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6 卷 增刊
2004 年 12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26 Supp.
Dec., 200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ABA142)。
第一作者:明军 ,男 , 1963出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学。
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明 军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所 , 100081 ,北京) 明刘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 434025,荆州)
摘要 该文综述了蜡梅科植物的植物分类学 、种质资源 、生物学特性 、生物化学 、繁殖 、切花保鲜以及植物应用等方
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并就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蜡梅科 ,植物分类 , 种质资源 ,植物应用
Research Advances in Calycanthaceae
Ming Jun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00081 , Beijing , P.R.China)
Ming Liubin
(College of Gardening and Horticulture , Yangtze University , 434025 , Jingzhou , P.R.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status of Calycanthaceae in taxonomy , germplasm
resources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hemical composition , propagation , preservation of cut flower and
utilization.Some emergent questions and tendencie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Calycanthaceae , plant taxonomy , germplasm resources , plant utilization
蜡梅科(Calycanthaceae)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共分
为4个属 10 种 4 变种 ,其中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ey)和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 Cheng &S.Y.
Chang)原产中国;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 L.)分布
于北美 ,椅子树属(Idiospermum Blake)分布于澳大利
亚 ,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以及南 、北温带间断分
布。蜡梅科基本上属于温带科 ,对温暖的气候有很
强的适应性 。蜡梅科植物起源古老 ,演化的历史悠
久。蜡梅属植物不仅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和中国国家
二级珍稀濒危植物 ,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
冬季开花且芳香宜人的园林观赏植物之一 ,还是自
然瓶插寿命可超过 3周的珍贵的冬季和早春切花种
类。
由于蜡梅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宜人芳
香 ,近年来蜡梅不仅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被世
界各地广泛地引种栽培 ,而且还被用于开发芳香油
生产 。
国内外蜡梅科植物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
重点解决了生物学特性 、野生群落的结构 、分布的调
查 ,种属一级的分类 、繁殖以及花 、叶生物化学等方
面许多重要问题 ,为研究 、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物
种资源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 ,相对于其他著名花
卉 ,蜡梅的研究 、利用还存在较大差距 。
为了有效评价 、利用和保护蜡梅科植物种质资
源 ,本文在对蜡梅科植物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全
面检索 、分析的基础上 ,对蜡梅科植物的国内外研究
进展做简要综述 ,为我国蜡梅研究者了解和把握国
内外蜡梅科植物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以
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注意。
1 蜡梅科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蜡梅科植物分类学研究
1.1.1 种属研究
Blake(1972)将 Diels 1913 年定名的澳洲蜡梅
(Calycanthus australience Diels)组 合 为 椅 子 树
(Idiospermum australience (Diels)S.T.Blake)。同
DOI :10.13332/j.1000-1522.2004.s1.029
时 ,建立了椅子树科(Idiospermaceae S.T.Blake)。
Thorne(1983)和 Dalgren(1983)等则将椅子树属成立
椅子树亚科 ,置于蜡梅科中。此后 ,关于椅子属的归
属争论较多。
张若蕙(1998 ,1999)将蜡梅科分为 3属 9种 2变
种。蒋英等(1979)、李林初(1988 , 1989)把夏蜡梅置
于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中。
李烨(1998 , 2000)用数值分类学方法研究了各
属之间的发生 、发展和演化关系 ,支持蜡梅科分为蜡
梅亚科和椅子树亚科 ,以及蜡梅属 6种 1变种的分
类 ,并认为:椅子树属演化水平最高 ,与蜡梅亚科平
行演化 。蜡梅亚科中 ,蜡梅属最原始 。随后 ,夏蜡
梅 、美国蜡梅属从蜡梅科祖先中相继分离出来 。
陈志秀(1987)报导了河南省内分布和栽培的蜡
梅属的 8 个种:西南蜡梅(Ch.campanulatus R.H.
Chang et C.S.Ding)、贵州蜡梅(Ch.campanulatus R.
H.Chang et C.S.Ding var.guizhouensis R.H.Chang)、
蜡梅(Ch.praecox (L.)Link)、山蜡梅(Ch.nitens
Oliv.)、浙江蜡梅(Ch.zhejiangensis M.C.Liou)、突托
蜡梅(Ch.grammatus M.C.Liou)、柳叶蜡梅(Ch.
salicifolius S.Y.Hu)、保康蜡梅(Ch.baokangensis)、安
徽蜡梅(Ch.anhuiensis)。这一时期 ,对蜡梅属种的划
分较为细致 ,陆续报道了一些新种。
金建平等(1992)认为宿存退化雄蕊不能作为蜡
梅属分组的指标 ,浙江蜡梅应该归入山蜡梅。
陈龙清(1998)根据分子标记得到遗传距离构建
系统树 , 把蜡梅属划分为 4 个种 , 即 Ch.praecox 、
Ch.companulatus 、Ch.salicifoliu 、Ch.nitens ,而且 Ch.
praecox 与 Ch .companulatus , Ch.salicifoliu 与 Ch.
