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综述与编译
001 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万 新 石晋丽 刘 勇 肖培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
摘 要 甘松属药用植物中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镇
静、抗癫痫、抗惊厥、抗抑郁、抗帕金森症、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等药理活性。综述了甘松
属 3种药用植物甘松、匙叶甘松、大花甘松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并介绍了目前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情
况。
关键词 甘松属 甘松 匙叶甘松 大花甘松 甘松新酮
败酱科 Valerianaceae甘松属 Nardostachys
DC. 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及我国西部山地 ,共
有 3种植物 ,分别是甘松 N . chinensis Bet.、匙叶甘
松 N . jatamansi ( D. Don) DC. 和大花甘松 N .
grandif lora DC.。甘松属植物均以根及根茎入药 ,
药用历史非常悠久 ,是古印度阿育吠陀 ( Ayurv eda)
和尤那尼 ( Unani) 医学体系中驱风理气、镇静安神
的常用芳香药物。我国常见甘松和匙叶甘松两种 ,入
药始载于《本草拾遗》 ,后列入《海南本草》和《开宝本
草》 ,认为其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安神等功效 ,
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霍乱转筋、牙痛、痰
眩、癔病癫痫、心悸怔忡、脚气等多种病症 ,是目前败
酱科中唯一被《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植物。近年来
国内外非常关注甘松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
础 ,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开发出治疗抑郁、脱发等病
症的药品、食品添加剂、护肤香体的化妆品及高级香
精等多种新产品。笔者对甘松属药用植物在生药学、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
作一综述。
1 生药学研究
1. 1 分类及分布
甘松属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及我国西部山
地 ,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 ,因花萼 5裂、花后
增大的特征从败酱属分出构成新属 ( Alphonse de
Candolle, 1830年 )。经研究 ndh F、 t rn L-F、 IT S等
DNA序列 ,发现败酱科的分化起源于亚洲 ,喜马拉
雅的败酱属和甘松属为进化分支最初端 [1 ];败酱族
(包括败酱属和甘松属 )并非单一类群 [2 ] ,且甘松属
是从败酱属衍生的 [3 ]。
甘松属植物形态差异较大 ,并存在很多过渡类
型 ,因此种间区分十分困难 ,共有 3种植物:甘松、匙
叶甘松和大花甘松。 甘松分布于我国四川阿坝藏族
自治州松潘、理县、南坪及绵阳专区江漳一带 ,甘肃、
青海玉树亦产。匙叶甘松及大花甘松分布于尼泊尔、
不丹、锡金及印度北部。 其中匙叶甘松在我国四川、
云南、西藏也有分布 ;有学者认为云南亦产大花甘
松 ,但多数认为其是匙叶甘松的形态变化 ,《中国植
物志》、《中国药典》均未收载 [4 ]。
1. 2 习性及生境
甘松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花期 6~ 7月 ,果期 8
~ 10月 , 10月间叶子变黄停止生长 ,冬季叶子脱落
在雪层下休眠 ,翌年夏季雪融时开始生长。生长环境
为海拔 3 000~ 5 000米的灌木丛、山坡、高山草甸 ,
分布于开阔多石草地或覆草冻土以及白桦林下半荫
腐殖土中 ,喜光照和湿润腐殖土 ,可耐 - 15℃的寒
冷。 Airi等 [ 5 ]对喜马拉雅西部 Kumaun匙叶甘松生
长环境研究发现其最适宜环境为覆盖苔藓的岩石
(频度 40. 7% ,密度 15. 9株 /m2 ) 和湿润的大石砾
(频度 25. 9% ,密度 16. 8株 /m2 ) ,较适于西向山坡 ,
且与海拔密切相关 ;植株高度、密度、地上植被、土壤
含氮量及湿度等因素影响地下部分能否良好生长。
1. 3 栽培及采收
甘松属植物用根茎或种子繁殖 ,主要为野生 ,印
度和中国偶有栽培 [6 ]。当种子成熟后播种在防寒大
棚里 ,需充足的光照萌发 ;幼苗长大后移栽到温室越
冬 ;翌年春末夏初移栽室外。 根茎切段也可用于繁
1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殖 ,且快于种子繁殖 ;繁殖材料应选用秋季成熟根
茎 ,夏季采收的则易腐烂。Chauhan等 [7 ]研究匙叶甘
松无性繁殖和种苗移栽两种栽种方式和 1 800、
