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摘要 概述了山蚂蝗属植物灌木资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利用现状,为山蚂蝗族灌木植物的研究和利用提
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山蚂蝗属;灌木资源;研究利用
山蚂蝗属植物灌木资源研究利用概述
李乔仙 吴文荣 * 余 梅 薛世明 钟 声 袁福锦 杨国荣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小哨 650212
收稿日期:2015- 05- 07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1FZ22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CARS- 35)
* 通讯作者
李乔仙,女,1977 年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从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山蚂蝗属( Desmodium desv.)植物属于豆科蝶
形花科,多为草本、亚灌木和灌木植物,起源于东
亚、墨西哥和巴西,多数属种分布在东亚,是热带、
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植物资源。全世界共有 350~450
种,该属植物根系庞大,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生物
量大,叶片蛋白质含量高,是动物理想的蛋白饲料
资源。 因灌木类的山蚂蝗属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和
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其在干旱、高温、多风沙环境的
植被恢复建设中是重要的生态植物,此外部分山蚂
蝗属植物含有多种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等生理活性
物质,是重要的中药材植物[1- 4]。
1 种质资源
山蚂蝗属植物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有
27 种 5 变种,山蚂蝗属植物主要为灌木,已查明
的物种中 ,灌木有 112 种 ,占总数的 77.8%[1],农
业部种质资源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
品种资源研究所以及云南、广东等省从全国各地
收集并保存山蚂蝗属植物种质。自 1980 年以来先
后从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国引进多份山蚂蝗属
植物种质,在海南、广东、云南等省区种植和驯化
并申报新品种 [5]。 目前,山蚂蝗属植物种质资源较
多的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
研究所热带牧草中心, 约收集保存了 16 种,300
多份 [6]。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植物系统发育一直是植物学研究领域关注的
重点,Chen 等收集了台湾山蚂蝗族植物 12 个属 34
种的材料,对花粉形态进行观测研究,对台湾的山
蚂蝗族梯度变异进行了研究,依据 5 个性状将胡枝
子属植物划分为 Bicolor、Formosa、Elliptica 3种地理
类型[7]。Bailey等在对山蚂蝗族植物的叶绿体 rpl2和
ORF184 基因片段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后, 认为 rpl2
和 ORF184可作为山蚂蝗族植物系统发育的标记[1]。
贺欣等利用 ACGM和 EST- SSR 标记对采自云贵高
原的 9 个种 46 份山蚂蝗属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
分析, 认为山蚂蝗属植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46份植物聚类为 9个组,与传统的分类不一致[8]。李
延安对胡枝子属的一些植物进行了种源试验,他从
生长规律、生物量、不同时期营养成分含量等方面
对该属 6 个种的 21 个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9]。
傅沛云在对中国已记录的 50 多种杭子梢属植物进
行了详细的订正, 确定杭子梢属植物在中国有 29
种,6个变种和 6个变型。在比较了杭子梢属和胡子
属的形态特征后,明确肯定了胡子属是杭子梢属最
近的属;在分析了本属植物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情
况后,明确认定中国杭子梢属植物多数种是中国西
南地区发生的,并认定中国西南地区是杭子梢属植
试验研究6· ·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物的分布中心[10]。
