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鹅观草属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全 文 :29卷09期
Vol.29,No.09
草 业 科 学
PRATACULTURAL SCIENCE
1457-1461
09/2012
鹅观草属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周 凯,陈仕勇,马 啸,张新全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四川 雅安611130)
摘要: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是小麦族类群中最大的属,拥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粮食作物所需的
高产、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基因。然而鹅观草属的分类系统、演化地位以及与其近缘属的演化关系等问题,迄今
仍然处在争论之中。为了系统地认识和了解鹅观草属的系统发育概况,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对鹅观草属
的确立、分类系统、系统演化、染色体组组成与分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日渐成熟,结合
分子系统学、细胞学及传统形态学方法进行系统发育的研究,将成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鹅观草属;系统演化;遗传分化
中图分类号:S5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2)09-1457-05

  鹅观草属是 Koch于1848年以高加索鹅观草
(Roegneria caucasica C.Koch)为模式种建立的,是
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中最大的一个
属。至今全世界已报道该属130余种[1],广泛分
布于北半球的温寒地带[2-3],在我国有70多种,主
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地区[4]。青藏高原东北
部的唐古特地区是中国鹅观草属分布相对密集之
地[2-3]。该属许多物种是草原或草甸的组成成分,
而且许多种类可作为优良牧草加以利用,也有部
分种类含抗逆基因,可作为麦类作物培育新品种
的宝贵资源。
然而由于该属物种间形态差异较大,不仅造
成了属内类群的复杂多样,也造成了属间间隔的
窄狭与淡化。将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Elymus)合
并为一个属,还是分别独立为属,存在较大的争
议[5-7]。对鹅观草属及属内组系间系统演化的研
究,对于小麦族植物确定种属划分界限、系统演化
地位、种属系统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1 属的确立及发展
鹅观草属曾长期被置于 Gaertner定义的广义
冰草属(Agropyron)下,作为其异名处理。1933
年,Nevski[8-9]将鹅观草属从广义冰草属中独立出
来,并划分为披碱草组(Sect.Clinelymopsis Nevski)
和犬草组(Sect.Cynopoa Nevski)。之后,耿以礼[10]
添加了新组拟冰草属(Sect.Paragropyron Keng),
然而该组被颜济和陈俊良[11]及 Yang等[12]依其具
有P染色体组而组合到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L.Yang)中。然而,欧美的大部分分类学家不
承认 Roegneria。Tzvelev[13]将鹅观草属与披碱草
属合并,以Elymus作为合并后的属名,并在“Poace-
ae USSR”中将鹅观草属下的披碱草组Sect.Cline-
lymopsi作为披碱草属Sect.Clinelymopsis(Nevski)
Tzvel,同时将犬草组Sect.Cynopoa Nevski作为披
碱草属下Sect.Goulardia(Husn.)Tzvel.的异名。
Lve[14-15]同样将Roegneria作为Elymus的异名,
并提出每个染色体组组合应作为一个属来处理。虽
然Dewey[16]的染色体组分类也赞成将鹅观草属归
为披碱草属的观点,但同时他指出东亚的许多物种
不含H而含有Y染色体组,并且有StHY染色体组
组合的物种。Baum等[1]列出Roegoeria与Agro-
pyron、Elymus和Elytrigia 的区别特征,提出了
Roegneria与近缘属的自然界限,理清了过去归并
处理中出现的鹅观草属各个种的异名。
鹅观草属在分类上的再次恢复,促使了原来以
广义或狭义目的而将其放置于近缘属中的某些不适
类群,只要其符合鹅观草属的诊断特征,就应当将它
们逐一进行组合,以归正其应有的自然类别,归还原
属规范的隶属特征。
① 收稿日期:2011-12-28  接受日期:2012-03-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2077、31101763)
