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4-17;修回日期:2009-07-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070553 , 39670449);科技部“十一
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1A1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022011)
作者简介:卢欣石(1947-), 男 ,河南省博爱县人 , 博士 ,二级教
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副理事长 ,发表论文 50余
篇 ,出版专著 3部 , E-mai l:luxin shi304@126.com.
文章编号:1673-5021(2009)05-0017-06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卢欣石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实验室 , 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野外考察 、标本搜集 、鉴定及文献检索统计 , 重新分析整理了中国苜蓿属种质资源野生种 、引进种及
人工培育新品种的基本状况 , 结果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苜蓿属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苜蓿属野生种达 22 种 ,
包括亚种 、变种共 35 种 ,由国外引进的遗传材料涉及到 11 个种 ,保存于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的苜蓿遗传材料共
825 份。利用这些种质材料培育的人工新品种共 60个。提出了苜蓿属具有分类价值的 10 个形态学指标 ,统计了苜
蓿属多年生种数占中国全部苜蓿资源的比例 ,提出了新疆是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的分布中心和变异中心 , 分析
了苜蓿多年生种的进化与新疆中心形成的联系 ,建议应用紫花苜蓿复合体概念处理苜蓿属部分种的分类混杂问题 ,
并加强对紫花苜蓿复合体的搜集和评价 ,推进苜蓿栽培品种的杂交培育和经济利用。
关键词:苜蓿属;遗传资源;分类整理;中国
中图分类号:S54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苜蓿属(Medicago L.)植物是分布在世界干旱半
干旱地区的一种重要植物 ,由瑞典植物学家 C.林奈于
1753年命名建立。由于苜蓿属内种间和种内具有天然
频繁杂交现象 ,致使其属内种间 、种群间存在巨大遗传
学变异和联系 ,造成了苜蓿属植物分类的困难和纷争。
1873年 , I.Urban将全世界苜蓿属植物分为 11个组 46
种[ 1] ;1979年 ,K.Lesins等依据形态和染色体数目等方
法 ,将苜蓿属分为 4个亚属 56种[ 2] ;C.Quiros于 1988
年依据杂交实验 ,提出了紫花苜蓿复合体(M.sativa
L.complex)概念 ,将苜蓿属分为 54种[ 3] ;E.Small 于
1989年依据花的弹粉机制 ,将苜蓿属植物增至 83种 ,
划分为10组 、4亚组[ 4~ 5] 。
中国是苜蓿属植物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
一 ,已经记载的种类较多。《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豆科》记载为 7 种[ 6] , 《中国沙漠植物志》记载为 10
种[ 7] ,《中国苜蓿》为 12 种 、3变种 、6变型[ 8] 。1990
年 ,吴仁润 、卢欣石对我国苜蓿属内的种数(包括野
生 、引进与栽培种)进行了统计整理 ,得出我国拥有
苜蓿属内的 37种(含亚种与变种等)[ 9] ;1991 ~ 2005
年 ,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ACIA R国际项目
支持下 ,先后考察了中国的新疆北部 、新疆南部 、内
蒙古及蒙古国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
苜蓿属及其近缘属植物 ,重点搜集了具有栽培意义
的多年生紫花苜蓿 、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遗传资源 ,
测定了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在考察基
础上对吴仁润(1990)提出的分类意见进行补充整
理 , 结合 2005年由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整理编
