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On the valu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IAHS pilot sites in China

中国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6月 第 20卷 第 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8−673


* 全球环境基金(GCP/GLO/212/GEF)、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项目(UNJP/CPR/040/SPA)和环保部公益项目(201009020)资助
闵庆文(1963—), 男,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E-mail: minqw@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12-02-27 接受日期: 2012-03-26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8
中国 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闵庆文1 何 露1,2 孙业红1,3 张 丹1 袁 正1,2
徐远涛1,2 白艳莹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 100101)
摘 要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 留存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同时也
对全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影响, 并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2002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 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
目前我国已有 4个 GIAHS保护试点, 即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
系统和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 2个候选试点, 即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及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本文基于 FAO 对 GIAHS 项目价值标准的解释, 系统梳理了这 6 个试点的概况、价值、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
建议等, 以期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指导依据。GIAHS 的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
和文化价值、科研与示范价值等。目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比较效益降低、适龄劳动力大量外
流、现代观念的冲击和多重价值认识不足等。文章还提出了对 GIAHS试点保护的建议, 主要为引入动态保护
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宣传力度, 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完善制度建设, 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尤其是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农业文化品牌, 形成动态的保护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价值 经济价值 保护机制 生态多样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8-06
On the valu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IAHS pilot sites in China
MIN Qing-Wen1, HE Lu1,2, SUN Ye-Hong1,3, ZHANG Dan1, YUAN Zheng1,2,
XU Yuan-Tao1,2, BAI Yan-Yi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Institute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philosophy are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co-agriculture. They provide a
series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lues/services to mankind and are also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with huge potentials for
recreation and amenity.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vast territory and
over 65% of the people dwelling in the country side, China has diver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How-
ever, many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are now under severe threa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appropriat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se important agri-heritage systems and their unique agricultural legacy constitutes loss
of future opportunities to enjoy the 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se systems, a program
called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was initiated b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States (FAO) in 2002. The main objective of GIAHS was the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tradi-
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There are already four pilot sites in China, including Qingtian Rice-Fish Culture System in Zheji-
ang Provinc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in Yunnan Province, Wannian Rice Culture System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radi-
tional Dong’s Rice-Fish-Duck Agroeco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There are also two candidate sites, including the Tradi-
tional Pu’er Tea Agroecosystem in Yunnan Province and Aohan Dryland Farming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
第 6期 闵庆文等: 中国 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669


gion. This study depicted the full picture of GIAHS sites in China, including basic information, system value, system threats
and proposed conserv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future directions of agri-heritage system conservation were proposed.
There existed different GIAHS values, including ecological values, economic values, socio-cultural values, scientific demon-
stration values, etc. Ecological values were very important in agri-heritage systems as ecological mechanisms reduced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Threats to agri-heritage systems, including decrease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labor outflow and modern development concepts/technology, were also severe. Based on value and threat analysis,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were suggested regarding conservation of rice-fish culture: 1) utilization of dynamic conserv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local farmer livelihoods; 2) enhancement, popularization and building of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concepts
of GIAHS; 3)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form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mechanisms; 4) improve-
ment of farmer activities and building multi-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and 5) building GIAHS brands at all agri-heritage sites
to promote GIAHS products and formation of dynamic conserv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Ecological value, Economic value, Conserva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diversity,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Received Feb. 27, 2012; accepted Mar. 26, 2012)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农耕历史
在 10 000年以上。长期以来, 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
条件, 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至今仍有
重要价值的农业技术与知识体系, 我们称之为农业
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
业文化和知识技术, 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
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1]。这些丰富的农业文化
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同时也对全
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影响, 并成为现代生态农业
发展的基础[2]。在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典型特征的
石油农业带来显著负效应的时候 [3], 人们开始从农
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技术方面进行反思, 重视传
统农业价值的挖掘。为了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有效
保护和管理, 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了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项目, 旨在为全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
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
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根据 FAO 的定义, 全球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
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
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
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
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
2005年6月, 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大
学等机构的支持下, 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
被FAO正式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之一, 农业文
化遗产保护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式走
入人们的视野。2010年,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
2011年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被列为
GIAHS保护试点。至此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名录中已有16个保护试点, 其中中国就有4
个。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及内蒙古敖汉旱作农
业系统也有望近期被批准为保护试点。而“中国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工作也于2012年3月正式开
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农业、生
态与传统社会的可持续性[4]。全面认识农业文化遗
产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探索不同试点文化生态保护
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各试点特征与重要性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被 FAO 认定的 4 个 GIAHS 保护
试点都是以稻作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球
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水稻养育着全世
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 也形成了相应丰富的文化。从地理位置上包括
了我国的东部地区、中部至西南地区, 经济较发达
地区到相对落后地区, 从系统类型上包括了农业遗
址、农业物种、农业景观、农业技术、农业民俗等
多种农业文化遗产类型,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稻
作农业的各种形式。随着 GIAHS 项目的不断深入,
项目试点也从稻作农业拓展到旱作农业, 即我国旱
作农业系统起源地之一的敖汉旗; 从水稻延伸到其
他作物, 即云南普洱茶。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的评选工作全面展开后, 将会有更多类型的农业文
化遗产系统被关注。
按照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
标准, 反映农业文化遗产地最根本特征的指标标准
包括突出特征、可持续的历史证明和全球重要性 3
个方面[5]。根据对现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
分析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
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
能性、可持续性等特点[6]。本文根据 GIAHS的评选
标准, 总结了我国现有的 GIAHS保护试点及候选点
的特征和重要性, 具体结果见表 1。

