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兜兰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武荣花(1964-),女,河南叶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花卉栽培生理研究。E-mail:wuronghua06@126.com
兜兰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武荣花,张 晓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摘要:兜兰属植物为兰科植物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由于人为破坏,许多兜兰种濒临灭
绝。近年来,兜兰的保育学研究兴起,特别是兜兰的大规模扩繁研究,为兜兰属植物的保护提供了
理论指导。从兜兰属植物的分株繁殖、组织培养、有菌播种以及无菌播种4个方面综述了兜兰的繁
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兜兰属;繁殖;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S6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13)04-0006-05
Research Advance on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Paphiopedilum
WU Rong-hua,ZHANG Xiao
(Forestry School,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Paphiopedilumhas a highly ornamental value,being the treasure of Orehidaceae.But
Paphiopedilumis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 due to human destruction.Recently,the conserva-
tion study of Paphiopedilumis rising,especialy in the study on the large-scale propag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dvances of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Paphiopedilum,including vegetative
propagation and generative propagation.
Key words:Paphiopedilum;reproduction;biology
  兜兰属(Paphiopedilum)是兰科(Orehidaceae)
最原始的属之一,全世界约有80余种[1],原产于亚
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中心在东南亚、南洋群
岛以及太平洋西南的大洋洲岛屿国家、巴布亚新几
内亚等国。我国兜兰属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
研究者又发现了不少原产于我国的野生兜兰种和变
种,目前共计11个种,10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云南、
广西和贵州等地区[2]。
兜兰属植物是兰科中的珍品,有许多种是极具
观赏价值的世界级花卉名品,其花期长,花色庄重素
雅,花型奇特,其唇瓣状如拖鞋,故又有“拖鞋兰”
之称。
但是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对其
过度地采挖,兜兰现已成为世界上濒危的植物物种
之一,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所有兜兰野生种均被列
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Ⅰ而被禁止交易[3-4],因此,兜兰属植物的保护
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众多研究者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兜兰属植物保育学。其中,兜兰
的繁殖生物学为其研究的热点。鉴于此,从分株繁
殖、组织培养、有菌播种以及无菌播种等方面介绍兜
兰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
为野生兜兰的保护以及人工扩繁提供理论指导和应
用参考。
1 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是扩大兜兰属植物群体规模行之有效
的手段之一,是兜兰保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
人们对兜兰属植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以及
有关兜兰属植物的营养繁殖体系也不够完善,原地
保护以及迁地保护仍成为兜兰属植物资源保护的主
要方法[1]。随着研究的深入,兜兰属的分株繁殖技
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为兜兰的大批量扩繁提供新
的思路。
1.1 分株繁殖
兜兰的分株繁殖在开花后或春秋季均可进行。
 河南农业科学,2013,42(4):6-10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13.04.034
一般野生种生长2~3a就可以分株,而一些杂交种
或热带种类,1a有2个生长高峰期,每年都可分株。
用两手握住植株基部根状茎即可掰开。幼苗离开母
体后,分别进行栽植,浇透水,置半荫处,注意保持空
气湿度,以利于尽早恢复生长。15d后进行常规管
理[5]。
在自然界中,兜兰属植物主要靠分生进行繁殖。
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兜兰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数并不
高[6],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兜兰属天然群居生存环境
以及分株条件的研究不够深入,无法提供其分株繁
殖所需要的适宜条件。分株繁殖是兜兰属植物批量
扩繁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面的研究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1.2 组织培养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兜兰的大规模扩繁,无
疑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兜兰种具有重大的意义。但
是,兜兰的组织培养技术难度极大[7],如今很少有此
方面成功的报道,靠组织培养技术还无法实现兜兰
的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现在,兜兰属植物的组织培
养研究着重于外植体的类型、不同阶段培养基的优
化以及激素的选择等方面。
目前,兜兰组培研究一般以茎尖、幼根、叶片等
部位作为外植体,其中茎尖最为常用,成功率较高。
但是兜兰的茎极短,取材较为困难,极易受菌类污
染。如今仅有少数种,如硬叶兜兰、杏黄兜兰等,其
侧芽可像根状茎一样伸长,便于采芽进行茎尖培
养[7]。Huang等[8]提出可采用无菌播种的兜兰幼
苗器官作为组培的外植体,如此便可以省去外植体
消毒的步骤。
Huang等[8]以菲律宾兜兰(P.philippinense)×
苏栅棚屋(P.susan‘Booth’)无菌播种的组培苗的
茎尖作为外植体接种在附加激素的培养基上,实现
了芽增殖和生根的一步完成,每12周就可以使兜兰
数量增加1倍,巨瓣兜兰的杂交种(P.bellatulum
‘Big apot’×P.Bellatulum ‘Jo Ann’s Wine’)和硬
叶兜兰的杂交种(P.micranthum×P.glaucophyl-
lum)均可通过该方法实现组培苗的增殖。杨燕萍
等[9]以亨利兜兰的侧芽为外植体,研究了基本培养
基类型及激素浓度对继代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茎
尖诱导培养基以 Heler培养基+6-BA 2.0mg/L+
NAA 0.2mg/L+活性炭0.5g/L为佳。在继代培
养中,培养基1/2MS+6-BA 0.2mg/L+NAA 2.0
mg/L+椰汁100mL/L+活性炭2.0g/L的丛生芽
增殖效果最好,增殖倍数为3.50。壮苗生根以1/2
MS+NAA 1.0mg/L+土豆汁100mL/L+活性炭
2.0g/L培养基为优。
张晓红等[10]以杂交种兜兰(P.collosum×P.
