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青海农林科技 ·专 题 综 述· 2004 年第 2期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
可持续发展初探①
哈登龙 ,陈 锋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信阳 464133)
摘 要:阐述了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基本特征 ,即整体性与层次性 、目的性与相关性 、适应性与动态性 ,论
述了可持续发展中应妥善解决的三个关系问题 ,即人 、地 、树的辩证关系 ,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继承和改革的关
系 ,经济效益与生态 、社会效益的关系。
关键词:杉科植物;栽培制度;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967(2004)02-0027-0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n Taxodiaceae Culture System
and Approach o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 Deng-long ,CHEN Feng
(Ji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Xinyang Henan 464133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axodiaceae culture system were stated , namely , the whole and layer
properties ,purpose property and correlation as well as adaptability and dynamic property.It deals with 3 correlation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well solv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namely ,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 land and tree , relation between inheriting and reform of Taxodiaceae culture system as well as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ic benefit , ecology and social benefit.
Key words:Taxodiaceae;Culture syst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ic characteristics
杉科植物原属长江以南生长的高大珍贵林
木 ,随着全球气候转暖 ,已分布到了长江以北 ,如
山东 、河南等省〔1〕 ,随着暖化趋势的发展和栽培技
术的改进 ,分布的北限和西限在未来有可能突破
目前的界限。杉科植物的生产具有长期性 、广域
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为了提高杉科植物造林成效 ,
客观上要求增强杉科树林培育的计划性 ,对育林
过程合理组织的安排 ,使杉科植物生产的各种环
节 、因素均能很好地协调和有机配合 。杉科植物
栽培制度是林地利用方式及相应的栽培技术系列
的综合体系 ,对于拟定杉科植物生产计划 、提高劳
动率和育林效果等均有重大作用。杉科植物栽培
制度组织生产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已日渐为林业
工作者所重视和认识 。由于社会生产条件和林地
生境的变化 ,栽培制度也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1〕 。
1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内涵
杉科树林培育过程实质是对杉科树林生态系
统进行经营和管理。杉科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 ,既受到林地自然条件和林木自身生长
发育规律的制约 ,又受到人为手段的调节控制。
栽培制度对杉科植物栽培群落结构进行时空上的
布局和安排 ,人为地控制着杉科树林生态系统的
发展方向 ,从而决定着林木群落的稳定性及其与
林地环境的协调性 ,制约着杉科树林生态系统的
生产力和林产品的供应程度。栽培方式是育林工
程的蓝图 ,栽培技术系列则是育林工程的实施措
施。因此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内涵应包括 3个
方面的内容:①栽培制度是利用人类力量协调林
木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手段 ,是杉科
树林培育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②栽培制度是
合理安排杉科植物生产过程中人 、物 、财力的基
础 ,决定着各生产要素的分配和投入比例;③栽培
制度调控杉科树林生态系统有正负双向效应 ,合
理使用才能产生调控正效应 ,实现其对杉科树林
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优化调控管理 ,最大限度
地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和提高林木栽培的经济效
27
① 收稿日期:2003-07-14
益。
2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基本特征
2.1 整体性与层次性
作为栽培方式子系统和栽培技术子系统相互
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 ,栽培制度的整体
性表现在其性质 、功能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
才能显示出来 。栽培制度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
栽培方式系统由林地空间利用方式和时间利用方
式所组成 ,栽培技术系统则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组
合。栽培制度的层次结构决定其整体性质和功
能 ,而各层次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具体作用方式和