2 200、 3 600 m共 3个海拔高度 ,发现产量与栽种
处理方法、移栽苗龄及苗圃海拔显著相关 ,其栽种海
拔适于 2 200~ 3 600 m处 ,最佳为 3 600 m的山
脊 ,而不适合低于 1 800 m处 ;且施肥可增产。
2~ 3年生的甘松比一年生者产量高很多 ,适宜
采收期在 10~ 12月间 ,采收根茎粗壮成熟者而保
留幼根茎繁殖。如果降雪过早 ,积雪会使采收非常困
难 ,药农就会在 5~ 6月间抢收未成熟的甘松 ,这对
资源破坏很严重。
2 主要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甘松和匙叶甘松 ,分
离到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 ,生
物活性成分主要为种类多样的挥发性物质。
2. 1 萜类
萜类为甘松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其中倍半
萜及环烯醚萜类为共有成分 ,此外还含有单萜、二萜
类、三萜类。
甘松和匙叶甘松共有的倍半萜类成分为 9-马
兜 铃 烯-1α-醇 ( 9-aristolen-1α-o l, 或 nardosta-
chnol )、 1 ( 10) -马兜铃烯、 1 ( 10) -马兜铃烯 -2-酮 [1
( 10) -a risto len-2-one ]、 9 ( 10)-马兜铃烯、马兜铃酮
(a ristolone)、白菖烯醇 ( calareno l)、甘松新酮二醇
( nardosinonediol )、异甘松香酮 ( i sonardo sinone )、
α-, β -广 藿 香 烯 (α-, β -patchoulen )、 缬 草 酮
( valeranone或 jatamansone)、广藿香醇 ( palchouh
alcohol)、 1, 2, 9, 10-四去氢马兜铃烷 ( 1, 2, 9,
10-tet radehydroa ristolane )、 β-马 榄 烯 ( β -maa-
liene) ,它们的主要结构类型为马兜铃烷型倍半萜。
此外从甘松中还分离到 β-马榄醇 (β -maaliol )、
9-马兜铃烷醇 ( a ristolan-9-ol )、 1 ( 10)-马兜铃烯 -
9β -醇 ( gansongol)、 1, 8, 9, 10-四去氢马兜铃烷 -2-
酮 ( nardostachone)、青木香酮 ( debilone )、 11-桉叶
烯 -2, 4α-二醇 ( eudesm-11-ene-2、 4α-dio l)、甘松根
酮 ( gansongone)、甘松素 ( kanshone) A~ G、甘松
醇 ( na rdol )、去氧甘松醇 ( deso xonarchinol-A)、
甘松新酮 ( nardosinone)、甘松呋喃 ( na rdofuran)、
甘 松 环 氧化 物 ( nardonoxide )、 甘 松 氧 化 物
( nardoxide)、甘松过氧化物 ( na rdoperoxide)、异甘
松过氧化物 ( i sonardoperox ide )、 na rdoguaianone
A~ K[8~ 10 ] ,它们均为愈创木烷 ( 5+ 7环 )型倍半萜。
从匙叶甘松提取到愈创木烷型、双椰子烷型及
缬草烯酸 ( 5+ 6环 )型倍半萜 ,主要化合物有:马兜
铃烯、白菖烯、榄香醇 ( elemo l )、 β -桉叶醇 (β-
eudesm-ol )、 jatamol A 与 B、 宽 叶 甘 松 酸
( jatamansic acid )、马榄醇、甘松醇 A ( na rchinol
A )、 双 椰 子 烷 ( seychellane )、 双 椰 子 烯
( seychellene)、去甲双椰子酮 ( norseychelanone)、
spi rojatomo l、 缬 草 烯 醛 ( v alerianal )、
na rdostachysin ( 7′, 8′-dihydroxy-4′-methylene
hexahydro cyclopenta [ c ] pyran-1′-one-8′-methyl
ester of 7, 9-guaiadien-14-oic acid )
[11 ]、 E-2-
methy l-3-( 5, 9-dimethy lbicyclo [ 4. 3. 0 ]-nonen-9-
yl ) -2-propenoic acid[ 12]。Mahalw al等 [ 13 ]发现匙叶甘
松的倍半萜类占总挥发油的 43. 9% (单萜类占
1. 7% ) ,其中主要的倍半萜为甘松 醇 ( 10. 1% )、
α-芹 子 烯 (α-selinene, 9. 2% )、 β -石 竹 烯 ( β-
ca ry ophy llene, 3. 3% )、 荜 澄 茄 醇 ( cubebol,
2. 9% )、α-古芸烯 (α-gurjunene, 2. 5% )、γ-古芸烯
( 2. 3% )、α-蛇麻烯 (α-humulene, 2. 3% )。
从甘松中提取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甘松二酯
( na rdostachin)
[14 ]
,从匙叶甘松中得到缬草三酯
( val trate或 valepo t ria te)、异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
酯、异戊酰氧基羟基二氢缬草三酯 [15 ]。
从匙叶甘松中得到单萜类化合物有 α-, β-蒎烯
(α-, β -pinene )、 3-蒈烯 ( 3-ca rene )、 β -紫罗兰酮
( ionone)