nitens亲缘关系更近。
蜡梅科中属的划分问题主要在椅子树属是否独
立成科;种的划分中主要焦点在蜡梅属的种类区分 。
大多数的文献认为浙江蜡梅 、保康蜡梅 、安徽蜡梅不
能成立。
1.1.2 品种分类和选育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均有对蜡梅的记载 。如明
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狗蝇 蜡梅 、` 磬口
蜡梅 、` 檀香 蜡梅等。清初《花镜》则在此基础上增
加了`荷花型 ,并改`狗蝇 为`九英 。
冯菊恩等(1986)、张灵南等(1988)分别对苏州
和上海的蜡梅品种进行了调查 。张忠义等(1990)将
鄢陵素心蜡梅分为 13 个品种类群。金建平等
(1992)提出了蜡梅品种分类建议 。陈志秀(1995)采
用排序和聚类分析对 17个品种酶谱进行比较的结
果与形态分类相一致 。
姚崇怀等(1995)提出种型为一级分类标准 、内
被片颜色为二级标准 、花朵开放状态及花型为三级
标准 、花被片形状(中花被片为主)为四级分类标准。
陈龙清(1995 , 2001)提出了以花的大小作为第一级
分类标准 ,花内被片紫纹作为第二级分类标准 ,花
型 、中外被片颜色等作为第三 、四级标准。将武汉地
区的蜡梅分类整理与命名了 3类 5型16个品种。
吴建中(1992)选育了`金蓓 素心(花被片 18 ~
21)和`红霞 (内部花被片明显有红色 ,花被片 20 ~
21)两 个 品 种 。 Lasseigne (2001)用 夏蜡 梅 和
Calycanthus floridus L.进行了属间杂交 ,获得了杂交
子代。
1.2 植物学特性
蜡梅:落叶丛生灌木 ,暖地常表现半常绿状 ,高
度达3 ~ 4 m ,戴振伦(1992)报道了湖北保康胸径
27.5 cm ,树高 13.5 m的蜡梅单株。花期 12月到第
2年的 3月 ,远在展叶前开放 。果约 8月成熟 。
山蜡梅(亮叶蜡梅):常绿丛生灌木 ,高 1 ~ 4 m。
叶近革质 ,表面光滑 ,亮绿色 。花生叶腋 ,黄白色 ,内
被片无紫条纹 ,秋冬开放 ,常较蜡梅为早。山蜡梅与
柳叶蜡梅非常相似 ,区别仅在于叶形以及柳叶蜡梅
主脉下内表皮内侧有2 ~ 5列厚角细胞(山蜡梅2 ~ 3
列),厚角细胞与中柱鞘纤维间有砂晶细胞 ,柳叶蜡
梅较山蜡梅为多。
柳叶蜡梅:落叶丛生灌木 ,高 1 ~ 4 m ,叶纸质或
近革质 ,常在花时仍有宿存 ,背面粉白 。花与亮叶蜡
梅近似 ,亦于秋冬开放 。
西南蜡梅:常绿灌木 ,高 2 ~ 6 m。形态似亮叶
蜡梅;但叶片窄长 、果托特大为其特点 ,花期 11月—
翌年1月 。
突托蜡梅属常绿大灌木 ,树形优雅 ,高约 3.0 ~
7.0 m ,叶革质 ,全缘 ,揉碎具芳香(彭九生等 ,2002)。
刘洪谔等(1996)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 8种蜡梅
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是
11 ,染色体绝对长度 7.02 ~ 3.22 μm。其核型公式有
3种:美国蜡梅为 2 n=22=22 m ,西南蜡梅为 2 n=
22=22 m(2 sat)+2 sm ,西美蜡梅 、夏蜡梅 、蜡梅 、突
托蜡梅 、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均为 2 n=22=22 m+2
sm 。比较组型的对称性 ,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
始 ,而在两属中又以美国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
内最原始种 。周俊国等(2001)观察到相同结果。
黄坚钦等(1999a)研究了蜡梅的受精作用及胚
胎发生。赵建伟等(1994a , 1994b)观察了蜡梅胚珠
分化 、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形成。吴昌陆等(1999)研
究了蜡梅枝芽特性 。Li Jing 等(2000)对野生蜡梅在
不同天气中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
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李菁
129增刊 明 军等: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等(2000)对湘西北腊梅群落中 4 个优势树种的光
合 、呼吸 、蒸腾以及矿质营养等基本生理生态学指标
进行了测试分析 。赵凯歌等(2003)研究了部分蜡梅
科植物 nrDNA ITS序列 PCR反应条件。
黄坚钦(1999b)观察了夏蜡梅传粉 。夏蜡梅的
花芽分化具向心特征 。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与蜡梅
基本一致 ,但不存在像蜡梅中花粉发育异常的现象 。
黄坚钦等(1995)、李烨等(1999a , 1999b)比较了
蜡梅科叶的解剖结构 。
刘洪谔(1999)观察蜡梅传粉昆虫 , 有膜翅目
(Hymenoptera)蜜蜂科(Apidae)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双翅目(Diptera)蚜蝇科(Syrphidae)的黄额
食蚜蝇(Syrphus ribesii)、月斑鼓额食蚜蝇(Scaera
selenitica)和黑带食蚜蝇的一种(Episyrphus sp.)。夏
蜡梅的传粉昆虫有:中华蜜蜂 、芦蜂(Ceratina sp.)、
铜鬃胸蚜蝇(Ferdinandus cupea)和日本长球螋
(Anechura japonica)。虽然夏蜡梅开花时 ,正值甲虫
活跃的时期 ,但没有甲虫传粉 。
Diels(1916)报道在德国柏林植物园引种的西美
蜡梅的花里发现露尾甲科的小甲虫(Soronia grisea)
进行传粉 ,推断该树种的原产地美国加里福尼亚也
应该是甲虫传粉 。Grant(1950)在美国野生的西美蜡
梅观察到露尾甲科的(Colopterus trancatus)传粉 。
Nicely(1965)在美国东南部的美国蜡梅中有露尾甲
科的黑暗露尾甲(Colopterus lugubris)和蓬根露尾甲
科(Rhizophagidae)的甲虫(Europs pallipennis)传粉 。
由此似乎可以说明美国蜡梅属种类起源古老 。至今
仍保留着古老的甲虫传粉方式 。而夏蜡梅和蜡梅的
传粉昆虫主要是新生代昌盛的蜂类和蝇类 ,起源较
晚。
1.3 生物化学研究
竺叶青等(1987)对蜡梅 、山蜡梅 、柳叶蜡梅 、西
南蜡梅4个种的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的组分及含
量进行了气相色谱比较 ,含至少8种相同组分 ,但含
