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 (Maxim.) Chen f.〕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7)04-0487-08
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 (Maxim.)Chen f.〕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张 强1 , 2 ,  潘伯荣1 , 3 ,  张永智1 , 2 ,  段士民1 , 3
(1 中国科学院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乌鲁木齐 830011;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3 中国科学院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 吐鲁番 838008)
摘 要:通过对珍稀濒危的沙冬青属 2 种沙冬青群落的区系组成 、生活型 、生态型组成 、群落中物种恒有度 、群落结
构 、多度 、盖度特征的对比研究 , 发现其群落组成均以藜科 、菊科 、豆科占优势 , 以温带分布和泛地中海分布为主 ,且
旱生的多年生草本 、半灌木等比重较大 , 均表现出草原化荒漠的特点 , 群落结构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 , 具较强的
相似性;二者共有科 、属虽较多 ,但共有种数少 , 群落中常见种不同 ,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组成比新疆沙
冬青丰富 , 结构也较复杂 ,群落类型较多 ,多度和盖度也大 , 但均一性较差;新疆沙冬青群落旱化程度较高。从整体
上看 , 2 种沙冬青群落结构简单 ,物种多样性较低 , 多度 、盖度不高 ,很容易受到破坏 , 新疆沙冬青群落比蒙古沙冬青
群落更容易被破坏。
关键词: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Maxim.)Chen f.〕;新疆沙冬青;蒙古沙冬青;植物群落
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
  豆科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 (Maxim.)
Cheng f.〕是亚洲中部荒漠特有的常绿阔叶灌木 ,只
有 2种 。新疆沙冬青〔A .nanus(M .Pop.)Cheng
f.〕和蒙古沙冬青〔A .mongolicus(Maxim.)Cheng
f.〕,均为超旱生常绿灌木 ,是第三纪古老的残遗种 ,
属濒危物种〔1 ~ 3〕。由于起源古老 ,抗逆性强 ,以及
属濒危物种 ,众多学者对该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 ,
主要集中在迁地保护 、引种驯化及濒危原因研
究〔3 ~ 8〕 ,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群落特征研究〔9 ~ 17〕 ,
抗逆性及机理研究〔18~ 22〕 ,生理生态研究〔23 ,24〕 ,分
子生物学研究〔25 , 26〕 ,利用价值研究〔27〕等。然而以
上成果大多是以研究某种沙冬青为主 ,对于该属 2
种沙冬青之间比较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群落特征间
比较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群落的组成 、外貌和结
构是群落对一定环境适应的结果。通过对比研究可
以丰富沙冬青属的研究 ,对于深入了解和定量描述
其群落特征 ,揭示该属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差异性 ,从
群落层次上探讨其濒危的原因有重要意义 ,也可为
进一步保护 、开发和合理利用该属植物提供理论基
础和科学依据。基于此 ,本文对该属 2种沙冬青群
落的组成 、结构和多度与盖度等特征进行了比较研
究。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设在新疆和内蒙古 ,即 2种沙冬青的分
布区 。
新疆沙冬青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
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理位置为 38°50′~ 39°
58′N ,74°40′~ 75°40′E ,海拔 2 094 ~ 2 632 m 。乌恰
县地处南天山西端 ,北部为南天山 ,南部为西昆仑
山 ,东南部为乌帕尔山前倾斜平原 ,克孜勒苏河谷低
地由西向东倾斜 ,横穿全境。自然环境条件极差 ,常
年干旱 ,夏季高温 ,冬季严寒 。年均降水量在 100
mm 左右 ,年均蒸发量大于 2 000 mm ,极端高温在
35 ℃以上 ,极端低温在-30 ℃以下〔28〕 。
蒙古沙冬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部的库
布齐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以及狼山和宁夏北部贺兰
山山前的荒漠平原 、内蒙古南部的戈壁荒漠及甘肃
中条山附近 ,地理位置 37.5°~ 41.5°N , 105°~ 108°
E 。气候干旱 , 年降水量在 200 mm 以下 , 甚至在
100 mm 以下 ,而蒸发量却在 2 000 mm 以上 ,干燥
度一般大于 4;气温变化亦大 ,夏季在 35 ℃左右 ,
冬季在-20 ~ -30℃。沙冬青群落发育在山前洪积
第 24卷 第 4期
2007年 7月                 
干 旱 区 研 究
ARID ZONE RESEARCH                
Vol.24 No.4
Jul. 2007
收稿日期:2006-07-25; 修订日期:2006-1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Z-SW-104)
作者简介:张强(1982-),男 ,山东台儿庄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事干旱区植物生态学 、地植物学研究.E-mail:zhangqiang-zz@163.com
通讯作者:潘伯荣 ,男 ,研究员.E-mail:b rpan@ms.xjb.ac.cn
DOI :10.13866/j.azr.2007.04.003
图 1 沙冬青属植物分布示意图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A .nanus and A .mongolicus
平原 、山麓洪积坡地。基质为砾质 、沙质或黏土质;
土壤类型主要为灰棕荒漠土 ,土壤贫瘠 ,有机质含量
不到 1%。地下水埋深一般在 5 m 以下 ,植物根系
难以利用。该植物的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 000 ~
1 300 m〔13 , 26〕 。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003年 7月 12 ~ 29日 ,分别对内蒙古乌海 、磴
口 、阿拉善盟及贺兰山附近的蒙古沙冬青群落和乌
恰地区新疆沙冬青群落进行调查。采用 Braun-
