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关于金花茶学名更替小记



全 文 : 1997-06-16收稿
 作者简介:叶创兴 , 男 , 1946年出生 ,教授 ,博士 ,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关于金花茶学名更替小记
叶创兴
(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广州 510275)
摘 要 本文记述了金花茶学名订正和改变的经过 。
关键词 金花茶;订正;评论
A NOTEON REVISIONOF LATIN NAMEOF
GOLDEN CAMELLIA
Ye Chuangxing
(Depar tment of Biology , Zhongshan ni versi ty ,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Author revised and changed latin name of golden camellia.The corrected name of golden camellia is Camel-
lia nitidissima Chi , o therw ise Theopsis chrysantha Hu or Camellia chrysantha (Hu)Tuyama all are its invalid syn-
onyms.Camellia petelotii (Merr.)Sealy is another indepandent species of genus Camellia.
Key words Revised;golden camellia;change of latin name
1990 ~ 1991年 ,我应许兆然博士的邀请 ,接受了金花茶植物区系研究的任务 ,这是由他主
持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资助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石灰岩森林植物保护的研究”的
一个子课题。
由于金花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黄花色素基因 ,因而在园艺黄色茶花的培育上有着无可估
量的价值 ,在中外的茶花爱好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兴趣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金花茶的研究成了
热门的课题 ,包括了分类学家 ,园艺工作者 ,林业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 ,都一起来研究金花茶 ,
金花茶组的种类越来越多 ,许多个体之间差异亦被当作种的标准来描述 ,当时发表的种包括裸
名在内总共有 38个之多 ,按照我个人的感觉来说 ,这样多的金花茶种类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命
名情况有些混乱 ,为了抢先发表 ,造成了许多裸名 ,我面临的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标本室以及
野外的调查研究 ,尽可能使种具有明确而清楚的界限 ,确定金花茶组究竟含有多少种 ,另一方
面也希望通过金花茶植物分布的研究 ,了解有哪些金花茶种类分布在石灰岩上 。
我再一次调查了云南 、广西 、广东等省有关标本馆馆藏的山茶属标本 ,把金花茶再一次放
到整个山茶属中进行考察 , 这些标本馆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广西植物研究所 , 广西中
药研究所 , 广西药检所 , 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 , 华南植物研究所及中山大学标本室 ,并实地调
查了野生和栽培的许多金花茶的种类 , 我后来写成了两篇较为全面的文章 , 介绍了关于金花
茶植物的研究结果〔1 , 2 , 16〕 , 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重新恢复和确定了金花茶的学名是 Camel-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17(4):309—313 1997
lia nit idissima Chi〔5 ,16〕.
在我研究金花茶的系统分类之前 ,人们都一致接受了金花茶的学名 Camellia chrysantha
(Hu)Tuyama.因为“chrysantha”确实是好名字 ,它道出了金花茶花金黄色的特征 ,这一命名
源于 1965年胡先 教授的 Theopsis chrysantha Hu , 10年后 ,日本植物学家津山尚(Tuyama)
