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国产列当科肉苁蓉属的分类学研究



全 文 :国产列当科肉苁蓉属的分类学研究
张志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北京 100093)
摘要:本文在详细回顾肉苁蓉属分类历史的基础上 , 对中国列当科肉苁蓉属进行了分类学研究 , 共记载 5种该属植物 ,
并澄清了一些混淆的属的中文名称和错误鉴定。
关键词:肉苁蓉属;列当科;分类;中国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11(2000)05-0336-02
Taxonomy of the Genus Cistanche (Orobanchaceae)in China
ZHANG Zhi-Yun(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 Institute of Botany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93 ,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ed the taxonomy of the Chinese Cischache Hoffmg.et Link(Orobanchaceae).As a result , five species ,
C.sinensis G.Beck , C.lanzhouensis Z.Y.Zhang , C.mongolica G.Beck , C.deserticola Ma and C.salsa(C.A.Mey)G.Beck , occur in
China.
KEY WORDS:cistanche;Orobanchaceae;taxonomy;China
  肉苁蓉属 Cistanche 是 Hoffmannsegg 和 Link(1809)建
立的 ,当时仅记载一种。Walpers(1844 ~ 1845)曾将它作
为鳔苁蓉属(Phelipaea=Phelypaea)的一个组 ,即:Phelipaea
sect.Cistanche Walpers ,这是不恰当的 ,因为肉苁蓉属 Cis-
tanche植物具有总状花序 , 有小苞片 , 而鳔苁蓉属 Pheli-
paea植物则具有单花 , 无小苞片而明显有别 , 后来 , Ben-
tham和 Hookerf.(1876)恢复了 Cistanche Hoffmg.et Link 作
为属的等级 ,奥地利的 G.Beck(1930)发表了世界性的列
当科 Orobanchaceae 专著 , 采用了 Cistanche 这一属名 , 并
一直沿用至今。
“ Cistanche”和“ Phelypaea”的最早中文名称 ,出自侯宽
昭(1958)编著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一书 , 前者被
称为“ 鳔苁蓉属” , 后者被称为“肉苁蓉属” 。马毓泉
(1977 , 1960)研究了中国的肉苁蓉属植物 , 他(1960)根据
我国医学上 、中药上的传统和习惯用法 , 提出应该将这两
个属的中文名称互相交换的意见 , 即:“ Cistanche”称之为
“肉苁蓉属” ,而“ Phelypaea”称之为“鳔苁蓉属” ,这一建议
已被后来的中国学者广泛接受和采纳。
鳔苁蓉属 Phelypaea 是 Linnaeus(1758)建立的(根据
Farr et al., eds., 1979:Index Nominum Genericorum , Vol.3:
1314)。但是 , 在后来不同的文献中 , 出现了一些不正确
的引证 ,例如 , G.Beck(1930)在他的列当科专著中引证为
“ Phelypaea[ Tourn] Desfor.Fl.Atlant , 2:t.60.1800 , 以及在
Hooker et Jack(1895)编著的《Index Kewensis , 1895》一书中 ,
写成“ Phelypaea Tourn ex Linn.Syst.ed.I.1735.”均是不对
的。
此外 , 还有因为不同语言发音上的差别而引起的一
些拼写上的错误 , 例如 , Phelipaea Desfont., Fl.Atlant.2:60 ,
1798(见 Farr et al., eds., 1979:Index Nominum.Genericorum ,
Vol.3:1313), 以及 Phelipea Person , Syn.Pl.2:181.Nov.
1806)(见 Farr et al., eds., 1979:Index Nominum.Generico-
rum , Vol.3:1313),也都应该是 Phelypaea的异名。
G.Beck(1930)在列当科专著中记载鳔苁蓉属 Phely-
paea 共有两种:P.coccinea Poiret , 分布于伊朗(Persien),
P.tournefortii Desf., 分布于前苏联的库地斯坦(Kurdis-
tan)。对于鳔苁蓉属 Phelypaea 在中国是否有分布的问
题 , 一直未有人做过深入考证。H.Leveille(1916)在列当
科下发表了 Mairella这一新属 , 仅记载一种:Mairella yun-
nanensis Levl., 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的“Ta-Hai-Tse”(E.E.
Maire , collecting number unknown , May , 1912)。胡先(Hu ,
1925)根据 H.Leveille(1915-1916)的报道 , 将 Mairella
yunnanensis Levl.新组合到 Phelipaea 属中 , 即:Phelipaea
yunnanensis(Leveille)Hu。马毓泉(1960)亦根据上述文献
的报道 , 认为“ Phelypaea 我国只一种(即 Phelipaea yunna-
nensis(Leveille)Hu , 产云南” 。 经作者认真考证 , 发现 H.
