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蜡梅科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21卷 第 2 期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1 , No.2
1999年 3 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Mar., 1999
1998-11-16收稿
综合述评
蜡 梅 科 研 究 进 展
鲁涤非 陈龙清
(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 430070,武汉;第一作者男 , 76岁 ,教授)
摘要 该文综合了蜡梅科植物 1985 ~ 1995 年 10 a 期间的研究成果 , 从种质资源 、形态分类 、微
观形态及细胞学 、化学成分研究以及蜡梅的园林用途 、繁殖 、切花保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今
后一段时期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木本花卉 , 蜡梅科 ,蜡梅
中图分类号 S685.17
Research Advances in Calycanthaceae
Lu Difei   Chen Longqing
(Department of Forestry ,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 430070, P.R.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1995 were summed up and discussed ,
including its germplasm resources , taxonomy , macro-and micro-morphology , cytology , chemical composi-
tion , landscape usage ,propag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cut flower.Finally , suggestions were given
on the emphasi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woody flower ,Calycanthaceae , 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
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 为我国特有花灌木 ,分布较广 ,以鄂西 、川东 、陕南 、豫
西南四省交汇地带为分布中心.千余年前杜牧(803 ~ 853)就有“蜡梅迟见二年花”的诗句 ,但那
时蜡梅与梅花在文人的笔下常是混淆的 ,至北宋黄庭坚(1045 ~ 1105)才将蜡梅特征作了描述 ,
鄢陵也有栽培蜡梅的记载.总之 ,宋代蜡梅应用已相当普遍了.特别应指出的是陈景沂著
(1256)《全芳备祖》 ,在这部文献中较详尽的记述了蜡梅及其品种 ,说明这时栽培观赏蜡梅已发
展到较高的层次 ,以后久经引用 ,但发展较慢 ,长期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近年才逐渐引起有关学
人的注意 ,相继开展了有关蜡梅及蜡梅科其他种的一些研究.
1 野生蜡梅资源的考察
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对蜡梅的野生资源进行了考察.张家勋于 1985年实地考察了蜡梅在我
DOI :10.13332/j.1000-1522.1999.02.024
国的自然分布 ,足迹遍布河南西南部及南部 、湖北西部 、陕西南部 、湖南西北部 、四川东部及南
部 、云南东北部 、东南部及中部的一些县 ,认为蜡梅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区为北纬 23°1′~ 33°3′,
东经 102°4′~ 114°8′之间(张家勋.蜡梅野生资源的自然分布与嫁接技术探讨.见:园艺学会交
流论文.1985)从调查范围看虽然还含有蜡梅属内其他种 ,但那时以个人行为对某一种观赏植
物进行实地考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陈慧君等于 1988年调查了湖北保康天然蜡梅林资源及生
态环境.而且依形态学特征和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对保康蜡梅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保
康蜡梅即为蜡梅[ 2] .随后 ,陈龙清等实地考察了鄂西及川东北纬 30°30′~ 32°30′,东经 109°10′~
111°30′之间的秦巴山地丘陵区 ,蜡梅主要分布在海拔 200 ~ 1 000 m的区域 ,在竹山 、竹溪 、保
康 、巫溪等县境内均有面积达 6 hm2 以上的蜡梅纯林 ,认为保康蜡梅 Ch .baokangensis为蜡梅种
内变异 ,成立新种不妥[ 3] .陈功锡等于 1995年至 1997年对湘西北的石门 、吉首 、永顺 、保靖等
武陵山区的野生蜡梅进行了考察 ,该区蜡梅分布于 28°48′~ 30°08′N ,109°40′~ 111°E′之间.蜡梅
分布的武陵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区.在万其(石门)有 10 km 长狭谷 ,蜡梅分布面积达
1 400 km2以上 ,约 10万丛 , 50万株;土壤为黄棕壤冲积而成的潮土 ,微酸或中性.对蜡梅的繁
殖 、生长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和花粉也进行了研究[ 3 , 4] .这一时期 ,对蜡梅资源的考察是卓
有成效的.