maudiae‘Los Osos’)茎节为外植体,在改良 MS+
0.5mg/L 2,4-D+0.5~1.0mg/L KT的培养基上
诱导形成了丛生型原球茎。每一外植体产生7~10
个类原球茎,经原球茎的增殖培养,获得了兜兰的无
性繁殖系。将分化形成芽的原球茎转移至附加1.0
~2.0mg/L 6-BA、0.5mg/L NAA以及2.0g/L
活性炭的 MS培养基上,可诱导生根,形成完整的小
植株。
Chen等[11]以菲律宾兜兰(P.philippinense)的
杂交种PH59、PH60的叶片(长1.5cm未切割的完
整叶和长0.5cm的叶片切块)为外植体,诱导出了
不定芽和带根的小植株。叶片未切割时,在1/2MS
培养基上PH59、PH60均有25%的外植体分化出
芽,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时,1/2MS+1.0mg/L
2,4-D+1.0mg/L TDZ能促进PH59不定芽的形
成,1/2MS+1.0mg/L 2,4-D+5.0mg/L TDZ和
1/2MS+1.0mg/L 2,4-D+1.0mg/L TDZ能促
进PH60不定芽的生成。而叶片切割时,PH60只
在1/2MS+1.0mg/L 2,4-D+0.1mg/L TDZ上诱
导出了丛生芽,而 PH59在1/2MS+1.0 mg/L
TDZ上尽管出芽的叶片数减少,但每个叶片的平均
出芽数增多。
曹受金等[12]以兜兰的幼根为外植体进行兜兰
组培快繁研究,研究表明:6-BA对类原球茎诱导有
极显著影响,且6-BA对兜兰幼苗的增殖效果更为
显著,而GA和香蕉泥的合理组配是兜兰生根壮苗
的关键。而 Huang等[8]发现TDZ会限制茎尖的增
殖以及幼苗的生根,高浓度的6-BA 与低浓度的
NAA更有利于茎尖的增殖。蛋白胨以及椰汁等有
机添加物对于兜兰的组培也有一定帮助。Ernst[13]
利用紫毛兜兰、费氏兜兰、波瓣兜兰及其杂交种进行
试验,探讨花梗、叶尖、根尖、雄蕊作为外植体的可行
性,发现这些器官在培养基上均不生长,子房部分的
胎盘虽然可以进行生长和分化,但是不能够形成愈
伤组织。
目前,利用兜兰茎尖、叶片等为外植体进行组培
试验还主要集中在杂交种,不同的基因型和外植体
类型的再生能力差别很大。对不同兜兰野生种均需
要探索高效的再生培养体系以实现快速繁殖。
2 有性繁殖
罗毅波等[1]指出,兰科植物由于单个果实内具
有成千上万颗种子,利用种子进行大规模繁殖成为
7 第4期 武荣花等:兜兰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兜兰属植
物来说,目前组织培养等方法还未取得突破,种子繁
殖就成为唯一的规模繁殖方法。兜兰种子繁殖主要
分为有菌播种和无菌播种两方面。
2.1 有菌播种
兜兰的种子没有胚乳,自然条件下需要与真菌
共生获得营养才能萌发。兜兰的杂交种子一般需要
在含有共生真菌的兜兰原生地土壤或播种在兜兰母
株的基质中才能萌发,但萌发率低[14]。目前,此方
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不
同兜兰种共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兜兰生长的影响。
李明等[15]采用根组织切片法从杏黄兜兰根内分
离到13株真菌,镰刀菌和组丝核菌为优势菌。将组丝
核菌JF74、JF75、JF80制成菌剂,施入杏黄兜兰根部,对
杏黄兜兰产生了一定的促进生长的效果。Non-
tachaiyapoom等[16]从兜兰、蕙兰以及石斛兰的根中分
离出了27种类丝核菌真菌,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
学手段对其进行了鉴定。田凡等[17]采用单菌丝团法分
离硬叶兜兰菌根真菌,纯化后,用打孔法培养菌株,观
察菌株形态特征并测定其生长速度,初步鉴定了8株
内生 真 菌(DJYYDL001、DJYYDL003、DJYYDL004、
DJYYDL006、DJYYDL008、DJYYDL009、DJYYDL011、
DJYYDL015)。朱鑫敏等[18]从硬叶兜兰和杏黄兜兰
根中分别分离得到瘤菌根菌属真菌PM-1和美孢胶
膜菌PA-1,并观察在不同的培养基上2种真菌对硬
叶兜兰和杏黄兜兰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
基养分水平能显著影响内生真菌与杏黄兜兰的共生
关系,营养相对贫瘠的DE培养基有利于两者共生,
而营养丰富的 Harvais培养基不利于共生。
现在已经分离得到许多与兜兰共生的真菌,研究