2.2 结瘤活性及固氮
山蚂蝗属植物多数种均具有固氮的能力,在生
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
长,并能改良土壤。 黄维南等总结了能结瘤的山蚂
蝗族植物有:杭子梢属 2 种、舞草属 2 种、山蚂蝗属
12 种、胡枝子属 13 种、排钱草属 1 种、长柄山蚂蝗
属 4 种、密花豆属 1 种、胡芦茶属 2 种、算珠子属 1
种、狸尾豆属 5 种、假木豆属 2 种,共 45 种[11]。 靖元
孝研究了山蚂蝗属植物根瘤菌生物学特性,认为山
蚂蝗植物根瘤菌在 EM培养基上产碱, 属慢生型根
瘤菌,根瘤菌耐盐能力差,pH 生长范围窄( pH 5~
8) ,对抗生素敏感[12]。 殷爱华等对 18 种豆科植物进
行了染色体和结瘤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染色体数
能被 7整除的种均不结瘤[13]。 Date研究表明山蚂蝗
属植物的根瘤菌多为慢生型,寄主范围广但经常结
无效菌[14]。 谷峻等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根瘤菌
进行了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与山蚂
蝗共生的部分根瘤菌菌株的耐酸性、耐盐性和耐药
性较强。 16SrDNA PCR RFLP研究结果表明,分离
自我国不同地区 50 株山蚂蝗根瘤菌菌株有 20 种
遗传型[15]。
2.3 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国外 Cooper、Pierce、young及 Lee等对胡枝子属
植物染色体数进行了相关研究[16- 19]。 我国学者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胡枝子属植物染色体进行研
究, 夏亦荠对 10 种国产胡枝子的核型进行了分析
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0];张义贤研究表
明胡枝子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22, 核型公式
2n=2x=22=18m+4sm( SAT) ,核型分类属“ 2B”型 [21];
高成芝分析了广义山蚂蝗属中 ( 包括山蚂蝗属、舞
草属、 假地豆属和葫芦茶属)6 种 1 个变种的核型,
并报道了 9 种 1 个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指出舞草属
比山蚂蝗属和木豆属较为进化[22]。 从已报道的胡枝
子属 24 种( 含变种)的染色体数目综合来看,染色
单体数有 9 和 10 两类;体细胞染色体有 2n=18、20、
22、36、42和 44六类。单从染色体数目来看,变异较
大[23]。对山蚂蝗族植物同工酶的研究相对较晚,并主
要是对胡枝子属植物同工酶的研究,涉及到的物种
也不多,主要用来探讨种间亲缘关系和居群遗传多
样性。 通过对胡枝子属植物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研
究,发现其天然群体的自然杂交率很低,有的群体
甚至是单态种群[24]。 对二色胡枝子的 2 个地方品种
( 赤城胡枝子和延边胡枝子) 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研究后发现,二者酶谱
基本一致,确定为同种不同的生态型。 张吉宇采用
RAPD技术对 6 个种 14 个居群的胡枝子属植物进
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依据其研究结果并综合形
态学、同工酶方面的研究资料获得了这 6 个种的亲
缘关系,并筛选出适合多花胡枝子的 RAPD扩增反
应体系 [25- 26]。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多花胡枝子
DNA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Bailey等人对
山蚂蝗族植物叶绿体 rpl2 内含子和 ORF184 的研
究发现,山蚂蝗亚族、胡枝子亚族的“ 核心”属( 杭子
梢属、 胡枝子属和鸡眼草属) 、Bryinae 亚族以及胡
枝子亚族的 Neocollettia 属和宿苞豆属均缺失 rpl2
基因内区;山蚂蝗亚族和胡枝子亚族对 ORF184 表
现为部分缺失或扩增,Bryinae 亚族没有缺失的情
况[27]。
2.4 品种培育研究
品种选育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胡枝子属。 国外在
20世纪 50 年代即开始对胡枝子属植物进行杂交育
种的研究。 如 Hanson 等曾对胡枝子属的 9 个种进
行过杂交试验, 发现仅有 L.cuneata×L.latissima、L.
latissima×L.cuneata、L.hedysaroides×L.inschanica 3
个杂交组合所获得的杂交种子有部分育性,其余的杂种
均为自交不育[28]。 其后又对胡枝子属 13个种的 52个组
合进行了杂交育种的试验,结果仅有包括 L.cuneata×L.