作者简介:周凯(1988-),男,河南虞城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草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E-mail:zhoukai1988@126.com
通信作者:张新全 E-mail:zhangxq@sicau.edu.cn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9,No.09) 09/2012
2 分类简介
鹅观草属的分类系统一般是以地区性质提出
的。1934年,Nevski[9]在Flora USSR 一书中根据
外稃芒的曲直、长短,最早将鹅观草分为2组(披碱
草组和犬草组)24系40种。1959年,我国学者耿以
礼等[10]沿袭Nevski的分类系统,发表了《禾本科图
说》,文中在鹅观草属类群种新增了1新组(拟冰草
组)15新系34新种和16新变种,并于1963年在订
正文章中将全部新类群作了拉丁描述。结合前人的
努力成果,1987年杨锡麟[17]对《中国植物志》鹅观草
属的部分进行编写,载入29系70种24变种。1997
年,蔡联炳[4]再次对中国鹅观草属物种进行了分类
修订,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包括小颖组(拟披碱草
组,5系17种6变种)、半颖组(犬草组,5系23种5
变种)、长颖组(弯穗草组,5系32种8变种)和大颖
组(纤毛草组,3系7种3变种),共4组18系79种
22变种,其中包括7新系5新种1新变种。
3 鹅观草属的演化研究
3.1形态学研究 在解释植物的进化规律,建立
演化模式方面,以比较形态学为基础建立的系统分
类学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同
一居群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学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以植物形态学进行的研究应当以居群为基本单
位[18]。
郭本兆等[19]以演化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地理分
布和生境条件研究了中国小麦族的分类和属间的亲
缘关系,承袭传统的将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划为两
个独立的属的分类方法,并将鹅观草属划分为鹅观
草组Sect.Roegneria、犬草组Sect.Cynopoa Nevs-
ki和拟冰草组Sect.Paragropyrom Keng。朱光华
和杨锡麟[20]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冰草属禾草
颖果的研究,支持三属独立的分类,指出鹅观草属
颖果的微形态特征变异较大,常包含披碱草属及
冰草属的一些特征,在三属中,鹅观草属可能处于
更原始的地位。蔡联炳[21]通过叶表皮各类结构细
胞在类群间呈现的差异对禾本科各大类群进行了
系统位置的评定和亲缘关系、演化途径的推导,并
通过叶表皮微形态证实了鹅观草属属下类群划分
的正确性,指出鹅观草属内组系间以半颖组最原
始,在系统发育中它可能既派生了较进化的小颖
组和大颖组,又派生了最进化的长颖组;在大颖组
中,齿草系较原始,纤毛草系较进化,宽叶草系最
进化,纤毛草系和宽叶草系可能相继起源于齿草
系。蔡联炳[22]根据外部形态特征研究鹅观草属与
近缘属间关系,指出大柄鹅观草是鹅观草属最原
始的种型,而且鹅观草属在系统发育中演化产生
了仲彬草属、冰草属,甚至可能演化出披碱草属,
并猜测了鹅观草属最终演化到猬草属,而披碱草
属则是演化中的过渡类群。
3.2细胞遗传学研究 利用染色体数目、核型和
染色体组组成进行系统分类、亲缘关系和演化的研
究方法,已经被众多学者所接受[23-25]。目前确定了
鹅观草属含有St、Y、H三个染色体组,形成了StY、
StYH、StStY的四倍体、六倍体物种[26-34]。其中St
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H组来源
于大麦属(Hordeum),Y组的供体尚未找到。卢宝
荣和Salomon[35]对StY染色体组物种细胞学的研
究发现,St和Y具有较高的同源性。StY染色体组
成的四倍体物种与大麦属二倍体物种的属间杂交表
明,St、Y与 H 的亲缘关系较远。杂交-分化是物
种形成的重要动力[36-37],鹅观草属物种即属于此类
型[35]。因此,Roegneria可能源于Pseudoroegneria
中具St与未知属中具 Y组的二倍体,或者具StH
组的四倍体与具Y组的二倍体的供体。
3.3分子系统学研究 相对于经典的形态学系
统分类研究,由于生物大分子本身就是遗传信息的
载体,含有庞大的信息量,且趋同效应弱,因而其结
论更具有可比性和客观性。
Xu和Ban[38]选用了叶绿体DNA的非编码区
的trnL-trnF、trnF-ndhJ和atpB-rbcL三个区域的
序列对几个含St、StH、StY、StHY染色体组物种进
行了系统学研究。结果发现,含有St基因组的物种
与拟鹅观草属的距离近于大麦属,能够合成一个分
支,同时也认为拟鹅观草属物种的St基因组是披碱
草属物种的母本供体基因组。McMilan和Sun[39]
