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些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开展 PBL教学法
不仅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且有利于学生自
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
式 , 在我国的全面推广需要一定的过程 , 可以结合不同院校的具
体情况 , 将 PBL教学法灵活的加以实施 [ 3] , 使其更好地为我国教
学服务。
参考文献:
[ 1]  沈建新 ,王海燕 ,王海江 ,等.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 J] .国外医
学·医学教育分册 , 2001, 22(2):36.
[ 2 ]  Hmelo, C.E., Freeari.Theproblem-basedlearningtutorial:Cultiva-
tinghigherorderthinkingskils[ J] .JournaloftheEducationofthe
Gifted, 1997, 20(4):401.
[ 3 ]  姜晓昱.PBL应用于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实践的三种变型 [ J] .江苏
高教 , 2007, 3:75.
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08-05-14; 修订日期:2008-09-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660224);
贵州省教育厅培育项目(No.黔教科 2006106)
作者简介:杨 亮(1983-), 男(汉族), 四川绵阳人 , 现为贵阳中医学院
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系统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何顺志(1954-), 男(土家族), 贵州江口人 ,现任贵阳中
医学院教授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及品质的
研究工作.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
杨 亮 ,何顺志*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 、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
归纳 , 认为应该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 、系统特征等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
的调查和总结 , 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 , 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有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秋海棠属; 植物分类; 资源;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12-2979-03
  中国秋海棠属是一类经济价值较大的花卉植物 ,同时也是长
期广泛使用具有药用 、食用及饲用价值的民族植物。本文介绍了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秋海棠属的系统分类学 、地理分布 、分子生
物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并对未来的
研究进行了展望。
1  植物分类学研究
1.1 系统学研究
1.1.1 秋海棠科系统地位 本科的亲缘关系复杂 , 以其科内有
侧膜胎座的属(Hilebrandia)和种(Begonia属中的一些种), 与侧
膜胎座目中子房下位的 Loasaceae科显示出平行发展的趋向。种
子又很稀少或无内胚乳而形成了至 Loasaceae科及一般侧膜胎座
目的无胚乳种子类型的过渡阶段。最亲近的亲族是 Datiscaceae
科 , 它们都具单性花 , 子房下位 , 侧膜胎座 , 胚乳含油等而极相
似 [ 1~ 3] 。
1.1.2 属及属下分类系统 [ 1 ~ 3] 秋海棠属 BegoniaL.隶属秋海
棠科 Begoniaceae, 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 1742年以 Begoniaob-
liqueLinn.为属名模式建立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补编第 2
册(1983)根据胎座种类 、子房室的数目 、胎座每室裂片数目等分
类依据将中国秋海棠属属下划分为 5个组:组 1为秋海棠组
Sect.Begoniastrum;组 2为无翅组 Sect.Sphenanthera;组 3为扁果
组 Sect.Platycentrum;组 4为单裂组 Sect.Reichenheimia;组 5为侧
膜组 Sect.Coeloecentrum。 《中国植物志 》第 52 卷第 1 分册
(1999)根据胎座 、雌花授粉后蒴果外面着生的片状突起 , 果形 、
叶形的变化等分类依据 ,将原产我国的 139种秋海棠划分为 6个
组:组 1为侧膜胎座组 Sect.Coeloecentrum;组 2为秋海棠组 Sect.
Begonia;组 3为单座组 Sect.Reichenheimia;组 4为四室组 Sect.
Sphenanthera;组 5为多室组 Sect.Pleiothece;组 6为二室组 Sect.
Platycentrum。 《云南植物志》第 12卷(2006)主要以子房室数 、胎
座类型 、果实类型及开裂方式 、花被片数目及相态等特征 ,划分为
8个组:组 1为侧膜组 Sect.Coelocentrum;组 2为小花组 Sect.Alici-
da;组 3为东亚秋海棠组 Sect.Diploclinium;组 4为单座组 Sect.