inschanica、L.latissima×L.cuneata、L.cuneata×L.latissi-
ma、L.hedysaroides×L.cuneata、L.hedysaroides×L.in-
schanica 在内的 4 个种的 5 个杂交组合得到部分
种子,其余均未获得种子 [29]。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这
4个种的染色体数目相等,且核型差异较小,从而不
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有关。 Donnelly等通过近
3年的抗病育种研究, 发现植物体单宁的含量与其
能承受病害的程度成负相关,而植物体的单宁含量
与其粗蛋白含量、糖类物质及可食性干物质的含量
成负相关;通过将单宁含量低且营养丰富的品系和
单宁含量高抗病力强的品系进行杂交,可培育出单
宁含量低但抗病性强、 饲口性好的新品系。 自从
1978 年 Powell 等人培育出 “ Ambro”virgata Les-
pedeza 以来,国外不断有新的品种问世。 先后培育
出了 “ Appalow”sericea Lespedeza、“ Amquail”thun-
berg Lespedeza、“ Marion”Lespedeza、“ AU Grazer”
试验研究 7· ·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sericea Lespedeza、“ Au Lotan”、“ Serala”、“ Ser-
ala76”、“ Interstate”、“ Interstate76”、“ AU Donnelly”等
品种。特别是 1990年由 Mosjidis等通过杂交培育出
“ AU Donnelly”品种,它是由携带低单宁基因的品种
与其他品种杂交而成的,其饲料产量比“ AU Lotan”
高,两者的单宁含量相似,但其干物质消化率、粗蛋
白含量分别比“ AU Lotan”高 6%~10%[30-31]。 相对国
外不断育出新品种而言,国内对山蚂蝗族植物尚未
有通过杂交育出新品种的报道,迄今为止,仅通过
引种驯化选育出胡枝子的新品种,例如赤诚二色胡
枝子、延边胡枝子。
3 山蚂蝗属植物的应用研究
山蚂蝗属植物分布区域广,许多灌木具有适应
性强、生长快、四季常绿的特点,是较理想的植物蛋
白饲料资源,其与粗饲料配合饲喂动物,可解决动
物养殖中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 降低养殖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产实践中,如李延安通
过对 21 份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筛选出美国短梗
胡枝子、美国美丽胡枝子和河南多花胡枝子作为华
北地区丰产饲料和生态恢复使用的重要种源 [9]。 白
昌军等通过引进种质在海南选育出“ 热研 16 号”卵
叶山蚂蝗,投入了生产力利用 [32];唐一国等对云南
47个豆科饲用灌木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山蚂蝗族
的 30 个种具有饲用的潜力, 并对本族中 3 个灌木
进行了营养分析[33],李茂等对山蚂蝗属的 23 个种进
行了营养成分分析后, 进行饲料相对值的比较,认
为山蚂蝗属植物的叶片和嫩枝作为动物饲料,营养
价值高于热带、亚热带禾本科牧草[34];何蓉对长波叶
山蚂蝗的营养成分分析后认为长波叶山蚂蝗达到
粗饲料的标准 ( 粗蛋白 18%) , 在混合饲料中混入
5%的山蚂蝗叶粉养鸡, 其蛋白质利用率达 48%,低
于多花杭子梢,但高于白花羊蹄甲。 屠宰试验观测
显示 5%的添加量对鸡脏器无不良影响[35]。曹国军对
不同生育期山蚂蝗的范式纤维和体外消化率进行
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蚂蝗范式纤维在各生育
期变化规律不一,体外消化率呈营养期高、开花期
低、结荚期高、种子成熟期低的倒 N型变化,山蚂蝗
有较低 NDF 与 ADF, 动物对木豆和山蚂蝗的消化
利用率较高[36]。
在植物药学方面,山蚂蝗含生物碱、油脂类、三
萜、甾醇类、有机酸类、游离羧酸和酚等成分,山蚂
蝗属的部分植物含有多种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等生
理活性物质 [37- 38]。 Srivats Shyam等研究了大叶山蚂
蝗( DG)根的氯仿提取物对离体大鼠心脏及体外抗
氧化模型的影响[39]。 Kalyani 等报道,山蚂蝗属中的
葫芦茶具体外抗炎和抗氧化活性 [40]。 Magieles 等报
道 D.adscendens 的枝叶的水煎剂对 D- 氨基半乳糖
或乙醇所诱导大鼠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41],因为
山蚂蝗属植物大多为多年生常绿灌木, 具有抗旱、
抗寒、耐贫瘠、耐干、耐热的特点,除作为饲料、药用
外,也应用于杀虫、肥料、燃料和水土保持等方面。
4 结 论
综上所述, 山蚂蝗族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种
类多,在各方面均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对山蚂蝗族
灌木资源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1)对族内植物研究内容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
中在胡枝子属、 山蚂蝗属和杭子梢属 3 个“ 核心”
属。 其属种中研究较少,停留在植物分类及系统进
化方面,对很少的种进行了饲用潜力的评价。
2)对胡枝子属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从不同
种源植物形态、染色体数目、花粉形态方面进行了
对比研究;利用同工酶、分子标记对不同种和不同
来源居群的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方面
的研究;并对胡枝子属植物从生产力、饲用价值、在
草地中栽培利用及水土保持利用方面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同时在驯化、育种方面,国外已通过杂交选
育出了生物产量高、单宁含量低的杂交种并投入到
生产利用中。
3) 相对于胡枝子属来说, 山蚂蝗属的研究较
少, 仅对山蚂蝗属种不同的分布及植物学特性、花
粉形态、染色体及核型分析、分子标记及系统进化
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部分物种进行了营养成分及饲
用价值的评价、根瘤菌结瘤情况调查;在育种和栽
培生产利用方面,选育出了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高
的种进行了生产利用,如一些东南亚国家进行了绿
篱式的栽培作为动物饲料利用。 但在我国栽培利用
较少,未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4)对杭子梢属的饲用价值研究较少,仅对少数
种进行了染色体及核型分析、饲用价值评价。
目前,对山蚂蝗族灌木饲料资源亟待开展资源
调查和系统搜集, 弄清饲用灌木的种类和分布特
点,为将来的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 其次
试验研究8· ·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需加强对重要饲用价值种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
究;对其现有种质资源的分类学、生理学以及分子
遗传学等的基础性研究;对特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
保存研究,建立遗传基础丰富的育种群体,发掘种
质资源中的优异基因,在育种中开展常规育种技术
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加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 41 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 161.