2 蜡梅属的分类及品种分类
这是近年较活跃的一个领域 ,从事的专家及发表的论文也较多.陈志秀等于 1987年报导
了河南蜡梅属的 8个种 ,即蜡梅 、亮叶蜡梅 Ch.nitens 、柳叶蜡梅 Ch.salicifolius 、突托蜡梅 Ch .
grammatus 、浙江蜡梅 Ch.zhijiangensis 、西南蜡梅 Ch .campanulatus 、保康蜡梅 Ch.baokangensis 、安
徽蜡梅 Ch .anhuiensis .安徽蜡梅为新发表种[ 5] .刘茂春于 1991年 ,从形态 、花粉 、地理分布和植
物区系对该属进行了分析 ,已发表的蜡梅属植物有 9种 ,除了上述 8种外 ,还有簇花蜡梅 Ch .
caespitosa.依原始论述和地理分布 ,保康蜡梅即蜡梅 、安徽蜡梅与簇花蜡梅并入柳叶蜡梅 ,至此
蜡梅为6个种 ,并分别记述了 6种蜡梅各自的分布;蜡梅属植物系统分布于 23°00′~ 33°30′N ,
100°~ 121°00′E的我国 10省区[ 6] .金建平等于 1992年对该属植物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认为
宿存退化雄蕊不能作为蜡梅属分组指标 ,浙江蜡梅应并入蜡梅(亮叶蜡梅),阐述了蜡梅属资源
分布及利用现状.并对蜡梅品种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7 ,8] .刘茂春也提出了蜡梅属的新分类
系统 ,分为 2组 6种 ,即 Ⅰ蜡梅组:含西南蜡梅 、蜡梅和柳叶蜡梅;Ⅱ新蜡梅组:含突托蜡梅 、亮
叶蜡梅和浙江蜡梅.认为蜡梅属在中国有各自地域的 6个可分的群体[ 9] .
对于该属分类研究 ,这一时期存在不同的争论 ,这种争论对澄清该属的一些混乱及以后的
研究具促进作用.
在品种分类方面 ,冯菊恩等对苏州蜡梅品种进行了调查 ,此后从花色 、花香 、花径 、花内被
片紫纹等各自划分了几大类[ 10] ,工作细致但因性状间未统一于一个系统 ,所以应用时有一定
困难.张忠义等对鄢陵素心蜡梅类品种进行了模糊聚类研究 ,将素心蜡梅分为 13个品种类
群[ 11] .陈龙清等从方便与实用为主的原则提出蜡梅以花径 、花形 、花色 、内被片紫纹等作为品
种分类的 4级分类系统 ,并应用这一分类系统对武汉地区的品种进行了分类整理[ 12] .
这一时期 ,虽然进行了一些品种分类研究 ,但仍欠全面与深入 ,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具说
服力的品种分类系统.
3 蜡梅的微观形态及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1989年 ,张若蕙等对蜡梅科 7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 ,认为有 3种类型:①具穴状纹饰
125第 2期                 鲁涤非等:蜡梅科研究进展                    
者为西南蜡梅;②具蠕虫状纹饰者为蜡梅 、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③具瘤状纹饰者为浙江蜡
梅[ 13] .陈树国等 1992年对蜡梅花芽分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花芽分化在腋芽上进行 ,分为营养
生长 、分化前 、花瓣(被)原基形成 、雄蕊原基形成 、雌蕊原基形成和分化完成等 6个时期 ,春梢
花芽多 ,花芽始花于 5月下旬 ,10月中旬完成[ 14] .
张若蕙等对蜡梅科 2属 10种的表皮在光镜与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观察研究 ,包括成熟表皮
及气孔器 ,外表皮细胞垂周壁无波纹 ,外壁平滑 、短条纹 、芒状或瘤状 ,角质纹饰有条状 、波条
状 、穴状 、小丘状 ,蜡质纹饰多样 ,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 ,皆为平列型.多数特征表现种间差
异[ 15] .赵建伟等研究蜡梅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 ,发现蜡梅在发育过程中雄蕊先熟 ,与
Nicely 认为雌蕊先熟(protogynous)完全不同 ,蜡梅虽属蓼形胚囊 ,但有多胚囊现象 ,而最后具活
性只有一个成熟[ 16] .吴昌陆等研究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发现:①雌雄蕊之间有花托附属
物;②花芽由新梢叶腋中主芽分化形成 ,花芽始化于顶自枯期 ,最早分化是新梢存苗叶的第一
节;③开花期中雄蕊存在离心外卧与向心聚合运动[ 17] .黄坚钦等对蜡梅科 9个种的叶片 、叶柄
及节部进行了解剖 ,发现各种间结构差异小 ,但从叶迹数量看 ,支持分为 2个属 ,即蜡梅属与夏
蜡梅属[ 18] .陈志秀对蜡梅成枝成花规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蜡梅不定芽有根颈不定芽 、枝基及
枝(叶)痕不定芽 3个时期[ 19] .王支槐报道了蜡梅开花过程中花氨基酸 、可溶性蛋白质 、过氧化
物同工酶等含量 、活性的动态变化[ 20] .张若蕙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分析了蜡梅科 8种
40个单株成熟叶的过氧化物酶 、酯酶 、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酶谱 ,结果表明:蜡梅 、西
南蜡梅 、山蜡梅和夏蜡梅为比较一致而稳定的种 ,柳叶蜡梅 、美国蜡梅 、西美蜡梅和突托蜡梅种
内差异较大.此外 ,美国蜡梅和西美蜡梅 、山蜡梅和突托蜡梅分别为一组最近缘的种 ,夏蜡梅和
西南蜡梅最远缘.[ 21]
上述研究 ,涉及到很多方面 ,也取得很多成果 ,但真正从分子水平去研究该属系统发育及
机理的 ,仍然较少.