Reichenheimia;组 5为小海棠组 Sect.Parvibegonia;组 6.扁果组
Sect.Platycentrum;组 7为棒果组 Sect.Leprosae;组 8为无翅组
Sect.Sphenanthera。
1.2 种类研究 继《中国植物志 》第 52卷第 1分册(1999)出版
后 , 近年来 , 关于中国秋海棠属新种及变种相继发现。管开云
等 [ 4] 、钱义咏 [ 5] 、税玉民 [ 6 ~ 9] 、叶华谷 [ 10] 、古训铭 [ 11, 12] 、方鼎
等 [ 13] 、彭镜毅等 [ 14 , 15] 、刘演等 [ 16 , 17] 、魏志丹等 [ 18]相继又发表了
33个新种 、 3个变种(云南 13种 , 广西 18种 , 海南 1 种 , 广东 1
种 , 广西 3变种), 使该属的种类大大地增加 ,目前该属约一千余
种 , 中国一百七十余种。
1.3  地理分布 [ 1 , 3 , 19] 秋海棠属可能较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
部 , 在太平洋扩张初期形成 , 作 3型分布 ,其原始类型在夏威夷火
山链上升的过程中残留在彼 , 而后在新大陆后期分化激烈 , 形成
墨西哥至中南美热带 、亚热带的一个庞大的次生发展中心。由于
秋海棠属植物多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 , 又惧阳光直射 , 所以分布
局限于多雨 、多林 、空气湿度大的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
和西南部各省区 , 大多产于云南 , 其次是广西 、贵州 、四川 、西藏
等。其中少数几种扩散的范围较广 , 一股进入华中 、中南到了江
西 、湖北一带 ,以紫背天葵 B.fimbristipula和柔毛秋海棠 B.henr-
yi等为代表;另一股到了河北 、山东 、河南 , 以秋海棠 B.grandis
和其亚种中华秋海棠 B.grandissubsp.sinensis为代表。而北京
郊区山坡阴面的中华秋海棠也几乎是秋海棠属植物在中国最北
的分布边缘。
1.4  细胞学研究 田代科等 [ 20] 、李宏哲等 [ 21]相继对中国秋海棠
·297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属部分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染色体的
原始基数还不能确定 ,属下各组内和组间的染色体数目均存在变
化 , 但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形态差异十分明显 , 因此染色体的计数
可为分类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1.5  微形态研究 税玉民等 [ 22]对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
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 研究表明所有种的特征组合均有明显区
别 , 因而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种和变种的依据。在每个组内
难以找到一致的特征 ,因而在组的划分上意义不大。唐敏等 [ 23]
以中国原产的盾叶秋海棠 B.peltatifolia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叶表
皮气孔簇的发育机制及其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气孔发育初期 ,
气孔拟分生组织的成簇排列可能是气孔簇形成的主要机制;气孔
副卫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卫星拟分生组织也对气孔簇的形成起
一定的作用。
1.6  分子生物学研究 向建英等 [ 24]应用 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
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结果表明 , 所研究的 15个类群分为两
大支 , 原置于无翅组内子房 3室的种类和秋海棠组同属一分支。
这一结果支持将原无翅组内子房 3室的种移入秋海棠组的分类
系统;而及同处一支包括了四室组的所有种和变种 , 它又可分为
两个亚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由根茎类共同组成;另一亚分支则包
括了具直立茎的 , 这一结果支持四室组内的各个种间有较近亲缘
关系的观点 , 可以认为该组在分类上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分类群。
2  植物资源学研究
2.1  资源现状 中国秋海棠属野生物种 ,大多呈窄域分布 ,生长
环境特殊 ,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 植被一旦被破坏 , 几乎不可能恢
复 , 以下(表 1)统计的是已经被列入中国珍稀保护范围的秋海棠
