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 iha ia s( 2 ): 2 6 9一 1 7 5. 2 5 98
我国族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吴 兆 洪
( 中国科学院华南值物研究所 )
T HE HOS ! TR Y A NDR P ES E N TS TA TU SO F T HE
US D TI S EI C I N H NS E EF ER S N
W
u S h ie w一 hu ng
( S
u o thC h ina I n s ti tu te o f Bo ta n y
,
A e a d e m i a S i n i e a )
本稿亦为作者的讲学稿之一 原来是不打算作为独立的专题 , 而把内容分散在以前几次 讲 学
中简略提及 . 但多次讲完后 . 均被要求集中材料专题讲述我国蔽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 状 。 现 将
这专题的材料集中 . 写成此讲学稿 。 由于厥类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长 , 问题错综 复 杂 . 在
选材方面仍需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 集思广益 , 反复修改 , 希望能将这一学科的全面的 、 真 实 的
历史写好 。 本稿仅为作者的看法 , 欢迎同行们广泛提出意见 。
1 9 8 7年 . 正值秦仁昌教授逝世一周年 、 吴印禅教授诞辰 85 周年 . 缅怀两位恩师 , 谨 以 此文作
为纪念。
我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对威类植物有所 认识 。 远在周代 , 在 《 诗经 》 等古藉上已有藤 、 绵
马羊齿等威类植物名称的记载 , 并知道蔗可食 。 其后在各地方志的物产篇内亦有一些蔗类植
物的记载 。 历代由于医药 、 救灾等需要 , 在各朝代编纂的本草或救荒一类著作中都包含了一
些旅类植物 , 诸如汉代的 《 神农本草经 》 、 唐李世绩与苏恭的 《 唐本草 》 ( 6 5 9 ) 、 宋 马 志
《 开宝本草 》 ( 9 7 4 ) 、 明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 15 96 ) 、 清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 1 8 4 8 )
等 。 后者除文字记载外 , 还附有简图 , 用这些比较准确的图配合文字记载 , 大都可以鉴定出
其中比较常见植物的学名。 在杜甫诗中也有山野间劳动人 民采获的描写 。 但总的来说 , 历史
上有关蔽类植物的记载为数不多 ,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宛如苍海一粟 , 而且在研究方法
_ _仁一直采用以用途来分类 , 仍未跃升到亲缘关系的研究 , 就算是清代吴其浚的著作也只是本
草的著述 , 不能认为是现代的植物分类学著作 。
下面将谈谈对我国现代蔽类植物的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 。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 , 美洲 、 非洲 、 亚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逐一先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残
酷的殖民掠夺的对象 , 我国当时亦遭到同样的命运。 在十六世纪中叶以 后 , 葡 萄 牙 、 西 班
牙 、 荷兰等早期殖民国家相继在中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 , 明朝屡次击败葡 、 荷侵略军 , 但葡
萄牙于 1 5 5 7年以贿赂欺骗方式强租澳门 , 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 1 6 4 4年清政府建立后 , 明末
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时有了缓慢的发展 , 中国和其他国家 ( 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 ) 建立了
不同程度的联系 , 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 当时外国的商船常到广东沿海 , 其中部
分商船经常停泊澳门 。 1 7 5 1年瑞典商船上的牧师 P . O s b e e k在广东的广州 ( 黄埔 ) 采集了一
些植物标本 , 连同其他人在澳门采集的植物标本 , 回国后交由林奈研究鉴定 ( 其中有一些获
广一 西 植 物 8卷
类标本 ) 。 林奈在 《 植物种志 》 S( p e o i e s Pl a nt ar u m . 1 7 5 3) 一书中 , 系统地记述了当时已
知的世界各地的植物 , 也包括了在 中国广东所采的威类植物 10 种 ( 实为 9 种 ) , 这是中国蔽
类植物第一次出现在国际科学文献中 。 从此时起一直至十九世纪中叶 , 有关中国旅类植物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广东地区 , 有一批英国及法国人经常在广 州 及 澳 门 采 集 标 本 。 1 8 6 1年 ,
G
.
B e n t h a m 的 ( 香港植物志 》 ( F l o r a H o n g k o n g e n s i s ) 中 , 记载了香港及九龙半岛的蔽类
植物 91 种 ( 包括了林奈于 1 7 5 3年发表的 10 种 ) 。 1 8 6 7年 , J . G . B a ke r 的 《 蔗类植物的地理
分布 ) G e o g r a p h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F e r n s )一书 , 亦引证了G . B e n t h a m 《 香港植物志 》
中有关获类植物的记述作为中国当时已知的威类植物 。
自从 1 8 42年南 京条约签订后 , 接着清政府又与一些 国家签订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自此
以后 , 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派遣大批 “ 旅行家 ” 、 “ 传 教 士 ” 、 “ 医 生 ” 、 “ 外 交
官 ” , 在不平等条约的掩护下深入我国内地掠夺丰富的植物资源 , 其中最突 出的是英国和法
国 。 在族类植物中较常出现的 人 名 , 如 A . D a v i d 、 J . M . D e l a v a y 、 J . p . C a v a l e r i e 不。1
H
.
J
.
E s q iu
r o l 都是法国的神父 , H . F . H a cn e 是英国的副领事 ; A . H e n r y 是 英国的海关
助理 医师 。 此外 , 俄国的 C . J . M a ix m o w iz 和 V . L . K o m or vo 、 奥地利的 H . H an d e l -
M az ez it
、 美国的 E . H , W il s o n 和 J . F . R o o k等等 , 都在 中国采集了大量标本 , 包括丰富
的蔽类标本 。 这些标本拿回欧洲研究后 , 都发现了大量中国特产的新种类 。 在这 期间 . 研究
中国放类植物的有 H . C h r i s t ( 瑞士 ) 、 J . G . B a k e r ( 英国 ) 、 A . F r a n e h e t ( 法匡l ) 、
L
.
