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49
LA Plants
一代宗师、著名园林花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近日不
幸逝世,令人不甚悲痛。我作为先生培养的博士之一,回首往事,历历在
目,是他引导我走入了园林这个大家庭,是他坚定了我选择蜡梅作为主要
的研究方向之一的决心,并将之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
1987年,当陈先生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首次讲述《花卉品种分类学》
的时候,我就被先生渊博的学识、豁达的为人以及强烈的爱国心所感染。
1989年,当中国梅花蜡梅协会成立以及首届全国梅花蜡梅展览在北京举
办之际,我有幸参加此次盛会,并且将我硕士期间对于长江三峡地区蜡梅
种质资源调查的结果整理成了一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得到了先生
的肯定,展览期间,先生旺盛的精力以及对于推广传统名花——梅花、蜡
梅的拳拳之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在那时,我下定决心要考先生的博士
研究生,几经蹉跎,直到1995年,我才正式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因
而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教诲,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博士在读期间,陈先生阐述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时的忧
虑,介绍其研究的金花茶、地被菊、梅花等我国特有资源时的自豪,谈论
国花时的无奈,顶着烈日带着我一起到苗圃地进行地被菊的观测与新品种
选育时的饱满热情,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他高屋建瓴的思考、脚
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
Research Advances on Calycanthaceae
摘 要:综述了蜡梅科植物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蜡梅科有夏蜡梅属、蜡梅属,夏蜡梅属有3个种1个变种,蜡梅属有4个种1个变
种。蜡梅品种分类系统几经调整,就目前来看,将之分为素心蜡梅品种群、晕心蜡梅品种群以及红心蜡梅品种群更为适宜;新
品种选育主要利用实生选种、芽变以及杂交的方式获得。繁殖包括播种繁殖与无性繁殖。蜡梅科植物的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及
苯环型化合物等为主,非挥发性成分则主要含有生物碱、香豆素类、黄酮类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应用到蜡梅研究中。在蜡梅
的开发利用方面,在盆景制作、切花生产及保鲜、花茶加工工艺、香精及其药用开发技术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
关 键 词:园林植物;蜡梅科;种质资源;基因克隆;研究进展;应用
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8-0049-05
中图分类号:S 688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7-16; 修回日期:2012-08-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72019)资助
Abstract: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Calycanthacea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Calycanthaceae included two genera: Calycanthus
and Chimonanthus. In Calycanthus there are 3 species and 1 variety, while 4 species and 1 variety exist in Chimonanthus. Furthermore
the cultivars of Calycanthus praecox were classified into Concolor Group, Intermedius Group and Patens Group. The breeding methods
mainly applied in this family included seedling selection, bud mutation and hybridization. The seed propagation and asexual propagation
were used in this family.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in the family mainly included terpenoids and benzenoids. The non-volatile compounds
were alkaloids, coumarins, flavonoids and so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was used in the recent studies of the family.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 praecox, the progresses were obtained in miniascaping, culti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ut flow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cented tea, exploitation of essence and medicine.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s; Calycanthaceae; germplasm resource; gene clone;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陈龙清 / CHEN Long-qing
踏实地的作风,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显得尤其宝贵!
感谢陈先生,在我论文选题的过程中,让我继续蜡梅方面的研究,并
从宏观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议,在具体实施中,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也正
因为如此,使我能把自己的思考灌注到我的研究中,正是博士期间的研究
基础奠定了我以后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在读期间还是工作后,先生总能给
予学生持久的关注与指导,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无论是在人生还是科研
的道路上,他的指导、谈话,总能使人有拨云见日的豁朗感,他的去世,
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益友!我们永远怀念他!
谨以此文献给可亲可敬的导师——陈俊愉院士,并作为此文的引言!