辑的《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对中国苜蓿
属的分类提出新的整理意见 ,以期早日摸清苜蓿属植
物资源家底 ,建立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分类系统 ,完
善苜蓿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平台 。
2 中国苜蓿属内种的分布
苜蓿属最早起源于地中海地区 ,现广泛分布于
北半球的森林 、草原 、高原荒漠地带 。中国是苜蓿属
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尤其是适于栽培饲用的多年生
苜蓿种 。据 Lesins 研究 , 苜蓿属内一年生种约占
2/3 ,多年生种占 1/3 ,由于中新世后干燥的气候变
化导致地中海盆地成为热沙漠区 ,为众多苜蓿一年
生种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而欧洲的阿尔卑斯与比利
牛斯 、阿平宁等山脉以及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与
天山山脉 ,都为苜蓿属内的多年生种开辟了发生 、发
展与进化的途径 ,因此中国境内拥有多种苜蓿 ,而且
以多年生种为主 ,约占到 2/3[ 2] 。据考察整理及吴
—17—
第 31 卷 第 5 期          中 国 草 地 学 报          2009 年 9 月
  Vo l.31 No.5          Chinese Journal o f Grassland           Sept.2009  
仁润 、卢欣石的资料报道 ,参考崔大方 、马剑敏等人
以及《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的报道 ,统
计出我国苜蓿属内的植物种数(包括亚种和变种)总
计应为 46 个 ,其中我国苜蓿属野生多年生种数为
30个(12个变种 ,1个亚种),一年生种 5个 ,由国外
引进的种数为 11个(表 1 ,表 2)[ 9 ~ 13] 。可喜之处在
于中国拥有最具栽培意义的紫花苜蓿种(Medicago
sativa)、亚种 、变种及其近缘种 。中国新疆地区是
表 1 中国苜蓿属内种分布统计
Table 1 The general statistics for genus Medicago species from China
种 名 Species 种性 H abi t 分布地区 Area 备注 Not ice
1.阿拉善苜蓿 Med ica go alaschan ica Vas s. 野生种 甘 、蒙 、新
2.褐斑苜蓿(阿拉伯苜蓿)M.arabica Huds. 一年生种 黔 、川
3.木本苜蓿(树苜蓿)M.arborea L. 引进种 甘 、新
4.矩镰荚苜蓿 M.archiducis-nicolai G.Sirjaev=Turukanis platycarpos(L.)Vass. 野生种 青 、甘 、新 马剑敏报道宁夏、四川及西藏也有分布[13]
5.蓝花苜蓿 M.coeru lea Less. 野生种 京 、吉 、甘 、新
6.毛荚苜蓿 M.ed gewor thi i G.Sirjaev 野生种 藏 、滇
7.黄花苜蓿(镰荚苜蓿)M.fa lcata L. 野生种 西北 、华北 、东北 、蒙 、藏
 (1)阿尔泰苜蓿(变种)M.f alcata var.altaica Sumn. 野生种 新
 (2)库卡尔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kuhar tica Vas s. 野生种 新
 (3)长穗苜蓿(变种)M.falcata var.lasiogrost idetorum Vass. 野生种 新
 (4)木质苜蓿(变种)M.f alcata var.lig nescens Sumn. 野生种 新
 (5)蒙古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mongol ica Sum n. 野生种 新
 (6)铺地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p rostrata Jacq. 野生种 蒙 、甘
 (7)多枝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ramosissima Sumn. 野生种 新
 (8)卷果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revo lata Sum n. 野生种 新 崔大方报道新疆伊犁和阿勒泰有该种分布[12]
 (9)塔城苜蓿(变种)M.fa lcata var.tarba gataica Sum n. 野生种 新
8.胶质苜蓿 M.g lut inosa M.Bieb. 引进种 京
9.海岸苜蓿 M.l it tora li s Rohde 引进种 京 、青 、新
10.天蓝苜蓿 M.lup ulina L. 一年生种 全国大部分地区