D i e l s ( 德国 ) 、 E . B . C o p e l a n d ( 美国 ) 、 C . C h r i s t e n s e n ( 丹麦 ) 和 B . H a y a t a
( 日本 ) 等等 。 自林奈起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 1 80 年中 , 中国威类植物全部为外国人 所 研
究 。 这个时期中 , 英 、 法 、 德 、 意 、 美 、 俄 、 日等国的学者共发表了有关中国蔗 类植物的长
短论文约 2 50 篇 , 用拉丁 、 英 、 法 、 德 、 俄 、 日六种文字刊 载于各国的科学刊物 _匕 原 始 材
料和模式标本全部流失在 国外 。 可 以看到 ,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人开始研究自己国家的威类植
物是何等困难 。
在欧洲现代科学蓬勃发展的时候 , 现代科学才逐渐传入我国 。 二十世纪初 , 现代植物学
的教学工作已在进行 , 当时还是培养人材阶段 。 大约在 1 92 5年左右 , 现代植物学的研究工作
才逐渐在 中国开展起来 , 由中国人应用现代方法研究 自己国家的威类植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开
始的 。 秦仁 昌和吴印禅是两位重要的学者 , 他们结束了西方主宰中国威类植物研 究的时代 ,
同时又是 引进欧洲现代研究方法的先驱 , 从而开始 了中国人研究 自己国家的威 类植物的新阶
段 。 1 9 2 6年 , 秦仁 昌首先选定中国威类植物作为终身的研 究课题 。 随后不久 , 吴印禅选择了
华南获类植物作为研究的课题 。 他们开始时都是先采集附近地区的标本 , 进行实地考察 , 同
时设法搜集有关中国威类植物的文献资料 。 当时现代植物学的研究在我国刚 刚萌芽 , 专家很
少 , 标本 资料更少 , 所 以他们开始时可以说是 白手兴家 。 秦仁 昌毕生主要从事藏类植物学的
研究 , 他经历了这门学科在 中国萌芽 、 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 , 因此中国蔽类植物学的研究历
史是 以秦仁 昌的工作为主线 。 吴印禅对蔗类植物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 , 为了讲述方便 ,
先谈谈吴印禅的工作 。
吴印禅 ( 1 9 0 2一 1 9 5 9 ) , 江苏 沐阳人 。 早年毕业于武 昌高等师范 , 1 9 2 8年到广州中山大
学生物系工作 。 1 9 2 6年冬至1 9 2 8年夏 , 由中山大学 、 两广地质调查所及中央研究 院 拨 给 款
项 , 由中山大学进行广西瑶山调查 , 其中以 1 9 2 8年 3 月第三次调查考察队规模最大 。 这次调
2期 吴兆洪 :我国颜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查由辛树帜率队 , 有石声汉 、 任国荣等人参加 , 在瑶 l土I历时三个多月 , 采获植物标本三万多
号 ( 另采有许多动物标本 ) 。 这次植物采集由干人力限制 , 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藏类 、 草本有
花植物和高山植物 , 其中的藏类植物由辛树帜交由吴印禅进行研究 , 于 19 3 2年出版了 公广西
瑶 111水龙骨科植物 》 ( P 0 l y p o d i a e e a e Y a o s h a n e n s i s , K w a n g s i ) 一书 。 此书为中国人研究
藏类植物最早的两本专著之一 , 全而论述了大瑶山政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地理分布概况 , 并
附有 1 6 4幅精确的图版 , 这是当时一部比较完善的植物区系图志 , 它的图版 至 今 仍 广 为 引
川 。 1 9 3 4年 , 吴印禅去德 国留学 , 继往苏联等地参现访问 , 至 1 9 4 0年回 国 , 继续在中山大学
任教 。 留学德 国期间 , 在 L . D i e 抽沟指导下 , 继续广西旅类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 , 整理记录
了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全部中国植物标本 , 掌握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 可惜的是 , 吴印
禅在回国后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便中断了碱类植物的研究工作 , 此后便把精力投放到教学工 作
方面了 , 但他在教学工作中仍然鼓励学生从事中国碳类植物的研究 , 以继续他未能完成的事
业 。
秦仁昌 ( 1 89 8一 1 9 8 6 ) , 江苏武进人 。 19 25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 后于东南大学 ( 前
身为南京高等师范 ) 担任助教 。 1 9 2 6年 , 秦仁 昌向其老师陈焕铺教授提出想搞中国蔽类植物
的研究 , 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 为了掌握资料 , 1 9 2 6年冬随同陈焕铺到香港植物园 标 本 室 工
作 , 查阅蔽类植物标本和搜集文献资料 , 开始了对中国蔽类植物的研究 。 回到南京后 , 他利
用假 日到南京附近 、 浙江南部 、 安徽南部 、 湖北西部等地考察和采集标本 , 探索蔽类植物的
特性与生境条件 , 并对标本进行鉴定 。 他还广泛查阅有关文献目录 , 并且与外国学者和书商
通信 , 通过交换 、 购买 、 赠送或照像等方式 , 搜集和积累文献资料 。 到 1 9 2 9年 , 秦老经过三
年的努力 , 推本上掌握了 1 80 多年来外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中国及邻近国家 ( 特别是 日 本 、 巾
印半岛及印度 ) 的蔽类植物文献 。 但在 当时 , 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都保存在欧洲 各国的标木
馆内 , 秦仁 昌感到许多问题无法在国内澄清 , 于是决定到欧洲进修和考察 。
1 9 2 9年春 , 秦仁 昌到了丹麦哥本哈根 , 在 当时世界蔽类植物学权威 C . C h r is t e ns e n 的指
导下学习和工作 。 学习从事获类植物研究的许多基本知识 , 讨论 当时流行的 D ie l s 和 H o o k e r
