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Vol. 31 No.2
Jun. 2013
第 31卷 第 2期
2013年 6月
经 济 林 研 究
Nonwood Forest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3-01-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项目(PAPD);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2009GQN0047)。
作者简介:阮文越(1971—),男,越南河内彰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徐立安(1957—),男,江苏江都人。教授,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研究。E-mail: laxu@njfu.edu.cn。
油茶作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 [1]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上广为
种植的最重要树种之一,甚至在美国的东南部,
最早在 20世纪末也有引种栽培油茶的报道 [2]。在
中国有七分之一的人口以茶油作为主要的食用油,
其品质可以与橄榄油媲美,故而油茶树被誉为东
方的橄榄树 [3]。广义的油茶是山茶属 Camellia一
大类油用价值较高的物种的总称,而在已经公布
的 238种山茶属植物中,有半数可被作为油料树
种加以利用。中国是山茶属物种的主要分布中心,
尽管该属大部分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及台湾、海南
等省的周边海岛上,但在日本、韩国及越南等东
南亚国家亦有该属物种的天然分布或种植栽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加之人口的迅速膨胀,社会对食用油的需求
总量呈迅猛增长之势,同时在对食用油的需求方面,
从量到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茶油在国际食用植
物油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作为重要
的经济树种,全国现有油茶林面积约 400 万 hm2,
有关油茶遗传育种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 [4-5],已
选鉴出 200多个优良无性系 [6]。这些优良无性系
作为中国油茶良种,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在油
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油茶的
利用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7-8]。作为中国的邻
越南国内油茶研究利用现状与良种化探讨
阮文越 1,2,温 强 3,徐林初 3,徐立安 1
(1.南京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2.越南林业大学 林学系,越南 河内 100803;3.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摘 要: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越南亦有广泛的分布与栽培。为了提高越南国内油茶栽培的良种化水平,
文中介绍了越南国内的油茶资源分布情况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越南国内油茶资源特
点及油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越南国内油茶发展的良种化建议。
关键词:油茶;遗传资源;良种化;越南
中图分类号:S603.2;S7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13)02—0171—05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status & variety improve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Vietnam
RUAN Wen-yue1,2, WEN Qiang3, XU Lin-chu3, XU Li-an1
(1.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Tree Genetic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Jiangsu, China;
2. Faculty of Silviculture, Vietnam Forestry University, Hanoi 100803, Vietnam;
3. Forestry Academy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32, Jiangxi, China)
Abstract: Camellia oleifera is one of important wood oil plants, which has also been distributed and cultivated widely in
Vietna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improved variety in C. oleifera cultiv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C. oleifera in Vietnam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concerning research progress. Concentrated
on genetic resources featur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 oleifera production, some suggestions of improved
variety for C. oleifera development in Vietna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genetic resources; improved variety; Vietnam
DOI:10.14067/j.cnki.1003-8981.2013.02.037
172 第 2期阮文越,等:越南国内油茶研究利用现状与良种化探讨
邦越南,开展油茶种植生产的时间大约始于 20世
纪 60年代,然而,其油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受重视
的程度却远远不及中国。越南的油茶生产,缺乏
集约化经营,缺少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油
茶良种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使得越南国内
茶油生产和销售受阻,油茶种植面积缩减,油茶
种植产业严重受挫。目前越南国内的油茶研究仅
限于油茶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要求与繁育技术、
种植措施和加工利用等方面。文中旨在对越南国
内油茶综合开发利用及育种栽培的研究现状进行
总结,同时对比中国的油茶研究现状,并结合越
南国情,提出了越南未来油茶良种化的一些建议。
1 油茶资源在越南的分布情况
在越南,油茶亦为山茶属多个物种的总称。
越南国内现有的油茶物种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如
分布在富寿、义安、广治等平原地区的普通油
茶 C. oleifera,分布于清化、广平一带的茶梅 C.