11.杂花苜蓿 M.media Pers. 野生种 全国大部分地区
12.小苜蓿 M.minima Bart. 一年生种 陕 、晋 、豫 、鄂 、新 、苏 、川 、滇
13.糙薄荚苜蓿 M.muricolep ti s T ineo 引进种 《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14.圆盘荚苜蓿 M.orbicu lari s(L.)Bart. 野生种 新疆吐鲁番 由崔大方增加[ 12]
15.阔荚苜蓿 M. p latycarpos(L.)Trau tv. 野生种 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 由崔大方增加[ 12]
16.南苜蓿(一年生黄花苜蓿 、金花菜)M.po lymorpha L. 一年生种 华中 、华东 、西南 、华南 、西北 、台 、新
17.南苜蓿(刺果苜蓿)M.polymorp ha L. 引进种 《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18.小花苜蓿 M.rivulari s Vass 野生种 新
19.澳洲苜蓿(绉纹苜蓿)M.rug osa Desv. 引进种 京
20.紫花苜蓿(普通苜蓿)M.sa tiva L. 野生种 全国
 (1)蓝紫花苜蓿(亚种)M.sa tiva var.ambig ua Tut in. 野生种 新
 (2)全缘叶紫花苜蓿(变种)M.sativa L.var.integri folictaC.W.Chang Var.nov. 野生种 甘肃泯山
21.紫花苜蓿复合体 M.sa tiva.complex 野生种引进种 《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22.罗马苜蓿 M.romanica Prod. 野生种 新 崔大方将该种列为黄花苜蓿亚种[ 12]
 (1)锈色苜蓿(变种)M.romanica var.f erru ginea Sumn. 野生种 新
 (2)西伯利亚苜蓿(变种)M.romanica var.sibir ica Grossh. 野生种 新
23.扭果苜蓿 M.schish kini i Sum n. 野生种 新 马剑敏报道甘肃兰州有分布[ 13] ;崔大方归入多变苜蓿变型[ 12]
24.蜗牛苜蓿 M.scutel lata(L.)Miller 引进种 《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25.亚灌木状苜蓿 M.su f f r uticosa Ram ond 引进种 《中国草种资源重点保护系列名录》
26.伊犁苜蓿(亚麻状荚苜蓿)M. subdicycla Vas s. 野生种 新 崔大方归入多变苜蓿变型[ 12]
27.天山苜蓿 M.tianschanica Vas s. 野生种 新 崔大方归入多变苜蓿变型[ 12]
28.托那苜蓿 M.tornata Mill. 引进种 京
29.大花苜蓿 M.tr autvetter i Sumn. 野生种 新 崔大方归入多变苜蓿变型[ 12]
30.截形苜蓿(蒺藜状苜蓿)M.truncatula Gaertn.=M.tribuloides Desr. 引进种一年生种 京 、蒙 、青 、甘
31.阿拉套苜蓿 M.vassi l iz enkoi Worosch. 野生种 新
32.密序苜蓿 M. var ia f.ag rop yretorum (Vass.)D.F.Cui 野生种 新 由崔大方报道,并归入多变苜蓿变型[12]
33.座垫苜蓿M.varia f.rivularis(Vass.)D.F.CuM.rivuaris Vass. 野生种 新 马剑敏报道[13] ;崔大方归入多变苜蓿变型[12]
—18—
中国草地学报 2009 年 第 31卷 第 5期
苜蓿属植物分布最丰富 、最集中的地区 ,拥有我国所
有的 30个多年生种 , 其中 19 个种仅在新疆分布。
由此说明 ,新疆是我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的分布
中心和变异中心。
3 我国苜蓿属种质资源引种及保存
从农学意义出发 ,列入我国搜集 、保存 、评价的
苜蓿属种质资源以紫花苜蓿为重点 ,包括野生苜蓿
属内不同种 、栽培类型的地方品种 、风土驯化的地方
材料 、人工培育创新的新品种以及已进入我国苜蓿
资源保护体系的国外引进的种质材料和品种。据吴
仁润整理统计 ,我国的栽培苜蓿种质资源以地方品
系为数众多 ,达到 174个 ,其植物学特性与遗传性状
(包括涉及农艺性状的产量 、品质与营养成分 、生态
习性等)表现不一 ,丰富多彩 ,均系优异的种质资源 ,
是牧草新品种培育不可多得的育种材料[ 10] 。如果
经过整理评价 ,使各类性状保持稳定 ,确属一笔短期
即能获得的遗传原始材料 ,亦即种质库中长足宝贵
的不动产。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还引进了大量国
外的苜蓿品种 ,再加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本国苜蓿
地方品系 ,更使苜蓿遗传基因库中的种质资料累积