目标又是由系统整体所规定的 。为了提高杉科植
物栽培制度的整体功能 ,必须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
并将优化原则贯穿于杉科树林培育的各个阶段
中 ,以整体目标为指导合理配置子系统 ,优化其层
次结构 ,通过局部优化来实现整体优化 。
2.2 目的性与相关性
栽培制度子系统及其要素在功能上分工协作
的结果 ,使得栽培制度能完成特定的功能 ,表现出
其目的性 ,这是栽杉制度有别于其它系统的标志。
建立栽杉制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杉科
植物生产的全过程 ,使杉科树林生态系统在各个
动态发展阶段中均能形成适宜的群落结构 ,改善
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机能 ,使杉科植物生产稳定
协调地进行并合理接续 ,维持林地的持续利用和
杉科树林的持续速生丰产 。
栽培制度的相关性是实现系统目的性 ,各子
系统及其要素必须保持的有机联系 。栽培方式子
系统和栽培技术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 、相互
制约的特定关系 ,只有它们之间建立起最佳的关
系 ,才能构成合理的栽培制度。栽培方式是栽培
技术的决定因素 ,而栽培技术与栽培方式相适应
时 ,才能对育林过程进行合理的调节管理 ,促进杉
科植物的生长发育 ,反之则不利于杉科植物生产
的有序进行。栽培制度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存在
与运动 ,均依赖与影响着其它子系统及其要素 ,前
一阶段的作用是后阶段的基础 。为了达到栽培制
度的目的 ,必须妥善处理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关
系 ,以整体目标为导向 ,使其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
建立协调的密切联系 ,对杉科植物生产过程实施
有序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使杉科树林生态系统保
持良好的运转态序。
2.3 适应性与动态性
栽培制度是存在于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一个组
织 、管理和调控杉科植物生产的综合系统 ,要受到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必须适
应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的变化与要求。只有保持
栽杉制度与各种环境(自然 、社会 、人文等)之间的
协调关系 ,才能充分利用林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
源 ,做到利用自然力和人为力的有效结合 ,增强杉
科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
下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林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以及
社会对林产品与生态环境要求的改变 ,杉科植物
栽培制度也必然要适应这种动态变化 ,从而不断
演进和发展 ,这就是栽培制度的动态性 。为使栽
培制度与环境条件相适应 ,必须根据自然 、社会条
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使栽培制度主动地适应环
境的变化 ,保持杉科树林生态系统高效的生产力。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促使环境因素朝着有利于
栽培制度完善的方向变化 ,促进栽培制度的可持
续发展。
3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可持续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问题
3.1 人 、地 、树的辩证关系
杉科植物栽培是林木依赖林地环境因子进行
生长发育和人为措施干预生产各个环节过程的统
一 ,必然受到人(栽培措施)、地(立地条件)和树
(树种特性)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本质上看 ,这
三者的关系是栽培制度与杉科树林生态系统的关
系 ,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杉科树林生产
力的关键所在 。
现实杉科树林经营中存在的林地生境恶化和
地力衰退等问题 ,对杉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
稳定性和持久生产力是种威胁 ,科学地解决好人 、
地 、树三者的辩证关系更显重要。首先 ,要针对林
地立地条件的不同特点 ,利用栽培方式配置适于
该立地的杉科人工林群落 ,增强杉科树林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并能有效地利用林地自然
资源条件 ,改善林地生境和提高杉科树林生态系
统的物能循转机能 。其次 ,要根据杉科树林群落
的具体特征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组装成系列 ,对
杉科树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的调
节控制 ,增强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朝着预期的经
营目标持续发展。
人 、地 、树各为一边组成三角形 ,三者关系处
理得当 ,则三边平衡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面积最
大 ,能为杉科植物创造适生的环境条件 ,造林成效
最好。任何一边考虑不周则变成不等边三角形 ,
面积减少 ,杉科植物经营成效下降。在极端情况
下(如栽培制度不当)缺少一边 ,便不能形成三角
形 ,杉科树林培育失败。
3.2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继承和改革的关系
28
传统的杉科植物栽培制度大致始于后唐 ,完
善于宋代 ,以混农套种 、稀植不间伐 、以耕代抚为
特征 ,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培育杉科植物林的宝
贵经验 ,被誉为混农林业制度的始祖 。传统的杉
农间作制注重精耕细作 、充分用地和以短养长 ,通
过套种玉米 、旱稻 、薯类等作物 ,以及间种油桐 、山
苍子等经济林木 ,长短结合。这些特点至今仍有
借鉴价值 ,对传统栽杉制度一概否定 ,也就否定了
杉科植物生产的优良传统 。考察历史上形成的杉
科植物栽培制度 ,除了它独特的生态环境外 ,主要