量有差异 。结果总含油量:山蜡梅为 1.82% ~
2.46%最高 ,西南蜡梅 0.72%~ 0.85%最低。
刘力等(1995)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蜡梅科 7个
树种叶的精油成分和含量 ,测得共 9种成分 ,不同种
的精油种类与含量都有差异。由于夏蜡梅属种类所
含结构比较复杂的成分比例高于比较简单的成分 ,
认为夏蜡梅属的系统发生比蜡梅属更古老。
蜡梅花中所含芳香油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精 、龙
脑 、伽罗十醇等。山蜡梅 、柳叶蜡梅 、突托蜡梅叶有
香味 ,山蜡梅叶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 a--蒎烯 、茨烯 、
芳樟醇 、樟脑 、龙脑 、1 ,8-桉叶素等。
2 蜡梅科种质资源分布研究
蜡梅属为中国特有属 ,分布于华中 、华南 、华东
以及云贵高原地区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蜡梅系蜡
梅科蜡梅属的落叶灌木 。金建平(1992)记录的蜡梅
分布于陕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河南 、浙江等
地 。湖南的新宁是野生蜡梅分布的南界 ,其城关镇
以北的石灰岩地分布着蜡梅 ,花期集中在 1—2月;
以南砂岩山区生长着山蜡梅 。
蜡梅群落分布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域 ,沿溪两侧分布于海拔 300 ~ 700 m 之间的背风坡
上 。是第三纪子遗植物(陈功锡 1997)。
李菁等(1997 ,2000),陈功锡等(1997)对湘西北
蜡梅群落进行了初步分析。李根有等(2002)经调查
发现蜡梅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 511种(含种下等
级),隶属于 117科 332属。调查发现野生蜡梅属喜
钙树种 ,群落中喜钙植物 、具刺植物及藤本植物相当
发达。
柳叶蜡梅着生于山地森林中 ,分布于湘东 、安徽
的祁门等地 。
山蜡梅分布于江西省德兴县 ,湖北宜昌 ,湘西的
桑植 、湘南的新宁 、赣南 、武夷山区及浙南的龙泉等
地 。
突托蜡梅仅发现于江西安远蔡坊乡大脑河沿岸
山谷(金建平等 1992 ,刘茂春 1984 ,彭九生 2002)。
浙江蜡梅分布于海拔 260 ~ 900 m 的浙江中小
稀疏森林中 ,西南蜡梅(张若蕙等 1980)有 2变种 ,
均特产于中国东南部 ,其中西南蜡梅产于云南的会
泽 、禄劝 、大理和麻栗坡等地 ,一般分布于海拔2 100
~ 2 900 m 的石灰岩石山地灌木丛中 ,贵州蜡梅产于
贵州新宜。
夏蜡梅属也为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属 ,
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 ,是 1963年郑万均和章绍尧
(1964)在我国浙江临安天台等地发现的。临安县顺
溪乡有大片夏蜡梅的次生群落(张宏伟等 1997)。
张若蕙等(1997)分析了夏蜡梅群落的分布 、区
系 、外貌 、结构及动态等特征 。张方钢(2001)采用密
度生境样方法对夏蜡梅的分布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研
究 。
美国蜡梅属为北美特有属 ,共有 2种 2变种 ,美
国蜡梅属主要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美国西岸(Nicely
1965)。
另一个属是孑遗于澳大利亚 Queensland 地区的
椅子树属(Blake 1972),为一单种属 ,分布在澳大利
亚的Queensland地区 。
李烨(2000)对蜡梅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分布规
130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律进行了研究。
目前对蜡梅科植物资源的分布区域 、部分种类
的原生或次生群落结构以及适生环境等已了解的比
较清楚 。分布于中国的种类 ,得到了中国国家二级
保护 。
3 蜡梅的繁殖栽培研究
戴丰瑞等(1999)观察种实发育成熟经过 90 ~
100 d ,需要经过一段生理后熟期。
张若蕙等(1994)研究了包括美国蜡梅在内的 8
种蜡梅的种子和扦插繁殖以及幼苗生长 。种子发芽
率最低 33%,最高 88%。汪治澜等(1998)对`素心
蜡梅使用 CME生根剂处理 ,在加光与间歇喷雾条件
下 ,成活率为 30%~ 53%。焦书道等(1995),刘家栋
等(2001)使用植物激素处理梢部插条生根率达
63.3%,适宜时期为 8月上旬 ,离体靠接成活率高达
98.8%,以 6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为宜。戴丰瑞
(1995)研究 12月份的蜡梅各器官N 、P 、K含量分布
呈明显规律性。
蜡梅发枝能力强 ,极耐修剪 ,容易在基部长出萌
蘖(吴建忠 1996)。蜡梅喜肥。蜡梅枝条具有“松 、
脆 、空”的特点 ,所以在压条前不能用环状剥皮的方
法来促其萌蘖 ,而应用两侧刮皮法 ,这样就能保证压
条的成活(宋品玉 1999)。张德华(1995)报道了环状
剥皮后待生成愈伤组织 ,再取下扦插的方法 ,成活率
高达 90%。胡根长(2001)对野生浙江蜡梅大苗移栽
技术进行试验 ,结果:精细作床和遮阴处理对其成活
率有极显著影响 , 成活率可达 90%。郑均宝等
(1995)研究了组织培养各阶段的适宜培养基 ,生根
率可达 58.3%。周俊国(2001)采用 NAA 和 6--BA
不同浓度组合的 MS 培养基 ,腊梅继代培养最佳的
激素组合为 6-BA 1.5 mg L +NAA 0.05 mg L。
蜡梅以“耐寒 、耐旱 、耐剪”“三耐”而著称 ,有“怕
风 、怕水 、怕徒长”“三怕”的特性 ,因此就有“冻不坏 、
旱不死 、不缺枝”“三不”的说法 。耐寒力强是蜡梅的
最大特点 ,只要不低于-15℃,都能露地安全越冬 ,
并在早春 2—3月份开花 。蜡梅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
不耐涝及盐碱 ,以排水良好 、近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
壤土为好 ,故应选地势高燥 、排水良好的土壤栽植
(宋品玉 1999)。
4 蜡梅科植物应用研究
蜡梅花色独特 、风姿秀美 、芳香诱人 。它植株不
高 ,是我国著名的园林绿化植物而得到一定应用 。
用它装点庭院 ,能雪中泛美 ,神韵兼得。把它成片栽
