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姜科植物古汉名考证



全 文 :第 26卷 第 3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Vol. 26  No. 3
  1998年 8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Aug. 1998 
姜科植物古汉名考证*
高明乾 李景原 刘 萍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 453002,新乡 ;第 1作者 59岁 ,男 ,教授 )
摘 要 在我国古代典藉中记载有许多姜科植物 ,其名称与现代名称大多都不一致 .为
了沟通古今、沟通中外 、弘扬我国古文化 ,笔者收集并考证了姜科植物古汉名 42个 ,归属于姜科
的山姜属、砂仁属、姜黄属、姜花属、山奈属、姜属 ,共 18种 .
关键词 姜科 ;古汉名 ;考证
分类号  Q949. 7

姜科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特别是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分布较为集中 .全世界约
有 49属 1500多种 ,我国有 19属 150多种 [1 ] .本科植物在形态上有许多类似的特征 ,在植物分类
学上是一个自然的科 ,在古代也很自然地称它们为姜类 ;在成分上姜科植物普遍含有萜类成
分和黄酮成分 ,具有辛香味 .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姜类植物有药用价值 ,如华山姜、高良姜、红
豆蔻、山姜、益智、草豆蔻、艳山姜、白豆蔻、草果、阳春砂仁、姜黄、温郁金、莪术、姜花、草果
药、三奈、 荷、姜等 ;有的种类还有观赏价值 ,如艳山姜 ,姜花等: 有的用作调味品 ,如姜、草
果等 .由于姜科植物与民生的关系密切 ,所以在古代典藉中有不少记载 .然而 ,古今名称有的
一致 ,有的不一致 ,如姜花在《植物名实图考》 (以下简称《图考》 )中称之为的白草果 .古代也
同样存在着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现象 ,或是名实不符 ,因此 ,大有考证的必要 [ 2] .这项研究可
将古今汉名沟通 ,并加注拉丁名 ,沟通中外 ,这样可以弘扬我国的古文化 ,古为今用 .由于古
典著作中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记述的十分简要 ,因此判定是现在的何种植物难度很大 .现将收
集到的姜科植物古汉名 42个 ,归属于该科的山姜属 ,砂仁属、姜黄属、姜花属、山奈属、姜属共
18种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
1 山姜属 Alpinia Rosc
1. 1 古汉名: 、艹俊、蔟艹俊、绥、姜汇、廉姜 指华山姜: Alpinia chinensis( Retz. ) Ro sc
《文选 吴都赋》“姜汇非一”刘逵注: “ ,一名`廉姜’ ,生沙石中 ,姜类也 .”又曰: “姜汇大
如累 ,气猛近于臭 ,南土人捣之以为齑” [ 3] .《说文解字注》: “艹俊 ,姜属 ,可以香口 .”《既夕礼》:
“实绥 ,泽焉 .”注: “绥 ,廉姜 ;泽 ,泽兰也” .《齐民要术》: “《广雅》曰蔟艹俊 ,廉姜也” [4 ] .《本草纲
目》卷 14廉姜: “ [释名 ]姜汇、蔟艹俊 .”又引《本草拾遗》陈藏器曰: “廉姜似姜 ,生岭南、剑南 ,人
多食之” [5 ] .该种古称较多 ,皆指现在的华山姜 ,又称华良姜 ,产于我国东南部和西南部 .福建
部分地区将该种药材称为建砂仁或红豆蔻 ,江西也有称它为高良姜的 .
⒇ 文稿收到日期: 1998- 01- 26. * 河南省教委资助项目 .