及Redinbaugh等[40]通过叶绿体基因分析发现,St
染色体组是物种形成的母本染色体供体,后来更多
的分子证据[41-42]也支持了这一观点。Liu等[43]认为
不同的St染色体组的个体参与了St染色体组物种
的多倍化起源。
刘全兰[44]利用ITS序列分析,结果将StY物种
全部聚在了St分支当中,同时研究还发现St基因
8541
09/2012 草 业 科 学 (第29卷09期)
组和Y基因组具有相似的C值。结合之前的细胞
遗传学研究,可以推断 Y基因组和St基因组很可
能具有相同的起源,只是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两个
基因组之间出现了分化而形成了现在的 Y染色体
组。然而Sun等[45]发现,StY基因组物种明显存在
两个不同的序列,一个属于St基因组,另外一个应
该属于Y基因组,基因树上也出现了Y基因组的分
支,同时提出了Y基因组起源于一个不同的二倍体
祖先物种。Mason-Gamer等[46]采用淀粉合成酶基
因序列分析也并不支持关于St和Y 基因组具有相
同的来源的说法。目前,对Y染色体组的研究主要
在细胞学水平上,对其DNA水平上的研究仍然较
少,Y染色体组的起源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对鹅观草属四倍体物种(StY)的研究表明[35],
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它们所分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
关。染色体组分析表明,分布于同一区域的物种间
染色体配对率高,说明它们的系统关系较近,而分布
于不同区域间的物种,其亲缘关系往往较远。研究
还表明,异源多倍体物种间存在遗传分化,并且分化
程度会随着物种分布的地理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
加。Jaaska[29]采用同工酶分析发现,欧洲四倍体披
碱草属物种与北美披碱草属物种间差异较大,表明
StH染色体组也具有分化。Sun等[42]根据RPBZ
基因的分析结果与Jaaska同工酶的研究结果相似。
然而,卢宝荣和Salomon[35]则指出,StH 染色体组
中没有发现类似于StY染色体组那样较为显著的
分化现象。
4 展望
目前对鹅观草属的系统演化研究,初步确立了
物种的分类系统,探讨了该属物种的起源、系统演化
关系与分布,研究了属内物种的染色体组成与分化。
然而,该属的研究大多是从植物形态学和细胞学方
面进行的。随着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新技术的应
用,现已验证了鹅观草属部分物种的正确分类地位,
然而这些研究仍不足以将鹅观草属各组系及与小麦
族其他属的关系解释清楚。在以后的研究中,分子
水平的研究应与传统形态学、细胞学研究相结合,通
过积累更多的研究资料,对以往的系统分类研究加
以验证和修订,这样才能推测出正确的、准确的系统
演化关系,从而科学地认定该属的地位及合理利用
物种资源。
参考文献
[1] Baum B R,Yen C,Yang J L.Roegneria:Its generic
limits and justification for its recogn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91,69:282-294.
[2] 蔡联柄.鹅观草属的地理分布[J].西北植物学报,
2002,22(4):913-923.
[3] 卢宝荣.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J].生物
多样性,1995,3(2):63-68.
[4] 蔡联炳.中国鹅观草属的分类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
1997,35(2):148-177.
[5] Baum B R,Yang J L,Yen C.Taxonomic separation of
Kengyilia(Poaceae:Triticeae)in relation to nearest
related Roegneria,Elymus,and Agropyron,based on
som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J].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1995,194:123-132.
[6] Cai L B.A taxonomical study on the genus Roegneria
C.Koch from China[J].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1997,35(2):147-177.
[7] 杨锡麟.鹅观草属C.Koch新分组探讨[J].内蒙古师
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38-44.
[8] Nevski S A.Uber das system der trib Hordeae Benth.
Flora et systematica Plantae vasculares[J].Leningrad,
1933(2):9-32.