植在山坡丘陵 ,道边溪畔 ,冲寒吐秀 ,冷香远溢 ,更令
人入胜。蜡梅是制作盆景的理想材料 ,更是冬季元
旦 、春节装点厅室的名贵切花和上佳瓶花 。
4.1 蜡梅切花保鲜研究
王支槐(1994)研究了腊梅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
化 。盛爱武等(1999 , 2000)对蜡梅切花内源激素动
态及衰老有关因子和不同预处液及贮藏方式对蜡梅
切花瓶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7组预处液均可
提高蜡梅切花(`素心 蜡梅)贮后瓶插品质 ,尤以 5
mg L 6--BA+200 mg L 8-HQC +50 g L SUC 组对其
中 、长期贮后鲜重保持 ,开花率提高效果最佳 5 mg L
6--BA+200 mg L 8-HQC+100 g L SUC 组脉冲预处
对其短期贮藏品质的保持效果好 ,湿藏有利于蜡梅
切花鲜重的增加 ,干藏可促进其开花 。
上海农学院园林环境科学系和上海市蔬菜贮藏
保鲜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蜡梅切花保鲜技术”研
究:冷风库是蜡梅切花贮藏保鲜的关键设备 ,它能满
足切花贮藏要求的温湿度(0 ~ 2℃,85%~ 95%相对
湿度)。冷风库内切花安全贮藏期为 30 ~ 50 d ,一般
花农只能贮藏15 d。冷藏利润140%,不冷藏利润只
有 36.9%。
4.2 蜡梅一般应用
蜡梅的树龄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年 ,在江苏和上
海都曾发现过多株明清时代栽植的古蜡梅 ,有的目
前仍生长健壮。夏日郁郁葱葱 ,隆冬满树金黄 、浓香
四溢。在北京香山卧佛寺内三世殿前有一株古蜡梅
树 ,相传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杭州灵峰掬月亭西
坡 ,也存有 6丛百年以上之蜡梅老桩 ,花繁香幽 ,至
今不衰 ,花期长达 4个月有余(宋品玉等 1999)。
冯德珍(2001)考察鄢陵蜡梅有 20多公顷 ,古桩
盆景3 000多盆。1991年原林业部立项在鄢陵建立
了蜡梅基因库 。2002年考察鄢陵和许昌蜡梅 ,成片
种植不足 2 hm2 ,少量零星散布在农户庭园。1993
年杭州植物园建立了灵蜂蜡梅园 ,栽培了 500 株。
章永萍(2003)对蜡梅盆景的制作与管理经验进行了
总结 。作者 2004年考察四川达州蜡梅保护 、生产以
及盆景制作情况时 ,发现均达到较高水平 。
蜡梅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其根 、叶 、花均可入药。
其根 、茎有散瘀消肿 、活血顺气的功效;叶可治疮疥
红肿疼痛;花为清凉解暑生津药 ,治心烦口渴 、气郁
胸闷;花蕾炼制的花油治烫伤效果十分明显 。蜡梅
花还可以提取香精和做花茶。山蜡梅产地民众称
“香风茶” ,习惯用叶泡茶饮以防治感冒 。有关药理
研究文献较多(肖炳坤等 2003)。
冯景全等(2001)比较了蜡梅香精 、玫瑰油 、茉莉
花香精成分及市场情况后 ,认为新西兰可能会像发
展中国鸽子树和中华猕猴桃一样开发蜡梅精油 。互
131增刊 明 军等: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联网上也有蜡梅精油的商品广告。
5 小结与展望
由上述可知 ,蜡梅科植物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
成果 。重点解决了植物分类 ,野生资源的生态 、分布
的调查 ,蜡梅科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繁殖以及蜡梅
科生物化学研究等方面一些重要问题。研究队伍弱
小且不稳定 ,近 10 年来发表论文只有百余篇 ,与其
他世界级名花相差甚远。蜡梅育种文献仅见 3篇 ,
表明育种工作投入很不够 ,急待加强。国内研究论
文大多局限于国内一般刊物 ,核心刊物以及国际权
威刊物刊载文献较少 ,说明蜡梅研究的水平还较低 。
蜡梅的品种登录以及新品种保护工作在我国尚属空
白。在中国加入WTO的经济形势下 ,经济植物资源
的品种登录以及新品种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
基础工作 ,应该迅速进行(明军 2004)。
为了切实保护并利用好这一珍贵物种资源 ,还
需要继续深入进行以下几方面研究 。
1)中国古代蜡梅研究成果颇多 ,包括蜡梅诗词 、
品种 、应用等方面 ,有必要认真研究 、整理和继承。
2)美国蜡梅花色 、花期与中国蜡梅差异较大 ,目
前在中国园林中应用较少 。中国蜡梅野生资源 、品
种资源变异丰富 ,虽然曾经立项建设过基因库 ,但
是 ,由于存在许多问题 ,现在已经没有价值 ,需要在
有效就地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 ,尽快收集整理现
有野生 、品种资源 ,并将这些品种类型归入种质资源
圃;申请国际栽培植物品种登录和新品种国际保护 ,
并建立权威性品种分类系统 ,以便园林应用和种质
资源国际保护。
3)蜡梅科植物的芳香油成分现已基本探明 ,但
是 ,各成分间的组成关系 、适合香精生产的品种以及
花香产生规律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蜡梅香精的提
取及精细化工生产方法和工艺研究尚属空白 。
4)蜡梅花形 、花香以及花期变异丰富 ,种子可育
性较好。近年来 ,蜡梅育种报道较少 ,优良品种选育
工作明显滞后 ,应在品种资源评价 、收集的基础上 ,
进行优良品种选育 ,包括观赏型 、工业生产型等。
5)蜡梅切花不仅是元旦 、春节的香美插花 ,也可
应用于圣诞节。因此 ,在进一步研究发展盆栽蜡梅
的同时 ,研究切花品种选育 、生产以及全年保鲜的商
品化保鲜剂和技术 ,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综上所述 ,蜡梅研究意义明确 ,但任务仍很艰
巨 ,需要蜡梅种质资源保护 、利用者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1 Adjibade Y , Hue B.Action of calycanthine on nervous transmission in
cockroach central nervous system.Planta Med , 1991 , 57(2):99-102
2 Blake S T.Idiospermum (Idiospermaceae)a new genus and family for
Calycanthus australiensis.Contrib Queensland Herb ,1972 , 12:1-37
3 Boufford D E , Sponberg S A.Calycanthus f loridus(Calycanthaceae)—