sansanqua,还有分布于与中国云南交界的高平地区
的云南连蕊茶 C. forrestii,以及广泛分布于越南北
部如河江、高平、广宁及与中国广西接壤的边境地
区的越南油茶 C. vietnamensis等种 [9-10]。
据 2010年笔者对越南国内油茶分布情况的
实地踏查结果,越南的油茶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
16°50′~23°21′、东经103°13′~ 107°21′的北部地区,
包括谅山、高平、广宁、河江、宣光、安沛、莱州、
富寿、和平、清化、义安、广治等省份均有油茶资
源的分布。越南现有的油茶林分大部分都处于野生
或半野生状态中 [11],而人为经营活动较少。在越南
的不同地区人们对油茶的称谓也较混乱,尤其是民
间,人们常将越南油茶与普通油茶甚至和茶梅这三
者混为一谈。根据 Hoàng Vǎn Tháng [12]的研究报道,
2006年越南北部油茶总面积有 6 262.3 hm2,其中
义安省的面积最大,达 5 613.4 hm2,这些林分零
星分布在谅山的高禄、禄平、文官、文浪等县地,
且大部分为混交林分,多与刺槐、马尾松等混交,
如在谅山省的面积仅有 210 hm2 ,纯林面积也仅有
71 hm2。越南中北部的广平、广治、顺化等省的大
多数油茶呈自然散生状态,单位面积的植株较少,
每公顷仅有 150~ 200株,不过当地平均每户可拥
有 0.2~ 0.5 hm2的油茶树。
根据越南的官方资料 [13],早在 20世纪 60年代,
作为重要的经济树种的油茶在越南曾出现了一个大
发展时期,越南北部的广宁、富寿 、河江、安沛等
地均广泛种植油茶,其中仅在广宁省先安、平辽一
带油茶造林面积就超过 1 000 hm2。然而,在过去
的较长时间内,越南的油茶栽培由于缺乏集约化经
营,同时受茶油加工技术的限制及企业投入不足等
因素的影响,致使其茶油市场占有率偏低,其经济
效益也无法得以提高。近年来,越南的许多林区已
削减油茶树的种植面积,转而种植其他树种,导
致越南北部各省的油茶种植面积缩减;尤其在广
宁省,据 1992年的森林调查资料,仅平辽一地的
油茶分布面积就有 900 hm2,然而到 2003年,大
部分油茶林被砍伐,广宁全省的油茶分布面积仅
剩 58.9 hm2;河江是越南历史上油茶分布面积相对
较大的省份之一,其人工林主要是 20世纪 70年代
从高平和谅山两地引种过去的油茶地方品种 [14],
到 2006年,该省油茶分布面积仅有 146.8 hm2,且
人工林现只零星分 布在安明、黄树肥、箐门、同文
等地;安沛省的油茶种植于 20世纪 80~ 90年间,
当时面积为 200 hm2,但现在只有少量的油茶树分布
在安平和陆安两县;富寿省的油茶种植时期与安沛
省相近,现在油茶种植面积只剩三农、端雄两县的
20 hm2;在莱州,只有部分地区种植了油茶,巡胡
县从 1979年开始种植油茶,当时有面积 30 hm2,而
到 2006年,种植面积只剩下 10 hm2 [12-15]。
2 油茶资源在越南的利用情况
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 90%以上,居四
大木本油料树种之首。在其它植物油脂中含量较
高但对动物与人体生长发育都有不良影响的芥酸,
在茶油中含量较低(< 3%)。现代医学研究结果
表明,茶油对于预防冠心病,延缓动脉粥状硬化
有着明显的效果。茶油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在
我国的台湾省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极受人们的欢
迎,被赞誉为“东方橄榄油”。在越南,目前油
茶产品主要还是以茶油为主,通过机器压榨或者
手工压榨,但大部分成品油未经精炼加工处理,
一般油茶产区当地山民采用称之为“Vitme”的土
法手工榨油,直接食用。在油茶种植面积相对较
大、具有一定产量规模的地区,如义安省的义坛、
义禄及安沛省的陆安等地,人们常采用从中国引
进的机器流水线压榨成品油,但由于原料供应不
够稳定,产油量依旧较低,每年只有少量原油产
品直销到中国,其榨油技术也难以在越南国内广
泛推广 [16]。茶油进入食用油市场后,对越南植物
油的价格也带来了一定的良性拉动作用,但受原
料产量的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2006年市场
上干油茶籽的价格为 3 000~ 4 000越南盾 /kg,