[9] Nevski S A.Tribe Hordeae Benth[A].In:Komarov V
L,Roshevits R Y,Shishkin B K.Flora URSS[M].Len-
ingrad:Academy of Science Press USSR,1934:590-
728.
[10] 耿以礼.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59:342-409.
[11] 颜济,陈俊良.耿氏草属Kengyilia,中国禾本科小麦
族一新属[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0,8(1):75-76.
[12] Yang J L,Yen C,Baum B R.Kengyilia:Synopsis and
key to species[J].Hereditas,1992,116:25-28.
[13] Tzvelev N N.Tribe 3.Triticeae Dumort[A].In:Fe-
dorov A A.Poaceae URSS[M].Leningrad:Navka
Publishing House,1976.
[14] Lve.Conspectus of the Triticeae[J].Feddes Re-
port,1984,95:425-521.
[15] Lve.Generic evolution of the wheatgrass[J].Biolo-
gische Zentralblatt,1982,101(1):199-212.
[16] Dewey D R.The genomic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A
guide to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with the perennial
Triticeae[A].In:Gustafson J P.Gene Manipulation in
Plant Improvement[M].New York:Plenum Publish-
ing Corp,1984:209-280.
9541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9,No.09) 09/2012
[17] 杨锡麟.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A].中国
植物志(第九卷 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51-104.
[18] 肖海峻,徐柱,翟利剑,等.鹅观草居群表型多样性研
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22-2227.
[19] 郭本兆,王世金,李健华.我国小麦族的形态演化与分类、
分布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5,23(3):161-169.
[20] 朱光华,杨锡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冰草属禾草颖
果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4):30-37.
[21] 蔡联炳.鹅观草属部分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
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2000,20(4):372-378.
[22] 蔡联炳.根据外部形态特征试论鹅观草属的亲缘演化
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606-612.
[23] 洪德元.植物细胞分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24] 康厚扬,周永红,张海琴,等.八个四倍体鹅观草属物
种的核型研究[J].广西植物,2006,26(4):360-365.
[25] 曹刚,周永红,张海琴,等.鹅观草属4个种的核型与
演化[J].植物研究,2006,26(2):141-146.
[26] 卢宝荣,颜济,杨俊良.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的鹅观草及
其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90,12(3):237-246.
[27] 卢宝荣,颜济,杨俊良.鹅观草属三个种的染色体分析
与同工酶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1988,10(3):
261-270.
[28] 周永红,孙根楼,杨俊良.鹅观草属5种植物的核型研
究[J].广西植物,1993,13(2):149-155.
[29] Jaaska V.Isoenzyme variation in the grass genus Elymus
(Poaceae)[J].Hereditas,1992,117:11-22.
[30] Sakamoto S,Muramatsu M.Cytogenetic studies in the
tribe TriticeaeⅡTetraploid and hexaploid hybrids of
Agropyron[J].Japanese Journal Genetics,1963,41:
155-168.
[31] Lu B R.Bio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f Asiatic Wheat-
grasses Elymus L.[M].Svalov,Sweden: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3.
[32] 张新全,杨俊良,颜济.大鹅观草的核型研究[J].中国
草地,1997(2):42-43.
[33] 张素贞,闫贵兴,朱光华,等.四种鹅观草核型分析与
披碱草属核型比较[J].中国草地,1991(4):45-48.
[34] 张新全,伍壁华,颜济,等.阿拉善鹅观草、大鹅观草和
大丛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研究[J].草业学报,1999,
16(4):23-28.
[35] 卢宝荣,Salomon B.种间杂交染色体配对所揭示的披
碱草属植物StY基因组分化及其演化意义[J].生物
多样性,2004,12(2):213-226.
[36] Rieseberg L H.Hybrid origins of plant specie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97,28:
359-389.
[37] Rieseberg L H,Carney S.Plant hybridization[J].New
Phytologist,1998,140(2):599-624.
[38] Xu D H,Ban T.Phylo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rela-
tionships between Elymus humidus and other Elymus
species based on sequencing of non-coding regions of
cpDNA and AFLP of unclear DNA[J].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2004,108:1443-1448.