Blanquet学派典型样方法〔29〕 ,每个样地选取一个典
型样方 ,样方为 10 m×10 m ,蒙古沙冬青群落 22个
样地 ,新疆沙冬青群落 10 个样地(图 2);群落调查
的内容有物种组成 、数量 、生活型等特征 ,目测估计
草本总盖度 、灌木和幼树总盖度 、样方盖度 、地表总
盖度 ,并记录样地的经度 、纬度 、海拔高程等。采集
样方内植物标本 ,并鉴定 ,凭证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
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 。
图 2 沙冬青野外调查样方分布示意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lots for A.nanus and A.mongolicus
2.2 数据处理
植物的科属划分依据恩格勒系统。生活型划分
依据《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取其主要的乔木 、
灌木 、半灌木 、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等。生态型
依据水分条件划分为超旱生 、旱生 、中旱生 、旱中生 、
中生等〔29〕。并参考《沙漠植物志》〔30〕、《中国种子植
物区系荒漠植物亚区植物名录》①、《新疆植被及其
利用》〔31〕及《内蒙古植被》〔16〕 。
存在度和恒有度〔29〕按下列标准计算 。存在
度:
P =某个种出现的群落数群落总数 ×100%
恒有度:样方面积相同 ,以各种出现的相应百分
比 ,按其出现次数的百分数划分为 5级 ,并用罗马数
字表示:Ⅰ级 10%~ 20%;Ⅱ级 20.1%~ 40%;Ⅲ级
40.1%~ 60%;Ⅳ级 60.1%~ 80%;Ⅴ级 80.1%~
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的组成特征比较
3.1.1 群落科属组成比较 调查发现 ,新疆沙冬青
群落中的种子植物共有 22科 40属 51种。前人〔15〕
488                    干 旱 区 研 究                    24 卷
① 沈观冕.中国种子植物区系荒漠植物亚区植物名录.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1993.5
表 1 沙冬青属 2 种群落中出现的植物科数统计
Tab.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plant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ies of A.nanus and A.mongolicus
序号 新疆沙冬青群落科  名  属 数  种 数
蒙古沙冬青群落
科  名  属 数  种 数
1 菊科Composi tae 5 8 藜科 Chenopodiaceae 9 14
2 藜科C henopodiaceae 8 8 菊科 Compositae 7 12
3 豆科 Leguminosae 3 5 禾本科 Gramineae 7 11
4 麻黄科 Ephedraceae 1 4 豆科 Leguminosae 5 9
5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2 3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5 7
6 百合科 Liliaceae 2 2 百合科 Liliaceae 3 5
7 鸢尾科 Iridaceae 1 2 蓼科 Polygonaceae 3 3
8 紫草科 Boraginaceae 2 2 蔷薇科 Rosaceae 2 2
9 禾本科Gramineae 1 2 柽柳科 T amaricaceae 1 2
10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2 2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1 2
11 柽柳科 Tamaricaceae 2 2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1 2
12 伞形科 Umbelliferae 1 1 榆科 Ulmaceae 1 1
13 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 1 1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1 1
14 裸果木科Paronychiaceae 1 1 紫草科 Boraginaceae 1 1
15 唇形科 Labiatae 1 1 远志科 Polygaceae 1 1
16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 1 萝摩科 Asclepiadaceae 1 1
17 景天科C rassulaceae 1 1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1 1
18 蓼科 Polygonaceae  1 1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1 1
19 列当科Orobanchaceae  1 1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1 1
20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1 1 唇形科 Labiatae  1 1
21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1 1 鸢尾科 Iridaceae  1 1
22 罂粟科 Papaveraceae  1 1 - - -
总计 22 40 51 21 54 79
注:*表示出现在样方外
研究中的十字花科植物和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
phyl la L.)〔32〕未见分布 。蒙古沙冬青群落中的种子
植物共有 21科 54 属 79种(表 1)。蒙古沙冬青群
落的科数少于《内蒙古植被》中 23 科的记载〔16〕 ,可
能受调查时间和范围所限 。各科所含种的丰富度很
低 ,物种贫乏 , 2个群落的物种总数不多 ,但科属数
目较多 ,这与西北地区植物区系科属的总体特征一
致〔16 , 31〕 。菊科 、豆科 、藜科植物在 2 种沙冬青群落
中起着较重要作用 ,十字花科 、蒺藜科 、禾本科 、蓼科
也占一定地位。菊科 、豆科 、藜科 、百合科 、蓼科等为
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表征科〔28〕 ,展示出 2个群落的荒
漠特征。同时沙冬青属植物群落中针茅等草原成分
也占有一席之地 ,显现出草原化荒漠的特征。
2种沙冬青群落共有的科有 13个科(表 1)。共
有的 属 为:蒿 属 (Artem isia L .)、紫 菀 木 属
(Asterothamnus Novopokr.)、鸦葱属(Scorzonera
L.)、天门冬属 (Asparagus L.)、针茅属 (S tipa
L.)、沙冬青属 、锦鸡儿属 (Caragana L.)、黄芪属
(Astragalus L .)、旋花属(Convolvulus L.)、大戟属
(Euphorbia L.)、驼绒藜属 〔Ceratoides (Tourn.)