属植物 ,实际上所有秋海棠属野生种类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
表 1 中国秋海棠属珍稀保护植物名录 [ 25]
序号 种 类 濒 危等 级
1 海南秋海棠 B.hainanensis 濒危 ***
2 掌叶秋海棠 B.hemsleyana* 易危 ***
3 齿苞秋海棠 B.dentato-bracteata** 易危 ***
4 盾叶秋海棠 B.peltatifolia 易危 ***
5 樟木秋海棠B.picta** 易危 ***
6 紫背天葵 B.fimbristipula 依赖保护
  *《中国植物红皮书 》第 2批考察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China
SpeciesRedList;***中国特有种
2.2  药用资源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资源的文献最早见于
《本草纲目拾遗》(1765)。在我国有白族 、傣族 、拉祜族 、仡佬族 、
壮族 、苗族 、瑶族 、佤族 、僳僳族 、德昂族 、阿昌族 、景颇族 、哈尼族 、
彝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将秋海棠属植物作为药物使用 [ 26] 。 通
过文献资料整理 ,现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品种及其功效归纳
如下(表 2)。
2.3 食用及饲用资源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可以作为野菜食
用 [ 30] ,在湖南 、云南 、广东 、广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 少数民族群
众不仅用其全草治疗咽喉炎 、牙痛 、毒蛇咬伤等疾病 ,还将其幼嫩
茎叶炒食 、做汤或做饲用 , 甚至在食盐紧缺的时期 ,还将其捣烂的
汁液作为调味品以代食盐。
表 2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药用品种一览表 [ 26 ~ 29]
序号 药材正名 基源 功效
1 团扇叶秋海棠 团扇叶秋海棠 B.leprosa的全草 消疮消肿
2 花酸苔 花叶秋海棠 B.cathayana的全草 清肺止咳 ,消瘀散肿
3 岩蜈蚣 昌感秋海棠 B.cavaleriei的带根茎全草 舒筋活血 ,止痛
4 周裂秋海棠 周裂秋海棠 B.circumlobata的带根茎全草 散瘀止痛 ,消炎止咳
5 红半边莲 粗喙秋海棠 B.crassirostris的根茎或全草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
6 葡萄叶秋海棠 食用秋海棠 B.edulis的带根茎的全草 凉血止血 ,散瘀消肿
7 秋海棠 秋海棠 B.grandis的根茎 ,叶 ,花 ,果 解毒散瘀 ,止痛杀虫
8 红天葵 紫背天葵 B.fimbristipula的球茎或全株 清热凉血 ,解毒消肿
9 香秋海棠 大香秋海棠 B.handeli的全草 清热散瘀 ,消食健胃
10 岩 酸 柔毛秋海棠 B.henryi的块茎 活血消肿 ,解毒利湿
11 心叶秋海棠 心叶秋海棠 B.labordei的块茎 凉血止血 ,止痛
12 蕺叶秋海棠 蕺叶秋海棠 B.limprichti的块茎 凉血止血 ,散瘀止痛
13 红孩儿 裂叶秋海棠 B.palmata的全草 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
14 水八角 掌裂叶秋海棠 B.pedatifida的根茎 活血止血 ,利湿消肿
15 紫叶秋海棠 毛叶秋海棠 B.rex的带根茎的全草 舒筋活络 ,解毒消肿
16 四季海棠 四季海棠 B.semperflorens的花和叶 清热解毒
17 红白二丸 中华秋海棠 B.grandissubsp.sinensis的全草或果实 活血调经 ,镇痛
18 长柄秋海棠 长柄秋海棠 B.smithiana的根茎 散瘀 ,止血 ,解毒
19 土红苓 台湾秋海棠 B.taiwaniana的根茎 凉血止血 ,消肿止痛
20 爬山猴 少瓣秋海棠 B.wangi的带根茎全草 理气和血 ,调经润肤
21 一点血 一点血 B.wilsoni的根茎 养血止血 ,散瘀止痛
22 山海棠 云南秋海棠 B.yunnanensis的根 ,全草或果 活血调经 ,行气止痛
23 泼血龙 美丽秋海棠 B.algaia的根茎 活血祛瘀 ,止痛
24 酸味秋海棠 无翅秋海棠 B.acetosela的全草 活血通络 ,补气
25 水八角莲 槭叶秋海棠 B.digyna的全草 健胃行血 ,驱虫
26 乌 星 水鸭脚 B.formosana的根茎 跌打损伤 ,活血祛瘀
27 无翅果秋海棠 圆果秋海棠 B.hayatae的根 ,叶 清热止咳 ,解毒
28 糙叶秋海棠 糙叶秋海棠 B.asperifolia的根茎 凉血止血 ,消肿止痛
29 歪叶秋海棠 歪叶秋海棠 B.augustinei的全草 散瘀消肿 ,止血
30 重齿秋海棠 重齿秋海棠 B.josephi的块茎 消食健胃
31 樟木秋海棠 樟木秋海棠 B.picta的叶 清热解毒
32 大理秋海棠 大理秋海棠 B.taliensis的根 ,全草 健胃行血 ,消肿
3 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目前从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全草和根茎中分离提取得到的化