1 蜡梅科的分类与资源分布
蜡梅科(Calycanthaceae)植物有2个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美洲北
部,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虽然关于其分类存在争议,但目前比
较认可的观点是,夏蜡梅属有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西美蜡
梅(C. occidentalis)及变种光叶红(C. floridus var. oblongifolius),自然
分布于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该属另一种夏蜡梅(C. chinensis)为我国特
有,仅分布于浙江省大明山、顺溪县和天台县等地,分布面积小[1-2],属
50
风景园林植物
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
蜡梅属植物为我国特有属,虽然关于其种类存在争议,但得到公认的
有4个种,其中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自然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
东部、湖南西北部及贵州等地区,近年来在陕西南部、 河南南部和浙江西
北部等地也发现了野生资源[3-6]。山蜡梅(C. nitens)自然分布于湖北宜昌,
湖南新宁、江华,广西阳朔、江西南部、福建武夷山及浙江等地[7-8]。 柳
叶蜡梅(C. salicifolius)分布于安徽东南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浙江中南部
等山区[7, 9]。西南蜡梅(C. campanulatus)自然野生分布于云南禄劝、麻栗
坡及贵州南部等地[7]。而从目前看,突托蜡梅(C. nitens var. grammatus)
作为一个变种更为适宜研究,仅分布于江西安远地区。
2 蜡梅的品种分类系统及其品种资源调查
宋·范成大曾在《梅谱》中记载‘狗蝇’‘磬口’和‘檀香’梅这
3个品种,北宋·苏轼还曾在《次履常蜡梅韵》中提到‘玉蕊和’和‘檀
心’2个品种。近代黄岳渊在《花经》中根据花被片的颜色将蜡梅分为素
心种和晕心种,归纳了花型的圆瓣、尖瓣、磬口、翻口等变化。在黄岳渊
首次提出品种分类体系后,品种分类的标准几经变化。
冯菊恩[10]以花期、内被片颜色、花径大小、花被颜色、盛开期花被张
开情况、花香等性状作为分类标准;赵天榜等[11]在《中国蜡梅》里采用了
三级标准的分类体系,整理出4个蜡梅品种群、12个蜡梅品种型、165个蜡
梅品种;陈龙清等[12]以花的大小、花被片的伸展方式及被片形状的花型、
花被片颜色和内被片紫纹4个性状确立了蜡梅的四级分类标准,而后,又基
于“二元分类”[13]确立了新二元分类体系,以种型、花的大小和花内被片
紫红色斑纹状况的三级分类标准[14];赵凯歌等[15]根据Q型聚类将原16个性
状主成分归纳为6个,并提出用中轮花被片长度代替花径来度量花的大小,
并将花大小作为蜡梅品种分类的第1级分类标准。
由于蜡梅无论是花型、花色、内被片的颜色以及花大小均存在连续
变异,但相对来说,内被片的颜色变化更为明显,易于应用,而且在实际
生产中,也多以此来辨别蜡梅品种,因而将蜡梅品种分为素心蜡梅品种群
(Concolor Group)、晕心蜡梅品种群(Intermedius Group)以及红心蜡梅品种
群(Patens Group)更为适宜,这也符合《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
我国蜡梅品种资源较丰富,鄢陵记载有‘金莲花’蜡梅、‘虎蹄’蜡
梅、‘夹心’蜡梅等[16];卢毅军等调查了杭州市的品种,记载品种50个[17];
孙钦花调查记载南京蜡梅品种87个[18];谢贵霞调查整理武汉蜡梅品种89
个[19]。本文作者与上海蜡梅研究所合作调查了嘉定区的蜡梅品种,记载了
蜡梅品种83个。但总体来说,目前记载标准不统一,同物异名、同名异
物的现象仍然存在,亟需整理。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品种选育主要利用实生选种、芽变以及杂交的方
式。就远缘杂交来看,夏蜡梅属取得了突破,Lasseigne等成功将夏蜡
梅与美国蜡梅进行杂交并从子代中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并将其命名为
‘Hartlage Wine’[20]。Ranney和Eaker从夏蜡梅与美国蜡梅、夏蜡梅
与西美蜡梅的杂交后代进行杂交而育出新品种 ‘Venus’,该品种花盛
开时大如玉兰,外被片白色,内被片黄紫交错,带有草莓、柠檬等水果
香[21]。在美国蜡梅中,还选育了‘Athens’(花黄色,花香)、‘Michael
Lindsey’(花紫红色,花香)及叶背紫红色的‘Purpureus’等品种。
3 蜡梅科植物的繁殖
3.1 实生播种繁殖
