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efficiency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3月 第 18卷 第 2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ch 2010, 18(2): 428−43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14)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A020100011)资助
** 通讯作者: 王建武(1966~),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学。E-mail: wangjw@scau.edu.cn
秦钟(1973~),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分析与模拟。E-mail: q_breee@126.com
收稿日期: 2009-04-24 接受日期: 2009-07-1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28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秦 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2)
摘 要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 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的基础上, 构建了度量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指标, 并分析了 1990~2007 年间广东省经济增长
及生态效率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广东省 GDP在 18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
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尤其是用水产出率和建设用地产出率,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 21.29%和 17.28%, 但均低
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人类环境影响方程(IPAT)衍生公式预测结果显示, 如果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模式, 到 2015
年广东省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将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 生态效率 生态环境压力 劳动生产率 循环经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2-0428-06
Eco-efficiency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QIN Zhong, WANG Jian-Wu, ZHANG Jia-En, LUO Shi-Ming, XU Hua-Qin, YE Yan-Qiong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Agro-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Guangdong Regular Institu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essentials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notations of eco-efficiency, an eco-efficiency index system for
assess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Guangdong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with reference to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By using
the established index system, variations in the economy and eco-efficiency for the period from l990 to 2007 were analyzed. The re-
sults indicate that Guangdong provincial GDP achieves a high and rapid growth during the last 18 years. Concurrent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labor productivity display increasing trends for especially the eco-efficiency of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construct
land.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two indicators respectively reach 21.29% and 17.28%, both are lower than that for GDP.
Prediction results from transformed human-environment equation (IPAT) reveal that under present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c objec-
tives for the augment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economy could be realized by 2015. However, increase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load may induce high pressure on the eco-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efficiency, Environment load, Labor productivity, Circular economy, Guangdong Province
(Received April 24, 2009; accepted July 15, 2009)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这一概念于 1992
年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简称 WBCSD)
首次提出, 是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
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产品
和服务, 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程度与资源消
费强度逐渐减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
一致水平的指标 [1]。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
ment, 以下简称 OECD)和欧洲环境署(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简称 EEA)则认为生态效率可
把经济福利与环境质量互相联系起来, 它来自于资
源使用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2]。WBCSD给
出了 5个一般性环境指标(能量消耗、物质消耗、水
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和 2
个备选环境指标 (酸化气体排放、废物总量 )[3]。
UNCTAD 的报告[4]则列举了以排放量为基础的 5 个
环境指标, 即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温
第 2期 秦 钟等: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429


室气体排放、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固体和液体
废弃物。
近年来, 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资源日渐枯竭
的背景下, 随着生态效率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理论体
系的不断完善,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作为
环境–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描述方法 , 生
态效率体现了持续改善的目标, 同时避免了传统的
指标体系结构复杂或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 具有很
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研究对象层次的
差别和研究目的不同, 生态效率计算与评价方法也
各有差异, 目前主要应用在企业[5−6]、行业[7]、区域[8]
等层次。我国在介绍引进国外关于生态效率概念和
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中国国
情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生态效率与循
环经济发展相联系, 并尝试用生态效率来评价或度
量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如诸大建等[9−10]认为, 循环经
济关注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而是生态效
率的提高;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提
高生态效率[11]。邱寿丰等[12]借鉴德国环境经济账户
中的生态效率指标, 构建适合度量我国循环经济发
展的生态效率指标, 对我国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进
行了分析; 商华等[13]建立了生态工业园的生态效率
指标体系, 通过案例进行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的测
算; 王震等[14]构建了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
对影响北京市环境类生态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
了分析。以生态效率指标为基础, 建立更为全面客观
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但目
前这方面的报道极为有限 , 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
究。本文以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为例, 根
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 在借鉴国内
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基
础上, 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 分析影响当地生态
效率变化的各类影响因素, 以期为提高区域劳动生
产率和资源环境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为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1 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 OECD 对生态效率的定义, 可用下式来表
达[15]: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1)
式中, 环境影响指原材料、能源的使用和废弃物的
排放。在德国的环境经济账户[16]中, 经济活动对自
然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土地资源的使用和水资源的消
耗; 自然环境可作为吸纳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场所, 对
温室气体、酸化气体、废物和废水的吸纳最为重要。
按照这一观点, 德国宏观层次的生态效率指标共有 6
个。此外, 还把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纳入
进来, 以便与各种自然要素的生态效率进行比较。
考虑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获
取的难易程度, 本文在构建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 参照了邱寿丰等[12]在建
立我国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的方法, 用研
究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即
GDP)来代替生态效率表达式中的“产品或服务的价
值”, 由于废气排放量数据缺乏, 故用废气排放中的
SO2 近似替代。固体废弃物排放采用的是排放到环
境中并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及随
着人口剧增而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垃圾。为使
生态效率指标与经济要素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相比
较, 本研究也采用了每年的从业人员数这个劳动总
量指标(表 1)。
2 数据来源
根据已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收集相关数
据, 将表征生态效率的自然输入要素及地区 GDP指
标列入表 2, 其中 1990~2007年的地区 GDP来源于
相应年份的《广东统计年鉴》数据[17], 并按 2000年
的不变价格进行计算; 原材料消耗来源于文献[18]。

