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草科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何 洋,李 晓,肖 尧,张子森
(成都理工大学 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 通过对草科温泉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分析,结合温泉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温泉的成因,研究
认为草科温泉的补给水源来温泉以北海拔 3 200 m 左右的山区的大气降雨,降雨沿裂隙下渗向深部径流,通过计算
推测出热储深度为 1 900 m 左右,温度为 91℃,在水压差和密度差的作用下,深部热水运移至草科背斜倾伏端,从有
利部位上涌形成温泉。
[关键词] 温泉;水化学;同位素;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1. 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1184(2015)01 - 0030 - 03
[收稿日期] 2014 - 09 - 25
[作者简介] 何洋(1986 -) ,男,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水文地质。
四川省的温泉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温泉(群)305 处,
在众多温泉中,水温 80℃以上的高温温泉及沸泉 12 处,60℃
~ 80℃的中高温泉 39 处,40℃ ~ 60℃的中温温泉 137 处,
25℃ ~ 40℃的低温温泉 117 处[1]。四川的地下热水及地热
能开发利用有广阔前景,目前在全川范围内开发利用的温泉
已有近百处。
分析草科温泉的水化学特征,计算温泉热储层温度和深
度、补给高程和补给量,在分析了热源、水源和导热通道等基
础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温泉的成因模式,对于温泉的继续开
发,今后该地区的地热资源的合理开采及温泉的远景规划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自然地理环境
草科温泉位于石棉县草科藏族乡田湾河右岸摆罗山下,
地理位置坐标 29°2337″N,102°0618″E,海拔高程 1 462 m,
出露处比田湾河高处 2 m 左右。温泉以泉群形式出露,股状
涌出,流量为 80 ~ 100 L /s,温度为 46. 5℃。温泉地处贡嘎山
南麓,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仅 13. 1 ℃,年降水量为
1 186. 8 mm。
2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处在欧亚板块的青藏亚板块与南华
亚板块的接合部。以贯穿贡嘎山东麓的鲜水河断裂为界,东
侧为康滇古陆的北段,由晋宁期斜长花岗岩与闪长岩所构
成,西侧属松潘甘孜褶皱系,由上古生界和广布的三叠系所
构成。[2]研究区的主要断裂系为北西 -南东向的鲜水河断裂
带,该断裂带在康定附近折向南南东,在草科温泉附近为鲜
水河断裂带南延部分—康定 - 磨西断裂,断裂向南经磨西、
湾东、田湾,主体呈 NNW—SSE 向延伸,断裂西盘为震旦系、
泥盆系、二叠系地层,东盘为晋宁 - 澄江期花岗岩和闪长
岩。[3]研究区主要的褶皱是草科向斜和毛坪背斜,草科向斜
位于磨西断裂以西,褶轴走向北 10°西,核部为上二叠统,两
翼为下二叠统,西翼与毛评背斜邻,东翼多被磨西断裂破坏
而残缺不全。毛坪背斜位于草科向斜之西侧,核部最老地层
为下二叠统下段,两翼分别为下二叠统中、上段。
1 . 第四系,2 . 上第三系,3 . 三叠系,4 . 二叠系,5 . 泥盆系,6 . 震旦系,
7 . 印支燕山期岩浆岩,8 . 澄江期岩浆岩,9 . 晋宁期岩浆岩,10 . 大渡
河断裂,11 . 磨西断裂,12 . 大发断裂,13 . 小金河断裂,14 . 草科向斜,
15 . 毛坪背斜
图 1 温泉区构造纲要图
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及分布较为复杂,主要岩性有二叠系
上统(P2)灰岩与大理岩、二叠系下统(P1
1 ~ 3)和泥盆系中统
上段(D1)的变质岩系,以及燕山期(γo5
2)花岗岩。温泉出露
于二叠系上统(P2)地层,地层有岩性为厚层状的灰岩与大理
岩,中间夹有石英云母片岩和千枚岩,其中灰岩层岩溶发育,
以溶隙为主,二叠系的灰岩为研究区主要的含水层。研究区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核部与断层带附件节理裂隙十分