2009年上升至 10 000~ 12 000越南盾 /kg,而
2010年其价格为 9 000~ 10 000越南盾 /kg[12]。
173第 31卷 经 济 林 研 究
茶油还具有其他药用价值,根据美国国家医
药中心实验证实,茶油中含有特定的生理活性物
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即茶皂素),对降低胆固醇
和抗癌有明显的功效。越南民间很早就有用茶油
治疗烧伤以及体癣、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的历史。
茶油对动物和正常人的皮肤无刺激性和致敏性,通
过精炼,可制作天然高级美容护肤化妆品,在中国
已开发出多种相关产品。此外,茶油中不皂化物接
近 1%,精炼时脂肪酸等游离酸类物质占 15%左右,
茶油在工业上是生产油酸及醋类的优质原料,通过
氢化制取的硬化油,可用作许多工业原料。不过,
这些茶油衍生产品的开发在越南十分有限 [17]。
茶饼是茶籽经压榨出油后的固体残渣,内含
大量的多糖、蛋白质和皂素,如其中蛋白质和糖
类总含量约为 40%~ 50%。刘晓庚 [18]研究发现,
茶饼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后,不仅几乎不含茶皂素
和单宁等抗营养因素,而且其氨基酸组成配比更
为合理,其品质可与豆饼相媲美。在越南富寿省,
人们将发酵后的茶饼混到面粉里做成面饼(即当
地的风味特产)。茶果壳的生物量占整个茶果鲜
质量的 50%~ 60%,茶果壳含有大量的木质素、
多缩戊糖等物质,是提取糠醛、木糖醇和栲胶的
良好原料,同时也可用于制作活性炭等产品。茶
果壳中还含有多种化学组分,可用作栽培香菇、
平菇和风尾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质。因此,除了
茶油的销售,油茶深加工后的成品粕在越南也能
卖到 5 000~ 7 000越南盾 / kg的价钱,而茶果皮
的价格也有 60~ 100万越南盾 / t[16]。
3 越南的油茶栽培研究
油茶是越南国内适应性较强的一类树木,无
论是在高海拔的莱州省的山区(油茶分布地的海
拔达 1 700 m)还是在年均温较低的河江、安明抑
或高温高热的义安、葵州(持续高温可达 40 ℃左
右)地区均有油茶分布,且油茶均能正常生长。
每年早春,当土温达到 10 ℃时,油茶就开始萌动,
3月春梢停止生长之前出现第 1个生长高峰期,9
月果实停止生长至开花之前又出现第 2个生长高
峰期,12月后油茶生长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在越南,
油茶最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为 18~ 24 ℃的地
区。越南国内现有油茶种植模式主要为分散种植,
经营抚育水平参差不齐。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初,
就有油茶栽培者在义安省义坛、义禄的油茶林中,
通过施用氮磷钾复合肥(0.2~ 0.3 kg/株)再加上
农家肥,这样平均每年每公顷大约可出产 4~ 6 t
的茶籽 [12]。也有采用雨季蓄水,建立灌溉系统,在
旱季及时为树木提供水分的方式来提高产量的。在
20世纪 70~ 80年代,越南国内的油茶种植面积
持续增加,但增加的油茶林分却又得不到及时的
抚育,所以后期油茶林呈现老化、退化状态,油
茶的产量低且不稳定。此外,越南国内的油茶育
种工作相对滞后,油茶良种匮乏,大部分油茶起
源于实生苗繁殖,未经严格的选种、育种,林分
产量同样出现了明显的大小年现象,无论是茶籽
产量还是总体的产油率均相对较低。
4 越南的油茶良种选育研究
4.1 优树与无性系的选择
近几年,越南国内有研究者已着手开展油茶
良种选育研究。Hoàng Vǎn Tháng等人 [12]于 2006
年集中在越南东北、西北与北中部的谅山、广宁、
义安、富寿和莱州等地进行油茶选优研究,共筛选
了 90株预选优树,其中所选优树的平均产量高出
入选区域油茶群体平均产量的 20.4%~ 213.2%。
经 2006~ 2008年连续 3年的试验与调查,在入选
优树的地域当中,义安的义坛、富寿的三农、广宁
的先安其优树的籽仁含油率最高,其次是谅山高
禄、清华河中,籽仁含油率低的为莱州巡胡和封土。
在所有优树中,选自义安义坛的优树其籽仁含油