[16 ]。 从甘松中得到单萜类化合物有 6-
hydroxy-7-( hydroxymethyl )-4-methy lenehexa-
hydrocyclopenta [c ] py ran-1 ( 3 H ) -one,二萜类有
10-isopropy l-2, 2, 6-trimethy l-2, 3, 4, 5-tet rahy-
dronaphtha [1, 8-bc ] oxocine-5, 11-diol
[ 17] ,三萜
类化合物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等。
2. 2 黄酮类、香豆素类及木脂素类
从匙叶甘松中分得黄酮类化合物有木犀草素、
香叶木素、刺槐素 ;香豆素类化合物有甘松素
( jatamansin )、 甘松 醇 ( jatamansinol )、山 芹 醇
( o ro selol )、当归素 ( angelicin) ;木脂素类化合物有
erythrol-1-( 3, 4-dimethoxypheny l) -2-( 2-methoxy-
4 ( E ) -pro-penylphenoxy ) -propan-1-ol、 ery thro-1-
( 4-hydro xy-3-methoxypheny l ) -2-( 2-methoxy-4
( E ) -propenylphenoxy ) -propan-1-o l、 visrolin、 (+ )-
松脂酚 [ (+ ) -pino resinol ]、 (+ ) -1-羟基松脂酚 [16 ]。
2. 3 其他成分
甘松与匙叶甘松中都含有 β -谷甾醇 ;从甘松中
2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得到丹参酮Ⅱ A、隐丹参酮、柚皮素 -4, 7-二甲醚、
(+ ) -1-羟基松脂素 [18 ];从匙叶甘松中得到异戊酸、
正廿六烷、正廿六烷醇、异戊酸正廿六烷酯、花生酸
廿六脂及生物碱猕猴桃碱 ( actinidine) 等成分 ,
Singh等 [ 19]得到 n-eico san-1-oic acid-15-o l-20-y l-n-
decan-3′-enoa te、 n-eico san-1-oic acid-15α-ol-20-yl-
heptanoate、 n-hexaco sany l propanoate、 n-nonadeca-
2-oic acid-15-ol-1-cyclohexane carboxy late、 26-(α-
tet radecahydroanthracenyl ) -n -hexacosan-3-en-16α-
o l、 n-doco san-1-ylpentanoa te-22-oic acid ethoxy-
la te、 1-decanyl-4-( butyl pentanoate ) deca line、 n-
heptaco san-1-ol-27-pentanoate、 n-nonacosan-7-o l、
n -henei triacontan-5-ol等成分。
3 药理作用
3. 1 镇静、抗癫痫、抗惊厥
通过蛙、兔以及小鼠的比较试验证明甘松与缬
草有相似的镇静作用 [16 ] ,在对甘松抗痫灵的拆方研
究过程中发现甘松配伍其他药使用可大大增强抗癫
痫、抗惊厥作用 [20 ]。匙叶甘松的挥发性物质亦有相
似的镇静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 ;其提取物对
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 ,可引起镇静、升压 ,
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 ,能增加大鼠脑中主要单胺
浓度、抑制氨基酸并增加脑中γ-氨基丁酸浓度 ,大剂
量有毒 , 1. 5~ 3. 65 g /kg可致死 [ 21]。其在升高癫痫
发作阈剂量同时显示最低的神经毒性 ;与苯妥英合
用使苯妥英的癫痫防护指数由 3. 63升至 13. 18,说
明两者协同增效 [22 ]。主要活性成分是甘松新酮和缬
草酮。甘松新酮给小鼠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 ;缬草酮
对多种动物有镇静作用 ,在拮抗电休克惊厥方面强
于大仑丁及匙叶甘松挥发油 ,但对戊四氮导致的惊
厥无保护作用 ;可增强利血平降低体温的作用。
3. 2 促神经生长、改善认知能力
甘松苷可抑制大鼠嗜铬细胞瘤 PC12细胞 ,并
促进神经生长 ,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细胞周期
停滞在 G1期及抑制生长相关蛋白 43 ( GAP-43)的
表达 ,作用与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 M APK)
的信号途径相关 ,提示有神经营养因子样功能 ,为天
然神经营养剂 [ 23]。甘松新酮不能显示神经营养作
用 ,但能显著提高神经生长因子 ( NGF) 介导的
PC12D细胞神经样分化 ,可能由于增强了 M APK
激酶在细胞内 NGF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上游作
用 [24 ] ;但不伴有 MAPK磷酸化中 NGF诱导刺激增
强 ,提示甘松新酮对蛋白激酶 C ( PKC)及 M APK
信号通路的下游作用激活有关 [25 ] ;亦可提高 PC12D
细胞中双丁酰环腺苷酸和十字孢碱促神经生长作用
并呈浓度相关。 其作为第一个双丁酰环腺苷酸和十