4 蜡梅的化学成分研究
竺叶青等对蜡梅 、山蜡梅 、柳叶蜡梅和西南蜡梅 4个种的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的组分及
含量进行了气象色谱比较 ,含至少 8种相同组分 ,但含量有差异 ,即使同一个种花期与营养期
也不同.测得结果总含油量山腊梅为 1.82%~ 2.46%最高 ,西南蜡梅 0.72%~ 0.85%最低.为
分类与资源利用 ,提供了依据[ 22] .刘力等用气象色谱法分析蜡梅科 7树种叶的精油成分和含
量 ,测得共 9种成分 ,不同种的精油种类与含量都有差异 ,由于夏蜡梅属种类所含结构比较复
杂成分的比例高于比较简单的成分 ,认为夏蜡梅属的系统发生比蜡梅属更古老[ 23] .
5 蜡梅的繁殖
由于蜡梅的扦插难以生根 ,故很多学者努力探索高效快速的无性繁殖的方法.汪治澜等对
素心蜡梅试用 CME生根剂处理 ,探求嫩枝和硬枝扦插生根适宜气象生态环境.在加光照与间
歇喷雾条件下 ,成活率为 30%~ 53%[ 24] .张若蕙等也论述了 8种蜡梅的繁殖[ 25] .张林 、郑均宝
等探讨了蜡梅试管繁殖的可能性[ 26 ,27] ,虽能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以及再分化 ,但褐化严重 ,分化
率仍不高 ,距商业繁殖差距尚大.
6 蜡梅切花保鲜
杨康民对蜡梅切花保鲜贮藏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 在花蕾现色 、含水丰富时切取
126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1卷
70 ~ 90 cm长的枝条 ,在0 ~ 2℃,80%~ 90%R.H.下安全保藏期为 30 ~ 50 d ,而对照仅 15 d ,再
用艳花素 8%浓度处理 ,有促进开花和花径 、花重增加的效果 ,并使插花寿命延长达 57 ~ 59 d
(对照 43 ~ 45 d).试验中早花品种较晚花品种表现尤佳[ 28] .对于蜡梅切花采后生理及保鲜 、贮
藏技术研究很少 ,这也限制了蜡梅作为切花应用的广泛性.
7 蜡梅的园林用途
冯菊恩在《蜡梅与苏州园林》的文中指出 ,应重视蜡梅在苏州园林中的应用;注意配景艺
术 ,提高园景效果;增加蜡梅种植数量 ,形成园林特色之一;整枝修剪 ,搞好树型 ,制作盆景;注
意蜡梅生态要求[ 29] .
吴建忠则在《蜡梅的砧木代替及其整理形修剪》文中指出 ,优选花大花多品质好母株种子
的实生苗 ,可直接应用 ,栽培中防嫁接苗为砧木萌枝所替代.整形修剪为:1)冬剪定干 ,主干高
1.2 m 以上 ,呈中心开展形 ,切花剪取 2年生枝;2)除萌蘖 4 ~ 10月经常进行;3)早春抹芽夏季
疏剪;4)生长季摘心 ,促分枝 ,抑生长 ,保花芽 ,强枝经 4次摘心 ,促发 5次枝 ,实施时间为 4月
中下旬至夏末 ,一般苗 4 ~ 9对叶.[ 30]
8 结论及讨论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研究 ,可见 1985 ~ 1995年 10 a 间是蜡梅科植物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 ,
从宏观的形态分类 、种质资源等的研究到化学成分 、细胞学的研究均有涉及 ,研究范围的宽度
与深度都是前人的研究所不及的.但也可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仍以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文献
多 ,特别是分类领域 ,取得的成果也是最多的 ,而如何开发利用蜡梅这一优良资源 ,文献仍然很
少.所以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以下领域研究.
