学、
旅游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十多个学科, 并
将进一步扩大领域。其一, 不同性质的学科彼此之
间的相互促进与推动。例如, 地理学、生态学属于
理学门类, 长于理论性研究; 而风景园林学属于工
学门类, 长于工程技术与实践应用。地理学、生态
学与风景园林学形成互补关系, 前两学科为风景园
第 12期 岳邦瑞等: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1569


林学的景观规划实践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 而后者
的实践则是对前者研究的检验与导引, 造成不同学
科共同推进的局面。其二, 不同学科研究内容与方
法的交叉融合。从各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研究方法变
迁看, 经历了从单一学科方法为主导向多学科交叉
方法的转换, 总体呈现出从描述性研究过渡到解释
性研究 , 从定性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
从以“概念工具”为主导的逻辑性方法转换为应用
“物质工具”的技术方法为主导。由于多学科的共同
努力, 乡土景观研究已进入到多时空尺度、多等级
层次、多技术手段的“三多”时期。
4.2 乡土景观的研究展望
作为新兴的领域, 我国相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 较之建设现实的迫切需
求, 以及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 未来十年中
必须从如下方面予以加强:
其一, 加强深层本质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深化研
究。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迁的主导性影
响, 导致 30多年乡土景观研究缺乏一个明确的主线,
缺乏对于基础研究与深层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紧
跟时代潮流与政策形势, 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具体
案例的分析, 实用性较强, 这有助于地方政策的制
定和问题的解决。但是, 零散的案例式的研究大大
限制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和学科意义。在未来十
年内, 应以建立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统一的乡土景
观理论体系为导向, 围绕若干深层次、规律性、基
础性的问题加强理论建设。
其二, 并行推进学科领域的多元探索与范式收
敛。乡土景观在学科主体、研究领域、研究侧重、
研究主张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上述多领
域的探索, 并形成了乡土景观认知与评价、乡土生
态保护与修复、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乡土景观营
造及乡土技术利用等多层次研究。一方面, 可以继
续沿着目前多元的学科领域、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
元的研究范式继续推进, 灵活应对各种新情况新课
题, 一切等待时间来筛选与整合。另一方面, 也需要
针对中国在未来十年(“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面临
的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重大问题未雨绸缪, 开展
跨领域、整合性的研究, 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 从城乡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高度对乡土景观研究内容进行收敛。
参考文献
[1] 杨豪中. 艺术与景观[J]. 中国园林, 2010(1): 122
[2] 金其铭 . 试论文化景观 [J]. 南京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987, 10(增刊): 84–88
[3] 刘黎明 , 李振鹏 , 张虹波 .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
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J]. 生态环境 , 2004, 13(3):
445–448
[4]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92
[5] 王云才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同济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0(1): 18–24, 51
[6] 刘滨谊 , 陈威 . 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J]. 小城镇建设, 2005(9): 45–47
[7] 俞孔坚 . 寻常景观的诗意 [J]. 中国园林 , 2004, 20(12):
25–28
[8] Turner M G.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
terns[J]. Landscape Ecology, 1990, 4(1): 21–30
[9] 黄锡畴 , 皜李崇 . 长白山高山苔原的景观生态分析[J]. 地
理学报, 1984(3): 285–297
[10] 傅伯杰.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 生态学报, 1995,
15(2): 113–120
[11] 王仰麟.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6(2): 29–34
[12] 张艳芳 , 任志远 . 陕西秦巴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
研究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0, 28(4):
115–119
[13] 付梅臣 , 胡振琪 , 吴淦国 .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6): 54–58
[14] 马克明, 张洁瑜, 郭旭东, 等. 农业景观中山体的植物多样
性分布 : 地形和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26(5): 575–588
[15] 赵言文, 李煦征, 江峰秦, 等. 基于景观生态模式的农田景
观格局变化研究 : 以江苏扬中为例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5): 256–258
[16] 郭焕成 , 冯万德 .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人文地理, 1991, 6(1): 44–50
[17]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92
[18] 刘沛林 , 董双双 .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
理研究, 1998, 17(1): 31–37
[19] 刘之浩 , 金其铭 .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 [J].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20(4): 120–123
[20] 汤国安, 赵牡丹. 基于 GIS 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0, 20(5): 1–4
[21] 肖笃宁 , 钟林生 . 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 应用生
态学报, 1998, 9(2): 217–221
[22] 李振鹏, 刘黎明, 张虹波, 等.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
157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其发展趋势[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4): 150–156
[23] 刘滨谊 , 王云才 .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
体系[J]. 中国园林, 2002, 18(5): 76–79
[24] 谢花林 , 刘黎明 , 李振鹏 .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
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3): 101–104
[25] 王云才 , 刘滨谊 .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
国园林, 2003, 19(1): 55–58
[26] 谢花林 , 刘黎明 , 李蕾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
讨[J]. 中国园林, 2003(3): 39–41
[27] 王仰麟 , 韩荡 . 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 应用生态
学报, 2000, 11(2): 265–269
[28] 肖笃宁 , 李秀珍 .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
科学, 1997, 17(4): 356–363
[29]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7(1): 52–55
[30] 李振鹏, 刘黎明, 谢花林. 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
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 [J]. 资源科学 , 2005, 27(2):
167–173
[31] 金其铭. 乡村地理学[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32]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1): 70–79
[33] 费孝通 , 张之毅 . 云南三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6
[34] 韩丽 , 段致辉 . 乡村旅游开发初探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0, 19(4): 87–88
[35] 张敏 . 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 西南农业学
报, 2004, 17(增刊): 10–12
[36]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92
[37] 李雅丽 , 陈宗兴 . 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 干旱
区地理, 1994, 17(1): 46–51
[38] 俞孔坚. 景观: 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39] 王云才 . 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J].
建筑学报, 2009(12): 94–96
[40] 刘滨谊. 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 城市规划汇刊, 1996(4):
5–11
[41] 张玉钧 , 北尾邦伸 . 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J]. 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1): 90–92
[42] 张玉钧, 张英云. 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
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20(7): 838–841
[43] 珮黄昕 . 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
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J]. 中国园林, 2008, 24(7):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