字孢碱的增强剂 ,可作为研究 NGF及促神经生长
物质的药理学工具 [26 ]。给小鼠连续 8天灌胃匙叶甘
松乙醇提取物 ,发现 200 mg /kg剂量组的幼鼠学习
记忆能力明显提高 ,且改善了安定和东莨菪碱诱导
的健忘症和老龄小鼠的健忘症 ,可能由于其抗氧化
作用促进了脑内胆碱能传递 ,是老年痴呆者的记忆
恢复剂 [27 ]。 人工诱导 Wistar大鼠脑缺血 ,然后口服
匙叶甘松 15天 ( 250 mg /kg )后 ,原有的还原型谷胱
甘肽及巯基水平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升高、
Na
+ -K
+ -ATP酶活动和神经元活动及运动协调降
低等症状明显改善 ,这与其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的组
织病理研究一致 ,为匙叶甘松对脑缺血病灶有抗氧
化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28 ]。
3. 3 抗抑郁
在行动绝望、悬尾及对抗下垂实验中 ,匙叶甘松
石油醚提取物中丙酮可溶物和氯仿可溶物在急性给
药和慢性长期给药都显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 ,而乙
醇提取物经 7天潜伏期后才出现抗抑郁作用 [29 ]。 6-
羟多巴胺诱导大鼠帕金森症模型的纹状体中酪氨酸
羟化酶免疫纤维几乎全部损失 ,而匙叶甘松作为抗
氧化剂和生物胺增强剂 ,能使纤维密度增加 ,改善帕
金森症 [30 ]。
3. 4 保护心肌细胞
甘松乙醇提取物有对抗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作
用 ,并能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静脉注射甘松
使家兔心律显著减慢 ,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保护
作用 ,可使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家兔室性早搏显
著减少 ,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动过缓有一定的预防
作用 ,但未能防止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律失常。匙叶
甘松挥发油减慢传导作用弱于奎尼丁且毒性小 ,对
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齐无保护作用。大鼠用匙
叶甘松提取物 ( 500 mg /kg ) 7天后 ,可防止阿霉素
诱导的心肌损伤 ,恢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脂质过氧
化物水平 ,证明其对心肌损伤有细胞保护作用 [31 ]。
3. 5 降血压
甘松新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有降血压作用 ,缬
草酮也有轻度降压作用。 匙叶甘松中的精油与丙二
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 ,导致狗血压下降 [16 ]。
3. 6 抑菌与抗疟
匙叶甘松精油对伤寒沙门氏菌、野油菜黄单胞
3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短小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和刺盘孢属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对芒果植物杆菌
无活性 [16 ]。 Kumar [32 ]通过对 61种印度植物进行抗
菌实验发现匙叶甘松具广谱抗菌作用 ,可对抗多种
感染性疾病。 甘松提取物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
制作用。甘松过氧化物和异甘松过氧化物对恶性疟
原虫有抗疟活性 ,半数有效浓度 ( EC50 ) 分别为
1. 5× 10- 6 mol /L和 6. 0× 10- 7 mo l /L;后者活性与
奎宁 ( EC50为 1. 1× 10- 7 mol /L )相当。
3. 7 其他药理作用
从甘松中分离出几种具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倍
半萜: 去氧甘 松醇、甘 松新酮、土青木 香酮、
nardo sinondiol、 kanshone A 及 eudesm-11-en-2,
4a-diol对腹水瘤 P-388细胞都显示出细胞毒活
性 [16 ] ,提示可能有抗肿瘤活性。 倍半萜 kanshone B
在 0. 01~ 1 mg /L浓度显示出弱的抗肝毒活性 ;提
取物对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等离体平滑肌器官
有拮抗组织胺、 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 ,还能拮
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 ,故有直接降低张力、抑制收缩
的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甘松提取物显著增强常压