Gagnebin〕、猪 毛 菜 属 (Salsola L.)、霸 王 属
(Zygophyl lum Maxim.)、骆驼蓬属(Peganum L .)、
琵琶柴属 (Reaumuria L.)、铁线莲属 (Clematis
L .)、兔 唇 花 属 (Lagochi lus L.) 、 木 蓼 属
(Atraphax is L.)、鸢尾属(Iris L .)共 19属 。2 个
群落中共有的种为:帚状鸦葱(S .Pseudodivaricata
Lipsch.)、沙生针茅(S .glareosa P.smirn.)、黄芪
(Astragalus sp.)、驼绒藜 〔C.latens(J.F.Gmel.)
Reveal et Holmg ren〕、琵琶柴〔R.soongorica(Pall.)
Maxim.〕共 5个种。
2种沙冬青群落科的数目几乎相等 ,共有科 、属
的数目较多 ,反映了 2 个群落区系较高的相似性。
但共有的种数较少 ,说明二者虽均生存在干旱荒漠
地区 ,但因生境差异 ,群落里的物种被同属或者同科
的其他植物所替代 。
3.1.2 群落植物地理区系成分比较 对植物属的
地理成分加以分析 ,能进一步阐明该地区植物的起
源 、发展和演化方向以及与其他地区植被的关系。
据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33〕 , 2种
沙冬青群落中属的分布区组成见表 2。
4894期        张 强等: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Maxim.)Chen f.〕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表 2 沙冬青属植物群落中属的分布区组成表
Tab.2 Distribution type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in
A.nanus and A.mongolicus / %
编号 分布区类型
蒙古沙冬青
A.mongol icus
属数/总属数
新疆沙冬青
A.nanus
属数/总属数
1 世界分布 12.00 11.54
2 泛热带 6.00 11.54
3 旧世界热带 2.00 3.85
4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 2.00 -
5 北温带 20.00 19.23
6
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
断 4.00 -
7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 2.00 -
8 旧世界温带 6.00 3.85
9 地中海区 、西亚和东亚间断 4.00 3.85
10 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 2.00 -
11 温带亚洲分布 6.00 11.54
12 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 12.00 15.38
13
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洲 、大
洋洲间断 2.00 3.85
14
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墨西哥间
断 2.00 -
15
地中海区至热带非洲和喜马
拉雅间断 - 3.85
16 中亚 2.00 7.69
17 中亚东部(亚洲中部) 10.00 3.85
18 东亚 4.00 -
19 中国特有 2.00 -
由表 2可以看出 , 2种沙冬青群落都以温带和
地中海分布为主 ,世界分布也较多 ,这与新疆和内蒙
古植被的区系特点是一致的 ,反映了 2种沙冬青群
落对于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适应。蒙古沙冬青群落
的地理区系成分比新疆沙冬青群落要复杂 ,且有一
些中国特有成分存在 ,表明蒙古沙冬青群落区系与
周围区域区系联系密切 ,来源广泛 ,且具有一定的独
特性。从区系的数量比例来看 ,中亚成分在蒙古沙
冬青群落所占比例极少 ,而新疆沙冬青群落中的中
亚成分比例要高于蒙古沙冬青群落 ,亚洲中部成分
的情况恰好相反 ,反映了 2种沙冬青群落与这 2种
地理成分不同的联系程度 。
沙冬青群落在地理成分上的这些特点 ,是与它
们所处的分布区不同有关 。蒙古沙冬青群落的分布
区在内蒙古中部 ,是众多植物区系交汇的地方 ,受到
众多植物区系的影响 ,同时由于它的分布区位于新
疆沙冬青东侧 ,地中海分布以及中亚分布对它的影
响要低于新疆沙冬青群落 。在反映出与周围区系联
系密切的同时 , 蒙古沙冬青群落中蒙古扁桃
(Prunus mongolica Maxim.)、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 ica Maxim.)、绵 刺 (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等特有种的存在 ,也说明它的地方性特色 。
3.1.3 群落组成物种生活型及生态型比较 生活
型是反映植物演化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总特
征 ,是植物生态特征多样性的表现。如图 3所示 , 2