把它合理地归并为 Camel lia chrysantha Hu.对它的命名改变纯属偶然 ,1991年春天 ,我去广
西植物研究所查阅标本时 ,我查阅了所有山茶属的标本以及这个所拥有的所有模式标本之后 ,
已经准备离开桂林到广西的首府南宁其他研究所查阅标本时 ,我又一次翻阅了放在普通标本
柜里的所有模式标本 ,看到了 Camellia nit idissima Chi的两份同号模式:左景烈 23483时 ,我
的眼睛突然一亮 ,这不就是金花茶吗? 这两份标本都各具有一个扁球形的不成熟的果实 ,它们
的枝叶完全是金花茶的 ,在花梗上具宿存的苞片和萼片 ,我过去曾不止一次看见它们 ,却总不
能把它们和金花茶对上号 ,原因是我已经把 Camel lia nit idissima Chi当作未解决的存疑种了 。
此种 ,张宏达教授将它归于离蕊茶组 ,它具有花梗 ,分化的苞片和萼片曾经引起了我的怀疑 ,所
附的采集资料记载表明该地和该海拔并未采得同类植物以资验证。当我感到金花茶学名将要
改变时 ,全身极度的兴奋 ,毛孔大开着 ,一次又一次地注视和检查着这两份被我视为珍宝的标
本 ,把它们与 Camel lia chrysantha (Hu)Tuyama 的同号模式(亦存广西植物研究所)吴欣芳 、
黄逢生17530以及金花茶其它标本(数百张)相比较 ,我那时已经清楚地知道 Camellia nit idis-
sima Chi就是金花茶的有效名称 ,而 Camel lia chrysantha (Hu)Tuyama则是它无效的晚出异
名。当天我便把我的发现告诉广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陆益新副教授 ,请他将此两份标本妥为
保管 。之后 ,我便去了南宁广西林科所 、广西林勘院 、广西药检所 、广西中药研究所继续查阅山
茶属的标本 ,验证我得到的结论 。结束广西之行后我返回广州 ,继续在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
所 ,中山大学标本室查阅标本 ,以求得真理。
我当时虽然已确认金花茶的学名将要改变 ,但依然有一些问题 ,一是需要查验左景烈
23483 , Camel lia nit idissima 的主模式 ,这主模式原存中山大学 ,后转归华南植物研究所 ,而戚
经文发表这一新种时附有一线图 ,线图上有一个部分开裂可见种子的果实以及一个花蕾 ,是否
这一线图所依据的标本即为主模式;二是标本上所附的采集资料 ,采集地点天堂冲这一名字在
大比例尺的地图上没有标记 ,而且没有县 、区的范围加以限制 ,更重要的是采集 23483标本地
点的海拔高度为 1 200 m ,而当时经广西金花茶资源调查组确认的金花茶分布的最高海拔高
度为 930 m ,这些疑问使我决定继续检查 Camel lia ni tidissima 的主模式和查找左景烈先生采
集该标本的原始记录 。关于主模式 ,我当时并未被允许查阅 ,允许给我查阅的是由标本室负责
人给我看的左景烈 23483的第三份同号模式 ,这仍是一份具有不成熟和未开裂果实的标本 ,我
当时认为不是标本室的负责人不给我看主模式 ,而是这一主模式已经丢失或藏于另外的标本
馆 ,只好作罢 ,所以我和张宏达教授发表关于金花茶的学名订正一文〔5 , 16〕时 ,加以说明的是
“现存模式号三份标本均为未完全成熟的果标本 ,戚氏发表本种时有线图一幅 ,图上绘有花蕾
一个 ,部分开裂的果一个 ,现存模式及模式标本上 ,戚氏所描述的成熟果及其种子和绘图时所
依据的花蕾已不复存在” ,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的真实记录 ,而更为重要的是 ,经过查阅左景烈
先生当时的采集记录 ,我发现附在模式标本转抄的采集记录发生了一些错误。
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 ,找到了左景烈先生当时的原始采集记录 ,左景烈先生当时任职中山
大学 ,在十万大山防城 、上思等地采集 ,我仔细地检查采集号 23483 ,原来它是左氏在 1933年 7
月 29日所采 ,并非由附在模式标本上的采集记录所标时间 1933年 7月 26日 ,我仔细地对照
310 广 西 植 物 17 卷
检查后发现转录在模式标本上的采集记录在采集的时间与地点发生了错误 ,这一错误是把
1933年 7月26日采集的时间地点当成1933年7月 29日的时间地点 ,但令人奇怪的是关于该
植物生境以及某些特征的记载还是一致的 ,经过检查后我能够确认左景烈先生 23483采于
1933年 7月29日大 阿泄隘而并非是1933年7月 26日的天堂冲 ,我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找到
了大 ,它隶属于防城县 ,然后我又发现原始的采集记录高度的记载是 1 200 ft ,而不是后来
附在采集记录所标记的 1 200 m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我想可能是标本后期制作时 ,工作人员