发育,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沿着构造裂隙或者溶隙向深部
径流,成为了深层的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深部的岩石中
吸取热量升温,并最终在深层地层中形成了深部热储。
研究区发育的康定—磨西断层,主断带多由构造透镜体、
千糜岩、糜棱岩、断层泥等组成,断裂两侧常见与之平行的次
级小断裂并发育有数百米宽的挤压破碎带和糜棱岩带,草科
温泉处在次级小断裂带上,温泉出露于草科向斜的西侧,毛
坪背斜南侧的倾伏端,毛坪背斜的倾伏端由于褶皱的扭曲,
形成了高倾角的剪切裂隙,裂隙成张性,为背斜核部深层地
03
2015 年 1 月
第 37 卷 第 1 期
地下水
Ground water
Jan.,2015
Vol. 37 NO. 1
下水通向地表提供了通道。
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 . 1 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是岩土体中的矿物成分和地下水流之
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决定于地下水运动时接触的围岩成
分、水文地质条件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本次研究中,于 2014
年 5 月在草科温泉泉口取样,现场测定了 pH 值为 7. 0,温度
为 46. 5℃,电导率在 503 μS /cm 左右。水样送至四川省地质
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进行了全分析水质检测,水质分析
结果见表 1。
表 1 草科温泉水质分析结果
离子
含量
(mg /L)
组分
(元素)
含量
(mg /L)
组分
(元素)
含量
(mg /L)
阳
离
子
K + 6 . 0 pH 7 Mo < 0 . 005
Na + 53 . 0 TDS 661 . 9 Mn 0 . 010
Ca2 + 107 . 2 Li < 0 . 02 Ni < 0 . 005
Mg2 + 5 . 47 Sr 1 . 15 Al < 0 . 02
NH4 + < 0 . 02 I < 0 . 05 偏硅酸 51 . 9
Fe3 + + Fe2 + 0 . 05 Zn < 0 . 05 游离 CO2 32 . 96
阴
离
子
HCO3 - 256 . 3 Se < 0 . 005 溴化物 < 0 . 15
CO3 2 - 0 . 00 Cu < 0 . 05 偏砷酸 < 0 . 001
Cl - 3 . 9 Hg < 0 . 001 偏硼酸 2 . 23
SO4 2 - 188 . 8 Cd < 0 . 001 偏磷酸 < 0 . 10
F - 1 . 31 Ag < 0 . 01 耗氧量 0 . 48
NO3 - < 0 . 04 Ba < 0 . 05 总硫化氢 0 . 37
其
他
色(度) < 5 . 0 Cr < 0 . 010 挥发性酚 < 0 . 002
浑浊度 < 0 . 5NTU Pb < 0 . 01 氰化物 < 0 . 002
臭和味 无 Co < 0 . 001 亚硝酸盐 < 0 . 004
肉眼可见物 无 V < 0 . 01
温泉水无任何颜色,无悬浮物和胶粒,水质清澈透明;无
沉淀和钙华,有轻微的硫化氢气味。温泉的矿化度 661. 9
mg /L,属于淡水,泉水阴离子主要成分的为 HCO3
-,含量为
256. 3 mg /L;其次为 SO4
2 -,含量为 188. 8 mg /L。阳离子主
要成分为 Ca2 +,含量为 107. 2 mg /L,其次为 Na +,含量为 53
mg /L。泉水水化学类型为 HCO3·SO4 - Ca·Na型水。
草科温泉水中还含有 F、Sr、B 等特殊组分和微量组分。
偏硼酸含量为 2. 23 mg /L。草科温泉水中还含有 F、Sr、B 等
特殊组分和微量组分。依照 DZ40 - 85《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中规定的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偏硼酸有医疗价值的浓度是
含量大于 1. 2 mg /L。草科温泉的偏硼酸含量为 2. 23 mg /L,
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水化学成分中,各种组分之间的含量比
例系数可以用于研究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化学成分来源、
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分类等问题。其中 Ca /Sr 系数,γNa /γCl
系数比例系数被用来确定地下水成因[4]。
碳酸盐沉积岩中的 Sr不富集,溶虑此类岩石的地下水的
Ca /Sr系数比较大,接近 200;正海洋水的 Ca /Sr系数比较高,