表 1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效率指标中的自然输入要素
Tab. 1 Natural input factors in eco-efficiency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y assess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类别 Item 输入要素 Input factor 选用指标 Performance indicator
土地 Land resources 土地使用: 建设用地, 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能源 Energy resources 能源消耗: 初级能源消耗总量
水 Water resources 水消耗: 用水总量
自然作为资源来源(输入端)
Nature as the source of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Input side)
原材料
Raw material
原材料消耗: 包括国内开采的工业原料、建筑材料、金属矿物、生物质与进口
物(不包括能源)
废气排放
Waste gas emission
SO2排放量: 包括工业 SO2排放量和生活 SO2排放量
废水排放
Waste water discharge
废水排放量: 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自然作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
排放场所(输出端)
Nature as emission sites of
wastes and pollutants
(Output side) 固体废弃物排放
Solid wastes discharge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相比较使用的经济要素
Economic factor for comparison
劳动力 Labor power 劳动总量: 从业人员数
4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表 2 广东省历年 GDP和表示生态效率的自然输入要素指标(1990~2007)
Tab. 2 GDP and natural input factors for estimating eco-effici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1990~2007)
年份
Year
GDP1)
(108 Yuan)
建设用地
Construct
land
(104 hm2)
原材料消耗
Raw material con-
sumption (104 t)
一次能源
消费量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104 t standard coal)
用水总量
Total water con-
sumption
(108 m3)
SO2排放量
SO2 emission
(104 t)
废水排放量
Waste water
discharge
(104 t)
固体废
弃物排放 1)
Solid waste
discharge
(104 t)
从业人员
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104)
1990 2 608.58 107.20 26 112.65 3 690.3 — 39.6 251 262 — 3 118.1
1991 3 070.30 — 28 522.05 4 161.7 — 48.0 251 090 — 3 259.2
1992 3 748.83 — 31 463.45 4 553.7 — 51.2 268 851 — 3 367.2
1993 4 611.06 — 36 393.37 4 983.8 — 54.3 295 990 — 3 433.9
1994 5 519.44 — 38 064.90 5 693.9 — 60.7 337 207 — 3 493.2
1995 6 380.47 — 40 195.85 6 147.6 — 75.3 381 657 — 3 551.2
1996 7 101.47 142.56 42 349.46 6 383.9 — 76.3 371 405 1 215.1 3 641.3
1997 7 896.83 146.38 43 626.29 6 586.9 439.0 69.3 418 924 831.6 3 701.9
1998 8 749.69 149.95 43 559.73 6 570.2 443.0 67.9 434 169 1 036.3 3 783.9
1999 9 633.41 154.47 44 023.54 8 735.0 453.0 69.5 428 762 898.3 3 796.3
2000 10 741.25 156.19 45 837.76 7 983.5 430.0 90.5 447 543 890.8 3 989.3
2001 11 869.08 157.49 46 694.20 8 169.6 446.3 97.4 511 411 1 110.3 4 058.6
2002 13 340.85 161.72 49 241.22 9 036.4 447.0 97.5 490 452 1 344.7 4 134.4
2003 15 315.29 165.27 52 403.28 10 462.1 457.5 107.5 546 430 1 464.8 4 395.9
2004 17 581.96 168.53 56 292.58 12 013.1 464.8 114.8 541 717 1 577.9 4 681.9
2005 20 008.27 171.50 57 747.76 13 086.6 458.9 129.4 638 403 1 736.5 5 022.9
2006 23 401.43 175.28 — 15 281.0 459.4 126.8 654 419 1 661.8 5 250.1
2007 27 807.06 177.70 — 17 344.0 462.5 120.3 690 887 1 847.2 5 402.7
1) 2000年不变价 Fixed price in 2000; 数据引自参考文献[18] Data quoted from reference [18].