两个分类系统的问题 , 他们共同认为 , 这两个系统都是不 自然的 。 这一点对秦仁 昌日后的研
究工作获益不浅 , 可以说是奠定了秦仁 昌 1 9 4 0年系统的基础 。 在丹麦一年多以后 , 秦老来到
瑞典做了短期研究 , 接着转到英国邱植物园 。 在邱园 一年多的时间里 , 他查阅了该馆收藏的
中国及邻近国家的全部藏类植物标本 , 拍了照片 , 写了详细的研究笔记 , 大量阅读了该馆珍
藏的植物学名著和各种刊物 , 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 , 这些资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对我国藏
类植物学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时至今 日 , 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受益于秦老当年积
累的资料 。 在留英期间 , 秦仁 昌还经常到大英博物馆植物室做研究工作 。 为了彻底查清楚中
国威类植物的模式标本 , 他继续访问了柏林 、 巴黎 、 维也纳 、 布拉格等地 , 进行短期研究 ,
广泛结认同行学者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自 1 7 5 3年林奈首次发表中国威类植物以来 , 1 80 多 年
来各国学者所发表的中国截类植物模式标术 , 除了一张存放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地下室
无法找到外 , 其余全部都被秦仁 昌观察过 , 作了详细的研究 , 写了笔记或卡片 。 1 9 32年秦老
回国后 , 将这些资料综合整理 , 修订了他于 1 9 3 0年编写的 ( 中国藏类植物志初稿 》 ( M o n 。 -
g r a p h of C ih ne
s e
eF
r
ns
.
M s
.
)
。 此志一直未发表 ,这是中国人研究蔽类植物最早的两本专
著之一 , 全稿约 80 万字 , 参阅了 28 0多篇有关文章 , 总结了从 1 7 5 3年至 19 3 0年以来西方 学 者
广 西 植 物 8卷
有关中国威类植物 的全部文献 , 记载了n 科 86 属 1 2 0 0多种中国截类植物 , 是当时研究中国威
类植物 比较完整的资料 , 为 日后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 9 3 2年秦老回国后 , 首先选择了蔗类植物 中最大 的类群之一的鳞毛威属 ( 广义 ) 进行研
究 , 以此作为旅类植物发育系统研究的突破 口 。 这个属的植物在我国十分丰富 , 易于野外观
察和积累标本 。 至 19 3 4年 , 秦老去庐 山建园后还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 1 9 3 6一38 年 , 在庐山完
成了 《 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蔽属之 正 误 研 究 }) ( A r e v i s i o n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a n d
5 i k k i m
一
H i m a l a y a n D r y o p t e r i s w i t h r e f e r e n e e o f s o m e s p e e i e s f r o m n e i g h b o u r i n g
er g io ns
.
1 一 10 . )一文 , 此专著共分十部分 , 约 30 万字 , 它第一次清晰地阐明了这 群 植 物
的亲缘关系和发育系统 。 这是秦仁 昌早期的重要论文 , 为他 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 这专著
包含了一些颇为新颖的见解 , 发表后立即引起 了各国荻类学家的重视 。 在此基础上 , 秦老随
即把研究范围从鳞 毛威属扩展到经典的 “ 水龙骨科 ” , 这是 当时蔽类植物学中难度最大的课
题 。 在此之前 , “ 水龙骨科 ” 是整个蔽类植物 门中最大的科 , 种的数 目占了全部蔽类植物的
90 % 以上 , 属的数目占了 80 % , 从林奈至 H 。 。 ke r , 全世界 已有 1 万种 以上的获类植物被归入
这个科 中 , 这个科 已成为植物界中最多元的科 , 甚至到了无法认识的地步 。 秦老 没有局限于
前人之见 , 首先对这个科中的几千种藏类植物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 吸收了 P er s l 、 B o w e r
与 C h r is et n s e n 等先辈学者的研究成果 , 大胆否定了H 。 。 ke r 系统中的不 自然部分 , 从旅类植
物的演化规律出发提出 自己的创见 , 以一个崭新的自然系统代替传统的分类方法 。 1 9 4 0年在
《 uS ny at se n ia 》 第五卷上发表了阐述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文 - 一 《 水龙骨科 的 自 然 分 类 》
( O n n a t u r a l e l a s s i f i e a t i o n o f t h e f a m i ly a P o l y p o d i a e e a e
”
)
。 秦老按照新的分类原贝rJ ,
根据形态学和解剖学的特征 , 参考 了系统发育的理论 , 把多谱系的水龙骨科 ( 广义 ) 分裂为
3 3科 、 2 49 属 , 归纳为 5 条进化线 , 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水龙骨类的进化过程 , 这是世界 破 类
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的一个 巨大突破 。 这一篇世界性的旅类学论文具有巨大 的 冲 击 力 ,
它的影响历数十年而不衰 。 这个新的分类方法就是国际上通称的 《 秦仁 昌系统 》 。 这篇文幸
发表后 , 马上 引起了国际放类学界的注意 , 时至今 日 , 秦仁 昌的观点仍一直被世界蔗类植物
学的许多知名学者和重要的科学著作所采用 。 它结束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被 H o o k e r
分类系统统治的影 响 , 使威类植物 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自此以后 , 旅类植