[2] OHASHI H. Desmodieae.Lewis G B.Mackinder S B,Lock M,
eds. Legumes of the World,The Royal Botanical Gardens [M].
London: Kew,2005:433- 445.
[3]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第 10 卷) [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230- 260.
[4] 吴仁润,卢欣石.中国热带亚热带牧草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2:206- 227.
[5] 王春梅.山蚂蝗属植物种质资源的 AFLP 分析[D].兰州:甘肃农
业大学图书馆,2007.
[6] 袁福锦,奎嘉祥,谢有标.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引进豆科牧草的适
应性及评价[J].四川草原,2005( 10) :9- 12.
[7] CHEN S J,HUANG T C. Pollen morphology of the Tribe
Desmodieae ( Leguminosae) in Taiwan [J].Publication of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
ty,1993,38:67- 90.
[8] 贺欣,刘国道,刘迪秋,等.利用 ACGM和 EST- SSR 标记对云贵
高原野生山蚂蝗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草业学报 ,
2008,17( 6) :4- 10.
[9] 李延安.饲用型胡枝子引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
林业大学图书馆,2003.
[10] 傅沛云.中国杭子梢属植物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7( 10) :
12- 23.
[11] 黄维南,黄志宏 .我国豆科树种结瘤调查 [J].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1,30( 1) :36- 45.
[12] 靖元孝,莫熙穆.山蚂蝗属植物根瘤菌生物学特性[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4) :15- 18.
[13] 殷爱华,金辉,韩正敏,等.18 种豆科树种染色体数目与结瘤关
系的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42( 1) :26- 28.
[14] DATE R A I,VINCENT J M,WHITNEY A S,et al. Explating
the legume- rhizobium symbiosis tropical agriculture[J]. University
of Hawaii,1977:293- 311.
[15] 谷峻. 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根瘤菌进行了多相分类和系统发
育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2005.
[16] COOPER D C. Chromo some numbers in the Leguminosae [J].
Amer Journ Bot,1936,23:231- 233.
[17] PIERCE W P.Cytogy of the genus lespedeza [J]. Amer J of Bot,
1939,26:736- 744.
[18] YOUNG J O. Cy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Desmodium and Les-
pedeza [J]. Bot Gaz,1940,101:839- 850.
[19] LEE Y N. Chromo some numbers of flowering plants in Korea
[M]. Journ Korean Res Inst,1969.
[20] 夏亦荠.十种胡枝子核型的研究[J].中国草地,1989( 2) :27- 34.
[21] 张义贤. 胡枝子的核型研究 [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0,13( 1) :87- 89.
[22] 高成芝,邹琦丽.广义山蚂蝗属部分种类核型及染色体数目报道
[J].广西植物,1995,15( 2) :166- 171.
[23] 赵扬,陈晓阳,骈瑞琪,等.胡枝子属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06,21( 2) :71- 75.
[24] COLE C T,BIESBOER D D.Monomorphism,reduced gene flow,
and cleistogamy in rare and common species of Lespedeza
( Fabaceae) [J]. Amer J of Bot,1992,79( 5) :567- 575.
[25] 张吉宇.14 个野生胡枝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
业大学图书馆,2003.
[26] 张吉宇,袁庆华,张文淑,等 .多花胡枝子基因组 DNA 提取与
RAPD反应体系优化[J].草地学报,2004( 3) :219- 222.