种沙冬青群落生活型中多年生草本比例最高 ,灌木
及半灌木生活型比例也较高 ,反映出群落对于干旱
环境的适应。蒙古沙冬青群落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
本生活型显著高于新疆沙冬青群落 ,而新疆沙冬青
群落的灌木 、半灌木 、多年生草本生活型的比例均高
于蒙古沙冬青群落 。
图 3 2 种沙冬青群落的生活型谱
Fig.3 Life-fo rm spectrum of A .nanus and A .mongolicus
2种沙冬青群落生态型均以旱生 、超旱生为主
(图 4),反映出它们对于干旱环境的适应 。新疆沙
冬青群落生态型中旱生生态型比例高 ,表明它比蒙
古沙冬青群落的旱化程度高 。蒙古沙冬青荒漠不能
忍受过分严酷的干旱环境条件 ,所分布的地方基本
上都是当地环境中水 、热条件比较好的地段〔16〕 。综
合生活型生态型 ,旱生草本植物在沙冬青群落中占
有较大比重 , 2 种沙冬青群落均为草原化荒
漠〔16 ,28〕。
3.2 群落中物种恒有度及群落类型
新疆沙冬青群落物种存在度排在前 10位的从
大到小依次是:新疆沙冬青 、蒿(Artem isia sp.)、沙
生针茅 、灌木紫菀木 〔A.f rut icosus (C.Winkl.)
Novopokr.〕、驼绒藜 、蓝枝麻黄 (Ephedra glauca
Rgl.)、天山猪毛菜(S .junatov ii Botsch.)、灌木旋
花 (C.f ruticosus Pall.)、裸果木 (Gymnocarpos
przewalskii Maxim .)、刺旋花 (C.tragacanthoides
Turcz.),这与前人〔15 , 28〕所列新疆沙冬青群落常见
种相差无几。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存在度排在前
10位的从大到小依次是:蒙古沙冬青 、霸王 〔Z .
xanthoxylon(Bunge)Maxim.〕、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 la Ledel.)、黄芪 、蒙古虫实 (Corispermum
490                    干 旱 区 研 究                    24 卷
mongolicum Iljin.)、无 芒 隐 子 草 〔Cleistogenes
songorica (Roshev.) Ohw i〕、四 合 木 、蒙 古 韭
(Allium mongol icum Regel.)、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匍 根 骆 驼 蓬 (P. nigellastrum
Bunge.),这与《内蒙古植被》中所提及的该群落中
常见种大致相当 ,表现出 2 种沙冬青群落常见种大
不一致。李叶春将新疆沙冬青群落的类型划分为由
新疆沙冬青和麻黄属为建群种构成的 3 种群落〔14〕 。
调查后认为 ,新疆沙冬青群落类型还应有以新疆沙
冬青为单优势种的群落和以刺旋花 、新疆沙冬青为
单优势种的群落。《内蒙古植被》中提及的蒙古沙冬
青群落类型有 6种〔16〕 ,刘家琼认为 ,沙冬青也常与
霸王 、红砂(琵琶柴)、柠条 、白刺 、油蒿等植物互为共
建种而组成群落〔13〕 ,除此之外 ,调查中还发现 ,蒙古
沙冬青也可与四合木 、刺叶柄棘豆形成共优的群落 ,
蒙古沙冬青群落类型多于新疆沙冬青群落 。
图 4 2种沙冬青群落的生态型谱
Fig.2 Ecotype spectrum of the communities of A.nanus and A.mongolicus
  恒有度图解可以衡量群落表的均一性和同一
性。在一个十分一致的群落表中 , Ⅴ级恒有度的种
数可能等于 Ⅰ恒有度的种数(呈“U”形),如果在恒
有度图解中 Ⅲ级和Ⅳ级恒有度的种比Ⅴ级多的话 ,
这个群落表将被认为是不同一的〔30〕 。由图 5 可以
看出 ,2种沙冬青群落的 Ⅲ级和Ⅳ级恒有度的种比
Ⅴ级多 ,蒙古沙冬青群落更是明显 , 2种群落同一性
都较差 ,蒙古沙冬青群落的同一性较新疆沙冬青群
落差 ,这也可从蒙古沙冬青群落类型多于新疆沙冬
青群落看出 ,同时也说明蒙古沙冬青群落适应分布
的生境类型较多 。
图 5 2 种沙冬青群落恒有度图解
Fig.5 Constancy chart o f A.nanus and A .mongolicus
3.3 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与荒漠区其他群落一样 ,沙冬青群落主要由灌
木层组成 ,草本层发育不明显 ,结构较为简单。蒙古
沙冬青群落的成层结构较新疆沙冬青群落复杂 ,除
灌木层 、草本层外 ,有的地方还有乔木层和地被层。
从生活型组成来看 ,蒙古沙冬青群落要比新疆沙冬
青群落复杂 ,因此其层片结构也要复杂。除了灌木
层片 、半灌木层片 、小半灌木层片 、多年生草本层片 、
一年生草本层片外 ,有些地方还出现乔木层片 ,有的
地方还发育有苔藓地衣层片 。在水平结构上 ,沙冬
青属植物多成条带状或团块状聚集分布。
3.4 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的比较
蒙古沙冬青群落中出现的植物共有 21科 54属
79种 ,新疆沙冬青群落中有 22科 40 属 51种 。蒙
古沙冬青群落物种数 、属数均多于新疆沙冬青群落 ,
其总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后者。后者分布的海拔均