物分类的新系统在国际上相继出现 , 但其后提出的新分类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秦仁 昌系统
的影响 , 有些系统就是 以秦仁 昌系统为蓝本稍加修改或补充而成 。 这些新系统的作者给秦仁
昌的评价是很高的 。 1 9 4 6年 , F . G . D ic ks o n 发表他的系统的时候 , 特别提到秦仁 昌 “ 把过
去古老的水龙骨科分为许多 自然的科这一举动 , 似乎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建立 了分类学
上的秩序 ” 。 当年曾强烈反对过秦仁 昌系统的国际威类植物学权威 E . B . C o p e la n d 于 1 9 4 7
年出版的名著 《 威纲植物属志 》 ( G e ne ar F il o u m ) 中也采纳了秦仁 昌系统中的一些观点 ,
并在序言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 他写道 : “ 秦仁 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 不屈不挠地为中国在
科学的进步中赢得 了一个新的地位 。 ” 1 9 4 0年 , 秦仁 昌因为他对厥类植物分类系统研究的卓
越贡献 , 荣获荷印隆佛 氏生物学奖金 。
在秦仁 昌 ( 1 9 4 0 ) 系统发表之前 , 许多威类学家对当时的经典 “ 水龙骨科 ” 中存在的问
题也是有所 察觉的 , 有些问题还争论得很激烈 , 但当时林奈及H 。 。 k e r的思想影 响 很 深 , 而
月 “ 水龙骨科 ” 的庞大的外貌确实令人望而生畏 , 所以学者们都仅仅局限在 “ 水龙骨科 ” 的
2期 吴兆洪 :我国蔗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经典范围内作些调整 , 从不敢触动这个庞然大物的躯壳 , 就算是一些优秀的蔗类学家 , 也只
是在经典 “ 水龙骨科 ” 的框框之内提出一些见解 , 虽然这些观点颇有远见 , 却始终不敢冲破
这个枷锁 , 如果一些见解违背了林奈或 H 。 。 k e r 的思想的话 , 往往会被压抑下来 。 秦仁 昌的
功绩在于不屈服于权威之下 , 敢于冲破这个枷锁 。 这个系统受 C hr i , et ns en 的思想影响 颇
深 , 但他能大胆地摆脱水龙骨科的束缚 , 充分应用了先辈的成果 , 然后提出自己的系统 , 把
许多类群建立为自然的群 , 使它们易于被理解和认识 , 相对地也改变了经典 “ 水龙骨科 ” 令
人生畏的面 目 , 使得现在 的水龙骨科 明晰得多 , 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了。
抗 日战争时期 , 许多科学研究工作都停顿了 。 秦仁 昌当时疏散至云南丽江 , 工作之余 ,
仍大力搜集当地的孩类植物标本 , 为 日后研究准备物质条件 。 抗 日战争胜利后 , 秦仁 昌在云
南大学又继续进行庆类植物的研究 , 同时严楚江也配合秦仁 昌系统开展孩类植物形态解剖方
面的研究 。 但当时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 , 研究工作处于恢复阶段 。
1 9 5 0年春昆明解放 , 秦仁 昌当时虽然兼任了一些行政职务 , 但仍然集中精力从事孩类植
物学的研究和培养人材 。 他 首先将 1 9 4 0年系统应用于中国 , 于 1 9 5 4年发表了 《 中国截类植物
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 》一文 。 在此之前 , 因还没有中国蔗类植物的系统 , 所以在标本室及科
学著作中较普遍采用 C o p e la n d的系统 。 这篇论文澄清 了C o eP la n d系统中对中国威类植物一
知半解所引起的科属概念上的许多混乱 , 初步提出了中国族 类植物分类系统和科属名词草案
自此以后 , 我国各标本馆普遍采用秦仁 昌 ( 19 5 4 ) 系统 , 使我 国蔗类植物标本管理有了统
一的规范 , 大大便于今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 可以说 , 这是1 9 4 0年系统在中国蔗类植物研究
中的具体应用 。 在 1 9 5 4年系统中 , 蹄盖蔽科 月 hl y ir o ce ae 的建立是一个进步 ( A ht y ir ac ae 口
是秦老于 1 9 5 4年系统中首先提出的 , 但为裸名 。 A l s ot n in T a x o n s : 25 . 1 9 5 6 . 予以正式
发表 ) 。 P le o r o s o r i o p s i : 移至 G y 水 n o g r a o m a e e a e 也是合适的 。 但在 H y p o l e p i : 、 A n 才r o p -
h少u m 、 P er a n e m a 等 3 属 、 O l e a n d r a 与 L o 义。 夕r a 。 加 a 的处理上是倒退了 。 这些问题一直至
1 9 7 8年系统中才得到纠正 。
在秦仁 昌系统的影响下 , 生态学 ( 侯学煌 ) 、 形态学 ( 严楚江 ) 也开展了工作 , 取得了
一些成果 。 严楚江的 哎获类植物形态学 》 ( 1 9 5 3 ) 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本这方面的教材 。 侯
学煌 《 贵州省的藏类植物的生态调查 》 ( 1 9 5 4 ) 和 《 贵州省及其邻近地区的族类植物生态环
境的初步观察 》 ( 1 9 5 7 ) 是侯学煤在长期的野外考察中对获类植物的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研究
的成果 。 此外 , 科普方面如傅书遐的 《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藏类植物门 ) 》 ( 1 9 5 7 ) 描述了
3 4 5种中国较常见的种类 , 也采用了秦仁 昌 ( 19 5 4 ) 系统 。
在 1 9 5 4年系统发表后 , 秦老感到真蔗类中的一些大类群存在的疑难问题较突出 , 如不解
决则藏类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将会停步不前 , 如一些类群中亚科或属的划分 、 它们相互间的
亲缘关系等等 。 他选择了蹄盖燕 、 鳞毛蔽 、 金星威 、 水龙骨等几个大类群作为深入研究的对
象 。 同时为了适应 当时科学事业发展的形势 , 秦老对威类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作 了 新 的 部