耐缺氧能力 ;甘松甲醇提取物有驱蚊作用 [33 ] ;甘松
提取物中熊果酸可防止拥挤胁迫导致无毛小鼠皮肤
机能障碍 [34 ]。
匙叶甘松能通过抗菌消炎、舒张平滑肌、扩张毛
细管、改善微循环以促使溃疡愈合 [ 35] ;在给豚鼠喷
射组织胺的前后 ,应用匙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 ;
50%的乙醇提取物连续 3天给药 ( 800 mg /kg ) ,可
明显改善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损伤 ,提高血清
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 ,大鼠预给药后明显提高
了对肝毒素 LD90的存活率 [36 ];己烷提取物对抗小鼠
肝匀浆脂过氧化作用优于乙醇提取物 [ 37] ;从匙叶甘
松根提取精制的 BR-606作为骨吸收抑制剂用于治
疗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症。
4 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甘松的开发前景更加广
阔 ,目前出现的含有甘松的专利产品主要有:药品食
品类如松补力口服液 [38 ]、芳香抗焦虑的糖块 ( DE
202004013132)、镇咳祛痰的香烟 ( CN 1454535)等 ,
化妆品类如沐浴香粉 ( CN 1376458)等 ,以及日用
品类如天然杀虫剂、驱虫剂 ( K R 200287568)和抗
菌空气清新剂 ( CN 1530016) 等。 目前甘松在我国
年收购量仅占全部资源的 20% ,主要用作药品、食
品和香精原料 ,尚缺乏高利润产品 ,有待于深入开发
利用。
由于国内外需求量和价格的日趋上涨 ,甘松属
植物资源不断减少 ,匙叶甘松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
种国际贸易公约》 ( CIT ES)附录Ⅱ (也有认为此种即
大花甘松 )。大花甘松数量稀少 ,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
濒临灭绝 ,其供应量最大的国家尼泊尔在 1997~
1998年交易量为 350~ 400 t , 2005年交易量估计也
处于 100~ 500 t ,占世界总交易量 82% 左右 ,其次
为印度 (约 13% ) 和不丹 (约 5% ) ,均缺乏完善的
保护措施 [39 ]。
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Ghimire
等 [40 ]在尼泊尔西北部的 Shey-Phoksundo国家公园
及其缓冲地带进行了大花甘松采收考察实验 ,发现
追求商业利润的采收而不考虑其生长年限全部挖
取 ,严重破坏了资源 ;而当地医生用于治疗时只采收
根茎成熟者并保留幼嫩根茎 ,破坏较小。即使这样最
低量采收 ( 10% )后恢复原有种群数量仍需 4年甚
至 10年 [41 ]。 因此 Ghimire等建议在不同地区轮流
进行采收养护 ,且因幼嫩根茎受环境影响不易存活 ,
各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的采收养护措
施 [41 ]。在印度 ,匙叶甘松作为濒危药用植物 ,其在台
拉登、赫尔德瓦尔、萨哈兰普尔 3个资源丰富区的销
售途径、交易量、交易额、价格走向、供求趋势、储存
掺伪等情况均有详细调查 [42 ];西北部尚有人畜不易
进入保存完好的大花甘松生长区 [ 43]。锡金也因大量
不合理采收匙叶甘松而资源破坏严重 [ 44]。
在我国 ,甘松虽被列为二级保护藏药 ,但价格十
分低廉 ,少量 (约 10% )作为药用的价格仅每千克
10元左右 ,而大部分用作燃香香精原料和调料的则
低至每千克 5元。如遇价格升高 ,药农便不分时节采
挖青叶甘松 ,全株销售并掺杂泥沙。不仅质量难保 ,
还极大地破坏了珍烯资源。目前我国尚无保护措施 ,
任药农肆意掠夺采挖 ,仅 2004年的产量估计就有
200万千克 [45 ]。因此我国应在甘松资源尚未大面积
破坏之前 ,借鉴邻国经验 ,紧急制定合理的保护采收
措施 ,并进行有效地综合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Bell C D. Preliminary ph ylogen y of Valerianaceae ( Dipsacales )
inferred f rom nuclear and ch loroplast DN A sequence data. Mol
Phylog enet Evol, 2004, 31( 1): 340-350
2 Pyck N, Lysebet ten A, Stessens J. Th e phylog eny of
Patrinieae sensu Graebner ( Valerianaceae) revi sit ed: additional
evid ence f rom ndhF sequence data. Plant Sys t , 2002, 233: 29-
46
4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3 Zhang W H, Chen Z D, Li J H, et al . Ph ylogeny of th e
Dips acaless . 1. bas ed on ch loroplast t rnL and ndhF sequences.