率高,且产量高而又相对稳定。有关研究者发现,
油茶单果含籽数的差异较大,但这与单株茶籽产量
无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义安的单果含籽数最少,平
均每个果实中仅含有 3.5 粒种子;而广宁的单果含
籽数最高,平均每个果实中含有的种子达 9.8粒。
义安的单果单籽比例最高(51.2%),其次为富
寿的大果油茶(47.5%)、高平(37.9%)、广宁
(36.9%)。据此推断,义安、富寿和广宁等地油
茶的单位面积茶籽产量、种粒饱满度和出油率比
其他地区的油茶相对要高。以产量及出油率为标
准,经过 3年的试验,最终选出 12个优良无性系,
其中在义安义坛选出的 5个无性系的编号分别为
NA1、NA6、NA8、NA13和 NA15,富寿三农选
出的 4个无性系的编号分别为 PT3、PT4、PT8和
PT18,广宁先安选出的 3个无性系的编号分别为
QN2、QN6和 QN14。这些优良无性系的平均油茶
籽产率比初选优树群体高 20.40%~ 25.66%,产
油率高 15.45%~ 32.5%,这些研究成果为加快越
南油茶的良种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4.2 油茶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油茶扦插及嫁接等繁育技术研究在保持优树和
良种的优良特性、实现良种无性系化推广及改造现有
低产油茶林等方面同样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19]。
174 第 2期阮文越,等:越南国内油茶研究利用现状与良种化探讨
越南国内的 Nguyěn Hoàng Nghīa[20]最早开展油
茶扦插试验,其研究结果表明,NAA能显著提高
油茶嫩枝的生根率(达 75%~ 80%)。而 Lê Vǎn
Toán[19]的油茶扦插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A激素,
当其浓度为 0.1%时,油茶嫩枝的生根比例达到最
高(72.3%);在扦插时间的选择方面,经 3~ 11
月的连续扦插试验,得到了 8月份进行的油茶嫩枝
扦插其生根比例最高(83.4%)的结论。Hoàng Vǎn
Tháng [21]也开展了青皮果型与红皮果型两种类型油
茶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对比试验,同为 3月份进行的
扦插试验,在浓度为 0.1%的 NAA激素处理下,青
皮果型油茶的生根比例比红皮果型油茶的要高。
根据 Lê Vǎn Toán[19]的研究结果,芽接油茶按
不同方法可分为根接、根茎接、二重接、腹接、
高接等种,其中“T”字形芽接方法操作方便且油
茶成活率最高。而在芽接与砧木嫁接的固定材料
的选择方面,有关研究结果 [12,19]表明,使用石蜡
作为连接材料的成活率为 5%、塑料为 25%、薄箔
材的成活比例达到最高(为 80%)。此外,芽接
砧木苗年龄也同样影响芽接苗的成活率,砧木年
龄越大,嫁接成活率越小,砧木年龄为 30 d时,
成活率达 80%,砧木年龄为 110 d时,成活率仅有
47.6%。对于嫁接砧木的选择,Hoàng Vǎn Tháng[22]
利用义安当地的油茶与来自中国的油茶进行砧木
嫁接对比试验,当地油茶的芽接成活率较高,试验
结果显示,砧木和嫁接芽的遗传关系越近,其嫁接
成活率就越高。Hoàng Vǎn Tháng等人 [12]在随后
的试验中还比较了不同季节对嫁接成活比例的影
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越南 3~ 4月(春夏之交)
油茶嫁接成活的比例比 6~ 7月(夏秋之交)要高,
而苗龄为 30 d的砧木在 3月份进行嫁接,芽接苗
成活率最高可达 84.4%。此外, Hoàng Vǎn Tháng
等人 [12]用 0.1%的 NAA和 0.5%的 IBA不同激素
分别混合胶泥和腐稻草进行了油茶嫁接苗生根的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的嫁接苗于 3~ 5月生
根,生长到 6~ 7月后才能进行大田移植。油茶嫁
接苗的生根比例较低(仅为 22.7%~ 41.5%),采
用 IBA处理的油茶生根率比 NAA处理的高。来自
广宁的油茶砧木生根率比来自宜安的高。
4.3 油茶分子水平研究