量为美 、加 、澳 、新等苜蓿生产大国所望尘莫及 。我
国 1940 ~ 2005年引进的苜蓿属内用于栽培的种达
17种 ,涉及品种 425 个 ,国家牧草种质保存中期库
保存的种质为 825份(表 2)。
表 2 国外引进及国内保存的苜蓿属内不同种的栽培品种统计
Table 2 The statistics forMedicago cultivars from introductions and conservations
苜蓿种名称
Species
引进品种 Int roduction s
截至 1990年 截至 2005年
中期库保存种质份数
Number in GeneBank
1.矩镰荚苜蓿 Med icago arch id ucis-nicola i 0 0 1
2.蓝花苜蓿 M.coerulea Less. 2 0 5
3.黄花苜蓿 M.f alca ta L. 1 1 17
4.串状苜蓿(海滨苜蓿)M.li t toral is Rohde ex Loisel 1 3 0
5.天蓝苜蓿 M.lup ul ina L. 0 1 4
6.糙薄荚苜蓿 M.mur icolep ti s Tineo 0 2 1
7.南苜蓿(刺果苜蓿)M.po lymorpha L. 0 2 4
8.罗马尼亚苜蓿 M.romanica Prod. 0 1 0
9.美西种苜蓿(澳洲苜蓿)M.ru gosa Des r 1 3 0
10.紫花苜蓿 M.sat iva L. 173 389 749
11.蜗牛苜蓿 M.scutella ta(L.)Miller 0 3 0
12.亚灌木状苜蓿 M.su f f r ut icosa Ram ond 0 1 0
13.托那苜蓿 M.tornata(L.)Miller 1 2 0
14.蒺藜状苜蓿 M.t ribu loid es Desr. 8 6 0
15.截形苜蓿 M.t runcatu la Gaertn 0 5 0
16.杂花苜蓿 M.varia M artyn 19 6 44
17.紫花苜蓿复合体 M.sa tiva.complex 1 0 0
种数合计 11 14 8
份数合计 207 425 825
4 中国苜蓿属种质创新概况
苜蓿属植物约 60种 ,大部分为一年生种。一年
生种起源于六百万年前的中新世的地中海热沙漠地
区 ,对于适应地区的农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单
单在澳大利亚西部 ,就有 10多个栽培品种在适合其
土壤条件的草地上轮作[ 13] 。但对于干旱半干旱草
原区 ,具有重要意义的苜蓿属植物就是多年生紫花
苜蓿(M.sativa)以及由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
(M.f alcata)天然杂交形成的黄花 -紫花复合体
(M.sativa.complex),我国通常分类称为杂花苜蓿
(M.varia),又称多变苜蓿。我国是紫花苜蓿和杂
花苜蓿的重要分布区 ,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已经是
我国传统的栽培牧草 。我国最早培育的苜蓿品种有
公农 1号(1955年开始选育)、公农 2号(1955 年),
之后有草原 1 号(1977)、草原 2 号(1977 年)等 。
—19—
卢欣石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1978年以后 ,我国苜蓿育种有了较快的发展 , 1987
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 ,截至 2008年
12月底审定登记的苜蓿品种总计达到 60个(表 3)。
其中有两个是由一年生种野生驯化而来的品种 ,一
个是 2002 年审定通过的一年生陇东天蓝苜蓿
(M.lup lina.cv.Longdong),另一个是楚雄南苜蓿
(M.polymopha.cv.Chuxiong),其余均为紫花苜蓿
或杂花苜蓿 。
表 3 中国苜蓿审定登记品种统计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Medicago cultivars released by national new license committee
年 度
Year
育成品种
Cult ivar
地方品种
Landrace
引进品种
In t rodu ce
野生栽培品种
Wild-cult ivar
总计
Amount
1987~ 2000 17 17 1 1 36
2001~ 2008 6 2 14 2 24
总   计 23 19 15 3 60
5 讨论与建议
中国是苜蓿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 ,其形
态分类 、繁殖机制 、遗传特性对苜蓿种质资源的开发
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5.1 具有分类学意义的形态特征
中国具有丰富的苜蓿种质资源 ,但是苜蓿属及
其近缘属的分类在中国文献内比较混乱 ,有部分分
类与欧美系统有出入 ,相比之下 ,中国分类系统将更
多欧美系统列入苜蓿属的种分离出去作为苜蓿的近