[39] McMilan E,Sun G L.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etra-
ploid Elymus species and their genomic donor species
inferred fro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chloroplast gene re-
gions[J].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2004,108:
535-542.
[40] Redinbaugh M G,Jones T A,Zhang Y.Ubiquity of
the St chloroplast genome in St-containing Triticeae
polyploids[J].Genome,2000,43:846-852.
[41] Mason-Gamer R J.Origin of North America Elymus
(Poaceae:Triticeae)alotetraploids based of granule-
bound starch synthase gene sequences[J].Systemaic
Botany,2001,26:757-758.
[42] Sun G L,Ni Y,Tracy Daley.Molecular phylogeny of
RPB2gene reveals multiple origin,geographic differ-
entiation of H genome,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Y
genome to other genomes in Elymus species[J].Mo-
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8,46:
897-907.
[43] Liu Q L,Ge S,Tang H,et al.Phylogenetic relation-
ships in Elymus (Poaceae:Triticeae)based on the
nuclear ribosomal transcribed spacer and chloroplast
trnL-F sequences[J].New Phytologist,2006,170:
411-420.
[44] 刘全兰.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
育与演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5] Sun G L,Salomon B,Bothmer von R.Analysis of tetra-
ploid Elymus species using wheat microsatelite markers
and RAPD markers[J].Genome,1997,40:806-814.
[46] Mason-Gamer R J,Burns M M,Naum M.Polyploidy,
introgression,and complex phylogenetic patterns
within Elymus[J].Czech Journal of Genetic Plant
Breeding,2005,41:21-26.
0641
09/2012 草 业 科 学 (第29卷09期)
Advances in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studies of Roegneria
ZHOU Kai,CHEN Shi-yong,MA Xiao,ZHANG Xin-quan
(Department of Grassland,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an 611130,China)
Abstract:Roegneria Koch is the largest genus in the Triticeae Species groups.Within this genus there are
many good resources,for example,the genes related to high-yield,pest-resistant and stress tolerance,and
they are necessary for wheat and other grain crops.However,many issues are stil in debate in Roegneria,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evolution status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lated genera.
This essay aimed to gi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logenetic profiles in Roegneriasystematicaly.Ac-
cording to research dat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Roegneria,evolution status,genome composition and dif-
ferentiation,an overview was give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the meth-
od for phylogenetic studies on Roegneria would become more effective,which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systematics,cytology and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echniques.
Key words:Roegneria;phylogenetic;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Xin-quan E-mail:zhangxq@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sicau.edu.cn
《草业科学》2013年征订启事
·欢迎投稿 ☆ 欢迎订阅 ☆ 欢迎刊登广告·
《草业科学》1984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英国CABI、《中国
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数据库的固定源
期刊,并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近几年,《草业科学》相继获得“全国畜牧兽医优
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贰等奖”和“甘肃省优秀科技期刊奖”等荣誉。2011年版科技部中
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上升为2 497和1.393,分别在
全国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位和第2位。
《草业科学》主要报道草业科学领域最新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和国内外草业科技政策动态,刊
登院士、高层专家、草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为从事草业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的
专家、学者、院校师生、基层科技推广和政府决策人员提供草业科技、国内外草畜产品信息,为农牧民提
供技术与市场咨询参考。本刊结合草业科学学科发展和科技期刊的定位,目前主要设有专论、前植物生
产层、草人诗记、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基层园地、业界信息等栏目,不仅为高校、科研
单位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为基层科技人员的成果交流创造机会。另外,本刊广告服务项目范围为
畜牧机械、草种、化学药剂、仪器设备以及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形象广告等。
《草业科学》为月刊,大16开本,亚芬纸印刷,彩色封面覆膜,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54-51,每
期定价12元,全年144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标准刊号:ISSN 1001-0629   CN 62-1069/S     邮发代号:54-51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编辑部 邮编:730020
电话:0931-8912486 传真:0931-8912486
E-mail:cykx@lzu.edu.cn   网址:http://cykx.lzu.edu.cn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