目前,越南国内油茶遗传学的研究相对较为
薄弱,而从分子水平上开展相关研究的更为少见。
由于常常根据果实形状或按民间叫法对栽培的油茶
进行命名,故难免出现名称混淆的情况,有很多
品种(无性系)的叫法甚至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
异名的现象,这种情况特别出现在一些产量高、
含油量高的预选优良品种间。Nguyěn Quang Khāi
等人 [23]采用 RAPD标记技术对来自越南西北地
区、东北中心区及中部北区八省预选的油茶属内
44个优良油茶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
果发现,在 20对 RAPD引物中有 11对引物扩增
出 155条清晰的条带,其中 151条为多态性条带
(占 97.4%),表明越南国内油茶有非常丰富的遗
传多样性;片段大小在 200~ 5 500 bp之间,同时
据 UPGM法构建了 44个越南油茶无性系间的遗传
聚类图;在 44个油茶样品中,遗传距离在 0.25~
0.76之间,聚类结果显示,44个样品可以分为 3
大类,其中,来源于同一地区的无性系遗传关系较
近,也有部分无性系虽然来源于同一个地方,但遗
传距离较远,这可能是一些优良油茶品种在不同地
区间引种栽培历史较长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油
茶品种的鉴别、有序引种及杂交亲本的选择等建立
了基础。
5 越南的油茶发展前景及良种化建议
随着越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
食用油的需求在数量和品质上都会随之增加与提
高,作为优质食用油树种的油茶,将会产生更高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油茶,不仅可
以满足越南国内的需求,还可提高越南的出口创
汇能力。良种是油茶高产、稳产的基础,开展油
茶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宜不同环境的优良品种来
适应油茶生产的需要势在必行。
首先,越南国内应开展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
与遗传评价工作。在越南国内,油茶种类多样,
尽管油茶在越南也有较长的栽培历史,但分布区
自然条件各异,油茶大都处于半野生状态,应充
分利用种间与种内个体的变异,收集一些高产的
种及个体,可为油茶育种提供重要的物种基础。
如越南油茶,越南是其主要自然分布区,在 中国
的广东和广西南部地区亦有分布 [24],在广东称之
为高州油茶,而在广西则称之为陆川大果油茶,
两地油茶均表现为生长迅速,耐高温高湿,对病
虫害的抗性较强,同时都具有一定的高产潜质。
在中国广西,已有油茶育种工作者在陆川、凭祥
一带开展越南油茶的良种选育工作;而广东高州
在开展越南油茶良种选育的同时,当地人还喜用
该树种作为油茶嫁接的砧木,表现特点为出苗高、
油茶苗期生长健硕、抗性强。但目前该物种在越
南国内的具体分布范围还未见资料报道,在生产
中又往往与普通油茶混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自
身的优势。据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在越南河江
175第 31卷 经 济 林 研 究
省一带还见有一定面积的越南油茶天然林分布,
但由于其他经济作物对土地的竞争,其面积也在
逐年缩减,拯救与保护其种质资源迫在眉睫。同时,
分布于越南义安省的义安油茶也是一个生长快、
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地方品种 [25],经中国广
西林科院进行引种试验,在引种地广西南宁能够
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与南宁当地的普通油茶相
比,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抗日灼、速生早实
的优良特性,这一结果对越南引种中国的优良种
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其次,以油茶良种化为基础,应加大油茶良
种选育与推广的力度。在中国,油茶选育工作大
致经历了品种调查、优树测定和繁育技术研究、
