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land: a case study on 780 cropland parcels in Tarim River Basin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 以塔里木河流域780 个地块为例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5月 第 20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2, 20(5): 635−642


* 中国科学院西部博士计划项目(XBBS2008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8)资助
张新焕(1978—), 女, 博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E-mail: cheungant@163.com
收稿日期: 2011-08-16 接受日期: 2012-02-08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35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
—— 以塔里木河流域 780个地块为例
张新焕1 杨德刚1 王昌燕2 侯艳军3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2. 新疆财经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0;
3. 新疆师范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1)
摘 要 为了揭示耕地高效利用与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压力的关系, 基于农户抽样问卷调查, 利用集约度与
环境负荷率指标, 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 780个耕地地块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1)75.90%的地
块集约度小于 1元·m−2, 环境负荷率随集约度的增长而明显增加; 18.60%的地块集约度在 1~1.5元·m−2之间, 环
境负荷率的增长小于集约度的增长, 在小幅波动的基础上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 5.50%的地块集约度大于 1.5
元·m−2, 环境负荷率随集约度的增高反而呈降低趋势。(2)耕地投入结构的差异导致耕地环境压力的不同变化趋
势, 不可更新工业能的投入比重增加会导致环境负荷率增大, 但是在增加不可更新工业能的同时加大可更新人
工辅助能的投入可以抑制环境负荷率的升高。(3)作物种植类型与地块规模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耕地环境负荷的
变化, 小麦与林果任何规模的地块环境负荷率都随集约度增长而增大; 小规模植棉地块, 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
度的增大而增强, 0.33 hm2 以上的大地块棉田, 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的增长特征没有小地块明显; 小地块瓜
地集约度基本保持一致, 环境负荷率变化也较少, 而大规模瓜地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增加有所增大。
关键词 问卷调查 耕地集约利用 集约度 环境压力 环境负荷率 耕地地块 塔里木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5-0635-08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culti-
vated land: a case study on 780 cropland parcels in Tarim River Basin
ZHANG Xin-Huan1, YANG De-Gang1, WANG Chang-Yan2, HOU Yan-Jun3
(1.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011, China; 2.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00, China; 3.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1, China)
Abstract Intensive degree (ID) is a common index used to ju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d uti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ID, culti-
vated lands generate certain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from extensive use of agro-chemicals like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and mulch-
ing, etc.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tensity of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780 cropland parcel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TRB) using data acquired from househol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gener-
ated by highly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s caused some
degrees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TRB study area. Environmental load ratio (ELR) of investigated cultivated lands revealed
changing trends with increasing IDs of cropland parcels. In 75.90% of the cropland parcels with ID < 1.0 Yuan·m−2, EL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D. ELR change in 18.60% of cropland parcels with ID in the range of 1~1.5 Yuan·m−2 showed a stable trend relative
to increasing ID. Only in 5.50% of cropland parcels with ID > 1.5 Yuan·m−2 did LER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ID. Differences in
input structures in cultivated lands were the main driver of the variations in ELR. Rise in the proportion of non-renewable emergy
input resulted in increasing ELR.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non-renewable emergy input, ELR rise was restrained by enhanced
renewable emergy input. To a certain degree, differences in the trends of cropland parcel ELR suggested that in the study area, the
utilization of most cropland parcels was primarily intensive. However, some cropland parcels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advanced
use intensity.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s was related to crop type and cropland parcel size. For cropland parcels un-
63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der wheat and fruits, ELR at any scale parcel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D. For cotton fields, small-scale parcel EL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D. It, however, showed no obvious ELR change for large-scale cotton fields (>0.33 hm2). For cucurbits fields, LER was
stable due to low and stable ID driven by the predominantly small-scale cropland parcels. However, LE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D once parcel size exceeded 0.33 hm2. It suggested that alleviation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s should be
on the basis for crop type and cropland area.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nsive cropland utilization, Intensive degre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Environmental
load ratio, Cropland parcel, Tarim River Basin
(Received Aug. 16, 2011; accepted Feb. 8, 2012)
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口众多, 一
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超过世界20%的人
口,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目前, 我国
进入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最主要特征的时期, 一
方面社会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非农
建设占地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二者的矛
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集约经营并在此基础上达到
节约利用成为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瓶
颈”的希望所在[1]。因此, 在耕地后备资源和“开源”
前景有限的情况下, 除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
用地 ,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外 , 亟需更新耕地
利用观念[2]。改变原来粗放利用耕地的经营方式, 在
较少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资金与技术, 提高
土地生产率 , 用较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
耕地集约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4]。
学者对我国耕地集约利用主要从以下方面展
开了大量研究: (1)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集约度是判
断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 单位面积资金、
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
产量等常被用来评价耕地集约度 [5−10], 一些学者围
绕耕地的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持续状
况构建了综合耕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 [11−13], 从
综合层面反映了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2)耕地集约
利用驱动机制。对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因素的研究反
映出耕地集约利用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10,14],
同时还受到耕地质量、社会发展状况、技术条件和
政策制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15−16]。(3)耕地集约利
用的资源环境效应。在耕地集约利用取得巨大成就
的同时, 有学者开始探讨集约农业带来的资源环境
效应 [17−20], 研究表明, 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
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 导致的
以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
多样性衰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和
生物学退化, 给生态系统本身与环境都带来了巨大
压力和严重威胁。
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生产效率或
经济效益的视角, 已经开始注重高度集约利用过程
中产生的资源环境效应,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
处: 一方面, 现有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化肥、农药这些
投入所产生的耕地土壤退化等问题, 没有综合考虑
耕地各类投入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另一方面, 耕地
集约利用与其带来的环境压力的对应关系研究较为
薄弱。本研究针对以上研究不足, 提出新的研究思
路: 以塔里木河流域780个耕地地块为样本, 基于生
态经济学中的能值理论与方法, 在将耕地投入要素
转换为同一单位(太阳能值)的基础上计算环境压力,
并深入分析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的关系, 以期为研
究区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天
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山脉之间, 自西向东绕塔克
拉玛干沙漠北缘贯穿塔里木盆地 , 辐射面积达
1.02×106 km2,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流域。流域内分
布有新疆南部 5 个地州的 42 个县市和 55 个农牧团
场, 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21]。该区
虽然气候干燥、降雨极少, 但因为优越的光热条件,
这里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生产区域, 是新疆重要的
棉花、水果和牧业生产基地[22]。1978—2004 年, 该
流域农业产值一直占新疆的 36%以上, 到 2008年农
业产值比重上升到全疆的 66.7%, 成为新疆主要的
农业产区。
1.2 调查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区域包括塔里木河流域7个
乡的21个村 , 各调查点的具体分布如表1和图1所
示。调查区域的选择依据为: (1)塔里木河流域耕地主
要种植林果、棉花、小麦、玉米、甜瓜等, 所选的
调查区域能反映出该流域的种植特征; (2)塔里木河
流域范围较大, 为反映流域不同区位的差异性, 所
选调查区域在塔河流域的上、中、下游均有分布。
2009年1月在所选调研区域进行农户抽样问卷
调查, 调查人员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主, 调查对象
全部为维吾尔族农户, 调查人员在走乡入户的过程
中随机选择农户, 以面对面访谈形式进行调查以保
证问卷质量。主要调查内容为农户2008年的耕地利
第 5期 张新焕等: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 637