表 1 中国 GIAHS保护试点与候选点特征与价值
Table 1 Characters and values of China’s GIAHS pilot sites and candidates
保护试点名称
Pilot sites name
系统组成
System component
历史起源
History
全球重要性
Global significance
浙江青田稻鱼共
生系统
Qingtian Rice-Fish
Culture System
1) 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稻田养鱼生产方式。稻田中放养田鱼保持传统方式, 保持了丰富的农
业生物多样性。
2) 稻鱼文化。悠久的历史使稻田养鱼成为一种文化, 不仅包括农业知识和传统农具, 也包括地
方风俗、节日、饮食等。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稻田养鱼)始于唐睿宗景云
二年(公元 711年), 至今已有 1 200多年的历史。明
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青田县志》记载: “田
鱼有红黑驳数色, 于稻田及圩池养云。”
历史悠久的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
农业生产方式, 突出反映了人类善于利用自然
的智慧。

云南哈尼稻作梯
田系统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1) 梯田“四位同素”生态景观。哈尼梯田在空间上形成了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
特征。
2)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保持有多样的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水稻品种。
3) 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独特的水量分配方式, 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分类管理。
4) 梯田文化。梯田是哈尼族族群认同的根本, 是哈尼文化的载体和灵魂。
据当地哈尼族民间文学和家谱等记载, 以及 “全福
庄”现存的相传 45 代的“石刻分水”实物推算, 早在
唐代初期, 受战争影响迁徙来到此地定居的哈尼族
先民就开始选择海拔 1 000~1 500 m 的山坡地建设
村寨, 开垦梯田。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类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
板, 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典型代
表, 对全球同类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其独特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体系, 对
世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也具有重要启示。
江西万年稻作文
化系统
Wannian Rice
Culture System



1) 东乡野生稻。目前的研究表明东乡野生稻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北的普通野生稻, 富集了众多优
异特性和丰富的抗逆特性, 是栽培稻遗传改良极其珍稀的遗传资源[7]。
2)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该遗址内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 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
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3) 万年贡米。万年贡米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 是带有显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种。
4) 稻作文化。围绕万年贡米形成了贡米品牌和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

据文献记载, 明朝正德七年(1512 年), 万年县知县
为答谢朝庭建县之恩, 将万年县出产的“坞源早”稻
制成大米进贡皇上, 皇帝食用后大加赞赏并传旨
“代代耕作, 岁岁纳贡”, 万年“贡米”由此而得名。仙
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内出土的稻属植硅石和早期原
始陶器将稻作文明的历史推前至 12 000年, 陶器发
明的历史推前至 17 000年。
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包含了水稻起源、驯
化、种植及稻作文化这一相对完整的稻作农业
系统, 集中反映了稻作文化的稻作起源和水稻
种质资源价值。