在 2 000 m 以上 ,而前者在 1 000 ~ 2 000 m 。研究
表明 ,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增高而降低的趋势〔34〕 ,
其高寒的生境特征可能是其物种数较少的原因之
一。同时 ,后者生境的土壤类型较前者也较少 ,且后
者生境中多砾石 ,或许这也是造成后者丰富度低的
原因 。多样性与稳定性存在一种正相关〔35 , 36〕 ,因此
蒙古沙冬青群落较新疆沙冬青群落更为稳定。但均
一性新疆沙冬青群落强于蒙古沙冬青群落 。经调查
统计 ,前者每个样方中物种数平均为 14.5 种 ,而后
者为 11.9种 ,与恒有度分析结果一致 。
4914期        张 强等: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Maxim.)Chen f.〕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表 3 沙冬青属植物群落的盖度特征
Tab.3 Coverage of the communities of A.nanus
and A.mongolicus
群落名称 草本总盖度
灌木和幼树
总盖度
样方
盖度
地表
总盖度
蒙古沙冬青群落
均值 10.01 22.67 31.65 33.27
方差 12.39 11.05 18.50 17.48
SE 2.70 2.41 4.14 3.73
新疆沙冬青群落
均值 5.70 19.50 27.10 24.95
方差 3.30 3.47 8.02 6.34
SE 1.04 1.10 2.53 2.00
从表 3可以看出 ,新疆沙冬青群落的各层盖度 ,
及总体盖度都不是很高 ,总体上虽低于蒙古沙冬青
群落的盖度 ,但变异不是很大;蒙古沙冬青群落的盖
度变异较大 ,可能与其分布的生境类型多样有关。2
种沙冬青群落的盖度整体上看还是较低的 ,反映了
2种沙冬青群落荒漠的特点。2种沙冬青群落盖度
上的差异 ,是二者生境上差异的反映。蒙古沙冬青
分布在沙漠的边缘 ,水分条件较好 ,生境类型较多 ,
故其盖度要高 ,且变化较大 。新疆沙冬青群落分布
于高山砾质生境 ,水分条件较差 ,其盖度较低 ,变化
也不大。
4 结 论
2种沙冬青群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共有的科
属较多 ,均表现出草原化荒漠的特征。两者地理成
分组成都以温带分布和泛地中海分布为主 ,两者生
活型谱基本相同 ,灌木 、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占有较
大比重 ,都以旱生和超旱生的物种为主。两者结构
较简单 ,群落均一性差 ,物种丰富度 、盖度都较低 ,反
映出两者对于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 。
2种沙冬青群落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区系上
看 ,蒙古沙冬青群落要比新疆沙冬青群落更复杂 ,组
成的物种数也较多 ,两者共有的科属虽然较多 ,但共
有的种数较少;前者群落均一性差于后者 ,前者灌
木 、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生活型的比重低于后者 。
与前者相比 ,新疆沙冬青群落旱化程度较高 。两者
的常见种存在差异 ,群落类型上前者多于后者 ,前者
结构比后者复杂 ,但不是普遍现象 ,前者的物种丰富
度和盖度总体上高于后者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者在
分布及生境上的差异 。新疆沙冬青荒漠所处海拔要
高于蒙古沙冬青荒漠 ,且蒙古沙冬青荒漠处于荒漠
带与草原带交汇地 ,也是各种区系相互交汇的地区 ,
且由于其位于荒漠带的东部水分条件较好 ,造成了
两者之间的差异 。
沙冬青属植物群落是亚洲中部荒漠地区特有的
常绿灌木荒漠 。作为荒漠植被类型 ,它们十分脆弱 ,
容易被破坏。蒙古沙冬青群落与新疆沙冬青群落相
比 ,群落类型丰富 ,物种丰富度高 ,其盖度总体上也
略高 ,因此新疆沙冬青群落更容易被破坏 ,且由于它
的分布区海拔较高 ,土壤贫瘠 ,降水较少 ,一旦破坏
很难自然恢复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昌龙 ,尉秋实 ,李爱德.孑遗植物沙冬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4 , 23(5):21-24.〔Li Changlong ,
Yu Qiushi , Li Aide.S 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Ammopiptanthus 〔J〕.Chinese W ild Plant Resources , 2004 , 23
(5):21-24.〕
〔2〕 潘伯荣 ,尹林克 ,安尼瓦尔.我国干旱荒漠区珍惜濒危植物资
源的综合评价及合理利用〔J〕.干旱区研究 , 1991 , 8(3):29-
33.〔Pan Borong , Yin Linke , Anivar.In tegrated estimate and rea-
sonable use of endangered and rare plant in China desert zone〔J〕.