a nomenclature note.J Arnold Arbor ,1981(62):265--266
4 Carquist S.Wood anatomy of Calycanthaceae: ecological and
systematical implications.Aliso , 1983 , 10(3):427--441
5 Dahlgren R.General Aspects of Angiosperm Evolution and Macro-
systematics.Nord J Bot , 1983, 103(1):143
6 Dengler N G.Ontogeny of the vegetative and floral apex of Calycanthus
occidentalis.Can J Bot , 1972(50):1 349-1 356
7 Diels L.Kaferblumen bei den Ranales undihre Bedeutung fur die
Phylogenie der Angiospermen.Ber Deutsch Bot Ges , 1916 ,34:758--774
8 Edwards W , Gadek P.Idiosyncratic phenomenon of regeneration f rom
cotyledons in the idiot fruit tree , Idiospermum australiense.Austral
Ecology , 2001, 26(3):254--258
9 Edwards W , Gadek P.Multiple resprouting f rom diaspores and single
cotyledons in the Australian tropical tree species Idiospermum
australiense.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 , 2002, 18(6):943-948
10 Fahn A , Bai ley I W.The nodal anatomy and the primary vascular
cylinder of the Calycanthaceae.J Arnold Arbor ,1957(38):107- 117
11 Ferry R J Sr , Ferry R J Jr.Calycanthus brockiana(Calycanthaceae), a
new spicebush from north central Georgia.Sida , 1987 , 12(2):339--341
12 Grant V.The pollination of Calycanthus occidentalis.Amer J Bot ,
1950 , 37(2):294--297
13 Lasseigne F T , Fantz P R , Raulston J C.× Sinocalycalycanthus
raulstonii (Calycanthaceae):A New Intergeneric Hybrid between
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 and Calycanthus f loridus.HortScience , 2001 ,
36(4):765-767
14 Li J , Liu Y D , Cheng G X , 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for
Chimonanthus praecox.广西植物 , 2000 , 20(1):52--58
15 Mathur S L.Development of the male and female gametophtes of
Calycanthu fertilis Walt.Proc Nat l Inst Sci India , 1968 , 34B(6):
323--329
16 Nicely K A.A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Calycanthaceae.Castanea ,
1965 , 30(1):38--81
17 Ning Jianchang , Zhang Yulong , Xi Yizhen , et al.A palynological study
of Calycanthaceae.Cathaya , 1993(5):179- 188
18 Peter J.Zur Entwicklungs geschichte einiger Calycanthaceae.Beit r Biol
Pfl , 1920(14):59--84
19 QuinlanC E.Cont ributions toward a knowledge of the lower dicotyledons
Ⅲ.The anatomy of the stem of the Calycanthaceae.Trans Roy Soc
Edinb , 1920(52):517-530
20 Rickson F R.Ultrast 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eet le food tissue of
Calycanthus flower.Amer J Bot , 1979(66):80-86
21 Sax K.Chromosome behavior in Calycanthus.J Arnold Arbor , 1933
(14):279-381
22 Shuroff P N.Zur Apogamie von Calycanthus.Flora Jena , 1923(116):
73--84
23 Thorne R F.Proposed new realignments in the angiosperms.Nord J
Bot ,1983 , 3(1):102
24 Tiagi Y D.Vascular anatomy of the flower of certain species of the
132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Calycanthaceae.Proc Indian Acad Sci , 1963 , B58:224-234
25 Wiley H W.Analysis of the seed of Calycanthus glaucus.Am Chem J ,
1899(11):557--567
26 Wilson C L.Idiospermum australiense (Idiospermaceae)—Aspects of
vegetative anatomy.Amer J Bot , 1979 , 66(3):280--289