把开了头的但并未完成的 1933年 7月 26日的采集记录接下去抄录 7月 29日 23483号的原
始采集记录的生境特征的描述 ,采集号 23483可能是预先写在转录纸上的 ,而海拔高度单位英
尺变成了米也是工作人员的失误 ,戚氏发表新种时 ,对标本采集的记录也是根据这个配搭了错
误采集日期 、地点 、海拔高度单位以及正确的植物生境与特征记载的混合物 ,翻阅和检查左景
烈先生的原始采集记录纠正了关于采集地点 、海拔高度的错误 ,特别是海拔高度 1 200 f t与
1 200 m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1 200 f t 合 336 m ,这一高度是防城县境内金花茶普遍分布的高
度 ,而 1 200 m 海拔却还未发现金花茶的分布。
当我完成了这些考证之后 ,将结果向张宏达教授报告 ,他感到十分惊讶 ,他要求我向华南
植物所借出左景烈 23483号标本供他查验 ,我经手借出的仍然不是主模式 ,而另一份具有部分
开裂果实及花蕾的主模式直至我们发表《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5 ,9〕尚无缘觐见 ,我能够看
到主模式是这篇订正文章发表之后 。张宏达教授检查了左景烈 23483同号模式之后感到确如
我所验证的 ,金花茶的正确学名应该是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我们遂决定共同发表更改
金花茶命名的文章。1991年 7月间 , 《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5 ,9〕一文发表 ,它恰如一块石头
投在平静的水面上 ,震动了植物学界和园艺学界 ,著名的樟科植物分类学家李树刚教授和猕猴
桃科植物分类学家梁畴芬教授在广西植物联名撰写题为《金花茶拉丁名要更改》〔7〕的文章 ,他
们谈到他们的同学戚经文发表 Camellia ni tidissima 〔12〕等 4个新种时在 1948 年 ,而它的名与
实相符却在 1943年之后 ,戚先生此时已经亡故 ,不禁感概万千 ,戚先生早年从事分类学研究 ,
后转入丁颖门下研究水稻 ,将金花茶这一名称归于由戚先生发表的 Camel lia nitidissima 亦可
告慰戚先生之灵 ,他们认定金花茶更改学名是正确的 ,全国各地的报刊争相转载金花茶学名更
改的消息 ,国际山茶杂志 ,美国山茶年鉴 ,新西兰山茶汇报亦纷纷加以全文转载 ,成为一时之间
的盛事。
在《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5 , 9〕一文发表之后 ,我得到机会查阅左景烈先生 23483的最
后一份同号标本 ,即戚氏发表 Camellia nit idissima Chi所据以绘图的标本 ,也是它的主模式 ,
上有部分开裂的蒴果 ,所露出的种子无毛 ,以及一个花蕾 ,采集时在 7月底 ,按理果尚未成熟 ,
其开裂的果实可能是标本制作过程中干燥和压力的结果 ,这样我终于在《金花茶的系统研究》
(广西植物 1993(增刊 4))〔2〕对左景烈 23483四份标本现时所处的情况有了比较完整的说明 。
金花茶学名更改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 ,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1993年闵天禄先生〔8〕等提
出金花茶学名不是 Camell ia nit idissima Chi而是 Camel lia petelotii (Merr.)Sealy , 他根据
Petelot 848号标本进行了他的归并 ,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感到正确学名的使用是严肃的 ,容不
得半点谬误 ,当时我们所能作的就是查阅 Sealy 在山茶属订正〔15〕里关于 Camel lia petelot ii
(Merr.)Sealy的描述以及 Merrill发表 Thea peteloti i Merr.〔14〕的描述 。Merrill发表该种时没
有图 ,而 Sealy 研究时所依据的标本除 Petelot 848外 ,别无其它标本 ,因此 Sealy 所作的描述
及所绘的关于 Camellia petelotii 的线图正是严格依照 Petelot 848模式号标本的 ,Sealy 考察
311 4期 叶创兴: 关于金花茶学名更替小记
Camell ia petelotii 唯一凭证标本直至 1991年 ,这一孤立标本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改变 ,这从
Pham-hoang Ho 出版的越南植物图志(1991)〔12〕上得到印证 ,此种的简单平面图所标明是据
Petelot 848号标本绘出的。我们当时并不能看到 Petelot 848号标本 ,但我们认为 Dr.J.R.