Mol Ph ylogen, 2003, 26: 176-189
4 陈虎彪 ,诚静容 .国产败酱科药用植物种类整理 . 中国中药杂
志 , 1994, 19( 2): 67-70
5 Airi S, Raw al R S, Dhar U, et al . Assessmen t of availabili ty
and habi tat p reference of Jatamansi - a cri tically endangered
medicinal plant of w es t Himalaya. Cu rr Sci, 2000, 79 ( 10 ):
1467-1471
6 Sh res tha T B, Joshi R M. Rar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plants of Nepal. WW F Nepal Prog ram. 1996, Kathmandu
7 Chauhan R S, Nautiyal M C. Comm ercial viabili t y of
cul tivation of an endangered medicinal h erb N ardostachys
jatamansi at th ree di f feren t ag roclimatic zon es. Curr Sci, 2005,
89( 9): 1481-1488
8 Takaya Y, Takeuji Y, Akasaka M , et al . Novel guaiane
endoperoxides, nardoguaianone A— D, f rom N ardostachys
chinensi s roots and th eir antinociceptive and antimalarial
activi ties. Tet rah ed ron, 2000, 56( 39): 7673-7678
9 Takaya Y, Akasaka M , Tak euji Y, et al . Novel guaianoids,
nard og uaianone E— I, f rom Nardostach ys chinensis root s.
Tet rah edron, 2000, 56( 39) : 7679-7683
10 Tanit su M A, Tak aya Y, Akasaka M , et al . Guaiane- and
aris tolane-type s esqui terpen oid s of N ardostachys ch inensis
roots. Ph ytoch emist ry, 2002, 59( 8): 845-849
11 Chat terjee A, Basak B, Saha M , et a l. St ructu re and
stereoch emis t ry of nardos tach ysin, a new terpenoid es ter
cons ti tuent of the rhizom es of N ardostachys ja tamansi. J Nat
Prod , 2000, 63( 11): 1531-1533
12 Chat terjee A, Basak B, Dat ta U, et al . Stu dies on th e chem ical
const ituen ts of N ardostachys ja tamansi DC ( Valerianaceae ) .
Org anic Ch emis t ry Including M edicinal Chemis try, 2005, 44B
( 2): 430-433
13 Mahalwal V S, Ali M. Volat ile const ituents of th e rh izomes of
N 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J Es sential Oil Bearing Plants,
2002, 5( 2): 83-89
14 Bagchi A, Oshima Y, Hikino H. Nardos tachin, an i ridoid of
N ardostachys ch inensis. Planta Med, 1988, 54( 1): 87-88
15 Backlund A, Mo ri t z T. Phylog enetic implications of an
expanded valepot riate dist ribu tion in the Valerianaceae.