全国范围内的新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 4个发展过
程 [6],而至今油茶高产品种的开发及新种质的创制
仍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越南油茶生产由
于良种的限制,尤其是缺乏经测定的优良无性系,
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在前人已开展的油
茶选优及品种鉴定工作的基础上,将一些好的优
良单株无性系加以推广应用,可缓解目前良种的
紧缺;同时大力开发并有效利用现有的优良地方
品种,也是加速油茶良种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如
中国广西的优良地方品种岑溪软枝油茶就是很好
的例子,该地方品种在广西境内推广达 2万 hm2,
单位面积增产 30%~ 50% ,增产效果显著 [26]。此
外,为满足越南油茶良种化生产对新品种更新的
需要,今后在良种选育、良种繁殖、良种推广等
方面,要大力加强全国范围的协作,甚至可从周
边国家的油茶主产区如中国的广西、江西及湖南
等地引入适宜的良种资源,同时可营建一些具示
范作用的高产稳产示范林,通过选、引、育、繁
及示范相结合,可以加快越南油茶良种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忠 ,王德斌 .湖南省油茶良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概况 [J].湖南
林业科技 , 2001, 28(3): 25- 29.
[2] Ruter M John. Nursery Production of Tea Oil Camellia Under
Different Light Levels[C]// J Janick, A Whipkey. Trends in new
crops and new uses. Alexandria, VA: ASHS Press, 2002.
[3] Zhang D L, Stack L, Zhang R Q, et al. Tea-oil camellia-eastern
“olive” for the world[J]. Acta Hort, 2008, 769: 43- 48.
[4] 幸伟年 ,周文才 ,龚 春 ,等 .油茶杂交育种试验 [J].经济林研
究 ,2010,28(3): 95- 99.
[5] 彭邵锋 ,张党权 ,陈永忠 ,等 .14个油茶良种遗传多样性的
SRAP分析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31(1): 80- 84.
[6] 庄瑞林 .我国油茶良种选育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J].林业科
技开发 , 2010, 24 (6): 1- 5.
[7] 王 渊 ,谭晓风 ,谢 鹏 ,等 .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理化性质及脂
肪酸的分析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31(6):70- 74.
[8] 杨 焰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J] .经济林研究 ,2009,
27(4): 117- 120.
[9] Ph�m Hoàng H�. Cây c� Vi�t Nam[M]. NXB tr�, 1999(1):
529- 534.
[10] Nguy�n H�u Hi�n. Các loài cây h� chè (Theaceae D.Don)
trong h� th�c v�t Vi�t nam[J]. T�p chí Sinh h�c, 1994,16 (4):
87- 93.
[11] Nguy�n Quang Kh�i, Hoàng Văn Th�ng và CS. K�t qu� đi�u tra
th�c tr�ng tr�ng và phát tri�n cây S� � các t�nh mi�n B�c Vi�t
Nam[J]. T�p chí Khoa h�c Lâm nghi�p, 2006, (3): 168-176.