初级能源即一次能源的消费量, 用来表示研究地区
的能源消费总量 , 可由统计年鉴获取。由于缺乏
1997 年之前的记录, 研究中用水总量这一指标仅有
11 年的数据, 建设用地也存在类似情况。国内生产
排放即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
垃圾清运量之和, 废水和 SO2 排放量则均为工业与
生活排放量两项之和。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 2数据, 计算 1990~2007年间广东省经济
增长及生态效率自然输入要素的相对变化, 并绘制
曲线(图 1)。由图 1可知, 广东省 GDP在 18年间呈
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7年的 GDP是 1990年的 10多
倍, 近 10 年来 GDP 年均增长率为 22.92%。自然输
入要素均呈现增长的趋势, 但总体增长速度都慢于
GDP, 其中能源消耗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SO2排放量等的增长趋势较为显著, 与 2007年相比,
能源消耗总量约为 1997 年的 2.6 倍, 年均增长率达
14.8%, 是绝对量增速最快的自然输入要素。
自然输入要素中呈现平稳、相对较为缓慢增长
的是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 2007 年该两个要素分别
约为 1997 年的 1.21 倍和 1.05 倍, 年均增长率为


图 1 广东省历年 GDP和生态效率自然输入要素的增长趋势
Fig. 1 Increasing trends of GDP and natural input factors for eco-efficiency of Guangdong Province
建设用地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年增长率相对 1996年计, 用水总量的增长相对于 1997年计, GDP和其他指标的增长相对于 1990年计, 图
2同。Yearly growth rate of construct land and solid waste discharge are calculated with those in 1996 as the base value, waste water discharge is
calculated with that of 1997 as the base. Yearly growth rate of GDP and the other indictors are calculated on base of those in 1990, the same as the Fig. 2.
第 2期 秦 钟等: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431


1.95%和 0.49%。SO2 的排放显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峰值出现在 2005年, 此后增速略为减缓, 但 2007年
SO2的排放量仍可达 120.3万 t, 约为 1997年的 1.74
倍。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速波动较大。尽管
原材料消耗的数据仅到 2005年, 但和从业人员一样
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表 2 数据和公式(1), 可计算广东省历年各
生态效率指标数值(表 3)。将某一年的值作为基准值,
各年的实际生态效率除以基准年的值即得该年生态
效率的改善率或变化率(相对值), 即:
生态效率改善率=生态效率某年的绝对值/
基准年生态效率绝对值 (2)
式(2)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比较基准年后的生态
效率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 2所示。由表 3可知, 若以
1997 年为参照, 用水产出率增长最快, 2007 年用水
产出率为 1997 年的 3.34 倍, 年增长率可达 21.29%,
其次是建设用地产出率, 年均增长率为 17.28%。能
源产出率增长最为缓慢, 2007 年为 1997 的 1.34 倍,
年增长率仅为 3.07%。1997~2005 年总体情况显示,
用水产出率、建设用地产出率、原材料消耗产出率
的增长速度快于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
而废水排放产出率、SO2 排放产出率、能源消耗产
出率、固废排放产出率的增长速度慢于就业人员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表 4)。

表 3 广东省历年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及劳动生产率(1990~2007)
Tab. 3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1990~2007)
年份
Year
建设用地
产出率
Efficiency of
construct land
(104 Yuan·hm−2)
原材料消耗
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Yuan·t−1)
一次能源
消费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Yuan·t−1
(standard coal)]
用水量产出率
Efficiency of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Yuan·m−3)
SO2排放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SO2 emission
(104 Yuan·t−1)
废水排放产出