贵州从江县侗乡
稻鱼鸭系统
Traditional Dong’s
Rice-Fish-Duck
Agroecosystem


1) 稻−鱼−鸭复合农作系统。该系统中水稻、杂草和鱼、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络结构, 具
有高度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高效的能量、水、肥利用。
2) 糯稻品种与生产。侗族通过长年耕作选育成了一批质高味佳、生态适应性极强的独特粮食
作物品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糯禾。
3) 传统知识与农业文化。侗族不但传承了传统稻鱼鸭种养技术, 其传统文化与稻、鱼、鸭也密
切结合。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 据
《黎平府志》、《古州厅志》、《从江县志》等史志资
料至少可追溯至明代, 但从当地《古歌》、传说等口
述历史资料推断, 则有近千年的历史。
完整的稻−鱼−鸭稻作系统具有生产、生态、社
会和文化等多重价值, 其水稻品种多样性和其
他天然物种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对全球农业保
护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云南普洱古茶园
与茶文化
Traditional Pu’er
Tea Agrosystem


1) 古茶树资源与古茶园生态系统。包括木兰化石、野生茶树居群、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
茶园 4个部分内容。
2) 相关传统知识及其应用。茶树栽培采摘技术与森林茶园的管理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与茶园
生态环境的维持。
3) 普洱茶文化。风格独异的民族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以及茶马古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芒景布朗族佛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 景迈山古茶
园的茶种植于傣历年 57 年(即公元 696 年), 距今
1 300多年。
该系统具有茶树原产地三要素: 茶树的原始型
生理特征; 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 第
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 为我国是茶树
世界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该系统
还具有丰富的茶树物种多样性和茶文化多样
性, 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内蒙古敖汉旱作
农业系统
Aohan Dryland
Farming System
1) 粟和黍的起源地。兴隆沟遗址中发现的碳化谷粒是人工栽培形态, 距今 7 700~8 000年, 为
确定旱作农业的发源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2) 旱作农业。敖汉旗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以农为主、农牧林相结合, 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盛产谷子(粟)、糜黍(黍)、荞麦、高粱、黑瓜籽、杂豆等绿色杂粮。
敖汉旗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
境内分布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
“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 兴隆沟的考古发
现证实粟和黍的栽培已有 8 000年历史。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粟和黍的起源地和中国古
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也是横跨欧亚
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第 6期 闵庆文等: 中国 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671