表明这些真菌对兜兰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共
生真菌促进兜兰种子萌发的相关研究较少。如何在生
产中利用共生真菌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2.2 无菌播种
目前无菌播种法已经成为兰科植物栽培、繁殖
的一种常规方法。国内外学者对于兜兰属植物的无
菌播种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表1)。研究
重点主要集中于果荚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消毒方法的优化、暗培养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不
同阶段培养基的优化等。
表1 部分兜兰种无菌播种研究结果
试验材料
果荚发育
时间/d
种子萌发培养基
种子萌发
率/%
增殖分化培养基 生根壮苗培养基 参考文献
同色兜兰 210  1/2MS+100mL/L椰乳 60
1/2MS+2.0mg/L 6-BA+0.2mg/L
NAA+100mL/L香蕉汁
1/2MS+0.2mg/L IBA+2.0
g/L活性炭
王莲辉等[19]
长瓣兜兰 420  1/2MS+100mL/L椰乳 60
1/2MS+0.2mg/L 6-BA+1.0mg/L
NAA+100mL/L椰乳
1/2MS+0.2mg/L IBA+2.0
g/L活性炭
王莲辉等[20]
白花兜兰 180  1/2MS+100mL/L椰乳 80
1/2MS+1.0mg/L 6-BA+0.05mg/L
NAA+100mL/L椰乳
1/2MS+0.2mg/L IBA 王莲辉等[21]
小叶兜兰 400  1/2MS+100mL/L椰乳 80
1/2MS+0.2mg/L 6-BA+1.0mg/L
NAA+100mL/L椰乳
1/2MS+0.2mg/L IBA+2.0
g/L活性炭
王莲辉等[22]
麻栗坡兜兰 180
1/4MS+100mL/L椰乳
+1.0g/L活性炭
36
3.0g/L花宝1号+1.0mg/L 6-BA+
0.1mg/L NAA+1.0mg/L AgNO3+
100mL/L椰乳
3.0g/L花宝1号+10%香蕉
汁+2.0g/L活性炭
丁长春等[23]
胼胝兜兰 180
1/4MS+100mL/L椰乳
+1.0g/L活性炭
52
3.0g/L花宝1号+1.0mg/L 6-BA+
0.1mg/L NAA+1.0mg/L AgNO3+
100mL/L椰乳
3.0g/L花宝1号+10%香蕉
汁+1.0g/L活性炭
丁长春[24]
硬叶兜兰 150
1/5MS+100mL/L椰乳
+1.0g/L活性炭
37
1/5MS+0.5mg/L 6-BA+0.1mg/L
NAA+1.0mg/L AgNO3+100mL/L
椰乳
3.0g/L花宝1号+1.0mg/L
NAA+1.0mg/L AgNO3+
10%香蕉汁+0.5g/L活性炭
丁长春等[25]
带叶兜兰 150 RE+200mL/L椰乳 50
1.5g/L花宝1号+1.5g/L花宝2号
+2.0mg/L 6-BA+0.2mg/L NAA+
2.0g/L活性炭
1.0g/L花宝l号+1.0g/L花
宝2号+2.0g/L蛋白胨+1.0
mg/L NAA+2.0g/L活性炭
+10%香蕉汁
曾宋君等[26]
彩云兜兰 250
VW(或 1/2MS)+100
mL/L椰乳+1.0g/L活
性炭
70
增殖:1/2MS+0.5g/L活性炭+50
mL/L椰乳+1.0mg/L TDZ+0.5
mg/L NAA;分化:1/2MS+0.1mg/L
6-BA+1.0mg/L NAA+1.0g/L活
性炭
2.0g/L花宝1号+2.0g/L蛋
白胨+1.5g/L活性炭+NAA
1.0g/L+50mL/L椰乳+50
g/L香蕉汁
曾宋君等[27]
亨利兜兰 300
VW+100mL/L椰乳+
1.0g/L活性炭
45
2.0g/L花宝1号+2.0g/L蛋白胨+
1.0g/L活性炭+1.0mg/L NAA+50
mL/L椰乳
2.0g/L花宝1号+2.0g/L蛋
白胨+1.5g/L活性炭+1.0
mg/L NAA+50mL/L椰乳+
50g/L土豆汁
曾宋君等[28]
8 河南农业科学 第42卷 
  由表1可知,兜兰属不同基因型的种子最佳采
收时期有很大的差异,果荚发育时间一般不会低于
150d,成熟度高者也在450d之内。种子萌发率一
般在50%左右,高者(白花兜兰、小叶兜兰)可达
80%,低者(麻栗坡兜兰)只有36%。种子萌发培养