[27] BAILEY C D, JEFF J D. The Chloroplast rpl2 Intron and
ORF184 as phylogenetic markers in the legume tribe
desmodieae[J]. Systematic Botany,1997,22( 1) :133- 138.
[28] HANSON C H,COPE W A. Reproduction in cleistogamous
flowers of ten perennial species of Lespedeza [J]. Amer J of
Bot,1955( 42) :624- 627.
[29] HANSON C H,COPE W A.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Les-
pedeza[J]. Journal of heredity,1955b,46:233- 238.
[30] DONNELLY E D. Breeding low- tannin sericea. I. Selecting for
resistance to Rhizoctonia sp. Lespedeza cuneata[J].Crop science,
1983,23( 1) :14- 16.
[31] 骈瑞琪,陈晓阳,赵扬,等.胡枝子属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J].西部林业科学,2005,34( 4) :105- 110.
[32] 白昌军,刘国道,何华玄,等.热研 16 号卵叶山蚂蝗选育与利用
[J].草地学报,2008,16( 1) :39- 44.
[33] 唐一国,龙瑞军,李季蓉.云南草地饲用灌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四川草原,2003( 3) :39- 43.
[34] 李茂,陈艳琴,字学娟,等.山蚂蝗属植物饲用价值评价[J].中国
草地学报,2013,35( 6) :1- 5.
[35] 何蓉,李琦华,和丽萍,等.云南 7 种豆科灌木的生态习性及饲用
价值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3( 4) :61- 66.
[36] 曹国军,彭春风,周微,等.饲用灌木在不同生育期范式纤维与体
外消化率动态变化[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 2) :70- 73.
[37] 韦群辉,左爱华,杨晶,等.民族药波叶山蚂蝗的生药学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 7) :49- 51.
[38] 苏亚伦,王玉兰,杨峻山.广金钱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
草药,1993,24( 7) :343- 344,378.
[39] SRIVATS S,RAMAKRISHNAN G,PADDIKKALA J,et al.An
in vivo and in vitro analysis of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potential
possessed by Desmodium gangeticum chloroform root extract:In-
terpretation by GC - MS [J].Pakist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2,25( 1) :27- 34.
试验研究 9· ·
养殖与饲料2015年第6期
[40] KALYANI G A,ASHOK PURNIMA,TARANALLI A D,et al.
Anti- inflammatory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esmodi-
um triquetrum ( L.) [J].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1,43
( 6) :740- 744.
[41] MAGIELSE JOANNA,ARCORACI TERESITA,BREYNAERT
ANNE- LIES,et al.Antihepatotoxic activity of a quantified
Desmodium adscendens decoction and D-pinitol against chem-
ically-induced liver damage in ra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
cology,2013,146( 1) :250- 256.
摘要 通过对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特点,对其研究思路与方
法进行阐述,并对其在兽医领域上的发展趋势及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兽医研究;应用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及其在兽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范博文 邓 磊 刘 俊 夏冬梅 陈培源 朱海燕 陈义杰 吴正荣
湖北博大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北黄石 435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博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顺德 528000
收稿日期:2015- 05- 16
范博文,男,1985 年生,硕士,技术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中兽药开发与产业化。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
原理应用于中药,具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
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有效活性成
分、组分、单方、复方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机体内时量 -
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式和药动学参数定量地预
测这些过程的性质,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
用机理,从而促进中药新药的研发、新制剂的改进
和质量控制,并设计和优化中药给药方案,指导临
床合理用药。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中药逐渐被
很多国家所接受,其研制开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
的重视。 在药学、临床药理学、药理作用机理研究和
新药开发方面,中药的药物动力学显得尤为必要和
重要。 临床药学研究日益得到重视,现代分析检测
手段和设备的大量引入,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也
正逐步开展。
1 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药效的
多效性和中医临床应用的辩证施治和复方配伍等
中医药特色,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有别于化
学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
性。 目前,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尚难以完整地
分析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全面阐述中药作用
的科学内涵[1],对中药新药研发的促进作用还有限。
随着高灵敏度的现代分析仪器和测定方法的应用
所带来分析技术的进步和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方法多样化及其创新,中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仍然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始于
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大黄的研究[2],但直到 20 世纪
80年代之后才得到快速发展,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
科。 20世纪 80年代,我国药理研究工作者对中药有
效成分和单味中药进行了大量的药动学研究,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中药的药动学研究重点转向了中药
,,,,,,,,,,,,,,,,,,,,,,,,,,,,,,,
试验研究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