2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
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等, 这些价值
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充
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 可为农业文化遗
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生态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具有较高的农业
生物多样性。一方面许多传统品种是优质的种质资
源, 如哈尼梯田的 48种地方水稻品种、从江县的糯
禾、万年贡米和普洱茶树资源等。另一方面, 通过
构建复合系统 , 增加农业生产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8]、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品
质[9]、控制农业有害生物[10−11]、提高土壤肥力[12], 并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3]等。同时,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系统还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4]。如哈尼梯田
具有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保证村寨安全、维
持系统稳定性和具有自净能力等功能。
经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有多种产出 ,
如稻鱼、稻鸭、普洱古茶、万年贡米等高品质农牧
产品, 提高生产收入; 化肥农药低投入, 降低成本;
产生相关经济效益, 农业文化系统所处的传统农业
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同时由于系统内部协调机制的
独特性, 使系统具有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
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若干倍 , 因此 ,
通过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可创造 2~3 倍于目
前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作为遗产资源发展生态
旅游业或其他文化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价值。折射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包括农
耕文化及与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
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 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保护;
维持文化多样性, 加强各类文化的融合; 古代文明
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 作物
起源, 如万年稻作起源, 普洱茶树起源及敖汉旗粟
和黍的起源, 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为其他同类地区合理利用土地, 发
展适应本地条件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贫
困山区土地资源短缺, 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 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 提供充
足营养, 改善农民生活; 确保人类食物安全。
科研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新出现的遗产类型,
学术界对于其保护的主体、途径、理论和方法等都
处于探索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必将
大大拓展, 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同时,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会推动遗产保护研究中的学
科融合, 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并且推进农业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示范价值。为传统农业生产提供宝贵经验, 为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证案例, 为可持续农业和
国际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案例。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由于它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具增产、增收、
节支等多种优点及改善农民生活等特点。因此, 在
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地区, 这种生产方式可进
行推广。目前, 中国有 20多个省都有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经验
对全国各地稻鱼共生系统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
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有效
的保护, 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
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
3个方面:
3.1.1 比较效益降低, 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 , 其保护的主
体应当是维持农业生产体系与传承相应农业文化的
农民。然而受经济效益和粮食问题的驱动, 一方面
农民会选择追求产量的现代化农业, 选用单一作物
品种, 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造成传统耕作方
式的改变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降低。2007年从江县
稻田养鱼的面积约为 7 000 hm2, 与 20 多年前相比
下降幅度约为 18.6%。万年贡米原产地面积也从解
放初期的 100 hm2 降到现在的 15.8 hm2。为了提高
经济收益, 稻田养鱼受到现代渔业技术冲击。农户
选择现代育种技术培育的高产品种, 大量投入配合
饲料 , 产量大大提高 , 但田鱼品质严重下降 , 并导
致水体一定程度污染。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当地传统水稻与田鲤品种面临着外来物种的威胁。
传统水稻品种不断被高产的杂交稻所取代, 部分地
区传统的田鱼品种也已换成更为高产的新品种, 农
业生物基因资源大量丧失。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
属于劳动力投入较高的传统农业, 而对于稻鱼共生
等复合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需要较高的劳动技能(需
要同时掌握种养殖技术)。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得往往高于其务农收入,
农民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稻田养鱼为
例, 如果单一种植水稻, 水稻生长期按 180 d计(4月
20日—10月 20日), 插秧、耘田、割稻时间占 20 d,
农民可以在剩余的 160 d 内外出打工。而如果进行
稻田养鱼并希望获得较高的鱼产量, 农民们就不可
能长时间外出打工, 而零散揽工的时间往往得不到
67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保证, 收入自然降低。因此, 从整体上来看, 目前生
产水平下, 与单纯种植水稻加上打工获得的经济收
益相比, 稻田养鱼的经济收益要低得多[15]。
3.1.2 现代观念的冲击
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使传
统生态知识的维持体系受到威胁。掌握传统知识的
老人相继离世; 市场驱动和城市化发展, 使年轻一
代逐渐放弃传统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礼仪等传
统文化, 迁移到其他地方谋求更好的收入; 学校缺
乏传统知识教育; 耕种过程劳动强度大, 管理复杂,
多数现代青年不能承受。这些都使传统民居建筑形
式的保存、民风民俗的延续、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
的传承及传统农业文化的继承等面临困难。在青田
县龙现村做实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该村 18~40 岁
的青壮年劳动力仅占总人数的 12.5%, 而 66 岁以上
的占到 20%, 青年劳动力多数选择出国或是到外地
工作, 很少在家从事农业劳动。同时年轻一代不愿
意从事农业重体力劳动, 不懂农业技术、养鱼技术,
稻田养鱼的传承是一个严重问题。
3.1.3 多重价值认识不足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价
值, 然而目前人们对其认识还不足。从系统内部的
角度来看, 遗产地的农民往往只将农业生产作为一
种谋生手段, 并没有意识到传统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因此易于接受现代耕作
技术和文化的同化 , 难以主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
从系统外部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文化遗
产的价值认识不足, 导致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科
研投入, 难以形成稳定的原地生物多样性和当地传
统知识保护机制。如历史上“糯改籼”、“籼改杂”、“以
粮为纲”等行政干预和政策导向, 高产杂交稻品种的
推广种植, 化肥和农药的施用, 导致传统的糯稻品
种大量流失, 糯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一些具有重
要遗传价值的传统水稻品种不断流失。科研投入少
使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难以得到科学认同与可持
续利用。
3.2 保护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不同 ,
是一种活态遗产, 是农业社区与所处环境协调进化
和适应的结果。它保护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
生产技术和生态景观。因而,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不
能像保护城市建筑遗产那样将其进行封闭保护, 那
只能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和遗产保护地的持续贫穷 ,
而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 让农民在继续采用传
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中收益, 在保护生态系
统服务的前提下有所发展。基于动态保护和多方参
与的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主要有以下 5
个方面:
3.2.1 引入动态保护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
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生态补偿已经被证明
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径。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 ,
因此在引入动态保护途径前应当对遗产地进行适宜
性评估及合理的规划, 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
要适当, 避免遗产地遭到破坏。
3.2.2 加强宣传力度, 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自青田县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有 6
年。通过各方努力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包括
电视、报纸等, 问卷调查和访谈均显示出明显的效
果。政府、企业、农民等都会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调查
也显示出这些了解只限于表面, 因此还要继续进行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 并且强调科学
的保护理念, 使政府抛开政绩观, 科学地对待农业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农民生计的改善问题。
3.2.3 完善制度建设, 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遗产地保护管理事业的
重要保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法制建设关键
是要建立一套适应性强、易于执法、遵循自然规律的
法制法规体系。因此, 加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
法进程, 由当地政府发布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 使遗
产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显得非常重要。
3.2.4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尤其是社区参
与机制
政府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全体农民的积
极性, 形成保护的合力。同时, 还要重视多方参与机
制的建立, 尤其是建立社区的参与机制, 通过广泛
的参与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支撑。
3.2.5 建立农业文化品牌, 形成动态的保护机制
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都必须通过建立农
业文化遗产的产品品牌来拓展市场。同时, 品牌建
立还可以帮助农业文化遗产扩大知名度, 引起更多
人的关注, 有利于动态保护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的建立。目前, 青田已经开始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 Logo, 但还没有形成完善
的产品筛选标准, 不利于产品品质的保证, 也不利
于建立公众的信任。下一步要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
标准, 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带动地方的经济发
展, 形成可持续的机制。
4 讨论
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全球重要农
第 6期 闵庆文等: 中国 GIAHS保护试点: 价值、问题与对策 673