表1 调查区域分布及问卷数量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and questionnaires quantity
调查点所在村
Villages investigated for questionnaire
调查点所在乡、镇
Townships of investigated village
调查点所在县、市
Cities or counties of inves-
tigated village
调查问卷数(份)
Number of issued
questionnaire
有效问卷数(份)
Number of valid ques-
tionnaires
兰干村 Langan Village
阿其克村 Aqike Village
阿热买里村 Aremaili Village
阿湖乡 Ahu Town 阿图什市 Atushen City 50 44
英其开村 Yingqikai Village
亚喀塔木村 Yaketamu Village
阿萨村 Asa Village
阿瓦提乡 Awati Town 疏附县 Shufu County 50 43
巴扎村 Bazha Village
纳格热恰勒迪村 Nagereqialedi Village
艾山铁米村 Aishantiemi Village
阿其克乡 Aqike Town 岳普湖县
Yuepuhu County
50 42
吉格郎村 Jigelang Village
布隆村 Bulong Village
托万克托克逊村 Tuowanketuokexun Village
托克逊乡 Tuokexun Town 拜城县 Baicheng County 50 45
托库孜托玛村 Tuokuzituoma Village
苏来满村 Sulaiman Village
琼派罗村 Qiongpailuo Village
齐满镇 Qiman Town 库车县 Kuche County 50 40
科克色格孜村 Kekesegezi Village
哈拉墩村 Haladun Village
巴格吉格代村 Bagejigedai Village
哈尔巴克乡 Halbuck Town 轮台县 Luntai County 50 41
阿吉托格拉克村 Ajituogelake Village
米尔沙里村 Miershali Village
塔提里克村 Tatilike Village
墩阔坦乡 Dunkuotan Town 尉犁县 Yuli County 50 43