缘属。应该注重如下具有分类学意义的主要形态特
征研究:①生长习性 ,在没有竞争的生长环境下 ,可
以被看作是分类的一种特殊方法;②叶毛 ,叶表面绒
毛具有一定的抗虫性 ,是物种特有的特征;③花序 ,
苜蓿属内某些种是依据花梗和叶柄的比值来区分
的;④弹花机制 , 是一年生种和多年生种区别的一
个重要特征;⑤花色 ,是两个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
⑥荚果 ,圆圈形或螺旋始于豆荚形成的早期 ,是惯用
的分类指标;⑦荚果螺旋方向 ,逆时针螺旋是一个基
因的决定特征;⑧豆荚表面刺 ,一年生种多刺几乎普
遍 。⑨种子形态和大小;⑩花粉形状 ,以圆柱形和金
字塔形两类为主 ,例如木本苜蓿花粉为圆柱形 ,紫花
苜蓿为椭圆形 ,而红苜蓿(M.rhodopea)的花粉则类
似金字塔形[ 14] 。
5.2 我国多年生种的资源优势
据 Lesins &Lesins的研究 ,世界苜蓿属的种数
为 55种 ,一年生种约 40个 ,多年生种 15个 ,占苜蓿
属 28%;而我国野生分布的苜蓿属种连同变种和亚
种在内为 30个(表 1),其中一年生种为褐斑苜蓿 、
天蓝苜蓿 、小苜蓿 、南苜蓿共 4个 ,而多年生种(含变
种 、亚种)26个 ,约占中国全部苜蓿属遗传资源的
86%, 其中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及其可与
其天然杂交形成黄花-杂花复合体(杂花苜蓿)的黄
花苜蓿 、天山苜蓿等 ,连同它们的变种共计 14个 ,约
占我国苜蓿属资源的 46%。一年生种在我国多见
于南方省区 ,除作饲用外大多用作绿肥 ,而多年生苜
蓿种尤其是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杂花苜蓿更适于作
牧草和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利用 。苜蓿的一年生种多
为自花受精体 ,而多年生种则绝大部分为异花受精
体 ,具有高度自花不亲和性 ,也说明了紫花苜蓿 、黄
花苜蓿以及杂花苜蓿种的亲缘性与苜蓿复合体的形
成机制 ,这对我国苜蓿育种工作具有意义 。由于苜
蓿大多数的种均系多形态表现 ,同时遗传结构表明
异交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15] ,对
多年生苜蓿遗传资源需要进一步确定其种内遗传多
样性 ,探讨不同起源和进化的遗传资源的遗传特性
及其可经济利用的途径 ,例如①中亚起源和西亚起
源的苜蓿对抗病性的遗传差异;②世界不同起源变
异中心与秋眠性起源的关系 ,从而探讨秋眠性与抗
寒性和高产性的关系;③多年生种高度的异交性与
传粉媒介的关系 ,探讨切叶蜂与野生大蜂的共生关
系和系统作用 ,以促进苜蓿育种效果 。
5.3 多年生种的进化与新疆的独特地位
苜蓿原是地中海地区的优势物种 ,其一年生种
大多为自花授粉 ,多年生种多为虫媒异花授粉 。这
种繁殖机制是造成多年生种和一年生种的分化与分
布的重要原因 。据 Lesins& Lesins研究 , 700 万年
前由于气候地理变迁 ,地中海南缘盆地变为酷热的
沙漠地带 ,直布罗陀海峡的关闭导致地面温度高达
70 ~ 80℃,除了蚂蚁没有别的昆虫可以适应 ,依靠虫
媒繁殖的多年生种濒临灭绝 ,而依赖自花授粉和高
温解除种子休眠的一年生种获得适应性进化 。与此
同时 ,地球上的山脉隆升与形成对多年生苜蓿种的
分布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地中海形成后的北缘地带
—20—
中国草地学报 2009 年 第 31卷 第 5期
气候与地形正是苜蓿多年生种的理想生境 ,此时欧
洲的阿尔卑斯与比利牛斯 、阿平宁等山脉以及我国
境内的喜马拉雅山与天山山脉为苜蓿的多年生种开
辟了发生 、发展与进化的途径 ,其意义在于:①山区
温度降低 ,为多年生植物依赖根颈越冬的遗传特性
提供了适应的可能;②山区的温凉气候和干热温差
气候促进了多年生种的营养积累 ,保证通过无性繁
殖的可行性;③山区气候增加了虫媒物种的多样性 ,
多年生物种的弹花机制获得进化 ,繁殖衍生能力加
强 。这种地理变迁促使我国新疆地区成为多年生苜
蓿物种重要起源进化中心和分布中心 ,也是苜蓿植
物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全国野生苜蓿属内种
30个 ,新疆地区全部有分布 ,其中 19个仅分布于新
疆;可杂交成功的 3个近缘属内的 5个种中 ,新疆分
布 3个[ 16] 。卢欣石 1997年通过 120 份紫花苜蓿种
质材料 24个遗传变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 ,中国
新疆具有最丰富 、最独特的遗传多样性 ,新疆地区以
相对较小的地域面积蕴育着有巨大遗传变异的两个
生态类型组 ,其组间的遗传距离甚至大于遍及内陆
8省(区)一个类型组[ 15] 。
5.4 紫花苜蓿复合体概念与应用
紫花苜蓿复合体是 20世纪末由C.Quiro s等提
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 16] 。紫花苜蓿复合体是