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3):29-33.〕
〔3〕 安尼瓦尔 ,潘伯荣 , 尹林克.亚洲中部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的
濒危原因 、迁地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A〕.张治明.植物引种驯
化集刊〔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0.1-9.〔Anivar , Yin
Linke , Pan Borong.Causes of endangerment , ex situ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Ammopiptan thus endem ic t o cen tral Asia
〔A〕.Zhang Zhiming.Plant Int roduct ion and Acclimat izat ion〔C〕.
Bei jing:Chinese Forest Press , 2000.1-9.〕
〔4〕 刘果厚.阿拉善荒漠特有植物沙冬青濒危原因的研究〔J〕.植物
研究 , 1998 ,18(3):343-344.〔Liu Guohou.Study on the endan-
gered reasons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in the desert of
Alashan〔J〕.Bullet in Botanical Research , 1998 , 18(3):341-
345.〕
〔5〕 尹林克,潘伯荣 ,王烨 ,等.温带荒漠珍惜濒危植物的引种栽培
〔J〕.干旱区研究 , 1991 , 8(2):1-7.〔Yin Linke , Pan Borong ,
Wang Ye , et al.Int roduction of endangered and rare plant f rom
temperate desert〔J〕.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2):1-7.〕
〔6〕 王继林 ,郭志中.濒危灌木沙冬青育苗方式对比试验〔J〕.中国
沙漠 , 2000 ,20(3):320-322.〔Wang Jilin , Guo Zhizhong.Com-
parative t rial of 4 cult ivating seedlings methods for Ammopiptan-
thus mongolicus〔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 2000 , 20(3):
320-322.〕
〔7〕 刘生龙,王理德 ,高志海 ,等.八种珍稀濒危植物引种试验〔J〕.
甘肃林业科技 , 1995 , 20(3):10- 13〔Liu Shenglong , Wang
Lide , Gao Zhihai , et al.Int roduction of eight endangered or rare
plant species in Minqin desert area〔J〕.Journal of Gansu Forest 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5 , 20(3):10-13.〕
〔8〕 尹林克 ,潘伯荣 ,赵振东 ,等.沙冬青植物引种试验研究〔J〕.干
旱区研究 , 1988 , 5(4):37-43.〔Yin Linke , Pan Borong , Zhao
Zhendong ,et al.Int roduct ion t rial on the species of Ammopiptan-
thus genus〔J〕.Arid Zone Research , 1988 , 5(4), 36-43.〕
〔9〕 尹林克 ,王烨.沙冬青属植物花期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新
疆林业科技 , 1992 , 9(1):19-22.〔Yin Linke ,Wang Ye.A pri-
492                    干 旱 区 研 究                    24 卷
mary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 ics during f lorescence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J〕.Journal of Xinjiang Forestry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92 , 9(1):19-22.〕
〔10〕 王烨 ,尹林克 ,潘伯荣.沙冬青属植物种子特性初步研究〔J〕.干
旱区研究 , 1991 , 8(2):12-16.〔Wang Ye , Yin Linke , Pan
Borong.A premi linary study on the seed characteri stics of plants
f rom genus Ammopiptanthus〔 J〕.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
(2):12-16.〕
〔11〕 孙祥 ,于卓.沙冬青根系研究〔J〕.干旱区研究 , 1994 , 11(1):53
- 56.〔Sun Xiang , Yu Zhuo.S tudies on root system of
Ammopiptanth us mongolicus 〔J〕.Arid Zone Research , 1994 , 11
(1):53-56.〕
〔12〕 方海涛 , 王黎元 , 张晓刚.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花生物学研究
〔J〕.广西植物 , 2004 , 24(5):478-480.〔Fang Haitao , Wang
Liyuan , Zhang Xiaogang.A study on f low er biology of endangered