基应用较多的为1/2MS、VW、RE、KC等。由于兜
兰种子没有胚乳,在种子萌发培养基加入有机添加
剂特别是椰乳,可明显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多数研
究证明,NAA和6-BA组合是原球茎继代增殖与分
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的浓度及其配比均对原球
茎的增殖分化有重要的影响。丁长春等[25]研究表
明,添加 AgNO3 和活性炭对原球茎的分化以及幼
苗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根诱导研究中发
现,低浓度的IBA有利于根的产生,而高浓度IBA
对根的萌发有抑制作用。种子培养初期进行适当时
间的暗培养有助于种子萌发,不同的兜兰种所需要
的暗培养时间不同,一般为3周到8周不等。此外,
Lee[29]利用6个兜兰属植物不同种(巨瓣兜兰、紫点
兜兰、雪白兜兰、海伦兜兰、亨利兜兰、白旗兜兰)研
究了不同的种子预处理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发
现用1%NaClO浸泡种子60~75min可明显提高
种子的萌发率。Nhut等[30]以德氏兜兰的种子为材
料进行无菌播种研究,发现采用种子创伤与液体培
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原球茎芽的分化再生能
力。王亚平等[31]以同色兜兰与带叶兜兰正反交所
得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兜兰杂交种的无菌播种
研究,结果表明:同色兜兰与带叶兜兰杂交种以授粉
120~160d的果荚经暗培养35~45d的萌发率较
高,通过改进浅层液体培养方法可使萌发率达到普
通播种萌发率的7.6倍,试验结果也显示基因型是
影响兜兰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
尽管兜兰的无菌播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同基因型的果荚采收时
期、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培养条件以及增殖分化生根
壮苗的培养基各不相同,且差别较大。每个种还没
有各自标准高效的繁殖技术体系。无菌播种各个环
节还需进一步的优化以满足商业化大规模扩繁的要
求。总之,无菌播种是兜兰保育学研究较为深入的
一个领域,此方面的研究将为兜兰的保护与生产提
供有力的指导。
3 展望
兜兰属植物扩繁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株繁殖、组
织培养、有菌播种以及无菌播种4个方面。目前,这
些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组织培养和无菌
播种。现在人工栽培的兜兰主要依靠分株进行繁
殖,但是繁殖系数很低。分株繁殖步骤简单,成本
低,比较适合生产,所以,如何提高分株繁殖的繁殖
系数将成为以后的研究重点之一。兜兰的组织培养
技术难度较大,虽然已有成功的报道,但是兜兰组培
快繁的关键问题有待于解决,还需深入研究。最近
发展了新的组织培养技术———薄层切片培养[32]和
薄层细胞培养[33],此类技术能高效地获得再生小植
株,但尚未在兜兰上应用。兜兰种子的有菌共生研
究进展缓慢,目前,此方面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不同
兜兰基因型优势菌的分离,但是兜兰的有菌共生研
究前景广阔,可为兜兰属植物的产业化提供有力的
技术支撑。兜兰的无菌播种技术国内外研究较多,
成果显著,但还是无法满足大规模扩繁的要求。以
后此方面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诱导培养基的优化以
及高效添加剂的探索。兜兰属植物扩繁研究是保育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为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做出重
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毅波,贾建生,王春玲.初论中国兜兰属植物的保护
策略及其潜在资源优势[J].濒危物种科学通讯,2005,
4(2):11-20.