指那些与紫花苜蓿容易天然杂交 ,而且彼此间能够
杂交的种类。虽然不同学者所包括的种类有出入 ,
但主要包括的种类有: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粘苜蓿
(M.g lurt inosa)、蓝花苜蓿(M.coeruda)、杂花苜蓿
等 。彼此间不论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植株 ,均能杂交
成功并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组型 , 因而 Lesins
&Lesins再度根据研究结果 ,将这三种苜蓿划归于
属内的镰荚组(Section falcago),同时又将 3个种包
括有二 、四两种倍体性的种降为亚种范围 , 即
M.sat iva ssp.sat iva , M.sativa ssp. f alcata &
M.sat iva ssp.glut inosa 合称为紫花苜蓿复合体。
研究表明 ,我国习惯称呼的杂花苜蓿就是紫花苜蓿
和黄花苜蓿天然杂交形成具有紫色-绛色-蓝色-
绿色-黄色-白色等多种花色杂合的复合体。紫花
苜蓿复合体概念已经为国外学者普遍采用[ 17] ,但我
国除在少数文献有过报道外还未公开采用 。紫花苜
蓿复合体对苜蓿育种十分重要 ,我国多个苜蓿人工
杂交新品种就是利用紫花苜蓿复合体的繁殖机制培
育成功的 ,如草原 1号 、草原 2号 、甘农 1号 、甘农 2
号等。在苜蓿种质资源研究中应该注重紫花苜蓿复
合体及其各种变异体的搜集和评价 ,确定其遗传结
构和遗传特性。对于可天然杂交形成的苜蓿种类不
必拘泥于繁琐而混杂的形态分类 ,可以将一时难以分
辨的种质归于紫花苜蓿复合体。我们需要更加关注
的是这些种质在长期的遗传进化和演进过程中固定
形成的宝贵遗传特性 ,例如提高紫花苜蓿栽培品种耐
寒性 、抗病性 、抗虫性等往往需要黄花苜蓿的抗性来
源 ,这些种类与紫花苜蓿杂交形成后代不存在任何繁
殖障碍 ,以使苜蓿遗传资源得到充分发掘 、广泛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Urban I.Prod rom us einer m onographie der gattung Med icago
L[ J].Verh.Bot.Ver.B randenb , 1873 , 15:153-157.
[ 2]  Lesin s K A , I Lesins.Genus Med icago (Leguminosae). A
taxogen et ic study[ M].W.Junk.Th e Eagu e , 1979.
[ 3]  Quiros , et al.Alfafa genetic and evolut ion[ C] // IA A Hanson et
al.Alfalfa improvement.Ag ron.Monog r.29.ASA , CSSA , and
SSSA , Madis.WI. 1988.
[ 4]   Small E.Polythetic generic separation in tribe Tri folieae subt ribe
Trigolinae(Leguminosae)[ J].Can.J.Bot., 1989,(67):1480-1492.
[ 5]  Sm al l E , M Jomph e.A synopsis of the Med ica go(Legumino-
sae)[ J].Can.J.Bot., 1989 ,(67):3260-3294.
[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主要植物图鉴(第二册)[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5.
Institute of Botany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Illust rated hand-
book of botany species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 ,1955.
[ 7]  刘媖心.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二卷)[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199.
Liu Yingxin.C hinese desear t plan t(volume II)[ M] .Bei jing:
S cience Press , 1987:199.
[ 8]  耿华珠.中国苜蓿[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Geng Huazhu.China alfalfa[ M ] .Beijing:China Ag ricu lture
Press , 1995.
[ 9]  吴仁润 ,卢欣石.我国苜蓿资源的简介与评述[ R].草原学会年
报 , 1990.