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工作, 并得到政府相
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但相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
言, 农业文化遗产对公众仍然显得很陌生。如何对
这种遗产进行保护, 应该重点保护什么、采取何种
遗产利用模式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价值研究是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 它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
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等提供依据。国际社会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已有所认识 , 但在我国 ,
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其经济价值的追求上, 对于
其他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应当加快开展农业文
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 随着今年国家级农
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的开展, 将形成中国农业文化
遗产保护网络。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全面而深入
的研究及长期的监测来实现更好的动态保护, 包括
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 重视
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 重
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 重视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
护。从而更好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促进地区的发
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
支持。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 . 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
[J]. 古今农业, 2007(3): 116–120
[2] Li W H. 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M]. Paris,
UNESCO and USA & UK: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2001
[3] Pimentel D, Acquay H, Biltonen M,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pesticide use[J]. BioScience, 1992, 42(10):
750–760
[4] Dela Cruz M J, Koohafkan P.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societal sustainabil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6): 905–913
[5] 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22–1025
[6] 闵庆文 .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 [J]. 世界环境 ,
2011(1): 18–19
[7] 胡标林, 万勇, 邬磊, 等. 濒危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及其
生态保护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9): 5–11
[8] Xie J, Hu L L, Tang L J, 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
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Proc Natl Acad Sci, 2011, 108(50):
1381–1387
[9] Zhu Y Y, Chen H R, Fan J H,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
ease control in rice[J]. Nature, 2000, 406(6797): 718–722
[10] 张丹, 闵庆文, 成升魁, 等. 不同稻作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
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6): 1603–1608
[11] 王寒, 唐建军, 谢坚, 等. 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
虫草害的控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5): 1132–1136
[12] Drinkwater L E, Wagoner P, Sarrantonio M. Legume-based
cropping systems have reduced carbon and nitrogen losses[J].
Nature, 1998, 396(6708): 262–265
[13] 刘小燕, 黄璜, 杨治平, 等.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 CH4排放
规律研究[J]. 生态环境, 2006, 15(2): 265–269
[14] 张丹, 刘某承, 闵庆文, 等. 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
值比较——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为例[J]. 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6): 30–36
[15] 杨海龙 . 农业技术选择的驱动因子及资源环境效应——基
于贵州省从江县稻作的实证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