学成分主要包括:强心苷 、黄酮类 、鞣质 、酸性成分 、甾醇 、三萜类
成分 、皂苷等。张嘉岷等 [ 31]从秋海棠 B.evansiana中首次得到分
得 6个化合物 , β -谷甾醇 、β -香树素 、胡萝卜苷 、豆甾醇 、豆甾
醇 -3-β -D-吡喃葡萄糖苷和 4, 5, 7 -三羟基酮 -6-O-β -
D-吡喃葡萄糖苷。蔡红等 [ 32]从蕺叶秋海棠 B.limprichti的全
草中提取分离得到的豆甾醇 -3-O-β -D-葡萄糖苷 -6-十
·298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六烷酸酯和芦丁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为蕺叶秋海棠治疗跌伤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管开云等 [ 33]对云南产的 16种秋海棠
属植物进行了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实验 , 结果表明 , 有 8种秋海
棠具有抗葡萄球菌活性。抗大肠杆菌活性最强的是厚壁秋海棠
B.siletensis,假厚叶秋海棠 B.pseudodryadis和秋海棠 B.gran-
dis。只有铁甲秋海棠 B.masoniana和毛叶秋海棠 B.rex对白假
丝酵母菌有抗性。
4  结语
中国秋海棠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 , 大多产
于云南 , 其次是广西 、贵州 、四川 、西藏等。 该属植物生长环境特
殊 , 主要分布于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下的石灰岩基质土壤上 , 由
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部分种类已经面临灭绝的
危险。中国虽然不是其发育分布中心 , 但部分狭窄区域还未曾全
面的考察到 , 具有相当意义的科研价值 , 因此各研究单位应对中
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 、系统特征等方面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 ,借助数学手段
和计算机技术 , 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库 , 从而建立相对完
善的发育系统 , 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花朵鲜艳美丽 ,体态及叶型多姿 、花期长 、
易栽培 , 为著名观赏植物。在民间其药用 、食用 、饲用价值早已得
到验证 , 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 其药用功效疗效确切。如果能
有效地开发利用该属药用植物 , 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药用资
源 , 推广民族民间医药理论 ,发挥资源优势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对其进行资源 、生药 、药理 、化学等方面
的全面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及社会 、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 52卷第 1分
册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126.
[ 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种子植物 , 第 12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6:143.
[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补编第 2册 [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83:532.
[ 4]  管开云 ,田代科.云南秋海棠属三新种 [ J].云南植物研究 , 2000, 22
(2):129.
[ 5]  钱义咏.云南秋海棠属一新种 [ J].植物分类学报 , 2001, 39(5):
461.
[ 6]  税玉民.滇东南黄连山秋海棠属一新种 [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2,
24(3):307.
[ 7]  税玉民.云南东南部秋海棠属侧膜组一新种 [ J].植物分类学报 ,
2002, 40(4):374.
[ 8]  税玉民 ,陈文红.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植物订正 [ J] .云南植物研
究 , 2004, 26(5):482.
[ 9]  税玉民 ,陈文红.世界秋海棠属侧膜组植物新资料 [ J].云南植物研
究 , 2005, 27(4):355.