Wu Renrun , Lu Xinshi.The comments on alfalfa resources in China
[ R].The Annual Report of Chinese Grassland Society , 1990.
[ 10]  吴仁润.我国苜蓿种质资源现状及其开发 、利用和选育的展
望[ J] .草与畜 , 1990 ,(3):3-7.
Wu Renrun.T he s tatus and imp rovement of Medicago germ-
plasm[ J].Forage and Livestock , 1990 ,(3):3-7.
[ 11]  吴仁润 ,卢欣石.我国苜蓿资源的简介与开发利用[ C] //中国
草地科学研究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 1995.
Wu Renrun , Lu Xin shi.T he situation s and ut ilizations for al-
f al fa germplasm in China[ C] // T he res earches and develop-
ment for China grassland science.Bei jing:Ch ina S cience &
Technolog y Press , 1995.
[ 12]  崔大方.新疆苜蓿属植物种质资源[ J].新疆农业科学 , 1992 ,
(5):226-228.
Cui Dafang.Medicago germplase in Xinjiang region[ J].X in-
—21—
卢欣石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j iang Ag ricu ltura l Journa l , 1992 ,(5):226-228.
[ 13]  马剑敏.西北地区苜蓿属的种类和分布[ J] .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1991 ,(3):61-65.
Ma Jianmin.Dist ribu tion of Medicago L.in northw es t of Chi-
na[ J]. J ournal o f Henan Norma l Universi ty(Natural S ci-
ence), 1991 ,(3):61-65.
[ 14]  Lilienfeld F A , Kihara H.Dext rali ty and sinist ralit y in plan ts
[ J].P roc Acad J ap., 1956, (32):620-632.
[ 15]  卢欣石.中国苜蓿遗传多样性及基因生态类型研究[ D] .兰
州: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 1997.
Lu Xinshi.Gen tic diversity an d gene ecotype for Chinese al-
f al fa(Med icago sat iva L.)germp lasm[ D ] .Lanzhou:Gansu
A gr icu ltura l Univer sity , 1997.
[ 16]  Quiros C F , G R Bauch an.The genus Med icago an d origin of
th e Med ica go sat iva complex [ C] //Alfal fa and al fafa im-
p rovement.1981.
[ 17]  申玉龙.苜蓿属分类学研究动态及对中国苜蓿属分类研究的
初步探讨[ J].中国草地 , 1993 ,(1):68-72.
Shen Yulong.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go t axonomy a-
broad and home[ J].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1993,(1):68-72.
The Explor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of
Genus Medicago in China
LU Xin-shi
(Bei j 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Bei j ing 100083 , 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states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genus Medicago in China were introduced based on in-
vestigation , collection , clas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earch.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China is one of the richest
countries in genetic resources of genus Medicago in the wo rld , which possesses 35 species including sub-species
and variants , and the amount of perennial species is up to 84% of total species in China.Totally 825 accessions
were conserved in National Gene Bank , and total 60 cultivars were developed by those Medicago germplasm mate-
rials.Xinjiang is the center of genus Medicago genetic resources in China.Ten indexe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were proposed as valuable critical items for classification , and a concept of “Medicago sat iva complex” should
be used in mana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Medicago resources was suggested.
Key words:Genus Medicago;Genetic resources;Classification;China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征订启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为全国中文核
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
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又被
《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统计 ,
2007年度《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影响因子达 0.914。
报道内容为大田 、园艺作物 ,观赏 、药用植物 、林用植物 、草类植物及其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植物遗传资
源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创新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 。诸如 ,种质资源的考察 、
收集 、保存 、评价 、利用 、创新 ,信息学 、管理学等;起源 、演化 、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 、鉴定 、克隆 、基因文库
建立 、遗传多样性研究 。
双月刊 ,大 16开本 , 128页。定价 20元 ,全年 120 元。各地邮局发行 ,邮发代号:82-643。国内刊号
CN11-4996/S;国际统一刊号 ISSN1672-1810 。
本刊编辑部常年办理订阅手续 ,如需邮挂每期另加 3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5794;010-82105796(兼传真)
E-mail:zw yczyxb2003@163.com;zw yczyxb2003@sina.com
—22—
中国草地学报 2009 年 第 31卷 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