27 Xiang Q Y , Douglas S , Pamela S.The Eastern Asian and Eastern and
Western North American Floristi c Disjunction:Congruent Phylogenet ic
Patterns in Seven Diverse Genera.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 1998 , 10(2):178- 191
28 马德安 ,于水中.蜡梅的繁殖.中国园林 , 1990(4):29--30
29 文宗强 ,戴振伦.独一无二的蜡梅王国.森林与人类 ,1995(2):18
30 王支槐 ,周启贵 ,陈晓光.蜡梅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与膜脂过氧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 23(4):467--471
31 王支槐.蜡梅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1994, 19(6):646--650
32 王建军.蜡梅习性及园林应用.林业实用技术 , 2003(1):43
33 兰云.四种蜡梅习性和应用.湖南林业 , 2003(1):32
34 蓝伟.夏蜡梅的繁殖技术.植物杂志 , 2001(6):26
35 冯菊恩 ,陈映琦.苏州蜡梅的调查.上海农业科技 , 1986(6):3-4
36 冯景全 ,张启翔.蜡梅商品开发.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 23(特
刊):102--104
37 冯德珍.中国蜡梅开发利用之我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 23
(特刊):105--106
38 白玲玲.腊梅栽培技术.安徽农业 , 2002(3):15
39 任全进.我国特有珍稀观赏树种———夏蜡梅.江苏绿化 , 1996
(3):33
40 刘力 ,张若蕙.蜡梅科 7树种叶的精油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植
物分类学报 , 1995, 33(2):171--174
41 刘小祥 , 熊明娣.武汉磨山植物园腊梅品种初步观察.武汉园
林 , 1990(2):17 , 11
42 刘丽 ,蒋志红 ,褚婕.中药腊梅花对正常小鼠免疫系统作用的研
究.天津药学 , 2000, 12(2):29-30
43 刘茂春.蜡梅属研究的进展及其方法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14(增刊 4):132--134
44 刘茂春.中国传统名花———蜡梅属的整理.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1 ,8(2):153- 158
45 刘茂春.蜡梅属的研究.南京林学院学报 , 1984 , 8(2):78--82
46 刘洪谔 ,张若蕙 ,黄少甫 ,等.八种蜡梅的染色体研究.浙江林学
院学报 , 1996, 13(1):28-33
47 刘洪谔 ,徐耀良 ,杨逢春.蜡梅科植物的开花与传粉.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 1999, 21(2):121--123
48 刘香芬.腊梅的繁殖方法.河北林业科技 ,1999(2):33
49 刘家栋 ,翟兴礼 ,王启明.蜡梅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31(3):87-88
50 华标 ,胡一民.套袋充气嫁接繁殖蜡梅.江苏林业科技 , 1999(1):
12
51 孙孟军 , 陈征海 , 翁卫松.浙江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研究新发现.
浙江林业科技 , 2001 , 21(4):7- 10
52 安徽徽州地区卫生局香风茶科研协作组.香风茶治疗感冒 338
例初步观察.中草药通讯 , 1976(3):38
53 许世荷 , 陆旺金 ,王江林.珍稀濒危植物突托腊梅调查初报.江
西林业科技 , 1991(5):36, 39
54 闫瑞凤 ,常爽 ,韩红.腊梅嫩枝扦插技术.河南科技 , 2001(9):38
55 吴建中.蜡梅的生物学特性和新品种选育.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 14(增刊 4):107-111
56 吴建忠.蜡梅的种子繁殖和实生选择.中国园林 , 1990, 6(4):
27--29
57 吴建忠.蜡梅的砧木替代及整形修剪.中国园林 , 1996, 12(3):
52--53
58 吴昌陆 ,陈卫元 ,杜庆平.蜡梅枝芽特性的研究.园艺学报 , 1999 ,
26(1):37--42
59 吴昌陆 , 胡南珍.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研究.园艺学报 ,
1995 , 22(3):277--282
60 宋建玲.蜡梅还是腊梅.生物学教学 , 2000(2):47
61 宋品玉 ,方国明.蜡梅及其应用价值和栽培技术.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99 ,25(6):657-660
62 张方钢 ,陈征海 ,邱瑶德 ,等.夏蜡梅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其主要群
落类型.植物研究 , 2001 , 21(4):620-623
63 张旭葵 ,杜秀芬 ,徐艳红 ,等.梅花与蜡梅花的鉴别.时珍国医国
药 ,2003 , 14(8):480
64 张纪兴 ,周玉平 ,程国华 ,等.山腊梅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中国
药师 ,2003 , 6(2):74-76
65 张宏伟 ,翁东明 ,徐荣章.夏蜡梅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浙江林
业科技 ,1997 , 17(1):15--17
66 张灵南 ,沈雪华.蜡梅品种 、类型的花部性状编码鉴别法.上海
农业科技 ,1988(1):7--8
67 张忠义 ,赵天榜.鄢陵素心蜡梅类品种的模糊聚类研究.湖南农
业大学学报 ,1990 , 24(3):310-317
68 张林 ,田兴范.蜡梅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0
(3):42
69 张若蕙 ,丁陈森.中国蜡梅科植物的幼苗形态及蜡梅属一新种.