Sealy是一个严肃的植物分类学家 ,他的山茶属订正一书绝大部分图皆出自他的手 ,比例准确 ,
真实地补充和再现了植物的形态 ,其描述亦是严谨而科学的 ,他的工作是值得推崇和赞许的 ,
我们可以信赖他的描述和图解 。我们不能同意闵天禄先生等人的意见 ,于是发表了山茶属系
统发育诠释Ⅱ。金花茶的分类特征〔6 , 10〕 ,阐明至少从叶下腺点以及苞片 、萼片和花瓣的毛被
上 ,这两个分类单位不能雷同 ,当然 ,我们还需要根据真实的标本进行考证 ,以求得真理。
1994年春天 ,我应邀前往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山茶科 ,在 Dr.Skog E.Laurence
和Dr Anna Weitzman 的帮助下 ,我终于从美国加州大学 Gray 标本馆仁慈的管理人员中借来
了 Petelot 848和另一个中国山茶属种的模式标本 ,我考察的结果使我对 J.R.Sealy 的工作非
常钦佩 ,他对 Camell ia peteloti i (Merr.)Sealy 的准确描述与我所作的考证结果是完全相同
的 ,花包括苞 、萼 、瓣上奇特的毛被令人信服地表明 , C.peteloti i (Merr.)Sealy 决不等于 C .
ni tidissima Chi , 虽然迄今并无关于 C .petelotii 花颜色的记载 ,它的花是白色 、黄色还是其他
颜色 ,我们还无法知道 ,这点同样得到越南植物图志的印证 ,但是我们认为 ,不管 C.petelot ii
花的颜色如何 ,至少它不属于 C.ni tidissima ,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结论 ,此外 Sealy 并未记载
C .petelot ii 的叶下腺点 ,不是因为疏忽 ,而是没有腺点 ,我在考证时特别注意这一点 ,并与著
名的苦苣苔专家 Dr.Skog E.Laurence 共同观察 ,得出了它完全不具腺点的结论 ,另外有趣的
是 ,Sealy 在他的著作中亦把采集地点的海拔高度转录错了 ,在模式标本上 ,海拔记录为 300
ft ,而 Sealy 误笔为 3 000 ft ,扩大了整 10倍 ,而闵天禄先生等人的文章中亦记为 3 000 ft 。我
将考证的结果写成了文章 ,发表在广西植物 1995年第一期上〔4〕 ,文中我猜测附在标本的小袋
中解剖过的花当作是 Dr.E.Merrill发表 Thea petelot ii Merr.时所作 ,现在我却觉得 ,解剖过
的花也可能是 Sealy 考订山茶属时所为 ,这是因为 Sealy 检查过这一标本并作了归并的处理 ,
上有他留下的更名标签。
金花茶是一个稀世珍宝 ,早在中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就记载过黄花山茶 ,而在茶花
风行世界数百年之后 ,掀起的金花茶热 ,把金花茶的研究和利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人们期待着
茶花艺苑中出现灿烂的黄花栽培品种 ,现在我把这几年发生在金花茶命名上的争论略记以上 ,
以期同好者指正 。
参 考 文 献
1 叶创兴 ,许兆然.关于金花茶组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 31(4):68~ 77
2 叶创兴 , 张宏达 , 许兆然.金花茶植物的系统研究.广西植物 , 增刊 4 , 1993 , 115~ 149
3 叶创兴.山茶科系统发育诠释Ⅲ.关于金花茶组及山茶属演化若干问题.广西植物 , 1993, 13(4):306~ 310.