蜡梅科植物的实生播种,可采取即播和春播 2 种方式。即播也就是随
采随播,发芽率明显高于春播,出土期比春播快 10 倍左右 [22]。吴健忠对
不同储藏年限的蜡梅种子作发芽试验,发现储藏期长,发芽力明显降低 [23]。
如需采用春播的方法,种子可于室温干燥环境储藏,少数拌湿沙露天
层积储藏[22]。但干藏的种子应避免失水过多,因为过于干燥会影响种皮的
透水性致使不易萌发或失去发芽力[23]。为打破蜡梅种子的休眠,还可在储
藏期间采用20℃处理12周加5℃处理8周的方式,之后播种于23℃的环境中
发芽率将高达90%[24]。春播的时间以次年3月中旬为宜,播种前可用清水
浸种11~12h,夏蜡梅播种前可用温水浸种24h以保证较高的出芽率[25]。
3.2 蜡梅科植物的无性繁殖研究
包括传统的嫁接、扦插、分株等繁殖方式和以组织培养为手段的离体
培养快繁技术。
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生根能力强,适用于扦插繁殖,而蜡梅、夏蜡梅、西南
蜡梅扦插繁殖难以生根,张若惠发现用生根粉对上述3个种的生根有较好的促进
作用[22],但是距商业生产还有差距。美国蜡梅‘Venus’可通过茎扦插生根的
方式繁殖,5 000~10 000ppm吲哚基丁酸的处理有良好的诱导生根效果[21]。
对于这些扦插难以生根的种类,以分株法、压条法、嫁接法应用较
多,其中嫁接法是主要的繁殖手段,也是制作盆景的重要方法。颜景惠通
过多年的研究成功采用嫩枝腹接的方法将夏蜡梅的嫩枝嫁接倒蜡梅实生
苗上,成活率达53%[26]。杜永芹等以上海外冈的优良切花蜡梅品种为材
料,研究了枝接的切接法和芽接嵌芽接法2种嫁接方法,切接法的成活率
高达66.2%[27]。
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快繁体系取得了很多进展。兰伟以夏蜡梅当年
嫩枝为外植体,应用改良 MS 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25]。顾福根筛选出了夏蜡梅嫩枝最佳配比的增殖培养基为 MS 培养
基附加 6-BA2.0mg/L 和 NAA0.1mg/L,而生根培养基则是 1/2MS
加 IBA0.5 mg/L 较为适宜 [28]。Kozomara 等以蜡梅春芽为试验材料,
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发现,增殖培养基应采用含有 0.5mg/L 的 6-BAMS
培养基,2.0mg/L 的 IBA 则对生根有最佳促进作用,并且 0.1% 的活性炭
可以明显改良实验结果 [29]。陈丹维等以春季和夏季蜡梅基部萌条的顶芽、
茎尖、茎段为外植体,选用含 6-BA2.0mg/L 和 ZT0.5mg/L 的 MS 培养
基进行初代培养、含 6-BA1.0mg/L 和 IBA0.1 mg/L 的 1/2MS 培养基进
行继代培养,含 IBA0.1mg/L 的 1/2MS 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从而建立了
蜡梅快繁体系 [30]。
4 蜡梅科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4.1 蜡梅科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蜡梅花香馥郁,开发前景广阔。美国蜡梅花香成分含蒎烯、桉树脑、
51
LA Plants
楚川等对夏蜡梅的3个居群进行RAPD分析,发现夏蜡梅的遗传多样性情
况与蜡梅、山蜡梅居群相似,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内,居群间也出现了一
定程度的分化,并分析了其濒危原因,提出了保育策略[1]。
对于蜡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也取得进展。赵凯歌等首次利用
ISSR与RAPD分子标记对不同地域的蜡梅种质进行了分析,聚类结果表
明蜡梅花色、花大小和被片形状与分子标记间关联没有规律,发现了某些
品种的特异性带和特异性缺失带,说明利用分子技术鉴定蜡梅品种有可行
性[53]。周明芹等利用AFLP标记对不同栽培区的蜡梅种质进行分析也得到
了相似的结果[54]。
对于浙江蜡梅(C. zhejiangensis)和突脱蜡梅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
结合形态以及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叶被有无白粉和叶形大小这2个性
状还不足以成为新种成立的依据,支持将后两者归并入山蜡梅[8,52]。
5.2 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蜡梅基因的分子克隆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向林等克隆出了花香关
键基因倍半萜类化合物前体法呢基焦磷酸的合成酶CpFPPS和水杨酸羧
基位转移酶CpSAMT,为研究蜡梅科植物花香散发机理、生物合成以及