DOI : 10. 16366 /j . cnki . 1000 -2367. 1998. 03. 017
1. 2 古汉名:蛮姜、良姜、膏凉姜、佛手根等 指高良姜: Alpinia of ficina rum Hance
高良姜之名始载《名医别录》 ,曰: “高良姜大温 .主暴冷 ,胃中冷逆 ,霍乱 ,腹痛 .”又曰:
“出高良郡 ,人腹痛不止 ,但嚼食亦效 .形气与杜若相似 ,而叶如山姜” [4 ] .《本草纲目》卷 14高
良姜: “ [释名 ]蛮姜 ,子名红豆蔻 [时珍曰 ]陶隐居言此姜出高良郡 ,故得此名 .按高良 ,即今日
高州也 .汉为高凉县 .吴改为郡 .其山高而稍凉 ,因以为名 ,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5 ] .良姜之名
见于《本草正义》: “良姜大辛大温 ,洁古谓辛热纯阳 ,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 .”膏凉姜之名见于
《神农本草经集注》 ,佛手根之名见于《履 岩本草》 [6 ] .古代多认为红豆蔻即高良姜 ,故《本草
纲目》把两者合并为一项 [ 7] .《岭表录异》所云山姜即高良姜 .李时珍以为杜若 ,人亦呼为良姜
者是也 [4 ] .该种古称较乱 ,容易误指当细辩之 .
1. 3 古汉名:红蔻、红豆蔻花、高良姜等 指红豆蔻: Alpinia g alanga [l. ]wi lld
红豆蔻之名始载于《药性本草》 ,古今名称基本一致 ,如北宋《嘉佑本草》: “红豆蔻味辛 ,
温 ,无毒 .……其苗如芦 ,叶似姜花作穗 ,嫩叶卷而生 ,微带红色 .生南海诸谷” [4 ] .《桂海虞衡
志》: “红豆蔻花丛生 ,叶瘦如碧芦 .春末发 ,初开花先抽一干 ,有大 包之 , 解花见 ,一穗数
十蕊木 ,淡红鲜妍 ,如桃杏花色 .蕊木重则下垂 ,如葡萄 ,又如火齐缨络 ,及翦采鸾枝之状” [ 4] .古
代又称红豆蔻为红蔻和高良姜 .红蔻之名见于《本草述钩元》 ;《本草纲目》把高良姜亻并入红
豆蔻” [7 ] .欠妥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 12高良姜项下: “李时珍以红豆蔻
亻并入高良姜 , 但《桂海虞衡志》明云此花无实 ,不与草豆蔻同种 ,余皆谓红豆蔻为高良姜子 ,
今以红豆蔻附于后 ,俟再详订” [4 ] ,不敢苟同 .然而在《图考》卷 25高良姜的附图确系本种 [ 7] .
现在广州亦称红豆蔻为大高良姜 .
1. 4 古汉名:美草 指山姜: Alpinia japonica ( Thunb) Miq
山姜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集注》 ,古今名称一致 .唯《本草纲目》卷 14: “山姜 [释名 ]美
草 [弘景曰 ]东人呼为山姜 ,南人呼为美草 . [时珍曰 ]与杜若之山姜 ,名同物异也” [5 ] .
1. 5 古汉名:益智子 指益智: Alpinia oxyphylla Miq
益智始载于《南方草物状》 ,文曰: “益智 ,子如笔毫 ,长七八分 .二月花色 ,仍连着实 .五六
月熟 .味辛 ,杂五味中 ,芬芳 .” [3 ]其他《本草》也称它为益智 ,古今名称一致 . 唯《本草纲目》卷
14称益智子: “顾微言其无花者 ,误矣 .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 ,而皮及仁 ,皆似草豆蔻云” [5 ] .
1. 6 古汉名:草蔻、豆蔻等 指草豆蔻: Alpinia ka tsumadai Haya ta
草豆蔻之名始见于《药性本草》 ,豆蔻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 ,文曰: “豆蔻味辛 ,温 ,无
毒 .主温中 ,心腹痛 ,呕吐 ,去口臭气 .生南海” [ 4] .《图经本草》: “豆蔻 ,即草豆蔻也 .生南海 ,今
岭南皆有之 .苗似芦 ,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 [4 ] .《本草从新》称它为草蔻 .然而草果
与白豆蔻也有豆蔻之古称 ,易混淆 .