署 , 大力培养人材 , 使我国获类植物学的研究工作逐步 由分类学扩展到形态 、 解剖 、 胚胎 、
细饱 、 袍子 、 生态 、 植物地理 、 古荻类 、 园艺等方面 , 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 以提高学
科的研究水平 , 逐步解决秦仁 昌系统中有关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一些学术问题 。 秦老选择 了上
迷几个大类群进行深入研究 , 正是为综合性研究奠定基础 。 《 中国植物志 》的厥类植物门编
写工作是这个基础中的一部分工作 , 而且是重要的部分 , 秦老对上述几个大类群的研究就是
1了4 广 西 植 物 8卷
结合 《 中国植物志 》 进行的 。 《 山 国值物志 》 菠类植物门安排在 第二至第六卷 , 至 1 9 6 4年 巳
出版了第二卷 , 完成了第三 、 四 卷及第 万卷 ( 部分 ) 的初稿 。 结合编志 工作 , 发表了一批论
文 , 对铁线蔗属 、 瘤足获属 、 金星蔽科 、 缔盖孩科等都有详尽的讨论 , 还有一些抱子及古蔗
类的报道 。 如果秦老 当年的部署能 够陆续付诸实施 , 是有希望逐步解决荻类植物的起源及系
统发育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的 , 使秦仁 昌系统逐渐趋于接近自然系统 。 可惜的是 , 正当这些工
作刚刚迈步的时候 , 中国遇到了 “ 吏无前例 ” 的岁月 , 在祖国的大陆上 , 孩类植物学的研究
工作全部停顿 , 威类学工作者被迫离开 自己的工作岗位 , 文稿及资料散失 , 国内外同行之间
的 联系全部中断 。
“ 史无前例 ” 的浩劫过后 , 秦老在腿郊伤残的情况下 , 仍为追 回流逝的时光 而 忘 我 工
作 , 整理从前的研究成果 , 积极恢复和国外同行灼联系 , 大 量搜集 、 阅读文革期间国外发表
的文献 , 冀图尽快赶上 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在编写 《 中国植物志 》 的过
程 中 , 结合研究当代蔽类植物系统上的一些问题 , 总结过去对几个大类群的 研 究 心 得 , 于
1 9 7 8年发表 了 《 中国孩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 这一重要论文 。 文中对错综复杂
的孩类植物系统发育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 用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和补充 19 4 0年与 1 9 5 4年的
分类系统 。 1 9 7 8年系统包括了藏 类植物门中产于中国的全部科属 , 比较完整 。 在论文中对 当
代孩类植物分类学存在的问题和各国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评价 , 特别是 最近
十五年国际上的动态和秦老对这些动态的意见 。 对金星蔽 、 蹄盖孩 、 鳞毛碳 、 水龙骨这几个藏
类植物中的大 类群都作了精辟的评述 。 在旅类植物的小系统 - -一主要是科属的亲缘性方面 ,
根据它们性状相关性的程度 , 提出了许多改进和观点 , 稳定了科内范围和明确了属间的亲缘
关系 。 根据形态 、 抱子的研究 , 提出水龙骨群与骨碎补群具有比较密切的 亲缘关系 , 而且在
分类系统上把它们放在彼此靠近的位置 。 与 1 9 4 0年系统相比 , 1 9了8年系统在科属的 求缘性方
面表现得更为 自然 , 更为合理 。 秦老在此文定稿后告诉作者 : “ 这也可以说我对藏类分类系
统的一个总结 , 留给你们参考… … 指出了存在 的问题 , 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 ”
秦老晚年一直盼望 《 中国植物志 》 ( 荻类植物门 ) 能够在他着到的时候完成全部初稿 ,
遗憾的是 , 秦老的愿望未能实现 。 现在 , 第三卷第一分册已准备付梓 , 第四卷及第五卷 ( 部
分 ) 已完稿 , 按照计划 , 到 1 9 8 8年第三卷至第五卷的其余部分均需全部完成 。 第 六 卷 已 于
1 9 8 5年悄悄脱离全国协作范围 。
区域性植物志进展较好 , 建 国后出版 了包括威类植物门的地方志有广州植物志 、 东北草
本植物志 、 海南植物志 、 秦岭植物志 、 江苏植物志 、 福建植物志 、 西藏植物志 、 内蒙古植物
志 、 四力!植物志 、 台湾植物志等等 , 尚有江西植物志 、 湖北植物志等即将出版 。 还有一些比
较全面的名录 , 如 《 中国药用蔗类植物名录 》 等 。
威 类植物小系统的研究 , 近十多年来 已逐渐恢复 , 并 已从真获类扩展至拟藏类 , 也有一
些专著问世 , 如狗脊属 ( 19 7 4 ) 、 石松科 ( 1 9 8 1一 8 2 ) 、 球盖藏科 ( 1 9 8 3 ) 、 盾荻属 ( 1 9 8 3 )
等 。 尚有大批新分类群的资料 。 这方面虽然取得 了一些成绩 , 但不容否认 , 近来多次出现了
观察错误的新种或新属 , 一些地区新种泛滥 , 这将会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应有的障碍 , 这是应
该引起警惕的 。
随着植物 分类学的发展 ,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开展 。 在分析威类植物区系种类组成
的基础上 , 有许多迹象揭示不少类群起源于中国西南亚热带山地 , 根据与中国周围各地区族
2期 吴兆洪 : 我国藏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类植物区系种类的组成作 比较研究之后 , 已有可能追踪许多种属的地理分布途径 。 秦仁 昌对
瘤足蔗属的研究是这方面的范例 。 近年来已发表的论文有 《 喜马拉雅— 东南亚水龙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 ( 19 7 9 ) 、 ( 西藏藏类植物 区系的特点及其与喜马拉雅隆升的关系 》 ( 1 9 8 0) 、
《 四川威类植物地理特点 , 兼论 “ 耳威一鳞毛威类植物区系 ” 》 ( 19 8 4) 、 《 贵州荔波威类植
物 》 ( 1 9 8 5 ) 等 。 曾有过威类植物区系方面的报道的 , 还有广 西 ( 1 9 3 2) 、 海南 ( 1 9 8 2 )等地区 。
抱子的研究工作一向紧密配合秦仁 昌系统的研究 。 已经出版了 《 中国孩类植 物 抱 子 形