品种选育改良提供基础[55-56]。眭顺照等克隆获得了与抗蚜和抗蛞蝓相关
蜡梅凝集素基因[57-58],并鉴定出9条与抗寒相关的候选基因片段、11条花
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片段[59]。此外,Wang等克隆得到了开花时期和器官
发育的调控基因CpAGL6,Zhang S.H.等克隆了生长发育和抗冻害相关
的质基丁质酶基因CpCHT1,Zhang L.H.克隆了抗旱相关的硫酯酶基因
CpFATB等[60-62]。
为了获得大量的候选基因片段序列,杨楠等以研究蜡梅花香花色为
目的,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蜡梅花发育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进行高
通量测序,对序列进行组装拼接获,建立起蜡梅花瓣转录组数据库[63],
鉴定出花香萜烯类物质合成相关Unigene286个,花色代谢合成相关的
Unigene105个,生物碱类合成相关Unigene123个,为后期花香花色关
键基因的克隆分离鉴定指明了方向。
为了探寻未知的关键基因,陈丹维等以研究花色、花香和花型为目
的,通过对目的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基因型进行杂交,构建拟侧交F1代作
图群体,从而获得了第一张蜡梅遗传连锁框架图谱[64],作为后期实验精细
作图、QTL分析、关键基因分子克隆的重要基础。
6 蜡梅的开发利用及相关技术发展
近年来,将蜡梅专类园的建设与产业示范、休闲观光相结合成为热
点,成都的幸福梅林、上海的外冈蜡梅园等均发展迅速。
在蜡梅盆景开发方面,雍来云、章永萍等按照画梅技法和盆栽观赏要
求培育出的盆景树冠枝疏且壮,着花小而稀[65-66],颇受人们喜爱,在河南
鄢陵、湖北保康、重庆、成都等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盆景或桩景出售。每2
年一度的梅花蜡梅节会展出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蜡梅盆景[67]。
蜡梅花茶是我国特产的稀有花茶类别,有关蜡梅花茶加工技术的研究
已有30年的历史。重庆市茶叶研究所以生产的春季针形名优绿茶“永川
秀芽”一级为素坯,配以适量的蜡梅花,加工工艺包括鲜花采收和处理、
龙脑、乙酸龙脑酯、水杨酸、芳樟醇,其中桉树脑是主要成分[31]。蜡梅属
植物含有叶蒎烯、桉叶素、柠檬烯、芳樟醇、樟脑、龙脑、异龙脑[32],其
中蜡梅的花香挥发物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芳樟醇、苯甲醇、榄香醇、
石竹烯和榄香烯等[33-35]。
蜡梅科植物的果和叶中也存在着大量挥发物。Akhlaghi从光叶红蜡梅
叶精油中鉴定出来1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前盖介烯B、异龙脑甲基乙酸乙
酯、醋酸冰片酯和莰烯等[36]。Wang等对蜡梅果和叶的挥发物进行了提取
和分离鉴定,得到了5种倍半萜,2种苯丙氨酸化合物[37]。詹忠根从山蜡
梅的叶挥发油中主要含萜类化合物,以桉叶醇含量最高[38]。史小娟等发现
柳叶蜡梅叶挥发油主要含黑蚁素、桉树脑等[39]。夏蜡梅叶精油中存在挥发
物质,其中倍半萜类含量最高,如香叶醇乙酸酯、萜品醇、榄香烯等,还
有较多的含氮化合物[40]。
曹耀等以蜡梅花蕾为材料,利用2种不同萃取条件的超临界CO2分离
并鉴定其中45种化学成分,并发现不同萃取条件下蜡梅花蕾挥发油成分
差异明显[41]。Li等测定了不同花期的挥发物成分,发现其含量会随花期的
不同而改变,如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的含量在花芽期最大并随着花的开放
而减少,乙酸苄酯的含量则是在开花末期含量最高[42]。舒任庚等(2010)
对山蜡梅挥发油成分进行测定,发现采收时间对成分含量影响较大, 而提
取方法对成分组成有一定的影响[43]。
4.2 蜡梅科植物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蜡梅科植物的非挥发性成分有生物碱、香豆素类、黄酮类等[32],其中黄
酮类是花色合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蜡梅科植物花色色素的研究报
道不多,初步鉴定分析,其主要成分是类黄酮类和花青素类物质[44-45]。美国
蜡梅花被片色素成分含花青苷类化合物[44],蜡梅和山蜡梅花中被片主要含
类黄酮,内被片含花青苷和类黄酮的混合物[45]。其中花青苷为:矢车菊素
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黄酮醇为:槲皮素3-O-芸香
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槲皮素苷元[45-47]。