(1)蜡梅属的分类及蜡梅的品种分类 ,这一方面的工作较多争论也多 ,至今尚难有定论 ,加
强分类研究 ,提出较好的分类系统已属当务之急.
(2)蜡梅优良品种选育.特别是应选择一批适于做切花的品种供应市场.
(3)切花采收及保鲜技术.
(4)蜡梅香精提取工艺与技术.
如果以上领域在今后一段时间有一批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 ,蜡梅这一我国特有资源将在
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慧君 ,谢其明.湖北保康天然蜡梅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初探.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8 , 6(2):157~ 162
2 陈龙清 ,鲁涤非.湖北省野生蜡梅种质资源研究.中国园林 , 1990, 6(4):24~ 26
3 陈功锡 ,李菁.湘西北发现大片野生蜡梅林.广西植物 , 1995, 15(4):373
4 陈功锡 ,李菁.湘西北蜡梅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广西植物 , 1997, 17(2):118~ 126
5 陈志秀 ,丁宝章.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87 , 21(4):413~ 425
6 刘茂春 ,中国传统名花蜡梅属的整理.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1, 8(2):153~ 158
7 金建平 ,赵敏 ,兰涛 ,等.我国蜡梅属植物分类及种质资源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2 , 14(增 4):112~ 118
8 金建平 ,赵敏.我国蜡梅野生资源的分布与品种分类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2 , 14(增 4):119~ 122
9 刘茂春.蜡梅属研究的进展及方法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2, 14(增 4):132~ 134
10 冯菊恩 ,陈映琦.苏州蜡梅的调查.上海农业科技 , 1986(6):3~ 4
11 张忠义 ,赵天榜.鄢陵素心蜡梅类品种的模糊聚类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0 ,24(3):310~ 317
12 陈龙清 ,鲁涤非.蜡梅品种分类研究及武汉地区蜡梅品种调查.北京林学报 , 1995 ,17(增 1):103~ 107
127第 2期                 鲁涤非等:蜡梅科研究进展                    
13 张若蕙 ,张金谈.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89 ,6(1):1~ 8
14 陈树国 ,杨秋生.蜡梅花芽分化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 26(3):239~ 244
15 张若蕙 ,刘洪谔.蜡梅科叶表皮的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3 ,10(4):368~ 377
16 赵建伟 ,黄燕文.蜡梅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13(2):204~ 206
17 吴昌陆 ,胡南珍.蜡梅花部形态和开花习性的研究.园艺学报 ,1995 , 22(3):277~ 282
18 黄坚钦 ,张若蕙.蜡梅科 9种叶的解剖,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5, 12(3):237~ 241
19 陈志秀.蜡梅成枝成花规律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5 , 17(增 1):114~ 117
20 王支槐.蜡梅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17(增 1):118~ 121
21 张若蕙 ,刘洪谔.蜡梅科树种的同工酶种间和种内变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17(增 1):96~ 102
22 竺叶青 ,黄泌.中国蜡梅属开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中成药研究 , 1987, (7):31~ 32
23 刘力 ,张若蕙.蜡梅科广树种叶的精油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植物分类学报 , 1995 ,33(2):171~ 174
24 汪治澜 ,沈红花.蜡梅扦插生根的气象因子.上海农业学报 ,1998 , 4(1)55~ 62
25 张若蕙 ,周骋.八种蜡梅的繁殖 ,浙江林业科技 , 1994 , 14(1):1~ 17
26 张林 ,田兴范.蜡梅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 , 3:42
27 郑均宝 ,张玉满.蜡梅的组织培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5 , 17(增 1):108~ 113
28 杨康民 ,李瑞溶.蜡梅切花保鲜贮藏技术的初步研究.上海农学院学报 , 1989 ,4(1):55~ 62
29 冯菊恩.蜡梅与苏州园林.上海农业科技.1998(1):9
30 吴建忠.蜡梅的砧木代替及其整形修剪.中国园林 , 1996 , 12(3):52~ 53
(责任编辑 胡 涌)
128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