[2] 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1997:255-256.
[3] 卢思聪.中国兰和洋兰[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85-89.
[4] 郎楷永.中国的兜兰[J].科技导报,2002(9):56.
[5] 胡东华.热带兰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21-139.
[6] 王贞,丛磊,刘燕.兜兰属植物研究现状[J].林业科学,
2006,42(7):113-119.
[7] 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1997:266-267.
[8] Huang L C,Lin C J,Kuo C I,et al.Paphiopedilum clo-
ning in vitro[J].Scientia Horticulturea,2001,91:111-
121.
[9] 杨燕萍,徐晓薇,姚丽娟,等.亨利兜兰茎尖诱导与离体
快繁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1(4):53-55.
[10] 张晓红,徐涛,谷祝平.兜兰类原球茎的诱导与植株再
生[C]∥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4:87-89.
9 第4期 武荣花等:兜兰属植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Chen T Y,Chen J T,ChangW C.Plant regeneration
through direct shoot bud formation from leaf cultures
of Paphiopedilum orchids[J].Plant Ce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4,76:11-15.
[12] 曹受金,田英翠,潘百红,等.兜兰组培快繁影响因素
分析[J].北方园艺,2005(3):79-80.
[13] Ernst R.Studies in asymbiotic culture of orchid[J].
Amer Orchid Soc Bul,1975,44:419-423.
[14] 曾宋君,田瑞雪,陈之林,等.兜兰属植物杂交育种研
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18(2):459-
468.
[15] 李明,张灼.杏黄兜兰菌根研究与应用[J].生物学杂
志,2001,18(6):17-18.
[16] Nontachaiyapoom S,Sasirat S,Manoch 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ctonia-like fungi from roots
of three orchid genera,Paphiopedilum,Dendrobium,
and Cymbidium,colected in Chiang Rai and Chiang
Mai provinces of Thailand[J].Mycorrhiza,2010,20:
459-471.
[17] 田凡,朱国胜,桂阳,等.硬叶兜兰菌根真菌的分离及
培养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2(7):61-64.
[18] 朱鑫敏,胡虹,李树云,等.内生真菌与两种兜兰共培
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2,34(2):171-178.
[19] 王莲辉,姜运力,余金勇,等.同色兜兰的组织培养与
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6):1171-
1172.
[20] 王莲辉,姜运力,余金勇,等.长瓣兜兰的组织培养与
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9):887-
888.
[21] 王莲辉,魏鲁明,姜运力,等.白花兜兰的组织培养与
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10):1071-
1072.
[22] 王莲辉,魏鲁明,姜运力,等.小叶兜兰的组织培养与
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11):1169-
1170.
[23] 丁长春,夏念和.麻栗坡兜兰的无菌播种与快速繁殖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2):1201-1202.
[24] 丁长春.胼胝兜兰的无菌播种与快速繁殖[J].文山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4):108-109.
[25] 丁长春,李蕾,夏念和.硬叶兜兰的无菌播种与试管成
苗[J].北方园艺,2011(5):115-117.
[26] 曾宋君,陈之林,段俊.带叶兜兰的无菌播种和离体快
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2):247.
[27] 曾宋君,陈之林,吴坤林.彩云兜兰的离体快速繁殖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0):1011-1012.
[28] 曾宋君,陈之林,吴坤林.亨利兜兰的离体快速繁殖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5):471-472.
[29] Lee Y I.The a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of six
Paphiopedilumspecies in relation to the time of seed
colection and seed pretreatment[J].Acta Horticultu-
rae,2007,755:381-385.
[30] Nhut D T,Trang P T T,Vu N H,et al.A wounding
method and liquid culture in Paphiopedilum delenatii
propagation[J].Propag Ornam Plants,2005,5:158-
163.
[31] 王亚平,谭志勇,王燕君,等.兜兰无菌播种技术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57-158.
[32] 陈廷速,张军,夏宁邵,等.香蕉横切薄片芽分化的培
养技术[J].热带作物学报,2003,24(4):10-13.
[33] 田增胜.薄层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形态分化研究中的
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61-4864.
01 河南农业科学 第4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