蜡梅科植物因富含丰富的生物碱、香豆素而大多被作为药用植物。
例如,美国蜡梅属与蜡梅属植物含美洲蜡梅碱和蓝肌醇,柳叶蜡梅和
西南蜡梅的叶含桉叶素、龙瑙及茨烯[9],山蜡梅的叶含有蜡梅碱、槲皮
素、山萘酚[32, 48],蜡梅种子中含蜡梅碱(D-Calycanthine)和叶坎生
(L-folicanthine) [49-50], 果和叶中含多种聚胺类生物碱、配糖类生物
碱[48],还有根含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32]。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蜡梅属研究中的应用
5.1 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
陈龙清利用RAPD对蜡梅属的11个自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
现蜡梅居群间分化不明显,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率较其他种更为频繁,其变
异主要来自居群内,而在山蜡梅、柳叶蜡梅以及西南蜡梅中则不一样[4]。
赵冰和张启翔对7个蜡梅野生种群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蜡梅不同种
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种群内遗传变
异大于种群间遗传变异[51]。周明芹[8]、李响[52]等利用AFLP、RAPD等对
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种群间遗传分化较明显。范
52
风景园林植物
茶花拼和、通风散热、起花复火、续窨提花、匀堆装箱6道工序[68]。庞
晓莉等对窨制工艺中的4个因素对蜡梅花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工
艺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茶坯含水量11.00%、配花量43.10%、窨制温度
11~12℃ 、窨制时间31.30h,其中配花量对花茶品质的影响最大[69]。在
蜡梅花材的选择上,则以素心盛开期的蜡梅花为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盛开期的素心蜡梅和乔种蜡梅鲜花酿制的花茶鲜灵、幽香持久而且滋味鲜
醇,而红心品种则不适用于蜡梅花茶的生产[70]。
蜡梅也是极佳的香精、精油和香水的原料,在保健、美容、农业和
食品工业等方面具有开发潜力。蜡梅精油的提取方法较多采用水蒸气蒸馏
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蒸馏溶剂同时萃取法。除此以外,树脂吸附法因对
头香的提取效果较佳而被应用于生产头香精油,提高产量,阳离子交换树
脂和凹凸棒石是理想的蜡梅头香吸附剂[71]。目前,蜡梅香精的相关产品正
在逐步进入市场。中国郑州邦和药业研究院历经多年研究终于在蜡梅香精
油提取上取得成功,并深加工香精油开发生产护肤霜等系列产品[72]。重庆
的蜡梅酒注册了“御临河”“雾都牌”商标,已在国内上市[73]。
蜡梅还是名贵药材,其中富含的生物碱、黄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成
分还具有优良的药用价值,有抗菌、降压、增强免疫的作用[32]。蜡梅花煎
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蜡梅研制的止咳露和蜡梅解毒汤治
疗小儿毒热重症型水痘的研发等已有报道[73]。山蜡梅在民间广泛用于防治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32],柳叶蜡梅多作茶饮品,具有解表祛风清热解毒等功
能,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74]。
蜡梅作为切花材料,瓶插寿命长。最具观赏效果的蜡梅切花品种应花
型奇特、花香气浓郁、花期接近节日并且花朵密度高[75]。因此,蜡梅切花
的生产中切花品种的选择和后期的修剪至关重要。徐薇玉等选择江苏省如
皋市的‘扬州黄’,通过嫁接技术以保持品种优良观赏特征的稳定性,并
对不同的修剪方式进行了试验,发现隔年重剪的花后修剪方式能获得长度
适中、花量丰富的花枝。 这种修剪方式可以使蜡梅植株隔年生产一次鲜切
花,均衡田间的交替重剪就可以均衡蜡梅切花生产的大小年[76]。品质一级
的切花应整体感、新鲜度极好,花型优美、花大、花蕾饱满、花色纯正艳
丽、浓香、无病虫害、无药害冻害、机械损伤[77]。国内关于蜡梅鲜切花的
保鲜技术已有多篇报道,包括预处液、保鲜剂和超声波处理等[78-80],此外
还有专用于储藏保鲜的冷风库设备的应用[73]。重庆、成都、上海等地早已
开始大力开发蜡梅切花,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67]。