Biochem Syst Ecol, 1998, 26( 3): 309-335
16 张文蘅 ,陈虎彪 .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 中国野生
植物资源 , 1999, 18( 3): 11~ 14
17 Zhang Y, Lu Y, Zhang L, et al. Terpenoids f rom th e root s and
rhizomes of N ardostachys ch inensis. J Nat Prod, 2005, 68( 7):
1131-1133
18 张 毅 ,徐丽珍 ,杨世林 . 甘松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草药 , 2006,
37( 2): 181~ 183
19 Singh V, Ali M . New ph ytocons tituents f rom N ardostachys
jatamansi rhi zomes. J Saudi Ch emical Society, 2003, 7 ( 1 ):
119-128
20 伏兴华 ,杨小洁 . 甘松抗痫灵的拆方实验研究 . 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 , 1995, 16( 6): 51~ 56
21 Prabhu V, Karanth K S, Rao A. Ef fects of Nardosta ch ys
jatamansi on biogenic amines and inhibi tory amino acids in the
rat b rain. Planta Med, 1994, 60( 2): 114-117
22 Rao V S, Rao A, Karan th K S. An ticonv ulsan t and
neurotoxici ty profil e of N ardostachys ja tamansi in rat s. J
Eth noph armacol, 2005, 102( 3): 351-356
23 Liu J H, Yin F, Zh eng X X. N ardostachys chinensi s glycoside
ind uces ch aracteris tics of neuronal dif f erent iation in rat
ph eoch romocytoma PC12 cells. Biol Pharm Bull , 2005, 28( 4):
768-771
24 Li P, Matsu naga K, Yamamoto K, et al . Nardosinon e, a novel
enhancer of nerve g row th facto r in neu ri te ou tg row th f rom
PC12D cell s. Neu ros ci Let t, 1999, 273( 1): 53-56
25 Li P, Yamakuni T, Matsu naga K, et al . Nard osinone enh ances
nerve grow th facto r-ind uced neu ri te outgrow th in a mi togen-
act ivated p rotein kinase- and p ro tein kinas e C-dependent
manner in PC12D cells. J Pharmacol Sci , 2003, 93 ( 1 ): 122-
125
26 Li P, Matsunaga K, Yam akuni T, et al . Nardosinon e, the fi rst
enhancer of neurite outgrow th-promoting activity of
s taurosporine and dibu ty ryl cyclic AM P in PC12D cell s. Brain
Res Dev Brain Res , 2003, 145( 2): 177-183
27 Joshi H, Parle M . Nardostachys jatamansi imp roves learning
and mem ory in mice. J Med Food, 2006, 9( 1): 113-118
28 Salim S, Ahmad M , Zafar K S, et al . Protectiv e effect of
Nardostachys jatamansi in rat cerebral i sch emia. Ph armacol
Bioch em Behav, 2003, 74( 2): 481-486
29 Bharat M , Pal S C, Kasture V , et al . Antidep ress an t activity
of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Indian J Nat Prod, 1999, 15
( 2): 10-13
30 Ahmad M, Yousuf S, Khan M B, et al . A t tenuation by
Nardostachys ja tamansi of 6-h ydroxydopamine-induced
parkins onism in rats: beh avio ral, n euroch emical, and
immunohis toch emical s tudies.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6, 83( 1): 150-160
31 Subashini R, Yog eeta S, Gnanapragasam A, et a l. Protective
effect of Nardostachys jatamansi on oxidativ e injury and cellular
abnormali ties du ring doxoru bicin-ind uced cardiac damage in
rat s. J Ph arm Pharmacol , 2006, 58( 2): 257-262
32 Kumar V P, Chauhan N S, Padh H, et al . Search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 tifungal agents f rom selected Indian
medicinal plan ts. J Ethnoph armacol. 2006, 107( 2): 182-188
33 Yang Y C, Lee E H, Lee H S, et al . Repel lency of aromatic
medicinal plan t ext ract s and a s team dis til late to Aed es aegypti.
J Am Mosq Cont rol Ass oc, 2004, 20( 2): 146-149
34 Hitoshi I, Katsuo M . Ef fective natural p roducts on skin
dys fu nct ion induced by s t ress f rom h erb: Ef fect of ursolic acid
f rom Nardos tach ys Rhizoma on skin dys fu nct ion in
overcrow ded-s t res s hairless mice. Nippon Koshohin
Kagak kaishi, 2003, 27( 3): 186-188
35 黄伯舜 .甘松的临床应用心得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 ( 4):
377
36 Ali S, Ansari K A, Jaf ry M A, et al . Na rdostachys ja tamansi
5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protects agains t liver damage induced by thioacetamide in rat s.