植物分类学报, 1980 , 18(3):329-332
70 张若蕙 ,刘洪谔 ,沈湘林 ,等.世界蜡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8
71 张若蕙 ,刘洪谔 ,沈锡廉 , 等.八种蜡梅的繁殖.浙江林业科技 ,
1994 , 14(1):1-7
72 张若蕙 ,刘洪谔 ,童再康 ,等.蜡梅科树种的同工酶种间和种内变
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17(增刊 1):96-102
73 张若蕙 ,张金谈 ,郝海平.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
讨.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89 ,6(1):1-8
74 张若蕙 ,沈湘林.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1999 , 21(2):7-11
75 张若蕙 ,周骋.夏蜡梅的群落学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7 , 14
(4):355--362
76 张若蕙.贵州蜡梅新变种.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4 ,11(1):45-47
77 张廓玉.腊梅不是梅.绿化与生活 ,1997(5):7
78 张德华.腊梅的环剥扦插繁殖法.生物学通报 , 1995 ,30(10):46
79 李林初.夏蜡梅核型的研究.广西植物, 1986 , 6(3):221--224
80 李林初.夏蜡梅属花粉形态的研究.植物研究 , 1990 ,10(1):93--98
81 李林初.夏蜡梅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广西植物 , 1989 ,9(4):311--
316
82 李林初.夏蜡梅属起源的探讨.西北植物学报 , 1988 ,8(2):67--72
83 李晓宇 ,何明.山腊梅叶镇痛 、镇咳 、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
中医药科技 ,1997 , 4(6):366
84 李根有 ,金水虎 ,楼炉焕.浙江省野生蜡梅数量及群落学研究.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3 , 25(6):30--33
133增刊 明 军等: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85 李根有 ,楼炉焕 ,金水虎 ,等.浙江省野生蜡梅群落及其区系.浙
江林学院学报 , 2002, 19(2):127--132
86 李烨 ,李秉滔 ,李镇魁.蜡梅科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观察.华南农
业大学学报 , 1999, 20(4):103--106
87 李烨 ,李秉滔.蜡梅科植物的分支分析.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0 ,8(4):275- 281
88 李烨 ,李秉滔.蜡梅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1999 , 7(3):202--206
89 李烨 ,李秉滔.蜡梅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广西植物 ,
2000 ,20(4):295--300
90 李烨.蜡梅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 学位论文] .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 1998
91 李清华 ,汪丽燕.香风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药理作用.中草药
通讯 , 1979, 10(1):1--4
92 李盛仙.寒中艳品———蜡梅.云南林业 ,2002 , 23(1):22
93 李盛仙.寒中艳品———蜡梅.江苏绿化 ,1997 ,(1):12
94 李菁 ,刘应迪.湘西北腊梅群落优势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
究.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00 , 22(1):8-13
95 李菁 ,陈功锡 ,朱杰英 ,等.湘西北蜡梅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的初
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0 , 18(2):109--114
96 李菁 ,陈功锡 ,李鸣 ,等.湘西北蜡梅群落典型样地的物种多样性
特征初探.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7 , 6(2):12-16
97 李萍 ,何明.山腊梅感冒茶抑菌抗炎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
中医药科技 , 1996, 3(1):19
98 杜顺福.服用蜡梅根中毒的急救.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81(3):26
99 杨康民 ,李瑞蓉.蜡梅切花保鲜贮藏技术的初步研究.上海农学
院学报 , 1989, 4(1):55--62
100 汪劲武.蜡梅科中赏奇花.植物杂志 ,1998(1):36
101 汪治澜 ,沈红花.蜡梅扦插生根的气象因子.上海农业学报 ,
1998 ,4(1):55--62
102 汪洪霞.快速繁育蜡梅新技术.安徽林业科技 , 2000(2):22
103 汪灏[ 清] .广群芳谱.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 , 1985.976- 985
104 沈校奎 , 方思爱.蜡梅嫩枝嫁接.安徽林业科技 , 1998(3):51
105 肖炳坤 ,刘耀明.蜡梅属植物分类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
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 2003 , 17(2):59--61
106 闵小艺.浅谈蜡梅的修剪.江苏绿化 ,1998(4):35
107 陈开章 ,周宏图.鄢陵蜡梅.档案管理 ,1999(4):43
108 陈功锡 ,李菁 ,李鹄鸣 ,等.湘西北蜡梅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广
西植物 , 1997, 17(2):118--126
109 陈功锡 ,李菁 ,盛忠恒.湘西北发现大片野生蜡梅林.广西植物 ,
1995(4):373
110 陈龙清 ,陈俊愉 ,郑用琏 ,等.利用 RAPD分析蜡梅自然居群的
遗传变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 21(2):86--90
111 陈龙清 ,陈俊愉.蜡梅属植物的形态 、分布 、分类及其应用.中
国园林 , 1999, 15(1):76-77
112 陈龙清 ,鲁涤非.湖北省野生蜡梅种质资源研究.中国园林 ,
1990 ,6(4):24--26
113 陈龙清 ,鲁涤非.蜡梅品种分类系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
23(特刊):107--108
114 陈龙清 ,鲁涤非.蜡梅品种分类研究及武汉地区蜡梅品种调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 17(增刊 1):103--107
115 陈龙清.蜡梅属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林
业大学图书馆 , 1998
116 陈志秀 , 丁宝章.河南蜡梅属植物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87 , 21(4):413--425
117 陈志秀.蜡梅 17个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植物研究 ,
1995 , 15(3):403--411
118 陈志秀.中国蜡梅属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生物数学学
报 ,1994 , 9(4):169--175
119 陈博君.凌风傲骨话蜡梅.江苏绿化 , 1998(6):22-23
120 周世良 ,叶文国.夏腊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 ,
2002 , 10(1):1-6
121 周学森.神农架的天然腊梅林与中国鸽子树.生态经济 , 2000
(12):59
122 周青 ,黄晓华 ,王冬燕.稀土元素 La对酸雨损伤蜡梅的影响.生
态学杂志 , 1997 , 16(6):59--61
123 周俊国 ,扈惠灵 ,马远 ,等.腊梅的继代培养研究初报.河南职
技师院学报 ,2001 , 20(1):19--20
124 周俊国 ,扈惠灵 ,胡群霞.蜡梅根尖染色体观察制片方法.河南
农业大学学报, 2001 , 35(2):140-148