[ 10] Hua-GuYE, Fa-GuoWANG, Yu-ShiYe, etal.Begoniacoptidifo-
lia(Begoniaceae), anewspeciesfromChina[ J].Bot.Bul.Acad.Sin,
2004, 45:259.
[ 11] Shin-MingKU, Ching-IPENG, YanLIU.NotesonBegonia(Sect.
Coelocentrum, Begoniaceae)fromGuangxi, China, withthereportof
twonewspecies[J] .Bot.Bul.Acad.Sin, 2004, 45:353.
[ 12]  Shin-MingKU, YanLIU, Ching-IPENG.FournewspeciesofBe-
goniaSect.Coelocentrum(Begoniaceae)fromlimestoneareasinGuan-
gxi, China[ J] .BotanicalStudies, 2006, 47:207.
[ 13]  方 鼎 ,韦毅刚 ,覃德海.广西秋海棠属(秋海棠科)4新种 [ J].植
物分类学报 , 2004, 42(2):170.
[ 14]  Ching-IPENG, Yu-MinSHUI, YanLIU, etal.Begoniafangi
(Sect.Coelocentrum, Begoniaceae), anewspeciesfromlimestoneareas
inGuangxi, China[ J] .Bot.Bul.Acad.Sin, 2005, 46:83.
[ 15]  Ching-IPENG, Wai-ChaoLEONG, Yu-MinSHUI.Noveltiesin
BegoniaSect.PlatycentrumforChina:B.crocea, sp.nov.andB.xan-
thinaHook., anewdistributionalrecord[ J].BotanicalStudies, 2006,
47:89.
[ 16]  YanLIU, Shin-MingKU, Ching-IPENG.Begoniapicturata(Sect.
Coelocentrum, Begoniaceae), anewspeciesfromlimestoneareasin
Guangxi, China[ J] .Bot.Bul.Acad.Sin, 2005, 46:367.
[ 17]  YanLIU, Shin-MingKU , Ching-IPENG.Begoniabamaensis
(Sect.Coelocentrum, Begoniaceae), anewspeciesfromlimestoneareas
inGuangxi, China[ J].BotanicalStudies, 2007, 48:465.
[ 18]  魏志丹 ,税玉民 ,张美德 ,等.中国云南秋海棠属(秋海棠科)一新
种———假侧膜秋海棠 [ J] .植物分类学报 , 2007, 45(1):86.
[ 19]  余树勋.中国名花丛书 -秋海棠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11.
[ 20]  田代科 ,管开云 ,周其兴 ,等.云南八种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 J].云南植物研究 , 2002, 24(2):245.
[ 21]  李宏哲 ,管开云 ,马 宏.五种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 J].云南植物研究 , 2005, 27(1):92.
[ 22]  税玉民 ,李启任 ,黄素华.云南秋海棠属叶表皮及毛被的扫描电镜
观察 [ J].云南植物研究 , 1999, 21(3):309.
[ 23]  TANGMin, HUYu-Xi, LINJin-Xing, etal.DevelopmentalMecha-
nismandDistributionPaternofStomatalClustersinBegoniapeltatifolia
[J].ActaBotanicaSinica, 2002, 44(4):384.
[ 24]  向建英 ,管开云 ,杨俊波.应用 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
学问题的探讨[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2, 24(4):455.
[ 25]  邢福武.中国的珍稀植物 [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05:107.
[ 26]  贾敏如 ,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 [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 2005:86.
[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 第 5册第 13分
卷 [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490.
[ 28]  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 [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99.
[ 29]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
778.
[ 30]  赵培洁 ,肖建中.中国野菜资源学 [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 2006:103.
[ 31]  张嘉岷 ,陈耀祖 ,李伯刚 ,等.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1997, 22(5):295.
[ 32]  蔡 红 ,王明奎.蕺叶秋海棠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
开发 , 1998, 10(1):48.
[ 33]  管开云 , FershalovaT· D, TsybulyaN.V, 等.云南秋海棠挥发物抗
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5, 27(4):437.
·298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