1. 7 古汉名:玉桃 指艳山姜: Alpinia zetumbet ( pers. ) Burt t. et smith
艳山姜在历代《本草》中未见记载 ,而以玉桃之名始载于《图考》卷 27: “玉桃 ,叶如芭蕉 ,
抽长茎 ,开花成串 ,花苞如小绿桃 .花开露瓣 ,如黄蝴蝶花稍大 .偶一有之 ,故人罕见” [8 ] .此即
今之艳山姜 .
2 砂仁属 Amomum Roxb
2. 1 古汉名:多骨 指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er re ex Gagnep
白豆蔻之名始见于《开宝本草》 ,惟《本草纲目》卷 14白豆蔻: “ [释名 ]多骨 [集解 ] [志曰 ]
63第 3期            高明乾等: 姜科植物古汉名考证
白豆蔻出伽古罗国 ,呼为多骨 .其草形如芭蕉 ,叶似杜若 ,长八九尺而光滑 ,冬夏不凋 ,花浅黄
色 ,子作朵如葡萄 ,初出微青 ,熟则变白 ,七月采之” [5 ] . 白豆蔻在以往的文献上学名 多定为
A. cardamomum L.据考证 ,此系小豆蔻的异名 ,又称爪哇白豆蔻 [7 ] .
2. 2 古汉名:豆蔻、漏蔻等 指草果: Amomum tsao- ko Crevost et lemarie
草果、白豆蔻、草豆蔻在古代均有豆蔻之古称 ,常易混淆 .《文选 吴都赋》藿艹纳艹豆蔻 ,刘
逵注: “豆蔻 ,生交趾 ,其根似姜而大 ,从根中生 ,形似益智 ,皮彀小厚 ,核如石榴 ,辛且香” [ 3] .
草果具横走根状茎 ,花序为穗状花序 ,从根状茎生出花葶 ,所以古人以为“从根中生” .白豆蔻
和草豆蔻均为总状花序 ,顶生 ,从叶鞘间抽出 ,与草果不同 ,文中点明“从根中生”的形态特
征 ,所以它所记的是草果 ,而不是白豆蔻或草豆蔻 [3 ] .《本草纲目》卷 14豆蔻项下: “ [释名 ]草
豆蔻、漏蔻、草果 [时珍曰 ]按杨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 .豆蔻之名 ,或取此义 .豆象形也 .南
方异物志作漏蔻 ,盖南人字无正音也 .今虽不专为果 ,犹入茶食料用 ,尚有草果之称焉” [5 ] .
2. 3 古汉名:缩砂艹密 指阳春砂仁: Amomum villsum Lour
阳春砂仁古称缩砂艹密 .缩砂艹密之名始见于《海药本草》 ,唐 李王旬曰: “缩砂艹密生西海及西
戎等地 ,波斯诸国 .多从安东道来” [5 ] .《南越笔记》: “阳春砂仁 ,一名缩砂艹密 ,新兴亦产之 ,而
生阳江南河者大而有力 .其种之所曰果山 .曰缩砂者 ,言其  ;曰艹密者 ,言其仁 .鲜者曰缩
砂艹密 ,干者曰砂仁” [4 ] .古代各种本草所载缩砂艹密 ,均不是我国原产 .我国近年来发现一变
种 ,称绿壳砂仁 ( A. villo sum Lour. va r. x anthioides ( Wal l. ex Bak. ) T. L. Wu et Sen-
jen—— A. xanthioides Wall. ex Bak)与进口砂仁原植物相同 [ 7] .
3 姜黄属 Curcuma L
3. 1 古汉名:郁金 指姜黄: Curcuma langa L
姜黄古称郁金 .吴其氵睿转引《唐本草》: “郁金味辛 ,苦 ,寒 ,无毒 .”注曰: “此药苗似姜黄 ,
花白质红 ,末秋生茎心无实 ,根赤黄 ,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 [4 ] .《本草纲目》卷 14郁金: “其
苗如姜 ,其根大小如指头 ,长者寸许 ,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 ,外黄内赤 .人以浸水染色 ,亦微有
香气” [ 5] .以上记述正是今之姜黄 .古时主用本种之侧根茎 ,与后世仅用块根有所不同 [ 7] .