态 》 ( 1 9 7 6) 一书 , 书中系统描述 了分布于我国的蔗类植物共 52 科 、 1 74 属 、 约 1 0 0 0种的 抱 子
形态 , 在一些科巾还加入有关化石抱子的资料 。 此书包括了产于我国的威类植物的全部科 、
绝大部分属和主要的种 。 这是我国威类植物抱子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 , 为威类植物系统发育
的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基本资料 , 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全面的旅类抱子方面的专 著 。 近 十 多 年
来 , 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 使我国的抱粉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现已见到多篇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 。 云南大学还利用扫描电镜对藏类植物抱子进行系统的研究 , 这项工作还
在继续进行中 。 张金谈从抱子形态的角度探讨藏类植物中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 , 于 1 9 7 9年
发表了 《 从袍粉形态特征试论植物某些类群的分类 一与系统发育 》 一文 。 他从 《 中国麟类植物
抱子形态 》 一书中所记载的52 个科的抱子形态进行比较 , 认为秦仁 吕为 ( 1 9 7 8 ) 系统是与抱子
形态更为一致 , 如秒锣科 C y o t h e o ce a e 一是三裂缝抱子 , 现在放在蚌壳孩科 D i ck s on 沁 ce ae 与
稀子威科 M on ac h os or ac ae e 之间 ; 卤蔽科 月 cr os t i c 人a c e ae 也属三裂缝抱子 , 现放在凤 尾蔽科
P t e r fd a e e a e 与光叶藤蔽科 S r e n o e h l a e n a e e a e 之间 , 骨碎补科 D a v a l l f a e e a e 、 雨威科 G y m -
n o g r a m m : t id a c e a e和条蔗科 O l o a n d r a e e a e都是单裂缝抱子 , 现放在肾蔽科 N e P h , o l e P fd a 广e a e
与双扇藏科 刀 i tP er l’d ac ae e 之间 , 这些位置的挪动 , 都与新位置前后的科的抱子形态相符合
的 。 但也提出有些科目前的位置似乎不太合适 , 如莎草威科 S hc i az ea eC ae 和姬孩科 H y P。 -
le iP d ac ea
e 均为单裂缝抱子 , 但其前后均为三裂缝抱子 , 燕尾蔗科 C he ir o lP eu ir aC ae e 为三
裂缝抱子 , 但其附近均为单裂缝抱子 。 当然 , 抱子形态只是系统发育研究中考虑 的 一 个 角
度 , 但可作为调整科的排列时参考 。 此文虽然计袱 菠类植物的篇幅很短 , 亦未作 详 细 的 论
述 , 但可喜的是 , 它已不是过去那样局限于某些 . 1十属范围内论述小系统的排列或仅仅提供基
本资料 , 现已开始从袍粉学的角度评论整个秦仁 昌系统 ,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一类的文章出
现 。
近几年来 , 为了配合地质勘探 , 进一步研究古地理 、 古气候和古植被的问题 , 提供抱粉
分析时鉴定化石抱子的依据 , 在化石抱子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 抱子形态的研究越来越受
到重视 。
形态解剖方面 , 自 1 9 2 7年张景铺发表 了中国人研究蔗类植物的第一篇论文之后 , 很长时
间无人从事形态解剖方面的工作 。 至建国前后 , 严楚江结合教学做了一些工 作 。 在 六 十年
代 , 张芝玉曾在厚囊获方面进行过研究 , 发表了 《 原始莲座威属的形态研究及其与莲座威属
的关系的探讨 ) 一文 , 对原始莲座获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 , 指出它 与莲
座旅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 并且比莲座威属进步 。 观察结果支持 了秦仁 昌的观点 , 即原始莲
座蔗属在历史演化的阶段上并不比莲座旅属为原始 , 相反地 , 它应该被认为是后出的和派生
的一支 。 这一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 它从形态解剖方面论证 了秦仁 昌系统中的一些系统发育问
题。 可惜的是 , 在 “ 文化大革命 ” 之后 ,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便停顿了 。
西 植 物 8卷
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近年 已见报道。 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成果的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包文
美 , 她就东北产的获类植物研究其配子体沟发育 、 形态构造和性器官的性状 , 为获类植物的
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佐证 , 迄今已有 ,cJ龙骨科 、 卷柏科 、 紫箕科 一 些种类的报道 。
旅 类植物生态学方面 , 除前百提到灼侯学煌的工作外 , 在一些地区也见有这 方 面 的 报
道 , 如朱维明 《玉龙山蔽类植物的垂直分布和生态的初步 观察 》 ( 19 6 2 ) , 讨论 了云南西北部玉
龙山地区获类植物的垂直分带及介垂直带 内藏类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特点 ; 裘佩熹 《 黄山 l为获
类植物 》 ( 1 96 5 ) , 讨论了安徽南部黄山地区威 类植物的 区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 及 垂直分布 ;
王铸豪 《 海南获类植物的生态特点 》 、 1 9 8 3 ) , 讨 论了海南岛旅 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它们的生