125 尚农.蜡梅切花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介绍.浙江林业科技 ,
1997(4):11
126 明军 ,廖卉荣.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文献分析.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3):60--66
127 竺叶青 ,黄泌.中国蜡梅属开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化学成分
的比较.中成药研究 , 1987(7):31-32
128 郑万钧 ,章绍尧,洪涛 ,等.中国经济树种新种及学名订正.林业
科学 , 1963 ,8(1):1-14
129 郑万钧 ,章绍尧.蜡梅科的新属———夏蜡梅属.植物分类学报 ,
1964 , 9(2):135--136
130 郑均宝 ,张玉满,王雪蕊 ,等.蜡梅的组织培养.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 ,1995 , 17(增刊 1):108-113
131 郑瑶青 ,朱芸.蜡梅鲜花香气成分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1990 , 26(6):667
132 金建平 ,赵敏 , 蓝涛 ,等.我国蜡梅属植物分类及种质资源的研
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14(增刊 4):112--118
133 金建平 ,赵敏.我国蜡梅野生资源的分布及品种分类的探讨.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 14(增刊 4):119--122
134 金翁.腊梅的养护.山西老年 , 2003(1):41
135 姚崇怀 ,王彩云.蜡梅品种分类的三个基本问题.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 ,1995 , 17(增 1):164-167
136 姜铁虹 ,姜恩慈.蜡梅盆景.中国园林 , 1990(4):31--32
137 秋月.种植腊梅花前景好.农村实用技术 , 2000(1):61
138 胡根长.浙江蜡梅大苗移栽技术研究.浙江林业科技 , 2001 , 21
(1):31- 33
139 赵天榜 ,陈志秀.中国蜡梅属一新种.植物研究 ,1989 , 9(4):47-
49
140 赵天榜.中国蜡梅.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
141 赵凯歌 ,陈龙清.蜡梅科(Calycanthaceae)若干植物 nrDNA ITS 序
列PCR反应条件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3 , 25(特刊):29-
31
142 赵建伟 ,黄燕文.蜡梅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的研究.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 1994 , 13(2):204-206
143 赵建伟 ,黄燕文.蜡梅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形成的研究.武汉植物
学研究 ,1994 , 12(2):101-104
144 赵浩如 ,群芳 ,王幼鹏.蜡梅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
134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6卷
学报 , 1993 , 24(2):76--77
145 赵萍 ,陈燕萍.腊梅解毒汤治疗小儿毒热重症型水痘 62例.江
苏中医药 , 2003, 24(3):27-28
146 徐文跃, 姜平 ,等.腊梅止咳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苏州医学院
学报 , 2000, 20(3):122
147 徐文跃 ,翁伟俭.腊梅止咳露止咳祛痰作用的药理实验.江苏药
学与临床研究 , 1999, 7(2):10
148 徐耀良 ,张若蕙 ,周骋.夏蜡梅的群落学研究.浙江林学院学
报 , 1997 ,14(4):355--362
149 梁枫 ,吴国钧.山蜡梅茶.中成药研究 ,1980(2):50
150 梁华 , 李玉石 , 徐岱月.蜡梅夏季采种育苗的尝试.山东林业
科技 , 1999(6):39
151 梅先芝.牛蜡梅叶中毒.中国兽医杂志 ,1996(9):31
152 盛爱武 ,郭维明 ,孙智华.蜡梅切花内源激素动态及衰老有关因
子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 21(2):48--53
153 盛爱武 ,郭维明.不同预处液及贮藏方式对蜡梅切花瓶插品质
的影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 13(1):1-4
154 章永萍 ,章先禄.盆栽观赏腊梅修剪造型技术.上海农业科技 ,
2000 ,5(7):74
155 章永萍 ,章先禄.蜡梅盆景的制作与管理.上海农业科技 , 2003 ,
8(1):91--92
156 章绍尧 ,毛宗国.夏腊梅(A).见:傅立国 ,金鉴明主编.中国保护
植物红皮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196--197
157 黄坚钦 ,何小春 ,金水虎 ,等.夏蜡梅的双受精和种子形成.浙江
林学院学报 , 1999, 16(3):219--223
158 黄坚钦 ,张若蕙.蜡梅科 9种叶的比较.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5 ,
12(3):237--241
159 黄坚钦 ,章滨森 ,金水虎.蜡梅受精作用及胚胎发生.植物学通
报 ,1999 , 16(6):686--690
160 黄坚钦.夏蜡梅花芽分化及雄配子体发育.林业科学研究 ,
1998 , 11(4):439--442
161 储建新.腊梅套枝快速繁育法.江苏林业科技 , 1988(3):36
162 彭九生 ,肖忠优,刘光正 ,等.突托蜡梅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分布
初步研究.江西林业科技 , 2002(1):1--4
163 斯迪.腊梅与气象.内蒙古气象 , 1999(4):16
164 焦书道 ,于水中.蜡梅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 17(增刊 1):168-170
165 舒迎澜.古代花卉.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113--119
166 蒋英 ,李秉滔.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
社 ,1979.2--15
167 鲁涤非 ,陈龙清.蜡梅科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 21
(2):124--128
168 鲁涤非.蜡梅属植物定种分类的商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 14(2):131
169 廖永江 ,曾凡儒 ,杨秀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蜡梅叶中毒.贵
州畜牧兽医 ,1994 , 18(2):35
170 谭键.盆栽腊梅夏管要领.绿化与生活 , 2001(2):14
171 戴丰瑞 ,谢青芳,冯建灿 ,等.蜡梅开花结实习性研究.北京林业
大学学报 ,1999 , 21(2):129-131
172 戴丰瑞.蜡梅主要养分分布之规律性.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 17(增刊 1):123-127
173 戴振伦.湖北保康县蜡梅资源简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
14(增刊 4):138
国际园艺学会莱斯利博士给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的回信(中译)
亲爱的陈教授:
谢谢您寄来的国际栽培植物品种登录年报(梅)。你们正在做的是一项惊人的工作 ,国际梅园的规划以
及你们筹备中的国际梅学术研讨会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而这些 ,真的使我对你们所可能达到的成就而十分
羡慕 。
您忠实的 Dr.Alan Leslie
(国际园艺学会命名及品种登录委员会执行主席)
2004年 3月 1日
Dear Prof Chen ,
Thank you for your annual ICRA report.You are doing a wonderful job ! The plans for the garden and your
symposium sound splendid and indeed make me quite envious of what you able to achieve.
Sincerely yours ,
Alan Leslie
135增刊 明 军等:蜡梅科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