3. 2 古汉名:姜黄、述药、宝鼎香、黄郁等 指郁金: Curcuma a romatica Salisb
吴其氵睿转引《唐本草》: “姜黄味辛 ,苦 ,大寒 ,无毒” .注曰: “叶、根都似郁金 ,花春生于
根 ,与苗并出 .夏花烂 ,无子 .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作之方法 ,与郁金同尔 .西戎人谓之述药 ,
其味辛 ,少苦 ,多与郁金同 ,惟花生异耳” [ 4] .《本草纲目》卷 14姜黄: “ [释名 ]艹述、宝鼎香 [恭曰 ]
姜黄根叶都似郁金 .其花春生于根 ,与苗并出 ,入夏花烂无子 .根有黄、青、白三色” [5 ] .据上文
“花春生于根”与今之郁金“花梗由根茎抽出”的特征一致 ,故古汉名姜黄应指今之郁金 .
3. 3 古汉名:蓬莪、蓬莪艹戍、艹述药等 指莪术: Curcuma aeruginosa Roxb
历代本草收载的莪述可包括多种植物 ,如《本草拾遗》莪术: “一名蓬莪 ,黑色 ;二名艹述 ,
黄色 ;三名波杀 ,味甘有大毒” [5 ] .此中蓬莪即今之莪术 ;述即今之郁金 ;波杀非本属植物 .《本
草纲目》卷 14蓬莪艹戍 [释名 ]艹述药 [志曰 ]蓬莪艹戍生西戌及广南诸州 .叶似 荷 ,子似干椹 ,艹戍
在根下并生 ,一好一恶 ,恶者有毒 .西艹戍人取之 ,先放羊食 ,羊不食者弃之” [5 ] .以上所述即今
之莪术 .
4 姜花属 Hedychium Koenig
4. 1 古汉名:白草果 指姜花: Hedychium co rona rium Koen.
64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年
姜花在古代本草中未见记载 ,它以白草果之名始载入《图考》 .《图考》卷 23白草果: “白草
果与草果同 ,而花白瓣肥 ,中唯一缕微黄 .土医以为此真草果” [8 ] .据文图 ,可定为今之姜
花 [7 ] .
4. 2 古汉名:豆蔻、草果药 指草果药: Hedychium spicatum Ham. ex Smith
草果药始载于明 .《滇南本草》 .《图考》卷 25豆蔻: “草果茎或青 ,或紫 ,叶长纹粗 ,色深绿 ,
夏从叶中抽葶卷箨 ,绿苞渐舒 ,长萼分绽 ,尖杪淡黄 ,近跗红赭 ,坼作三瓣白花 ,两瓣细长 ,翻
飞欲午 ,一瓣圆肥 ,中裂为两 ,黄须三茎 ,萦绕相纠 ,红蕊一楼 ,未开如钳 ,一花之中 ,备红、黄、
白、赭四色 .”并引《滇南本草》: “叶似芦 ,开白花 ,结果内含瓤 ,藏子如豆蔻而粒大……” [8 ] .根
据文图 ,可定为今之草果药 .古汉名豆蔻还包容了其它种类 , 此不赘及 .
5 山奈属 Kaempferia L.
5. 1 古汉名:三赖、山辣、三奈、沙姜等 指山奈: Kaempferia g alanga L
山奈古称三赖 ,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卷 14山奈: “ [释名 ]山辣 ,三奈 [时珍
曰 ]山奈俗化为三奈 ,又讹为三赖 ,皆土音也 .或云:本名三辣 ,南人舌音呼山为三 ,呼辣如赖 ,
故致谬误 .其说甚通” [5 ] .《岭南采药录》又称山奈为沙姜 ,治跌打伤 ,又能消肿 [6 ] .