图1 问卷调查区域空间分布示意图
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investigated villages

用情况, 问卷内容具体包括: (1)农户背景信息: 平
均年龄、平均文化水平、劳动力人数、经济收入与
来源; (2)耕地地块信息: 地块数量、地块面积、种
植类型、耕地质量、灌溉条件; (3)耕地投入情况: 种
子、化肥、农药、有机肥、灌溉、机械、雇工等各
项投入费用及用量; (4)耕地产出情况: 作物单产、
总产量、销售金额。调查问卷 350份, 有效问卷 298
份, 有效问卷率达 85%, 有效问卷中涉及地块 780
个。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对集约度与环境负荷进行计
算与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耕地集约度
土地集约度的测算指标较多, 对土地集约度的
定义主要有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形式, 实物形
态学派的代表人物毕保德认为: “所谓集约度, 就是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价值
形态学派的代表人物林英彦[23]认为: “集约度是指单
位面积土地在经营期间所消费的资本、工资与资本
利息的货币额”。本研究选用价值形态的耕地集约度
测算方法:
63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I C S= (1)
式中, I为耕地集约利用度; C为物质成本投入, 主要
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元),
如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地膜、机械、水费、
雇工等花费[24]; S为耕地面积。
1.3.2 能值分析法
能值定义为一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
另一种能量的数量, 即产品或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
和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量[25]。能值分析是以
能值为基准, 通过能值转换率[26]把生态经济系统中
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
进行衡量和分析, 从而分析该系统的运行效率。任
何形式的能量均源于太阳能, 因此常以太阳能为基
准来衡量各种能量的能值。某种资源、产品或劳务
形成所需直接和间接应用的太阳能量, 就是其所具
有的太阳能值, 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ej)[27]。
1.3.3 环境负荷率
环境负荷率是基于能值理论构建的复合指标[28],
是系统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总量与可更新能值投入总
量之比[29]。环境负荷率用来衡量由于不可更新资源
的输入和使用, 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胁迫作用, 考
察能量传递和转移过程对环境的压力[30]。环境负荷
率是对经济系统的一种警示, 若系统长期处于较高
的环境负荷率, 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31]。环
境负荷率计算方法中的不可更新能投入通常包括不
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 由于本
研究的对象为耕地地块, 地块的投入产出中几乎未
涉及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能, 所以文章计算耕地环境
负荷率的公式为:
ELR=EmF/(EmR+EmR1) (2)
式中, EmF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 包括耕地利用
过程中的氮、磷、钾、农药、地膜和机械能投入的
能值量; EmR为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 包括太阳辐射
能、地球旋转能、灌溉水资源能的能值量; EmR1为可
更新有机能值, 包括耕地利用过程中投入的种子、
有机肥、劳动力的能值量。由于篇幅限制, 上述各
项能值转化的计算表不列在文章中, 仅对计算过程
进行扼要说明: (1)计算各投入项的能量或重量, 其
中太阳辐射能、地球旋转能、灌溉水资源能、机械
能、劳动力换算为能量, 计算结果单位为J; 氮、磷、
钾、农药、地膜、种子、有机肥换算为重量, 计算
结果单位为g。(2)通过能值转化率, 将计算出的能量
或重量转换为太阳能值, 使不同类型的能量和物质
转换成共同的能值单位。(3)计算过程中的折能公式
和能值转换率借鉴了Odum[25]、蓝盛芳等[32]、李海涛
等[33]、董孝斌等[34]、张洁瑕等[35]、李小玉等[36]、赵
玉萍等[37]、林国华等[38]的研究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集约利用形成的环境压力
对调查地块的灌溉用水、化肥、农药、地膜、
劳动力与雇工、机械动力等投入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表明不同地块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图2),
集约度小于0.5 元·m−2的地块占总地块数的27.60%,
集约度在0.5~1 元 ·m−2的地块最多 , 占总地块数的
48.30%, 集约度在1~1.5 元 ·m−2之间的地块数比重
为18.60%, 大于1.5 元·m−2的地块数较少, 仅占总地
块数的5.50%。
随着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增大, 在不同的集约
度范围 , 环境负荷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图2,
图3)。从图3可以看出, 集约度小于1 元·m−2时, 环境
负荷率随集约度的增长而明显增加; 集约度在1~1.5
元·m−2之间时, 环境负荷率的增长小于集约度的增
长, 在小幅波动的基础上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 集
约度大于1.5元·m−2时, 环境负荷率随集约度的增高
反而呈降低趋势。