J Eth nopharmacol, 2000, 71( 3): 359-363
37 Tripathi Y B, Tripathi E, Upadhyay A. An tilipid peroxidat ive
property of N ardostachys jatamanasi. Indian J Ex p Biol, 1996,
34( 11): 1150-1151
38 吕吉娜 .维吾尔药松补力口服液的研究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2003, 9( 1): 13
39 Olsen C S. Trade and conservat ion of Himalayan medicinal
plants: Na rdostachys g randi f lora DC. and Neopicrorh iza
serop hula rii f lora ( Pennel l ) Hong. Biol Conserv, 2005, 125
( 4): 505-514
40 Rock J H, Beckag e B, Gross L J. Population recov ery
fol lowing di fferen tial h arves ting of All ium tr icoccum Ait. in th e
southern Appalach ians. Biol Conserv , 2004, 116( 2): 227-234
41 Ghimire S K, McKey D, Aumeerudd y-Thomas Y.
Conserv ation of Himalayan m edicinal plants: Harvest ing
pat terns and ecology of two th reatened species , Nardosta ch ys
gran dif lora DC. and N eop icrorhiza scrophu lari if lora ( Pen nel l)
Hong. Biol Conserv , 2005, 124( 4): 463-475
42 Ind rayan A K, Shukla R K, Abha S. Medicinal plant t rade in
Deh radu n, Saharanopu r and Haridw ar-A study. J Med
Aromatic Plant Sci, 2000-2001, 22-23: 686-689
43 San jay K U, An jali A, Gopal S. Cu rrent s tatus and
dis t ribution of commercial ly ex ploited m 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 ts in u pper Go ri v al ley, Kumaon Himalaya, Ut taranch al.
Cu rr Sci, 2002, 82( 10): 1246-1252
44 Rai L K, Pras ad P, Sharma E. Conservation th reat s to some
im portant medicinal plan ts of th e Sikkim Himalaya. Biol
Conserv, 2000, 93(1) : 27-33
45 汤大丁 .甘松产新话甘松 . 中药经济与信息 , 2004 ( 27): 3~ 4
( 2006-04-02 收稿 )
002 卫矛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方振峰 华会明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 国内外已研究的 20种卫矛属植物中主要成分有倍半萜类、黄酮类、三萜类、甾体和强心苷类及其他类化
合物。 卫矛属植物的药理活性有抗肿瘤作用、昆虫拒食作用、杀虫作用、抗 HIV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
关键词 卫矛属植物 卫矛 欧洲卫矛 扶芳滕 丝棉木 卫矛苷
卫矛科 Celast raceae卫矛属 Euonymus植物约
220种 ,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仅少数种北伸至
寒温带。在我国该属植物有 111种 , 10个变种 , 4变
形 ,多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卫矛属植物被我国
中医、少数民族医用及民间药用的有 61种 ,大多用
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活血止血、杀虫解毒 [1 ]。
其中被《中药大辞典》收载的有卫矛 Euonymus
alatus ( Thunb. ) Sieb.、腾冲卫矛 E. tengyuehensis
W. W. Smith、长刺卫矛 E. wilsonit Sprague、垂丝
卫矛 E. oxyphyl la Miq.、云南卫矛 E. yunnanensis
Franch、大花卫矛 E. grandi f lorus Wall.、紫刺卫矛
E. angustatus Wight等 11种。该属植物化学成分
类型丰富 ,包括倍半萜类、黄酮类、三萜类、甾体和强
心苷类等化合物。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肿瘤、抗
血栓、降糖、降血脂、抗炎、镇痛、抗艾滋病、免疫抑制
等 ,此外还有杀虫作用。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
者对该属植物的研究情况 ,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
与开发。
1 化学成分
卫矛属植物中一些成分具有天然杀虫活性以及
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已引起了人们对该属植物化学成
分研究的广泛兴趣。到目前为止 ,从卫矛属约 20种植
物中分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约有 123个 ,黄酮类化合
物约有 10个 ,三萜类化合物约有 26个 ,甾体及强心苷
类约有 11个 ,另外还有脂肪酸类等化合物。
1. 1 倍半萜类化合物
从卫矛属植物中分得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主要为
β-二氢沉香呋喃型 (β-dihydroagarofuran, A) 和 β-
二氢沉香呋喃吡啶生物碱型 ( B) ,母核结构见图 1。
化合物的 C1、 C2、 C6、 C8、 C9多有取代基 ,取代基多为
酰氧基 ,如苯甲酰氧基、丁甲酰氧基、乙酰氧基等。
从卫矛中分离得到了 1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分
6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年第 22卷第 1期
通讯作者:华会明 ( 1964— ) ,女 ,辽宁辽阳人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Tel: ( 024) 23986465, E-mai l: huimhua@ 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