4 叶创兴.山茶科系统发育诠释 IV.关于 Camellia peteloti i(Merr.)Sealy 的笔记.广西植物 , 1995, 15(1):3~ 5
5 张宏达 , 叶创兴.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 30(4):63~ 65
6 张宏达 , 叶创兴.山茶科系统发育诠释Ⅱ.金花茶的分类特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 32(3):118~ 120
7 李树刚 , 梁畴芬.金花茶拉丁名要更改.广西植物 , 1992 , 12(1):95~ 96
8 闵天禄等.山茶属古茶组和金花茶组的分类问题.云南植物研究 , 1993 , 15(1):1~ 15
9 Chang Hong-ta , Ye Chuang-xing.A revison of the species Camellia chrysan tha(Hu)Tuyama.Amer ican Camell ia Year-
312 广 西 植 物 17 卷
book , (1992):3~ 5
10 Chang Hong-ta , Ye Chuang-xing.Diagnosis of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Theaceae ,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s of the gold-
en Camellia-Camellia ni tidissima Chi.International Camellia Journal , (October 1994):120~ 123
11 Chi Chin-wen.Four new Camellia from China.Sunyatsen ia , 1948 , 7(1~ 2):19~ 20、22
12 Ho Pham-hong.An illustrated f lora of vietnam.1991.Quyen , 1:Lap-1∶533~ 534
13 Li S , Liang C F.The latin name of the golden Camell ia should be changed.American Camell ia Y earbook , (1992):4~ 5
14 E.D.Merrill.New species of plants f rom Indo-China.Univ.Cali f.Publ.Bot.1922-1924, 10(9):427
15 J.R.Sealy.A revison of genus Camellia.The Royal Hort icultural Society London , 1958 , p.42~ 43
16 Ye Chuang-xing , Xu Zao-ran.A Taxonomy of Camellia Section Chrysantha Chang.Amer ican Camellia Yearbook , 1993 ,
p.16~ 24
17 Ye Chuang-xing.Annotion of phylogeny in the family Theaceae , A review of Camellia Sect.Chrysantha Chang and evolut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Amer ican Camellia Yearbook , 1994, p.70~ 75
新 书 介 绍
由日本学者 Takasi Yamazaki 编著的《A Revision of the Genus Rhododendron in Japan , Taiw an , Korea and
Sakhalin》一书于 1996 年 10 月在日本东京出版 , 此书为 18 开本 , 精装 , 共 179 页 , 含彩色照片 2 个图版 ,黑白
照片 39 个图版 ,分布图 26 幅。全书分为八节 ,首先是前言;第二节是种和种下等级一览表;第三节是该书的
主体 ,即分类特征与分类处理 , 在后一项中 ,包含有亚属 、组 、种和种下等级检索表;第四节为自然杂种和人工
杂种名称;第五节为参考文献择录;第六节为新名称;第七 、八节分别为拉丁学名和日本名索引。最后附有图
版说明。此书共记载分布于日本 、我国台湾 、韩国及萨哈林岛等地的 Rhododendron L.属 67 个种 41 个变种 ,
隶属 9 个亚属 , 18 个组 , 18 个系 ,其中有些分类群是著者最新描述。对各分类群的记载较详细 ,除了有类群和
亚属检索表外 ,每个组及种下等级都有检索表 , 种的描述文字简明扼要 , 所依据的特征容易掌握 , 分布及生态
环境较详 , 还有著者检查研究过的各地标本引证。此书是继日本已故学者 T.Nakai 于 1927 年关于日本
Rhododendron L.属研究的文章发表后的一本有价值的专著 , 对进一步研究日本及其邻近地区的
Rhododendron L.属植物很有帮助。
  著者的通讯地址:
  Takasi Yamazaki:Botanical Gardens , Faculty of Science , University of Tokyo
  出版者:
  Minoru Okada , Tsumura Laboratory , 3586 Yoshiw ara , Ami -machi , Inashiki -gun , Ibaraki 300 -11 ,
Tokyo
韦发南(广西植物研究所)
313 4期 叶创兴: 关于金花茶学名更替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