注: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响协助完成此篇论文。
[5] 赵冰,张启翔.中国蜡梅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J].广西植物,2007,
27(5):730-735.
[6] 伍碧华,徐恒伟,明军,等.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J].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2009,28(5):33-36.
[7] 陈龙清,陈俊愉.蜡梅属植物的形态、分布、分类及其应用[J].中国园林,
1999(1):76-77.
[8] Zhou M Q, Chen L Q, Ruan R.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complex revealed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2(136): 38-42.
[9] 张若蕙,刘洪谔,沈湘林,等.世界蜡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0] 冯菊恩,陈映琦.苏州蜡梅的调查[J].上海农业科技,1986(6):3-4.
[11] 赵天榜,陈志秀,高炳振,等.中国蜡梅[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78-90.
[12] 陈龙清,鲁涤非. 蜡梅品种分类研究及武汉地区蜡梅品种调查[J].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1995,17(S1):103-107.
[13] 陈俊愉.“二元分类”:中国花卉品种分类新体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20(2):1-5.
[14] 陈龙清,赵凯歌,周明芹.蜡梅品种分类体系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S1):88-90.
[15] 赵凯歌,虞江晋芳,陈龙清.蜡梅品种的数量分类和主成分分析[J].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2004,26(S1):79-83.
[16] 赵冰,张启翔.鄢陵和静观蜡梅品种资源的比较分析[J].北方园艺,2007(4):
155-158.
[17] 卢毅军,胡中,应求是,等.杭州市蜡梅品种资源调查与分类[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2010,32(2):151-156.
[18] 孙钦花.南京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9] 谢贵霞.武汉地区蜡梅品种调查及蜡梅专类园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
学,2011.
[20] Lasseigne F T, Fantz P R, Raulston J C, et al. Sinocalycalycanthus raulstonii
(Calycanthaceae): A new intergeneric hybrid between 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 and
Calycanthus floridus[J]. Hortscience, 2001, 36(4): 765-767.
[21] Ranney T, Eaker T. Hybrid Calycanthus plant named Venus. US: pp15925[P].
[2005-08-23].
[22] 张若惠,刘洪谔,沈锡康.八种蜡梅的繁殖[J]. 浙江林业科技,1994,14(1):
1-7.
[23] 吴健忠.蜡梅种子的繁殖和实生选择[J].中国园林,1990,6(4):27-29.
[24] Tang A, Tian M. Breaking combinational dormancy in seeds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L[J].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8(3): 551-558.
[25] 兰伟.夏蜡梅繁殖技术研究[J].植物杂志,2001(6):26.
[26] 颜景惠,李斌.嫩枝腹接夏蜡梅[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增刊2):233-236.
[27] 杜永芹,程勤贤,程秋华,等.沈佩华嘉定外冈蜡梅的繁育技术研究[J].上海农
业学,2011,27(1):129-132.