6 姜属 Zingiber Boehmer
6. 1 古汉名: 艹租、嘉草、 草等 指 荷: Zingiber mioga ( Thunb. ) Rosc
荷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 .《齐民要求》: “《说文》曰 荷一名 艹租 ,《搜神记》曰 荷
或谓嘉草” [ 4] .《本草纲目》卷 15 荷: “ [别录曰 ] 草生淮南山谷 . [颂曰 ] 荷 ,荆襄江湖间多
种之 ,北地亦有 .春初生 ,叶似甘蕉 ,根似姜芽而肥 ,其叶冬枯 ,根堪为菹” [5 ] .此记述指今之
荷 .
6. 2 古汉名:干姜、生姜 指姜: Zingiber of ficinale Bosc
姜以干姜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干姜 ,味辛温 .主治胸满亥欠逆上气 ,温中 ,止血 ,出
汗 ,逐风湿痹 ,肠氵辟下利 .生者尤良” [9 ] .《名医别录》将其分为生姜和干姜 ,沿用至今 ,《本草
纲目》卷 26生姜: “姜宜原阝显沙地 .四月取母姜种之 .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 ,而叶稍阔似竹叶 ,
对生 ,叶亦辛香” [5 ] .此即今之姜 .
参 考 文 献
1 吴德邻等 .中国植物志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 16( 2): 22
2 高明乾等 .略论植物古汉名训诂 .生物学杂志 , 1996, ( 5): 11~ 13
3 缪启愉等 .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0. 68~ 88
4 吴其氵睿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59. 514~ 708
5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北京:人民卫出版社 , 1982.上 859~ 1006,下 1625
6 江苏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7.上 168~ 169,下 1907~ 1909
7 吴征镒等 .新华本草纲要 (一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538~ 548
8 吴其氵睿 .植物名实图考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57. 585~ 667
9 曹元宇辑注 .本草经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133
(下转第 90页 )
65第 3期            高明乾等: 姜科植物古汉名考证
其中 0≤ kj≤d - 1,且 k1 , k2 ,… kn取作 ( 4)的每一组解 ,自然 ( 1)的解的个数等于 ( 4)的解的个
数 .
对于 ( 1)式 ,当 (D
d
,m )= 1时 ,仿上可得
定理 4 同余式组 ( 1) ,当 D 0( mod m ) (D.m )= d /Dj , j= 1, 2,… ,n , ( D
d
,m )≠ 1时 ,其
解的个数 (无解时解的个数为零 )与同余式组
∑n
j= 1
ai jx j≡ - lbj ( mod d )  i= 1, 2,… ,n ( 6)
的解的个数相同 ,记 (D
d
)′为满足 (D
d
)′D
d
≡ 1  ( mod m
d
)的整数 .则 ( 6)中 l为满足 (D
d
)′( D
d
)
= l
m
d
+ 1的整数 .当 ( 6)有解时 ( 1)亦有解 ,且 ( 1)的解为
x j= (
D
d
)′Dj
d
+ kj
m
d
   ( mod m )  j= 1, 2,… ,n
其中 0≤ kj≤d - 1,且 k1 , k2 ,… ,kn取同余式组 ( 6)的每一组解 .
关于 ( 6)是否有解的判定条件 .较为复杂 ,但对具体给定的同余式组 ( 1)可用消元的方法
求解 ( 6) ,由于 d为 m的因数 ,这样相对于 ( 1)较简便 ,当然亦可利用同余关系处理 D与 Dj ,
以方便判定是否有解及求解 .
参 考 文 献
1 张禾瑞 ,郝丙新 .高等代数 .第 3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3
2 潘承洞 ,潘承彪 .初等数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2. 157~ 162
(上接第 65页 )
Critical Notes on the Plant Names of Zingiber in Ancient China
Gao M ingqian  Li Jingyuan  Liu Ping
( Department of Biolog y, Henan Normal Universi ty, 453002, Xinxiang)
Abstract  There ar e many plant names o f th e Zing ibera ceae in ancient lit eratur e o f China, including
both synoymy and homonymy. In the present paper, 42 names concerning the Zingibera ceae ar e critically
ex amined. They r epr esent 18 species belonging to Alpinia , Amomum , Curcuma , Hedychium and Zingiber.
Key words  Zingibe raceae; ancient chinese name; tex tual c riticism
90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