Productivity of
waste water
discharge
(Yuan·t−1)
固体废弃物
排放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solid waste
discharge
(Yuan·t−1)
从业人员劳动
生产率
Productivity of
labors
(Yuan·person−1)
1990 24.33 998.97 7 068.84 — 65.81 103.82 — 8 365.93
1991 — 1 076.47 7 377.51 — 63.96 122.28 — 9 420.41
1992 — 1 191.49 8 232.49 — 73.16 139.44 — 11 133.34
1993 — 1 267.01 9 252.10 — 84.95 155.78 — 13 428.02
1994 — 1 450.01 9 693.62 — 90.87 163.68 — 15 800.75
1995 — 1 587.35 10 378.78 — 84.72 167.18 — 17 967.08
1996 49.81 1 676.87 11 123.89 — 93.13 191.21 58 443.98 19 502.57
1997 53.95 1 810.11 11 988.56 17.99 113.95 188.50 94 962.90 21 331.83
1998 58.35 2 008.66 13 317.30 19.75 128.90 201.53 84 435.28 23 123.65
1999 62.37 2 188.24 11 028.52 21.27 138.62 224.68 107 246.42 25 375.65
2000 68.77 2 343.32 13 454.38 24.98 118.73 240.00 120 585.23 26 925.01
2001 75.37 2 541.87 14 528.35 26.59 121.97 232.08 106 899.76 29 244.06
2002 82.50 2 709.29 14 763.46 29.84 136.95 272.01 99 210.60 32 268.16
2003 92.67 2 922.58 14 638.84 33.47 142.45 280.28 104 554.79 34 839.70
2004 104.33 3 123.32 14 635.61 37.83 153.15 324.56 111 426.33 37 553.12
2005 116.65 3 464.77 15 289.15 43.60 154.62 313.41 115 221.83 39 833.54
2006 133.51 — 15 314.07 50.94 184.55 357.59 140 819.77 44 573.39
2007 156.48 — 16 032.67 60.12 231.15 402.48 150 533.01 51 469.30


图 2 广东省历年生态效率要素增长率的动态变化(1990~2007)
Fig. 2 Increasing trends of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1990~2007)
43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表 4 广东省生态效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1997~2005年)
Tab. 4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productivity of labo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1997~2005) %

建设用地
产出率
Efficiency of
construct
land
原材料消耗
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一次能源消费
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用水产出率
Efficiency of
total water con-
sumption
SO2排放
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SO2 emission
废水排放产出率
Productivity of
waste water
discharge
固体废弃物排放
产出率 Produc-
tivity of solid
waste discharge
从业人员劳
动生产率
Productivity
of labors
年均增长
率 Yearly
increasing
rate
12.91 10.16 3.06 15.82 3.97 7.36 2.37 9.64

4 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投入前景预测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口学家 Ehrlich 教授[19]
提出了关于环境负荷(I )与人口(P)、富裕度(A)和技术
(T)三因素之间关系的恒等式(IPAT方程):
I=P×A×T (3)
式中, I指环境负荷, 可以具体指污染排放量; P表示
人口数量; A表示人均 GDP; T表示单位 GDP的环境
负荷。令 G=P×A, 若以 E表示生态效率, 由于 E与
T 是倒数关系, G 表示 GDP, 则 IPAT 方程式可以表
示为: I=G/E, 根据该式就可以进行污染排放方面的
预测。
假设基准年的环境负荷为 I0, GDP 为 G0, 生产
率为 E0, 过去一段时间的 GDP 年均增长率为 g, 生
态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 e, 假设未来一段时间 GDP
和生态效率年均增长率维持不变, 那么要预测的第
n年的 GDP、生态效率和环境负荷分别为:
0 (1 )
n
nG G g= + (4)
0 (1 )
n
nE E e= + (5)
0
1
1
n
n
n
n
G gI I
E e
+⎛ ⎞= = ⎜ ⎟+⎝ ⎠ (6)
根据以上公式, 基于 2007 年数据(原材料的消
耗量预测基于 2005年数据), 对我国 2015年的 GDP
和环境负荷进行预测, 结果见表 5。把预测结果与
2 0 0 7 年生态效率各指标的值相比较可以看出 ,
到 2010 年、2015 年, 广东省的 GDP 将分别达到
51 645.41亿元和 144 930.41亿元(以 2000年不变价
格计算)。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 预计目标是到 2010 年, 全省生
产总值达到 33 500亿元(按 2005年价测算), 年均增
长 9%以上, 广东省到 2010 年经济上可以完全实现
预定的GDP战略目标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
长, 2015年的 GDP将是 2007年的 5倍左右。另一方
面, 如果广东省维持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即维持
1997 年以来的 GDP 和生态效率增长速度, 那么到
2015年时, 用水量、建设用地和原材料等的产出率将
有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用水量的产出率, 将会是 2007