Leveille(1915-1916)在他所发表的 Mairella 属下所记载
的唯一一种植物:Mairella yunnanensis Leveille , 根据其文
字描述和图 , 实际上应该是茄科 Solanaceae 茄参属 Man-
dragora 的茄参 Mandragora caulescens C.B.Clarke(Zhang et
al., 1994;匡可任 , 路安民 , 1978), 应予更正。也就是说 ,
鳔苁蓉属在中国无分布。现将作者(张志耘 , 1998;Zhang ,
1990;张志耘 , 1984)对我国肉苁蓉属 Cistanche 的分类研
究结果总结如下。
肉苁蓉属
336 Th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 Vol.18 2000 No.5
Cistanche Hoffm.et Link , Fl.Port.1:319.tab.63.
1809.
本属约有 20余种 , 分布于欧 、亚洲温暖的干燥地区 ,
自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 , 经非洲北部 、亚洲的阿伯半岛 、
伊朗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北部 , 到我国西北部 、前苏
联中亚地区和蒙古。我国有 5 种 , 分布于内蒙古 、宁夏 、
甘肃 、青海以及新疆等地。
1 沙苁蓉
Cistanche sinensis Beck in Engler , Pflanzenr.IV.261
(Heft 96):38.1930.Parasitic on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Cheng , Caragana tibetica Komar., Potaninia mon-
golica Maxim., Salsola passerina Bunge ,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and Zygophyllum xanthoxylum(Bunge)Maxim.
2 兰州肉苁蓉
Cistanche lanzhouensis Z.Y.Zhang , Bull.Bot.Res.4
(4):114.fig.1-6.1984.----Cistanche ningxiaensis
D.Z.Ma &J.A.Duan in Acta Bot.Bor.-Occid.Sin.13
(1):75.1993.
Slopes;Gansu , S Nei Mongol , Ningxia(S and EMongoli-
a).
3 管花肉苁蓉
Cistanche mongolica Beck in Engler , Pflanzenr.IV.261
(Heft 96):34.1930.
Sandy places;ca.1200 m.S Xinjiang(Afghanistan , In-
dia , Kazakstan , Kyrgyzstan , Pakistan , Tajikistan , Turk-
menistan , Uzbekistan;SW Asia).
4 肉苁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 Acta Sci.Nat.Univ.Intramon-
gol.1960(1):63.fig.1.1960.
Sandy places;200-1200 m.Gansu , Nei Mongol , Ningx-
ia , Xinjiang(Mongolia).
5 沙苁蓉
Cistanche salsa (C.A.Mey)Beck in Engler &Prantl ,
Nat.Pflanzenfam.4(3b):129.1895 Slopes;700-2700 m.
Gansu , Nei Mongol , Qinghai , Xinjiang (Kazakstan , Kyrgyzs-
tan , Mongolia , Tajikistan , Turkmenistan , Uzbekistan);SW A-
sia.
Parasitic on species of the Chenopodiaceae.
收稿日期:2000-08-28
菘蓝下胚轴组织培养研究
陈 薇1 , 杜利云2 , 寸守铣1 , 赵丰萍1(1.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昆明 650011;2.云南省药物检验所 ,昆明 650011)
摘要:以菘蓝下胚轴为实验材料 , 分析比较了 5种植物激素 2.4-D、NAA、6-BA、ZT、KT、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的影响。经方差分析 ,在这 5 种激素中 ,生长素 2.4-D、NAA对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影响极大 , 达到极显著
水平 , 并决定下胚轴脱分化及再分化的趋势 , 而细胞分裂素 6-BA、ZT、KT 对其诱导和分化影响较小 , 未达到显著水
平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之间的互作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实验还确定了菘蓝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最佳激素
配比。
关键词:菘蓝(板兰根);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11(2000)04-0337-03
  菘蓝(Isatic indigotica)属十字花科菘蓝属二年生植
物 ,俗称板兰根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 、止血之功效 , 对多
种细菌性 、病毒性疾病如流感 、流脑 、肺炎 、肝炎等有良好
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 。板兰
根含有多种氨基酸 、谷甾醇 、靛青 、靛玉红等多种药用成
分。菘蓝同时也是一种油料作物 ,其种子含有油酸 、亚油
酸等多种脂肪酸 ,而且其农艺性状好 , 抗病力强 , 在作物
育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国内外有关菘蓝组织
培养的报道较少。本文以菘蓝下胚轴为实验材料 , 对其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 为运用生
物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菘蓝种子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提供。
1.2 培养基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 , 附加不同激素及 3%蔗糖和
0.8%琼脂粉 , pH5.8
1.3 愈伤组织诱导
菘蓝种子经常规表面灭菌后 ,接入无激素 MS 培养
基中 , 培养 7天后 , 切取中上部下胚轴 ,将其切成 3-5mm
的小段 , 接入附加不同激素比例的培养基中。 培养物置
温度 26℃(+2℃),连续散光照射的培养箱中 , 培养 25 天
后 , 统计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 数据经转换后 , 进行方差
分析。
1.4 植株再生
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 , 诱导分化再生
337药学实践杂志 2000 年第 18卷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