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1-03-10
作者简介:廖建良 (1965- ), 男 , 广东紫金县人 , 惠州大学理工学院生物系副教授.
第 21 卷第 4 期
2001 年 12 月
惠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Nat.Sci.)
Vol.21.No.4
Dec.2001
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
廖建良1 徐 平2 宋冠华1 蔡伟烈2
(1 惠州大学理工学院 2 惠州市林科所 惠州 516015)
摘 要 研究了在惠州引种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的营林技术.结果表明 , 南方
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能够在惠州地区生长且生长较好 , 有一定的发展潜
力.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引种
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107(2001)04-0065-03
红豆杉属植物 (Taxus genus)是世界性珍稀濒危树种 , 为红豆杉科 (Taxaceae)常绿乔
木或灌木 , 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中亚热地区 , 我国一类保护植物。红豆杉属植物能够提取紫
杉醇 , 紫杉醇分子式为 C47H51NO14是二萜类生物碱 , 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理。它是通过促进
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并抑制其解聚的方式杀死癌细胞 。1992年 12月 29日美国食品和医药管
理局批准紫杉醇为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药 , 一年后又批准为治疗乳腺癌的新药 。其临床疗效
在我国也得到了证实 , 目前紫杉醇是治疗卵巢癌 、乳腺癌的重要药物 , 对肺癌 、淋巴癌 、恶
性黑色素瘤 、头部和颈部肿瘤也有疗效。该药物经济效益特高 , 每克紫杉醇价值 700美元 。
引种栽培红豆杉是目前林业造福于人类 , 发展第三产业的高科技项目 。目前 , 紫杉醇的提
纯 、 制取技术在我国已获成功 , 但红豆杉属植物资源日趋枯竭 , 分布特点是天然散生 , 无纯
林 , 以 “混生 、 复层 、异龄” 为主要存在特征 , 加之生长缓慢 , 自然更新困难 , 属于严格控
制采伐的树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 我们引种栽培了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sis cheng et L
·K·Fu)和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cheng et L·K·Fu)。现将引种栽培试验结果
报道如下 。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丰山 , 约当北纬23 22′, 东经 114 11′属南亚热带气候 , 年平均
气温 21.7℃, 月平均最高气温 28.3℃, 月平均最低气温 12.8℃, 年平均降雨量 1759mm , 年
平均相对湿度 77.9%, 年平均无霜期 350d 。土壤为山地赤红壤 , 土壤疏松 , pH5.0 , 腐殖质
较多 , 土层较厚 , 为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树木皆伐山窝迹地。
2 试验方法
将选好的造林地先炼山 、 除杂 , 再打穴 , 株行距为 2m×2m , 穴规格为 60cm×60cm×
60cm 。选择在雨季种植 , 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 , 云南红豆杉由云南省林科院提供 , 苗高
0.23m , 绝大多数主干明显 , 顶芽饱满 。南方红豆杉由湖北恩施林木苗站提供 , 苗高
0.40mm , 绝大多数主干也明显 , 顶芽饱满。打好穴后 , 施足基肥 , 每穴施鸡屎 0.5kg , 磷肥
0.25kg 。植后一个月内追肥 , 每株施氮肥 0.05kg , 并进行 1次抚育 (除草 、 松土)。翌年春 、
秋季又扶育 1次 , 每次抚育结合施肥 , 每株施氮肥 0.05kg 。选择标准地 0.066hm2 进行每木
实测地径 、树高 , 计算林分平均地径 、 平均树高 , 计算存活率 。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方红豆杉生长情况分析
从表 1可知 , 南方红豆杉 1999年 12月造林 , 平均树高 0.4m , 平均地径 0.5cm;2000年
2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55m , 平均地径 0.50cm;2000 年 6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7m , 平均地径 0.80cm , 比种植时增长量: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0.3m , 平均地径生长量为
0.30cm;2000年 9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83m , 平均地径 0.97cm , 比种植时增长量:平
均树高生长量为 0.43m , 平均地径生长量为 0.47cm;2000年 12 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89m , 平均地径 1.02cm;2001 年 1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99m , 平均地径 1.27cm 。
2001年7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1.11m , 平均地径 1.59cm 。表明南方红豆杉生长适应性较