表 5 2015年广东省 GDP和环境负荷预测结果
Tab. 5 Prediction of GDP and environmental loa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5
基准年(2007)
Basic year for prediction (2007)
预测年份(2015)
Prediction year (2015)
比值 Ratio 环境负荷
Environmental
load G0 (108 Yuan) E0 I0 Gn (108 Yuan) En In Gn/G0 En/E0 In/I0
建设用地
Construct land
156.48×104
Yuan·hm−2
177.70×104
hm2
560.03×104
Yuan·hm−2
258.79×104
hm2
3.58 1.46
原材料消耗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3 464.77
Yuan·t−1
8.03×108
t
9 115.75
Yuan·t−1
15.90×108
t
2.50
(与 2005年
相比)
2.09
(与 2005年
相比)
一次能源消耗
总量
Primary en-
ergy consump-
tion
16 032.67
Yuan·t−1
标煤
(2005)
1.73×108
t标煤
(2005)
20 415.06
Yuan·t−1标煤
7.10×108
t标煤 1.27 4.09
用水总量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60.12
Yuan·m−3
462.51×108
m3
281.67
Yuan·m−3
514.54×108
m3
4.68 1.11
SO2排放
SO2 emission
231.15×104
Yuan·t−1
120.30×104
t
472.53×104
Yuan·t−1
306.71×104
t
2.04 2.55
废水排放
Waste water
discharge
402.48
Yuan·t−1
69.09×108
t
883.02
Yuan·t−1
164.13×108
t
2.19 2.38
固废排放
Solid waste
discharge
27 807.06
150 533.01
Yuan·t−1
0.18×108
t
144 930.41
227 882.86
Yuan·t−1
0.64×108
t
5.21
1.51 3.44
第 2期 秦 钟等: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433


年的 4.68 倍, 而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大,
为 2007年的 4倍左右, 其次是固体废弃物排放、SO2
和废水等的排放。
5 小结
自 1997 年至 2007 年, 广东省的用水总量、建
设用地的产出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 21.29%和
17.28%, 其次是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
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 对水、土地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和高效, 同时
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效率也得到增强; 能源消耗、
固体废弃物的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 3.07%和
5.32%, 都明显低于 GDP 的增长速度 22.92%, 说明
随着 GDP的高速增长, 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
荷将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广东省
未来经济发展越快, 其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就会
越严重。尤其是能源产出率、固体废弃物排放产出
率的增长速度和 GDP的增长速度差距比较大, 尽管
广东省到 2015年经济上有望得到显著增长, 但经济
增长所伴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代价有可能是
无法承受的。广东省只有通过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
模式, 提高生态效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的经济发展模式, 才能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减
轻环境压力并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实现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Lehni M. Eco-efficiency: 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
pact[R]. Geneva: World Busines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0
[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efficiency[R]. Geneva: OECD, 1998
[3] WBCSD.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M]. Geneva: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0
[4]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Inte-
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
prise level: 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R]. Geneva: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3
[5] Suh S, Lee K M, Ha S. Eco-efficiency for pollution preven-
tion in small to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 case from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 223−240
[6] Nieuwlaar E, Warringa G, Brink C, et al. Supply curves for
eco-efficient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using different
weighting method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4): 85−96
[7] Agosto M D, Ribeiro S K. Eco-efficiency management pro-
gram (EEMP) a model for road fleet operation[J]. Transporta-
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04, 9(6):
497−511
[8]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
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
ance[R]. Geneva: WBCSD, 2000
[9] 诸大建 , 朱远 . 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入认识循环经济 [J].
中国发展, 2005(1): 6−11
[10] 诸大建 , 邱寿丰 . 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5): 1−6
[11] 周国梅 , 彭昊 , 曹凤中 . 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
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6): 201−203
[12] 邱寿丰 , 诸大建 . 我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及其应用[J]. 科
学管理研究, 2007, 25(1): 20−24
[13] 商华 , 武春友 . 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
[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28(2): 25−29
[14] 王震, 石磊, 刘晶茹, 等. 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及
应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6): 121−126
[15] Verfaillie H A, Bidwell R.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 Geneva: World Busi-
nes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0
[16] Hoh H, Scoer K, Seibel S.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in Ger-
man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R]. Federal Statis-
tical Office, Germany, 2001
[17] 广东统计局. 广东统计年鉴(1991-2006)[M]. 北京: 中国统
计出版社, 1991−2006
[18] 张音波, 夏志新, 陈新庚, 等.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资源科学, 2007,
29(6): 212−218
[19] Ehrlich P R, Holdren J P. One-dimensional economy[J]. Bul-
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1972, 28(5):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