图2 按集约度排序后780个调查地块的环境负荷率
Fig. 2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of the 780 investigated cropland parcels sequenc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ve degree in ascending order
第 5期 张新焕等: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 639


结合地块集约度的差异分析, 可以看出 75.90%
的地块在集约度增加的同时带来更高的环境压力 ;
18.60%的地块在集约程度增大的前提下, 产生较高
的环境压力, 但环境压力没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仅
有 5.50%的地块在耕地集约度增大的同时, 环境压
力也随之降低。总而言之, 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的
同时, 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压力。
2.2 耕地集约利用产生环境压力的原因分析
2.2.1 耕地投入结构对环境压力的影响
耕地地块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 ,
其生产过程依赖于自然资源能、可更新人工辅助能
和不可更新工业能的投入, 耕地环境压力主要源于
过量工业能的投入, 为了评价集约利用过程中工业
能投入对耕地造成的环境压力, 应用能值分析法计
算耕地利用时可更新能值投入与不可更新工业能投
入, 通过比较二者的关系来解释环境负荷率随集约
度增长而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图 4)。
从图4可以看出 , 可更新能值投入与不可更新
工业能值投入在调查样本中表现出4种不同关系 :
集约度很小的1~160号地块 , 可更新能值投入远大
于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 ; 集约度较小的161~460
号地块, 可更新能值投入仍大于不可更新工业能值
投入, 不过二者的差值有减小趋势; 集约度较大的
461~690号地块 , 不可更新工业能值的投入逐渐超
过可更新能值投入; 集约度大的691~780号地块, 不
可更新工业能值的投入量趋于稳定, 而可更新能值
又表现出上升趋势。
可更新能值投入与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的关
系决定了研究区环境负荷率的变化特征。当不可更
新工业能值投入很小时, 耕地对自然资源能与劳动
力辅助能的依赖性更强, 这一阶段耕地所受的环境
压力较低; 当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逐渐增大, 虽



图3 780个调查耕地地块集约度增长中环境负荷率变化趋势
Fig. 3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nsive degree of the 780 investigated cropland parcels
将调查地块按集约度由小至大排序, 计算排序后每10个相邻地块的集约度均值, 即可得到78个集约度区间与环境负荷率的关系图。The
intensive degrees were the average of 10 neighboring intensive degree values of the cropland parcels sequenced according to intensive degree in as-
cending order.



图4 按集约度排序后780个调查地块的能值投入结构差异
Fig. 4 Difference between non-renewable emergy input and renewable emergy input of the 780 investigated cropland parcels
sequenc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ve degree in ascending order
64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然可更新能值投入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化肥、农药
等工业能的输入对耕地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当
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进一步增加, 远远超过可更
新能值投入时, 耕地的环境负荷进一步增强; 在不
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较高时, 进一步增加可更新人
工辅助能值的投入, 例如有机肥、田间管理所耗用
的劳动力, 耕地由于可更新能值的输入在一定程度
减缓了工业能输入带来的环境压力。调查样本中耕
地环境压力的上述变化特征, 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
出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的演化阶段, 大部分地块处
于通过大量投入工业能值取得经济效益的初级集约
阶段, 只有一小部分地块已经注重在投入大量工业
能的同时加大可更新人工能投入, 耕地利用由初级
集约向高级集约转变。
2.2.2 作物类型对环境压力的影响
选择小麦、棉花、林果、瓜类4类调查区域的主
要作物 , 每种作物按地块规模和集约度进行排序 ,
分析不同作物种植过程中环境负荷率的变化特征
(图5)。
种植小麦、林果的地块环境负荷率与集约度的
关系受地块规模的影响不大, 不同规模的地块都表
现出环境压力随集约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的特点 ,
这说明小麦与林果发展过程中, 工业辅助能投入比
重上升较快。种植棉花的地块环境负荷率与集约度
的关系受地块规模的影响较大, 小于等于0.33 hm2
的地块, 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的增大而增强, 而
大于0.33 hm2的地块, 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的增
长特征不是很明显。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棉花种植中
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 调查区的棉花收获时主要为
人工采摘, 小地块的棉花采摘仍然依靠农户自家劳
动力, 而大地块棉花采摘工作量大, 为了在收获季
节及时收回棉花, 户主需要雇用大量的劳动力采摘,