plant Ammopiptan thus mongolicus 〔J〕.Guangxi Plant , 2004 , 24
(5):478-480.〕
〔13〕 刘家琼.沙冬青植物群落研究〔J〕.中国沙漠 , 1995 , 15(2):109
- 115 〔 Liu Jiaqiong.Studies on the plant comnunity of
Ammopiptanth us mongol icus 〔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
1995 , 15(2):109-115.〕
〔14〕 李叶春.常绿灌木小沙冬青生态分布调查初报〔J〕.新疆林业
科技 , 1989, 27(1):55-57.〔Li Yechun.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evergreen shrub Ammop iptanth us
nanus 〔J〕.Journal of Xinjiang Forest ry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
1989 , 27(1):55-57.〕
〔15〕 张立运 ,海鹰.《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专著中未曾记载的植物群
落类型Ι荒漠植物群落类型〔J〕.干旱区地理 , 2002 , 25(1)84
-89.〔Zhang Liyun , Hai Ying.Plant communities excluded in
the book of “ the vegetation and its ut ilizat ion in xinjiang”Ι.The
desert of plant communit ies〔J〕.Arid Land Geography , 2000 , 25
(1):84-89.〕
〔16〕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78.〔Team of Investig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 C 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The Vegetation in Inner
Mongolia〔M〕.Beijing:S cience Press , 1978.〕
〔17〕 尉秋实 ,王继和 ,李昌龙 ,等.不同生境条件下沙冬青种群分布
格局与特征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 2005 , 29(4):591-
598 〔Yu Qiushi ,Wang Jihe , Li Changlong , 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ist ribution pat terns and characteris tics of
Ammopiptanth us mongolicus populaiton in different desert envi-
ronment〔J〕.Acta Phytoecological Sinica , 2005 , 29(4):591-
598.〕
〔18〕 Fei Yunbiao , Sun Longhua , Huang Tao , et al.Isolat ion and ident i-
f icat ion of ant if reeze protein wi th high activity in Ammopiptan-
th us mongolicus〔 J〕.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4 , 36(8):649-
650.
〔19〕 魏令波 ,江勇.沙冬青叶片热稳定抗冻蛋白特性分析〔J〕.植物
学报 , 1999 , 41(8):837-841.〔Wei Lingbo , Jiang Yong.Biologi-
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at-stable snt if reeze p roteins f rom leaves of
Ammopiptanth us mongolicus〔J〕.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9 , 41
(8):837-841.〕
〔20〕 王烨 ,尹林克.两种沙冬青耐盐性测定〔J〕.干旱区研究 , 1991 , 8
(2):20-22.〔Wang Ye , Yin Linke.Determination on enduring
salt ability of two species of Ammopiptan thus genus〔 J〕.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2):20-22.〕
〔21〕 韩善华 ,王双,李琪 ,等.沙冬青叶片的结构及其与抗寒性的关
系〔J〕.林业科学 , 1992 , 28(3):198-201.〔Han Shanhua , Wang
Shuang , Li Qi , et al.Characterist ics of leaf structure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and it s relation w ith cold resistance
〔J〕.S cientia Si lvae Sinicae , 1992 , 28(3):198-201.〕
〔22〕 周宜君,刘春兰 ,冯金朝 ,等.沙冬青抗旱 、抗寒机理的研究进
展〔J〕.中国沙漠 , 2001 , 21(3):312-315.〔Zhou Yijun , Liu
ChunLan , Feng Jinchao , et al.Progress in studies on resisting
drought and cold mechanisms of of Ammopipta nthus mongolicus
〔J〕.Jou rnal of Desert Research , 2001 , 2l:312-315.〕
〔23〕 蒋进.新疆沙冬青的叶片气孔行为以及对空气湿度的反应〔J〕.