盐类浓缩沉淀后更高,与海水有关的沉积水的 Ca /Sr 系数约
为 33,草科温泉的 Ca /Sr 系数为 93,说明温泉水并不是海相
沉积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说明地下水流经地层的岩
性部分是碳酸盐岩层。
标准海水的 γNa /γCl系数平均值为 0. 85;如果水来自于
含岩盐地层,γNa /γCl系数接近于 1;海相沉积的地下水中的
Na +与地层中的交换性钙离子产生阳离子交换,则 Na +含量
下降,γNa /γCl系数小于 0. 85,草科温泉的 γNa /γCl 系数为
1. 53,大于 1,说明温泉水在地下曾发生过强烈的水岩反应,
由于过热水的溶滤作用使得长石中的 Na、K 元素随热水大量
迁出。
3 . 2 同位素组成特征
为了研究温泉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对水样进行了同位
素经测试,取样高程为 1 465 m。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试由
中国地质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分析,氢同位素采用锌
法、氧同位素采用 CO2 - H2O 平衡,标准采用国际标准 SMOW
标准。测定的结果 δD‰为 - 90. 33%,δ18 O‰为 - 13. 10%。
温泉沟下段溪水 δD‰为 - 70. 33%,δ18 O‰为 - 9. 96%。
图 2 草科温泉 δD - δ18 O 关系图
参照我国西南大气降水线 δD = 7. 96δ18 O + 9. 52[5],绘制
δD - δ18 O 关系图,根据图 2 显示,草科温泉的来源于大气降
水。
4 温泉成因
4 . 1 热源
研究区内构造活动强烈,表现为差异性断块抬升,尤以
磨西断裂等边界断裂活动最强烈,据中科院成都地理所的研
究成果,全新世以来,该贡嘎山断块每年隆起 3. 2 ~ 12. 7
mm,平均 8 mm 左右,在作持久性大幅度的差异性抬升过程
中,沿断裂破碎带产生的机械摩擦热,是该区热矿水的热源
之一。热源来自正常的地温梯度,地下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加
热,此外,还有少部分热源来自于岩浆岩等热源和花岗岩放
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
4 . 2 热储
4. 2 . 1 地球化学温标和热储温度估算
地球化学温标是估算热储温度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地
热流体与矿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在随后地热
流体温度降低时,地热流体中的化学成分并不会改变。常用
的地热温标有阳离子温标、SiO2 温标和同位素温标。1988 年
13
第 37 卷 第 1 期 地下水 2015 年 1 月
Giggenbach首先提出了 Na - K - Mg 三角图的方法来计算地
热温标,并利用该图判断热水是否适合 Na - K - Mg 离子温
标[6]。
图 3 Na - K - Mg三角图
由图 3 可知,草科温泉位于未成熟区,因此不适宜用阳离
子估算热储温度,而应选择 SiO2 温标进行计算,采用《地热
资源地质勘察规范(GB11615 - 2010 )》的无蒸汽损失 SiO2
温标,估算温泉热储温度。计算公式如下: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SiO2,温标)
t℃ = 13095. 19 - logSiO2
- 3. 15 t = 0 - 250℃
草科温泉采用 SiO2 温标法计算得出热储温度为91. 60℃,
根据温泉发育条件和温泉出露是有浅层地下水混入的特征分
析,温泉实际热储温度应在 108℃ ~ 136℃范围内。
4. 2 . 2 热储深度计算
热水循环深度计算根据下公式:H =(TZ - T0)/G + H0
式中:H 为热储深度,m;TZ 为热储温度;T0 为恒温带温
度,℃;G 为地温梯度;H0 为恒温带深度。
G 地温梯度选取地热增温率取 4℃ /100m ,T0 选取补给
区年平均气温 13. 1℃,H0 常温带深度取 20 m,推算得出温泉
的热储深度 1 935 m 左右。
4 . 3 补给范围与补给量
4. 3 . 1 补给高程
温泉补给区的海拔高程是圈定温泉补给范围的必要依
据。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一般具有高程效应,大气降水中
氢同位素(δD)和氧同位素(δ18 O)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逐
渐降低的现象,草科温泉的 δD 值都比同高程地表水或地下
水的 δD 值低,说明温泉是由地理位置相对较高的山区降水
补给。根据 δD 的高程效应补给高程计算公式:
Z = Z0 +(D - D0)/gradD
式中:Z 为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m) ;Z0 为参照点地面高
程(m) ;D 为地热水的 δD‰(SMOW) ;D0 为当地大气降水的
δD‰(SMOW) ;gradD 为 δD 随高程递减梯度
据中国科学研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于津生等人对西南地
区高程效应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 δD 的梯度为 - 2. 6‰ /
100m ~ - 3‰ /100m,本次计算 δD 的梯度 - 2. 6‰ /100m。计
算得出草科区温泉的补给高程在 3 147 m 左右。考虑到温泉
在上升过程中与浅表的地下水混合,计算得出的补给高程较
实际高程偏低,根据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温泉的补给
高程在 3 200 m 左右,补给区在温泉西北部方向的山区。
4. 3 . 2 补给量
采用降雨入渗法对温泉补给量进行估算,计算公式如
下:
Q = 2. 74α·W·A
式中:Q 为温泉补给量,m3 /d;α 为降水入渗系数,依据
补给区地形地貌特征、岩溶及植被的发育状况取值;W 为年
均降雨量(mm);A 为补给区汇水面积(km2)。
温泉补给区位于温泉西北部山区,地形为中到缓坡,植
被覆盖,地表水滞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且补给
区岩溶发育。根据经验降雨入渗系数 α 取值为 0. 25。年均
降雨量取 1 186. 8 mm。补给区汇水面积依据补给高程,考虑
到同位素的混合作用,取 3 200 m 高程附近的山区为补给区,
在地形图上圈闭补给区汇水面积,结果为 7. 9 km2,求得温泉
的补给量为 6 418 m3 /d,温泉水的自流流量 6 912 ~ 8 640
m3 /d,计算得出补给量较温泉流量要小,这表明温泉有浅表
地下水的混合。
4 . 4 成因模式
综合上文对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认
为草科温泉是受一组由北西转为近东西向的活动性环状断
裂构造控制的断层,温泉补给区位于贡嘎山南坡海拔 3 200
m 左右,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顺着构造裂隙带向
深部径流至热储层中,成为深循环地下水,顺热储层层间裂
隙深循环运移,获得地热增温,热储温度为 91. 6℃,地下水运
移至草科背斜倾伏端,在水压差和密度差的作用下,沿背斜
核部的压扭性断裂和高倾角剪切裂隙上涌流出形成温泉。
5 结语
草科温泉属开放式补给的断裂深循环型地热系统,水化
学类型为 HCO3·SO4 - Ca·Na 型水,其中偏硼酸含量较高,
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温泉可以得到贡嘎山一带的补给,但
通过计算补给量可知,温泉地热水是天然资源量是有限的,
建议合理规划开采量,避免出现温泉水位降低等环境地质问
题。此外,应做好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如贡嘎山补给
区的生态保护,保证温泉及热水孔水头不低于田湾河以免因
地表水体倒灌而遭受污染等。
参考文献
[1]陈梦熊,马凤山 . 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M]. 北京:地震出版
社 . 2002:363 .
[2]傅广海 . 四川省甘孜州温泉类型、成因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D]. 成都理工大学 . 2009 .
[3]宋志 . 磨西河流域性泥石流形成特征与危险区划[D]. 成都理工
大学 . 2012 .
[4]赵平 . 地热系统气 - 水冶石体系化学热力学平衡及模拟计算
[J]. 岩石学报 . 1992,8(4):311 - 322 .
[5]张洪平,刘恩凯,王东升,等 . 中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影
响因素[J].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 .
1991 (7) :101 - 109 .
[6]Giggenbach W F. Geothermal solute equilibrium,Derivation of Na -
K - Mg - Ca geoindicators[J]. Geochimicaet Cosmochim Acta,
1988,52(12 ) :2749 - 2765 .
23
第 37 卷 第 1 期 地下水 2015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