态特点 , 阐明荻 类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细咆学的研究工作在 1 9 7 8年以后才逐渐恢复 。 这一年 ,英 国学 者 A . C . J` 一 r 。 、 y来华访问 ,
介绍了 M a nt o n 的醋酸洋红压片法 。 这个在外国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 是藏类杭物细饱学技术
操作方面的一大改进 , 从而开始了用现代的新技术研究族类植物的染 色体 , 及大加速了蔗类
植物细胞学的研究进程 。 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 我国在这方而大大落后了 。 染色体普查工作
仅仅开始 , 近几年已陆续见到若干有关中国蔽 类植物染色体数 目的报道 , 工作大多集中在 比
京 ( 植物研究所王中仁等 ) 。 矛巨蔽 类植物细胞学除了资料性的染色体 汾查工作外 , 主要任务
是通过杂交实验方法进行种的分类 , 把经典分类学提到应有的水平 。
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沈 阳药学院 、 南京中药学院 、 湖北中医学院等先听进行过这方面
的工作 , 周荣汉等对海金沙 、 石松 、 木贼 、 松叶威 等类群进行 了药理的研究 , 也为分类学提
供 了化学依据 。
重庆师范学院刘承泽 、 张百誉近几年开展 `了鳞毛荻 D : 夕。 tP er 行植物过较化 一川司工酶的研
究 , 已取得 了初步的成果 。
数量分类学的研究在 1 9 8 6年 已有报道 。 于荣敏 、 周荣汉 、 一李铣 《 中国木贼千毕植物的数量
分类学研究 》 为我国蔗类植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 第一楠 文章 。 他们布研究木哦杭物组织形态
学 、 化学等方而的基础上 , 试 图应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 , 对木贼科 E qu i s et o c e 。 。 植物科以下
等级的划分给予定量描述 , 为其系统演化关系提供量的信息。 文中的 结 论 戈卉 了 秦 仁 昌
( 1 9 7 8) 系统中把木贼科分为两个属的处理方法 。
古孩类方面的研究 , 多年来一直有一些新种的零散报道 。 1 9 63年朱家植发 大的 鄂尔多斯
秒楞 , 为中侏罗世地层的秒锣科化石 , 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秒锣科化石 , 殆进一步探讨 内
蒙古鄂尔多斯地区 的古气候提出了新的资料 。
古威类方面 比较系统的工作 , 为古生代 、 中生代 、 新生代的各门类化石的专著— 《 中国植物化石 》 中有关威类植物门的部分。 这些专著汇集 了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以前正式发表
的有关中外文献中涉及我国的材料 , 选辑 了比较重要和可靠的植物化石加以描述 , 还有一些
新属种 。
威 类植物的应用方面 , 迄今在 医药 、 园艺 、 农业 、 轻工业等方面有一些报道 。
医药方面 , 目前都是在高等医药院校中进行这项研究工作 , 如南京中药学院 、 湖北中医
学院等 , 主要进行一些重要的药用威 类植物的药理研究 。 沈阳药学院已编出 《 中国药用孩类
植物名录 》 ( 初稿 ) ( 油印本 , 1 9 8 3 ) , 准备编写 《 中国蔽 类植物药志 》 。 中草药方面 , 自
古至今都应用了一些旅类植物 , 但种类不太多 , 约一 、 二百种 , 这些种类主要有清热解毒 、
2 期 吴兆洪 : 我国蔗类植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 77
舒筋活血 、 驱虫等功效 。
在 国内 , 园艺上栽培作观赏植物的获类并不多 , 只是常见的波士顿蔗 、 巢蔗 、 鹿角蔗 、
铁线旅等 。 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种的丰富程度来看 , 我国的西南和华南是很有潜力的 。
在中国花卉协会领导下 , 为开展蔗类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而成立的群众性专业协
会— 中国荻类植物协会于 1 9 8 7年 7 月 24 一 26 日在杭州召开了成立大会 。 中国荻协以发展商品生产为前进方向 , 标志着我 国藏类植物学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 , 开始旁及到应用技术的
研究 , 开辟我国观赏获类这一新领域的工作 , 也是商品经济在研究工 作中的反映 。 这一发展
不但充实了基础研究的内涵 , 也促使了园艺 、 组织培养等领域的人士向蔽类植物方面发展 ,
增强了观赏蔗类植物的竞争能力 。
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满江红属 月 : ol al 的研究 。 由于这属植物的叶片内有固氮蓝藻
共生 , 为优良的水生绿肥和饲料作物 。 从五十年代 一汗始 , 国外便已对该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
在农业上的应用展开广泛的研究 , 对该属植物的分类 、 形态解剖 、 胚胎 、 生理 、 繁殖 、 利用
等方面均有详细的报道 。 我国自六十年代开始也引入外国的种类 , 许多中等 、 高等学校和科
研单位相继对国产及外国的种类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 现在 已取得了 一些阶段性成果 , 并在我
国南方各省区推广 。
轻工方面 , 利用这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 , 如秒锣科笔直的茎干和鲸口藏的根状茎 一叮作工
艺品 , 一些藤状威类作编织原料等等 。 此外 , /仃些恨状茎富含淀粉的种类可作酿酒的原料 ,
有些种类的嫩叶可作蔬食 , 并能提供出 口 。
关于我国威类植物学的学术活动方面 , 在 “ 文化大革命 ” 之 后 , 曾开过两次全国的学术
讨论会 。 第一次于 1 9 7 9年 10 月19 日至 23 日在浙江临安县西天 目山举行 。 这是我国族类植物学
研究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全国的学术讨论会 , 到会38 人 , 提 交学术论文 27 篇 , 涉及藏类植物的
分类 、 区系 、 生态 、 抱子形态 、 细胞 、 化学成分 、 药用 、 栽培 、 经济利用等方面 , 标志着我