图5 种植小麦(a)、林果(b)、棉花(c)和瓜类(d)的不同规模地块的集约度与环境负荷率的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ve degree and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of cropland parcels of wheat (a), forest and fruit trees
(b), cotton (c) and cucurbits (d) with different scales
地块规模的划分以“地块规模”轴的刻度值为准。Cropland parcel’s scale was classified as the value of the axis of “parcel scale”.
第 5期 张新焕等: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 641


由此劳动力投入增大, 耕地环境负荷相对减弱。种
植瓜类的地块环境负荷与集约度的关系也受地块规
模的影响 , 地块规模较小时集约度基本保持一致 ,
环境负荷率变化也较小, 当地块规模大于 0.33 hm2
时, 随着集约度增加环境负荷率有所增大。
3 讨论与结论
集约度高低是目前判断土地是否有效利用的常
用指标, 但是集约度增长的同时, 耕地也因为施用
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 为
了揭示耕地高效利用与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压力
问题, 该文章基于农户问卷调查, 利用集约度与环
境负荷率指标 , 对塔里木河流域780个地块的集约
利用与环境压力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区耕地的集约利用在一定程度
带来了环境压力 , 随着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增大 ,
环境负荷率整体呈现较高的特征, 并且在不同的集
约度范围内 , 环境负荷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
75.90%的地块集约度小于1 元·m−2, 环境负荷率随
集约度的增长而明显增加; 18.60%的地块集约度在
1~1.5 元 ·m−2之间 , 环境负荷率的增长小于集约度
的增长, 在小幅波动的基础上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
5.50%的地块集约度大于1.5 元·m−2, 环境负荷率随
集约度的增高反而呈降低趋势。耕地利用过程中的
投入结构差异是导致环境负荷率不同变化趋势的主
要原因。不可更新工业能值的投入比重增加会导致
环境负荷率增大, 但是在增加不可更新工业能值的
同时加大可更新人工辅助能值的投入可以抑制环境
负荷率的升高。样本地块中环境压力变化趋势的差
异, 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的状态,
即以初级集约为主, 开始向高级集约转变。耕地的
环境压力还与作物种植类型和地块规模有一定关
系。小麦与林果任何规模的地块环境负荷率都随集
约度增长而增大; 小规模植棉地块, 环境负荷率随
着集约度的增大而增强, 0.33 hm2以上的大棉田, 环
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的增长特征没有小地块明显 ;
小地块瓜地集约度基本保持一致, 环境负荷率变化
也较少, 而大规模瓜田环境负荷率随着集约度增加
有所增大。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 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对农
产品需求的增大, 水、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 耕地集
约化经营已成为这一区域农业发展的趋势。但是 ,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如农业政策不完善、农业制
度不合理, 特别是农户文化素质较低, 对农业技术
重视不够, 人们对集约化农业的理解显得片面, 多
数农户为了提高作物产量, 将集约化手段主要集中
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 这种
较为低级的集约发展方式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负面
影响很大。以往有学者在研究耕地集约利用的资源
环境效应时指出不合理的集约化农业发展已经对水
体、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 以农田地块为研究对象具
体分析耕地集约利用与环境压力的关系, 得出比以
往研究更深入的结论: 一方面, 农田地块的集约度
与环境压力的关系是有差异的, 而这些差异性正可
以反映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发展阶段性规律 ,
5.50%的耕地地块在集约度增大的同时 , 环境负荷
率有下降趋势, 这反映出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意识到
一味投入化肥与农药等不可更新能会对耕地的长期
产出带来压力, 因此他们通过投入更多的有机能与
人为管理来减少不可更新能投入带来的环境压力 ;
另一方面, 耕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压力还
与作物种植类型、地块规模有一定关系, 不同作物
的地块环境负荷率随集约度增长的规律也不相同 ,
今后的耕地集约利用管理可以根据不同作物提出相
应的减缓环境压力的措施。