干旱区研究 , 1991 , 8(2):39-43.〔Jiang Jin.Studies on resisting
drought abilities of endangered species〔J〕.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2):39-43.〕
〔24〕 冯金朝 ,周宜君 ,周海燕.沙冬青对土壤水分变化的生理响应
〔J〕.中国沙漠 , 2001 , 21(3):223-226 〔Feng Jinchao , Zhou
Yinjun , Zhou Haiyan.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Ammopip tanthus
mongolicus(Maxim .)to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 2001 , 21(3):223-226.〕
〔25〕 Xue Junge , Yan Yu , Yong Mingyuan , et al.Genetic diversi ty and
geographic df ferentiat ion in endangered Ammop iptanth us(Legu-
minosae)Populat ions in desert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as re-
vealed by ISSR analysis〔J〕.Annals of Botany , 2005 , 95:843-
851.〕
〔26〕 许国英 ,潘伯荣 ,谢明玲 ,等.沙冬青生物碱成分研究〔J〕.干旱
区研究 , 1994 , 11(1):52-56.〔Xu Guoying , Pan Borong , Xie
Mingling , et al.S tudy on alkaloid in Ammopip tanthus mongolicus
〔J〕.Arid Zone Research , 1994 , 11(1):52-56.〕
〔27〕 严成 ,潘伯荣.蒙古沙冬青的园林价值〔J〕.干旱区研究, 1991 ,
8(3):68 - 69 〔Yan Cheng , Pan Borong.The value of
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J〕.Arid Zone Research , 1991 , 8
(3):68-69.〕
〔28〕 张永智 ,潘伯荣 ,段士民.新疆沙冬青群落的区系组成与结构
特征〔J〕.干旱区研究 , 2006 , 23(2):320 - 326.〔Zhang
Yongzhi , Pan Borong , Duan Shimin.S tudy on floristic genera and
structure charact erist ics of Ammop ipthanth us nanus of plant
community〔J〕.Arid Zone Research , 2006 , 23(2):320-326.〕
〔29〕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
326-327.〔Song Yongchang.Vegetion Ecology 〔M〕.Shang-
hai:East China of Normal Universi ty Press , 2001.326-327.〕
〔30〕 刘女英心.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Liu Yingxin.Flora in Desertis Reipublicae Populorum
Sinarum Tomus1〔M〕.Beijing:S cience Press , 1995.〕
〔31〕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新疆植被及其利用〔M〕.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78.44-65.〔Team of Investigation of Xinji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Vegetat ion and Its Ut ilization
in Xinjiang〔M〕.Beijing:S cience Press , 1978.44-65.〕
〔32〕 汪智军.珍稀植物矮沙冬青的资源调查及其保护〔J〕.中国野生
植物资源 , 2005 , 24(5):41-42.〔Wang Zhijun.Investigation and
conservation for rare and precious plant Ammopipthan thus nanus
4934期        张 强等: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Maxim.)Chen f.〕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J〕.Chinese Wild Plant Resou rces , 2005 , 24(5):41-42.〕
〔33〕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J〕.云南植物研究 ,
1991(增刊 4):1-139.〔Wu Zhengyi.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J〕.Acta Botanica Yunnanica , 1991 , (Sup-
pl.4):1-139.〕
〔34〕 唐志尧 ,方精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J〕.生物多
样性 , 2004 , 12(1):20-28.〔Tang Zhiyao , Fang Jinyun.A re-
view on the elevational pat tern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J〕.Bio-
diversity Science , 2004 , 12(1):20-28.〕
〔35〕 Loreau M , Neem S , et al.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g:current know ledge and future challenges〔J〕.Science , 2001 ,
29:804-808.
〔36〕 Tilman D , Downig JA.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 y in grassland〔J〕.
Natu re , 1994 , 367:363-365.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ies of
Ammopiptanthus nanus and A .mongolicus
ZHANG Qiang1 , 2 , PAN Bo-rong1 , 3 , ZHANGYong-zhi1 , 2 , DUAN Shi-min1 , 3
(1.X 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Urumqi 830011 , China;
2.Graduate School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14 , China ;
3.Turpan Eremophy tes Botanic Garde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Turpan 838008 ,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only two species in the genus of Ammopiptanthus:A .nanus(M .Pop.)Cheng f.and
A .mongolicus(Maxim.)Cheng f.Both of them are the endemic everg reen shrubs with broad leaves , g row in
Central Asian deserts , and are the relic plants f rom Tertiary.Because of these special characterist ics , the study
on these two rare and precious plants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In this study , the w ild communities of the
genus of Ammopiptanthus in some sampling plot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12 to 29 , 2003.
After comparing the communi ties of A.nanus and A .mongol icus , it is found that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the dominant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are Compositae , Chenopodiaceae and Leguminosae;the principal geo-
g raphical elements are the temperate element and M editerranean element;the communit i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he xeric perennial herbs and half-shrubs grow ing over the steppe deserts;the vegetation st ructure is simply
dominated by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s low .These similarities reveal that the
communi ties adapt the desert habi tat.Moreover , they also have many differences.After comparing the flora
components of the communities of A.nanus and A .mongolicus ,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y have many similari-
ties in family level but share li ttle common in species level.Compared with the community of A.mongolicus ,
the community of A .nanus has less f lora components , simpler structure , less communi ty types , and low cover-
age and abundance.However , the even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A .nan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munity
of A.mongolicus.The stability of bo th communities , especially the community of A.nanus , is poo r.
Key words:  Ammopiptanthus(Maxim.)Cheng f;A .nanus(M.Pop.)Cheng f;A .mongolicus(Max-
im.)Cheng f.;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494                    干 旱 区 研 究                    2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