[28] 顾福根,万志刚,孙丙耀,等.夏蜡梅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J].园艺学报,
2007(2):324.
[29] Kozomara B, Vinterhalter B, Radojevic L,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L.), a winter flowering ornamental shrub[J].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 2008, 44(2): 142-147.
[30] 陈丹维.蜡梅离体培养和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1] Miller E R, Taylor G W, Eskew M H. The volatile oil of Calycanthus floridu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14, 36(10): 2182-2187.
[32] 肖炳坤,刘耀明.蜡梅属植物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
研究与实践,2003(2):59-61.
[33] Deng C, Song G, Hu Y. Rapid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flowers by HS-SPME-GC-MS[J]. Z Naturforsch C,
2004, 59(9-10): 636-640.
参考文献:
[1] Fan C C, Pecchioni N, Chen L Q. Genetic structure and proposed conservation
s t ra tegy for natura l popula t ions of Calycanthus chinens i s Cheng et S . Y.
Chang(Calycanthaceae)[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08, 88(1): 179-186.
[2] 高政平.夏蜡梅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J].北方园艺,2010(22):199-201.
[3] 李烨,李秉滔.蜡梅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J].广西植物,2000,20(4):
295-300.
[4] 陈龙清.蜡梅属的物种生物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8.
53
LA Plants
[34] Farsam H, Amanlou M, Taghi-Cheetsaz N, et al.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 of
Chimonanthus fragrans flowers population of Tehran[J]. Daru-Journal of Faculty of
Pharmacy, 2007, 15(3): 129-131.
[35] 周明芹,向林,陈龙清.蜡梅花香及花色色素成分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
学报,2007(S1):22-25.
[36] Akhlaghi H, Kakhky A M, Fazel-Hashemi S.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Leaves of Calycanthus floridus L. var. oblongifolius (Nutt.) DE
Boufford & SA Spongberg from Iran[J].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Bearing Plants , 2010,
13(3): 322-325.
[37] Wang W X, Cao L, Xiong J, et al. Constituents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wintersweet)[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 2011, 4(3): 271-274.
[38] 詹忠根,徐程.山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
1168-1170.
[39] 史小娟,潘心禾,张新凤,等.柳叶蜡梅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9):129-132.
[40] 倪士峰,潘远江,傅承新,等.夏蜡梅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J].分析化
学,2003,31(11):1405.
[41] 曹耀,刘祝祥,田向,等.腊梅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
2010,14(5):398-401.
[42] Li Z G, Cao H, Lee M R, et al.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in Different Florescence and QSRR Study of GC
Retention Indices[J]. Chromatographia, 2009, 70(7-8): 1153-1162.
[43] 舒任庚,李莎莎,张普照.采收时间及提取方法对山蜡梅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9):761-765.
[44] Collins R P, Chang N. Anthocyanins in Calycanthus floridus [J].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 , 1969: 633.
[45] Iwashina T, Konta F, Kitajima J. Anthocyanins and Flavonols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Calycanthaceae) as Flower Pigments[J].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2001,
76(3): 166-172.
[46] 葛雨萱,王亮生,徐彦军,等.蜡梅的花色和花色素组成及其在开花过程中的
变化[J].园艺学报,2008(9):1331-1338.
[47] 周明芹,陈龙清.蜡梅花色色素种类的初步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1):107-110.
[48] Zhou B, Tan M, Lu J F,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active
compounds in Chimonanthus nitens by double-development hptlc and scanning
densitometry[J]. Chem Cent J , 2012, 6(1): 46.
[49] Zhang J W, Gao J M, Xu T,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Alkaloids from the Seeds
of Chimonanthus praecox[J].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2009, 6(6): 838-845.
[50] Kitajima M, Mori I, Arai K, et al. Two new tryptamine-derived alkaloids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L concolor[J]. Tetrahedron Letters, 2006, 47(19): 3199-3202.
[51] 赵冰,张启翔.利用AFLP分子标记探讨蜡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
报,2007,27(11):4453-4459.
[52] 李响,周明芹,赵凯歌,等.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S1):111-117.