国藏 类植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 第二次全国孩 类植物学学术讨论会于 1 9 8 6
年 7 月 10 日至 15 日在江西庐 山的庐 山植物园举行 , 出席代表34 人 , 提交学术论文 功篇 。 从代
表的来源和论文的内容来看均比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广泛 , 体现了我国放类植物学研究向
着多学科 、 多层次发展 , 达到了新的水平 。
在威类植物学的普及方面 , 《 中国荻类图谱 》 先后共出了五卷 ; 傅书遐 《 中国主要植物州侣州姻民 . .图说 ( 蔽类植物 门 ) 》 ( 1 9 5 7) 是国内第一本采用秦仁 昌 ( 1 9 5 4) 系统的书 , 对普及秦仁 昌系统
起了积极的作用 ; 邢公侠 《 破类名词及名称 》 ( 19 8 2 ) , 包括了 1 4 0 0条名词和 2 5 0 0条名称 , 为
统一汉名提供了讨论的方案 。 洲
族类植物学的教材方面 , 1 9 3 3 年严楚江 《 政类植物形态学 》 一书为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本
中国碳类形态学的教材 ( 1 9 5 9年收入 《 抱子植物形态学 》 中 ) 。 1 9 5 9年陈邦杰和 李正理翻译
出版了 G . M . S m iht 的 《 隐花植物学 》上册 (包括苔鲜植物和威类植物 ) ; 1 9 6 3年李正理翻
译出版了 A . 5 . F os t e r & E . M . G i f f or d , rJ . 的 《 维管植物 比较形态学 》 , 第二版亦 由李
正理翻译并于 1 9 8 3年出版 , 这本教材中荻类植物 占有很大 的份量 。 但遗憾的是 , 迄今还没有
编写出我国自己的荻类植物学教材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填补这个空白 。
关于族 类植物的标本 。 活的标本园迄今仅有华南植物园的孩园 , 此全国唯一 的 威 {园 遭
“ 文化大革命 ” 的毁坏 , 元气大伤 , 至今仍未能恢复 。 腊叶标木在解放后增加迅速 , 北京的
18 7广 西 植 物 8 卷
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木馆的放类标本馆藏已超过 3 1万号 , 是我国藏量最大的蔽类标本室 , 也是
东亚最大 的碳类标本室 。 其次为 昆明 ( 云南大学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成都 ( 中
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 四川大学 ) 、 桂林 ( 广西植物研究所 ) 、 广州 ( 中国科学院华南
植物研究所 和中山大 学 ) 、 厦门 ( 厦门大学 ) 、 南 吕 ( 江西大学 )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 、
南 乐 ( 往办位初研亢不 ) 、 武功 (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和兰州 ( 甘肃 师 范 大 学 )
等 , 这些地方也有一定数呈的收藏 , 且富于地方特色 。
综观我国的胶尖字研究工作 , 目前阶段仍然以分类学的工作为主 , 全国 志 ( 藏 类 植 物
门 ) 还未完成 , 许多地区的植物志正在进行 , 因此分类学这 一 基础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 , 可
以说 , 现在大部分刀 ` } 投到分类学这种情况是符合我国 目前的实际需要的 。 当然 , 我们也已
经有一部分力量从事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工作 , 但这部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 看来工作比
较分散 , 缺乏有组织的协作 。 我国孩类学界眼前还不具备大协作解决同一 !一户心问题的能力 ,
这牵涉到 单待休制 、 单位性质 、 任务及经费来源 、 工作人员的协调等 一系列极为错综复杂的
原 因 , 因此近期还难以出现欧洲同行那样的大协作 , 但将会朝着这样的 目标前进 。 在现在的
条件下 , 同行之 间加强群系 , 不要封锁 , 这可 能是应该做得到的 。 我 国蔽类植物学学术讨论
会开了两次 , 使同行 {、习的互相交流有了良好的开端 , 但重要的是今后的真诚协作 。 秦仁 吕以
自己的系统发育研究力堆础 , 建立了秦仁 昌学派 , 但要完善和巩固它则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
这些工作必须全国同行群策群力 , 而绝非少数单位或人员所能包办胜任的 。 现在科学的发展
甚速 , 已非秦老开 创时期的景象 , 现实关系到秦仁 昌学派的兴亡 , 何去何从 , 不能不谨慎深
思 。 尤其是中年一辈肩土的责任更重 , 这一辈人有义不容辞的承前启后的责任 , 要把秦老开
创 的事业继承下来 , 加以充实 , 将之传给年青一代 , 让年青 一代能在较高的基点上起步 。 可
喜 的是 , 现在我国藏类学界中已有一些中年人 , 自愿放弃写文章的机会 , 却把精力投放到培
养人材方面 , 大力扶掖青年人 , 这种做法是很有远见的 。
六十年来 , 我 国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 _ 仁发表的论文 已接近 2 0 篇 。 但在现阶 段 , 我 国
蔗 类植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处于资料积累的过程 中 , 同时探 索新的研究方法 , 理论工作仍受
到许多条件的限制 , 步子迈得不大 。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培养年青的藏类学工作者 , 这样
秦仁 昌学派才能兴旺起来 。
我国威类植物学的研究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立足 , 是经过秦老毕生的努力奋斗的 。 秦仁
昌在荻 类植物学上的功绩 , 是在于世界性的科属研究 , 他的研究工作 第一次使许多蔗 类植物
的科属稳定下来 , 获得 比较明晰的概念 。 是他的系统使他名扬世界 , 为祖国争得荣誉 。 我们
应该同心协力把秦老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 , 达到更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