[12] Hoàng Văn Th�ng, Nguy�n Quang Kh�i và CS. Nghiên c�u
ch�n gi�ng và bi�n pháp k� thu�t tr�ng r�ng S� thâm canh cho
vùng Tây B�c, Đông B�c và B�c Trung B�[R]. Báo cáo t�ng k�t
đ� tài, Hà N�i, 2010.
[13] S� NN&PTNT t�nh Thanh Hóa. Quy�t đ�nh s� 62/NN&PTNT-
PTLN v� vi�c công nh�n r�ng gi�ng Lâm nghi�p[Z]. Thanh Hóa,
ngày. 2003
[14] Nguy�n Hoàng Nghĩa. B� sung m�t s� bi�n pháp k� thu�t lâm
sinh ch� y�u t�o r�ng S� cung c�p nguyên li�u cho s�n xu�t
d�u th�c ph�m và k�t h�p phòng h�[R]. Báo cáo k�t qu� nghiên
c�u đ� tài, Hà N�i, 2004.
[15] Tr�n Quang Vi�t, Nguy�n Quang Kh�i. Gây tr�ng S� � Vi�t
Nam[R]. Báo cáo h�i th�o v� cây S�, 12- 1997.
[16] Nguy�n Quang Kh�i. Nghiên c�u b� sung m�t s� bi�n pháp k�
thu�t lâm sinh ch� y�u t�o r�ng S� đ� cung c�p nguyên li�u cho
s�n xu�t d�u th�c ph�m và k�t h�p phòng h�[R]. Báo cáo t�ng k�t
đ� tài , Hà N�i, 2004.
[17] Nguy�n Quang Kh�i. Cây S� ngu�n d�u th�c v�t có giá tr� kinh t�
� Vi�t Nam[J]. Thông tin chuyên đ� KHCN, Kinh t� Nông nghi�p
và PTNT, 2001, (2): 24- 26.
[18] 刘晓庚 ,白 玲 ,曾 斌 ,等 .油茶籽饼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J].粮食与饲料工业 ,1995,(1):22- 25.
[19] Lê Văn Toán. B��c đ�u nghiên c�u ch�n cây tr�i gi�ng S� chè
Ngh� An, t�o gi�ng cây con b�ng công ngh� vô tính, xây d�ng mô
hình trình di�n � Ngh� An và Qu�ng Ninh[R].. Báo cáo t�ng k�t
đ� tài, 2004.
[20] Nguy�n Hoàng Nghĩa. Nghiên c�u gi�ng và phát tri�n cây S� �
Vi�t Nam[R]. Báo cáo k�t qu� nghiên c�u đ� tài, Hà N�i, 1997.
[21] Hoàng Văn Th�ng. K�t qu� ch�n l�c cây tr�i và kh�o nghi�m dòng vô
tính S� b�ng ph��ng pháp ghép đ�i tán � Nghĩa Đàn-Ngh� An[J]. T�p
chí Khoa h�c Lâm nghi�p, 2010, (3): 1315- 1319.
[22] Hoàng Văn Th�ng, Đoàn Th� Mai. B��c đ�u nghiên c�u nhân
gi�ng S� b�ng giâm hom và ghép cây m�m[J]. T�p chí Khoa
h�c Lâm nghi�p, 2008, (1): 506- 511.
[23] Nguy�n Quang Kh�i, Khu�t H�u Trung. Nghiên c�u đa d�ng
di truy�n m�t s� gi�ng s� (Camellia sp.) c�a Vi�t Nam b�ng
k� thu�t RAPD[J]. T�p chí Khoa h�c Lâm nghi�p. 2007, (4):
452- 459.
[24] 李小川 .越南油茶果实若干性状分析初报 [J].广东林业科技 ,
1986, (2): 22- 25.
[25] 曾祥艳 ,陈金艳 ,李建林 ,等 .义安油茶引种初报 [J].广西林业
科学 , 2011, 40 (4): 322- 324.
[26] 庄瑞林 .中国油茶 [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8.
[本文编校:伍敏涛 ]