强 , 存活率达到 90%;适宜在惠州引种 。
表 1 南方红豆杉生长情况
调查时间 树高/ m 地径/cm 存活率%
1999.12 0.4 0.5
2000.2 0.5 0.55 90
2000.6 0.7 0.80 90
2000.9 0.83 0.97 90
2000.12 0.89 1.02 90
2001.1 0.99 1.27 90
2001.7 1.11 1.59 90
3.2 云南红豆杉生长情况分析
从表 2可知 , 云南红豆杉于 1998年 8月造林 , 平均树高 0.23m;平均地径 0.39cm 。1998
年12月调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0.27m , 平均地径为0.47cm , 存活率为 52%;1999年12月调
查结果 , 平均树高为 0.28m , 平均地径为0.55cm , 存活率为 52%;2001年 2月调查结果 , 平
均地径为0.85cm , 平均树高为0.53m , 存活率为52%, 比原种植增长量:平均地径生长量为
0.46cm , 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0.30m 。2001年 7月调查结果 , 平均地径为 0.91cm , 平均树高为
0.70m。表明云南红豆杉在惠州生长需要一个适应时期。
·66· 廖建良 徐平 宋冠华 蔡伟烈 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 2001 年
表 2 云南红豆杉生长情况
调查时间 树高/ m 地径/cm 存活率%
1998.8 0.23 0.39
1998.12 0.27 0.47 52
1999.12 0.28 0.55 52
2001.2 0.53 0.85 52
2001.7 0.70 0.91 52
4 结语与讨论
红豆杉属植物原生区主要在湿润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处于亚热带 、暖温带 、温带 ,乃至寒
温带气候条件下 ,多生在海拨 2400 ~ 3200m的高山台地 、沟谷 、溪流两岸 ,成为西南季风常绿阔
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暗针叶林 、甚至高山次生灌丛的组成部位 ,少数生长在海拔 1700 ~ 2300m
的暖湿性针阔叶林中 。土壤多为砂岩发育的深厚湿润的森林棕壤 ,暗棕壤;少数生长在石质岩
发育的石砾浅层森林棕色土或砂质岩发育沟谷湿润黄红壤土 。环境特点是气候温暖至冷凉 ,
降水多 ,蒸发少 ,湿度大 ,处于阴坡 、半阴坡 ,林冠下的荫蔽湿润条件 。我们试验地位于北面山
区高山下的降水多 、蒸发少 、湿度大的阴坡 、半阴坡。从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引种栽培惠
州地区的情况来看 ,能适应本地区生长 ,且生长情况良好。针对本地区环境情况我们应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①造林时间很关键 ,春季造林比夏季造林生长速度快些 。②防治白蚁。白蚁是危
害红豆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种植前 ,打穴后要及时对穴和周围进行土壤消毒 ,特别是
要进行白蚁的预防和药物处理 。 ③防积水 。试验地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因连续降雨造成积
水 ,烂根死亡。我们采取开沟排水后 ,积水情况得到控制 。 ④防干旱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采取淋水措施。 ⑤处理好适当的遮荫环境。我们认为在林冠下造林 ,能满足遮荫效果 ,造林前
清除林冠下层的杂灌木 ,能使林冠透光度保持在 30%左右 ,有利于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
的生长 。我们认为应大力引种栽培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 ,为解决紫杉醇供应问题创出一
条可靠的保证途径 ,不但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还可保护珍稀古老
的红豆杉植物不至于枯竭 。
参 考 文 献
1 、 谢孝福.植物引种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31~ 106.
2 、 祁承经.树木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75~ 77.
3 、 俞天骥.紫杉醇—抗肿瘤新药.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 1993 , 20 (2):72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Taxusgenus in Taxaceae
LIAO Jian-liang1 XU Ping2 SONG Guan-hua1 CAI Wei-lie2
(1 College of Tech., Huizhou University 2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izhou , Huizhou 516015)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he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and Taxus
yunnanesis in Huizhou.The results show that those plants grow better in Huizhou , according to the au-
thor.
Key words Taxus chinensis Var , mairei cheng et L·K·Fu , Taxus yunnanesis cheng et L·K·Fu , in-
troduction
·67·第 4 期 惠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