[53] Zhao K G, Zhou M Q, Chen L Q.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crimination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germplasm using ISSR and RAPD markers[J].
Hortscience, 2007, 42(5): 1144-1148.
[54] Zhou M Q, Zhao K G, Chen L Q,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Calycanthaceae
accessions estimated using AFLP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 2007, 112(3):
331-338.
[55] 向林.蜡梅花香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56] Xiang L, Zhao K G, Chen L Q.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 ion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 gene and its possible
involvement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loral volatile sesquiterpenoids[J]. Plant Physiol
Biochem, 2010, 48(10-11): 845-850.
[57] 眭顺照.蜡梅开花过程中基因表达的 ESTs 分析与凝集素基因功能的初步鉴定
[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8] 眭顺照,李琳莉,祝钦泷,等.蜡梅凝集素基因克隆及其对蚜虫、蛞蝓抗性分
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58-368.
[59] Sui S, Luo J, Ma J, et al.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Wintersweet) Flowers for Discovering Stress-
Responsive and Floral Development-Related Genes[J]. Comp Funct Genomics , 2012:
134596.
[60] Wang B G, Zhang Q, Wang L G, et al. The AGL6-like Gene CpAGL6, a
Potential Regulator of Floral Time and Organ Identity in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1, 30(3): 343-352.
[61] Zhang S H, Wei Y, Liu J L, et al. An apoplastic chitinase CpCHT1 isolated from
the corolla of wintersweet exhibits both antifreeze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J]. Biologia
Plantarum, 2011, 55(1): 141-148.
[62] Zhang L H, Jia B, Zhuo R Y, et al. An Acyl-acyl Carrier Protein Thioesterase
Gene Isolated from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 CpFATB,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 (Nicotiana tobaccum)[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1, 30(2): 433-442.
[63] 杨楠,赵凯歌,陈龙清. 蜡梅花瓣转录组数据分析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研
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S1):104-107.
[64] Chen D W, Chen L Q. The first intraspecific genetic linkage maps of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based on AFLP and ISSR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24(1): 88-94.
[65] 雍来云,张建中,陈长坡.蜡梅盆景快速造型[J].中国花卉盆景,1992(9):20.
[66] 章永萍,章先禄.蜡梅盆景的制作与管理[J].上海农业科技,2003(1):91-92.
[67] 周明芹,陈龙清,李秋杰.蜡梅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湖北农业科学,2009,
48(11):2874-2877.
[68] 袁林颖,周正科,钟映富,等.名优蜡梅花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点[J].福建茶
业,2005(1):26.
[69] 庞晓莉,司辉清,李永菊.窨制技术因子对蜡梅花茶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
2007,27 (4):316-322.
[70] 周继荣,倪德江.蜡梅不同品种和花期香气变化及其花茶适制性[J].园艺学报,
2010,37(10):1621-1628.
[71] 吕金顺. 蜡梅花头香的富集及其化学成分研究[J].精细化工,2007,24(4):367-
371.
[72] 李国伟. 鄢陵召开蜡梅香精油提取成功及产业化生产立项论证会[J].中国花卉
园艺,2011(7):40.
[73] 芦建国,郑忠明.蜡梅的应用开发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S2):
191-193.
[74] 潘心禾,史小娟,张新凤.斯金平柳叶蜡梅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
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1):99-102.
[75] 王菲彬,芦建国.蜡梅切花观赏特性的综合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05,
19(5):25-27.
[76] 徐薇玉,程勤贤,张伟,等.切花蜡梅的修剪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S2):171-173.
[77] 程勤贤,杜永芹,田晓龙,等. 上海地区切花蜡梅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J].上
海农业学报,2011,27(4):144-147.
[78] 盛爱武,郭维明,孙智华. 蜡梅切花内源激素动态及衰老有关因子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2):48-53.
[79] 何婧,李刚,夏磊,等.不同预处理液对蜡梅切花保鲜效果的研究[J].北京林业
大学学报,2010(2):174-176.
[80] 郭维明,贺文婷.超声波及其复合保鲜技术对素心蜡梅切枝短期贮运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增刊 1):84-87.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陈龙清/1966年生/男/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城市植物多样性(武汉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