是能和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兼顾目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结果。
当然 ,传统栽杉制度中普遍采用的炼山全垦 ,
易引起水土冲刷 ,不宜盲目沿袭照用 。改革这一
传统的炼山制度 ,可采取局部炼山 、堆烧和化学除
草 ,减少全垦代之以带垦或穴垦。对传统的套种
制度也应加以创新 ,如在杉科树林下套种灌木和
草本绿肥植物 ,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 ,中层可配置
杨梅 、油桐等灌木或小乔木辅助杉科植物生长 ,下
层配置豆科绿肥植物日本草 、猪屎豆等 ,通过伴生
植物改善地力 ,在时空序列上对地力的利用和维
护更为合理。
现行栽杉制度是从传统栽培制度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以单一的纯林栽培制为特征 ,不能适应
南方林区自然条件复杂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多样性
的特点 ,也不利于杉科植物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 ,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大胆改革 ,根据市场需
要和立地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栽杉制度 ,
如纯林轮栽制 、混交连栽制和混交轮栽制 ,实现多
模式地定向培育杉科树林 。由于各杉科植物产区
自然经济条件和组织手段的差别 ,在杉科植物培
育目标 ,密度管理和立地控制方面应有所创新 ,在
杉科造林方法 、林地土壤管理 、主伐年龄和混交方
式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形成新的杉科植物栽培
体系 。把握好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继承和改革的关
系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对木材需求的新变
化 ,使杉科植物栽培制度日臻完善 。
3.3 经济效益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杉科植物栽培制度的运用和发展过程 ,客观
上存在着生产 、生态和社会目标的多重性 ,必须解
决好经济 、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
这是杉科植物栽培制度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
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阶段中 ,杉科植物栽培中生
态效益与经营者效益脱离的现象依然存在 ,而社
会效益与经营者的效益又往往无法统一 ,这就决
定了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经济效益 。人们希望利
用杉科植物林培育来为经营者自身服务 ,使杉科
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以正反馈的形式持续
上升 ,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林产品 ,因而更愿意采用
杉科纯林栽培制 ,以提高杉科植物生产的经济效
益。
随着社会对林产品和生境要求层次的提高 ,
当代林业生产已不再依赖单纯的木材收获利用 ,
而逐步转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和维
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使杉科树林生态系
统趋于稳定有序和协调平衡 ,以保持长久的生产
力 ,必须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协调稳定 ,这也要求
采用杉科植物混交栽培制及杉科植物轮栽制 ,借
以提高杉科植物生产的综合效益。要实现杉科植
物林地的持续利用 ,不能单纯追求木材生产 ,还应
考虑保持林区生态环境的稳定 ,以达到长期的持
续生产。为此须从单纯着眼于经济效益的观点向
综合效益目标转化 ,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4 小结
要解决经济 、生态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需要各
部门的配合协作 ,从政策 、宏观管理和收益分配等
方面进行协调 ,逐步克服生态意识淡薄的杉科植
物经营习惯 ,把杉科植物林经营的三大效益协调
起来 。杉科树林培育应在不断改善林区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就
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合理规划设计不
同杉科植物产区 、立地条件的杉科植物培育目标 、
栽培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 ,提高杉科树林生态系
统的生产力和多种功能。为了提高杉科树林培育
的综合效果 ,合理调整和优化林木生产结构 ,就必
须把杉科树林作为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来经
营 ,不断完善杉科植物栽培制度 ,力求在维持杉科
树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来谋求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这样杉科植物栽培制度多样化发展
的局面就会尽快到来 ,从而实现杉科树林可持续
经营 。
参考文献:
〔1〕《华北树木志》编写组.华北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1984∶47—52.
〔2〕俞新妥.杉科植物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97.
〔3〕宋朝枢 ,等.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中国林
业出版社 , 1994.
〔4〕张宇和.植物引种驯化讲座.中国植物园(论文集),
1994 , 1 , 88—89.
〔5〕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农业出
版社 , 1978 , 454—494.
〔6〕农根度.杉木丰产营造技术.丰产林技术研究.1985 , 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