致谢 感谢新疆师范大学玛依努尔等学生利用假期
时间协助课题组完成农户抽样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 崔丽, 许月卿. 河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16−125
[2] 费罗成, 程久苗, 王秉建, 等. 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与展
望[J]. 土壤, 2009, 41(5): 696−702
[3] 张富刚, 郝晋珉, 姜光辉,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
空变异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2): 23−29
[4] 王婧, 逄焕成, 任天志, 等. 我国农作区资源节约农作压力
空间分布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1): 160−166
[5] Li X B, Wang X H.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1981—2000[J]. Asian Geographer, 2003, 22(1/2): 27−42
[6] 朱会义 , 李秀彬 , 辛良杰 .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
化及其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6): 907−915
[7] 刘成武 , 李秀彬 . 基于生产成本的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
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 9−l5
[8] 刘成武, 李秀彬. 1980—2002 年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时序
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4): 194−198
[9] 安玉娟, 门明新, 霍习良, 等. 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
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11−616
[10] 张琳, 张凤荣, 吕贻忠, 等. 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
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2): 4127−413
[11] 邹健 , 龙花楼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
全格局变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8): 1366−1377
64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12] 聂艳, 于婧, 胡静, 等.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评价[J]. 资源科学, 2009, 31(11): 1934−1939
[13] 田广民, 周勇, 聂艳, 等. 基于集对分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
评价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9(9): 18−25
[14] 张海英 , 傅春 . 江西省经济增长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定量分
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0): 1159−1163
[15] 黄利民 , 张安录 , 刘成武 .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
机制研究 : 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 [J]. 生态经济 , 2009(6):
78−81
[16] 祝小迁 , 程久苗 , 费罗成 .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
力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2): 11−17
[17] Matson P A, Parton W J, Power A G, et al. Agricultural in-
tensification and ecosystem properties[J]. Science, 1997, 277:
504−509
[18] 张桃林 , 李忠佩 , 王兴祥 . 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
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土壤学报, 2006, 43(5): 843−850
[19] 向晶 , 唐亚 . 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J]. 世界科技研究
与发展, 2005, 27(6): 81−87
[20] 郝仕龙 , 曹连海 , 李春静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黄土丘陵
区耕地利用变化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1):
170−174
[21] 毛德华.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管理[M]. 北京: 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5
[22] 李香云 , 杨君 , 王立新 . 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驱动作
用分析: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 资源科学 , 2004, 26(5):
30−37
[23] 林英彦 . 土地经济学通论(第五版)[M]. 台湾: 文笙书局股
份有限公司, 1999
[24] 陈瑜琦, 李秀彬. l980 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
特[J]. 地理学报, 2009, 64(4): 469−478
[25] 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
mental decision mak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6: 369
[26] Ro´tolo T, Rydberg G, Lieblein F. Emergy evaluation of graz-
ing cattle in Argentina’s Pampa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7, 119: 383−395
[27] Edward L, Torbjörn R. Emergy evaluation of three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3, 161: 195–211
[28] Brown M T, Ulgiati S. Emergy-based indices and ratio to
evaluate sustainability: monitoring economies and technology
toward environmentally sound innovation[J]. Ecological En-
gineering, 1997, 9(2): 51−59
[29] Pulselli R M, Pulselli F M, Rustici M. Emergy accounting of
the Province of Siena: towards a thermodynamic geography
for regional stud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6(2): 342−353
[30] Ulgiati S, Brown M T. Monitoring patterns of sustainability in
natural and man-made ecosystems[J]. Ecological Modelling,
1998, 108: 23–36
[31] 李双成 , 傅小锋 , 郑度 .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
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 297−304
[32] 蓝盛芳, 钦佩, 陆宏芳.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4
[33] 李海涛, 廖迎春, 严茂超, 等.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
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 地理学报, 2003, 58(5): 765−772
[34] 董孝斌 , 高旺盛 , 严茂超 .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
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 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 地理
学报, 2004, 59(2): 223−229
[35] 张洁瑕 , 郝晋珉 , 段瑞娟 .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分
析: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19(6):
141−157
[36] 李小玉 , 肖笃宁 . 能值分析在绿洲农业经济系统研究中的
应用 : 以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为例 [J]. 干旱区研究 ,
2005, 22(3): 409−413
[37] 赵玉萍, 赵学勇, 左小安, 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奈曼旗农业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J]. 中国沙漠 , 2007, 27(4):
563−571
[38] 林国华, 陈志锋, 钟珍梅, 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休闲农业园
区效益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3): 6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